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方法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设计方法论

1.设计是一门独立且区别于艺术和科学的专业,是一种做事的方法论,而不是我们普遍所理解的,是艺术与科学的结合!

从本质而言,设计不是在设计一个东西,而是在解决一个需求。所以,设计的本质是对需求的理解,以及实现需求的过程!因此,设计是动词,而不是名词。比如设计一把椅子,还是设计人坐、甚至休息的方式,两者是截然不同的。前者是我们传统理解的设计,而后者,才是设计真正的本质。从名词的角度理解设计,“限定名词的是形容词,仅能修饰物的体积、形状、大小,不能改变物的本质,不利于想象新物种。而从动词角度呢,动词必须要有主语和限定“行为”的状语—时间、地点、条件等。以动词思考会引导我们思考和研究使用者和使用的环境、时间以及动作与行为的原因,这是一个完整的故事系统,能发现新问题,能创造新概念,能开发新物种—创造。”

所以,设计的落脚点在“人的需求”,是“实事求是”的学问,是从根本出发的一门学科。比如设计一把椅子,其实并不是设计椅子本身,而是设计人“坐”、“休息”甚至更深层次的行为方式。比如明代椅,端庄典雅,但其实明代椅并不是用来休息的,而是用来“礼教”的,让人必须坐得端庄,以强化“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秩序。所以从表面看,它是一把椅子,但实际它是那个时代意识形态的衍生和具象。

因此,设计从本质上而言是一种组织方式,是人与物、人与人交互的方式的设计。所以真正的设计是对人-机-环境的统筹,是隐形的智慧。正如柳老师所言,“设计是无声的命令,无言的服务。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

墙的感觉!有了墙我能感觉到乡愁,能感觉到温暖,能感觉到阳光的味道,但是阳光的味道一定要通过墙吗!

由此看来,现在整个社会,甚至整个行业都对设计理解太肤浅了,仅仅停留在表层,认为设计就是做外观的等,而其实这些仅仅是设计最终的结果,是冰山一角;设计最可以发挥价值的部分,即对资源的组织(也就是我们说的“设计驱动”),往往被忽视。这种理解,导致设计并未发挥其真正的价值。

所以在学设计(以及设计教育)时,除了学习技巧类的知识外(如画图、建模等),更应该学习“设计解决需求”的这个系统思维。而这个系统思维,我认为完全可以被视为类似于查理·芒格的“多元思维模型”的通用方法论,适用于各行各业。

2.设计是除艺术和科学之外未来不被毁灭的第三种人类智慧

这一点体现在设计的本质,也就是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人类的需求,或者问题。现在的环境污染、气候问题等,都是设计要解决的问题。设计的真善美是提倡使用,不鼓励占有;致力于共享型的产业创新,和分享式的服务型的社会设计,这是我们设计师的责任。

从整个文明演化角度而言,“人类的文明发展史是一个不断调整经济、技术、商业、财富、分配与伦理、道德、价值观、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而“分享型服务设计”诠释了设计最根本的宗旨是创造人类社会健康、合理、共享、公平的生活方式。”“它能激起我们人类追求单纯、和谐、美好的智慧,在人类继续进化过程中陶冶我们内在的潜能,而不至于追逐占有、享受,沉溺于奢侈、腐化、堕落,以致毁灭人类自身。”“设计的目标不仅是人类感觉器官能感知的“物”—产品,而应该是人类需要技术、工具的目的—生存的真正需求—衣、食、住、行、用、交流等,这永恒的初心。”也就是说,设计是设计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所以设计不应该满足市场,跟随市场,而是应该看到这个世界真正的需求,从而定义需求,引领需求,创造需求。

从另一个角度而言,科学是发现、解释自然,艺术是表达自我,而设计是应用科学去解决问题。因此,只掌握科学和技术是不够的,科技

是工具,而设计是教我们如何使用工具。艺术关心的是浪花,是风花雪月,是浪花掀起的彩虹;而设计师关心的是浪花落下来海平面是否上升了。这是设计师关心的,不是浪花,而是问题。所以,“艺术家见自己,科学家见天地,设计师见众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