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来我国青少年艾滋病相关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过对全球艾滋病流行态势的分析,发现艾滋病正在全世界范围内的青少年中肆虐[1]。为更好地总结我国目前研究的经验,以有效引导未来青少年艾滋病的防治工作,笔者以“青少年”与“艾滋病”为关键词搜索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2000-2010)中的学术论文,对我国近十年来青少年艾滋病的流行态势、基本特征、易感性及其防治对策等主题进行了梳理、分析和评论,并对未来研究的方向提出了建议。

一、青少年艾滋病的流行态势

总体上看,艾滋病疫情扩散的形势越来越严峻,尤以青少年艾滋病感染者的增长最为迅速。这使得青少年由艾滋病的一般人群迅速转变为高危人群,给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带来巨大的挑战。联合国公布的《2009年全球艾滋病流行报告》显示,全球15岁以下儿童感染艾滋病的人数已从2001年的160万,增加到2008年的210万。2008年每天约有7400人新感染艾滋病病毒,约3700人是儿童青少年,比例高达50%。我国虽然没有精确的统计数据,但相关的调查研究也佐证了这一事实。刘勇鑫的研究发现祥云县2005—2008年上报的各种艾滋感染者504例中,444例为40岁以下人群,占感染者总数的88.10%[2],同时期开封县105例新发病人和感染者中,39岁以下者为59人,占总数的56.19%[3]。而镇江市2004—2008年137例感染者中30岁以下者为111例,占据总数比例高达的81.02%[4]。

综合而言,目前30岁以下的青少年群体成为艾滋病感染的主体,并且呈现以下的一些基本特征:艾滋病疫情扩散相较其他群体更为迅速,正处于由低度扩散向高度扩散的临界阶段,呈现出高度扩散的前期特征;以正处于工作阶段的青壮年劳动力为主,以农民、农民工、吸毒人群以及同性恋人群为主。其中,女性以及同性恋人群规模迅速扩大,其疫情上升也尤为明显;青少年艾滋病传播途径正由过去的血液传播为主逐步向性传播和静脉注射毒品传播为主转变。并且由于许多感染者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对于艾滋病的预防知识匮乏、意识淡薄,导致不安全性行为增加;感染艾滋病的青少年处于隐蔽状态,并且许多为边缘人群,活动范围大,确诊后也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约束,使艾滋病在人群中传播、暴发和流行的潜在危险增加。

二、青少年艾滋病的相关因素

1.青少年艾滋病相关认知研究

总体而言,大部分青少年对艾滋病及其防治有一定的认识,但呈现出具体的历史性、群体性和地区性差异。首先,刚进入21世纪,青少年对艾滋病的认知程度较低,而大规模健康教育开展以后,青少年对艾滋病的认知程度有显著提高,由此带来相关防

近十年来我国青少年艾滋病相关研究综述

刘斌志

(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重庆400047)

摘要:通过对近十年来我国青少年艾滋病相关研究的全面回顾,归纳了当前我国青少年艾滋病的流行态势,梳理了青少年艾滋病的相关认知、态度、行为及其需求,并分析了当前我国青少年艾滋病的防治对策。在此基础上,就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其未来研究方向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关键词:青少年;艾滋病;艾滋病防治;研究综述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艾滋病防治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08JC840020)。

中图分类号:C913.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672(2010)06-0076-06收稿日期:2010-06-30

作者简介:刘斌志,男,江西贵溪人,重庆师范大学社会工作实验室主任,讲师,研究方向:社会工作。

治意识和行为的改变。2003年对上海市青少年的调查发现,没有接受过预防艾滋病的健康教育的比例为49.3%,3条传播途径不完全知道的比例为27.8%,不知道日常生活接触不传播艾滋病的比例为24.7%,没有与亲友谈论过艾滋病的比例为66.7%[5]。而2008年对北京地区部分职高及大学在校生共2140人的调查发现只有17.7%的男生和11%的女生还不了解性行为是艾滋病的传播途径[6]。

其次,青少年艾滋病的认知水平具有较大的地区差异,东部地区青少年对艾滋病的认知水平较高,相比之下,中西部地区的青少年艾滋病知识掌握程度相对偏低。相比较北京地区2008年的调查而言,同年对河南省573名13-18岁的校外青少年的调查发现,82.4%的校外青少年知道艾滋病是性病,但仅有22.0%的人了解国家规定的8种性病,仅有32.6%的校外青少年知道蚊虫叮咬不会传播艾滋病病毒(HIV),有将近50%的人认为与感染者共餐会感染HIV[7]。通过对四川省成都市、邛崃县及凉山州甘洛县三地500个一般青少年和200个特殊青少年(其中包括青少年男同性恋者70人,青少年吸毒者和有商业性行为的女青年各65人)的问卷调查也发现,占总数28.3%的人“已经采取”或“准备采取”的艾滋病防治措施完全是错误的[8]。

再次,青少年艾滋病的认知还受到其群体身份的影响,相比较一般在学青少年而言,农村地区、少数民族地区以及军队和犯罪青少年的艾滋病认知程度较低,这可能与其接受的艾滋病宣传教育有关。在云南省某县400名14-25岁的农村社区青少年中,虽然有90.7%的人知道性行为会传播艾滋病,但对艾滋病的其他传播途径、艾滋病的非传播途径的知晓率也很低[9]。黔东南州210名13-26岁校外女性少数民族青少年对非传播途径知识知晓率还相对较低,蚊虫叮咬不会传播、与AIDS感染者或病人一起吃饭不会传播2个问题的回答正确率仅为40.95%和25.24%[10]。

2.青少年艾滋病相关态度研究

青少年对艾滋病防治知识的掌握程度,很大程度地会影响其对艾滋病及其防治的相关态度。因此,青少年对艾滋病及其患者的态度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这和其认知水平以及接受的健康教育程度有很大关系。比如,2003年彭宁宁的调查发现,86.0%学生都表示不愿意和AIDS/HIV感染者同班学习[11]。2005年,景兴科对3859名宝鸡市初中、高中、中专学校(非医学类)青少年学生的调查也发现,29.1%的学生对艾滋患者表示同情,46.6%的学生选择回避,而另外24.3的学生认为艾滋患者多半与性乱有关,是罪有应得[12]。但到了2009年,周郁的调查发现,68.8%的农村社区青少年都对艾滋病感染者持正确态度,在城市社区的接纳程度就更高[13]。可见,随着我国青少年防艾工程的推行,高危青少年对于艾滋病的态度有明显的进步。但由于一些宣传教育缺乏深入和持久性,导致青少年虽然对艾滋病有一些初步的认识,但是并不能将之内化到思想认同的高度。虽然青少年清楚知道艾滋病的危害,但却并不担心现实中的威胁,74%的被调查者认为“艾滋病流行会对社会、家庭、个人造成危害”,但只有57%的人“担心艾滋病会对家人造成威胁”,因为有49.4%的人认为“艾滋病离现在的生活还遥远”;并且大部分被调查者“羞”于与家人或公开谈论艾滋病预防问题[14]。

另外,青少年对艾滋病的态度也受到其群体差别的影响,特别是某些青少年群体很难有充分的机会接受健康教育,其对艾滋病的正确认识和态度就受到影响。一方面,那些农民工中的青少年群体,特别是服务行业以及建筑行业中青少年比较难以获得持久的健康教育,对艾滋病的态度显得较为恐惧。秦桂秀对605名广西服务行业和建筑行业务工的服务员和建筑工人的调查发现,男女两性对艾滋病的总体认知水平较低,对性病艾滋病存在恐惧和歧视[15]。另一方面,高危青少年群体比普通青少年群体对艾滋病具有更为积极的态度,因此所采取的预防行为也更为主动和普遍。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健康教育的开展,促使高危青少年认为艾滋病离自己不远,而普通青少年认为一般人基本不会感染到艾滋病。根据对成都市、邛崃县、甘洛县500名普通青少年、200名有吸毒史或从事性工作或同性恋的高危人群的调查发现,32.3%的普通青少年“采取了或会考虑采取预防措施”,18.4%的人“做过”或“考虑去做”艾滋病病毒检测,有67.7%的人“没有考虑过或不会考虑采取预防措施”,有81.6%的人“没有考虑或不会去做艾滋病病毒检测”;而高危青少年中44.5%的人“采取了或会考虑采取预防措施”,34.5%的人“做过”或“考虑去做艾滋病病毒检测”,57.2%的人采取了正确的预防措施,高危人群中采取措施的正确率为58.5%,高出普通人群(44.1%)近15%[16]。

3.青少年艾滋病相关行为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