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博物馆:感受日不落帝国扩张的文化足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英博物馆:感受日不落帝国扩张的文化足迹位于伦敦大罗素广场的大英博物馆,与法国卢浮宫、俄罗斯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及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并称世界四大博物馆。大英博物馆馆长尼尔·麦格雷戈,在一次采访谈及“四大巨头”时,毫不掩饰骄傲地宣称,恐怕“没有一个能够与大英博物馆的收藏广度相比拟”,“而且只有我们是免费的”。其他成员将重点放在艺术品收藏上,“大英博物馆则有相当多藏品在展示全球社会的变迁历史”。在一幢建筑里看遍人类文明,可以说是大英博物馆最霸气的宣传口号。

大英博物馆的大中庭于1997年建成,目前是欧洲最大的有顶广场,顶部是用2436块三角形玻璃片组成,大中庭中央便是阅览室

一部帝国文化扩张史

博物馆是近代社会的产物,1753年创立的大英博物馆,已经度过260多岁的生日。其两百多年的发展历程,可看作是大英帝国现代文明的建构模型与缩影。

大英博物馆与工业革命相伴而生,启蒙运动推动了文化教育的普及,当时一位德国旅行者莫里茨对英国的印象是:“在德国,阅读古典著作的人大多有限于有识者,或中上阶层的人士,但英国国民性作家的著作在各处、被各阶层的人广泛阅读。”这种社会氛围,或许能够解释为什么大英博物馆的奠基者竟是一位执业医师。

汉斯·斯隆爵士

1753年,担任过乔治二世御医的汉斯·斯隆爵士,在遗嘱中将自己珍藏的7.1万件古籍图书、古董藏品与动植物标本捐献给国家。他从小就拥有旺盛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身兼植物学家、收藏家,在牛顿去世后,67岁的斯隆接替他担任皇家学士院的院长。英国议会以市价的1/4收购了全部藏品,在此基础上,又合并了罗伯特·科顿爵士和罗伯特·哈利伯爵的庞大藏书,于1753年通过《法案全书》,规定将三人的收藏加以妥善安置并便于被人使用,这标志着大英博物馆的诞生。英国最早的博物馆,是1683年在牛津大学开设的阿什莫尔博物馆,而大英博物馆是世界上首家国立公共博物馆。

博物馆成立之初,威斯敏斯特宫与白金汉宫都曾被列入选址对象,最终入选的是价格最便宜的——1万英镑的蒙塔古公爵宅邸,而索价3万英镑的白金汉宫如今贵为皇宫,6万英镑的威斯敏斯特宫则成为国会大厦所在地。1759年1月15日,大英博物馆正式对所有“好学求知的人”免费开放。当时只有书籍部,手稿部,勋章、自然和人工制品部三个部门。

在最初建立的半个世纪里,博物馆并没有受到各方重视,直到19世纪上半叶,这一局面才得以改善。这期间值得一提的收购,是1772年购买了威廉·汉密尔顿爵士在意大利收集的古物,成为后来希腊罗马部的藏品基础。著名的汉密尔顿夫人便是“英伦第一美女”交际花埃玛,更作为纳尔逊将军的情妇名留史册。

19世纪上半叶,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海外殖民不断深入,跟随帝国扩张的步伐,英国与欧陆国家在地中海争夺海上霸权,在中东地区争夺势力范围,大英博物馆的埃及古物部、希腊罗马部与古代近东部也相继建立。英俄在两河流域争夺控制权时,1846年大英博物馆资助莱亚德在中亚进行考古发掘,令人叹绝的一批亚述古物最终尽收囊中。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后,一批掠夺的文物后来也流入大英博物馆的馆藏。

议会更加重视博物馆的建设。1808年,议会以2万英镑收购了查尔斯·汤利的希腊罗马收藏,其中就包括大名鼎鼎的“掷铁饼者”与“米诺斯的维纳斯”雕像,还第一次专为藏品开建新展馆。1816年,议会又以3.5万磅买下“世界上最杰出艺术家的作品”帕特农神庙雕刻群,这是开馆以来花费最多的一笔交易。对希腊罗马艺术如痴如醉的背后,正是当时席卷整个欧洲的新古典主义文化风潮,古希腊文化被看成是“古代文明的高峰”。

1835年至1836年,议会召集成立了大英博物馆精选委员会,这一机构对博物馆的环境、管理和事务进行考核调查,举行听证会,听取有关使用情况的意见。其影响可谓深远,大英博物馆开始被定义为“一个传播文化的机构”,并尽最大可能地让英国民众能便利地参观学习。大英博物馆的发展历程中,没有拿破仑之于卢浮宫、叶卡杰琳娜二世之于艾尔米塔什这样决定性的强权人物,而始终贯穿着民主决策,更接近现代博物馆的运作机制。

最初的准入卡制度非常烦琐,有人戏称“4月份申请门票的人到8月才能批准”,催生了一批票贩子。19世纪初,委员会改革了这种制度,让底层民众也能切实受惠。进入快速发展期的博物馆,急需扩大馆舍。北厅与西厅相继建成,到1845年,使用了近90年的蒙塔古老宅已完全拆除。1848年,南侧拔地而起一座“全英最大的古典主义样式”的建筑,也就是今天大英博物馆的正立面,仿照的正是古希腊的帕特农神庙,45根壮丽的爱奥尼亚样式列柱气势磅礴,建筑师罗伯特·斯默克因此获得皇家建筑师协会颁发的金奖。

议会对书籍手稿的购买十分慷慨大方,19世纪初期国家共出资20多万英镑购买图书,英王乔治二世与乔治三世都曾大手笔地捐出王室珍藏,一座全欧收藏最丰富的图书馆也初见端倪。大英博物馆的阅览室,最初只是一所仅容5、6人的小地下室,到1857年著名的圆形阅览室落成,能容纳500名读者,供自由取阅的书约有2万册,整座图书馆藏书达250万册。

19世纪下半叶,大英博物馆馆藏更有突破性进展,奥古斯都·弗兰克斯爵士是这一时期的中兴人物。他长年担任英国考古协会会长,终生未婚,几乎将大半生完全奉献给博物馆事业。在他的主持下,大英博物馆才开始收藏英国和中世纪史料,1866年“古代不列颠及中世纪部门”开放展示;并收集欧洲和欧洲以外的史前史、人种学和考古学的资料,以及亚洲艺术品。

跨入新世纪,大英博物馆面临最严峻的挑战莫过于经历两次世界大战的炮火。为使文物免遭殃及,木乃伊等移往博物馆地下室,帕特农神庙雕刻群、罗塞塔石碑等相对小件的艺术品,迁移到地下铁车站或是运往乡间暂存;拉美西斯二世头像这样巨大的馆藏,只能留在馆内,周围堆满沙袋予以保护,贵重的书籍、手抄本、版画等搬到威尔士国家图书馆,博物馆仍维持部分展间开放。一战过后,馆方清点发现仅损失了两本书。但二战的空袭来势汹汹,1941年的一场轰炸,让博物馆的15万册图书葬身火海。馆舍也被炸得满目疮痍,战后修复工程直到40年后的1985年才告一段落。

值得一提的是,1940年战争期间,大英博物馆组织了一场“自杀式博览会”特展,当然陈列品只限于复制品、重复收藏物与石膏等,当时还来了不少勇敢的参观者。馆方还在1986年举行了一场“大赝品展”,展示馆藏中那些足以乱真的赝品,都颇有一种英式幽默。

1753年大英博物馆刚建立时只有7万件展品,如今日积月累已高达700万件,在四大博物馆中遥遥领先(卢浮宫约有40万件、艾尔米塔什约250万件、大都会约300万件)。一位英国教授曾诙谐地说,“英国强大的时候领土增加了111倍,从殖民地收集的文物也增加了100倍。”而与之对应的是,二战后,关于历史文物归属问题的争吵,从来也不曾停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