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表现及其防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表现及其防治
摘要文章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特点和表现出发,分析诱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危险因素;探讨通过建立高校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信息监测和防治体系、利用高校各种资源开展健康教育、干预诱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各种危险因素,做好高校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
防治工作。
关键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表现防治
abstract in this paper,based on the features and syndroms of chronic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some main factors which induce chronic non-communicable disease are analysed.also all the main factors which induce non-communicable are interfered and some measures are taken in universities to prevent and contro the chronic non-communicable through setting up universities information chronic non-communicable disease surveillance and contro system and carrying out
health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key words chronic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performance;prevent
随着我国城市化、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发展,人们饮食结构中动物性饮食的比重不断增加,体力活动减少,使高校超重或肥胖的人群日益增大,发病隐匿、不能自愈且很难治愈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病例迅速增多,消耗着大量医疗卫生和社会经济资源,给患者、家庭
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概念和特点
随着医学模式和人们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的改变,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影响我国人民健康和死亡的首要原因,它的流行出现增长速度逐渐加快、年轻化、农村增幅高于城市的趋势。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概念: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下简称慢病)是与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由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以及内分泌代谢病等组成的疾病,它缺乏确切的传染性生物病因证据,病因复杂,起病隐匿,病程长且迁延不愈,它的发生与吸烟、酗酒、不合理膳食、缺乏体力活动、精神因素等有关。
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现状:卫生部第3次全国居民死因调查表明,慢病已成为中国城乡居民的主要死因,死亡率占总死亡率的比例已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76.5%上升到82.5%;中国传染性、营养不良性和母婴疾病死亡率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慢病死亡率比国际水平明显偏高,心脑血管病是欧美发达国家的4~5倍,是日本的3.5倍;恶性肿瘤与美国、英国、法国接近,却高于日本、印度、泰国等亚洲国家。
慢病的特点:发病隐匿,病程长,疗效差,不能自愈,且难以治愈。
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知晓率和控制率难以提高。
危险因素水平持续上升,人口老龄化、生活方式、环境和遗传等目前已知慢病的危险因素的强度、水平处于不断上涨之中。
治疗费用不堪重
负,仅1998年1年我国县及县以上医院住院费用中肿瘤为128亿元、循环系统疾病为97亿元、糖尿病为24亿元。
2001年慢病导致了45.9%的全球疾病负担[1]。
慢病的表现:由于人们在年龄、性别、职业、适应能力、免疫力、社会地位等方面的差异,慢病患者的表现也错综复杂,大多数以疲劳、乏力、低热(或自觉发热)、咽喉痛、肌痛、关节痛、头痛、注意力不易集中、记忆力下降、睡眠障碍和抑郁等非特异性症状中的一种或多种为主;部分还可出现如头晕、腹痛、腹胀、腹泻、恶心、食欲减退等消化道症状,或易激惹、焦虑以及惊恐发作等情绪症状,或体重减轻、夜间盗汗、心律不规则、睡眠障碍、慢性咳嗽、气促等生活质量明显下降的表现。
慢病患者的体征不明显,大多有吸烟、酗酒等不良嗜好,自觉偶有不适,医生物理检查仅可发现超重肥胖、血压正常或偏高,生化检查血糖、血脂异常,常在体检或临床检查中发现并确诊。
诱发慢病的危险因素
慢病的形成和发展已不再是单纯的生物因素致病,还包括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生物遗传因素、生态环境因素、卫生保健等诸多方面,有时相互伴发,多种因素长期相互影响[2]。
遗传因素:家族遗传史、神经类型等,与遗传基因变异有关。
生活方式:年龄、体重超重与肥胖,不合理膳食,脂肪摄入过多,蔬菜、水果、纤维素摄人不足;长期久坐、吸烟、酗酒、体力活动不足等。
环境因素:环境污染、病毒感染、自身免疫、化学毒物接触、重金属蓄积与职业危害等。
精神因素: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及各种应激状态等。
其他因素:家族史与冠心病、高血压的发病均有关。
慢病的防治
由于慢病具有共同的危险因素,只要人们改变不良行为,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合理膳食、进行适当的体力活动,保持心理健康,就能防止或减缓慢病的发生或发展[2]。
慢病的预防:由于慢病为个体化、终生性疾病,大量存在于高校教职员工及其家属之中,这就需要以高校教职员工及其家属居住区为基础,针对各种不同人群,开展预防工作。
①建立并完善高校慢病信息监测和防控体系:我国高校大多建有自成体系的教职员工及其家属居住区和医疗机构(医院、卫生所、门诊部等),相互之间比较熟悉。
因此,建立以教职员工及其家属居住区为基础、以校属医疗机构为依托、家庭为单位、医务人员为纽带的慢病防控体系;以校属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进门入户、为教职员工及其家属建立个人健康档案,构成高校慢病防控信息监测体系和慢病防控的组织体系。
校属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定期为教职员工及其家属提供体检服务,及时记载并反馈体检结果,指导不同人群自觉开展慢病防控工作,营造慢病防控的社会氛围。
②利用高校资源开展各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干预慢病的各种危险因素:由于慢病早期症状、体征不典型,确诊时患者常能自觉耐受,忽视治疗,这样既损害靶器官的功
能,又会降低生活质量,缩短寿命。
因此,利用高校校刊、广播、电视等资源,采用健康教育讲座、录放电视片、发放印刷材料、视听教材和项目学习等方法积极开展健康教育,普及戒烟限酒、合理膳食、适量运动、心理平衡等科学的生活方式,不吃零食,控制高蛋白质、高脂肪饮食的摄人量,限制能量摄入,增加体力活动,增加能量消耗,减少体内脂肪蓄积,从而降低体重、减少肥胖。
宣传不科学生活方式诱发慢病和它对人体的影响,提高人们防控慢病的自觉性,增强慢病患者自我管理、自我防控的信念。
③实施慢病目标预防:在定期为教职员工及其家属提供体检服务的过程中,医务人员可以筛查出一般人群、慢病高危人群、患患者群,针对不同的人群采取不同的措施,实现不同的预防目标。
对高校一般人群开展健康教育[3],帮助他们改变不良行为,通过降低与疾病发生有关的危险因素,实现降低疾病发生率的目标。
对高校慢病高危人群,在开展健康教育、帮助他们改变不良行为、控制危险因素的同时,给予健康指导,及时用药物干预,促进康复,实现降低疾病带来严重后果的目标。
对高校患患者群指导用药治疗,提高治疗效果,控制疾病进展,促进患者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的恢复,通过减少并发症和伤残的发生,实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目标。
高校慢病的治疗:由于慢病患者的年龄、性别、职业、适应能力、免疫力、社会地位及症状、体征的差异,尤其病初的表现无特异性,大多数患者确诊后仍对治疗重视不够,就要求医务人员指导他们在坚持科学生活方式的基础上,采用疗效确切、价格低廉的药物进行
治疗,听从医嘱,规律服药,定期复查,减少并发症,延长寿命。
还要教育患者,学会自我保健的方法,根据自身的情况,采取心理保健、运动保健和生活饮食保健的方法,如打球、慢跑、做操,听音乐、画漫画、练字,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既可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合理安排膳食结构,顺应生物钟的运转规律作息,进食、工作与休息;也可减少药物用量,提高治疗效果,改善生活质量。
讨论
总之,国际、国内经验表明,以教职员工及其家属居住区为基础的慢病综合防治符合成本效益原则,通过戒烟限酒、合理膳食、适量运动、心理平衡干预慢病危险因素,树立尊重科学、强化慢病防治观念,调动教职员工及其家属防控慢病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一定会取得良好成效。
参考文献
1 李立明,吕筠.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与控制策略新进展[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3,11(3):97-98.
2 安宁,谢高强,武阳丰.心脑血管病主要危险因素对其发病和死亡的归因危险[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3,11(1):42-44.
3 徐勤,肖颖,赵文华,郭建丽.北京某高校教工主要慢性病患病状况及危险因素调查[j].中国现代中西医杂
志,2006,4(8):673-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