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模型理论要点
第六章 认知模型理论
二、ICM理论的理解能力 二、ICM理论的理解能力
► 认知语言学认为:人类的语义与客观世界、身体构
造和功能、认知能力和方式、文化信仰、主观因素 不可分离,由于CM和ICM理论是针对客观主义语义 不可分离,由于CM和ICM理论是针对客观主义语义 理论提出来的,充分考虑到了这些因素,因此ICM 理论提出来的,充分考虑到了这些因素,因此ICM 除了命题模式之外,还包括意象图式模式、隐喻模 式、转喻模式,正是有了这些模式才可解释我们为 什么会有想象力,才会使得我们所形成的ICM具有 什么会有想象力,才会使得我们所形成的ICM具有 开放性、选择性、互动性、动态性。正是由于ICM 开放性、选择性、互动性、动态性。正是由于ICM 是“理想化的”,在实际认知运作中它就不一定能 理想化的” 与所有客观事实相吻合,会以不同程度来适合现实 世界,适合程度可分为以下几个等级:精确、很好、 较好、勉强、不好、很不好、完全不好。
第三节 ICM与语义理解 ICM与语义理解
一、现实世界与认知世界之间的差异 ► 在客观的现实世界与人类的认知世界之间总会存在着一定的 差异。 ► 例⑴丹麦心理学家Rubin的“人面-花瓶图”。 例⑴丹麦心理学家Rubin的 人面-花瓶图” ► 例⑵Johansson双灯实验。 例⑵Johansson双灯实验。 ► 因此,一个人所看到的不一定会与客观外界完全相符,这样 在事实和认识之间就会产生不一致的现象。 ► 出现此现象的原因:⑴视觉幻影。 ⑵视觉滞留。 产生了两种SEEING的认知模型: 产生了两种SEEING的认知模型: ⑴SEEING模型:看到的就是事实,这是客观主义的观点。 SEEING模型:看到的就是事实,这是客观主义的观点。 ⑵SEEING-AS模型:这是一种ICM,兼顾客体和主体的模型。 SEEING-AS模型:这是一种ICM,兼顾客体和主体的模型。
心理学知识点 社会认知理论
心理学知识点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是心理学中的重要知识点之一,它涉及到个体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行为和心理状态的理解、推断和判断。
本文将从社会认知理论的基本概念、主要内容和实际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社会认知理论的基本概念社会认知理论是指个体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行为和心理状态进行认知和推断的理论框架。
它主要关注个体如何通过观察、推理和记忆等认知过程来理解他人的行为和心理状态,并根据这些理解来进行适应性的社会互动。
社会认知理论的基本概念包括:1. 认知模式: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个体在观察和解释他人行为时,会根据自身的经验和知识构建一种认知模式。
这种模式可以帮助个体理解和预测他人的行为,并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进行推断。
2. 信念与欲望: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是由他们的信念和欲望所驱动的。
信念是指个体对事实和真相的认知,而欲望则是指个体对某种结果或目标的渴望。
3. 推断与解释:社会认知理论强调个体在观察他人行为时,会进行推断和解释。
个体会根据他们对他人的信念和欲望的理解,推断他人的行为背后的动机和意图。
4. 记忆与归因: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个体在社会交往中会根据自身的记忆和归因倾向来解释他人的行为。
个体会根据过去的经验和情境来对他人的行为进行评估和解释。
二、社会认知理论的主要内容社会认知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1. 理论心理学:社会认知理论强调个体在观察和解释他人行为时,会运用心理学中的理论和概念。
例如,个体会运用心理理论中的意向性、目标导向性和情绪等概念来解释他人的行为。
2. 人际感知:社会认知理论关注个体在观察他人行为时,如何通过感知和解释他人的非言语行为来理解他人的心理状态。
人际感知包括对他人的面部表情、肢体语言和声音等非言语信息的解读。
3. 自我知觉: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个体在观察他人行为时,会将自身的经验和知识应用到对他人的理解中。
个体会根据自身的信念和欲望来推断他人的行为意图,并将自己的情感和态度投射到他人身上。
阿伦 贝克 认知行为模型
阿伦贝克认知行为模型(实用版)目录1.阿伦·贝克的认知行为模型简介2.认知行为模型的关键概念3.认知行为模型的应用和影响正文一、阿伦·贝克的认知行为模型简介阿伦·贝克(Aaron T.Beck)是一位美国心理学家,他的认知行为模型是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CBT)的理论基础。
认知行为模型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它强调认知活动与情绪和行为之间的关系。
贝克认为,个体的认知活动(例如信念、观念和评价)会影响其情感和行为反应,进而导致心理问题。
因此,通过改变不健康的认知活动,可以改善个体的心理状况。
二、认知行为模型的关键概念1.认知活动:贝克认为,认知活动是指个体对自身和外部世界的知觉、理解和评价。
这些活动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自动思维、信念和观念。
2.自动思维:自动思维是指个体在特定情境下自动产生的一系列想法或信念。
这些想法往往是快速、自动且不易察觉的,但它们会影响个体的情感和行为。
3.信念:信念是指个体对世界的一种概括性看法,它反映了个体的核心价值观。
信念可以分为积极信念和消极信念,消极信念往往与心理问题有关。
4.观念:观念是指个体对特定情境的解释或评价。
观念往往建立在信念的基础上,并对个体的行为和情感产生影响。
三、认知行为模型的应用和影响认知行为模型在心理治疗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尤其是认知行为疗法。
CBT 已经成为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被广泛应用于治疗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恐慌症等心理问题。
此外,认知行为模型也对其他心理治疗方法产生了影响,如接受与承诺疗法(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 ACT)和辩证行为疗法(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 DBT)等。
总之,阿伦·贝克的认知行为模型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解和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
通过关注个体的认知活动,我们可以帮助他们改变不健康的信念和观念,从而改善心理状况。
认知计算的理论与模型研究
认知计算的理论与模型研究一、前言认知计算是指通过计算机模拟人类认知过程的一种研究方法。
在这个领域中,研究人员通过对人类认知过程的深入理解,并将其转化为计算机程序,来实现特定的认知行为。
认知计算领域的研究成果可以被应用于物品识别、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图像处理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二、模型分类在认知计算领域的研究中,研究人员主要通过构建各种认知模型来实现特定的认知行为。
这些认知模型包括神经网络模型、概率图模型和符号推理模型等。
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三种主要的认知模型。
(一)神经网络模型神经网络是指通过模拟人类大脑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关系来实现计算的过程。
神经网络模型由多个神经元和神经元之间的连接组成,每个神经元接收来自其他神经元的输入信号,并利用激活函数进行信号的加权和输出。
常见的神经网络模型包括前馈神经网络、循环神经网络、卷积神经网络等。
(二)概率图模型概率图模型是一种用概率论来描述随机变量之间依赖关系的图形模型。
概率图模型分为贝叶斯网络和马尔可夫网络两种。
贝叶斯网络是一种有向无环图,用来表示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通常用来进行推理和诊断等任务。
马尔可夫网络是一种无向图,用来表示相关的变量,通常用来进行分类和聚类等任务。
(三)符号推理模型符号推理是指通过对语义、逻辑和语法等规则的推理来实现计算过程。
符号推理模型通过对知识表示的定义和推理规则的设计来实现特定的计算任务。
常见的符号推理模型包括产生式系统、框架系统和逻辑推理系统等。
三、模型应用认知计算模型在实际应用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下面将从自然语言处理、图像处理和智能交互等方面介绍一些具体的应用。
(一)自然语言处理认知计算模型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其中,语言模型、分词、词性标注、命名实体识别、情感分析等任务是自然语言处理的基础任务。
通过深入研究自然语言的语义和结构特征,并以此为依据设计相应的认知计算模型,可以高效地实现这些任务。
通过对自然语言的处理,可以实现许多自然语言生成和自然语言理解应用,如智能客服、机器翻译等。
认知模型理论课件
管理学领域
认知模型在管理学领域中主要用于研 究组织行为和决策过程。它可以帮助 管理者了解员工的认知模式和决策风 格,从而制定更加合理的管理策略和 决策方案。
认知模型还可以用于组织学习和变革 。通过了解员工的认知过程,管理者 可以推动组织的学习和创新,促进组 织的变革和发展。
实证研究不足
尽管认知模型理论具有一些理论上的优势,但实证研究相 对较少,缺乏足够的证据支持其有效性。这限制了该理论 的发展和应用。
应用领域的限制
目前,认知模型理论主要应用于心理学领域。如何将其应 用到其他相关领域,如教育学、社会学等,仍需进一步探 讨和实践。
未来发展方向
完善理论体系
加强实证研究
未来的研究应致力于完善认知模型理论, 构建更为系统、完整的理论框架,以更好 地解释和预测认知现象。
通过更多的实证研究,验证认知模型理论 的有效性和实用性。这有助于提高该理论 的声誉和影响力。
与其他理论的整合
拓展应用领域
未来研究应积极寻求与其他相关理论的整 合,以形成一个更为全面、系统的认知理 论体系。
努力将认知模型理论应用到更广泛的领域 ,如教育、决策制定、人工智能等。这将 有助于提高该理论的实用价值和影响力。
总结与展望
总结
认知模型理论的发展历程
从早期的认知心理学到现代的认知神经科学 ,认知模型理论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认知模型理论的应用领域
在教育、工业、医疗等领域,认知模型理论的应用 越来越广泛,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和 工具。
认知模型理论的局限性
尽管认知模型理论取得了很多进展,但仍存 在一些局限性,如对情感和意识的解释不够 充分等。
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
认知结构学问模型理论什么是认知结构学问模型理论认知结构学问模型理论是范丰会和宋文红在其新书《新视界心理学一一认知结构学问模型理论及其在学科教学、心理询问和学习心理障碍辅导中的应用》中提出来的一个关于西方心理学的新理论体系。
作者试图通过这一理论模型解决西方心理学“像灌木丛一样,流派林立、各说各话、相互冲突”的现状,尝试进行西方心理学学科内综合,以便提高西方心理学对理论精华的继承性,更有效地发挥其在实践中的指导作用。
认知结构学问模型理论提出者简介范丰会,物理学科训练学硕士、心理询问师。
1990年获首都师范高校物理系基础物理训练学硕士。
曾从事过中学物理教学、中学老师连续训练、训练软件及教学资源开发、心理询问、学习困难同学辅导、家长培训等工作。
1990年完成硕士论文《高校生物理认知结构的定量争论》,之后工作28年来,对心理学基础理论、心理的发生进展、学科教学、学习心理障碍等相关领域的基础理论问题和重要实践问题进行了不懈的探究,颇有心得。
宋文红,1991年毕业于北京医科高校临床医学专业,从事儿科临床工作。
2022年在北京高校第六附属医院进行精神科争论生课程,之后进入儿童保健和儿童心理专业,对儿童各类常见病、儿童发育性行为问题及儿童心情行为障碍有丰富的诊疗阅历。
认知结构学问模型理论形成过程在《新视界心理学》一书中,作者从批判西方心理学各流派心理观和方法论缺陷动身, 借鉴20世纪物理学的科学观和方法论成果,确立了指导心理学理论探究的心理观和方法论; 在此基础上,秉持心理结构化和建构论的观点,沿着“用学问描述心理”的思路,创新提出了基于“认知结构学问模型”的基本理论框架;然后在这一理论框架基础上,继承各主流心理学流派的理论成果,融合形成了认知结构学问模型理论。
依据这一理论,现行西方心理学主要流派和主要应用领域的问题都可以用一套基本范式进行解释,从而初步实现了对心理学各流派理论的综合与创新。
认知结构学问模型理论的主要内容认知结构学问模型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意识和潜意识共同构成心理活动的容器或空间。
认知模型
人工智能系统
在50年代以前,心理学中有影响的行为主义学派,只承认人在受到某种外部刺激后才以一定形式作出反应的 行为,而否认存在于刺激和反应之间的意识过程,也排斥研究意识的内省方法。认知心理学用计算机研究人的信 息处理机制时表明,在计算机的输入和输出之间存在着由输入分类、符号运算、条款的存储与检索、模式识别等 方面组成的实在的信息处理过程。尽管计算机的信息处理过程和人的信息处理过程有实质性差异,但可以由此得 到启发,认识到人在刺激和反应之间也必然有一个对应的信息处理过程,这个实在的过程只能归结为意识过程。 认知心理学的兴起,重新恢复了意识研究在心理学中的地位,其主导因素就是信息处理。计算机的信息处理和人 的信息处理在符号处理这一点的相似性是人工智能名称由来和它赖以实现和发展的基点。信息处理也是认知心理 学与人工智能的纽带。认知心理学与人工智能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
美国实用主义的创始人,逻辑学家皮尔斯(Charles Sanders Peirce,1839- 1914)认为,将人类所有的 思维的推理过程,区分为三种类型:Induction(归纳)、Abduction(溯因)和Deduction(演绎)。每一种推 理过程都将涉及三个实体:Rule(规则)、Case(情况)和Result(结果)。何时采取何种推理方法,取决于推 理过程的起点和已知的其它事实。
推导过程
认知模型应用认知模型对真实世界进行认知,可分为对物的认知和事的认知两个部分。物是客观存的的实体, 可以看得见、摸得着、感觉得到,事较为抽象,相对于物的认知来讲要困难许多。
心理学认知三角模型
心理学认知三角模型
心理学认知三角模型是一种根据心理学定律来解释认知行为的模型,
模型具有可视性和有用性,被用来解释如何利用信息进行认知过程。
它由三个要素(反馈、认知机制和社会环境)组成,因此也称为“三角
模型”。
一、反馈:
反馈指的是从社会环境中输入的信息,它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当前情况,判断后继行动,并理解模型中的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
反馈可分为三类:负反馈(当预定的结果没有达到时,产生的惩罚或反驳)、正反
馈(当预定的结果达到时,产生的鼓励或接受)和有教养反馈(明确
后续行动,以帮助人们理解反馈)。
二、认知机制:
认知机制可以指认知计算机模型,记忆以及不断变化的知觉过程,它
们是认知处理的基本元素(如过程和知觉),可以帮助人们理解信息
处理过程。
它们可以用来改进认知过程,因为它们不仅可以对系统运
行方式产生决定性影响,而且还有助于其性能。
三、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是指外部环境,其中有一些变量决定着行为的发展。
它可以考虑到人们的偏好、习惯、行为习惯、社会环境或社会认可等因素,这些因素也有可能改变人们的行为模式。
总之,心理学认知三角模型仅仅是一种有助于理解人们行为认知过程的模型,尽管它简单明了,但却包含了认知处理的很多基本要素,可以为我们更好地理解人们的行为提供帮助,并有助于更好地改进认知过程。
认知心理模型考试重点+笔记整理2023
认知心理模型考试重点+笔记整理2023以下是认知心理模型考试的重点内容和相关笔记整理:
1. 认知心理学基本概念
- 认知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 认知心理模型的意义和应用
- 认知过程的基本组成要素
2. 认知发展理论
- Jean Piaget的认知发展理论和关键概念
- Lev Vygotsky的社会文化理论和关键概念
- 认知发展与教育的关系
3. 认知心理模型的主要理论
- 信息加工模型
- 输入、处理和输出的基本过程
- 感知、注意、记忆和思维的相关理论
- 模式识别模型
- 特征检测理论和模糊集理论
- 感知模式识别和语言处理的相关理论
- 社会认知理论
- 需求动机理论和自我效能理论
- 行为观察和模型研究的相关理论
4. 认知心理模型的研究方法
- 实验研究方法
- 实验设计和操作性定义
- 可控性和内外效度的考量
- 观察研究方法
- 自然观察和结构观察的比较
- 可靠性和客观性的评估
- 量化和定性方法的结合
以上内容是认知心理模型考试的重点概要和笔记整理,可供参考。
希望对您有帮助!。
心理学中的认知理论解析
心理学中的认知理论解析认知理论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人类的思维过程、信息加工、记忆、学习以及对外界信息的认知与理解等方面。
本文将对心理学中的认知理论进行解析,探讨其核心概念、发展历程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和意义。
一、认知理论的核心概念认知理论是研究人类思维过程的理论框架,其核心概念包括感知、注意、记忆、思维和语言等。
感知是指人们通过感官感知外界的信息,包括视觉、听觉、触觉等;注意是指心理活动中选择性和集中性的过程,即选择性地关注某些信息并将其加工及整合;记忆是指人类对过去经验的储存和再现,包括感性记忆、概念记忆以及语言记忆等;思维是指人们在认知活动中对信息进行处理、推理和判断的过程;语言是人类思维交流的重要工具,通过语言的运用,人们能够将内心的思维表达出来。
二、认知理论的发展历程1. 行为主义认知理论:20世纪初,行为主义者将心理学视为一门可观察和可量化的科学,重视外界刺激和行为的关系,并忽略了人类内心的思维和认知过程。
2. 认知革命:20世纪中叶,认知心理学的兴起标志着认知理论的发展。
认知革命的先驱者克里普兹和乌尔里赫为认知心理学奠定了基础,提出了信息加工模型和信息处理理论。
3. 认知科学的发展:20世纪后半叶,认知科学的出现使认知理论更趋完善。
认知科学将心理学、计算机科学和神经科学结合起来,深入研究认知过程的内在机制。
三、认知理论的实际应用认知理论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广泛的价值和意义。
首先,它为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认知特点,指导教学设计和评估。
其次,认知理论对医学和临床心理学也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帮助医生和心理咨询师更好地理解和干预患者的认知过程,提高治疗效果。
此外,认知理论还在人机交互和人工智能领域具有重要应用,通过模拟人类的认知过程,使机器能够更智能地处理信息。
四、总结认知理论作为心理学的重要分支,研究人类的思维过程、信息加工、记忆和学习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对于认知理论的归纳总结
对于认知理论的归纳总结认知理论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其涉及到人类思维、认知过程以及知觉等方面的问题。
在长期的研究中,学者们提出了多种认知理论来解释人类的认知行为。
本文旨在对认知理论进行归纳总结,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和解释人的认知过程。
一、行为主义认知理论行为主义认知理论强调外界刺激对于人的认知行为起到决定性作用。
行为主义认知理论认为认知过程可以通过外部可观察的行为来研究和解释。
在这一理论中,人的认知行为被认为是通过刺激-响应的方式进行的,人对于外界刺激做出相应的反应。
二、信息处理认知理论信息处理认知理论认为人的认知过程类似于一台计算机,信息在人的认知系统中进行输入、存储、加工和输出。
这一理论强调人的认知过程是一个连续的信息处理过程,包括感知、注意、记忆、思维等多个环节。
人的认知能力可以被描述为信息加工的能力。
三、连接主义认知理论连接主义认知理论认为人的认知过程是通过神经元之间的连接进行的。
这一理论强调网络模型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并解释了学习和记忆的机制。
在连接主义认知理论中,人的认知行为是由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强度所决定的。
四、构造主义认知理论构造主义认知理论认为人在认知过程中是积极主动的,通过主观的构建和解释来理解世界。
这一理论强调人的认知是由个体的经验、知识和观念等构建而成的,人的认知是主观的,并受到文化、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五、社会文化认知理论社会文化认知理论认为人的认知过程是社会文化环境中的交互作用的结果。
这一理论强调文化、社会环境对于人的认知行为具有重要影响。
在社会文化认知理论中,人的认知能力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和文化传统的学习而形成的。
综上所述,认知理论是研究人的认知行为的一个重要领域。
不同的认知理论从不同的角度解释和理解人的认知过程,包括行为主义认知理论、信息处理认知理论、连接主义认知理论、构造主义认知理论和社会文化认知理论等。
每个认知理论都有其独特的视角和解释方式,为我们理解人的认知过程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阿伦 贝克 认知行为模型
阿伦贝克认知行为模型摘要:1.引言2.阿伦·贝克是谁3.认知行为模型的基本概念4.认知行为模型的核心理念5.认知行为模型的应用领域6.结论正文:【引言】阿伦·贝克是一位杰出的心理学家,他的认知行为模型在心理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阿伦·贝克的认知行为模型,探讨其基本概念、核心理念以及应用领域。
【阿伦·贝克是谁】阿伦·贝克(Aaron T.Beck),1921 年出生于美国,是认知行为疗法的创立者,被誉为心理学的奠基人之一。
贝克曾担任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并曾担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他的研究成果在心理学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认知行为模型的基本概念】认知行为模型是一种描述个体认知过程与行为之间关系的理论。
该模型认为,个体的认知活动(例如信念、观念、评价等)会影响其情感和行为。
具体而言,认知行为模型关注以下三个要素:1.情境:外部环境刺激个体产生认知活动。
2.认知:个体的信念、观念、评价等认知活动。
3.情感和行为:由认知活动引发的个体情感和行为反应。
【认知行为模型的核心理念】认知行为模型的核心理念是:个体的认知活动决定了其情感和行为反应,而非外部环境直接决定。
这一理念强调,通过改变个体的认知,可以有效地改善其情感和行为问题。
具体来说,认知行为疗法旨在帮助个体识别和纠正错误的认知,从而减轻其心理症状。
【认知行为模型的应用领域】认知行为模型和认知行为疗法已被广泛应用于心理治疗领域,对于许多心理症状(如焦虑、抑郁、恐慌、强迫症等)都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此外,认知行为模型还应用于教育、职业培训、康复等领域,帮助个体提高认知功能、改善心理素质和应对压力的能力。
【结论】阿伦·贝克的认知行为模型为心理学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通过这一模型,心理学家和心理治疗师能够更好地理解个体心理症状的成因,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
认知模型理论精编版共57页文档
46、法律有权打破平静。——马·格林 47、在一千磅法律里,没有一盎司仁 爱。— —英国
48、法律一多,公正就少。——托·富 勒 49、犯罪总是以惩罚相补偿;只有处 罚才能 使犯罪 得到偿 还。— —达雷 尔
50、弱者比强者更能得到法律的保护 。—— 威·厄尔
6、最大的骄傲于最大的自卑都表示心灵的最软弱无力。——斯宾诺莎 7、自知之明是最难得的知识。——西班牙 8、勇气通往天堂,怯懦通往地狱。——塞内加 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的方法。——赫尔普斯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笛卡儿
认知模型理论
辖域(被激活的概念内容额配置,包括基体和 侧面)
⑵图式(Schema)
Taylor认为图式是一种认知模型,通过一个或 一组图式可建构一个认知域,通过突显相关认 知域的特定区域或构架就可理解一个语言形式 的意义。
⑶框架(Frame)
⑸脚本(Script) Schank& Abelson 1975, 脚本理论 主要是用来描写一个动作性场景中的有情节有
大脑中的某一领域中所有相关知识的表征,它 是形成范畴和概念的基础。 因此,一个CM往往可包含很多情景、语境和 概念,一个概念范畴就对应于某CM中的一个 成分。
沙滩认知模型
Context 1 “swimming” People, sea, wave; Walk, swim, dive
Context 2 “sunbathing” people, sun, sand, towel; Lie down, sleep
Walk, talk…
Context 4 “picnicking” people, sandwiches; Eat, drink
Exemplary Network of CM
Sun
Sand
Sea
Weather
Beach
Weekend
Fishing
People
Holidays
Boats
Eating
Work
CM的性质(Lakoff, 1987)
体验性 互动性
是在人类与外界互动的基础上形成的
完形性 不仅是由各构成部分组合而成,而且被视为一个整体的完形结构
内在性
是心智中认识事体的方式
CM除了具有体验性、互动性、完形性、内在 性等,还有四大特征:开放性、选择性、关联 性、普遍性。
综述:认知心理学的主要模型和理论观点(一)
综述:联结主义认知心理学的主要模型与理论观点(一)1、概述与历史认知心理学发展至今,一直存有两种研究取向,一种是信息加工取向,一种是联结主义取向。
前者是一种计算机隐喻,将人脑与计算机类比,认为人脑实际是一种信息加工装置和符号处理系统,具备类似计算机信息处理的一般特性:符号性、离散性、序列加工、非自组织性和局部表征。
而后者是一种人脑神经网络类比,用各种形式神经元的网络模型来模拟真实大脑的结构与功能,是一种人工神经网络,与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相比,联结主义的神经网络模型具备一些不同的特点:亚符号性、连续性、平行加工、自组织性和分布式表征。
联结主义认知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40年代,一般把1943年心理学家麦克洛齐和数学家匹茨发表的《神经系统中所蕴涵思想的逻辑演算》一文作为联结主义研究的开始。
他们提出了形式神经元的概念和最初的神经网络模型M-P模型,以及此后加拿大心理学家赫布提出赫布学习定律、心理学家鲁梅尔哈特提出模拟视知觉的感知机模型,开始引发了联结主义认知心理学网络模型研究的第一个高潮。
但是限于当时的条件,他们提出的模型难以解决更复杂的问题,模型的学习算法和规则不够成熟,处理能力极其有限,而在理论上又难以有所突破,加上美国人工智能权威人士明斯基和佩帕特对于感知机能力和应用前景的批评,信息加工取向的研究此时出现了巨大突破,所以对于联结主义神经网络模型研究的热情很快冷却下来,研究进入了一个长期的萧条阶段。
直到80年代初期,当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在大发展之后,发现以符号处理为基础的系统不能很好处理那些非明确定义的问题,很难处理模糊的、非完全符号表征和复杂的信息,同时这种系统不具备学习能力,不能通过经验来总结出知识。
人们意识到,要全面认识人类认知问题,仅仅信息加工研究范式是不够的。
而联结主义研究在相关学科的发展下,有了全面的进步,罗森布拉特、欣顿、安德森等提出的各自新的网络模型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再度激起人们对网络研究的热情。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认知模型研究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认知模型研究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科技的不断发展,小学数学教育已经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问题解决是数学学科的核心内容,也是学生发展其它学科能力的基础。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解决认知模型是一个重要的理论框架,对于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具有很大的潜在价值。
一、认知模型的概念和构成认知模型是指对问题解决过程中的认知和心理活动进行模拟、描述和解释的理论框架。
认知模型是问题解决能力研究的重要基础,因为它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协同工作的。
认知模型由三个主要的构成要素组成:知识、技能和策略。
其中知识可以分为两类:主题知识和元认知知识。
主题知识是指与问题相关的各种概念、原则、规律等。
元认知知识是指对于问题解决过程本身的了解,包括注意力、思想、记忆、协作、评估、反思等。
技能是解决问题所需的基本技能或方法,例如计算、推理、演绎等。
策略是由先前经验和个人因素决定的特定策略和自我规划。
二、问题解决认知模型的基本过程问题解决认知模型的基本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部分:问题理解、解决计划、执行计划和评价反馈。
其中:1.问题理解问题理解包含三个方面的知识:主题知识、元认知知识和语言知识。
在理解问题的过程中,首先需要理解问题中提到的词汇和概念,根据已有的主题知识和语言知识去预测所需的解决方法。
同时,个体还需要运用自己的元认知知识来控制思考和问题解决过程。
2.解决计划解决计划是根据对问题的理解,选择适当的策略和技能的过程。
解决计划通常包括三个部分:目标设定、制定计划和测试计划。
目标设定是明确解决问题的目标,制定计划是确定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测试计划是检验计划的有效性,以便及时进行调整和修正。
3.执行计划执行计划是实现中间目标和最终解决方案的过程。
在执行计划时,个体需要不断对计划进行监控,并根据问题的不断变化和发展,对计划进行动态调整和修正。
4.评价反馈评价反馈是对解决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⑷常规(Stereotype) Putnam (1975 )提出的术语 正常情形的理想化心智表征(an idealized mental representation of a normal case)
⑵图式(Schema) Taylor认为图式是一种认知模型,通过一个或 一组图式可建构一个认知域,通过突显相关认 知域的特定区域或构架就可理解一个语言形式 的意义。
⑶框架(Frame) Minsky “Frame Theory” 储存在记忆中的、表征特定情景的信息结构 要理解语句的衣衣,就要将其放入有关的框架 (认知域)中去理解,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CM的性质(Lakoff, 1987) 体验性 是在人类与外界互动的基础上形成的 互动性 完形性
不仅是由各构成部分组合而成,而且被视为一个整体的完形结构
内在性
是心智中认识事体的方式
CM除了具有体验性、互动性、完形性、内在 性等,还有四大特征:开放性、选择性、关联 性、普遍性。 开放性 Basically Open-ended, Never Exhaustive 选择性Highly selective 关联性Closely Interrelated 普遍性Omnipresent
Exemplary Network of CM
Sun Sand Sea
Weather
Beach
Weekend
Fishing
People
Holidays
Boats
Eating
Work
Money
Cars
CM分类:
1.基本认知模型:
空间、时间、颜色、温度、感知、活 动、情感等最基本的CM。
分类(Taxonomy), 是人类进行范畴化的基础
ICM建立的四原则(认知模型)
⑴命题结构原则: 详细解释CM中所涉及的概念、特征以及概念 间关系,具有判断的特点,是客观外界在心智 中的事实性映射,不需要运用任何想象性手段。 ⑵意象图式原则: 在对现实世界体验的基础上通过互动所形成的 前概念意象,比表象更为抽象和概括。CM和 ICM主要是意象图式。
认知模型理论
内容
第一节 第二节
基本概念 心智空间和融合理论
第三节
第四节
ICM和语义理解
ICM和转喻
第一节 基本概念
认知模型的定义和性质 理想化认知模型(ICM) ICM与其他术语的关系
1.1 CM的定义和性质
认知模型(Cognitive Model, CM):就是人 们在认识事体、理解世界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 相对定型的心智结构,是组织和表征知识的模 式,由概念及其间的相对固定的联系构成。
Cognitive model On the beach
Other contexts Context 5 Walking along the beach People, sand, waves, shells; Walk, talk…
Context 4 “picnicking” people, sandwiches; Eat, drink
2.复杂认知模型
较为 复杂的模型,也可能是几个基本认知模型的结合, 分类模型则是最常见的一种较为复杂的认知模型。 结合后的复杂模型又可分为两种: ⑴属于“结构性结合”,其构件成分可独立存在, 其结构整体的意义是其所包含成分的意义的函数。 ⑵属于“完形融合”,其构件成分不一定都能独立 存在,整体意义不能通过构件成分的意义进行简单组 合获得,而须通过心智的整合运作才能获得。
1.2 理想化认知模型
理想化认知模型(Ideal Cognitive Model, ICM),就是指特定的文化背景中说话人对某 领域中的经验和知识所作出的抽象的、统一的、 理想化的理解,这是建立在许多CM之上的一 种复杂的、整合的完形结构(a complex structure whole, a gestalt),是一种具有格式 塔性质的复杂认知模型。 ICM是一种认知模型集,是由许多CM集合而 成,因此又叫集束模型,具有整体性。
⑶隐喻映射原则: 一个意象图式或者命题模型可从一个认知域映 射到另一个认知域中相应的结构上,该模型可 用于对更多事件,特别是对抽象事体的概念化、 推理和理解,从而进一步扩大了认知范围。 ⑷转喻映射原则: 转喻主要指在同一认知域中用较易感知的部分 来理解整体或者整体的另一部分。
命题模型主要是一种客观模型,其他三者则 是具有主观性质。前两个模型解释了ICM的主 要内容和基础,后两个模型是ICM的扩展机制
沙滩认知模型
Context 2 “sunbathing” people, sun, sand, towel; Lie down, sleep Context 3 “Building a sandcastle” People, sand, bucket; Dig, shape, build
Context 1 “swimming” People, sea, wave; Walk, swim, dive
CM与情景(situation)、语境(context)的区 别
情景是指现实世界中的情形。 语境是话语可被理解的一组背景知识,是一种 与储存在长期记忆中信息相关的心智现象。 CM是基于一组相关情景和语境,储存在人类 大脑中的某一领域中所有相关知识的表征,它 是形成范畴和概念的基础。 因此,一个CM往往可包含很多情景、语境和 概念,一个概念范畴就对应于某CM中的一个 成分。
1.3 ICM与其他术语的关系
ICM是有多个CM构成的,主要表征的是理想 化框架知识,具有想象性、创造性和灵活性, 它与实际世界并不一定完全相吻合。 因此,ICM是一个更为概括的术语,可包括 CM、认知域、框架、图式、脚本、常规等。
⑴域(Domain) 认知域(Cognitive Domain)或语义域 (Semantic Domain),是Taylor所用术语 Langacker,抽象域(Abstract Domain) 辖域(被激活的概念内容额配置,包括基体和 侧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