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网络舆情的概念、特点、表达与传播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络用户提供了就一些公共事务发表意见和表达舆情的场所# 形成了一种开放的% 交互的% 并能迅速% 影响广泛的公共空
以达到不同程度的隐匿# 这些致使网络用户具有不同程度的 间$ 目前还有一些新的传播途径走入了人们的视线# 例如播
隐匿性$ 因此# 网络舆情的传播也具有了隐匿性$ 不过# 绝 客 *H+IJ28K+# 和 博 客 不 同 # 它 主 要 传 播 的 是 音 频 和 视 频 #
显 性 # 情 绪 化 与 非 理 性 # 个 性 化 与 群 体 极 性 化 等 特 点 % 主 要 通 过 电 子 邮 件 # 新 闻 组 # #$# %%&# %’()和*+,+等 途
径传播%
关键词) 舆情0 网络舆情0 传播途径
-中图分类号. -.!/
-文献标识码. 0
-文章编号. !11234/56 *"116+ 1!311!!31"
%&情 绪 化 与 非 理 性 有学者认为# 舆论的质量关键在于理性程度 # &# ’ 这对 于舆情来说同等重要$ 非理性舆情在网络上的产生和弥散主 要是社会现实和公众心理相互作用的结果$ 目前我国正处在 转型期# 社会运行机制的转变% 社会组织结构的变化% 利益 群体的调整# 都直接影响到每一个社会成员切身的经济利益
! 前沿论坛"
略论网络舆情的 概念# 特点# 表达与传播
!刘 毅
*天津社会科学院 舆情研究所$ 天津 7889:9+
摘要) 网络舆情是通过互联网表达和传播的$ 公众对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各种公共事务所持有
的多种情绪# 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 它具有自由性与可控性# 互动性与即时性# 丰富性与多元性# 隐匿性与外
京)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 /"0 -./01# 2# 344544/01 306078694 :68890/;<=/60 60
=>5 ?0=5@05=&A6./;7 B5./C5@<=/604# 333D /EF G HI0 &>==J) K K LLL& 4./4&/0M/<0<&5M9KN?DK@5<M5@4KO9..P=5Q=K%#P+R+,S./01TJMO# %(((P+P(# #T
性主要体现在网民与政府% 与网络媒体的互动以及网民间的 会竞争加剧等社会问题使得一些人的心理结构失衡# 紧张%
互动$
焦虑% 困惑% 不满等社会情绪浮动# 浮躁心理流行$ 但是#
另外# 时间因素也是影响舆情价值的重要因素$ 在网络 公众对现实的种种不满往往缺乏适当的排解渠道# 而网络为
环境下# 舆情的传播和表达具有了较高的时效性$ 一些大型 民众宣泄情绪提供了最佳的渠道$ 网络使得 ,本我- 得到更
!"丰 富 性 与 多 元 性
意志和认识等主观性的因素$ 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 人在匿
从网络舆情表达的内容来看# 它具有丰富性与多元性$ 名状态下容易摆脱角色关系的束缚# 容易个性化$ 在网络和
丰富性是指网络舆情信息所涉及的社会问题和事件包罗万 新的传播技术的领域里# 志同道合的团体会彼此进行沟通讨
基金项目) 本文系 "11/ 年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 &网络舆情研究概论’ *项目编号) 781/3/91!1+ 研究成果之一%
"$$
!""!#" 理 论 界
万方数据
!前沿论坛"
和传播的实时性# 而体现在它的交互性上$ 网络舆情的交互 和社会地位. 生活节奏加快% 下岗失业% 贫富差距拉大% 社
情研究$
责任编辑) 刘忠琦
理 论 界 !""!#"
"$!
万方数据
略论网络舆情的概念、特点、表达与传播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引用次数:
来自百度文库
刘毅 天津社会科学院,舆情研究所,天津,300191
理论界 THEORY HORIZON 2007,(1) 13次
参考文献(6条) 1.陈学明 哈贝马斯交往 1998 2.孟威 网络互动意义诠释与规则探讨 2004 3.刘建明 穿越舆论隧道--社会力学的若干定律 2000 4.Kling R Assessing Anonymous Communication on the Internet Policy Deliberations 1999 5.陈力丹 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 1999 6.凯斯·桑斯坦 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 2003
象# 也包括舆情表达和传播途径的多样化$
论# 到最后他们的想法和原先一样# 只是形式上变得更极端
民众同时对共同的社会问题发表意见# 出现了分布于社 了$ 实践证明# 网民中的 ,群体极化- 倾向更加突出$ 有证
会各处的意识传动# 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诉说呈现出辐射形 态 $ &! ’ 这种多元性和分散性可以看作是公众对一个问题持
重要窗口% 网络舆情的特点与网络传播方式的特征息息相 关% 网络舆情的主要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自 由 性 与 可 控 性 从网络舆情的传播来看$ 它具有自由性与可控性% 在传 播技术的发展史中$ 一般地说$ 每出现一种新的媒体$ 都会 扩大人们传播新闻和发表言论的自由度% 个人间可以通过 #$%&’(传递信息$ 可以通过)* *即时通 讯工具+ 沟通和交流 感情$ 同样也可以在++,# +(-.和/’0’上自由 发 表 言 论 和 表 达舆情% 人们还可以在网络上建立自己的网站$ 发表自己的 见解$ &出版’ 自己的著作或报纸$ 成本低廉$ 程序简便% 例 如 $ 美 国 著 名 的 麦 特,德 拉 吉 现 象 $ 他 首 次 在 网 上 公 布 的 美国总统克林顿丑闻案就是被时代周刊等大报拒之门外的% 德国批判学派学者哈贝马斯说) &科学技术的合理性本 身 也 就 是 控 制 的 合 理 性 $ 即 统 治 的 合 理 性 %’ -! . 其 实 $ 网 络在提供给人们前所未有的自由的同时$ 也隐蔽着细腻的政 治和经济的控制% 网络并不像一些人想象的那样$ 可以不受 任何纪律# 条例# 制度的约束$ 不用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而担 负责任% 网络也是身在社会之中$ 它不是独立于社会之外没 有管理者的绝对自由空间$ 网络也要遵循 &游戏规则’% 因 此$ 网络的传播自由也是有限的$ 它是和控制是相伴而生 的$ 尤其是对于各种有害的网络噪音而言$ 这种控制就显得 更加重要% 12互 动 性 和 即 时 性 从网络媒体区别于传统媒体的主要传播特性来看$ 网络 舆情传播具有互动性和即时性% 与传统媒体单向的信息传播 通道相比$ 网络是一种双向的交互式的信息传播通道% 保 罗,萨 福 *3&4(5 ,&66-+ 等 学 者 由 此 认 为 $ &同 其 他 人 发 生 联系’ / //进行跨越时空的互动交往$ 是网络传播方式的本 质特征% -" . 换言之$ 网络的最大价值$ 不在其信息的海量
程度上决定了公众的行为倾向# 但它并不是行为本身$ 行为 和地方的高度重视$ 希望本文提出的若干观点能起到抛砖引
可以一目了然# 而舆情只能从公众主体的言论% 举止% 表情 等间接地推测和分析$ 但是较为复杂的是# 人们的言行未必 是真实心理活动反应$ 在现实生活中# 人们往往因为某种顾 虑而掩饰自己的真实情绪和态度$ 也正是因为网络可以隐匿 人们的真实身份# 人们无需像在现实生活中那样顾及太多# 可以畅所欲言$ 这样一来# 在现实中往往内隐在人们心中的 舆情也就很容易地被表达出来$ 通过一个人在网络上发表的 言论# 能够较为清楚地推断出他的情绪和态度# 这种外显且 较为真实的舆情# 尤其是涉及敏感问题的舆情# 在现实中并 不很容易把握$
对匿名是不存在# 所谓 ,可追踪的假名- 和 ,不可追踪的假 可能会在今后形成新的应用热潮$
名- 只是反映了追踪的难易程度而已$
目前我国的舆情信息工作急需理论上的指导$ 舆情研究
而外显性是与 ,隐匿- 相对的# 更准确的说是和舆情的 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 还处于起步阶段# 理论体系还不甚
,内隐性- 相对的$ 舆情是公众主体内在的心理活动# 较大 完善$ 作为舆情研究的一个重点# 网络舆情研究受到了中央
玉的作用# 推动网络舆情研究的不断发展$ !
参考文献) /%0 陈学明&哈贝马斯交往 /’0 &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
%(()&#*& /+0 孟威&网络互动 意义诠释与规则探讨 /’0 &北京) 经济
管理出版社# +,,"&"& /!0 刘建明&穿越舆论隧道1 11社会力学的若干定律 /’0 &北
/#0 陈力丹T舆论学1 11舆论导向研究 /’0 T北京) 中国广播 电视出版社# %(((T++T
/$0 /美0 凯斯(桑斯坦T网络共和国1 11网络社会中的民主 问题 /’0 T上海) 上海出版集团# +,,!T"*P#%T
/作者简介0 刘毅 *%(*)P+# 男# 天津人# 天津社会科
学院舆情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主要研究方向) 网络传播与舆
据显示# 群体极化倾向在网上发生的比例是现实生活中面对 面时的两倍多$ &$ ’ 网民舆情表达的个性化和群体极化特点
有的看法和态度的不同# 以及利益% 需求和价值观等的多样 化$ 此外# 多元性还特指网络舆情表达中所体现的意识形态
并不矛盾# 个性化特点在)*+,上体现得更加明显# 而群体极 化 在 ))-上 可 能 会 更 加 突 出 $
当前$ 网络舆情受到中央高层领导人的重视% 但是$ 关 于舆情以及网络舆情的理论研究还不能满足实践的需要% 因 此$ 本文着力在理论上进行尝试$ 重点对网络舆情的概念# 主要特点以及传播途径进行探讨%
一# 网络舆情及相关概念 舆情基础理论研究刚刚起步$ 还很不成熟% 综合近年来 的研究成果$ 最具有代表性的舆情概念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 两种% 但是以上两种定义各有一定的局限性% 狭义舆情概念 定位在民众主体对国家管理者客体的社会政治态度$ 认为 &中介性社会事项’ 是舆情的刺激物% 但是$ 所谓 &中介性 社会事项’ 是否仅仅是舆情的刺激物( 换言之$ 舆情客体是 否包含 &中介性社会事项’( 引起民众舆情的社会事项# 社 会现象并不全是国家管理者权力运行的直接结果% 广义舆情 定义注意到以上定义外延过狭的问题$ 将舆情扩展到社会客 观情况与民众主观意愿$ 即社情民意% 舆情是情绪# 意见# 态度$ 这是对舆情最基本的认识% 本文认为$ 舆情是由个人以及各种社会群体构成的公 众$ 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 对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紧密相 关的各种公共事务所持有的多种情绪# 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 和% 这一概念的外延相对要宽$ 公共事务包括了社会事件# 社会热点问题# 社会冲突# 社会活动$ 也包括公众人物的所 言所行等等$ 这些不尽是国家权力运行的直接结果% 另外$ 这一定义界定了舆情与舆论# 民意的主要区别$ 这是上述两 个定义未能做到的$ 即舆情是多种情绪# 态度和意见交错的 总和$ 往往和某一群体或阶层紧密联系$ 而并非需要大多数 民众的广泛认同% 不过$ 这种错综复杂很可能会趋向一致$ 当它被大多数人认同的时候就会转化成为舆论% 二# 网络舆情的主要特点 网络作为一种新兴传播载体$ 已经成为民众表达舆情的
的多元性$ 互联网打破了地域阻隔# 使得西方意识形态% 政
三% 网络舆情传播的主要途径
治制度% 文化思想的渗透无处不在# 体现不同意识形态的网
从目前来看# 网络舆情传播的主要途径有以下四类)
络言论随处可见# 这对网络舆情信息的管理和引导无疑是巨 大的挑战$
#$隐 匿 性 与 外 显 性 加 里(马 克 思 曾 提 出 过 现 实 社 会 中 个 人 身 份 识 别 的 七 大 要素) 合法姓名% 有效住址% 可追踪的假名% 不可追踪的假
门户网站更加突出了反映重大事件的原创性言论的即时性# 好的体现# 各种情绪% 态度和意见基本是以原生态形式得到
每天一篇甚至数篇# 及时反映公众对新闻事件的评论和反 映$ 通过网络媒体迅捷的报道# 网民在获知新闻事件的第一 时间内就可以在网上发表言论$
展现$ ’(个 性 化 与 群 体 极 化 性 舆情的主体是民众# 舆情表达总是倾注了个人的情感%
./电子邮件 *01234+ 及新闻组 *5678 9:+;<+$ =>即时通讯工具 *?@+$ AB电子公告板 *CC-+$ DE博客 *C4+9+ 和维客 *F3G3+$ 以上四类网络言论的传播渠道各有特色# 它们为广大网
名% 行为方式% 社会属性 *比如性别% 年龄% 信仰% 职业 等+ 以及身份识别物$ &" ’ 在网络环境中# 这七 个方面都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