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条件下的上海发展战略
1从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的角度看上海产业布局的调整
立足长三角调整上海产业布局一、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布局的基本特点目前,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尚处于起步阶段,各城市之间经济发展仍具有相当程度的差异。
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联系的角度看,长江三角洲地区内部可以划分为三个经济区域:一是上海经济圈,即以上海为中心,大约150公里半径的区域,包括上海、苏州、无锡、南通、嘉兴和湖州等市;二是南京经济圈,即以南京为经济中心的区域,包括南京、镇江、扬州、常州和泰州等市;三是杭甬经济圈,即以杭州、宁波为中心的区域,包括杭州、宁波、绍兴、舟山等市。
三个经济圈中,上海经济圈产业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其他经济圈。
上海的地理区位优势和工业基础,使上海的发展几十年来始终处在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前沿,至今仍然是长江三角洲地区最大的制造业中心(王贻志等,2001年)。
根据1998年统计数据,长江三角洲地区产值占全国同行业比重超过20%的9个行业1中,按各城市产值占全地区产值的比重,上海在除纺织业以外的8个行业中均居第一,苏州、无锡也都占据较大比重。
其中,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5个行业,沪、苏、锡居前三名,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等3个行业中,沪、苏、锡居一、二、四位或一、三、四位,在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中,上海居第一,无锡居第三,苏州则居第六,是仅有的一个例外(王贻志等,1999年)。
上海在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方面的集聚优势,使其成为区域内无可争议的中心城市,但这种中心城市的功能需要在与周边城市的分工与合作中形成。
随着以高速公路为主的现代化交通体系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形成,客观上进一步密切了上海与周边地区的经济联系。
随着上海要素价格不断上升,来上海寻找投资机会的国际工业资本,首先沿着沪宁高速公路向昆山、苏州工业园区扩散,使苏州的制造业构成迅速提升,工业发展超过了无锡。
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高技术构成的制造业在上海、苏州的集中度进一步上升。
可以认为,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上海—昆山开发区—苏州工业园区—无锡,这1系指纺织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普通机械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业、服装及吉他纤维品制造业、金属制品业。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年)》概要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年)》概要规划地位和作用 | 规划期限 | 规划区范围 | 规划指导思想 | 城市性质 | 城市发展规模 | 城市发展目标 | 城市发展方向 | 产业发展规划 | 对外交通规划 | 市域交通规划 | 环境景观规划 | 城市历史风貌保护规划 | 住宅发展规划 | 科教与社会事业发展规划 | 近期建设规划 | 规划实施对策规划地位和作用《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是指导本市发展和建设的法定性文件,也是实施城市建设、城市管理的基本依据。
在本市进行的各项建设活动,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近期计划、分区规划、区(县)域规划、详细规划、各专项规划等,均应执行本规划。
规划期限本规划期限自1999年至2020年,近期至2005年。
规划立足于21世纪的长远发展,对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市域城镇布局及交通、市政基础设施布局均考虑了更长时间的发展要求,并对城市远景发展进程和方向作出轮廓性安排。
规划区范围本规划区范围为上海市行政辖区,总面积6340平方公里。
本规划与《上海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
规划指导思想(1)根据党中央提出的把上海建成'一个龙头,三个中心'的要求,进一步确定上海城市发展的战略目标,面向 21世纪,体现国际大都市水平;(2)体现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功能要求,合理安排城市的空间布局、生产力布局、人口分布及基础设施建设;(3)体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4)体现以人为本的宗旨,为市民创造良好的生活、工作、学习和休闲的环境;(5)体现区域整体发展的思想,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经济一体化发展出发,统筹上海的产业、能源布局和交通、水利体系等建设。
上海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和航运中心,国家历史文城市性质化名城,并将逐步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
城市发展规模控制中心城人口和用地规模,引导中心城的人口和产业向郊区疏解。
2023年高考一轮多维练小题-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解析版)
专题19 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长三角城市群是我国最大的城市群,同时也是我国发育最为成熟的城市群。
下图为长三角城市群空间结构变化模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上海成为长三角城市群中一级中心城市的主导因素是()A.矿产资源B.城市面积C.交通条件D.地理位置2.长三角城市群空间体系()A.上海市服务范围最广B.一级中心城市数量最多C.三级中心城市之间均表现为较强联系D.二级中心城市之间均表现为较强联系【答案】1.D 2.A【分析】1.上海位于我国海岸线的中点附近,可联系南北,同时上海又位于长江的入海口,经济腹地广阔,地理位置优越,所以成为长三角城市群中一级中心城市,D正确;上海矿产资源短缺,A错;城市面积与南京等城市相比并不具有明显优势(同时,城市面积的大小并不是决定上海成为长三角城市群中等级最高的城市),B错;相比于地理位置而言,交通条件并不是主导因素(长三角地区的城市交通均较为便利),排除C。
故选D。
2.长三角城市群空间体系中,上海为一级中心城市,城市等级最高,服务范围最广,A正确;一级中心城市数量最少,B错;三级中心城市之间多表现为较弱联系,C错。
南京市和杭州市为二级中心城市,图中显示两城市之间并没有直接的联系,D错。
故选A。
同城化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邻城市紧密联系、协调发展、共享发展成果的现象。
公路客流能够反映城市间的日常人口流动方向和强度,是分析判断城市间关系的重要指标。
下图示意安徽省2011年8月行政区划调整前的中心城市间公路客流状况。
滁州的首位客运流向为南京,次位客运流向为合肥,两个方向的客流量相差很小。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下列城市组合中,最适宜推进同城化的是()A.安庆—池州B.合肥—巢湖C.亳州—阜阳D.芜湖—铜陵4.合肥虽为滁州的次位客运流向,但滁州发往合肥的客流量与发往南京的相差很小,其主要原因是()A.南京经济发展水平高B.滁州与南京距离更近C.滁州与合肥行政联系密切D.合肥与南京均为省会城市【答案】3.B 4.C【解析】3.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公路客流能够反映城市间日常人口流动方向和强度,是分析判断城市间关系的重要指标,公路客流量大,反映城市间联系紧密,有利于推进同城化。
2023年咨询工程师之宏观经济政策与发展规划能力测试试卷A卷附答案
2023年咨询工程师之宏观经济政策与发展规划能力测试试卷A卷附答案单选题(共100题)1、根据《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下列关于严格执行建设占用耕地补偿制度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切实落实建设占用补充耕地法人责任制B.严格落实省、自治区、直辖市补充耕地义务C.积极推行建设占用补充耕地保证金制度D.对国家重大工程建设项目的补充耕地任务,在全国范围内统筹安排【答案】 C2、目前我国发展规划体系中的薄弱环节是()。
A.主体功能区规划B.城市规划C.区域规划D.专项规划【答案】 C3、我国目前将货币供应量分为三个层次,反映一国经济中的现实购买力,对社会经济生活有着最广泛和最直接的影响指标是()。
A.M0B.M1C.M2D.M1+M0【答案】 B4、中央银行之所以被称为“银行的银行”,是因为中央银行是()A.发行货币的银行B.商业银行的“最后贷款者”C.国家的银行D.货币政策的制定者和实施者【答案】 B5、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中央出台增支政策形成的地方财力缺口,原则上通过()进行调节。
A.民族地区转移支付B.一般性转移支付C.救济类转移支付D.专项转移支付【答案】 B6、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是发展新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关于公益类国有企业改革的说法,正确的是()。
(新教材已删除)A.以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为目标B.以增强国有经济活力为其他功能定位C.依法独立自主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实现优胜劣汰、有序进退D.加强成本控制、产品服务质量、运营效率和保障能力考核【答案】 D7、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国民总收入是收入概念B.国内生产总值是生产概念C.国民总收入=GDP+来自国外的净要素收入D.国民总收入=GDP-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向国外的要素支付【答案】 D8、关于自然失业率说法错误的是()。
A.充分就业并不意味着零失业率B.自然失业率等于摩擦性失业与结构性失业之和C.自然失业率就是充分就业时的失业率D.自然失业率等于摩擦性失业与周期性失业之和【答案】 D9、下列属于金融市场具有的功能的是()。
长江三角洲一体化背景下的上海城市发展战略定位研究
第 5 第 1 卷 期 20 0 6年 1 月
南阳师 范学 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Jun f ayn o l nvr t(0i c ne) ora o nagN r i 8y sc l i cs l N ma u e i aS e
层 面以厦世界层 面来考虑。 关键词 : 长三角一体化 ; 上海 ; 市发展战略定位 城 中 图 分 类号 :0 15 F 2 文 献 标 识 码 : F 6 . ; 17 A 文 章 编 号 :6 1 12 2 0 ) 1 0 2 O 17 —6 3 (0 6 0 — 0 3一 4
上海城市发展战略定位 , 不仅关系到 自身发展 , 更关系长江 三角洲 ( 以下简称长三角 ) 一体化 的未
进行 重新 考 虑 。 中包 括 : 市人 口规模 、 市布 局 其 城 城
上海经济已经进入 了一个新 的发展阶段 。02 20 年上海的人均 G P接近5 0 美元 。 0 8 , D 00 到20 年 上海 的人均 G P有可能从5 0美元增长 ̄ 8o 美元 。 D 00 Uoo 根
据 国 际经验 , 一个 地 区 的人 均 国 民 生产 总 值 从5 0 00
大多聚集在市 中心地 区。 上海城 市人 口密度之 高 , 人 口压力之大 , 超高层建筑之多均被列 为国际大都 市之首 。 由人 口膨胀带来 的交通堵塞 , 住宅短缺 , 生
根据国际经验 , 当人均 G P 00 -0 0 D 在5 0 -8 0美元 时, 要经历一个社会经济的变动期 , 产业结构要发生很 大的变化。 上海正处于在5 o ̄元到8 o ̄元阶段, oo oo 这 个阶段要经历一个“ 。 坎”上海与国外大都市相比, 又有 着许多不同的历史背景和自身发展 的独特性。 这一阶 段社会经济出现的许多特点必须加以重视。
上海在长三角的地位与作用
上海在长三角区域的地位与作用以上海为经济中心城市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位得天独厚,自然条件优良,交通联系便利,是我国人口和产业最稠密,经济社会最发达,文化最为昌盛,人民生活最为富足,发展最具有活力的地区。
根据长三角地区的区域规划描述:长江三角洲我国最具综合实力的经济中心、全球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我国最具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长江三角洲地区包括上海市,江苏省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扬州、镇江、南通、泰州市,浙江省的杭州、宁波、湖州、嘉兴、绍兴、舟山、台州市,共16个市,国土面积11.0万平方公里,2005年底常住总人口9698.7万人,地区生产总值33896.7亿元,分别约占全国1.1%、6.3%和18.6%。
作为长三角的经济中心城市,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90年代浦东开发开放之后,上海的经济持续高速的增长,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目前,上海作为长江三角洲的核心城市,正在向着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目标迈进,同时也肩负着面向世界,服务全国,联动“长三角”的重任。
在全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在这个土地面积仅占全国0.06%、人口占全国1%的城市里,完成的财政收入占全国的八分之一,港口货物吞吐量占全国的十一分之一,进出口商品总额占全国的四分之一。
上海在长江三角洲的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一直处在龙头的地位:从历史来看,从太平天国,军阀混战、北伐战争,江浙两省饱受战火的破坏,城市发展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城市面貌满目疮痍。
但是上海的租界因为政治原因始终未受破坏,因此上海的经济建设和城市发展逐渐建立了自己的优势。
同时,因为战争的原因,华东地区的民族资本及大量的廉价劳动力涌入上海,财富、人才、劳动力,三个经济发展的要素齐聚上海,极大地促进了上海的经济发展帮助确立了上海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龙头地位。
新中国建立以后,上海市华东军政委员会、华东行政区、中共中央华东局的驻地,整个长三角都在其管辖范围以内,作为中央的直辖市,上海市的面积和人口在政治因素的干预之下迅速扩张,上海形成了同北京具有相似地位和空间布局的城市,都有一个繁华的中心和一个能够满足自身城市所需的蔬菜,粮油和肉类的供应的郊区。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途径与措施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途径与措施一、概述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是中国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一环,涉及上海、江苏、浙江三个省(市)的合作与协调。
其目的是加强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联动,实现区域协同发展。
本文将探讨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存在的路径与措施。
二、存在的问题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发展中面临许多问题:1. 城市化发展差异明显。
区域内的城市化发展存在明显的差异,上海作为经济中心地位强劲,而其它城市的发展相对滞后。
2. 制度瓶颈阻碍发展。
区域内的各城市间缺乏统一的规划体系和互信机制,缺乏人才、资源、服务等方面的共享平台。
3. 各城市间竞争激烈。
由于缺乏制度性管制,各城市间竞争尤为激烈,致使资源抢占、恶性竞争等负面行为层出不穷。
三、路径与措施1. 建立多层次协同制度体系:制定区域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制度,从多个方面打破过去致使发展停滞的制度瓶颈。
2. 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实现城市间的资源共享,加强实质性的合作与协同,从而促进城市化的企稳和可持续发展。
3. 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端产业:加强区域内的科研和创新力度,打造“人才高地”,积极吸引国际高技术和高端产业的投资和落户。
4. 确定发展优先序列和重点领域:建立发展优先序列、严控投资和资源的总量,挖掘区域内营商环境优势,将精力等等投入到具有较为广泛的空间带动效应和溢出效应的优势领域。
5. 完善区域交通、能源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交通、能源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推进城市间的物流和基础设施联通,打通区域内交通瓶颈。
四、结语在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中,政府要加强宏观引导,加强合作与协同,同时要突破制度瓶颈,进一步拓展内部市场和开放五港口的外部市场。
(本文所提出建议不具备一定普适性,请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积极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一体化与市场化进程
第一 , 强上海 产 业文 明和高 新产 业对 加 于周边地 区的促进作 用。上海 的科研力 量几 乎等 于江苏 与浙 江之和 。20 , 00年 上海 市政 府部门的 自然科 学研究 与开发机 构 的科 技人 员 34 8 , 14 人 同年 苏浙 两省合 计仅 352人。 49
上海是我 国最大 的钢铁 生产基 地 ,00年 钢 20 产 量 17 78万吨 , 比位 列全 国第 2位 的辽 宁省 还 多 1 .%。虽然钢铁工业说不上是高 新产 44 业, 但这 种现 代化 大工 业所 锤 炼 的工业文 明
维普资讯
促 进 长 江 三角 洲 地 区的
积极 进 推 长江三 角洲地 区的
经 体化 市场 济一 与
一
经济一体 化 , 于加 快发展 , 对 增强 区域 国际竞 争力具有 重 要的战略 意义 。长 江三角 洲 地 区 的经 济 一体 化 , 是 要 就 在我国加入 世界 贸易组 织 的 新形 势 下 , 极 强 化 区域 经 积 济发展 与制度 变迁 的战 略共 识 , 一 步形 成 以上 海 为 龙 进 头, 源共享, 业互补, 资 产 促 进竞 争 , 进合 作 , 增 在极 大地 增进苏 浙沪三地长 远利 益 的 基础 上 , 现 长 江 三角 洲地 实 区发展格 局 的最佳化 。
等。上 海 的第三 产业是 区域 性 的, 务对 象 服 覆 盖整个 长 江三角 洲地 区; 苏浙 的制造 业也
对周 边地 区提 供 大量技 术服 务 , 也促使 上 这 海形 成 了以第二产业 为主 的格局 。但在 目前 苏浙地 区经 济发展 水平 日渐提 高 、 别是 第 特 二产 业具 有相 当规 模 的情况 下 , 上海 除 了在 高新产 业方 面提供 技术服 务 外 , 主要是提供 第三产 业方 面的服务 。上海 对于周边地 区的 促进 , 应逐 渐 转变为提 供 高水平 的现代 服 务 业为主 , 包括金融 、 际贸易、 息、 国 信 技术服 务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随着国家经济发展的日益壮大,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也越来越成为全国经济的重要引擎。
为了更好地推动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中国政府提出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旨在加强长三角地区自身发展,推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长三角地区包括江苏、浙江、上海三个省市,是中国经济最发达、市场最活跃、科技创新最先进的区域之一。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和地理隔绝等因素的影响,长三角地区三个省市之间的合作和协调一直存在问题,这也导致了长三角地区没有达到一体化发展的水平。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提出,意味着这一地区将加强沟通和协作,实现区域内资源的共享和互相依存。
同时,长三角地区还将突出区域间的协调与合作,以推进经济内部转型和发展。
在这个战略下,长三角地区以高速公路、航空等交通和物流设施的建设和完善作为基础,推动制造业、服务业等各个产业的转型和发展,为全球经济转型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更具体地说,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指导下,长江三角洲地区将有望成为全球创新中心之一和制造业中心之一,上海港将成为全球的航空枢纽和国际航运中心,杭州也将成为世界领先的电子商务中心。
此外,长三角地区还将加大智能制造、集成电路等高端制造业的研发和生产,发挥自身丰富的人力、物力、资金等资源,为长三角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然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实施还需要面对许多困难和挑战。
其中最为明显的是环境、资源等问题。
在长三角地区,已经出现了多个环境问题,如空气污染、水污染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实施造成了阻碍。
因此,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推进绿色发展是长三角地区推进一体化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
除了环境问题外,长三角地区还需要应对人口迁徙、保障规划、投资等多个问题。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实施需要各个省市进行合作和协调,无论是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还是资源的整合和分配都需要多方面的合作。
省市之间需要建立起更加紧密的联系,制定共同的发展战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的进程。
战略构想:加速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发展进程
部分 , 正 成功 的城 市 规 划 , 须是 区域 规 真 必 划” 区域 规 划 的最 大 不 同在 于 它包 括 城 。“
市、 村庄及 永久农 业地 区, 并将 它们作 为 区域 综合体 的组成部分 。 ”
2 互补动力。 区域经济 发展梯度理论 认 、 为 , 区间经 济发展 水平 的差 异形成 经济 发 地 展梯度 。创 新 活动 主要 发源 于 高梯度 地 区。 然后 随着 时间 的推 移 , 步 由高梯度 向低 梯 逐 度地 区推移 。这种规律 将 自发形 成互补型 的 地 区分工体 系。在 社 会进 步 系统 理论看 来 ,
● 浦 再
明
战略决 策 , 正 式 列 入 国家 被 “ 九五” 计划和 2 1 00年的远景 规划 。上 海 历 届 市 委、 政 市 府 十分 重视 上海 与长江 三角 洲共同发展 的问题。早在 1 O
4
上海改革20. 025
维普资讯
年前 , 上海 就 明 确提 出 了具 有 “ 四个 梯 度 层 次” 的大都 市 圈 战略 , 上 海 的发展 , 把 纳入 长 江三角洲经济一体 化 的整体 战略 之 中。黄菊 书记在最近 一次讲 话 中提 出 :上海 要进一步 “ 发展 , 必须融入 长江三角 洲 , 依托 长 江三角 洲 地 区的广 大腹地 , 苏浙沪三地 优势 互补 , 同 共 繁荣 , 这应该 成 为 我们 的共 同 目标 。特别是 上海新 一轮 的功 能性 开发 , 只有 融入 苏浙地 区和 全 国的发展 中去 , 整结构 和 完 善功 能 调 才有可能。 陈良宇市长也 多次在讲 话 中强调 ” 长 江三角 洲经济一体 化 的重要性 。完全 可 以 预见 , 随着 改革开 放 的不 断深 化, 来 5—1 未 O
长三角一体化
长三角一体化长三角一体化是指长江三角洲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的一种区域整合发展的战略。
该战略的目的是通过促进区域间的经济协作和资源优化配置,加强长三角地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长三角地区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和市场资源,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
然而,由于地理位置相对分散、经济发展不平衡等问题,长三角地区的一体化发展一直是政府关注的焦点。
长三角一体化的核心在于打破地区间的行政壁垒,推动资源的流动和配置效率的提升。
目前,政府已经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以促进长三角地区的融合发展。
首先,政府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
长三角地区的交通网络、水利设施和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得到了全面的升级和改造。
这些改善将有助于加强长三角地区之间的联系和协作。
其次,政府鼓励企业在长三角地区进行投资和合作。
通过提供优惠政策和减少行政审批的时间,政府希望吸引更多的企业参与到长三角地区的一体化发展中来。
同时,政府还鼓励企业间的合作与创新,以提高长三角地区的整体竞争力。
再次,政府致力于推进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升级和优化。
通过引导产业转型升级和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政府希望加强长三角地区的产业链和价值链的连接,以提高经济效益和综合竞争力。
最后,政府加强了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
长三角地区的环境问题一直被看作是制约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因此,政府在一体化发展战略中加强了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改善环境质量和生态环境。
长三角一体化的推进不仅有利于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还有利于整个中国经济的发展。
长三角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通过加强长三角地区的一体化发展,可以提升整个中国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总之,长三角一体化是一项重要的战略举措,它推动长三角地区的经济、产业和环境的整合发展。
通过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各方的合作努力,相信长三角地区的一体化发展将取得更加明显的成效。
积极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一体化——“长三角改革发展论坛”2002年上海会议召开
张红字 : 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后, 土地 不能 形 成 稳定 的 预 期 和信 心 ,不 敢 在 承 调Fra bibliotek 经 常 发 生
包 地 上 进 行 长期性 投 人 .不 利 于 农 民增
加 投 人 , 高 生产 水 平 : 提 二是 每 欢调 整 .
在 至 少 3 年 不变 的 承 包 期 限 内 调 不 0 调 整 土 地 .是 第 二轮 土 地 承 包制 度 安 排
农业部政策与 法规司张红宇认 为 ,
中 国农 村 土 地 经 常 性 地 变 动 和 调 整 , 大 表 面 上 解 决 了一 些 人 地 矛盾 ,但 同时 产
中最难 的问 题之 一。有 许 多 地方 的 承 包 概 是 今 天 世 界 上 独 一 无 二 的 制 度 现 象 生 了 新 的 不公 平 的 矛 盾 .成 为下 一 次 调 合 同与 中央 的 土地 政 策 和 国 家法 律 相 违 了 : 地 集体 所 有 家庭 经 营 的形 式 , 世 整 的理 由 .由 此 形 成 每 隔 几年 调 整 ~ 改 背 。 : 些承 包 合 同和使 用 权证 书 中 明 土 是 如 有 界上 唯 一 可 以 不断 进 行 土地 调 整 , 以适 应社 区家庭 人 日变 化 的 制度 安 排 。 几 乎 的 恶 眭循 环 , 强化 了调 整 的 习惯 性预 期 ; 三 是 频 繁 调 整 不 仅增 大 了制 度成 本 也 确 规定 . 包期 限 内要 调 整 土地 : 的 台 承 有 同 文本 赋 予 发 包 方在 承包 期 限内 调 整 上 与家 庭 承 包制 基 本 制 度 在全 国 确 立 的 同 给 一些 乡村 干 部 通过 调整 承 包 地 谋取 私 地 的权 利 ;有 些地 方 在 合 同 中用 甲乙 烈 时期, 土地 调 整 的现 象就 应 运 而 生 。 早 利 提 供 了机 会 , 剧 干群 矛 盾 , 为 农 加 成 方 定 ” 方 式 规 定 中途 每 五 年 小 词 约 的 期 调 整 土地 的 目的 ,在 于使 均 分 的 土 地 村 的不稳 定 因素 。 因此 . 承包 期 内 必须 坚 次 : 有的承包合同 和使用权 证对 土地
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研究
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研究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研究长江三角洲区域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带,是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
其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强大的人力资本,成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增长引擎之一。
本文将对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进行研究,探讨其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一、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的特点长江三角洲区域由上海、南京、杭州等城市组成,拥有华东地区最大的城市群。
该区域经济发达,产业结构较为完善,在制造业、服务业、金融业等领域享有重要地位。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工业集聚和产业链完整性:长江三角洲区域是中国最大的工业集聚区之一,拥有广泛而深入的产业链条。
从重工业到轻工业,从传统制造业到现代服务业,该地区的产业链条日益完善,形成了强大的产业支撑体系。
2. 开放度高:长江三角洲区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对外开放程度较高。
其地理位置使得该地区成为中国与世界各地交流和贸易的重要门户,与海外市场连接紧密。
外资的引入和海外市场的开拓促进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
3. 人力资源丰富:长江三角洲区域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高素质的劳动力是该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相对较高的教育水平和较强的知识技能使得该地区能够适应经济结构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的需要。
二、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机遇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面临着许多机遇。
首先,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为该地区提供了发展的新动力。
国家提出了一系列鼓励创新和促进地区协调发展的政策,这将进一步推动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其次,日益完善的交通网络为长江三角洲区域的一体化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近年来,中国不断加大对高铁、高速公路、航空运输等基础设施的投入,进一步加强了长江三角洲区域与其他地区的联系,促进了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另外,长江三角洲区域具有较强的产业协同效应和创新驱动能力,这将为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提供重要动力。
2024年上海继续教育公需科目答题题库及答案
2024年上海继续教育公需科目答题题库及答案学校:________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考号:________一、单选题(20题)1.《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到2025年,高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
A.3%B.18%C.65%D.70%2.《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见》提出,科研机构、高校要按照职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制定以()为评价标准的科技创新人才收入分配激励办法。
A.论文数量B.工作年限C.实际贡献D.职务职级3.以下不属于专利法律关系的主体是?()A.发明人B.后申请人C.职务发明人D.专利权人4.维权流程呈现“两低一高”的趋势,其中“一高”是指()。
A.侵权成本高B.维权收益高C.维权成本高5.“四个面向”不包括()。
A.面向世界科技前沿B.面向文化主战场C.面向国家重大需求D.面向人民生命健康6.工业产权中的商标权涉及()。
A.发明专利B.服务商标C.实用新型专利D.外观设计专利7.著作权在整个知识产权的框架里面,它相对于()而存在。
A.工业产权B.商业产权C.科技产权D.专利产权8.正规授权流程呈现“两高一低”的趋势,其中“一低”是指()。
A.成本低B.门槛低C.收益低9.根据《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打破户籍、地域、身份、学历、人事关系等制约”属于()方面的措施内容。
A.健全人才顺畅流动机制B.创新人才评价机制C.强化人才创新创业激励机制D.改进人才培养支持机制10.物联网的()特征指的是:通过对互联网、无线网络的融合,将物体的信息实时、准确地传送,以便信息交流、分享.A.整体感知B.可靠传输C.智能处理D.虚拟化11.()是载荷或记录信息的按一定规则排列组合的物理符号的集合。
可以是数字、文字、图像,也可以是计算机代码的集合A.数据要素B.数据资源C.数据资产D.数据要素市场12.教字广东项目的五大政务服务应用平台中()是面向全省1300万商事主体的涉企移动政务服务平台,平台将分散在政府各主管部门的企业开办、经营许可、清缴税款、出口退税、创业补贴、扶持资金申请等961多项高频服务集成到一个手机应用。
2024年上海市公需科目继续教育考试题
2024年上海市公需科目继续教育考试题()年12月1日,国务院正式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
A.2008B.2012C.2015D.2019答案:D《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描出,在()引领下我国深入推进供始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为大湾区转型发展、创新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B.新时代理念C.新发展理念D.共享发展理念答案:C《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像对待()—样对待生态环境,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A.眼睛B.自己C.生命D.亲人答案:C《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到2025年,高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
A.3%B.18%C.65%D.70%答案:C闵采尔通常把贵族称为()。
A.“刽子手”B.“吸血鬼”C.“杀人魔”D.“强盗”答案:B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软基础设施投资的是()。
A.环保B.教育C.国防基础设施D.服务业答案:D以下陈述不属于“大变局”时代特质的是:()A.社会风险更加多样、复杂B.人化自然程度进—步加深C.社会治理政策更倾向效率D.人类普遍进入长寿时代答案:C长三角一体化的规划总面积为()万平方公里。
A.22.5B.33.6C.35.8D.47.5答案:C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规划中,以()等地区为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新片区,打造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更具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
A.江苏无锡B.上海临港C.浙江嘉兴D.安徽池州答案:B《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战略定位,包括()。
A.全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B.高质量发展样板区C.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引领区D.区域一体化发展示范区E.改革开放新高地答案:ABCDE除了上海大都市圈,长三角城市群还有几个都市圈,分别是()。
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加快推进苏州多式联运高质量发展研究
第33卷第S1期苏州科技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Vol.33No.S1 2020年12月Journal of Suzho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Dec.2020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加快推进苏州多式联运高质量发展研究徐明1,郑丙华2,黄梁1,徐明华1,吕本国1,方洁华1,岳巧红3(1.苏州市综合交通运输学会,江苏苏州215007;2.苏州市交通运输局,江苏苏州215004;3.华设设计集团有限公司,江苏南京210014)摘要:本课题结合国家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及深度融入上海发展要求,通过对苏州市多式联运发展现状分析,对高质量发展多式联运提出了“3+6+1”枢纽布局和“一环五通道”、“三向五线”联运通道的建设方案,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长三角一体化;多式联运;高质量发展中图分类号:F5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3270(2020)S1-0001-09苏州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也是国家港口型物流枢纽城市,在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领域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总书记有关“提高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效率,调整运输结构,降低物流成本”的指示精神,进一步贯彻落实《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要求,围绕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格局,更多地承接上海经济辐射,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加快推进运输结构调整,促进苏州现代物流业更好更快地高质量发展,我们结合本市运输经济发展实际,开展了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加快推进多式联运高质量发展的研究。
本次研究基础年为2019年,水平年为2025年,并对2035年的发展进行展望。
1苏州市多式联运发展现状1.1现代物流业集聚发展苏州市是全省四大综合性物流枢纽城市之一,2020年10月刚获批国家港口型物流枢纽城市。
2019年社会物流总额5.4万亿元,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3.5%,低于全省0.34个百分点。
论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经济地理优势
论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经济地理优势(姓名:*** 学号:2009******** 班级:**** 1093 序号:21)一、引言国际经验表明,国际航运中心在地域上随世界经济增长重心的转移而不断转移。
18世纪以后,国际航运中心先后在西欧、北美出现,20世纪后期,东亚及中国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全球经济增长重心、制造中心和贸易中心的“东移”,推动了全球航运中心的“东移”,催动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应运而生。
从2005年开始,上海港口货物吞吐量已连续3年位居世界首位。
集装箱吞吐量自2003年起已连续4年位居世界第三,预计今年集装箱吞吐量将超过2600万TEU。
上海港位于我国海岸线的中心,地处“黄金水道”和“黄金海岸”的交叉点,背靠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长三角经济区和长江沿线腹地,拥有包括洋山深水港区在内的集装箱泊位42个,万吨级以上泊位82个,集装箱码头装卸船时量最高已达每小时690自然箱。
全球最大的20家船公司已全部人驻上海,航线覆盖全球300多个港口,集装箱月航班密度已达到了2239班。
在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增长最为迅速的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区域将形成若干个国际航运中心。
上海作为经济中心城市。
有强大的腹地经济支撑和良好的港口设施,将率先成为国际航运中心。
本文试图通过对上海港在新时期的发展现状、形势与优势,从经济方面和地理方面共同研究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区域优势,所产生的一些思考。
二、正文1.建立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区位优势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加大了对交通运输建设的投入,形成上海港、上海站、浦东虹桥国际机场、洋山深水港等海陆空重要枢纽,形成以公路为主骨架的联结陆海空主枢纽的立体化的交通网络,市场物流网络逐步扩大,各种运输工具的数量和质量也都有很大提高,以5种运输方式组成的综合运输体系基本形成。
上海港吞吐量1984年首次达到1亿吨。
2000年,上海港成为两亿吨大港。
此后,上海港吞吐量加速递增,20。
3年突破3亿吨,2005年攀升到4。
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与上海城市发展
关 键 词 : 江 三 角洲 , 长 经济 一 体 化 , 海 上
中 图分 类 号 : 1 7 文献 标 志码 : 文 章 编 号 : 6 3 2 1 2 0 ) 2 0 4 — 3 F 2 A 1 7 — 9 X( 0 8 0 — 1 3 0
元人民币 , 占到 全 国 1 . , 三 角 是 目前 中 国最 大 的 经 济 核 8 % 长 9 心 区域 , 被共 认 为 世 界 六 大 城 市带 之 一 『 l 1 江 三 角 洲 经 济 一 。长
联 合 , 上 海 来 说 就 能 获 得 一 个 邻 近 的 、 阔 的 、 熟 的 市 对 广 成 场 。此 外 , 浙 两 地 的长 期 发 展 , 累 了大 量 资 金 , 养 了 大 江 积 培 批 人 才 。长 三 角 整 合 资本 市 场 、 才 市 场 有 利 于上 海 有 选 择 人 性 地集 聚这 些 资 源 , 有 效 利 用 。 并
提 出在 长 江 三 角 洲 经 济一 体 化 过 程 中上 海城 市发 展 遇 到 的 产业 集聚 、 第二 三 产业 协 调 发 展 和 城 市 生 态环 境 破 坏 等
问题 , 并且 分析 了上 海 的 自身优 势 及 对 长 江 三 角 洲 经 济 一 体 化 的促 进 作 用 , 出切 实 调 整 产 业 结构 、 效 吸 引 国 际 提 有
一
第 三 产 业 , 要 腾 出一 部 分 第 二 产 业 空 间 , 向周 边 地 区 转 需 并 移 。 这 就 需 要 江 浙 两 地 合 理 发 展 各 自的 集 聚 产 业 , 效 地 承 有 接 上 海 成 型 的 行 业 整 体 。 只有 长 三 角 协 调 了产 业 链 , 能 使 才 上 海 的 迁 出 产 业 得 到 合 适 的 归 宿 , 得 新 的 发 展 空 间 , 致 获 不 造 成 产 业 的浪 费 性 转 出 。上 海 要 开 展 的 服 务 产 业 也 需要 江 浙
上海经济
2010年5月24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介绍,国务院日前正式批准实施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明确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的战略定位,即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到2015年,长三角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到2020年,力争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长三角经济区
长江三角洲北起通扬运河,南抵杭州湾,西至镇江,东到海边,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以及邻近海域。区域面积21.07万平方公里。长江三角洲地区区位条件优越,自然禀赋优良,经济基础雄厚,体制比较完善,城镇体系完整,科教文化发达,已成为全国发展基础最好、体制环境最优、整体竞争力最强的地区之一,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历经新中国成立以来多个历史阶段的发展,长三角以全国2.1%的陆地面积、11%的人口,创造了全国21.7%的国内生产总值、24.5%的财政收入、47.2%的进出口总额,已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最高、综合实力最强、城镇体系较为完备的区域。
浦东开发
1990年4月18日,国务院总理李鹏在上海代表党中央、国务院正式宣布:中央决定同意上海市加快浦东地区开发。
浦东是指黄浦江以东、长江口西南、川杨河以北紧邻上海外滩的一块三角形地区,面积约350平方公里。这是一片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土地。早在20世纪初,孙中山和国民党政府中的有识之士,就提出过开发浦东的设想,但都没有付诸实施。
1992年由上海、无锡、宁波、舟山、苏州、扬州、杭州、绍兴、南京、南通、常州、湖州、嘉兴、镇江14个市经协委(办)发起、组织,成立长江三角洲十四城市协作办(委)主任联席会,至1996年共召开五次会议。
上海港的“长江战略”
同 比增 长 l.% ( 中外 贸吞 吐量 突破 0 3 3 其 . 吨, 比增 长 5亿 同
1.%) 集 装 箱 吞 吐 量 也 发 展 迅 速 ,2 0 3 6 。 0 6年 已 达 6 4万 标 3 准 箱 。 其 中 , 重 庆 、湖 南 、湖 北 、江 西 、 安 徽 等 省 、市 ,
的 4 .%。长江流域经济腹地拥有全 国 1%的土地和 3 . 48 5 85 %
的 人 口 , 中 国城 镇 化 水 平 和 工 业 化 程 度 较 高 的地 区 , 形 是 并 成 了 以上 海 、 京 、 汉 、 庆 为 经 济 中心 的 区域 经 济一 体 化 南 武 重
格 局 。我 们 视 长 江 内河 航 线 为上 海 港 的生 命 线 。
港 外 ), 物 吞 吐 量 20 货 0 2年 累 计 完 成 25 ,7亿 吨 , 同 比增 长
海 联 运 。开辟 公共 支线 ,提 升市 场能 力 ,改善 管理 水平 ,
中转 业 务 逐 步 增 长 。 2 0 0 6年 ,集 团 长 江 中 转 箱 量 达 到 2 0 0
1 . ( 中外 贸吞 吐量完 成 03 21 其 % _ 8亿 吨 ,同 比增 长 1%) 5 ;
进 出 口的 。 由此 可 见 ,港 口J 腹 地 经 济 连 接 的 极 端 重 要 性 。 _ 与
运 输 业 务 ,集 装 箱 班 轮 航 线 发 展 迅 速 , 目前 航 班 密 度 已 达
每月 213班 ,比 20 年底 又增加 了 10班, ,成为全球 , 7 05 8 月
集 装 箱航 班 最 密集 、作 业最 繁 忙 的港 口之 一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江三角洲经济有限一体化条件下的上海发展战略进入21世纪以后,上海要进一步增强城市综合功能,逐步跻身于世界级城市的行列,就必须加强同长江三角洲(下文简称“长三角”)地区各城市的经济与技术合作,并且在区域经济有限一体化条件下探索出一条同长三角联动发展的新路子。
一、区域经济有限一体化的内涵与现实表现“经济一体化”一词源于世界经济的范畴,以后被用于解释各不同地域的经济联合。
一个国家内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省市按共同的目标协调其经济活动、促进其经济联合的过程。
按协调与联合的程度,一体化可分为以下两类:1.全面一体化。
它是指区域内各省市经济达到了相互渗透、相互交织的充分融合。
从区内看表现为经济融合程度更高;从区外看则表现为区内福利的增加高于区外福利的增加。
区域经济全面一体化的根本动因在于经济主体在市场自发力量的驱动下追求特定区域内整体利益的最大化。
区域经济全面一体化的实现主要靠功能性一体化和制度性一体化的互动。
功能性一体化是由经济活动本身高度密切关系为基础而保证区域内省市经济整体性增加的过程。
制度性一体化则是以一定的区域协定和组织形式为框架的一体化。
两者相辅相成,即以市场经济自发的内在要求为前提的功能性一体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必然要求制度性一体化给予保障和促进。
制度性一体化会加深功能性一体化的程度,进而也为制度性一体化本身提出更高的要求。
区域经济全面一体化的标志包括:市场的一体化,产业结构、布局的一体化,城市主要经济功能的一体化,经济运行机制的一体化,管理制度政策的一体化,基础设施的一体化和环境保护的一体化。
2.有限一体化。
它表示区域内各省市在追求各自利益最大化条件下的一种相互妥协和有限的经济联合。
从整体看,区内的经济正趋于融合,但融合程度不高;区内福利有所增加,可是有不平衡现象,福利的整体水平未必高于区外;区内经济一体化的框架仅初具雏型,但其中需要协调的问题不少;功能性一体化进程刚刚起步,制度性一体化尚“待字闺中”,等等。
当前,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正处于有限一体化的阶段。
对照区域经济全面一体化的标志,我们可以看出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的有限性。
(1)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核心是市场一体化。
目前,长三角各城市已基本上完成了各自的市场体系建设。
但是在各地政府的主导下,市场体系建设的宗旨首先是保护和发展本地经济。
因此,各种市场都呈现出很强的本地特色和相互分割的特征。
即使作为全国经济中心城市的上海,除证券、外汇、期货、黄金、钻石这样一些全国性市场以外,其他类型市场的运作范围也仅限于本市,而无法实现跨地区的整合。
(2)长三角的产业规模比较大,等级层次比较高,体系也相对完善。
但是产业一体化的程度却不高。
由于竞争手段较为单一,长三角的产业同构现象较为严重,尤其是制造业。
据调查,在相距不远的15个城市中,有11个城市选择了汽车及零配件制造业,8个城市选择了石化业,12个城市选择了通讯产业等。
(3)在长三角,尽管上海的经济中心功能较为突出,但由于某些功能的能级不高,功能的替代性较强,因此带有行政色彩的主要经济功能的盲目争夺依然存在,从而使功能性一体化进程受到阻碍。
例如,除上海以外,南京和杭州都认为在本省或以其为核心城市圈中具有经济中心城市的一切功能;苏锡常和嘉兴湖州都将成为某一领域的制造业中心或工贸城市;宁波港、南通港、苏州港都在争做副中心港口,等等。
(4)在经济运行方面,长三角的各城市在一定层面上有些协作与联合,但是,整个长三角经济运行机制的一体化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
目前的经济运行机制在许多方面还是非一体化的。
比如,高速公路的收费是各自为政,区内货物的联运机制尚未建立,异地融资机制还不便捷,信息的互换仍不畅通等。
(5)长三角在管理制度和政策一体化方面作了一些尝试,如建立了15个城市的市长联席会议制度,成立了具体的办事机构——协作办等。
然而在长三角各城市都以我为主来确定自身发展目标的情况下,15个城市的市长联席会议只能停留在对话层面,而无法建立一个具有跨界功能和操作手段的权威机构。
另外,一个城市的免检产品到另一个城市还要再检等的行政或制度壁垒现象比比皆是。
至于政策层面,那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6)从整体看,长三角基础设施一体化进程推进得最快。
陆路交通主干线基本实现了一体化,邮电通讯一体化的成果已让人们充分享受。
然而,海空运输的整合有限,以及它们同陆路交通的链接还有不畅的地方。
就是在陆路交通中,各城市边界断头路现象还十分严重。
(7)长三角多数城市属于太湖领域,生态环境状况是唇齿相依。
在环境保护一体化方面出现的情况是“倒一体化”,即污染是一体的;但治理污染和保护环境却是非一体化的,其主要表现为河流的上游城市不断排污,下游城市却在花大本钱治理。
二、区域经济有限一体化条件下上海与长三角的关系状态在长三角经济有限一体化的条件下,各城市在追求自身的利益目标时,都在挖掘更多的资源,拓展更大的空间,因此形成了一种竞争多于合作的格局。
上海同长三角其他城市的关系也具有这一明显的特征,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长三角对上海的依存状态是:接轨上海、接受辐射、顺搭便车、以我为主、加快发展。
这种关系状态从长三角各城市发展的口号、战略思路和城市定位中可见一斑。
长三角其他城市的口号是:借船出海、借网辐射、借市融资、借脑生财。
(1)利用上海的海港、空港等大型基础设施为其服务,以节约巨额的基础设施投入。
旅游大省江苏和浙江和海外游客大多从上海出入境,这就节省了两省各自建设国际机场的巨大资金的投入。
还有就是在上海港的利用上,长三角内其他城市占了2002年上海港国际集装箱总量中的很大一部分,湖州80%的出口通过上海的港口运往世界各地。
(2)在扩大外资吸引上,利用上海这一制高点降低成本。
随着上海城市设施和城市功能的不断完善以及区位优势的不断加强,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中国总部进驻上海,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已有184家跨国公司的地区总部和中国总部进驻,这些机构普遍把上海作为“中心店”或“总部”,目光则投向长三角地区,在那里建立生产基地、出口基地与分支机构,并将其作为未来的投资重地。
长三角地区正是充分利用这种有利条件,通过上海这一吸引外资的制高点,扩大招商引资力度。
(3)在产业发展上,积极搭上海的便车。
在长三角内各城市股票、债券的发行,外汇买卖和同业拆借都是利用上海的金融市场来进行的。
截至到2002年底,长三角地区浙江6市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发行A股的上市公司为41家,累计筹集资金共173亿元,江苏8市的这两个数值分别为45家和199亿元。
同时,上海科研机构、大专院校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则促进了各地高新技术产业的培育和传统产业的升级,上海丰富的技术人才资源,也成为各地争夺的对象。
同时,上海信息资源丰富,联接上海信息网,吸收信息资源,并依托上海,融入全国乃至世界的信息交互网,也成为区内各地搭便车加以免费或者低成本利用的有效资源。
2.长三角产业关系状态是:制造业水平竞争激烈,服务业中的低端行业存在竞争,高端行业则是上海独领风骚。
尽管长三角的自然资源贫乏,但其资源的转换能力很强,因此制造业普遍发达是长三角第二产业的一个重要特征。
在市场分割和地方政府利益最大化的驱使下,城市制造业调整方向非常接近,行业选择经常重叠,从而造成了制造业的竞争日趋激烈(详见表1)。
表1上海同周边4城市工业支柱产业比较┏━━┳━━━━━┳━━━━━━┳━━━━━┳━━━━━┳━━━━━┓┃┃上海┃苏州┃无锡┃杭州┃宁波┃┣━━╋━━━━━╋━━━━━━╋━━━━━╋━━━━━╋━━━━━┫┃┃汽车制造┃电子通讯┃电子通讯┃电子通讯┃电子信息┃┃工┃精细化工┃精密机械┃机械制造┃IT产业┃石油化工┃┃业┃精品钢材┃精细化工┃家用电器┃精细化工┃钢铁造船┃┃支┃电子信息┃新型家电┃纺织制品┃生物医药┃机械制造┃┃柱┃通信设备┃高档纺织┃石油化工┃医疗器械┃纺织服装┃┃产┃生物医药┃生物医药┃生物医药┃家用电器┃┃┃业┃┃轻工食品┃┃新材料┃┃┃┃┃汽车零部件┃┃┃┃┗━━┻━━━━━┻━━━━━━┻━━━━━┻━━━━━┻━━━━━┛在服务业,低层次的行业同样存在竞争,如杭州菜打入上海的餐饮业,一时占了很大的市场份额,由于各城市的专业市场发育得较好,因此批零贸易活动频繁,竞争激烈。
但是在服务业的高端行业中,如金融、知识创新与服务等领域,上海则起着引领的作用。
如2002年上海金融业产值占GDP的比重达到了12.5%,科研和综合技术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达到了1.6%,而同期杭州的这两个比重分别为6.1%和0.8%。
3.长三角城市空间发展关系状态是:离散与集聚并行,离散趋势大于集聚趋势。
由于行政区划的关系,加上各自发展目标的差异,长三角城市空间的发展会形成三大产业聚集圈和城市圈。
其一是以上海为核心的城市圈,包括苏锡常、南通和嘉兴;其二是以南京为首包括镇江、扬州、泰州的城市圈;其三是以杭州为主包括绍兴、湖州、宁波、舟山的城市圈。
在三个城市圈之间存在着一种圈内集聚、圈外离散的倾向。
如南京城市圈的空间发展目标,就是以南京为核心,以“一小时单程出行时间为标准”,建设都市圈网络,提升南京中心城市地位,强化圈内经济的联系与协作,加快南京城市圈城市的现代化进程。
又如,苏州、无锡和南通与上海的经济联系强度指数分别为19.5、11.9和6.1,而南京仅为5.6;嘉兴这一强度指数为7.1,高于宁波的7.0,低于杭州的8.6。
而在城市圈内,尽管为了共同的某些利益会促成要素集聚,但是由于缺乏共同的政府任期目标,因此离散倾向依然存在。
如苏州要同上海争大公司的研发中心,并着力打造IT产业,以便成为“单项冠军”。
除此以外,在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配置方面的空间离散倾向也十分明显。
第一,浙江准备在未来7年投资600亿元构建一个“四小时交通圈”;苏南和浙北已通过苏、嘉、杭高速公路相连通,宁杭高速公路即将完工,这样在陆路江浙两省就形成了一体化网络,并绕开了上海。
第二,宁波港和南通港正在投资扩建,并打算成为副中心港;张家港、常熟港、太仓港三港合一的苏州港也想成为上海航运中心的一个组成部分——配套港。
在货运量增长既定的情况下,货柜的分散在成本与服务的作用下必然成为可能。
第三,由于航班东移,给昆山、苏州、无锡等地的外商带来不便,苏南准备筹资建设国际空港。
第四,物流业已成为各城市争夺的对象,如苏南将以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大型商贸市场为依托,建设苏州、无锡、常熟、吴江、南京5大专业物流中心。
这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大量的物流从上海离散出去。
三、区域经济有限一体化条件下长三角其他城市发展对上海实现发展战略目标形成的制约根据上述分析,我们认为,长三角其他城市的发展会对上海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形成一定的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