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故事》5000字读后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艺术的故事》读后感

《艺术的故事》这本书看起来比我想象中的要厚重许多,但读起来,也比我设想的要平易近人许多。作者以“故事”为题,自然也体现了通俗行文的一大特点,读来恍如睡前小故事一般令人深感舒适而平静。

这本书可谓是一本艺术领域的启蒙之书。未读此书之前,作为一个热爱艺术却又并未将艺术作为自己生活必不可缺的一部分的法学生,对艺术的了解是少之又少。绘画这件事,曾在初高中时期也一度痴迷过,但是与艺术领域自然还是隔着个天堑。因此,阅读此书对于我来说,是探索未知艺术的一个旅途,换句话说,也就是探访蒙面之美的一次旅程。对于我们这些并不研究艺术的人来说,艺术听起来更多是一种高高在上的殿堂之物,它往往是阳春白雪,往往气韵深厚,往往难以为人所理解。贡布里希却在这本书中点明,“实际上没有艺术这种东西,只有艺术家而已。”那么,我们一直认为的有距离的艺术,也在这句话中变成了一位艺术家,也就是一个多了一些艺术素养的普通人。这无疑拉近了读者与艺术之间的距离。

在我看来,艺术是人们对生活一种感性的认知与表达,因人的经历、品味和气质不同而不同。那么同样地,对于艺术的美的看法自然也是因人而异的。正如老生常谈所言:“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往往会自然地带入自己的生活感悟和喜趣,艺术家在作品中表达的思绪如果可以被欣赏者理解和接受,那么对于这个欣赏者来说,这个作品,就是他内心认定的艺术之美;反之,若艺术家的表达无法得到欣赏者的共鸣,那么在他眼里,这个作品就没有体现出美感。但是不论欣赏者如何回应,艺术家创造出这个作品,自然包含了他自己对于艺术的体会,既然艺术是一种感性的认知和理解,它就不应该有标准化的答案。作为欣赏者的我们,只能尝试着理解,而没有资格评判,因为艺术本没有孰优孰劣之分,它本就是人们宣泄情感的方式,只要能够表达内心即可。

这般说来,导论寥寥几千字,看似简单的入门引导,其实是作者对于读者在欣赏艺术方面的警示。作者希望欣赏者不带有任何偏见和陋习去欣赏艺术作品,与此同时,任何走过场、摆架子和盲从的行为也都会成为欣赏艺术的桎梏。人们面对艺术作品,应该学会用五感和内心体验去品味,而不是用机械的构图方式之类的标准去衡量。毕竟艺术更多地存在于作品的表达,而不仅仅是外观。

本书基本以时间顺序为基础,叙述了自远古时代到当代艺术的变革之路,涵盖了艺术形式的变化、艺术方法的革新、艺术观念的变更等重要形态,同时,也介绍了各个时期非凡的艺术家以及他们的代表作品。在我看来,艺术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代代相传而又与时俱进

与现代艺术相较,远古艺术更多地注重于生产艺术的目的,而不是仅仅为追求美感。在古人的世界里,艺术是为表达观念和信仰服务的,也是因为观念和信仰而存在的。而作为现代人的我们,更习惯于艺术表达美感、展示品位的方式,或者说习惯于现代的价值观与思想

体系,因此在文化的巨大差异下就难以用平常的眼光看待古代艺术。说到底,艺术的起源的奇特之处就在于它们所承载的观念之中。

其实艺术的交流本质上在于艺术所承载的观念的交流。如果人们可以理解古代艺术所服务的目的,那么就可以自然地理解这门艺术的奇特之处,也能够像认识现代艺术一般认识它们。而与此同时,作者也告诉我们,即使有时我们无法理解作品传承的含义,我们也依旧能够欣赏它的美。美是共通的,人们对于美的认知从来就不受国家、时间以及群体等差异的影响。古代艺术家创作协调图案的手法和对于美的体验与感知也同样存在于现当代艺术家的作品中,时间长河改变的只是艺术创作的目的和承载的观念,而这些并不会影响人们对于艺术的欣赏体验。正如没有文化的文盲也同样能为优美的音乐陶醉,无法共通观念的群体也可以互相欣赏彼此的艺术。

况且,古代的思想观念并不是与现代南辕北辙,恰恰相反,许多的古代思想都能在现代找到它流传的痕迹。如此说来,在纵向层次上,艺术并不是天差地别,而是代代相传,只是由于年代久远一时难以找寻源头罢了。

但正如每个朝代都会有它的叛逆者一样,即使艺术代代相传,它的背离者也存在着,当然,艺术的背离带来的并不是民不聊生的战争,而是文艺的发展。例如埃及时期的阿米诺菲斯四世。他打破了埃及许多古老传统的神圣习俗,建立起了自己所崇仰的一套艺术规则。这套规则在当时是惊世骇俗的,对于后世来说,也是一个新的艺术形式的发掘。艺术家们开始抛弃古老的严苛规则,这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促进了艺术的发展与创新,也深刻影响了两河流域的艺术发展。

除了时代的背离者,艺术的与时俱进也体现在每个时代的整体创新之中。

可以说,希腊艺术是对埃及艺术的继承与发展。受埃及艺术的影响,希腊艺术同样遵循着规则,这使得希腊艺术作品依旧秩序井然、构图清晰。但是与埃及艺术不同的是,希腊艺术并不拘泥于规则。艺术家们已经开始寻求可以使艺术令人信服的方式。他们致力于在艺术中用自己眼睛视物的角度来表现事物,而不是如埃及艺术尽可能地使所有事物一目了然。这使得作品中的人物与景物不再呈现出僵硬而扭曲的姿态,而是达到舒适自然的艺术效果。新的艺术手法——短缩法——也随之产生。

而罗马时期的艺术则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罗马民族习于征战的胜利者的思想的影响,在许多方面较之希腊艺术有了较大改变,可以说是人类艺术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

中世纪时期的艺术主要是为宗教而服务。为了传达宗教观念与信仰,艺术家们侧重于对大局和主旨的表现,而往往忽视细节的刻画。艺术家们在适应宗教传播的目的的过程中不断地需求新的技术,艺术也随之不断地发展完善。

15世纪初期,文艺复兴开始了,在佛罗伦萨,艺术家们致力于创造新的艺术,与过去的观念诀别。这主要分为南北两个区域。首先,在南方的意大利与佛罗伦萨,绘画学校不断地涌现,艺术的新方法——透视法也得到研究与传播,通过对新方法与旧传统的调和,艺术家们在一幅又一幅作品中不遗余力地展示着自己对于艺术的理解。艺术在这个时代愈加成为生

活的镜子,而不再是传达宗教故事含义的工具了。与意大利艺术不同,15世纪时期的北方,在建筑上还是保持着哥特式的风格。但是时代的发展依然引领着潮流的变化,复杂花饰窗格和奇特装饰一度成为艺术家们追求的建筑风气,而单纯的艺术风格似乎也露出了苗头。除此之外,印刷术和雕刻铜版画出现,使得雕版艺术成为欧洲各地艺术交流的手段,艺术家们通过它了解彼此的观念,它促进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在欧洲其他地方的传播,同时也为北方中世纪艺术的终结提供了一些推动力。

16世纪的威尼斯艺术以对光线和色彩的巧妙运用而闻名。而当时的德国和尼德兰,面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成果,表现得矛盾而兴奋的。他们需要在所习惯的哥特式传统和古代建筑的复兴之间寻找到一个微妙的平衡点,以达到艺术的进步,然而又不忘本。本世纪的后期,艺术迎来一个里程碑式的转折点,艺术家们开始认识到要自己去探索艺术的新程式,作出自己的艺术“随想曲”,而不是一味模仿前人。

17世纪的艺术中,强调光线与色彩的观念越来越重要,绘画也不再是手法主义风格的延续。由于新教的盛行,尼德兰的艺术呈现出简洁节俭的风格,艺术家们也被迫专于研究不遭教会方面指责的绘画分支。荷兰的艺术学会在平凡的事物中构成美好的图画,画作虽然反映自然,但并不像自然的镜子那么冰冷,反而反映了艺术家的内心,表现新的和谐。

17世纪后期至18世纪,意大利的巴洛克风格盛行。艺术家们在这段时期内发展出令人眼花缭乱的新花样,艺术开始变得华丽而丰富。除此之外,欧洲的其他许多国家也盛行华丽的艺术风格。艺术被发现具有感染和征服人心的能力。

即使宗教改革时期艺术家们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窘境,艺术依然在亘古未变的共同基础上发展着,艺术家们依然是为了把美丽的东西给予需要它们或欣赏它们的人而创作艺术。

但到了18世纪末期,这一共同基础开始倒塌了,时代发生了变化。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极大地更新了人们的思想,艺术观念的转变也发生于此。人们开始对艺术的风格有所觉悟。英国第一任首相的儿子霍勒斯·沃波尔开创性地根据建筑物的作用和表现力来选取建筑的风格,这成为了新时代开始的一个标志。

19世纪工业革命的发展开始摧毁可靠的手艺传统。建筑开始了批量生产,绘画与雕塑领域中,由于艺术的题材极大地扩大,艺术家们在风格、题材选择时往往会遭遇难以和顾客一致的窘境。本世纪末期,人们开始认识到之前大规模的冒牌仿古建筑的粗鄙,一些有识之士开始站出来提倡改革工艺美术,支持认真的、单纯的、内含丰富的手工艺品。

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产生的对于艺术问题的思考是20世纪现代艺术的导火索。建筑家们更加注重建筑的目的性以及人们的需要,而不再追求表面华丽、实则无用的花饰。在绘画中,又有一批艺术家们意图超越印象主义者。他们意识到,人的所见并不能完完全全地反映真实,在画作中,这意味着不能将视觉所见的景象科学地反映到画布上。最后,他们抛弃了整个西方传统,转为寻求直率单纯的技术和强烈的表现力,似乎有些类似于高更的“野蛮”。

从这样历经千百年的艺术变化中,我们可以明显地得知,艺术既具有着不可动摇的稳定性,但这稳定性又是相对的,艺术总是与时俱进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