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聆听世界_浅析爱默生_美国学者_中的学者情怀
爱默生论美国学者[整理]
![爱默生论美国学者[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4c1f7b10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a4.png)
爱默生论美国学者1837年8月31日,爱默生在美国大学生联谊会上以《论美国学者》为题发表演讲,抨击美国社会中灵魂从属于金钱的拜金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劳动分工使人异化为物的现象,强调人的价值;他提出学者的任务是自由而勇敢地从表相中揭示真实,以鼓舞人、提高人和引导人;他号召发扬民族自尊心,反对一味追随外国学说。
这一演讲轰动一时,对美国民族文化的兴起产生了巨大影响,被誉为是美国“思想上的独立宣言”。
主席先生,先生们:在开始第二个文学年之际,我谨向你们致意。
我们过去的一周年是充满希望的,但也许是努力尚且不够的一年。
我们相聚不是为了如古希腊人那样,进行力量和技巧的较量,朗诵过往历史,悲剧或颂词,也不是为了像中世纪行吟诗人那样为爱情和诗歌而聚集,更不是如当代在英国和欧洲的都市里为科学的进步举行聚会。
目前为止,我们聚会的节日还仅仅是一个良好的象征,它象征着我们由于忙碌而无心于文字的人民中对文学之爱的延续。
就此而言,这个象征弥足珍贵,有如不能被损毁的人类本能。
也许这样的时代已经到来,我们的聚会就要也应该是另番模样。
在这样的时代里,这个大陆的沉睡的心智睁开惺松睡眼,它给这世界带来久已期盼的贡献,这贡献远胜于机械性的技巧的发明。
我们依赖于人的日子,我们心智向其他大陆智慧学习的学徒期,这一切就要结束了。
成百万簇拥着我们涌向生活的同胞,他们不可能永远的满足于食用异国智慧收获的陈粮。
全新的事件和行动正在发生,这一切需要被歌唱,它们也要歌唱自己。
有谁会怀疑,诗歌将会获得新生,并将引领一个新时代?就如天文学家所预言,在我们的天穹之顶的天琴大星将会成为恒亘千年的新北极星?就是抱有这样的期望,我接受这个讲演题目--不仅是在用词上,而是由于时代和我们组织的性质所决定的--美国学者。
时光流转,我们又翻开它传记的新篇章。
让我们来探询,新的时代和事件,在它特质上和对它的期望里又添了什么光色。
有这样一个久远不可考的传说--它有着我们意想不到的智慧。
爱默生思想学术风格

对他的评论
有人这样评价他的文字“爱默生似乎只 写警句”,他的文字所透出的气质难 以形容:既充满专制式的不容置疑, 又具有开放式的民主精神;既有贵族 式的傲慢,更具有平民式的直接;既 清晰易懂,又常常夹杂着某种神秘主 义......
“
对爱默生的评价: 他有强烈的爱憎,对于现社会的罪恶感 到极度愤怒,但是他相信过去是未来 的母亲,是未来的基础,要改造必须 先了解,而他深信改造应当从个人入 手。”
正因为灵魂的无所不在和无所不 能,而灵魂又具有这种“超”的 性质,所以灵魂是创新的和变化 的,当然在人身上也表现了这种 相应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 爱默生有句名言——“相信你自己”, 这句话成为超验主义者的座右铭。这种超 验主义观点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有助于 打破教条的束缚,为热情奔放,抒发个性 的美国式文化奠定了基础。
员,却诞生了一位伟大的诗性思想家。
• 有段时间,除了与少数几个朋友交往外, 爱默生几乎与世隔绝。但这种隐士般的生 活却孕育了他的超验主义哲学。而这种哲 学观又重新拓展了他的视野,他的生活范 围也随之扩大。爱默生开始经常和朋友举 行不定期的小型聚会,这些人涵盖了19世 纪早期美国颇具代表性的一群思想家、批 评家、诗人和艺术家,他们一起探讨神学 与哲学问题,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诠释 学术与精神上的独立以及乌托邦式的友谊。
简介
• 拉尔夫· 沃尔多· 爱默 生
• Ralph Waldo Emerson • 1803年-1882年
美国思想家、文学家,哲 学家,是确立美国文化精 神的代表人物。 美国前总统林肯称他为
“美国的孔子”、 “美国文明之父”。
生平
• 爱默生的父亲是一名当地的牧师,很早便 去世了,爱默生由母亲和姑母抚养成人。 • 他于1817年走进哈佛大学,在哈佛期间, 他阅读了大量英国浪漫主义作家的作品并 深受影响。1821年毕业后,他曾经在哈佛 大学神学院执教,之后担任了波士顿第二 教堂的牧师。 基于早年的浓厚兴趣,爱默生展开了他对 自然与神学的独立而深刻的思考,这最终 使他与教会发生了分歧后,他断然辞职。 这一事件,使美国少了一名普通神职人
用爱默生《论美国学者》观点分析儒家思想(中英双语)

用爱默生《论美国学者》观点分析儒家思想(中英双语)The similarities of Transcendentalism and Confucianism---Analyze Confucianism with Emerson’s idea from The American ScholarRalph Waldo Emerson was a major American poet, philosopher and center of the American Transcendental movement. The idea he expressed in his great work The American Scholar played an integral role in establishing the American scholar and the American spirit of individualism. Also in Chines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Confucius and Mencius, two Confucianism philosophers, intended to influence people’s attitude and lives with their thoughts--- Confucianism, which at some extent have a connection with Transcendentalism.First, both emphasized the importance of human beings. Emerson believed “the world is noting, the man is all.” He regarded men as the main part of society, thus the innovation of society called for human beings’self-improvement and self-reliance. So did confucians. In their opinions, men were equal. The ruler should be benevolent and righteous towards the masses. The essence of transcendentalism was individualism, which meant one must establish a central system which break of the of God. In china, there was no God, confucians thus held that men ought to be ruled by men. In this way, the society may be developed. Emerson once said: “we will walk on our own feet, we will work with our own hands; we will speak our own minds…. Confucians asserted the identity of human nature, and they thought; “all men are born identical but the circumstance makes them different”. In this aspect, Emerson and confucians were fabulous identical.Second, these two thoughts all advocated people emancipate their minds. “The scholar is that man who must take up into himself all the ability of the time, all the contributions of the past, all the hopes of the future. He must be a university of knowledge.” Emerson hoped all American scholars do not imitate European culture but form their own ideas. He believed himself inspired by the Divine Soul which also inspired all men, that was to mean, men can improve themselves by communicating with Divine Soul.; He believed “it is for you to know all; it is for you to dare all.” A nd confucians advocated equality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encourage students to form opinion of their own. Obviously, these ideas had a great influence on beings’ education.Third, they had the similar views on the material lives. Confucians advocated moderation; they maintained that there was no necessary to chase luxury, and moral fidelity should be promoted. Emerson upheld spirit; he believed in miracle, in the perpetual openness of the human mind to new influx of light and power; in stead of pursuing material wealth, men needed depend on themselves to enrich their minds.On the whole, both transcendentalism and confucianism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on each country. Transcendentalism pushed the American literature into a flourishing period; confucianism had dominated a feudal society that in essence lasted 2,000 years, and for that reason its influence over history, social structure and the people of China cannot be overlooked.超验主义与儒家思想的相同点----用爱默生《论美国学者》观点分析儒家思想拉尔夫·瓦尔多·爱默生是美国著名诗人,哲学家以及美国超验主义运动的领导人物。
试论爱默生的人类中心主义观

试论爱默生的人类中心主义观作者:熊斯勰央泉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7年第11期摘要:爱默生在他所倡导的美国超验主义思潮中,特别强调人的作用和价值,甚至夸大人的绝对地位和能力;在《论自然》等作品中,他虽然认识到自然对人类的积极影响,主张人类应该在自然中寻求自我价值,但他笔下的自然却是以为人类服务为前提的,人类凌驾于自然之上,自然所有的价值因人而存在,这些观点具有鲜明的人类中心主义倾向。
关键词:爱默生人类中心主义超验主义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1803—1882)是美国散文家、诗人和批评家。
他发起了美国超验主义运动,其思想影响了梭罗、麦尔维尔、惠特曼等众多同时代作家,被喻为美国19世纪的精神领袖。
在爱默生的超验主义观念中,他强调人的价值与作用、个体的解放与自立,同时又提出重视自然的观点,国内外爱默生研究者大多都认为他是一位生态主义作家。
①本文试图从他的超验论以及其诸多散文、演讲等作品中分析其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的倾向。
一随着美国政治上的独立,美国政府不断地开疆拓土,到19世纪,美国经济已达到鼎盛时期,由此也带来了思想文化的革新,其重要标志就是美国超验主义的形成。
超验主义的一个重要概念就是“超灵”(Oversoul)。
爱默生相信,“在人的心中存在着一个整体的灵”②,即“超灵”,“超灵”是上帝或宇宙精神。
超验主义者认为上帝存在于一切自然之中,上帝的精神通过自然世界的物质现象显现出来,因而人可以凭直觉从自然中感知上帝的神启。
人只要走进自然,感受自然,灵魂就能体验到“超灵”的存在。
所以超验主义倡导人们亲近自然、回归自然,在孤寂中聆听自身神性的低语,使人的灵魂在同自然(上帝)的交流中得到升华,达到与“超灵”的融合。
爱默生坚信,一个人只要注重自身的修养就可以通过直觉来感受神启,经由“超灵”来寻求人、神的统一。
爱默生在《论自助》一文中这样写道:“人与自然之关系如此直接,所以寻求任何中介的帮助都被认为是一种亵渎……只要内心虔诚,随时都可以得到神启。
独立意识_学者活的灵魂的基础_爱默生和他的_美国学者_

【学科研究】①独立意识———学者活的灵魂的基础———爱默生和他的《美国学者》张 静(河北科技大学 石家庄 050018)摘 要:爱默生总结了超验主义的精髓,坚信独立意识是学者活的灵魂的基础。
学者通过研究自然、过去(书本)、将来(行动)获得自信即独立意识。
独立意识使美国真正走向思想和文化的独立。
关键词:超验主义;独立意识;灵魂;自立中图分类号:B712.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469X (2003)03-0024-03 “我要重新掂量一切,任何事物在我看来既非神圣,亦非亵渎。
我只是在实验,我是一个甩开过去的无止境的探索者”。
拉尔夫・华尔多・爱默生(1803—1882),美国著名的思想家、散文家、诗人、超验主义哲学的主要倡导者,就是以他的重新掂量一切的大胆实验,把人的精神从旧思想的樊篱中解放出来,引入一个崭新的境界,为美国学者开辟了一条思想解放、精神独立的浪漫主义道路。
他的个人灵魂的哲学至今仍作为美国的经典思想在激励着寻求精神解放的人们,而独立意识则是其学说的基础。
一清教世家出身的爱默生从小受到家族环境的影响,对宗教有着盎然的兴趣。
同时,他思想活跃,敏感地体察到社会的变化。
1817年就读于哈佛大学,之后进入哈佛神学院。
1829年被任命为惟一神教的波士顿第二教堂牧师。
学生期间,爱默生大量阅读了浪漫主义作家柯勒律治、华兹华斯、卡莱尔等人的作品,受到浪漫主义所倡导的“个性解放”思想的影响。
他很早便开始了对僵固空洞的加尔文教的批判,对惟一理教过分崇尚理性和忽略生动灵魂的倾向也深为不满。
经历了精神矛盾之后,他终于作出决定,只有在自己的思想和精神与行动一致时他才会服从。
1832年,在一次对宗教仪式的争执后,他毅然辞去了在当时是前途无量的牧师职务。
这是他第一次也是最富于戏剧性地坚持独立自主,这一精神后来成了他最渴望宣讲的内容。
此后,他到欧洲旅行一年,结识了崇拜已久的柯勒律治、华兹华斯、卡莱尔。
回国后,爱默生投入了新的生活,著书立说,广泛演说,足迹遍及全国,并与梭罗、奥尔科特、富勒等人成立了“超验俱乐部”,开辟了新英格兰超验主义思想的发源地。
爱默生:思想通过孤独,才能得到升华

爱默生:思想通过孤独,才能得到升华一位真正的学者,必须要有一颗孤独、勤劳、谦逊、仁慈的灵魂。
他必须要像拥抱新嫁娘一样拥抱孤独,独乐其乐,独忧其忧。
一一位真正的学者,必须要有一颗孤独、勤劳、谦逊、仁慈的灵魂。
他必须要像拥抱新嫁娘一样拥抱孤独,独乐其乐,独忧其忧。
他自己的评价足以成为衡量的尺度,他自己的赞美足以成为丰盛的奖赏。
然而,为什么学者必须要坚守一种孤独与寂寞的状态呢?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够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思想。
假如他身居僻地,但又心劳日绌、向往人群、渴望炫耀,那么他就不是处于孤寂的心境之中,因为他心系闹市。
如此一来,他便目不明、耳不聪,因此也就无法静下心来去思考。
但是,如果你珍爱自己的灵魂,斩断各种世俗的羁累,养成独处的生活习惯,那么你的才能便会获得蓬勃的发展,就如同林中葱茏的树木,田野绽放的鲜花。
高尚的、人道的、慷慨的、正义的思想,不是群居所能赋予的,只能够通过孤独来得到升华。
重要的并不在于与世隔绝,而是保持一种精神上的独立。
即使身居于闹市之中,诗人们也依然可以是隐士。
有灵感的地方就会有孤独。
可以说,拉斐尔、安吉洛、德莱顿、司汤达都身居于人群之中,然而,在灵感闪烁的那一瞬间,人群便在他们的眼中暗淡消隐了。
他们的目光投向那地平线,投向那茫茫的空间。
他们将周围的旁观者忘却在了脑后,他们应对的,是抽象的问题与真理,他们在孤独地思考。
当然,我对孤独并不存在任何的迷信。
必须要让年轻人认识到独处与社交的益处,必须要让他们二者兼顾,而不是偏执于任何一端。
一个天才的灵魂之所以会回避社会,其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洞察社会。
他对于谬误的批判,是出于对真理的热爱。
社会所能教授给你的,你很快就可以学会。
它那愚昧的常规、不定期的舞会和音乐会、骑术、戏剧等等,所能教授给你的,也就是几次便可以掌握的东西。
因此,你还是接受忠实的大自然所给予你的有关羞耻、精神的空虚与荒芜的启示吧。
撤退出去、隐藏起来、关门闭户,然后欢迎那禁闭你的雨落下来吧——这便是大自然那可爱的隐居之地啊。
《美国学者》爱默生

美国学者——l837年8月31日在剑桥镇对全美大学生荣誉协会发表的演说爱默生有个从远古时期流传下来的寓言,它含带着意想不到的智慧。
说是在创世阶段,众神把“人”分成了“人群”,以便人能更好地照料自己;这好比一只手分成五指之后,手的用处就会更大。
这条古老寓言中隐含着一个永远新颖而高尚的寓意。
这就是:所谓“人”只是部分地存在于所有的个人之中,或是通过其中的一种禀赋得以体现;你必须观察整个社会,才能获得对完整的人的印象。
所谓“人”并非只是指一个农夫,或一位教授,或一位工程师,而是他们全体的相加。
“人”是神父、学者、政治家、生产者、士兵。
在分裂的,或者说是社会的状况下,上述的职能被分派给每一个个人,而他们中的每一个都致力于完成共同工作中分派给他的定额;与此同时,人们又相互弥补着自己。
这个寓言暗示,个人若要把握他自己,就必须时常从自己的分工职能中脱离出来,去了解一下其他劳动者的感受。
然而不幸的是,这原初的统一体,这力量的源头,早已被众人所瓜分,并且被分割得细而又细,抛售无贻。
就好像是泼洒开的水滴,再也无法汇拢。
社会正是这样一种状态:其中每一个人都好比从躯体上锯下的一段,它们昂然行走,形同怪物——一截手指、一个头颈、一副肠胃、一只臂肘,但从来不是完整的人。
“人”于是演变成为某一样东西,或许多种东西,农夫很少感受到他职务的真正尊严,并为之欣喜,因为他不过是“人”分派到田里收集食物的一部分。
他只看见他的箩筐与大车,此外一无所视。
于是他降级为一个农夫,而不再是农场上的“人”。
商人极少认为他的生意具有理想的价值,他被本行业的技艺所支配,灵魂也沦为金钱的仆役。
牧师变成了仪式,律师变成了法典,机械师变成了机器,水手变成了船上的一根绳子。
在这种职能分配中,学者被指派去代表知识。
正常状态下,他是所谓“思想着的人”。
在糟糕的情况下,当他成为社会的牺牲品时,他就偏向于成为一个单纯的思想者,或者更糟一些,变为别人思想的鹦鹉学舌者。
人物专题报道

人物专题报道世间存在着许许多多的人物,每个人物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生命故事和奋斗经历。
他们或让人钦佩,或让人感动,或让人崇拜,又或让人悲伤。
在这其中,有些人物因为其出众的成就或深刻的影响力而备受关注,他们的名字留在了历史上,成为了后人追捧和学习的对象。
本文将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人物,通过深入挖掘其内心世界和行为举止,来展现其真实的人生历程。
一、爱默生: 诗人与思想家罗尔夫·瓦尔多·爱默生是美国的一位诗人、随笔家,同时也是一位深具哲学精神的思想家,他的名字与硅谷的创新精神与思维模式密切相关。
爱默生生于19世纪初马萨诸塞州的波士顿,这里是美国独立战争时期最重要的城市之一,他的祖先也曾参加过这场战争。
从小,爱默生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和对知识的渴望,他常常躲在书房里沉浸在书籍海洋中,领悟着属于自己的人生智慧。
爱默生的创作以自然、人文、哲学为主题,他主张个人独立思考和自我实现,倡导关注自身价值和生命意义。
他反对社会的功利主义和物质主义,反感追求金钱和名利的行为,鼓励人们追求内心真正的需求和追求。
爱默生的诗歌和随笔承载着他的哲学思想和人生经验,其精神影响力不仅在当代,更深深地影响着后人。
二、约瑟夫·普利斯特利: 抗争不息约瑟夫·普利斯特利出生在美国南部,他是黑人权利运动中的重要人物之一,曾经经历了长达27年的服刑,但始终没有放弃对民主、平等和人权的信念。
普利斯特利的一生都在抗争和奋斗之中,他反对种族歧视和差别对待,为黑人争取更多的权利和自由,他是无数黑人的镜中样,是黑人民权运动中的典型代表,他的名字被载入了美国历史的页面。
普利斯特利的生活充满挫折,但他始终坚信自己的信条,努力追求正义。
他反对暴力和仇恨,鼓励理性和智慧,他努力让黑人赢得尊严和平等的位置,他为美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霍金: 残疾病人学者霍金是一位享誉全球的物理学家和数学家,在科学界有着非常高的地位,他的理论和发现影响了整整一个时代。
RalphWaldoEmerson爱默生作品赏析

语言简练有力,富有激情,具有强 烈的感染力。
《论美》
主题
探讨美的本质和意义。
内容
通过对美的不同表现形式的探讨,阐述作者对美的独特见解,强调 内在美的重要性。
艺术手法
运用丰富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使作品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04
Emerson作品中的思想 内涵
超验主义思想
超验主义定义
超验主义是19世纪美国的一场思想运动,强调直觉、个人主义和内在的精神力 量。
02
对美国文化和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对后世作家如梭罗、惠特曼等人产生了重要影响。
03
02
Emerson作品风格
语言特点
01
02
03
简洁明了
Emerson的作品语言简练, 表达清晰,没有过多的修 辞和华丽辞藻,却能深入 人心。
富有哲理
他的文字富含深刻的哲理, 常常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小 事来阐述人生的大道理。
02
1821年毕业于哈佛大学。
03
1836年开始担任波士顿第二教堂的牧师。
04
1838年辞去教职,开始独立写作和演讲生 涯。
文学成就
1836年发表第一部作品 《自然》。
1850年发表自传体散文集 《经历》。
1844年发表《论美》。 1857年发表《论历史》。
对后世影响
01
被誉为“美国文艺复兴之父”。
新视角
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开始从新的视角对Emerson的作品进行解读, 如生态批评、性别研究等。
研究展望
跨学科研究
未来对Emerson的研究将更加注重跨学科的 方法,如文学与哲学、文学与心理学等。
比较研究
未来可以将Emerson的作品与其他作家的作品进行 比较研究,以更深入地理解他的作品。
用心聆听世界:浅析爱默生《美国学者》中的学者情怀

学者 情 怀及 其 现 时意 义 。 关键词 : 爱默 生 《 美 国学 者》 学 者情 i T .
一
籍 与 行 动 在 他 的 讲 演 中 .爱 默 生 提 到 了 三 件 重 要 的 事 物 一一 自然 、 书 籍 和行 动 。他 花 了 大量 的篇 幅来 阐述 牧师 ? 异 教 徒 ?— — 爱 默 生 其 人 三 者 对 于学 者 的重 要 影 响 1 8 3 7年 . 当古 老 的 中 国人 还 沉 浸 在 “ 天朝上 国” 首 先是 自然 爱默生认为 : “ 大 自然 之 于 人类 心灵 具 有 首 位 的重 要 性 ” . “ 所有的人里 , 学 者 最 多 的梦 境 中 时 .大 洋 彼 岸 马 萨诸 塞 剑 桥 镇 的 哈佛 校 园 的 影 响 . 内. 美 国超 验 主 义 的哲 人 拉 尔 夫 ・ 沃尔多 ・ 爱 默 生 正 发 地 受 到 自然 景象 的吸 引 他 必 须在 他 心 目 中确 定 它 的 表 着 一 次 具有 重 要 意 义 的 演讲 ; 这篇名为《 美 国学 者 》 价值” ( 《 美》 : 4 ) 。 在 爱 默生 看 来 , 自然 是 一 张 循 环 往复 的演 讲 后 来 被 誉 为 “ 美 国知 识 界 的独 立 宣 言 ” 如 果 的 网 . 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 : 人 类 自身 连 同 大 自然 一 说. 美 国独 立 战 争 使 美 国人 最 终 摆 脱 了英 国 的殖 民统 起 都 在 这 张 网 中 . 同 根 相 生 人 类 对 自然 的认 识 就是 治。 那么 , 以爱 默 生 的 《 美 国学 者 》 和他 的超 验 主 义 为 对 自身 的认 识 . “ 大 自然 是 人类 心灵 的对 应 物 . 它 从 各 起 点 的 文 化改 革 思 潮 . 则 使 美 国 人最 终 摆 脱 了欧 洲 观 个 方 面 印证 心灵 的 问题 ” ( 《 美》 : 6 ) ,当 人学 会 了崇 尚 念 的束 缚 . 形 成 自己独 立 的 国 民精 神 和文 化 品格 正 心 灵 并 发 现 当今 的 自然 哲 学 正 是 心 灵 第 一 次 强 有 力 人 肯 定 会 向前 展 望 . 以便 寻 找 某 种 不 断 如欧文 ・ 豪( I r v i n g H o w e 1 所 说 的那 样 : “ 过 去 华 盛 顿 与 的探 索 之后 .
爱默生读后感

爱默生读后感爱默生读后感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
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爱默生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爱默生被林肯誉为“美国的孔子”,其书被称作最爱读的书。
为什么美国两位总统对他有这么高的评价呢?他的出奇与传神之处都在哪里?读爱默生的代表作《自立》,或许能从中找到答案。
爱默生,美国散文作家、思想家、诗人。
出身于牧师家庭,曾就读于哈佛大学和哈佛神学院,后游历欧洲,结交散文大师卡莱尔。
爱默生不仅对美国文学影响重大,被认为“有了爱默生,美国文学才真正诞生”,而且也是美国思想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他的自立主张、民权观念等对美国人民影响深远。
《自立》是爱默生的经典名著,名言警句俯拾皆是。
在书中,爱默生赞扬美国人的这种伟大的精神:“信赖你自己”,“羡慕是愚昧”,“模仿是自杀”,“谁想成为一个人就一定不要墨守成规”。
正是由于坚持这种特立独行的精神,美国人才开拓了北美新大陆,争取到独立和自由,建立起一个崭新的富强、民主的国家。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赋,只有在自己的行动中,每个人才能发现自己,才能向世界宣布他具有怎样的价值。
《自立》的许多观点为历史证明都具有先知性。
当代美国文学批评权威哈罗德·布罗姆教授,称他的“自立”思想是美国的宗教。
爱默生著作中最宝贵的东西,是他的人本思想,从这一点出发,他大声疾呼教育的重要性,尤其是人文教育。
他强调“世界微不足道,而人才是一切”。
“世界上一切伟大光辉的事业都比不上人的教育。
”他说如果他办大学,他要把当代全美最杰出的人文学者、作家都聘请来任教。
用现在的眼光来审视爱默生,就上面的观点来说,他完全是一位值得我们敬仰的先知。
就连美国总统,也特别爱读《自立》。
《自立》不仅提高了的文字把握能力,同时他还浸润其中,获得了一种悲剧性的'历史感和人类命运的不确定感。
此时,这本书的哲学对而言具有不可抗拒的魔力,那就是他要做回自己,他也想美国人做回自己。
《爱默生随笔》读后感范文

《爱默生随笔》读后感范文《爱默生随笔》读后感范文读完一本书以后,你有什么领悟呢?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
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爱默生随笔》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爱默生随笔》读后感1读完《爱默生随笔》,让我更深刻的了解爱默生,爱默生是确立美国文化精神的代表人物,美国总统林肯称他为“美国的孔子”、“美国文明之父”。
他的生命几乎横贯19世纪的美国,他出生时候的美国热闹却混沌,一些人意识到它代表着某种新力量的崛起,却无人能够清晰的表达出来。
爱默生在这本薄薄的书中论述了爱情,友谊,礼物,自助等主题,这些都是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
然而,让我感触深刻还是那节“论美德”。
文中说道“真正的美德是以公众的利益为旨的。
一个做事只为自己着想的人是不道德的。
”结合现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现,多少医生护士、多少平凡人民前往一线付出了多少心血,让我们感到无比心酸以及自豪。
然而那些已患上病情自己肆意妄为想着要到处感染别人或者不听劝阻到处乱跑的人,我有时甚至感到这些人如此可怜,因为他们心中恰恰缺少的是“美德”。
假如一个人一心向善,那么他就拥有了大自然所赋予的全部力量,于是就强大无敌。
然而,一旦他偏离善途,他就会失去自己的力量与援助。
他的生命将会一点一点逐渐地萎缩,变得越来越渺小,变成一粒尘埃,一点渣屑,直至绝对的恶带来了绝对的死亡。
也许你会说,人类受到灾难的威胁,那不过是因为意外,我们不用杞人忧天般去担心这种翻天覆地的变化。
虽然我们不必做过多的担心,但只要发生了一次,那么就很有可能还会再次发生。
并且,如果在灾难中我们逃不过这些打击,那么我们的心中就会有所畏惧。
这些灾难与打击其实也不是时时刻刻在发生,所以那些法则的运用在我们身上体现得更为明显。
每个动物的自然形态都是命运所规定的既定模式。
鸟的喙、蛇的颅骨也决定了它们无法突破的局限之所在。
世间的任何事物都会被各类条件所约束,十全十美的事情是不存在的。
爱默生的诗意人生

爱默生的诗意人生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一些人物如璀璨的星辰,照亮了人类思想的天空。
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便是其中之一。
他的人生,宛如一首优美而深邃的诗篇,充满了智慧、灵感与对真理的不懈追求。
爱默生出生于 19 世纪的美国,那个时代,美国正经历着巨大的变革与发展。
他在一个传统的清教徒家庭中长大,受到了严格的宗教教育。
然而,爱默生并没有被传统的观念所束缚,而是以开放的心态去探索更广阔的世界。
早年的爱默生经历了许多挫折和困难。
他在学业上并不顺利,身体也时常出现问题。
但这些挫折并没有击垮他,反而让他更加坚定了追求自己内心声音的决心。
他开始对哲学、文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广泛阅读了古今中外的经典著作。
这些阅读为他后来的思想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爱默生的思想主张具有独特的魅力。
他强调个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认为每个人都应该依靠自己的直觉和内心的声音来生活。
他反对盲目地遵循传统和权威,鼓励人们勇敢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这种对个人自由和尊严的重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在爱默生看来,自然是人类心灵的寄托和启示之源。
他常常走进大自然,感受其宁静与力量。
他认为,自然界中的一切都蕴含着神秘的美和智慧,人们可以从中获得灵感和力量。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自然的赞美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
爱默生也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
他的散文简洁明快,富有哲理。
他善于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来阐述自己的思想,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产生共鸣和思考。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成为了当时美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爱默生的演讲同样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他的声音洪亮而富有激情,能够感染在场的每一位听众。
他在演讲中阐述自己的观点,激发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
他的演讲成为了许多人思想觉醒的契机,为美国社会的进步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爱默生的社交圈子也十分广泛。
他与当时许多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都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他们相互交流、相互启发,共同推动了美国文化的发展。
经典演讲之二十七——论美国学者【美国】爱默生

论美国学者(1837年8月)【美国】爱默生拉尔夫·华尔多·爱默生(1803-1882),美国散文家、诗人、演说家。
《论美国学者》是他于1837年在马萨诸塞州剑桥城美国大学生联谊会上所作的演讲,曾被誉为“美国思想界的独立宣言”。
会长先生,各位先生:在我们的文学年再度来临之际,我向你们表示祝贺。
迄今我们的周年纪念日只是一个对文学的喜爱没有完全消失的一种友善的标志。
如果这种情况应当或者需要改变,现在也许是时候了。
我们依赖他人的日子,我们向其他国家学习的漫长学徒期即将结束。
我们周围的千百万人正奋发直前,决不能永远用外国的残羹剩肴来喂养他们。
这里新的事件和活动不断涌现,它们应当得到歌颂,它们要歌唱自己,谁能怀疑诗歌将会复兴,并成为一个新时代的主角呢。
正像天文学家所预言的那样,目前正在天顶闪耀的天琴座的主星终有一天会成为未来某一个一千年的北极星。
本着这种希望,我接受了“论美国学者”这个题目,这不仅是惯例,而且我们的协会的性质似乎也规定要用它来作为今天的讲题。
有一个来源于太古朝代的寓言,说众神在创造世界时把“人”分成许多人,使他能够有更多的帮手,就像把一只手分成几个手指那样。
这个古老的寓言蕴含着一种永远新鲜和深刻的教育意义:一个完整的人提供给所有个别的人只是他的一部分或者他的某一种才能;因此,你要发现整个的人,就必须理解整个社会。
一个完整的人不是一个农夫,一个教授或一个工程师,而是所有从事各种职业的人。
一个完整的人既是教士,又是学者,又是政治家,又是生产者,又是士兵。
就这样,人变成一件事物,变成许多事物。
种植者是被派到田野去收集食物的“人”,但他很少由于这种真正庄严的使命而感到高兴,他除了只看到他收集到的谷物和运谷物的货车之外,什么都看不到。
于是他沦落为一个农夫。
而不是在农场上的“人”。
手工艺工人很少认为他的工具具有一种理想的价值,他只是被他的工艺的程式化运作所驱使,他的灵魂也被金钱所征服。
论爱默生的美国学者观

论爱默生的美国学者观爱默生,这位美国文学与思想史上的巨匠,他所提出的美国学者观犹如一盏明灯,为美国文化的发展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爱默生强调美国学者应当具有独立自主的精神。
在他看来,学者不应盲目追随欧洲的传统和权威,而应依靠自己的思考和判断。
这并非是对欧洲文化的全盘否定,而是鼓励美国学者摆脱依赖,勇敢地开拓属于自己的知识领域。
这种独立自主的精神,是创新和进步的源泉。
它促使学者们敢于挑战既定的观念,探索未知的领域,为学术研究注入新的活力。
美国学者要有自信和勇气,相信自己的直觉和洞察力。
爱默生认为,每个人内心都蕴含着智慧的火种,只要善于发掘,就能照亮真理的道路。
这种对内在智慧的信任,让学者们在面对复杂的问题时,能够依靠自身的感悟和体验,而不仅仅依赖于外在的教条和理论。
在实际的学术研究中,这意味着学者们能够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提出独特的见解和观点。
爱默生主张美国学者要积极投身于社会生活。
他坚信,学术不应是孤立于社会之外的象牙塔,而应与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
学者应当关注社会现实,运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解决实际问题,为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
这种与社会的紧密结合,使得学术研究具有了更深刻的现实意义。
比如,在社会改革、教育普及、科技发展等方面,学者们能够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和建议。
爱默生的美国学者观还强调了行动的重要性。
他认为,仅仅拥有知识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将知识转化为实际的行动。
学者应当成为社会的积极参与者和推动者,用自己的所学改变世界。
这就要求学者们不仅要有深厚的学术造诣,还要具备将理论付诸实践的能力和决心。
例如,在环保、人权、公共卫生等领域,学者们不仅要进行理论研究,更要通过实际行动来引起社会的关注,推动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爱默生呼吁美国学者要保持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
他认为自然是一本无尽的智慧之书,学者可以从中汲取灵感和力量。
亲近自然,能让学者们的心灵得到净化,思维更加开阔。
在自然中,学者们能够感受到宇宙的伟大和生命的奥秘,从而激发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真理的追求。
论爱默生的自然观与人生观

论爱默生的自然观与人生观陈学芬【摘要】爱默生崇尚自然,归隐田园。
但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他认为人是自然的主人,自然万物都为人服务。
他推崇人的灵性、自由,不愿受束缚;主张远离官场,但始终没有忘怀政治,对当时的政治提出批评,试图改变政治。
他认为人具有神性,人神合一,推崇个人主义,提倡个性解放。
作为一个超验主义者,爱默生的人生观来源于他所处的时空,他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
【期刊名称】济宁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00)002【总页数】4【关键词】爱默生;田园诗; 人神合一;超验主义爱默生对美国文学与文化影响重大,被认为“有了爱默生,美国文学才真正诞生”,他“标志着美国文化和美国精神的独立”。
爱默生是确立美国文化精神的代表人物,被美国总统林肯称为“美国的孔子”、“美国文明之父”。
孔子是入世的,爱默生也从来不忘他的社会责任。
譬如爱默生曾担任牧师一职,传经布道,后来离职,但他一生都喜欢演讲,是个演说家,以自己的思想去影响其他人。
爱默生除了创作诗歌外,还有论文、散文、个人语录,留下很多脍炙人口的格言警句。
如大家很熟悉的,但鲜有人知道是爱默生的语录:“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学界关于爱默生的研究很多,如有关他的自然观、超验主义、个人主义、宗教观、文学观,他与梭罗等人的比较研究,他的思想和中国思想特别是儒道思想的对比研究等。
本文拟从他的散文、诗歌出发,简要论述他的自然观、人生观及世界观;并把他的思想与中国的儒道思想作一简要比较,以求更全面地了解他的思想和文艺创作。
一、自然观关于爱默生的自然观,有人冠之以“超验主义自然观”、“神人一体自然观”、“自然生态观”等。
无论持何观点,都表明爱默生对自然的关注。
爱默生崇尚自然,主张“归隐”自然,在自然中获得精神的自由和飞升。
对于自然、农村的热爱和歌咏是他诗歌的一大共同点。
他喜欢居住在大自然中,远离喧嚣的都市。
爱默生在游历欧洲后定居在他出生的村落,一直到死,留下了一系列歌咏自然的作品。
美国文学的独立宣言——爱默森《论美国学者》浅析

作者: 潘宝林[1]
作者机构: [1]复旦大学外文系
出版物刊名: 外国语言文学
页码: 45-48页
主题词: 爱默森;独立宣言;美国;美利坚合众国;北美洲;文学;超验主义思想
摘要:大约在一百五十年以前,拉夫·沃尔多·爱默森向一大群美国大学生发表了一篇题为《论美国学者》的演讲。
他那形象的辞语,精深的思想和恰到好处的比喻,他那宏亮的声音、火一样的热情和有力的抑扬顿挫,一次又一次地唤起四座听众的掌声和欢呼声。
可惜的是,这些我们今天都听不到了,我们只能读他的文稿,用眼晴代替了耳朵,一字一句地读。
但是,爱默森式特有的艺术和思想风格,依然紧紧地吸引着我们。
爱默生与惠特曼 关于学会欣赏的写作素材

爱默生与惠特曼关于学会欣赏的写作素材范文一:爱默生与惠特曼:学会欣赏的导师在文学史上,爱默生和惠特曼无疑是两位极具影响力的作家。
然而,他们的影响不仅仅限于写作领域,更重要的是他们倡导的“学会欣赏”的态度,是一种对生活和人性的深刻认识。
今天,我将从爱默生和惠特曼的人生经历和作品中,探究他们对我们学会欣赏的启示。
爱默生是一位思想家和演说家,他的著作深刻地影响了美国19世纪的思想文化。
其中《自立之道》和《自然》两部作品,是他对人性、自然和社会的最完整体现。
在这些作品中,爱默生提倡的学会欣赏,是人类理解生命和世界的最基本条件。
他认为,透过现象看本质,欣赏生活中的美好和真理,才是人类真正的富有和幸福。
从这一点来说,爱默生是一位“活得有意义”的人,他通过自己的缩影,引导我们发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人类自由和尊严的呼唤,他让我们明白,学会欣赏不仅仅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对人性的赞美和尊重。
惠特曼则是一位哲学诗人和社会活动家,他的诗歌风格被称作“自由体诗歌”。
他的代表作《草叶集》是一部反传统、反规范的诗集,他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社会观察,构建了一种新的人文精神。
惠特曼强调的学会欣赏,更多的是对自然和人性的一种体验。
他通过自己的切身感受,表达了对生命的敬畏和对人性的包容。
惠特曼的作品中充满了力量和激情,他引导我们敢于直面生命中的不幸和挑战,勇于欣赏生命中的快乐和美好。
综上,学会欣赏不仅是爱默生和惠特曼的文学创作理念,更是一种对生命和人性的深刻感悟。
我们通过他们的作品,能够了解和认识自己,在欣赏中体验生活的美好,用心感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这是学会欣赏的真正意义,也是我们生活的追求。
要点分析:本文围绕“学会欣赏”的主题,重点分析了爱默生和惠特曼的作品和观点,并归纳出了学会欣赏的深刻含义。
其中,在探究爱默生和惠特曼的作品时,强调了他们作品中的人性、自然和社会观念;在探究学会欣赏,将其视为一种对生命和人性的感悟,强调了学会欣赏的体验和意义。
爱默生:探索心灵深处的真谛

爱默生:探索心灵深处的真谛在人类的心灵深处,隐藏着无尽的智慧和真理。
19世纪美国作家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正是通过他的文学作品和演讲,试图引导人们探索内心的奥秘,与内在的自我建立联系。
本文将探究爱默生的哲学思想,他对于个人和自然的理解,以及以此为基础,如何开启心灵深处的真谛。
1. 爱默生的哲学思想爱默生被认为是美国的传统主义哲学家,他的思想对于当时的美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主张人们应该追求独立、自主和个人解放,摒弃旧有的道德观念和制约。
他鼓励人们相信自己内心的直觉和思考,以此来定义自我的存在。
2. 个人的力量与自由在爱默生看来,每个人都有无限的潜力和创造力,只要敢于相信和发挥。
他认为个人的力量是无可限量的,世界上最伟大的成就往往来自于个人的勇气和决心。
爱默生主张个人应该追求真实的自我,而不是被社会和他人束缚。
他强调个人的独特性和差异性,每个人都应该追求自己内在的愿望和追求,而不是盲目迎合他人的期望。
3. 自然的力量与启发爱默生深信自然是一个与人类心灵深处相连的神圣存在。
他认为,通过观察和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人们可以获得对生命和宇宙的更深层次的理解。
爱默生倡导人们去探索自然的美和力量,并从中获取灵感。
自然被他视为最真实和最诚实的存在,它的智慧和真理具有无限的力量,可以启发人们的内心世界。
4. 探索心灵深处的方法为了探索心灵深处的真谛,爱默生提出了几个实践方法和方式:4.1 独立思考:他鼓励人们不要盲从,要有勇气独立思考,相信自己内心的直觉和感受。
4.2 心与自然的融合:通过与自然的亲密接触和观察,人们可以与自己的内在世界建立更加深层次的联系。
4.3 自省和思考:人们应该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从中发现和了解自己更深层次的需求和渴望。
4.4 追求个人成长:通过不断追求自己内心的梦想和追求,人们可以逐渐了解自己的真正价值和存在的意义。
5. 爱默生思想的影响爱默生的思想不仅仅局限于他的时代,他对于个人解放和自由的理念对后来的人类思想、文化和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