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专业中高职一体化课程衔接问题的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会计专业中高职一体化课程衔接问题的思考

摘要:中等职业教育(以下简称中职)与高等职业教育(以下简称高职)是职业教育体系中两个不同的阶段和层次。会计专业中高职的一体化绝不是中职与高职两个系统的简单链接,而是两个系统的相互兼容、彼此适配。本文以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为例,通过对招收的中职生进行调研,从而分析目前的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结构衔接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关的中高职一体化的课程衔接合理化的建议。

关键词:会计;中高职一体化;课程衔接;浙江金融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5-0256-03

1 概述

目前,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浙金院)招收的三校生,采取的是一种独立性结构,也就是中职学校根据自己的学制年限进行职业教育,浙金院则通过升学考试这一普遍手段择优招收录用中职毕业生。这种结构沿用了普通教育的传统模式,在这一类型中,中职教育学制为三年;高职教育学制同样有三年。由于中职与高职阶段的教学各自为政,相互独立,在衔接上势必存在着诸多问题。以会计专业为例,发展中始终没有摆脱学科性课程结构的束缚,课程内容重复现象严重,制约了会计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降低了整体办学效益。分析研究会计专业中职、高职职业教育课程体系衔接,从实质上实现不同层次与阶段的会计职业教育的有机结合,势在必

行。

2 调研情况

2.1 调研目的为了深入了解三校生的专业素质,考查中职阶段和高职阶段课程结构衔接等现状,进行了“中高职一体化培养模式改革试点暨会计专业三校生专业素质调研”。本次调研通过考察浙金院会计专业中高职课程开设、学生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等现状,以求发现目前我校的这种中高职的独立性结构存在的问题,由此分析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促进会计专业中高职一体化职业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建立和形成中职与高职的理想会计课程衔接模式。

2.2 调研对象调研对象:浙金院会计专业三校生。此次调研显示,会计专业的三校生主要集中于浙江杭州、绍兴、宁波区域,其他区域的生源较少。

2.3 调研方法与内容此次调研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调查问卷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对会计专业三校生在中职期间学习的文化、专业课知识、技能等情况的调查;第二部分是对在高职阶段希望获得的知识和能力要求的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61份,收回有效答卷149份;而访谈则着重于三校生进入高职后对中职开设课程内容结构及其实用性方面的调查分析。从调查反馈的信息来看,对我们这次中高职一体化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工作提供了参考依据。

3 调研分析

3.1 中职阶段的课程开设情况分析

3.1.1 中职阶段开设的基础课程情况(表1)

3.1.2 中职阶段开设的专业课程情况(表2)

3.1.3 中职阶段开设的技能课程情况(表3)

3.1.4 中职阶段开设的实践课程情况(表4)

从以上图表可知,中职阶段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为语文、数学、英语、体育、思想品德课程;开设的主要专业课程为基础会计、企业财务会计、企业财务管理、会计电算化;主要技能课程为珠算、点钞、中文输入;主要的实践课程为财会模拟实习及用友财务软件操作。

3.2 中职阶段的证书获得情况

从在中职阶段获得的证书统计情况来看,获得初级会计电算化证书的比例较高,达到了90.57%,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只有50.31%,比例偏低。

3.3 中职阶段的教学方法情况分析

由图2可知,中职阶段主要还是以采取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

3.4 高职阶段希望获得的知识和能力要求

3.4.1 高职阶段的希望提升的专业素质(表7)

3.4.2 高职阶段希望获得的素质类证书(表8)

3.4.3 高职阶段希望获得的职业资格证书(表9)

4 目前中高职课程衔接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由以上的调查分析可知,目前的会计专业的中职阶段的人才培养和我校目前的高职阶段的人才培养在课程衔接中存在以下几个方

面的问题:

4.1 课程设置不衔接

4.1.1 文化基础课存在脱节在学习文化基础课方面,升入高职后的中职毕业生表现的比较困难,在数学和外语两门课程上尤为突出。但是,在高职专业课学习方面中职毕业生成绩较为理想,没有体会到专业课学习的艰难,有的甚至觉得专业课程很轻松。因此,一方面中职院校需要对文化基础课程提高认识,改变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奠定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基础;另一方面对于文化基础课,在中、高职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在教学内容上,还是在教学要求上都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中职、高职院校在课程结构设置思想和原则方面存在的差异性正是脱节现象的真实体现。中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教学性质、教学任务,结合培养目标的要求,以职业能力、职业素养为导向,设置对应的课程教学体系,根据“必要、够用”的原则安排、实施文化基础课的教学。作为高职教育在普通高专思维惯性的影响下,结合高等教育的要求,参照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安排文化基础课的学习。

4.1.2 中职、高职的专业理论课存在重复专业理论课程分为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两种,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中、高职院校对这两类课程存在重复设置的现象。进行职业定位是中职教育的目的和方向,所以,中职毕业生报考相应的高职只能根据自

己的专业要求进行;在中职教育的过程中,使用的教材以高教和中专的专业课教材为主,因此存在教材建设的滞后性。在中职和高职沟通不充分、不到位的前提下,出现重复设置专业理论课的现象,而且重复现象比较严重。

4.1.3 技能重复培养在高职阶段针对中职毕业生进行的实习训练和专业技能培养方面,应充分体现中高职培养对象的差异性。实际的培养结果在现实中不尽人意,高职院校对中职毕业生的技能训练定位与普高生基本相同,定位比较低,导致中职毕业生进入高职院校后,实训项目与中职院校基本无差异,训练培训重复现象普遍存在。

4.1.4 其他课程的衔接不对称除了上述三大类课程外,中职为了提升学生的基本素养,尤其是在“宽基础、活模块”的指导下,根据当地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开设了诸如美育、环保、人口、资源、法制和创业指导等特色课程。因此,不同地区的中职在课程结构设置方面又各具特点。而高职相对于中职的多样化的特点则显得比较单一,出现衔接的不对称性。对于采用独立性学制结构的高职院校(如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来说,学生生源比较广,差异性比较大,这种现象更为突出。并且各区域的生源又来源于不同的中职,其中教学的差异性更大。比如杭州区域的46个生源分别来源于8所不同的学校,这些学校的开设的其他课程各具特色,具有很大差异。

4.2 培养目标不衔接确立和完善中职、高职的职业教育培养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