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课堂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之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术课堂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之策略
内容提要:在教学实践中,对美术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深入的思考:首先,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创设合作性学习情境;其次,对美术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案例进行了反思;最后,阐述了自己在美术课堂中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实践探索所采取的策略。
关键词:美术小组合作学习探索反思对策
今天小组合作学习教学形式之所以越来越被教师所重视、所接受,这主要是这种形式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掌握知识,有利于学生的问题讨论和交流,形成了互助学习的氛围,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符合认知规律。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学生之间的互助交流、讨论、分析、体验,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有着特别作用。在美术教学的不断实践中,我对此作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和深入的思考。
一,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创设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境。
关注学习过程,创设合作性学习情境,是引导学生学习、探究的关键,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去关注学生的美术学习过程。
一)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潜能的发挥。在美术课堂中,从探索问题的提出,学习伙伴的选择,到学习过程的安排,学习方法的确定,乃至学习成果的呈现,学生有更大的自主性,有更多实践的机会,有更大的思维空间,可以让孩子们充分发挥个体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展现他们的潜能。
二)提供交互式学习平台。在课堂上,创造氛围、空间,提供学习实践的机会,使美术教学有一个民主、和谐、愉悦的氛围。在整个学习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更多地介入信息交流,提供最适宜的创造活动环境,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氛围中自由地呼吸,在富有情趣、活动自由的美术教学中,逐步体会美术学习特征和技术方法,形成基本的学习能力,培养良好的个性和创新精神。
三)教学中注意建立师生关系,由“填鸭式”、教学变为“共享式”教学。在师生关系平等和谐的前提下,教师保持其教育责任的同时又尊重学生,在“共
享”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既是学习者,又是构建者,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思想碰撞,是小组合作学习中“对话”的主旋律。
四)关注学生真正的参与,大力改进美术课堂教学,变封闭式课堂为开放式教学,加强课堂与课外、与生活的联系和沟通,让丰富多彩的美术实践,诸如:讨论、游戏、表演、展示、欣赏、评价等充盈课堂,使实践活动贯穿于学习探究的全过程。通过亲身感知、直接体验、生动观察、动手动口等形式,重新认识外部世界,重新认识自我,在“有意无意之间”潜移默化地实现技能、情感、态度的教育,发展综合实践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二,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着几个误区:
一)将学生“自主”混同于“自能”。
[案例1]一年级新教材“会动的小纸人”一课教学中,我把学生分八个小组,每组分发一件会动的小纸人的范作和一些纸条,让他们自主探索“小纸人为什么会动”和“怎样制作纸弹簧”的方法。并给他们充分的探索时间,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有的学生只顾玩小纸人、玩纸条,只觉好玩,开始还能认真一点,很快就忘了合作学习的任务,开始说笑、哄闹,热闹非凡,秩序一片混乱。
[反思]学生是在“游戏”不是在“探索”,我们说课堂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是学习的探索者,教师要善于创造民主、平等的氛围,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然而自主不等于自能,不等于自会,也不等于可以完全脱离教师的指导,学生自主有余,似乎成为学习的主人,却收效甚微。目前课堂教学中,事实上许多学生还不能自主,不会自主,因此,小组合作的“自主探索”,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和个性特点,设计探索的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跳一跳摘果子的感觉”;其次,当学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时,教师要有意的引导他们步入“柳暗花明双一村”的佳境,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二)忙于“绘制”,失去“探索”。
[案例2] 四年级“套色纸版画”公开课教学中,我让学生分组探索套色纸版画的绘画、制版、拓印,探究中各小组忙于绘制,迫于有其他老师听课,课堂上很长一段时间非常安静,学生忙的忙、闲的闲,气氛非常压抑。为使后半节课的教学任务顺利完成,以保证各教学环节的完整性,只好打破了课堂的宁静。
[反思] 要想达到目标,必须要制作出拓印的底版,而制版较为繁杂,教师未引导学生进行分工合作,使学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花费了很多时间未能制好
底版,学生也根本来不及探索,自然对探索失去了信心和兴趣,老师为了诱导学生将主要精力放在探索规律和方法上,事先必须要细心考虑小组的分工合作,突出重点教学内容,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在探索方法规律上发挥主体作用。
三)设置“套路”,抑制“创新”
[案例3] 一年级新教材,“转转儿”课的教学。
课上我把学生又分成小组,事先准备好了同样的材料,(大纽扣、厚纸板、胶水、粗棉线等),并让学生按我设计好的三步骤,分工合作完成“转转儿”的制作。
1、绘制转板,剪成圆形。
2、粘贴、穿孔。
3、穿线,尝试改进。
各小组经过操作,合作交流后,派代表演示汇报结果,各小组制作表演的完全一样。
[反思] 常言道,问题是智慧的窗口,是开启创新的钥匙,我们知道,只有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才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思维、被动的思维,学生的制作根本无法体现创意。象这种小组的“探索”,事先通知学生准备统一的材料,设定制作“套路”,无需经过学生的“头脑风暴”,无需经过讨论,一目了然的“形式小组合作学习”现象又成为美术手工课上一道风景线,学生似乎都在参与,是否有探索性?学生是否是课堂的主人?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充其量只不过是一场“学生演员”,依据剧本的成功演出罢了。
四)一味“开放”,忽略“引导”
[案例4] 二年级教材“各式各样的椅子”的教学课上,我依然把学生分成了四组,举办“椅子专卖店”的体验活动,平时一贯啰嗦惯了的我认识到应该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自主去学习、去体验,于是不敢过多的讲话,惟恐占据学生的时间,不敢评论,惟恐压抑学生的个性,所以我只充当“点将官”的角色,充分让学生民主,由学生分工,由学生组织,让学生自己去体验。
教学过程中,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有的同学是“经理”,有的同学是“营业员”,有的同学是“顾客”,还可以对椅子提出各种意见,毕竟他们是“上帝”呀!然而没有老师的正确“引导”,较好的学生扮演的“经理”、“营业员”、“顾客”确实体现了能力,而一般的学生却是一团糟,特别是一些自觉性比较差的学生东跑西跑,甚至捣乱,看似活跃的课堂,又是秩序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