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互感和自感》教案

第六节《互感和自感》教案
第六节《互感和自感》教案

互感和自感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电磁感应现象在技术中的应用,也是学生在认知上对电磁感应规律的进一步巩固与深化。教材对互感部分内容的编写比较简单,在学生熟悉的法拉第的实验中抽象出自感的概念,然后简介其应用和防止,《山东省学科指导意见》中对互感的要求仅局限于“知道互感现象是一种常见的电磁感应现象”,所以课堂应把重心降落在对自感的教学中。但教材对自感的编写顺序是:提出自感概念→演示实验(通电自感)→理论分析→演示实验(断电自感)→理论分析→……按这样的顺序开展教学虽然条理性比较强,但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探索规律的积极性,没有真正发挥出对学生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功能。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电路的基本常识以及电磁感应的相关规律,学会判断回路是否会产生感应电流以及感应电流的方向,而且还掌握了感应电动势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即已经学会对互感现象的分析,但头脑中没有互感这个概念而已,也没有意识到当通过线圈变化的电流时,线圈本身也会产生电磁感应现象。学习中对自感现象的解释以及分析相关的自感现象是学生遇到的最大挑战。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互感现象和自感现象。

2.知道自感系数是表示线圈本身特征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单位及其大小的决定因素。

3.知道自感现象的利与弊及对它们的利用和防止。

4.能够通过电磁感应部分知识分析通电、断电自感现象的原因及磁场的能量转化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两个自感实验的观察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2.通过自感现象的利弊学习,培养学生客观全面认识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自感是电磁感应现象的特例,使学生初步形成特殊现象中有它的普遍规律,而普遍规律中包含了特殊现象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四、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自感现象。

2.自感系数。

教学难点

分析自感现象。

五、教学手段与策略

以“验为基础,过程为主线,变式为手段,思维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课前准备

⒈自感演示仪一套,导线若干;

⒉自制多媒体课件。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提问:在电磁感应现象中,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是什么?

引起回路磁通量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1)在法拉第的实验中两个线圈并没有用导线连接,当一个线圈中的电流变化时,在另一个线圈中为什么会产生感应电动势呢?

(2)当电路自身的电流发生变化时,会不会产生感应电动势呢?

本节课我们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二)进行新课

1、互感现象

在法拉第的实验中两个线圈并没有用导线连接,当一个线圈中的电流变化时,在另一个线圈中为什么会产生感应电动势呢?请同学们用学过的知识加以分析说明。

当一个线圈中的电流变化时,它产生的磁场就发生变化,变化的磁场在周围空间产生感生电场,在感生电场的作用下,另一个线圈中的自由电荷定向运动,于是产生感应电动势。

当一个线圈中电流变化,在另一个线圈中产生感应电动势的现象,称为互感。互感现象产生的感应电动势,称为互感电动势。

利用互感现象,可以把能量从一个线圈传递到另一个线圈。因此,互感现象在电工技术和电子技术中有广泛的应用。请大家举例说明。

变压器,收音机里的磁性天线。

2、自感现象

教师:我们现在来思考第二个问题:当电路自身的电流发生变化时,会不会产生感应电动势呢?下面我们首先来观察演示实验。

[实验1]演示通电自感现象。

画出电路图(如图所示),A1、A2是规格完全一样的灯泡。

闭合电键S,调节变阻器R,使A1、A2亮度相同,再调节R1,

使两灯正常发光,然后断开开关S。重新闭合S,观察到什么现

象?(实验反复几次)

现象:跟变阻器串联的灯泡A2立刻正常发光,跟线圈L串

联的灯泡A1逐渐亮起来。现象

提问:为什么A1比A2亮得晚一些?试用所学知识(楞次定律)加以分析说明。

电路接通时,电流由零开始增加,穿过线圈L的磁通量逐渐增加,L中产生的感应电动势的方向与原来的电流方向相反,阻碍L中电流增加,即推迟了电流达到正常值的时间。

[实验2]演示断电自感。

画出电路图(如图所示)接通电路,待灯泡A正常发光。然后断

开电路,观察到什么现象?

现象:S 断开时,A 灯突然闪亮一下才熄灭。

提问:为什么A 灯不立刻熄灭?

当S 断开时,L 中的电流突然减弱,穿过L 的磁通量逐渐减少,L 中产生感应电动势,方向与原电流方向相同,阻碍原电流减小。L 相当于一个电源,此时L 与A 构成闭合回路,故A 中还有一段持续电流。灯A 闪亮一下,说明流过A 的电流比原电流大。

用多媒体课件在屏幕上打出i —t 变化图,如下图所示.

结论:

导体本身电流发生变化而产生的电磁感应现象叫自感现

象。自感现象中产生的电动势叫自感电动势。

3.自感系数

自感电动势的大小决定于哪些因素呢?请同学们阅读教

材内容。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并回答有关问题。

自感电动势的大小决定于哪些因素?说出自感电动势的大小的计算公式。 自感电动势的大小与线圈中电流的变化率

t I ??成正比,与线圈的自感系数L 成正比。写成公式为

E =L

t

I ??

L 叫自感系数呢,自感系数是用来表示线圈的自感特性的物理量。

实验表明,线圈越大,越粗,匝数越多,自感系数越大。另外,带有铁芯的线圈的自感系数比没有铁芯时大得多。

自感系数的单位:亨利,符号H ,更小的单位有毫亨(mH )、微亨(μH )

1H=103 mH 1H=106μH

4.磁场的能量

提问:在断电自感的实验中,为什么开关断开后,灯泡的发光会持续一段时间?甚至会比原来更亮?试从能量的角度加以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

师生共同活动:推断出能量可能存储在磁场中。

以上只能是一种推断,电磁场具有能量还需要进一步的实验验证。 教材最后一段说,线圈能够体现电的“惯性”,应该怎样理解?电的“惯性”大小与什

么有关?

当线圈通电瞬间和断电瞬间,自感电动势都要阻碍线圈中电流的变化,使线圈中的电流不能立即增大到最大值或不能立即减小为零,因此可以借用力学中的术语,说线圈能够体现电的“惯性”。线圈的自感系数越大,这个现象越明显,可见,电的“惯性”大小决定于线圈的自感系数。

(四)实例探究

自感现象的分析与判断

【例1】如图所示,电路甲、乙中,电阻R和自感线圈L的电阻值都很小,接通S,使电路达到稳定,灯泡D发光。则()

A.在电路甲中,断开S,D将逐渐变暗

B.在电路甲中,断开S,D将先变得更亮,然后

渐渐变暗

C.在电路乙中,断开S,D将渐渐变暗

D.在电路乙中,断开S,D将变得更亮,然后渐渐变暗

正确选项为AD

【例2】如图所示,自感线圈的自感系数很大,电阻为零。电键K原来是合上的,在K

断开后,分析:

(1)若R1>R2,灯泡的亮度怎样变化?

(2)若R1<R2,灯泡的亮度怎样变化?

(1)因R1>R2,即I1<I2,所以小灯泡在K断开后先突然变到某

一较暗状态,再逐渐变暗到最后熄灭。

(2)因R1<R2,即I1>I2,小灯泡在K断开后电流从原来的I2突变到I1(方向相反),然后再渐渐变小,最后为零,所以灯泡在K断开后先变得比原来更亮,再逐渐变暗到熄灭。

(五)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本节课我们一起探究了电磁感应现象中的另类问题——自感现象,自感现象它也是电磁感应现象的一种,只是导体本身的电流发生变化而在自己身上产生的电磁感应现象,它不违背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自感现象也遵从楞次定律“增反减同”的规律。由于线圈自身自感的作用,使得电路中的电流变化的时间延长了,我们所看到的现象是灯逐渐地变亮或等亮一会在熄灭,还有的灯要闪亮一下。特别是自感的应用——日光灯,与我们生活很接近,我们平时都应该注意生活中的电现象。

(六)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相应的练习

九、板书设计

4.6互感和自感

一、互感现象

当一个线圈中电流变化,在另一个线圈中产生感应电动势的现象,称为互感。互感现象产生的感应电动势,称为互感电动势。

二、自感现象

导体本身电流发生变化而产生的电磁感应现象叫自感现象。

三、自感系数

自感现象中产生的电动势叫自感电动势。

公式:E =L t

I ?? L 叫自感系数,是用来表示线圈的自感特性的物理量。

(1)线圈越大,越粗,匝数越多,自感系数越大。

(2)带有铁芯的线圈的自感系数比没有铁芯时大得多。

自感系数的单位:亨利,符号H ,更小的单位有毫亨(mH )、微亨(μH )

1H=103 mH 1H=106μH

四.磁场的能量

当堂检测

1、无线电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在无线电技术中常有这样的要求:一个线圈中电流变化时对另一个线圈中的电流影响最小,如图所示,两个线圈安装位置最符合该要求的是()

①②③④

A.①

B.②

C.③

D.④

2、如图所示电路,线圈L电阻不计,则

()

A、S闭合瞬间,A板带正电,B板带负电

B、S保持闭合,A板带正电,B板带负电

C、S断开瞬间,B板带正电,A板带负电

D、由于线圈电阻不计,电容被短路,上述三种情况电容器两板都不带电

3、在下图电压互感器的接线图中,接线正确的是()

答案:1.D 2.D 3.B

巩固练习

1.下列关于自感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自感现象是由于导体本身的电流发生变化而产生的电磁感应现象

B.线圈中自感电动势的方向总与引起自感的原电流的方向相反

C.线圈中自感电动势的大小与穿过线圈的磁通量变化的快慢有关

D.加铁芯后线圈的自感系数比没有铁芯时要大

2.关于线圈的自感系数,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线圈的自感系数越大,自感电动势一定越大

B.线圈中电流等于零时,自感系数也等于零

C.线圈中电流变化越快,自感系数越大

D.线圈的自感系数由线圈本身的因素及有无铁芯决定

3.如图所示,L为一个自感系数大的自感线圈,开关闭合后,小灯能正常发光,那么闭合开关和断开开关的瞬间,能观察到的现象分别是()

A.小灯逐渐变亮,小灯立即熄灭

B.小灯立即亮,小灯立即熄灭

C.小灯逐渐变亮,小灯比原来更亮一下再慢慢熄灭

D.小灯立即亮,小灯比原来更亮一下再慢慢熄灭

4.如图所示是一演示实验的电路图。图中L是一带铁芯的

线圈,A是一灯泡。起初,开关处于闭合状态,电路是接通的。

现将开关断开,则在开关断开的瞬间,通过灯泡A的电流方向

是从_____端经灯泡到_____端.这个实验是用来演示_____现象

的。

5.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灯泡A1、A2的规格完全相同,自感线圈L的电阻可以忽略,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当接通电路时,A2先亮,A1后亮,最后A2比A1亮

B.当接通电路时,A1和A2始终一样亮

C.当断开电路时,A1和A2都过一会儿熄灭

D.当断开电路时,A2立即熄灭,A1过一会儿熄灭

、A2是两只相同的电流表,电感线

6.如图所示电路中,A

圈L的直流电阻与电阻R阻值相等.下面判断正确的是()

A.开关S接通的瞬间,电流表A1的读数大于A2的读数

B.开关S接通的瞬间,电流表A1的读数小于A2的读数

C.开关S接通电路稳定后再断开的瞬间,电流表A1的读

数大于A2的读数

D.开关S接通电路稳定后再断开的瞬间,电流表A1数等于A2的读数

7.如图所示,L是电感足够大的线圈,其直流电阻可忽略不计,D1和D2是两个相同的

灯泡,若将电键S闭合,等灯泡亮度稳定后,再断开电键S,则()

A.电键S闭合时,灯泡D1、D2同时亮,然后D1会变暗直

到不亮,D2更亮

B.电键S闭合时,灯泡D1很亮,D2逐渐变亮,最后一样亮

C.电键S断开时,灯泡D2随之熄灭,而D1会亮一下后才熄

D.电键S断开时,灯泡D1随之熄灭,而D2会更亮后一下才熄灭

参考答案:

1.ACD 2.D 3.A 4.b、a、自感(或断电自感)5.C 6.BD 7.AC

高中物理人教版选修3选修3-2第四章第6节互感和自感D卷

高中物理人教版选修3选修3-2第四章第6节互感和自感D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4题;共8分) 1. (2分)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电键S闭合且电路达到稳定时,流过灯泡A和线圈L的电流分别为I1和I2 .在电键S切断的瞬间,为使小灯泡能比原来更亮一些,然后逐渐熄灭,则() A . 必须使I2>I1 B . 与I1、I2大小无关,但必须使线圈自感系数L足够大 C . 自感系数L越大,切断时间越短,则I2也越大 D . 不论自感系数L多大,电键S切断瞬间I2都会先增大后减小 2. (2分)带铁芯的电感线圈L的电阻与电阻器R的阻值相同,A1、A2 ,为完全相同的两电流表,将它们组成如图所示电路,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闭合S的瞬间,表A1的示数大于A2 B . 闭合S的瞬间,表A1的示数等于A2 C . 断开S的瞬间,表A1的示数大于A2 D . 断开S的瞬间,表A1的示数等于A2 3. (2分) (2017高二下·巴音郭楞期中) 如图所示,电路中的A、B是两个完全相同的灯泡,L是一个自感

系数很大、电阻可忽略的自感线圈,C是电容很大的电容器.当开关S断开与闭合时,A、B灯泡发光情况是() A . S刚闭合后,A灯亮一下又逐渐变暗,B灯逐渐变亮 B . S刚闭合后,B灯亮一下又逐渐变暗,A灯逐渐变亮 C . S闭合足够长时间后,A灯泡和B灯泡一样亮 D . S闭合足够长时间后再断开,B灯立即熄灭,A灯逐渐熄灭 4. (2分) (2017高二下·马山期中) 关于线圈的自感系数,下列说法正确是() A . 线圈中的自感电动势越大,线圈的自感系数一定越大 B . 线圈的自感系数与线圈自身的因素以及有无铁芯有关 C . 线圈中的电流不发生变化,自感系数一定为零 D . 线圈中的电流变化越快,自感系数就越大 二、多项选择题 (共4题;共12分) 5. (3分)关于线圈自感系数的说法,正确的是() A . 自感电动势越大,自感系数也越大 B . 把线圈中的铁芯抽出一些,自感系数变小 C . 把线圈匝数增加一些,自感系数变大 D . 电感是自感系数的简称 6. (3分) (2019高二上·浙江期末) 关于生活中的实际情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电容器外壳上标的电压是额定电压,这个数值比击穿电压低

武术健身操《英雄少年》第六节教案

武术健身操《英雄少年》教案 学校班级人数课型教师教学内容武术健身操《英雄少年》第六节:拧转运动 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提高学生对武术健身操的兴趣,发展动作灵敏协调性。 2、技能目标:使学生领会第六节:拧转运动的动作要领,做到动作路线清晰,手型、步型正确到位。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谦虚好学,团结协作的优良品德,培养学生崇尚武德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动作路线清晰,手型、步型正确到位。难点:动作你的灵敏协调性。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时间强度教学组织与要求 开始部分一、课堂常规 1、集合、整队 2、清点人数 3、师生问好 4、宣布本次课教学内容及要求 5、安排见习生 5 分钟 小 组织:学生成六列横 队集合。 ××××××××××× ××××××××××× ××××××××××× ××××××××××× ××××××××××× ××××××××××× △ 要求:学生集合做到 快、静、齐。 准备部分一、热身跑 学生以三列纵队绕田径场慢跑两圈。 二、徒手操(4×8拍) 1、头部运动 2、肩关节运动 3、腹背运动 4、体转运动 5、弓步压腿(前后) 6、侧压腿(左右) 7、膝关节运动 8、踝腕关节运动 7 分钟 小 要求:在跑的过程中 要慢,整齐。 组织:学生成六列横 队站立(广播体操队 形) ××××××× ××××××× ××××××× ××××××× ××××××× ××××××× △ 要求:动作有力,到 位。

基本部分一、教师做第六节完整示范 二、分解教学 第六节:拧转运动 第一个八拍 1拍:马步双砸:左脚向左迈开成马步, 两拳在腹前交叉后向两侧弧形砸出,高 与肩平,肘关节微屈,拳心向上,目视 左拳;同时发出“嘿”声, 2拍:胸前合肘:两臂屈肘和合于胸前, 拳心向内,肘关节抬平,目视前方。 3拍:拧身鞭打:身体左转成左弓步, 右拳前冲,左拳向右鞭打,两拳拳眼向 上,两臂在一条直线上,目视右拳,同 时发出“哈”声。 4拍:并步抱拳:左脚向右脚并步,两 拳抱于腰间,目视前方。 5——8拍同1——4拍,方向相反。 第二个八拍 1拍:马步下切:左脚向左迈出一步成 马步,左拳变掌向左下方切出,高于髋 平,目视左掌。 2拍:马步冲拳:身体左转成左弓步。 右拳前冲,左掌变拳收于腰间,目视右 拳。 3拍:拧身盘肘:身体右转成右弓步, 左臂于胸前盘肘,右拳收于腰间,目视 前方。 4拍:并步抱拳:左脚向右脚并步,两 拳抱于腰间,目视前方。 5——8拍同1——4拍,方向相反。 第三、四个八拍同第一、二个八拍。 三、学生分组练习,老师纠正错误动作。 30 分钟 中 组织:教师的示范动 作完整,规范;再进 行分解动作示范讲 解时,口语清晰,声 音洪亮,并注意动作 的规范性。 学生观看老师 示范动作,认真揣摩 原理。 组织:学生以六列横 队成广播体操队形 散开站立。 ××××××× ××××××× ××××××× ××××××× ××××××× ××××××× △ 要求:在学生进行分 组练习时,老师应进 行巡回指导,纠正基 本的错误动作,壹保 证学生正确动作的 形成。 结束部分1、集合整队。 2、小结与评价。 3、安排下次课的教学内容。 4、师生再见。 3 分钟 小 组织:学生成六列横 队站立 ××××××××××× ××××××××××× ××××××××××× ××××××××××× ××××××××××× ××××××××××× △ 要求:集合做到快、 静、齐。 场地器材篮球场、口哨、扩音器、音乐

初中探究型课程教案

初中探究型课程教案 【篇一:松江四中初中探究型课程实施方案】 松江四中初中探究型课程实施方案 松江四中 2012-02-17 09:05:00 一、探究型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落实以二期课改理念为指导,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旨在通过探究性学习,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学习环境中,激发好奇心和创造力,培养自主、责任、生存、发展及创新意识,培养一定的科研能力;同时让教师树立“以人为本、张扬个性、和谐发 展、教学相长”的教育理念,培育新型师生关系,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二)分阶段目标: 初中学生与高中学生在身心状况、知识储备、社会阅历等方面有极大差异,因此整个课程的目标应具 有明显的实践性、反复性和递进性,现根据学期安排,分阶段落实学期目标如下: 1、第一阶段 以“选题”为载体,学习查阅文献和网络资料、问卷调查、访谈、答辩等几种常见探究方法的基本常识,并通过亲身尝试初步体验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着重培养发现问题、查阅文献资料、网络运用、与人沟通、 数据归类统计、临场应变等能力。 以“课题探究方案的制订”为载体,在实践中继续运用和巩固已经学过的几种常见的探究方法,同时尝试观察、实验等新的研究方法,着重培养:民主集中、分工合作的团队精神,资料收集、数据整理的科研意识,分析资料、提炼观点的能力,制订计划、独立构思的能力,观察生活、独到地分析问题的意识等。 2、第二阶段 以“实施探究”为载体,在探究过程中综合运用各种探究方法,不断巩固和熟练掌握各种技能,同时着重培养:预见困难并进行预防的能力,面对困难的应变和处理的能力,坚韧的耐挫力和意志力,综

第21课《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第21课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正确理解诗中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山居秋暝》。 3.理解诗句的意思,通过学生对作品的赏析,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生活情趣,感受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4.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自主学习,正确理解古诗的意思。 5.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6.学习诗人精妙的构思,理解诗人创作的独特风格。 7.引导学生以乐观的心态走出忧愁困境。 【教学重点】 1.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2.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3.学习诗人精妙的构思,理解诗人创作的独特风格。 【教学难点】 1.体会王维“诗中有画”的创作风格。 2.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3.学习诗人精妙的构思,理解诗人创作的独特风格。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大诗人苏轼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摩诘”指的是谁呢?是唐代诗人王维。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知道王维是

一个能诗善画的人,但是我们谁知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究竟是什么样的境界呢?好,这一课我们来学习王维的诗《山居秋暝》,一起去感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出示课题:山居秋暝 二、讲授新课 (一)初读感知 1.走进作者 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开元九年(721)进士。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晚年闲居蓝田辋川。诗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著有《王右丞集》。 王维多才多艺,诗、画、音乐都很有名,受佛家、道家思想影响很深。 2.写作背景 这一首五言律诗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后期作品。当时,王维已归隐山林。诗中描绘的,便是诗人归隐在辋川别墅时所见到的秋日傍晚雨后山林的景色,表现了诗人乐于归隐的生活意趣。诗人笔下的秋景,清新而富有生气,一洗前人诗文中常见的悲凉感伤的情调和低沉灰暗的色彩。 3.山水田园诗 源于老庄哲学,成于晋陶渊明手笔,继于大谢(谢灵运)小谢(谢眺),盛于唐代王(王维)孟(孟浩然)。 山水田园诗以描绘秀丽的山光水色,和谐的田园生活为主要内容,寄托了作者因怀才不遇,或愤世嫉俗,或厌恶官场,而宁愿隐身山林,无拘无束的生活愿望。 4.解题 山居秋暝 “山居”:山中的居所。点明了地点。

第四章第六节互感和自感

第六节 互感和自感 [学习目标] 1.了解互感现象及其应用. 2.能够通过电磁感应的有关规律分析通电自 感和断电自感现象. 3.了解自感电动势的表达式E =L ΔI Δt ,知道自感系数的决定因素. 4.了解自感现象中的能量转化. [学生用书P 29] 一、互感现象(阅读教材第22页第1段至第3段) 1.互感:两个线圈之间并没有导线相连,但当一个线圈中的电流变化时,它所产生的变化的磁场会在另一个线圈中产生感应电动势.这种现象叫做互感,这种感应电动势叫做互感电动势. 2.互感的应用:利用互感现象可以把能量由一个线圈传递到另一个线圈,如变压器就是利用互感现象制成的. 3.互感的危害:互感现象能发生在任何两个相互靠近的电路之间,互感现象有时会影响电路的正常工作. ▏拓展延伸?———————————————————(解疑难) 1.互感现象是一种常见的电磁感应现象,也满足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2.互感能不通过导线相连来传递能量. 3.变压器是利用互感制成的,而影响正常工作的互感现象要设法减小. 1.(1)两线圈相距较近时,可以产生互感现象,相距较远时,不产生互感现 象.( ) (2)在实际生活中,有的互感现象是有害的,有的互感现象可以利用.( ) (3)只有闭合的回路才能产生互感.( ) 提示:(1)× (2)√ (3)× 二、自感现象和自感系数 (阅读教材第22页第4段至第24页第3段) 1.自感:当一个线圈中的电流自身发生变化时,它产生的变化的磁场不仅在邻近的电路中激发出感应电动势,同样也在它本身激发出感应电动势的电磁感应现象. 2.自感电动势:由于自感现象而产生的感应电动势. E =L ΔI Δt ,其中L 是自感系数,简称自感或电感. 3.自感系数 (1)单位:亨利,符号H. (2)决定自感系数大小的因素:与线圈的圈数、大小、形状以及有无铁芯等因素有关. ▏拓展延伸?———————————————————(解疑难) 1.自感电动势的作用:总是阻碍导体中原电流的变化,即总是起着推迟电流变化的作用. 2.自感电动势的方向:自感电动势总是阻碍导体中原来电流的变化,当原来电流增大时,自感电动势的方向与原来电流方向相反;当原来电流减小时,自感电动势的方向与原来电流方向相同.也遵循“增反减同”的规律. 3.自感系数是由线圈本身性质决定的,是表征线圈产生自感电动势本领大小的物理量,数值上等于通过线圈的电流在1 s 内改变1 A 时产生的自感电动势的大小. 4.线圈的长度越长,截面积越大,单位长度上匝数越多,线圈的自感系数越大,线圈有铁芯比无铁芯时自感系数大得多.

《七彩阳光》第六节腹背运动教学设计

《七彩阳光》第六节腹背运动教学设计 目标1.运动技能:提高学生的协调性,发展学生的柔 韧素质和灵敏素质。 2.身体健康:促进学生神经系统的发展。 3.心理健康: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和集体主 义观念,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勇敢、 果断、顽强的心理品质。 场 地 器 材 空场地一块 教学 内容 复习预备节至第五节体转运动学习第六节腹背运动 重点难点各节动作路线,动作方法,动作节奏; 上下肢动作的协调一致,环绕时手臂伸展,动作位置与力量的控制。 教学 流程 课堂常规——准备活动——复习、新授——放松下课 顺序时 间 达成目标学习内容组织与方法 准 备 部 分 5 ' 一、课堂常 规(严格要 求自己,养 成上课不迟 到的好习 惯) 一、进行原地队列整理活动 二、慢跑热身 一、提前到达上课地点, 检查人数、服装,安排见 习学生,宣布本节课内容。 二、体育教师整队,口令 响亮 三、学生站队快、静、齐 ×××××× ×××××× ○○○○○○ ○○○○○○ ▲

基 本 部 分 2 5 ' 一、熟练展 示已学广播 操 二、掌握腹 背运动动作 要领 三、熟练展 示第一至第 八个八拍动 一、复习已学广播操 二、腹背运动动作要领(8 拍X8): 第 一 个 八 拍: 1-2两腿屈,同時两臂胸前 平屈(前臂重叠,左臂在 上)。 3-4左脚向侧一步成开 立(稍宽于肩),同时上体 前屈90度,两臂经下摆至 后举(掌心向上),抬头。 5-6体前屈,两臂体前交 叉(手指指向指尖方向)。 7-8还原成立正。 第二个八拍:同第一个八 拍,但方向相反。 第三个八拍:1-2左腳向侧 一步成开立(稍宽于肩), 一、教师组织学生成体操 队形站立,口令响亮、明 确。 二、教师喊口令,通过镜 面示范,分别将第一至第 八个八拍的动作完整示范 给学生看。 三、分拍讲解示范动作。 四、组织学生成体操队形 站立,带领学生进行第一 至第八个八拍动作的练 习。 五、教师喊口令,学生练 习,教师巡回检查纠正学 生错误,运用语言提示, 使学生形成正确,规范的 动作。

探究课活动教案

探究课活动教案 Activity teaching plan of inquiry class 编订:JinTai College

探究课活动教案 前言:本文档根据题材书写内容要求展开,具有实践指导意义,适用于组织或个人。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磁感应强度的定义;会用公式F = BIL计算安培力的大小;会用左手定则判断安培力的方向;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探究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经历“磁感应强度” 的引入过程,获得探究活动的体验;尝试用实验验证安培力大小的有关因素,感悟理论与实际的关系;领略类比法、比值定义法、发现—猜想—验证—总结等物理研究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勤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 态度;学会合作与分享。 [教学用具] 蹄形磁铁、铁块、直导线、电源、电流表、弹簧秤、滑 动变阻器、供电导线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磁场不仅有方向性,而且有强弱的不同。小磁铁只能吸起小铁钉,而吸不起大铁块,但巨大的电磁铁却能吸起成吨的钢铁,请看大屏幕。既然磁场有强弱不同,那么,我们应怎样来表示磁场的强弱呢?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类比联想 [诱导]将要研究的现象与我们熟悉的现象进行类比,常常能给研究新的现象提供有益的启示,我们以前学过的电场,是用哪一个物理量来表示其强弱的呢? [回答]电场强度。 [提问]请回忆在研究电场强弱时,是怎样引入电场强度这个物理量的? [回答]在电场中放入探测物——点电荷,从分析点电荷在电场中的受力情况着手,用比值定义的方法,找到了表示电场强弱的物理量——电场强度。 [诱导]那么,我们现在要寻找表示磁场强弱的物理量,该怎么办呢?

第六节巴西 教案1湘教版

巴西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能说出巴西种族的构成特征及形成过程; ②能读图说出巴西的地理位置,地形区划及主要气候特征; ③能说出巴西工农业生产的特征; ④能说出巴西热带雨林的环境效益、开发目的及产生的环境问题, ⑤能读图说出巴西主要的城市及分布。 2、能力目标 ①能根据巴西区域地图分析自然和经济特征;, ②能初步分析殖民统治对巴西种族构成、经济发展及文化生活产生的影 响; ③能通过对热带雨林作用的了解,提出开发和保护热带雨林的看法; ④能初步分析巴西城市化过程中带来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①懂得殖民统治对巴西的人种构成、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②通过战后巴西经济的迅速发展,体会发展中国家摆脱殖民统治后所 取得的成就; ③树立对热带雨林遭到破坏的忧患意识和积极保护、合理开发的态度, 懂得协调人地关系,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重点和难点 1、重点 ①巴西人种构成特征; ②经济特征及主要热带经济作物; ③热带雨林的作用、开发与保护; ④主要城市及分布、城市化过程中带来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 2、难点 ①利用地图综合分析地理位置和地形对气候、工业和农业生产及城市发展 的影响, ②如何进行热带雨林的合理开发与环境保护? ③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 ●教学准备 1、教师 多媒体课件 2、学生 书籍或网上查询资料、城市化问题社会调查。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教师:本学期的地理课,我们主要带大家去认识大洲,了解和走进国家。通过前

面的学习,我们已经对大洲有了初步的认识,也深入了解了一些。这节课,我们就一同走进国家。你们知道世界上哪一个国家有“足球王国”之称? 学生:巴西。 教师:播放“NIKE运动街舞风雷足球版-小罗纳尔多”足球表演的录像,说明足球不仅是巴西人最喜欢的一种体育运动,更是一种艺术。说明足球在巴西人心目中的重要性,足球是巴西人的生命和灵魂。除了足球,巴西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关注的地方。下面,我们一起到巴西去看一看。 讲授新课: 板书:第二节巴西 教师:大家通过课前收集资料,对巴西有了一定的认识。我们先明确一下巴西这个国家在世界中的位置。 板书:一、世界上热带面积最大的国家 1、地理位置 课件展示:巴西在世界中的位置图 教师引导:分析一个国家的地理位置,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学生回答:略 教师:下面,请一个同学来分析一下巴西的位置。 学生回答: 教师强调:巴西位置中值得注意的是它的半球位置和纬度位置。 教师引导:看一看位于热带的其它国家,将它们的国土面积与巴西进行对比,看看你们有什么发现,能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回答: 板书:2、面积、人口 课件展示:拉丁美洲政区图 读图活动:在图中找出与巴西相邻的国家并说出名称,看一看巴西的面积在拉丁美洲中所占的比例大致是多少? 学生:上台指图并说出邻国的名称。 课件展示:南美洲空白政区图 教师引导:将巴西的国土面积与拉丁美洲的其它国家对比一下,能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回答:巴西是南美洲面积最大的国家。 想一想:世界上面积大于巴西的有哪些国家?人口多于巴西的又有哪些国家? 课件展示:出示表格——面积和人口多于巴西的国家 板书:3、主要地形区 课件展示:巴西地形图 读图活动:在图中找到并指出亚马孙平原、巴西高原、亚马孙河 学生上台指图。 课件展示: 亚马孙平原——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平原,占了巴西国土面积的1/3左右,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区,有‘世界动植物王国·之称。(课件闪烁) 巴西高原——世界上最大的高原,约占巴西国土面积的2/3。(课件闪烁) 亚马孙河——世界上最大的河流 教师:巴西是一个热带面积广大的国家,这决定了巴西的气候以热带的气候类型为主。 板书:4、热带气候

《第21课,风筝》教案 风筝教案

《第21课,风筝》教案风筝教案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2.运用自主、合作、探究方式探讨疑难问题。 3.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先生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课时安排:两课时 一、导入 1.由有关风筝的诗歌导入,引入本文的篇名、体裁和作者。 2.简介本文的作者鲁迅 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字豫才。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二、预习检查 读准下列字音 1.生字 丫杈chà 憔悴qiáocuì 模样mú 嫌恶xián wù 可鄙bǐ 什物shí

惊惶huáng 瑟缩sè 惩罚chéng 虐杀nüè 宽恕shù 苦心孤诣yì堕duò 蜈蚣wúgōng 伶仃língdīng 2.形近字 嫌xián 嫌恶怒nù 愤怒堕duò堕落 赚zhuàn 赚钱恕shù 宽恕坠zhuì下坠 诀jué 诀别 决jué 决定 抉jué 抉择 3.多音字 è 凶恶 恶ě 恶心 wù 嫌恶 shí什物mó 劳模 什模 shén什么mú 模样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自主朗读课文 1.朗读要求: ①读准字音;②停顿恰当;③读出感情;④读出重音。 2.根据课文的内容,快速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①课文是介绍风筝这种工艺品的吗?(不是) ②风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线索)

④试着用一句话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课文记叙了“我”毁掉了弟弟的风筝,后来我知道自己错了,准备向弟弟道歉,而弟弟却不记得了。) ④课文写作的时间是哪一年?你知道那时的中国正处在什么社会吗?(1925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⑤文章记叙的顺序有哪几种?本文记叙的顺序是什么?(顺叙、倒叙、插叙; 倒叙) (二)思考 1.“我”为什么不允许小兄弟放风筝?(是没出息的孩子的玩艺) 2.为什么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3.鲁迅对等自己的错误的态度与一般人有何不同?(对待自己当年的行为,深深地谴责自己。不因自己当年的动机是好的,就原谅自己;不因时间久远,就不了了之。他的心情是那么沉重,可见他是多么严厉地解剖自己。) 四、合作探究 质疑、讨论、答疑 (一)1—2段(第一组问题) 1.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惊异于北京竟在这样的季节放起风筝来了。“我”见风筝而悲哀,是因为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说“惊异和悲哀”,从结构上来说,是引出下文) 2.“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为什么说春天“久经逝去”?为什么又说这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荡漾了? (这里所说的“春天”,有特定的含义,是小时候的故乡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风筝的春天。现在,在北京,看见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由风筝而联想到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天气息,所以

《第六节 鱼类》教案

《第六节鱼类》教案 教材分析 关于鲫鱼的基础知识是学习后面各类脊椎动物的基础,它在全书占有重要的地位。旧教材讲述鱼的形态、结构、生理及解剖实验的内容占较大篇幅,而新教材主要关注鱼的形态、运动、呼吸等方面的内容。由于大幅度删减了原教材的内容,才可能有效地保证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进行探究活动,以达到重点认识鱼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这一目的。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就是探究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本课的教学过程设计应侧重于指导学生探究的过程,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己动脑、动手,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学生分析 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善于表现自己,思维活跃,好动而且好奇心强,但是他们抽象思维能力较差,直观能力较强。所以在教学设计中多给学生机会,让学生充分地进行实物或标本观察并进行讨论、思考、发言。学生在生活中接触的鱼比较多,如鲫鱼、鲤鱼和鲢鱼等,学生对鱼的外形和结构名称比较了解,所以在外形和结构名称上不要花费太多的时间。把重点放在内部结构(如鳃的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以下几方面可能出现问题:学生不能按一定顺序回答鲫鱼外形的结构名称、对鲫鱼身体三部分的划分界限描述不准确、不能说出侧线的作用、在探究鱼鳍作用中对探究结果描述不准确。所以在这些方面教师要注意引导。 设计理念 (1)根据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加大科学探究的力度,重过程,重视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重视培养学生合作精神,让学生体会合作的愉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需要;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突出“双自主”。 (2)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层次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由表及里,由整体到局部,这样学生更容易接受新知识。所以在教学中先从认识多样的水产动物入手,然后观察鲫鱼的外部形态,再探究鱼鳍的作用,最后观察鲫鱼呼吸现象、鳃的结构和气体交换的原理。在进行完鲫鱼结构和生理的教学后,再深层次了解多样的水产动物。 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1、描述鱼类的形态特点。

数学探究活动课《平面图形的镶嵌》教案

《平面图形的镶嵌》探究活动课 一、探究课题 《平面图形的镶嵌》 二、探究背景 《平面图形的镶嵌》是在华师大版七(下)教材中以数学活动的形式呈现的。课标中已将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将所学过的知识有机地结合,增强对知识的理解;注意与实际问题有机地结合,进一步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增强应用意识。 三、教材分析 (一)学习目标分析: 本课是在信息环境、资源环境中让学生通过实例认识图形的镶嵌,理解构成镶嵌的条件,在发现只用正三角形、正四边形、正六边形可以镶嵌的基础上,上升到任意三角形、四边形可以镶嵌平面,再将图形的镶嵌知识由平面拓展到空间。通过学生思考,相互讨论,动手操作,丰富学生对镶嵌的认识,提高动手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增强审美意识。 (二)资源环境分析: 现代信息技术及各种有效的资源既能调动学生思维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其创新精神,又能使学生活跃思路,多角度、全方位的思考问题。为此,我构建了图形镶嵌的图片资源、拼图动画资源、现场实物操作资源等环境。在思考、操作、欣赏与提高各板块的活动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让学生欣赏图形的镶嵌、感受到图形镶嵌的魅力;在合作学习、快乐体验中达到学习目标。

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积极性很高,最后学生在欣赏图片中,将图形的镶嵌知识由平面拓展到空间,从而达到了活动的高潮。 (三)学生学习心理分析: 我所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八年级学生,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对事情有自己的看法,他们的学习在很大的程度上受着兴趣、情感的支配。信息技术的运用这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新异刺激,可使其充分集中注意力,更激发他们参与活动的在动机。 霍姆林斯基说:“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从儿童心理学角度看,儿童具有直观、形象的思维特征。所以我同时又在信息环境的氛围中采用具体、形象的教学形式,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引导下清楚的了解到图形镶嵌的实质。学生在整个活动中思维活跃,从接受灌输的被动地位转变为发现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的主体地位,构成了探究式的学习氛围。 四、探究目的 本课力求突出数学综合实践的特点,以问题为主线,以“图案欣赏——探究镶嵌——拓展应用”的模式展开教学,学生在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的过程中积累数学经验,解决实际问题。 五、探究过程 (一)情境创设: 课件展示拼图的图片。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第21课教案

第21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知识:要求学生了解北京紫禁城、明长城;知道李时珍《本草纲目》、宋应星《天工开物》、徐光启《农政全书》等重要著作。 2.能力: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如何看待长城这一问题的讨论,培养学生辩证地、多角度地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播放音像资料(故宫、长城),让学生感受到巍峨雄壮的宫殿和气势恢宏的长城建筑所产生的震撼人心的情感体验,从而感知历史。 2.让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设计图表,归纳我国三大科学巨著,让学生学会用列表的方法归纳知识,便于知识的掌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雄伟的北京城和明长城,是我国也是世界建筑的杰作,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创造力,值得我们骄傲和自豪;三位科学家刻苦钻研、勤奋好学、不甘平庸、敢于进取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雄伟的北京紫禁城和明长城;科学巨匠和巨著。 教学难点:文化成就如何反映时代特色。 【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归纳法、讨论探究、合作学习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北京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是全国政治和文化中心。明成祖时候,在元大都的基础上,修建了北京城,北京城布局严谨,城墙高大雄伟,街道宽广笔直,是古代城市建筑的的杰作,城中心的故宫又叫紫禁城,是明清两朝皇帝居住和处理政务的地方。你知道它为什么叫紫禁城吗? 一、雄伟的北京紫禁城和明长城 设问:刚才看到的故宫,故宫是北京城的一部分。出示《明朝的北京城》图。(指图)北京城由宫城、皇城、京城三个部分构成(介绍北京城:布局严整、城墙高大雄伟、街道宽广、笔直,故宫建筑群以及天坛等著名建筑是古代建筑的杰作)。它是什么时候开始营建的?是哪两朝皇帝曾经居住的地方?结合同学们课前的了解,你能否谈谈它的建筑风格(特点)?你看后有什么感想? 生答:明成祖时修建的。是明、清两朝皇帝居住过的地方。 故宫建筑风格:①造型雄伟。②布局严整。③以一条中轴线贯通南北,两边建筑左右对称,是古代传统的城市建筑的杰作,突出反映了皇权至上的特点。④内外装饰精美豪华……介绍自由阅读卡“琉璃瓦和汉白玉”小常识。 老师要明确宫城就是紫禁城(是皇帝居住的地方)——故宫——是我国也是世界建筑之林的瑰宝

2017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第四章 第6节《互感和自感》达标训练

【创新方案】2015-2016学年高中物理第四章第6节互感与自感 课时达标训练新人教版选修3-2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就是( ) A、当线圈中电流不变时,线圈中有自感电动势 B、当线圈中电流反向时,线圈中自感电动势的方向与线圈中原电流的方向相反 C、当线圈中电流增大时,线圈中自感电动势的方向与线圈中电流的方向相反 D、当线圈中电流减小时,线圈中自感电动势的方向与线圈中电流的方向相反 2、如图所示,A与B就是两个相同的小灯泡,L就是一个自感系数相当大的线圈,其电阻值与R相同。由于存在自感现象,在开关S闭合与断开时,灯A与B先后亮暗的顺序就是( ) A、闭合时,A先达最亮;断开时,A后暗 B、闭合时,B先达最亮;断开时,B后暗 C、闭合时,A先达最亮;断开时,A先暗 D、闭合时,B先达最亮;断开时,B先暗 3、如图所示,两个电阻均为R,电感线圈L的电阻及电池内阻均可忽略不计,S原来断开, 电路中电流I0=E 2R ,现将S闭合,于就是电路中产生了自感电动势,此自感电动势的作用就是 ( )

A、使电路的电流减小,最后由I0减小到零 B、有阻碍电流增大的作用,最后电流小于I0 C、有阻碍电流增大的作用,因而电流总保持不变 D、有阻碍电流增大的作用,但电流还就是增大,最后变为2I0 二、多项选择题 4、如图所示,闭合电路中的螺线管可自由伸缩,螺线管有一定的长度,灯泡具有一定的亮度。若将一软铁棒从螺线管左边迅速插入螺线管内,则将瞧到( ) A、灯泡变暗 B、灯泡变亮 C、螺线管缩短 D、螺线管变长 5、如图所示的电路中,三个相同的灯泡A、B、C与电感L1、L2与直流电源连接,电感的电阻忽略不计。开关S从闭合状态突然断开时,下列判断正确的有( )

八年级物理教案-6.第六节_神奇的眼睛

第六节神奇的眼睛(一) 教学目标 1.了解眼睛的简单构造和眼睛视物的基本原理。 2.通过实验模拟,了解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及其矫正的方法。 3.培养学生跟他人交流合作的意识和用实验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能力。 4.使学生有自觉保护视力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让学生了解眼睛的结构,知道如何保护和矫正视力。 (2)知道用实验解决问题。 2.难点 通过实验探究视力的矫正方法。 教学方法 实验法,讲授法、讨论交流法。 教具准备 课件、气球、眼球挂图:几个不同焦距的凸透镜和凹透镜、一组眼睛模型、眼保健操乐曲磁带、三用机。 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 师:大家都知道,眼睛是认识世界的窗户,如果眼睛瞎了,你们想象一下你们的生活将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生甲:我们将看不见任何东西,整天在黑暗中摸索,很痛苦。 生乙:我们无法看书、写字,只能用手触摸盲文,用针刺出盲文代替书写。 生丙:我们将看不见蓝天、白云,过马路也不方便,将看不见同学的笑容。 …… 师:眼睛瞎了,是很痛苦的。有的人先天就是瞎子,有的人因事故或疾病眼睛瞎了,我们健康人在生活中应该关心、爱护盲人,特别是过马路时要主动为盲人带路。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一辈子就只有一双眼镜,平时大家要注意用眼卫生,好好爱护自己的眼睛,每年的6月6日是世界爱眼日。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眼睛与视力矫正。 板书:第六节眼睛与视力矫正 二、新课教学 1.眼睛的视物原理 提出问题: 师:对于眼睛,大家想知道什么?(或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生甲:我想知道眼睛是怎么看见物体的? 生乙:我想知道眼睛的构造。 生丙:我想知道眼睛变成近视眼、远视眼的原因。 生丁:我想知道近视眼镜,老花镜是怎样矫正近视眼、远视眼的。 …… 师:同学们提的问题都很好,以上这些问题这节课我们都要逐一探究。人眼的构造大家在生物课上学过,请一位同学说说。 生:人眼的构造由外到内是: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视神经。 教师出示眼球构造挂图或课件演示。 师:晶状体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课件演示课P75图4—47我们是如何看到物体的)大家想一想眼睛看物体与什么类似? 生:与凸透镜成像类似。

四年级第一学期探究型课程教案

四年级探究型学科教学工作计划 社会在不断发展,教育也不断更新,为了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养成团结合作、积极进取的良好个性,特拟订本期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计划: 一、情况分析 本年级大部分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有较高的学习积极性。对学习有较浓厚的兴趣,特别是对体育课、音乐课、及口语交际课、综合实践等活动课感兴趣,爱参与。但是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部分学生在生活上太依靠父母,在学习上太依靠老师和同学。在学习、生活上的自觉性和自控能力较差,问题意识差。 二、奋斗目标 1、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培养他们去探究、去发现的意识和兴趣,争取人人都能参与活动。 2、让学生通过本期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在活动当中逐渐培养他们的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逐步提高其创设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活动过程的参与,使学生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使其能巧妙地、灵活地、把各科知识紧密结合,灵活运用。 4、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调查活动,增强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争取社会与家庭力量,共同管理学生。同时,也通过调查活动过程的渠道,是学生更多地了解社会、适应社会。

5、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教育学生在信息技术时代,要更多更好地掌握信息技术,使其形成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初步的能力。 三、工作措施 1认真使用好资源包,让学生通过自身操作,在动手中开展研究,指导学生进行自我总结,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研究。 2根据主题,教师要制定好实施预案,同时还要做好准备工作,如档案袋.表册等。 3学生按计划实施,教师作指导,帮助学生解决他们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对学生的活动,评价要用鼓励欣赏的语言。不要打消学生创作的积极性。 4指导学生注意收集资料。把资料整理好,保管好,对活动的结果要开展交流活动。比如“测量身高”这一主题实施,要让学生思考测量的各种方法,指导学生使用测量的工具,然后把自己的产量结果准确记录,并保管好自己的测量记录。测量时要注重测量过程,并不要侧重与结果。 总之,探究实践活动课程已成为当前课程改革的“亮点”,同时也是教师实施新课程的难点。作为一种全新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于教师的素质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和挑战。因此,教师只有自觉提高自身素质,转变教育观念,才能实现综合实施活动课程的目标。 四年级上探究型课程教案 课题:蔬菜宝宝的秘密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古诗三首》【教案】

第七单元集体备课 本单元的主题是“人物的品质”,围绕这一主题编排了《古诗三首》《文言文二则》《“诺曼底号”遇难记》《黄继光》四篇课文,文章主要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表现人物的品质。《古诗三首》中的诗,或表现诗人高洁的品质,或歌颂将士的奋勇精神。《文言文二则》中的故事,体现了人物勤奋、有毅力的品质。《“诺曼底号”遇难记》主要讲述“诺曼底号”轮船被撞后,哈尔威船长沉着冷静地指挥船员开展救援工作,最终自己命丧大海的感人故事,表现了哈尔威船长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黄继光》主要讲述了在上甘岭战役中,黄继光冒着枪林弹雨摧毁了敌人的火力点,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最终英勇献身的感人故事,表现了黄继光不怕牺牲的崇高品质。 单元语文要素在课文中的梯度序列 内容 课时教学目标古诗三首 3 1.认识29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会写32个字,正确读写10个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三首》,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3.借助注释,抓关键词语,理解《文言文二则》中每句话的意思。 4.理解课文内容,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 5.感受船长哈尔威、黄继光在危急关头,从容面对死亡、舍己为人的崇 高精神与英雄形象。 文言文二则 2 “诺曼底号” 遇难记 2 黄继光 1 口语交际 1 1.选择或创设一个情境,分小组讨论“面对不同的情况,如何介绍自己”,明确介绍的对象和目的不同,介绍的内容也有所不同。 2.学习用多种方法描写人物特点的方法。 习作 2 语文园地 2 1.回顾本单元课文,与同学交流描写人物特点的方法。 2.在7个描写人物的词语中,认识9个生字。 3.了解6个跟古人读书有关的成语,知道它们的故事和含义。

第6节互感与自感导学案

《§4.6互感和自感》导学案 主备人:张西永审核:授课时问:班级:姓名:

课堂互动案学习札记探究1自感现象研究 【观察与思考1】通电自感现象 1.在方框内画出实验电路图 2.A H出是规格完全一样的灯泡。闭合电键S,调右变阻器乩使出亮 度相同,再调节川,使两灯正常发光,然后断开开关S。重新闭合S,观察到什 么现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內比出亮得晚一些?试用所学知识(楞次左律)加以分析说明。 【观察与思老2】断电自感现象 1.在方框内画出实验电路图 2.电源断开时,通过线圈厶的电流减小.这时会出现感应电动势。感应电动 势的作用是使线圈L中的电流减小得更快些还是更慢些? —。由于开关已经 断开,线圈提供的感应电流将沿什么途径流动? 4.开关断开后,通过灯泡的感应电流与原来通过它的电流方向是否一致? 5.开关断开后,通过灯泡的感应电流是否有可能比原来的电流更大?为了使实 验的效果更明显,对线圈厶应该有什么要求?

【案例探究1J 如图电路中电源内阻不能忽略R 阻值和厶的自感系数都很大4、B 为两个完全相同的灯泡,当S 闭合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A 比B 先亮,然后A 火 B. B 比A 先亮,然后B 逐渐变暗 C. 儿B 一起亮.然后A 灭D ?A. B 一起亮,然后3火 【案例探究2】如图所示的电路中,厶是一带铁芯的线圈,R 为电阻。两条支 路的直流电阻相等。那么在接通和断开电键的瞬间,两电 流 表的读数人、人的大小关系是:( ) A. 接通时厶〈厶,断开时人>厶: B .接通时人a,断开时人二人: C.接通时人>厶,断开时"厶: D.接通时人二厶,断开时人a 探究2自感系数 【思考与讨论】研究感应电动势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矢? 1 ?应用法拉第电磁感应左律推导自感电动势与电流变化率的关系? 2.自感系数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3?自感系数与哪些因素有关? 【案例探究3】关于线圈自感系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自感电动势大,自感系数也越大 B. 把线圈中的铁芯抽出一些,自感系数减小 C. 把线圈匝数增加一些,自感系数变大 D. 电感是自感系数的简称 ) 5

第七章第六节会议记录教案

第七章第六节会议记录教案 教学要求 注意会议记录写作的基本要求。 一、会议记录的基础知识。 会议记录,是指在会议现场将会议有关情况快速如实地记录下来,以便于保存查用所使用的事务文书。会议记录是本单位会议情况的最原始材料,也是写作会议纪要、传达会议精神的基本参考资料。因此会议记录应整理存档,以备本单位或有关部门查阅之需。 1、会议记录的概念 会议记录是指在会议过程中由专门的记录人员将会议情况和会议内容如实笔录而形成的一种书面材料。 2、会议记录的种类 从反映会议情况和内容的详略程度来分,会议记录主要有以下三种: 详细的会议记录。即对会议的全过程、会上每个人发言的原话和语态声调等作详细的记录。 摘要式会议记录。这种记录不是有话必录,只要求将发言人有关会议议题的讲话要点、重要数据和材料记录下来。 重点式会议记录。这种记录不要求把会议过程和个别发言逐一记录下来,只是提纲挈领地记录会议的主要内容或会议决议。 3、会议记录的特点 会议记录一般具有实录性、客观性和规范性的特点,即既不能带有记录者的主观情绪,又必须严格按照记录的规范要求。 实录性。大多数的会议记录是由记录员在开会过程中同步记录的。一些特别重大的会议,可借助录音先作同步实录,会后再根据录音作笔录,这也是以忠于原话实录为原则的。正因为如此,会议记录才具有资料依据和存档备查的价值。 客观性。会议记录要求记录员坚持“怎么说就怎么记”的原则,不允许以任何方式在记录过程中掺进个人的倾向性看法,更不允许作虚假记录,任意歪曲他人发言中原话的基本含义。 规范性。会议记录的规范性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应使用机关统一的记录专用笺;二是应按统一的记录格式记录,会议标题、会议组织情况、会议进行情况、尾部四个部分不能有缺漏;三是快速记录时应使用规范的简体字和行书字体,即使字迹潦草也能辨认;四是应使用规范的速记和紧缩记法,并于会后立即译写出来;五是应使用灌注碳素墨水或蓝黑墨水的钢笔 作记录。 4、例文导读

三年级探究课教案全册

形形色色的汽车 背景介绍 随着社会的发展,汽车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中关注的热点。上海是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经济较为发达,学生从小就能够在马路上看到来自各个国家的不同品牌的汽车。近年来,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学生家长中有不少“爱车族”,许多学生家庭已拥有自备汽车。学生玩着玩具汽车,坐着家庭轿车,看着城市中的车来车往,整个社会通过各种渠道传播这丰富的有关汽车的信息。汽车早已成为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汽车文化正潜移默化地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在本单元中,学生将尝试通过不同的途径来获取有关汽车的资料,认识和比较各种汽车(模型)外观和性能,并与同伴进行交流。同时,针对汽车行驶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学生还将以小组形式进行调查研究,发表不同看法,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和乐于进行科学探究的品质。 学习目标 1.知道常见类型汽车的名称、用途。 2.尝试通过多种途径搜索关于汽车的各种形式的资料,包括模型,照片,文字,录像等。 3、感受汽车作为现代交通工具的便捷,和在生产、生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4.发现汽车存在的一些问题,尝试设计新型汽车。 5.形成积极交流和思考的意识。 活动一汽车展示会 活动目标 1.通过搜集各种汽车的模型、或者照片、图片,了解搜集资料的途径。 2.知道各种汽车的名称和作用。 3.能够在班级汽车展示会上向大家介绍自己收集的信息,共享探究收获。 活动准备 教师:搜集一些典型的汽车模型或者仿真模型。 学生:搜集各种汽车的模型或者图片资料。 活动时间:1课时

活动二未来的汽车活动目标 1.发现和了解现代汽车在发展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 2.能够通过讨论,思考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3.能以小组为单位,发挥创意,设计新型汽车 活动准备: 教师:(1)搜集不同的汽车模型或者多张汽车的图片; (2)准备关于汽车知识的录像。 学生:铅笔、水彩笔、纸。 活动时间:一课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