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学具,提升数学课堂效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巧用学具,提升数学课堂效率

皮亚杰告诉我们:“智慧自动作发端,活动是连接主客体的桥梁.”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 特别是低年级儿童,他们的思维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他们的抽象思维需要在感性材料的支持下才能进行. 因此,教师就要巧妙运用学具,给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更大的思维空间,凸显数学课堂的有效性.

一、巧用学具,促进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认识规律是“感知――表象――概念”. 而操作学具符合这一规律,能变学生被动地听为主动地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去感知大量直观形象的事物,获得感性知识,形成知识的表象,并诱发学生积极探索,从事物的表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形成科学的概念. 如在教学“平均分”这个概念时,可先让学生把8个梨(图片)分成两份,通过分图片,出现四种结果:一人得1个,另一人得7个;一人得2个,另一人得6个;一人得3个,另一人得5个;两个人各得4个. 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第四种分法与前三种分法相比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讨论,知道第四种分法每人分得的个数“同

样多”,从而引出了“平均分”的概念. 这样通过学生分一分、摆一摆的实践活动,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形象的实物图片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概念具体化,使学生悟出“平均分”这一概念的本质特征――每份“同样多”,并形成数学概念. 又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让学生将圆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纸片进行折叠,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比较,从而形成对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的初步认识.

二、巧用学具,帮助学生对数学算理的理解

数学家华罗庚指出,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 这就要求在研究数学问题时,把数形知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数的方面用分析的方法进行抽象思维,从形的方面进行形象思维. 通过学具的操作,可促进这一过程的完成. 例如:教“9加几”进位加法时,为了让学生掌握“凑十法”的应用,我除了应用教具让学生从例题皮球图中直观地感知到“先凑十”再相加计算比较简便外,还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拿出预先准备好的9个红圆片,代替盒内的9个皮球,放在桌面的左边,再拿出两个黄圆片代替盒外的2个皮球,摆在桌子的右边. 要算9加2得多少,怎样移动圆片使9凑成10?学生通过想一想、动一动,理解了先把小数的2分出1,分出的1和大数的9凑成10,10再加上剩下的1得11的“凑十”计算的方法. 由于学生的认知需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思维发展过程,所以,在学生初步得到感性

认识后,还必须借助学具的多次操作活动,才能更好地掌握“凑十法”的算理. 因此,学习例题9 + 3,9 + 7得多少时,我还是让学生独立动手摆一摆学具,从摆一摆、想一想、说一说中来加深理解先凑十再相加的计算方法. 这样教学使学生在掌握“凑十法”的基础上顺利地过渡到抽象地看算式说计算的思考过程. 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

三、巧用学具,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知识经济的主要特征是知识的创新和应用,所以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就要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应充分利用学具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

题的意识和能力. 如学习了分米后,我们可以让学生利用身边的工具测量身边物品的长、宽;学习了面积单位后,让学生量常用物品的面积等. 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更好地突出数学的价值.

四、巧用学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江泽民曾指出:“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培养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所以,我们必须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一种智力活动,需要一定的知识;同时它更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趋向,是一种善于把握机会的敏锐性,是一种积极改变自己,改变环境,

创设条件以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 创新能力不仅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综合素质. 皮亚杰告诉我们:“智慧自动作发端,活动是连接主客体的桥梁.”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 特别是低年级儿童,他们的思维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他们的抽象思维需要在感性材料的支持下才能进行. 学生智力技能的形成,常常在外部动作技能的基础上发生、发展,是一个由外部的物质活动向内部的认知心理活动转化的过程. 重视儿童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教师就要通过学具,给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更大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把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就可让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就可通过操作使学生对新知识“再发现”,就可通过操作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如:认识正方形,教师可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前准备好的正方形纸,想办法知道正方形的特点,看谁的方法多. 有的学生通过测量发现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通过沿对角线对折、再对折,发现四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用一条边与其他三条边分别相比,发现四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将相对的两条边重合,再将相邻的两条边重合,说明四条边一样长……这样学生通过操作,发现了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既发现了新知,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总之,《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

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数学学具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用于直接操作活动的用具,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提供了操作材料. 合理有效地运用学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口语表达能力,还可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尤其是低年级的数学教学,应该多让学生使用学具进行操作活动. 这样,一方面可以缓减大脑疲劳,另一方面让学生的感知建立在操作活动上,手脑并用,多种分析器共同参加学习活动,可使大脑左、右两半球的功能都得到较为理想的发挥,从而更好地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