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专享]李商隐无题诗的多指向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义山体中“无题”诗情感抒发的多指向

提要

义山的无题诗因其意旨的迷离恍惚,所用意象的多义朦胧,非逻辑运思的结构,以及

题目上往往标以“无题”,以无题为题,导致诗家众说纷纭,各自立说,而究其本事者更是大有人在,大大失却了义山诗深情绵邈、细美幽约的况味,本文则是以具体诗作出发,从

情感审美的角度进行解读,探究义山无题诗中情感抒发的多指向性。

关键词李商隐无题诗情感多指向性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古诗讲究的是自然高妙,不可句摘,近体则多讲声律格调、兴象

风神,然在晚唐出现了李商隐之深情绵邈、细美幽约,近体风貌为之一变,出现了“任主

观的内向化,取象的内心化,以及意象组合的非逻辑化”1。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义山其

人其诗的价值都没有得到认可,甚至还受到了歧视。在明代唐诗学大盛之际,义山诗却甚

受冷落,评价不高,胡应麟在《诗薮》中仅赞其“精深”,徐学夷于《诗源辩体》评其“诡僻”,胡震亨在《唐音癸签》中评其“深僻”。今人刘学锴先生写有《李商隐诗歌接受史》,甚为详细地阐述了其诗歌接受过程:虽有同代人对其“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的嗟叹,也有唐末李涪《刊误·释怪》中对其“无一言经国,无纤意奖善,……至于君臣

长幼之义,举四隅莫返其一也”的恶评,而作为正史的《旧唐书》中也多次提及时人对李

商隐“背恩”“无行”“无特操”的批评,在“思无邪”的诗教传统中,张戒在其《岁寒堂

诗话》中将其列为“邪思之尤者”,统而观之,在宋元明三代,对义山其人其诗嘉奖者寥寥,而诋毁指斥之声不断。一直到了清代,方注家纷出,各显其妙。

而对于义山的无题诗,其接受过程则更为曲折,第一个从审美角度来论义山诗的纪昀,对其无题诗及《锦瑟》评价皆不高,且清代之前的选本几无选入,《唐诗别裁》中无一无题诗入选,而《唐诗品汇》中所选也大都为咏史之作,一直到了近现代,对义山的无题诗的

关注研究才深入开来。

1余恕诚:《唐诗风貌》,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年,187页

关于无题诗的界定及其具体篇数,历来研究者意见不一,《四溟诗话》中说“李商隐作《无题》诗五首,格新意杂,托寓不一,难于命题,故曰‘无题’”。1我认为,这和诗中情绪、意旨的多重指向甚有关联。近体诗多有题目,纵观唐代七律,无论是盛唐的兴象玲珑、风骨俊爽还是中唐的诗运转关,大体说来,诗作的情思还是较为单纯单一的,所写的目的性和指向性也很强。此可以以孟浩然那首著名的《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为例,此诗和杜公的《登岳阳楼》一并被推为写洞庭湖的千古佳作,其中“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联传唱甚广,而孟夫子写此诗的原意并非仅着眼于气势浩大的洞庭湖,诗题中还明标了“赠张丞相”,于是,后两句便转向了此意旨,虽写得不亢不卑,但拜谒之旨、仕进之思亦委婉道出,而义山的无题诗则不然。不但诗作的意旨写得迷离恍惚,所用意象也多为多义朦胧,结构也非以逻辑运思,在题目上径直标以“无题”,以无题为题。于是便众说纷纭,种种说法各有其妙,各有所依,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批评方法被应用得淋漓尽致,但层层解说之后,诗旨似乎是有了一定的清晰明了,而诗味情韵却实为大减。况细细思之,总觉得众家所说,虽甚是角度新颖,各臻其妙,而事实却又多不可考,未必尽然。且可解者已大都有解,而不可解者却依然不可解,更多的似乎是解在无可解之间。历代读者读之,依然有巨大的解读空间,各自有其体悟,有其“具体化”,虽然其中也会有误读,但有时候误读未尝不能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解读。可以说在对读者心灵空间的感发上,义山的无题诗功不可没。

近些年来,对义山无题诗的研究有了很大的进展,清人的研究大多为依托其事而比附之,而今人的研究则转向了对诗人主观心灵的探求、诗中情感的探微,对诗意的分析也不再拘泥于某一种成说,而是开始挖掘其中情感抒发的多层次、多指向性。罗宗强先生在《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中从三个方面论述了李商隐无题诗的主要特征:一是追求朦胧情思与朦胧意境的美,重叠的象喻是其独特的表现形式;二是追求细美幽约的美,感情历程细腻曲折,感情表达是一层套一层;三是感情的表达方式是多层次、细美幽约、迂回曲折的,而感情基调则是凄艳而不轻佻。2王蒙在其一系列文章指出了义山无题诗中的“通境与通情”、“混沌的心灵场”等3,安徽大学的学人对李商隐的研究成绩斐然,刘学锴、余恕

诚二先生合著有《李商隐诗歌集解》,且有一系列的专著和论文,见解精深。

叶嘉莹先生说,“欣赏义山诗最好就是以自己之心灵和感受,去面对那些充满眩惑感

1谢榛:《四溟诗话》卷三,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第87页

2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第十章,中华书局,2003年版

3王蒙:《王蒙文存》第十八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

人之力的幽隐深微的意象,忠实于自己之感受,也忠实于诗篇之本身,如此去作一番深入的体认,这是欣赏义山诗最好的一条途径。”1下面我兹就义山的三首无题诗作一番自己的

体认,这体认在很大成分是我个人的“以意逆志”,但却是真实的、具体的情感之思,从情感角度去论其诗中情感的显露流动之妙。

未妨惆怅是清狂

无题二首(其二)

重帏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神女生涯元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

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说到李商隐的无题诗,首先有一个避不开的问题:有无寄托?而此诗更是难和这个问题避开干系。刘学锴在《李商隐诗歌研究》中将李商隐的无题诗分为三类,一为公认的或有痕迹可寻的有寄托之作,如“八岁偷照镜”;一为明显的别无寄托,如“昨夜星辰昨夜风”,一为寄托痕迹似有若无,处于疑似之间,如“相见时难别亦难”,而本诗则被划为了有明显的寓托痕迹之列。刘先生联系了义山的身世和经历,赞同何焯《义门读书记》中所言的“义山《无题》,不过自伤不遇,无聊怨体,此篇乃直露本意”2。且在其《李商隐诗歌集解》中在辑入姚注、程注、朱注、屈注、冯注等各家的评语后,提出此诗“实以抒写身世遭逢之感为主,且笔意空灵概括,多用比兴,托寓痕迹较为显明。颔、腹二联,叙身世遭遇,意寓言外”3。则此诗究竟作何解,还是应从诗作本身入手。

首句言“重帷深下莫愁堂”,先是勾画出了一个环境,莫愁堂上,帘帷重重,帷帘深

深原为古代家室中常见的场景,而莫愁事也屡见,读此句也许并不能引起什么特殊的情绪,这就像是故事的序幕刚刚拉开,而其中的情节以及情绪都还没来得及敷衍,这个环境是华丽的,似乎也是闲适的。伤感且敏感人或许一下子能从华丽中嗅出伤感气息,觉其重帷深深之下大都应为愁怨孤伶之人和事;但达观疏朗的人或许觉得这重帷之下、莫愁堂中,应为一段闺房乐事、闲情逸思,此时诗作的情绪未明,读诗人大可以各有怀抱。而对句“卧后清宵细细长”则将一种幽约细微的情思娓娓道出,刻画极细致生动,将“细细长”的卧后清宵“细细”地写出,且置一“清”字饰卧后之夜,则是夜之清冷、之“细细”长当真令人禁不住“细细”思之,“细细”感之,而这“卧”自然亦为独卧,卧之人的情思也便由此细细弥漫开来:清宵长夜独卧,时间是“细细”长,时间推移如许之缓慢,所思自也不

1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中华书局,1984年版

2刘学锴:《李商隐诗歌研究》,本体篇,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诗歌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版,1406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