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问艺术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问的艺术
教好一节语文课,提问是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课堂提问除遵循一些基本原则外,更应讲究提问的艺术,有位教育家曾说过:中小学教师若不谙熟发问的艺术,他的教学是不易成功的。
如何提升提问艺术呢?我尝试了以下几点。
一、疑于无疑,平中出奇
有些内容看似平淡,处于无疑境地,教师要善于激疑,引导学生探讨课文的微言大义,体会作者的匠心独具。
如教《阿长与〈山海经〉》可问:为什么题目不写“长妈妈”而写“阿长”?这一提问可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明白不同的称号标志着不同的身份、地位,《阿长与〈山海经〉》前一部分所写的人物行状,多用抑笔,又是“不大佩服她”,又是讨厌,又是“不耐烦”,倘若用“妈妈”称呼,名实不符,而用“阿长”称呼,名副其实。
所以,这个题目其实表示文章的一半是抑笔,再则,将“阿长”与《山海经》连接,又是一个看似矛盾的联系,一个文盲夫妇与一本古典名著怎样联系起来了呢?引起学生好奇,激发他们思考。
题目用的是46岁写作时的口气,宜用“阿长”称呼,而“阿”字又有亲呢之意。
二、巧选角度,变中求异
提问要尽量避免概念化,不能总在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技巧上绕圈子、搞循环,而应采取比较新的方法,从新的角度巧妙切入,使问题富有形象性、启发性,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
比如教《蜡烛》,要理解标题的含义,可以
变换一种问法:要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战士的深厚感情,为何不用《友谊》而用《蜡烛》作标题呢?然后,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到苏联红军战士为解放南斯拉夫,一位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土地上,一位南斯拉夫母亲不忍红军战士暴尸战场,冒着连天的炮火,掩埋了这位烈士,并把她唯一珍贵的,保存了45年却一直舍不得用的结婚喜烛,点在了烈士的坟上,用以表达对烈士的悼念与敬爱之情。
用《蜡烛》作标题,足以表达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战士至高无上的感情。
这种感情已没有了国界,达到了母子情深的境界;这烛光,是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无限哀思,是两国人民战斗友谊的象征。
可见蜡烛的意义非同寻常。
又如:教《芦花荡》,要深入理解文章的中心,可以这样问:老头子肯定有名字,他又是个老英雄,那么作者为什么不写他的名字呢?通过教师的点拨,学生不难明白:老头子实际上是敌后根据地一个老英雄群体的代表,作者要表达的是“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不写出他的姓名,更能激发读者对这个英雄集体的敬仰,这显然比《芦花荡》表现什么样的主题更能引起学生思维的兴趣,也更能加深学生的印象。
三、利用矛盾,激发疑问
在提问教学中,可抓住课文中看似矛盾的词或句子,引导学生思考。
如《孔乙己》文末有这么一句:“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教师可提问:作者为什么使用“大约”和“的
确”两个词,两者是否矛盾这样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注意。
学生通过思索会了解:“大约”表示推测,因为无人关心孔乙己的遭遇,得不到确切的消息,只能估计,而孔乙己最后一次在咸亨酒店的情形看,他被打折了腿,身无分文,食不果腹,只能是死路一条,这两个词反映了孔乙己的悲惨遭遇和世态的炎凉、人心的冷漠。
学生弄懂了这两个词的准确含义,就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吃透作者创作的本意。
四、直题曲问,问此及彼
语文教材深入浅出,课前有提示,课后有练习和基础训练辅助,如果教师照本宣科,直截了当地提问,学生就会感到索然无味,这就需要老师力求避免所提问题太直露,要做到直题曲问,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如教《愚公移山》讲孀妻的“孀”可设计问题:他小小的年纪跟愚公一起去移山,他爸爸能让他去吗?学生才会恍然大悟,意识到这个孩子没有父亲,母亲是寡妇。
这样提问曲折而有趣味,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五、化难为易,深题浅问
课堂提问必须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如果问题难度过大,就会导致学生冷场,达不到提问的目的。
因此,对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要作降低难度的处理,如散文《背影》表达的是人间至情——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和儿子对父亲的感念。
如果直接提问:文章是怎样表达这种感情的?恐怕学生难以回答。
如果改问文章几次写到背影?哪一次着力描写?这样一问,学生就容易回答了。
这是
为了表达父亲对儿子的疼爱。
继续问:文中写了“我”的几次流泪?分别流的是什么泪?这样一问,学生就能体会到作者对父爱的感念了。
又如《范进中举》一文在解决小说描写了怎样的生活环境这一问题时,也应从浅处问:范进中举前后,众乡邻、屠户及张乡绅的态度有何不同?通过引导学生对比,就会比较容易地理解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这样深题浅问的方法,可以化难为易,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
因此,每个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精心设计问题,在遵循提问原则的前提下,讲究提问艺术。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高级中学城西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