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专业中高职一体化课程衔接问题的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会计专业中高职一体化课程衔接问题的思考
摘要:中等职业教育(以下简称中职)与高等职业教育(以下简称高职)是职业教育体系中两个不同的阶段和层次。
会计专业中高职的一体化绝不是中职与高职两个系统的简单链接,而是两个系统的相互兼容、彼此适配。
本文以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为例,通过对招收的中职生进行调研,从而分析目前的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结构衔接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关的中高职一体化的课程衔接合理化的建议。
关键词:会计;中高职一体化;课程衔接;浙江金融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5-0256-03
1 概述
目前,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浙金院)招收的三校生,采取的是一种独立性结构,也就是中职学校根据自己的学制年限进行职业教育,浙金院则通过升学考试这一普遍手段择优招收录用中职毕业生。
这种结构沿用了普通教育的传统模式,在这一类型中,中职教育学制为三年;高职教育学制同样有三年。
由于中职与高职阶段的教学各自为政,相互独立,在衔接上势必存在着诸多问题。
以会计专业为例,发展中始终没有摆脱学科性课程结构的束缚,课程内容重复现象严重,制约了会计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降低了整体办学效益。
分析研究会计专业中职、高职职业教育课程体系衔接,从实质上实现不同层次与阶段的会计职业教育的有机结合,势在必
行。
2 调研情况
2.1 调研目的为了深入了解三校生的专业素质,考查中职阶段和高职阶段课程结构衔接等现状,进行了“中高职一体化培养模式改革试点暨会计专业三校生专业素质调研”。
本次调研通过考察浙金院会计专业中高职课程开设、学生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等现状,以求发现目前我校的这种中高职的独立性结构存在的问题,由此分析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促进会计专业中高职一体化职业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建立和形成中职与高职的理想会计课程衔接模式。
2.2 调研对象调研对象:浙金院会计专业三校生。
此次调研显示,会计专业的三校生主要集中于浙江杭州、绍兴、宁波区域,其他区域的生源较少。
2.3 调研方法与内容此次调研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
调查问卷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对会计专业三校生在中职期间学习的文化、专业课知识、技能等情况的调查;第二部分是对在高职阶段希望获得的知识和能力要求的调查。
共发放调查问卷161份,收回有效答卷149份;而访谈则着重于三校生进入高职后对中职开设课程内容结构及其实用性方面的调查分析。
从调查反馈的信息来看,对我们这次中高职一体化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工作提供了参考依据。
3 调研分析
3.1 中职阶段的课程开设情况分析
3.1.1 中职阶段开设的基础课程情况(表1)
3.1.2 中职阶段开设的专业课程情况(表2)
3.1.3 中职阶段开设的技能课程情况(表3)
3.1.4 中职阶段开设的实践课程情况(表4)
从以上图表可知,中职阶段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为语文、数学、英语、体育、思想品德课程;开设的主要专业课程为基础会计、企业财务会计、企业财务管理、会计电算化;主要技能课程为珠算、点钞、中文输入;主要的实践课程为财会模拟实习及用友财务软件操作。
3.2 中职阶段的证书获得情况
从在中职阶段获得的证书统计情况来看,获得初级会计电算化证书的比例较高,达到了90.57%,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只有50.31%,比例偏低。
3.3 中职阶段的教学方法情况分析
由图2可知,中职阶段主要还是以采取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
3.4 高职阶段希望获得的知识和能力要求
3.4.1 高职阶段的希望提升的专业素质(表7)
3.4.2 高职阶段希望获得的素质类证书(表8)
3.4.3 高职阶段希望获得的职业资格证书(表9)
4 目前中高职课程衔接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由以上的调查分析可知,目前的会计专业的中职阶段的人才培养和我校目前的高职阶段的人才培养在课程衔接中存在以下几个方
面的问题:
4.1 课程设置不衔接
4.1.1 文化基础课存在脱节在学习文化基础课方面,升入高职后的中职毕业生表现的比较困难,在数学和外语两门课程上尤为突出。
但是,在高职专业课学习方面中职毕业生成绩较为理想,没有体会到专业课学习的艰难,有的甚至觉得专业课程很轻松。
因此,一方面中职院校需要对文化基础课程提高认识,改变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奠定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基础;另一方面对于文化基础课,在中、高职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在教学内容上,还是在教学要求上都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中职、高职院校在课程结构设置思想和原则方面存在的差异性正是脱节现象的真实体现。
中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教学性质、教学任务,结合培养目标的要求,以职业能力、职业素养为导向,设置对应的课程教学体系,根据“必要、够用”的原则安排、实施文化基础课的教学。
作为高职教育在普通高专思维惯性的影响下,结合高等教育的要求,参照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安排文化基础课的学习。
4.1.2 中职、高职的专业理论课存在重复专业理论课程分为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两种,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中、高职院校对这两类课程存在重复设置的现象。
进行职业定位是中职教育的目的和方向,所以,中职毕业生报考相应的高职只能根据自
己的专业要求进行;在中职教育的过程中,使用的教材以高教和中专的专业课教材为主,因此存在教材建设的滞后性。
在中职和高职沟通不充分、不到位的前提下,出现重复设置专业理论课的现象,而且重复现象比较严重。
4.1.3 技能重复培养在高职阶段针对中职毕业生进行的实习训练和专业技能培养方面,应充分体现中高职培养对象的差异性。
实际的培养结果在现实中不尽人意,高职院校对中职毕业生的技能训练定位与普高生基本相同,定位比较低,导致中职毕业生进入高职院校后,实训项目与中职院校基本无差异,训练培训重复现象普遍存在。
4.1.4 其他课程的衔接不对称除了上述三大类课程外,中职为了提升学生的基本素养,尤其是在“宽基础、活模块”的指导下,根据当地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开设了诸如美育、环保、人口、资源、法制和创业指导等特色课程。
因此,不同地区的中职在课程结构设置方面又各具特点。
而高职相对于中职的多样化的特点则显得比较单一,出现衔接的不对称性。
对于采用独立性学制结构的高职院校(如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来说,学生生源比较广,差异性比较大,这种现象更为突出。
并且各区域的生源又来源于不同的中职,其中教学的差异性更大。
比如杭州区域的46个生源分别来源于8所不同的学校,这些学校的开设的其他课程各具特色,具有很大差异。
4.2 培养目标不衔接确立和完善中职、高职的职业教育培养目
标,并进行准确定位是制定和完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标准的前提条件。
在培养目标之间,我国会计职业教育的中、高职教育中没有依存性。
对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在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相互彼此独立,培养的技能型的人才出现了断层,彼此之间缺乏必要的衔接和沟通:中职教育侧重对学生实践技能和就业能力的培养,不符合高职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基础性的要求,进而使学生进入高职后难适应高职教育的学习生活。
4.3 教学模式不衔接我院基本采取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经过调查研究发现,学生中只有59.12%的在中职阶段接受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接近7
5.47%的学生接受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
因此,在教学模式上也存在中断的现象。
5 建议及结论
5.1 贯彻和遵循“中职为基础,高职为主导”的原则,在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上对课程结构进行衔接。
因为:中职是高职的基础,时刻把握中职的培养目标,为高职教育奠定基础,确定从中职到高职的实现途径,以职业技能为基础,综合能力为核心,以提高就业优势、培养核心竞争力为目标的办学原则,进而实现科学合理的衔接。
在不断夯实中职教育的基础上,使高职教育能够有效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以知识、能力为主的综合素质,不断丰富和完善教学体系,提高办学质量,促进职教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5.2 建立统一的中职会计专业、高职会计专业职业教育课程标准。
独立性结构下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都是按照自己的要求构建专
业课程体系,进而确定教学内容。
中职和高职院校之间缺乏沟通和交流,进而导致专业课程在中、高职阶段教学内容出现重复现象。
造成中高职教学资源的浪费,学生学习时间的荒废,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通过聘请行业专家以及其他学校的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会计专业教师,参与到会计专业中、高职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来,研究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情况和技能要求,根据不同的需求,确定中职和高职两个阶段学生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要求,修订和完善课程体系,进而确定教学内容。
课程体系衔接:根据培养对象差异性,结合培养内容,设置相应的课程结构。
对于中职阶的学生来说,课程设置强调理论基础,注重实际应用,让学生对未来的职业有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对于高职阶段的学生来说,课程设置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追求创新,在工作情景中鼓励学生勇于实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课程内容衔接:中高职院校之间加强合作,通过制定课程标准,明确教学内容和教学规划,避免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中职、高职重复讲授同样的教学内容的现象,不断拓展和深化课程的教学内容,确保各课程教学内容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在中、高职教学过程中注重文化基础课的融合,从而适应未来学习的需要,中职阶段主要注重素质教育,高职阶段主要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职业资格证书衔接:按阶段、分时期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中职阶
段进行初级培训,高职阶段进行中级、高级培训,分别获得从业资格证书,初级会计师、中级会计师等职业资格证书。
5.3 培养目标和规格的衔接。
在培养规格与培养目标方面,中、高职教育存在许多的共同的特性,比如职业性、技能性、实践性等。
根据行业需求和规范,分别确定不同阶段的培养目标,中等职业学校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院校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
5.4 注重教学模式的衔接。
中职和高职,在培养模式上应该突出职业教育的操作性、实践性。
例如突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与行业企业的密切联系、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双证书”的毕业要求、实训基地的建设等,都是共性特点,哪个阶段缺少哪个环节都会使衔接出现故障。
参考文献:
[1]杨进.中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j].中国职业技术
教育,2004(15).
[2]高原.我国中高职衔接研究综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5).
[3]严雪怡.论中职与高职学制的有效衔接[j].职业技术教育,2002(2).
[4]叶小明.新时期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方向探讨[j].教育与
职业,2004(7).
[5]刘启娴.中职与高职衔接模式与原则初探[j].教育研究,2001(2).
[6]冯玉珠.烹饪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构想[j].扬州大学烹饪学报,2003(2).
[7]陈永清.烹饪中.高职课程衔接研究[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