大学章程高校去行政化改革的重要契机

合集下载

论高校“去行政化”的必要性

论高校“去行政化”的必要性

论高校“去行政化”的必要性高校是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社会培养人才、推动科学研究、传承文化遗产等重要使命。

然而,在高校内部,行政化现象十分严重。

一些高校领导过分强调行政管理,将教学、科研等工作纳入行政体系,导致学校内部运行效率低下、创新能力不足、教学质量不稳定等问题。

为此,高校“去行政化”势在必行,下文将从几个方面阐述。

首先,高校“去行政化”是建设现代高等教育体系的需要。

现代高等教育体系的建设需要高校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具备自主权和创新能力,这就需要摆脱过分的行政干预,减轻行政管理对非行政工作的影响。

现代高等教育体系需要高校教师和学生具有自主精神和创新能力,才能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推动经济、文化和社会的繁荣发展,因此需要摆脱过度行政化的束缚,让高校内部更加自由自主,提高自我发展能力。

其次,高校“去行政化”有助于提高教学和科研质量。

高校内部的行政管理体系非常庞大,行政工作占据了很大的时间和精力,而可能忽略了教学和科研方面的工作。

高校领导人过度关注政绩,追求表象,强调“形式主义”,容易忽视教学和科研等基础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只有去除行政管理对校内其他工作的干扰,突破行政化的限制,实现校内体制创新和教育教学课程改革,将高校文化创新等工作与学校行政管理分层次、分责任,才能有助于提高教学和科研质量。

第三,高校“去行政化”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体现。

随着社会变革的深入,市场经济管理机制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这使得高校需要更加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考虑到和响应市场的需求。

但是,过度行政化会导致高校部门的体制僵化,从而影响了校内的管理效能和优化调度效率。

当高校管理者明确自身职责的同时,也应该结合市场源头对高校的需求的反馈信息,在教育、科研等方面实现高校根据市场的反馈不断的加强管理能力的过程中,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的市场经济发展。

最后,高校“去行政化”可以促进高等教育的国际化。

高校作为国家一流的学术机构,应当在国际上具有更加广泛的影响。

高校管理“去行政化”浅析

高校管理“去行政化”浅析

高校管理“去行政化”浅析【摘要】随着社会发展和高校管理模式的不断变革,高校管理“去行政化”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从背景介绍、行政化问题分析、去行政化的必要性探讨、推进去行政化的方式和措施以及关键难点和挑战几个方面进行了讨论。

高校管理现状中存在的行政化问题主要体现在过多的行政管理干扰了教学科研活动、冗余劳动力浪费了资源等方面。

去行政化是必要的,可以提高高校的管理效率和教学质量。

推进去行政化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如减少行政审批、简化管理流程等。

在实践过程中仍会面临一些关键难点和挑战,需要政府、高校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克服。

展望未来,高校管理“去行政化”将进一步深化,为高校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高校管理,去行政化,背景介绍,行政化问题,必要性探讨,推进方式,难点挑战,展望1. 引言1.1 高校管理“去行政化”浅析高校管理“去行政化”是当前高校管理改革的热点话题之一,主要是指高校在管理体制上剥离过多的行政性质,转向更加灵活、高效、市场化的管理方式。

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管理体制的不断调整,行政化问题逐渐显现出来。

在这种背景下,高校管理“去行政化”的呼声越来越高,成为高校管理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高校管理“去行政化”并不是简单地去除行政机构或职能,而是要求高校管理更加注重专业化、市场化和效益导向。

通过减少行政层级、简化管理流程、提高管理效率,使高校管理更加灵活、透明,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

去行政化也需要高校管理者更加注重学术导向、人才培养,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实现高校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在当前高校管理现状下,高校管理“去行政化”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

通过对行政化问题的深入分析和探讨,可以更好地推动高校管理改革,提升高校管理水平,为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的实施有助于高校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更好地发挥其办学使命,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2. 正文2.1 背景介绍:高校管理现状在当今社会,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机构,承担着培养人才、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多项重要职责。

论高校“去行政化”的必要性

论高校“去行政化”的必要性

论高校“去行政化”的必要性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改革,高校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然而,近年来出现了一个普遍的问题,即高校行政化程度日益加深。

本文将讨论这种行政化现象对高校的影响,并探讨高校“去行政化”的必要性。

1. 影响教学质量高校的首要任务是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

然而,行政化导致高校管理层过度关注行政事务,而忽视了教学工作。

教师们被迫花费大量时间处理繁琐的行政手续和会议,无法充分投入到教学中。

这不仅造成了教学质量的下降,还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2. 削弱学术研究高校作为知识的创造和传播中心,学术研究是其核心职能之一。

然而,行政化使得高校教师们被迫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行政工作中,无法充分专注于学术研究。

高校行政部门对科研项目的评估和管理方式也常常过于繁杂,给教师们增加了不必要的负担。

这将削弱高校的学术研究能力,阻碍了学术创新的发展。

3. 增加经济负担高校的行政化不仅导致了时间和精力的浪费,还给高校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

行政机构的人员和设施成本相对较高,如果行政层次过多或冗杂,会使高校经费分配失衡,影响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

此外,行政化还常常伴随着一些不必要的开支,如大量的行政会议和文件的制作等,增加了高校的财务压力。

4. 削弱院校自治高校应该是具有一定自治权的机构,可以自主决策和管理。

然而,过度的行政化瓦解了高校的自治权,限制了学术自由和教师的创造性。

过多的行政干预和制约使得高校难以灵活应对学术和教学的挑战,制约了高校内部的改革和创新。

5. 破坏高校文化高校作为知识传承和文化繁荣的场所,应该拥有独特的学术和文化氛围。

然而,行政化严重破坏了高校的学术自由和学术多样性。

一些行政措施和规定可能限制了学术交流和文化创造,使得高校逐渐失去了原有的活力和创造力。

结论综上所述,高校“去行政化”是至关重要的。

高校应该重新审视行政化现象给教育和学术带来的负面影响,并采取措施减轻行政负担,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教学和学术水平。

高校“去行政化”关键在于建立现代大学制度

高校“去行政化”关键在于建立现代大学制度

高校“去行政化”关键在于建立现代大学制度作者:阙明坤来源:《教育与职业·综合版》2010年第10期当前,关于大学“去行政化”的争论成为各界关注的一大焦点。

多数意见认为,过度行政化已成为诸多教育问题的总病根,必须尽快革除。

但也有不少大学校长认为,在泛行政化的社会环境下,高校无法单独去行政化,否则将面临无法与社会接轨的尴尬。

那么到底该如何看待大学“去行政化”的问题呢?首先,要正确理解大学“去行政化”的含义。

大学“行政化”一方面是指政府对大学的行政干预过多,大学变得像行政单位而非独立的教学科研机构;另一方面是大学内部行政权力在管理中被泛化和滥用,大学被当做行政机构来管理,“机关化”“衙门化”色彩过于浓厚,学术事务被当做行政事务来管理。

所谓“去行政化”,并非不要行政部门,而是指大学要以学术为本,由官本位回归学术本位,减少或者去除非学术因素对学术的影响。

当前,大学“行政化”已影响到教育大计和人才培养质量,到了该整治的时候。

教育部前新闻发言人王旭明曾听一位大学副校长谈起,说在没当副校长之前,在学校根本拿不到项目,而当了副校长之后,所有的问题都迎刃而解,这说的就是行政权力对学术权力的挤兑和侵占。

由于大学内部行政权力凌驾于学术权力之上,行政机构成为学校主导部门,往往导致大学内部的所有资源配置,如经费来源、专业设置、职称评定、研究课题等等,由行政官员主导的行政管理系统控制,这样的资源配置方式,导致大学内部所有竞争,都变成了对权力的争夺或者向权力的献媚,而教授和真正的治学者则被边缘化。

当下,之所以教授都热衷于去竞选处长,就是因为当了…宫‟之后又能掌握更多的学术资源。

大学行政权力实际上是行政与学术两种权威的叠加,学术已与行政“联姻”。

目前,大学“行政化”在不同的大学都可以找到影子,其弊端愈来愈明显,大学“行政化”不仅使得学术研究变得急功近利,学术研究的生态受到破坏,学术自由的氛围受到沾染,难以按照教学与科研规律自主办学,而且还影响到人才培养质量和教育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论高校“去行政化”的必要性

论高校“去行政化”的必要性

论高校“去行政化”的必要性高校“去行政化”已成为国内高等教育领域的热议话题。

行政化的高校运营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高校的灵活性发展,也制约了教育的优质发展。

因而,高校“去行政化”具有必要性,下面从几个角度进行论述。

首先,高校“去行政化”可以促进教育观念更加贴近教育本质、教学效果更加显著。

当前中国高校的行政化趋势很明显,高校各级领导层对教学的关注度大大低于行政管理。

这样导致的结果是,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员层级逐步降低,校长、教授等学术带头人的支配力逐渐减弱,而行政管理人员的职权日益加强。

如此一来,高校教育教学中的管理、指导、规范等各个环节都受到了较大程度的限制。

同时,指导教育教学的人员往往并没有适应市场化的需求和社会要求。

例如,市场上要求高校毕业生出来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但高校在人才培养上却缺乏对实践活动的扶持和引导,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往往难以适应市场。

因此,高校“去行政化”意味着高校注重教育教学本身的价值,以教育教学经验和教学水平作为科研攀升的标准,可以推进人才培育模式的更新换代,达到更好地满足社会的人才需求。

其次,高校“去行政化”可以缓解关注面过窄、决策失误的现象。

在学校行政化运营模式下,高层管理者负责的职能广泛,但这并不意味着高校的决策就一定更好地顺应了时代和大众的需要。

行政化节点过于集中,经常导致对于学校整体发展的关注面较窄,过于专注于某一节点,而那些对于学校发展更加重要的领域则越来越被忽略。

高校“去行政化”可以解决这种状况,在尽可能考虑到整体机制的同时,也更注重强化学校各个部门之间的联系,并更加重视教学、科研的需求。

此外,高校“去行政化”也可以采用更加民主的机制为学校做出更为合理的决策,促进学校发展与人才培养水平的提高。

综上所述,高校“去行政化”要求学校管理人员要从行政思维走向教育教学思维,并注重学校各个部门之间的联系,同时要成立民主决策机制,有效减轻中央领导,加强校内民主治理部门的权利与资金的支配。

关于大学“去行政化”几个重要问题的探析

关于大学“去行政化”几个重要问题的探析

关于大学“去行政化”几个重要问题的探析1. 本文概述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去行政化”已成为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大学“去行政化”的内涵、意义、挑战及其实现路径,以期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文章首先对大学“去行政化”的概念进行界定,分析其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

随后,本文从多个角度剖析大学“去行政化”面临的挑战,包括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冲突、教育资源分配不均、高校内部治理结构不合理等。

文章提出一系列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旨在推动我国大学“去行政化”进程,促进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2. 大学“去行政化”的内涵与外延大学“去行政化”这一概念,其核心在于重新界定大学与政府的关系,以及大学内部管理模式的改革。

具体来说,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大学与政府关系的重新定位。

去行政化要求政府从直接管理大学转变为通过法律、政策、规划等手段进行宏观调控,保障大学的自主权。

(2)大学内部管理模式的改革。

这包括取消行政级别,实现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相对分离,让学术问题回归学术领域解决。

(3)强化大学的学术属性。

去行政化强调大学应回归学术本位,重视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而非过分追求行政级别和行政权力。

大学“去行政化”的外延,不仅局限于上述内涵,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资源配置的去行政化。

这意味着教育资源的分配应更多地基于学术需求和实际效果,而非行政指令。

(2)学术评价的去行政化。

学术评价应更加注重学术质量和实际贡献,而非行政级别和行政职务。

(3)大学与社会互动的去行政化。

大学应更加开放,与社会各界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而非局限于行政框架内。

大学“去行政化”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大学与政府的关系、内部管理模式、教育资源配置、学术评价等多个方面。

其目的在于,通过去行政化,使大学更好地发挥其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功能,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3. 大学“去行政化”的历史背景与国际比较大学“去行政化”的概念并非新鲜事物,其历史可追溯至20世纪初。

由“去行政化”看高校内部管理的变革

由“去行政化”看高校内部管理的变革

由“去行政化”看高校内部管理的变革【摘要】本文主要围绕着高校内部管理的变革展开讨论。

在探讨了“去行政化”对高校内部管理变革的必要性以及存在的问题。

在分别阐述了高校“去行政化”改革的意义、内部管理的传统模式与限制、创新实践、国际比较研究以及改革案例分析。

最后在结论部分总结出了高校内部管理变革的启示,并展望了未来高校内部管理的发展趋势。

本文力求全面深入地探讨高校内部管理的变革,旨在提供启示和参考,促进高校内部管理的进步和发展。

【关键词】高校内部管理,去行政化,管理变革,高校改革,传统模式,创新实践,国际比较研究,案例分析,启示,发展趋势1. 引言1.1 从“去行政化”探索高校内部管理变革的必要性高校内部管理的问题已经成为当前高校发展中的一个瓶颈和难题。

在这种背景下,如何通过“去行政化”来探索高校内部管理的变革必然成为一个重要议题。

当前高校管理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往往源于行政化管理方式的弊端。

高校内部管理的过度行政化导致了管理效率低下、决策难度加大、资源配置不合理等一系列问题。

传统的行政化管理模式也无法适应高校内部管理面临的新挑战和需求。

从“去行政化”出发,探索高校内部管理的变革势在必行。

通过去行政化,可以打破传统的管理框架,实现管理流程的优化和精简,提升管理效率和透明度,更好地适应高校内部管理的现代化要求。

只有通过“去行政化”,才能实现高校内部管理的真正变革和提升,推动高校管理水平向更高层次迈进。

1.2 高校内部管理存在的问题高校内部管理存在着权力过分集中、决策效率低下的问题。

传统的高校管理模式中,校长和部门主管往往集中大部分权力,导致决策过程冗长、效率低下。

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作机制,造成资源的浪费和低效率的管理。

高校内部管理过于官僚化、程序繁琐。

由于管理体制僵化,高校内部管理存在着繁杂的审批程序,过多的文书工作和冗长的会议制度,使得管理效率低下,影响了教学科研工作的开展。

高校内部管理缺乏创新性和灵活性。

突破官僚制中国大学去行政化改革的关键江赛蓉

突破官僚制中国大学去行政化改革的关键江赛蓉

突破官僚制:中国大学“去行政化”改革的关键江赛蓉(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上海200262)【摘要】大学的“行政化”的成因一方面在于理想类型官僚制的缺陷与不足;另一方面源于大学行政管理部门没有恪守官僚制的精髓(法治精神)。

当下人们热议的大学“去行政化”绝非摒弃官僚制,而在于,一方面,突破理想类型的官僚组织及其运行方式和流程;另一方面,需要恪守官僚制的法治精神,摒弃“官僚化”的管理体制。

【关键词】官僚制;“官僚化”管理体制;行政化;去行政化【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418(2013)01-0023-04【作者简介】江赛蓉(1977—),女,江西上饶人,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华东师范大学法律系教育法制研究中心研究人员。

对于任何一所现代大学组织的正常运行而言,行政管理(团队)或行政权力不可或缺,但大学又不是一般的政治行政组织或企业生产组织,而是有着自身组织特性和内在运行规律的特殊组织。

在接受政府行政管理的同时,大学必须保持一定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这不仅是保障学术自由与学术创新的客观需要,更是大学之为大学的本质。

基于“官僚化”管理体制是大学“行政化”实质的认识,时下人们热议的大学“去行政化”绝非摒弃官僚制,而是要突破理想类型官僚制的运行方式及流程,恪守官僚制中的法治精神,实现大学管理的法治化。

一、大学“行政化”的实质:“官僚化”管理体制而非官僚制何谓“官僚化”?“官僚化”是与官僚制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

简言之,官僚制是与近代社会一道成长起来的国家政治统治和管理制度的基本形态,最早由组织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Max·We-ber)正式提出,其对应的英文是“bureaucracy”;“官僚化”则是指官僚制运行中出现的一种非理性状态,其对应的英文是“Bureaucratization”。

官僚制是一种高度理性和有效率的管理体制,是现代社会实施合法统治的行政组织制度。

论高校“去行政化”的必要性

论高校“去行政化”的必要性

论高校“去行政化”的必要性近年来,高校“去行政化”成为热门话题。

行政化是指高校管理中,行政体系比较复杂,繁琐,办事效率低下,而没有实质性的内容,严重影响了高校的创新和发展。

因此,去行政化不仅是高校发展的必要措施,也是高校管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去行政化”有助于建立具有特色和优势的高校制度目前,高校普遍存在行政体系繁琐,办事效率低下的问题。

这种行政体系的存在,严重影响了高校优化结构,培养人才和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发展。

高校需要建立具有特色和优势的制度,这样才能够使高校管理更加科学,更加有效地实现高校的发展。

通过“去行政化”,高校可以使管理更加简单化,更加高效,使得高校可以更好的发挥优势和特色。

二、“去行政化”可以推动高校教育国际化高校应该成为人才培养的集散地,为此,高校的教育、学科建设和国际化都需要迅速跟进。

由于高校行政繁琐,办事效率低下,高校面临着许多不必要的困难,在推动高校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受限,甚至降低了高校教育的质量。

因此,高校需要加快推行“去行政化”,从而促进高校教育的国际化,吸引更多优秀的国外学生和教授来到高校实践。

三、提高高校办事效率高校作为一个学术研究机构,在进行研究与教育工作中,需要完成课程编排、学生管理、教师补助、项目申报等一系列繁琐的行政事务。

如果大量时间、精力和人力都花费在行政事务上,则必然会影响学术研究和教育工作的质量。

因此,“去行政化”可以减轻高校行政负担,提高高校办事效率,使课程设置更加透明、学生学习更为自由、教师科研更高效、学校资源配置更加优化,最终是高校的教育和研究水平得到提高。

四、“去行政化”能够适应当前信息化时代的管理需求随着信息技术的大力应用,信息化时代的管理已成为必然的趋势,高校也必须适应信息化时代的管理需求,积极使用现代科技手段来提高效率,改善管理流程。

当高校采用电子化、网络化、自动化的信息化管理模式时,多余的行政部门、冗长的审批程序都可以被取代,不用花电大量时间、精力和人力来完成这些工作。

浅谈大学“去行政化”路径

浅谈大学“去行政化”路径

浅谈大学“去行政化”路径随着中国高等教育体制不断完善和发展,大学“去行政化”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行政化管理模式的弊端日益凸显,大学在追求管理效率的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问题。

大学“去行政化”成为了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本文将就大学“去行政化”路径进行浅谈。

一、背景与现状当前,我国的高校管理存在着明显的行政化倾向。

大学在实行人员招聘、财务审批、科研管理等方面都受到了行政体制的束缚,导致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受到了不必要的干扰。

行政管理的繁琐和低效,不仅影响了大学的创新活力,也给学校带来了巨大的管理成本和压力。

行政化管理模式也容易导致腐败和权力寻租现象的蔓延,损害了学校的声誉和形象。

大学“去行政化”势在必行。

二、选择多元治理体系在大学“去行政化”过程中,选择多元治理体系是一个关键的路径。

多元治理体系是指建立一个相对独立于政府行政管理的机构,通过学术委员会、教学委员会、科研评估委员会等机构参与大学内部决策和管理,实现内部自治和精英治理。

通过多元治理体系,可以减弱政府对大学的干预,提升学校的自主权和办学效率。

三、推进学术 democracy学术democracy是指通过广泛的学术自由和学术民主的机制,建立起学校内部的决策和管理体系。

在大学“去行政化”过程中,推进学术democracy可以有效地减少行政干预,增强学术自主权。

学术democracy还可以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四、着力构建以学术为核心的评价体系要推动大学“去行政化”,必须着力构建以学术为核心的评价体系。

当前,大学管理评价体系往往以行政管理层面为导向,忽视了学术质量和创新能力。

应当建立一个对教学、科研和学术层面进行全方位的评价体系,确定绩效考核的标准和指标。

只有让学术成果成为评价的核心,才能真正助力于大学“去行政化”。

五、加强内部治理机制为了实现大学“去行政化”,必须加强学校的内部治理机制。

内部治理机制是指通过完善学术委员会、教学委员会、科研评估委员会等学术机构,实行学术自主权、教学科研自由和管理独立的机制。

论高校行政的必要性及“去行政化”改革

论高校行政的必要性及“去行政化”改革

论高校行政的必要性及“去行政化”改革[摘要]大多数持“去行政化”观点的思考主要从大学教育的本质和思想出发,本文从高校行政与行政化的内涵出发,探讨了高校行政的目标及其与学术的合力关系,结合我国当前的实际提出一些“去行政化”改革的建议。

[关键词]高校行政高校行政化去行政化[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5-3437(2012)04-0082-02一、高校行政和高校行政化1.高校行政高校行政包括两种有联系而不同的含义:一是政府部门对高校的行政管理,二是高校内部的行政管理。

在我国公立的大学和学院居多,政府作为高校的举办者理应拥有对学校的管理权,对学校进行管理,对教学进行指导和监督。

我国高校的内部管理属于典型的韦伯“科层管理”模式, 比如权力分层一般为校院系三级,每个层次有着不同的职务、责任和权力;以岗定薪;合同管理用人制度的理性关系等。

2.高校行政化高校行政化包含两层含义。

其一,政府部门对学校管理方面的行政化,是指政府以行政方式对学校工作干预过多,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受到限制,挫伤高校内在的活力与个性自由,而导致大学精神的僵化和创新的丧失。

其二,学校内部管理的行政化,指学校的管理人员以行政权力管理干涉学术事务,易造成凭行政权力获取有限的资源,造成资源分配上的不公平,扭曲大学人的价值取向,希望通过领导职位来更加方便地达到个人利益,而无心钻研教学质量的提升和进行科学研究。

3.高校行政化带来的矛盾改革开放后虽进行了一些改革,落实了一部分的办学自主权,但根本的教育管理体制未变。

高校行政权力往往缺乏相对应的有效监督部门与制衡组织,高校内部行政领导垄断配置权问题也相当突出。

许多学校惯常做法是行政配置,校长作为学校行政职权的第一执行人,甚至可能把资源引向自己的学科;到了小一级学院,院长利用自己的行政职权,也可能把资源往自己的学科靠。

在高校里,学术与行政缠绕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畸形的关系,即行政高位的获取需要学术成就做基础,更多学术资源的获得需要行政高位来推动。

由“去行政化”看高校内部管理的变革

由“去行政化”看高校内部管理的变革

由“去行政化”看高校内部管理的变革【摘要】高校内部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行政化给高校管理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本文将从高校内部管理的现状出发,阐述去行政化对高校内部管理的作用,并提出具体的去行政化举措。

同时也探讨了去行政化带来的优势与挑战,以及未来高校内部管理的发展趋势。

结论部分将强调推动高校内部管理变革的重要性,指出未来高校内部管理的发展方向,并进行总结与展望。

通过本文的探讨,读者将更加深入了解高校内部管理的重要性,以及去行政化对高校内部管理带来的变革和挑战。

【关键词】高校内部管理、去行政化、变革、现状分析、作用、具体举措、优势、挑战、发展趋势、推动、重要性、发展方向、总结、展望1. 引言1.1 高校内部管理的重要性高校内部管理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它直接影响到高校的教学质量、科研水平、人才培养效果等方面。

高校内部管理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学校的声誉和竞争力,更关系到教师和学生的学习和工作环境以及学校的长期发展。

良好的高校内部管理可以提高学校的综合实力,吸引更多的优秀师生加入学校,推动学校的快速发展。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教育环境中,高校内部管理的重要性更是不可忽视。

优质的管理能够提升学校的内部效率和运行效果,促进学校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协作与合作,使学校更好地适应社会变革、面向未来发展。

高校内部管理也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治理模式和管理能力,是高校建设和发展的基石。

高校内部管理的重要性不仅在于提高学校整体管理水平,更在于塑造学校的文化和精神风貌,为学校的长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只有重视高校内部管理,才能使高校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赢得更好的发展机遇。

1.2 行政化对高校内部管理的影响行政化是指在高校内部管理中过分强调行政手段和管理规定,而忽视了教学科研的核心使命,导致教学质量下降、创新能力降低、学术氛围受损等问题。

行政化对高校内部管理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行政化导致高校内部管理机制僵化。

过于强调行政手段和管理规定,容易形成一种僵化的管理体制,制约了高校内部管理的灵活性和创新性,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教育环境。

论高校“去行政化”的必要性

论高校“去行政化”的必要性

论高校“去行政化”的必要性【摘要】高校的行政化问题已经成为教育领域关注的焦点。

本文从高校行政化问题的背景分析和严重性入手,探讨了高校行政化对教育质量、学生发展、学术研究、资源配置和教学科研效率的不利影响。

强调了高校“去行政化”的必要性,提出了关键举措,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

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希望引起社会对高校行政化问题的重视,并促进高校治理体制的改革与提升,以提高教育质量和助力学生发展。

【关键词】关键词:高校行政化、教育质量、学生发展、学术研究、资源配置、教学科研效率、去行政化、关键举措、未来展望1. 引言1.1 高校行政化问题的背景分析高校作为教育、科研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在过去几十年来面临着日益严重的行政化问题。

随着高校规模的扩大和多样化的发展需求,行政人员在高校中的比重也逐渐增加,行政事务繁杂和繁重。

高校行政化问题的严重性在于,行政人员的过多介入和干预,可能会导致高校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受到严重干扰,甚至失去独立办学的能力。

高校行政化还存在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比如过度依赖行政手段解决问题、学术与行政的倾斜,导致学术研究受到负面影响;资源分配不合理导致教育资源浪费和不均衡分配;行政化还可能造成教师和学生对大学的失望和抵触情绪。

高校“去行政化”已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只有减少行政干预,回归教育本质,才能进一步提升高校教育质量和学校办学水平。

1.2 高校行政化问题的严重性高校行政化问题的严重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高校行政化导致教育质量下降。

由于过分注重行政管理而忽视教学工作,教育质量无法得到保障,学生学习效果受到严重影响。

高校行政化阻碍了学生个人发展。

学校更多关注行政事务,而非学生个人成长,导致学生缺乏全面发展的机会。

高校行政化影响了学术研究的深入开展。

学术研究需要专注和投入,但高校行政化使得学者无法集中精力进行研究工作。

高校行政化还会影响资源配置和教学科研效率。

过多的行政层级和程序会导致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影响整体办学水平。

大学“去行政化”的关键:确立大学行政管理的科学性

大学“去行政化”的关键:确立大学行政管理的科学性

大学“去行政化”的关键:确立大学行政管理的科学性今年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在回答网友提问时强调,教育行政化的倾向需要改变,最好大学不要设立行政级别,引起了全国范围内关于大学“去行政化”的讨论。

6月6日,国家公布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要克服人才管理中存在的行政化、‘官本’倾向,取消科研院所、学校、医院等事业单位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

”7月29日正式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再次明确了各级各类学校“去行政化”的改革取向:“随着国家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推进,探索建立符合学校特点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克服行政化倾向,取消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

”[1]就政策层面而言,大学“去行政化”已经成为全社会共识,并且已经成为国家的改革方向——尽管加了“随着国家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推进”这样较为审慎、也较有弹性的修饰词。

但是,大学“去行政化”何以须为?仍然有辨析、澄清的必要;大学“去行政化”何以可为?也不无进一步探讨的空间。

“大学去行政化”:绝不等同于取消院校的行政级别对于逐步淡化或取消高等院校的行政级别,有多位著名大学的校长、书记发表了不同观点。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天津大学校长龚克的担忧:“目前社会上有一个很清楚的官僚体系,高校里若没有明确的行政级别,就不知道该和谁对话,找不到省里的主要负责人,甚至连厅局长都可能不愿见没有行政级别的教授,令你事难办。

”龚克的坦言,涉及了当今不容回避而又令人无奈的“行政化”、“官僚化”的社会现实。

确实,高等院校的“行政化”倾向,仅仅是全社会日益严重的“官本位”问题的“冰山一角”。

如果连著名大学校长都会因为没有明确的行政级别而“求见”无门、对话无人,更遑论普通教师的建言献策或平民百姓的投诉、辩白了。

今天的中国非要总书记批示或总理发话,农民工的工资拖欠问题才能得到解决,失地农民的温饱才有人问津。

高校管理“去行政化”浅析

高校管理“去行政化”浅析

高校管理“去行政化”浅析【摘要】高校管理“去行政化”旨在实现高校管理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文章通过分析高校管理存在的行政化问题、“去行政化”的意义、难点、影响因素和可行性,强调“去行政化”应成为趋势。

为此,需加强高校内部制度建设,构建科学民主的管理机制,同时加强监督机制,确保高校管理科学民主化落地实施。

高校管理“去行政化”不仅能提升高校管理效率,还有助于激发高校活力,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升。

高校应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去行政化”模式,促进高校管理水平和质量的不断提升。

【关键词】高校管理、去行政化、问题、意义、难点、影响、因素、可行性、发展趋势、制度建设、监督机制、科学化、民主化1. 引言1.1 高校管理“去行政化”浅析高校管理中存在的行政化问题主要表现在行政部门过多、冗余,行政审批繁琐,行政干预学术和教学活动等方面。

高校管理“去行政化”的意义在于实现高校管理体制的转变,提高高校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促进高校的发展。

实施高校管理“去行政化”面临诸多难点,如行政体制惯性难以改变,相关利益集团的抵制等。

影响高校管理“去行政化”的因素包括政策因素、人文因素、制度因素等。

高校管理“去行政化”的可行性需要通过改革高校管理体制,加强内部制度建设,完善监督机制等措施来实现。

高校管理“去行政化”应该成为发展趋势,需要加强高校内部制度建设,同时加强监督机制,以确保高校管理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2. 正文2.1 高校管理中存在的行政化问题1. 行政化决策严重影响高校管理效率。

由于高校管理中行政化决策过多,导致决策过程繁琐,耗时长。

这不仅增加了管理成本,也影响了高校的灵活性和效率。

2. 行政干预导致高校管理不够科学化。

在高校管理中,行政干预往往是以个别领导的个人意志为依据,忽视了学术和专业管理的原则,导致高校决策和管理缺乏科学性和客观性。

3. 行政化导致高校管理过度集权化。

在行政化的体制下,高校管理往往由个别领导包揽决策权,导致管理权力高度集中,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容易出现腐败和权力滥用现象。

高校内部教学管理“去行政化”改革

高校内部教学管理“去行政化”改革

高校内部教学管理“去行政化”改革行政化教学管理方式在我过高校教学管理中存在已久,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近些年来高校“去行政化”管理成为很多人讨论和研究的问题。

行政化的高校管理模式制约了当前我国高校的发展,对人才培养更是起了严重的阻碍作用。

本文从当前我国高校内部教学管理行政化的具体体现和危害出发,探讨和思考我国高校内部教学管理“去行政化”改革的具体措施。

我国高校内部教学管理的“行政化”简单理解就是外部政府对高校的行政干涉越来越严重和高校内部本身的行政化管理模式。

在新中国成立之际,我国高校被划分为行政单位,这就为我国高校行政化管理创造了条件,高校在政府的规划下进行办学授教,就当时而言,对于稳定国家局势,发展国家文化经济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是伴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内部教学管理的行政化繁衍出了越来越多的问题,严重阻碍了当前我国高校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

一、高校内部教学管理行政化的表现1、高校的行政机构决定学校的发展从理论上讲,高校是因学术而生,高校具体的发展方向应该根据学术的具体方向状态来设置,具体的发展措施要围绕学术发展来进行,行政机构是为了辅助高校学术发展的健康有序。

具体讲,学术是我国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决定着我国高校的具体发展方向,行政权利由于其具有具体的系统程序,拥有比较严谨的工作风格,在我国高校的发展上起组织管理的作用,从而辅助学术更好的发展。

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就我国当前高校状况而言,大多是学校的行政权力机构制定和决定着学校的发展方向,同时指导着学校的具体学术发展,违背了学术自由的本质和高校发展的实质。

2、学术委员会权利的形式化学术委员会的职能是学科、课程、专业、教学改革等的建设和发展,其在高校的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我国大部分高校的学术委员会根本无法真正的决定相关的教学工作,其所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大多是仅供参考或者只是简单的提意见,根本没有具体的效果,学术委员只处于一个形式组织上,没有具体的权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第12期山东社会科学No.12总第196期SHANDONG SOCIAL SCIENCES General No.196大学章程:高校“去行政化”改革的重要契机段炼炼毕宪顺(鲁东大学,山东烟台264025)[摘要]高校“行政化”可以分为高校外部治理结构和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行政化。

高校“行政化”势必会降低高校的办学自主权、阻滞决策程序的多元化参与、助长行政机构及人员的越权干预、妨碍学术事务的有效开展。

要改变这种状况,迫切需要依法治校,通过大学章程的建设,重新定位高校与外部的关系;调整高校内部的决策、行政、学术治理结构。

使大学章程作为高校“去行政化”改革的重要契机,发挥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高校;去行政化;大学章程[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45[2011]12-0101-04目前,由高校行政化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人们迫切希望可以找到解决大学“行政化”的可行办法。

为此,本文将阐述高校“行政化”带来的弊病及危害,探讨大学章程在高校“去行政化”改革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分析符合我国高校自主发展的大学章程内外部治理结构,探索大学章程顺利实施的保障机制。

一、高校“行政化”的弊病及危害高校“行政化”可以区分为“高校外部治理结构的行政化”和“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行政化”两个方面。

前者由国家与高校的关系失当所致,后者主要是高校内部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失衡所致。

高校“行政化”的弊病及危害主要表现为:1.高校“行政化”降低了高校的办学自主权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体制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属于集权式的行政模式。

政府管理权限过大,在与高校的关系中处于主导地位。

而高校因自主权的丧失,在与国家的关系中处于从属地位。

例如,高等学校的创办、经费来源、专业设置、招生计划等事务,都要遵循国家指令办事,失去了高校应有的自主权。

但是“失去了自治,高等教育就失去了精华”。

①因此我们要充分尊重高校的办学自主权,规范国家的政府行为,通过制度来具体界定政府的职权和范围,进一步扩大高校的办学自主权。

而且高校过分依赖政府,也会导致高校与社会联系纽带的薄弱,社会信息的缺失将会对高校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2.高校“行政化”阻滞了高校决策程序的多元化与监督目前,我国高校的决策主体过于单一,普通教授难以有效的参与学校的各项决策。

导致学校决策往往由校领导做出,因领导人想法的改变而改变。

在决策的最后阶段,是以作出决策的领导职位大小来作为决策是否通过的标准,民主管理尚未真正实现,高校管理民主化在某些方面甚至有倒退的趋势。

严重阻滞了高校决策主体的多元化趋势。

其次这种单一的决策程序缺乏校外人士的有效监督,导致了决策的随意性和不稳定性等突出问题。

收稿日期:2011-10-25作者简介:段炼炼,鲁东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毕宪顺,鲁东大学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决策、执行、监督———高校内部权利制约与协调机制研究”(项目编号7087307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①[美]伯顿·R·克拉克:《高等教育新论》,浙江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70页。

1013.高校“行政化”助长了行政机构及人员的越权干预高校“行政化”使得高校行政机构及人员功能定位不清。

高校的本质在于学术性,高校的一切事务都要为这一本质精神服务。

但目前很多行政机构及人员经常干涉学术事务的开展,无疑会阻碍高校的正常发展。

现阶段,高校日益突出的学术和行政权力的失衡、学术人员与行政人员矛盾激化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行政机构及人员越权干预的事实。

高校需要一个为学术服务的,连接高校与社会桥梁的全新的服务型的行政治理机构,这需要对行政机构及人员的职权和范围进行制度化的约束。

4.高校“行政化”妨碍了学术事务的有效开展高校“行政化”使得高校的学术自治难以实现。

在我国高校内部,由于各职能部门对学术单位及人员的事务介入过多,致使由普通教授组成的学术机构难以发挥有效的作用。

高校的发展,需要学术人员自己参与,决定自己的学术事务,按照学术本质和规律办学,突出教授委员会的作用。

但现阶段“现行的教授委员会制度并没有实现其彰显学术权力和去行政化的初衷,也并未改变我国高校内部管理行政权力主导的局面。

”①如何继续保障学术机构的权力,实现教授治校,仍然是我国高校面临的重要问题。

要解决高校“去行政化”问题,已不可能再单纯依靠行政手段来实现,而需要在法制基础上,综合运用各种手段予以调整。

做到依法治校,规范高校在各个领域的职能和范围。

而制定大学章程则是实现这一要求的有效途径。

二、高校“去行政化”的重要契机:大学章程“大学章程随着欧洲中世纪大学的诞生而产生。

当时国王或教皇给大学颁发允许其开设课程、聘请教师、制定学术标准等的特许状(Charter),这些特许状作为取得合法自治权力的载体开启了大学章程的历史先河。

”②大学章程作为高校的“宪法”,在各国的高等教育历程中也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国《高等教育法》规定:“各类高校应依法制定章程,依照章程规定管理学校。

”大学章程在具体制定中需明晰两类关系:一是高校的外部治理结构,即高校与国家、社会的关系。

二是高校的内部治理结构。

第一种关系在高等教育法中已有明确规定,大学章程可做进一步的界定;第二种关系主要是由大学章程来调整的,其效力在规章制度之上。

因此大学章程是“上承国家教育法律法规、下启学校规章制度”③,是提高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处理高校与国家、社会及内部要素的准绳,是高校在法律框架下实现学术自治的重要手段。

可见,大学章程在目标、职能和价值取向上与高校“去行政化”改革具有多重契合。

都致力于使大学的本质功能回归本位,让大学作为一个学术组织的独特属性得到尊重。

从根本上说,大学章程建设是高校“去行政化”改革的核心内容,又是高校“去行政化”改革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

大学章程作为高校“去行政化”改革的重要契机必将登上历史舞台。

那么在平衡国家和高校双方利益的前提下,如何制定大学章程,制定出什么样的大学章程才能实现高校学术自治、有助于高校“去行政化”的改革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下面笔者探讨了大学章程的内外部治理要素,借鉴国外大学章程各要素的先进成果,并就如何进一步完善我国大学章程的制定工作提出建议。

三、大学章程所涉及的内外部治理要素分析(一)大学章程的外部治理要素:高校与国家、社会的关系我国《高等教育法》提到“大学章程应该明确举办者与高校之间的权利、义务等外部关系。

”大学外部关系的界定,是实现高校办学自主权、减少政府干预的有效途径。

有助于在法律范围内,提高高校的办学活力。

具体来讲,大学章程在高校和外部关系要素的制定上,应当呈现大学与政府、校友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内容。

当然随着高校功能的增加,高校所要承担的责任也在不断扩大。

在界定高校的外部治理结构中,我们可以借鉴别国的经验和做法。

例如,法国《高等教育法》提出著名的“参与”原则,允许大学外部人士参与高校的管理。

2007年的《大学自由与责任法》致力于提高大学治理的效率,增加了校外人士的比例,其目的在于保证高校与社会强有力的联系。

德国的《柏林洪堡大学章程》将“大学与联邦州之关系”设为第一章,提出高校的行政事务和学术事务由高校统一管理,联邦州拥有法律201①②③毕宪顺、赵凤娟、甘金球:《教授委员会:学术权力主导的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教育研究》2011年第9期。

黄福涛:《外国教育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81页。

牛维麟:《现代大学章程与大学管理》,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1版。

监督的权力。

美国的《康奈尔大学章程》要求董事会必须保持2名分别来自农业、商业和劳动部门。

日本在其《东京大学章程》中提到,要确保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回应社会变革,为全人类的发展做出贡献。

我国大学章程的制定工作还处在起步阶段,如何依照大学章程,保障高校与外部的协调发展,不但是大学依法自主办学的要求,也是高校“去行政化”改革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前提之一。

这就要求我国大学章程的制定不仅要在高校办学自主权方面作出规定,而且在高校与社会关系等方面也要增加内容。

毕竟高校作为象牙塔的说法已经过去了,一双看不见的手把高校和社会紧密的连接了起来。

总之,通过大学章程使我国高校一方面可以理清与国家的权责,另一方面也可得到校外人士的监督和社会相关信息。

(二)大学章程的内部治理要素:决策治理机构各国大学章程均规定了高校的决策机构以及相关程序的运作机制。

美国《康奈尔大学章程》规定:董事会是大学每一个学院、学术单位、部门、中心的最高领导机构。

而且对董事会成员的产生、人员构成和规模都有较为详细的规定。

《牛津大学章程》指出:理事会作为大学的议事决策机构,对大学的各项事务拥有最高权力。

包括制定大学的发展规划、金融的管理和控制等方面。

日本《东京大学宪章》对大学决策机构和程序的叙述较为简单,不过还是能够看到日本大学对权力制衡和多元利益主体决策的关注。

德国《柏林洪堡大学章程》中提到:决策程序实行的是学校董事会制度,而且对教授参与决策较为关注,教授拥有很大的决策权。

在香港大学,大学顾问委员会是大学的最高管理决策机构。

相比之下,我国实行的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在决策参与人员上比较单一,而且也不像欧美大学决策机构在人员的来源上较为多元化。

普通教授、教职工和学生的民主决策权被有意忽略,这将是我国高校在决策制度上需要改进的方面,真正使我国高校的民主化进程得到发展,而不是仅仅依靠高校领导的个人能力来左右高校的发展。

(三)大学章程的内部治理要素:行政执行机构在大学章程中,各国也详尽的规定了高校的行政机构。

一般而言,决策机构如美国的董事会并不直接管理具体的日常行政事务,而是由校长来具体实施。

即董事会作决策,校长负责行政管理。

大学章程还明确了各个行政部门的职能及权限,以保证各职能部门能够在校长的领导下各司其职地运作。

总体上来讲,各个国家的校长对外代表高校,对内负责高校管理的一切事务,即校长是行政事务的主要实施者。

在具体权力规定中,《康奈尔大学章程》规定校长是大学和社会、政府的纽带,大学的行政长官和教育官员。

校长还是每个学术单位的成员、主席和审裁官。

《东京大学宪章》和《柏林洪堡大学章程》都提到校长是大学对外的代表,在人事调动、学科建设、学位授予等方面也具有重大权力。

相比之下,这就要求我国大学校长首先要承担其作为大学和社会关系纽带的责任。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纽带作用已经延伸到了国际交流层面。

其次,要加强学术权力,强调校长作为学术机构领导人的特殊性。

例如大学的招生、专业设置、科研评估等学术权力。

通过发挥大学章程的作用,彻底改变以往在行政管理上主要依靠人际关系的联系的现象。

约束行政机构及人员的职能,提高行政事务的能力和运作效率,严格划分行政与学术事务的界限,从人治走向法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