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节目发展史
中国新闻事业史不同历史阶段重点知识归纳
中国新闻事业史不同历史阶段重点知识归纳总结第一阶段:中国近代报业的产生和初步发展(1815—1872前后)对这一时期外人办报的分析和评价:(1)从实质上说,都是西方列强入侵中国的舆论工具;一些外报中关于西方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文化知识的内容,其根本目的不是为了中国独立自强,而是通过宣扬西方文化征服中国人高傲自大、敌视外人的心理。
(2)客观上起到了开阔国人眼界、启迪国人心智、促进中西文化交流的作用。
(3)新闻观念和报刊业务方面:1)报刊观念方面,外报将言论、出版自由等西方报刊观念引入中国。
2)报刊内容与版式方面,已形成新闻、言论、文艺(副刊)、广告四要素组成的近代报刊格局。
3)传播机构方面,近代报馆、通讯社在华出现。
4)物质技术方面,铅字、印刷机等引入中国。
(4)外人办报活动,“不自觉地”为国人自办报刊提供了借鉴。
第二阶段:国人办报历史的开端和维新运动期间的办报活动(1870—1898前后)这一时期的重要报人、记者:王韬、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
维新派的新闻思想:(1)他们认为报刊有强烈的政治性,是宣传政治主张的有力工具;不讳言报刊的资产阶级党派性。
(2)他们对报刊的功能合作拥有比较系统的认识,十分重视报刊的宣传鼓动作用。
(3)通过办报,宣传政治主张,建立政治团体,推动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是维新派办报的主要目的。
维新派对近代新闻事业的贡献:(1)冲破封建言禁,为报刊赢得了实际上的合法地位。
(2)开中国报业史上政治家办报的先河,形成“政治家办报”的传统。
(3)重视政论,创造了新型的报刊政论文体——时务文体。
梁启超对“时务文体”特点的概括:1)纵笔所至,略不检束;2)务为平易畅达,使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3)条例明晰,笔锋常带感情。
第三阶段:辛亥革命前后的报业(1898—1910前后)这一时期的重要报人、记者:孙中山、陈少白、戢翼翚、章士钊、章太炎、于右任、黄远生、邵飘萍、林白水、刘少少、徐凌霄、胡政之。
第七章 广播电视的节目演变
五 、繁荣期(2000-2008): 多元题材的汇集 进入21世纪,越来越多精良的大制作影视剧走进观众的视线, 在各地收视冠军宝座上轮番出现的电视剧,题材可谓丰富多样: 革命军事剧、家庭情感剧、青春偶像剧……在互联网的冲击下, 电视剧在娱乐中所占的分量虽有所下降,但是仍不乏重量级电 视剧出炉——《闯关东》的轰动效应,《金婚》的全民共鸣, 《士兵突击》“许三多”更成为“年度人物”…… 许三多,一位“傻根”式的士兵,在《士兵突击》之后 成了中国人的标志性符号,它成功地实现了媒体之间的热传 递———先在各大电视台收视率居高不下,继而转战网络,引 发网民热议,接着又在传统平面媒体上频频亮爆,远远超越了人们的想象。“许三多现象”是 当下电视剧制造的一个奇迹。
二、电视的“新闻纪录片时代”
1、初期的电视新闻
新影厂的《新闻简报》和纪录片是早期新闻节目 来源。 北京台首次播放的自拍的新闻影片是《中共中 央理论刊物<红旗>杂志创刊》。 新闻纪录电影与新闻纪录片的不同之处在于:前 者是成品,后者是现场制作的。 1958年11月2日,北京电视台开始口播《简明新 闻》,每次5分钟。 1960年元旦,北京电视台设立了固定的《电视新 闻》专栏,每周3次,每次10分钟。 宣传性的电视片时效很低,被称为“旧闻新播”。 电视新闻反映的社会生活面也很狭窄。
二 、成长期(1986-1989): 名著拍摄的高峰 1986年被称为中国连续剧阶段的起点,自那一年起,连续 出现了几部引起极大轰动的连续剧作品:《四世同堂》(28集)、 《寻找回来的世界》(12集)和《新星》(12集)。更重要的是,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接二连三被搬上荧屏。《红楼梦》、《西游 记》都在这一时段完成,并且都是在有限的技术条件下拍摄的, 它们让中国电视剧第一次走进了海外市场。 我国电视剧的主流样式开始转向了连续剧(4集和4集以上, 分集播出,主要人物和情节有一定贯穿性的电视剧样式)的创 作。如果说单本剧在时空构成方式上拉开了电视剧与古典戏剧 的距离,那么这一阶段的连续剧则在时间上疏远了电视剧和电 影艺术的联系。电视剧发展至此,终于告别了模仿戏剧、模仿 电影的历史,这也是我国电视剧本体自觉时期。 1987年,36集电视剧《红楼梦》第一次完整地将中国四大 古典文学名著之一《红楼梦》搬上荧屏;1988年,25集电视剧 《西游记》第一次将全本《西游记》搬上荧屏,也首创了电视 剧出国拍摄的先例。 代表脸谱:陈晓旭(《红楼梦》)、六小龄童(《西游记》)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新闻法制建设(初步) 1、 维新中,中国近代新闻法制建设,以皇帝发布具有法律效力的上 谕(1898)为主要方式;迈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第一步,承认近 代报刊的合法地位,官绅士民得到了办报自由权利。 2、 1898年,夏秋,维新运动失败,再次言禁、报禁 3、 1901年,新政,新闻法制建设重新起步,有限度地开放言禁、报 禁,给于人民以创办报刊的自由权利 4、 特别是《大清报律》等一批专门适用于新闻事业的法律、法令的 出台,标志着中国近代新闻法律制度的初步建成。
红中社 即红色中华通讯社,1931年11月7日诞生于江西瑞金。该社第一个向
外发布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成立的新闻以及有关文告、宣言 等。红中社编辑出版过《红色中华》报。1934年红军开始长征后,红中 社随军转移,停止新闻广播及对外发稿,仅抄收国内外新闻电讯以供中 央领导同志参考。1935年11,随红一方面军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红 中社”的新闻电讯广播业务也重新恢复
民报 1、1905年11月26日,中国同盟会机关报,大型时事型政论月刊 2、以“三民主义”作为办报宗旨,以“清除保皇派的思想影响,扫除革命 发展障碍”为历史使命 3、与《新民丛报》展开论战 4、标志中国同盟会成立后资产阶级报刊进入大发展的新阶段
《民报》与《新民丛报》的论战 1、 要不要进行民族革命,推翻清统治 2、 要不要地国有,平均地权 4、 革命会不会引起帝国主义干涉,使中国招致瓜分之祸
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 1、1901年“报禁”、“言禁”开放后,中国民族报业复苏并蓬勃发展; 2、政治性报刊的大量出版,是当时民族报业发展的主流; 3、清末出现的官报,也是政治性报刊的一个组成部分,清政府正式设 立官报局、官报的发展进入制度化阶段; 4、商业性报刊、文教性报刊等其他类型的报刊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国人自办的商业性报刊开始进入发展的“快车道”
新闻联播发展史
七、《新闻联播》发展史创办之初的《新闻联播》和播音员李娟1958年5月1日19时整,北京电视台试验播出,中国自己的电视播出信号第一次出现在首都北京的天空上,中国电视事业发展的历史由此开始了。
电视是20世纪科学技术最伟大的发明创造之一,自1936年英国正式播放电视节目起,电视便成为了20世纪最具活力和影响力的传播媒介。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即着手发展电视。
1954年毛泽东主席提出中国要办电视。
1955年2月5日,中央广播事业局向国务院报告,提出于1957年在北京建立一座中等规模的电视台的计划。
周恩来总理2月12日批示将此事列入文教五年计划讨论。
为了学习和借鉴国外办电视的经验,中央广播事业局派罗东和孟启予组成电视代表团,于1957年12月赴苏联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考察,1958年3月返回北京,为建立电视台进行了业务上的准备。
在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后,原广播大楼西侧四层楼上的一个60多平方米的排练厅改建成为简陋的导演控制室,北京电视台于1958年5月1日试验播出。
当晚,在北京仅有的几十台电视接收机的屏幕上,出现了一幅以广播大楼模型作为背景图案,上书“北京电视台”字样的电视画面。
新华通讯社为此发出电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已在5月1日开始实验广播。
”中国的电视事业诞生了。
创办之初北京电视台自办节目的能力很低,主要依靠电影厂和文艺演出单位的支持。
当时,除纪录、科教影片以外,其他节目全是直播。
试验广播期间,每周播出两次节目,每次二至三小时。
包括新闻性节目、社会教育节目和文艺节目等。
1958年9月2日,北京电视台正式播出。
正式播出的电视节目由每周两次增至每周四次(星期二、四、六、日各播一次),同时试办了五期《电视广播节目报》周刊。
北京电视台正式播出后,事业建设逐步走上正轨,并获得了相应的发展。
从1960年1月1日起,北京电视台试行新的固定节目时间表,每周播出八次,星期日上午增加一次节目。
设置了十几个固定栏目,既有面对广大观众的栏目,又有特定对象栏目;既有新闻性栏目,又有知识性、娱乐性栏目。
中国广播电视史讲解
“四级办电视” :
消极作用: (1)发展中,大量的重复制作、重复播出、重复覆盖导致了 重复投入,增大了支出成本,造成了很大的社会浪费。
(2)由于各级电视台之间的无序竞争,相互瓜分观众群,致 使覆盖效益降低,个别小台为维持生计,从音像市场购买廉价 的海外影视剧,乱播滥放,对中央电视台和省级电视台主频道 的主导地位形成冲击,“散”、“乱”成为该阶段电视事业发展 的 一个严重障碍。
中国的广播电视发展
国外: ●1906年12月24日,成功地进行了无线电广播。 (有记载的、第一次无线电广播) ●1920年11月2日,美国匹兹堡市第一家领取政府执照 的KDKA电台正式开播,是世界广播电视事业的开端。
中国
一、外国人电台 ●《大陆报》暨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电台(通称奥斯邦电台) 1923年1月,美国人奥斯邦在上海办起第一座广播电台。
电视调查性报道有四个特点: 第一,独立的电视媒体调查。 第二,个性化的调查记者。
第三,深入的独家发现。
第四,完整的调查过程。
二、电视剧 我国第一部电视剧: 1958年6月15日,北京电视台在演播室内直播了根据 《新观察》杂志发表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电视剧《一口 菜饼子》。 1958年9月4日,在报刊报道上海广慈医院抢救严重烧伤 的工人邱财康的真实事迹的第二天,北京电视台据此以最快 的速度编写了《党救活了他》一剧。 “新闻性” 直播电视剧
1986年10月,上海电视台首先开办英语新闻节目。 (1986年12月——中央电视台面向北京的英语综合节目; 1987年2月面向全国。)
新闻评述类: 1980年开办新闻评述类的电视专题栏目《观察与思考》, 成为“焦点”节目的先驱。 1994年4月1日,在《观察与思考》基础上创办了 《焦点访谈》。 1993年5月,《东方时空》的问世是中央电视台新闻 改革的第一步; 1994年4月1日推出《焦点访谈》,则是中央电视台进 行新闻改革的第二步。 《新闻调查》的创办则是第三步。 逐步走向深入的新闻栏目改革,标志着中央电视台正向 国际大台迈进。
春节联欢晚会发展历史
春节联欢晚会发展历史“春晚”伴随着改革开放后,电视的普及和发展,造就了它一身的传奇。
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下关于春节联欢晚会的发展吧,欢迎大家阅读。
春节联欢晚会发展历史之、1983 春晚诞生1983年,央视第一届春节晚会亮相。
当时的春晚没有专门的主持人,马季、姜昆、王景愚、刘晓庆成了首届春晚的当家。
而李谷一则成为了春晚正式登台的第一位歌手,一曲《乡恋》让无数人留下深刻印象。
首届春晚的服装尽显浓重的时代气息,主持人之一的刘晓庆身着红色的连身裙,乌黑的披肩发,凸显出年轻、朝气,还有上个世纪80年代特有的质朴笑脸。
而男主持人大多身着中山装,还有卡其布的工装,偶尔也会见到西装,但不打领带。
这台晚会虽然略显稚嫩,但却是中国电视节目跨出一大步的标志。
不过,当李谷一唱完《乡恋》之后,立即引起“讨伐之音”。
为什么呢?因为她的《乡恋》被描绘成“靡靡之音”,再加上那时是改革开放初期,因此,才出现“讨伐之音”这种现象。
春节联欢晚会发展历史之、1984 小品开始登上春晚“宇宙牌香烟誉满全球!”马季的单口相声讽刺的是虚假广告。
然而此后黑龙江敏感的企业家从中获得了灵感,真的推出了“宇宙”牌香烟,引起了消费者的极大兴趣。
1984年的春晚开创了好几个第一。
观众们认识了“小品演员”这一全新的工种。
马季在台上四处吆喝“宇宙牌香烟”,接着是陈佩斯被朱时茂折磨得一碗接一碗地吃面条。
身着中山装的张明敏一曲《我的中国心》,让内地观众了解到原来港台歌曲也不光是“靡靡之音”,而由李谷一演唱、乔羽作词、王酩作曲的《难忘今宵》也成为了以后春晚的固定结束曲。
可以说,这一届的春晚是已经比较成熟了,特别是小品和相声的出现,让接下来的春晚有了让老百姓津津乐道的对象。
春节联欢晚会发展历史之、1985 公开致歉1985年春晚的导演黄一鹤将舞台搬到了北京工人体育馆,这台不成功的晚会遭到了媒体的强烈批评。
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中央电视台不得不在1985年3月2日的《新闻联播》中向全国观众道歉并表示:“诚恳接受大家的批评。
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历程资料
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历程一 .中国纪录片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请结合各个时期的重要作品展开论述。
1.战争时期的新闻纪录片电影。
重要作品1938年《延安和八路军》(袁牧之导)反映了全国各地抗日爱国青年从四面八方来到延安的情景;重点纪录了毛泽东、朱德和八路军其他高级指挥员的风采,以及延安的自然风貌与社会风貌、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等。
那时的人力物力严重匮乏,纪录片发展速度缓慢。
2.建国初期的起步阶段(1958~1966文革前)这阶段是对新闻纪录电影的延续,传播渠道主要是电视。
主要创作人员有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八一电影制片厂。
主要任务:报道社会主义建设的新事物和新成就。
主要形式:电视纪录片和新闻片。
作品有《收租院》(北京电视台拍摄)重大意义1.突破了“报道型”新闻纪录片的僵化模式2.开创了以文学性见长的散文体纪录片3 既有“宣传教育”的思想性,又有艺术的生动性3.十年动乱时期的纪录片(1966~1978)被极左路线和帮派压制和束缚的时代,公式化,概念化,题材严重狭窄手法严重僵化。
状态:在夹缝中顽强生存。
优秀作品《深山养路工》吉林省铁岭地区一支活跃在深山峡谷中的铁路养路队,十几年如一日坚守岗位,爱护国家财产,保证铁路运输安全。
本片运用老工人的同期声讲话,以多种蒙太奇手法,制造了戏剧性效果,具有生动感人的表现力。
《放鹿》《下课以后》《太行山下新愚公》等。
4.纪录片的初步繁荣(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末)1,纪录片开始栏目化1978年9月30日央视《祖国各地》1989年《地方台50分钟》2.作品数量多,内容广,形式多样。
内容:人物,城市风光民俗宗教历史文化等。
形式:散文式,抒情诗式音画式调查报告式等。
3.出现了系列化,长篇化的创作倾向《话说长江》(25集1983年播出)《丝绸之路》(15集1979年中日联合摄制)《话说运河》(35集央视摄制)4.主要模式解说词+画面格里尔逊模式《西藏的诱惑》(刘郎 1988年) (男)“西藏的诱惑,不仅因为它的历史,它的地理,更因为:西藏,是—种境界。
中国之声历程及全国FMAM频率
中国之声历程及全国FMAM频率历程中国之声经过新⼀轮精⼼打造,享誉数⼗年的中央⼈民⼴播电台第⼀套新闻综合频率,于2004年1⽉1⽇以“中国之声”的呼号全新登场。
中国之声节⽬现场中国之声全天播⾳21⼩时30分,分⼋⼤节⽬板块,由频率总主持⼈和栏⽬分主持⼈合作全程直播。
中国之声以全天31次整点新闻、半点快报为发展主线,早中晚三⼤新闻密集区为重点⽀撑,清晨、午前、午后、夜间、午夜五⼤板块为延伸,30档背景式新闻专题和谈话节⽬为两翼,上下贯通、前后呼应,共同构成⽴体推进的动态新闻模式,充分彰显“与世界同步,与时代同⾏”的传播特点。
中国之声秉承“频率专业化,管理频率化”的改⾰理念,实⾏总监负责制,全频率节⽬统⼀布局,形象风格统⼀包装,部门机构统⼀设置,⼲部员⼯统⼀配置,考核分配统⼀标准,经营管理统⼀运营。
改版后的新频率新闻性、贴近性、权威性、可听性等核⼼指标取得长⾜进步,品位和影响⼒⼤幅提升,进⽽确保了中国⼴播界国家旗舰和中国新闻⼴播第⼀品牌的⾄⾼地位。
2008年,中国之声影响空前。
南⽅遭遇冰雪灾害,率先反应,中国之声是风雪中群众获取信息、寻求帮助的⾸选媒体,是有关部委发布信息的⾸选平台;汶川⼤地震,中国之声第⼀时间从震中发出报道,是沟通震区内外信息的最重要的渠道;全国百余家电台联⼿、百余⽇现场直播奥运⽕炬传递奥运⽕炬传递,规模之⼤、时间之长,史⽆前例;奥运会持权转播,上百家电台加盟,全⽅位直播北京奥运盛会,再创⼴播辉煌;海陆并进,⽴体报道神七飞天盛事。
特殊时期,⼴播发挥不可替代的特殊作⽤。
2009年,中国之声全新改版。
中国⼴播第⼀品牌栏⽬《新闻和报纸摘要》直播登场,⾄此所有新闻节⽬全部实现直播,新闻更及时,播报更亲切;中国新闻名专栏《新闻纵横》,清晨⼀⼩时听遍昨夜今晨重⼤新闻,深⼊报道焦点新闻;《全球华语⼴播⽹》,午间环球⼀⼩时,让你与世界同步;《全国新闻联播》,打开视野,关注民⽣;《直播中国》链接全国电台,搜索各地新闻,让电波连接你我。
三十五年,《新闻联播》这样炼成
三十五年,《新闻联播》这样炼成作者:游免津来源:《新一代·上半月》2012年第03期比央视历史还要长警车开道,一直开进了中央电视台。
从上面下来的不是什么重要人物,而是新闻胶片。
洗印工人已经做好准备,胶片迅速被洗印出来,“然后由编辑一点一点地把它剪接起来,同时文稿编辑就写稿子,然后马上就播出。
”据原央视主持人赵忠祥介绍,《新闻联播》刚开办的那几年,这样的场景经常出现。
一开始,它还不叫《新闻联播》,而是叫《全国电视新闻节目联播》,1976年7月1日开播。
新闻片由全国各地电视台提供。
当时由于技术落后,新闻片由胶片拍摄,运送新闻片都是通过飞机或者火车进行,“加上洗印编录,有的要几天后才能与全国观众见面。
”赵忠祥说。
经过近两年的试播,1978年《新闻联播》正式开播,原来冗长的名字被弃用。
当天的头条新闻是“邓副主席出席国务院办公室招待会,同外国专家欢庆新年”。
在串联稿上,这条新闻本来排在中间的位置,后来被一条长长的箭头勾到了第一条,原位置上的“河北马万水工程队勇夺新高峰”被安排到了第二条。
当时还没有中央电视台,这档节目是在北京电视台播出。
《新闻联播》正式开播三个多月后,1978年4月18日,据当时的中央广播事业局办公室下发的第001号文件,北京电视台才“经华主席、党中央批准”,正式改名为“中国中央电视台”,对外简称CCTV。
《新闻联播》不是中央电视台的当时的《新闻联播》并没有受到今天这般重视。
据《南方周末》报道,最初几年,国家领导人到哪个省去,都不愿意让《新闻联播》的人跟随报道,因为觉得可能不太重要。
情况在1980年11月发生了变化。
《新闻联播》陆续播出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审判林彪、江青反党集团的报道,一时万人空巷,创造了《新闻联播》历史上的第一个收视高峰。
亿万观众第一次通过电视新闻共同目睹了国家重大时政事件,电视新闻的独特优势和巨大影响力开始为国人瞩目。
第二年四月,全国电视新闻工作座谈会在青岛召开。
001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一讲(课堂PPT)
第一讲 中国古代新闻信息传播及其主 要形式
第二节 古代报纸的产生与发展
一、古代报纸的诞生
(3)唐代的进奏院状
– 唐朝中叶以后,藩镇割据势力形成。藩镇设在京都的邸实际上成了 情报机关,负责邸的官员被称为“邸务留后使”,由地方上的节度 使或观察使所委派。唐代宗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后改称为进奏 院,“邸务留后使”改称为“知进奏院官” 。
中国新闻传播史
黄瑚 博士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新闻史学会副会长
.
1
中国新闻传播史
本课程拟分为四编十六讲: 第一编 新闻事业在中国的出现与长足发展(1815-1895) 第二编 民族新闻事业的勃兴与全面发展(1895-1927) 第三编 两极新闻事业的发展及其影响(1927-1949)
这一封建王朝传播新闻信息传播形式,在性质上与近代意义上的 报纸最为相似,并随着这一新闻信息传播形式的不断发展而 日趋接近,直至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王朝的覆灭后 才退出了历史舞台。
.
14
第一讲 中国古代新闻信息传播及其主 要形式
第二节 古代报纸的产生与发展
一、古代报纸的诞生 (2)唐代的朝政公报
.
8
第一讲 中国古代新闻信息传播及其主 要形式
第一节 新闻传播活动的早 期表现形式
二、文字的出现与新闻信息传播活
动的日趋成熟
(2)甲骨等早期文字传播形式
早期文字传播表现形式,主要 有刻有各类文字信息的甲 骨、金属铸件、岩石等。
甲骨大多是殷商时代的遗物, 金文刻铸之风盛行于周代, 而在岩石上刻字则是周代 以后的一种信息传播形式。
3
第一讲 中国古代新闻信息传播及其主 要形式
第一节 新闻传播活动的早期表现形式 第二节 古代报纸的产生与发展 第三节 古代商业广告的产生与发展
中国新闻传播事业发展史第九十章总结
第九章抗日战争时期的新闻传播第一节抗日革命根据地的新闻传播一、延安的新闻传播事业(一)以党中央机关报为中心的报刊系统1、《新中华报》毛泽东题词:“把《新中华报》造成抗战的一支生力军。
”一周年时,《必须强调团结和进步》题词“团结抗战进步,三者缺一不可”2、《共产党人》杂志:1939年10月20日,延安,以党的建设为中心工作。
任务“帮助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塞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
”——毛泽东3、《八路军军政杂志》杂志:1939年1月15日,八路军总政治部出版。
“抗战是长期的与残酷的,发扬八路军的成绩,纠正八路军的缺点,首先对于提高八路军的抗战力量是迫切需要的;同时对于以八路军经验贡献抗战人民与抗战友军,也属需要。
《八路军军政杂志》应该为此目的而努力”——毛泽东4、《中国工人》:1940年2月7日创刊,中共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主办。
5、《中国青年》:1939年4月16日出版,全国青年联合会延安办事处主办。
毛泽东《五四运动》《青年运动的方向》1941年3月停刊6、《中国妇女》:1939年6月1日出版,中国中央妇女运动委员会主办。
1941年3月停刊,共2卷10期。
7、《中国文化》:1940年2月15日创刊,陕甘宁文化协会机关刊物。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只有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
我想,这可以算作《中国文化》的出版的态度”1941年3月停刊8、《边区群众报》:1940年3月25日创刊,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主办,1941年成为中共中央西北局机关报。
读者“念着顺口听着顺耳”论述题:论述延安时期共产党办报/新闻活动的优良传统。
(书P203-207)(二)《解放日报》的创办《解放日报》:1941年5月16日,中共中央机关报,延安,抗日革命根据地出版的第一份铅印对开大型日报,也是抗战时期到解放战争初期革命根据地内出版的最重要的报纸。
关于党的新闻播音事业的光辉历程
关于党的新闻播音事业的光辉历程穿越血与火的历史烟云,历经建设与改革的风雨洗礼,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迎来了她九十周岁的生日。
作为舆论宣传的“喉舌”,我党的新闻播音事业历经了七十一个春秋。
沧海桑田,伴随着烽火硝烟的革命战争岁月,伴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苦探索,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伟大进程,党的新闻播音事业走过了光辉的历程,新闻播音的风格也在不断变迁。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从无到有、艰苦创业;爱憎分明、慷慨激昂1940年12月30日,通过无线电波,从革命圣地延安传出了一个明朗响亮、振奋人心的声音:“延安新华广播电台,XNCR,现在开始播音……”这是我国人民广播第一位播音员徐瑞彰(播音名:麦风)发出的第一声呼号。
这声音,同当时弥漫在中国天空的反动、虚伪、庸俗、没落的声音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声音,代表着中国劳苦大众的心声,体现着中国共产党坚定豪迈、堂堂正正的真理之声;这声音,宣告了中国人民广播的诞生,标志着人民广播播音的开始。
1940年春,党中央决定成立广播委员会,由周恩来同志担任主任,负责领导和筹建工作。
同年12月30日,开始播音,呼号为XNCR(按照当时国际规定,中国无线电台的呼号第一个字为英文字母X。
NCR代表New China Radio,意为新中华广播电台)。
当时担任播音工作的是徐瑞彰、姚雯、肖岩、孙茜四位女同志。
当时的工作条件很艰苦,播音室是一间十几平方米的窑洞,洞内四周钉着延安生产的粗毛毯,作为隔音用。
播音桌上只有一个话筒和一本字典,播音设备还有一台破旧的手摇唱机和二十几张唱片。
我党最早的新闻播音员都没有经过正规的专业训练,但是他们都怀着饱满的政治热情和高度的责任感,以勇敢的开拓者的姿态,独立开创了人民广播的一代新风。
由于当时没有录音设备,全部节目都是直播,因此如果出错就无法挽回。
他们面对这样的艰苦的环境和工作条件,发扬负责严谨的工作作风,出色地完成了党交给他们的任务。
1943年春,因为广播发射机发生重大故障,被迫取消播音,直到1945年8月30日才得以恢复。
(完整版)中国新闻节目发展史
• 1981年7月1日,中央电视台新闻 • 单调、缺乏形象感的口播新闻尽可
节目龙头的《新闻联播》在编排方
能地配上照片、地图、影片、幻灯
面实行了创办以来的第一次“改版"。 或字幕,20多年中一直沿用的新闻
将以前明确分为三块的国内新闻片、 片配乐的做法被取消。《新闻联播》
国际口播稿和国际新闻录像,按其 的片头和开始曲、播音员背景、预
• (3)新闻专题类节目:包括新闻专题节目、新闻杂志节目。 • (4)新闻谈话节目:包括新闻访谈节目、新闻讨论节目。 • (5)国际新闻类节目:包括国际新闻节目、对外新闻节目。 • (6)大型新闻节目:包括大型新闻事件节目、大型新闻活动节目。
2/8/2020
电视新闻节 目的5个发展
阶段
曲折 创业阶段 (1958-
2/8/2020
• 1984年元旦,中央电视台开办《午 间新闻》;1985年3月开办了《晚 间新闻》。1991年7月5日,中央 台在第一套节目9:00—9:10开 始直播《早间新闻》。至此,中央 台每天的新闻播出次数已达9次计3 小时5分钟,早、中、晚三个时段 的新闻节目空档基本填补完毕。
• 上海电视台1987年7月5日开办了 杂志型电视新闻节目《新闻透视》
• 初创时期的《新闻联播》,它的 地方新闻大都是通过班机或火车 运到北京,加上洗印、编录,快 则三五天,慢则十天甚至半个月 才与观众见面。
• 1978年12月,中央电视台开始使 用电子新闻采集设备(ENG),80 年代初,省级以上的电视台基本 是ENG和摄影机并用,并逐步向 录像化过渡。
• 1979年5月1日,中央电视台两位 年轻记者张长明和王纪言用长镜 头抓拍了能享有特权的上层人士 子女乘公家轿车到王府井购物、 游玩的情景。这条解说词不多, 但纪实性颇强的批评性报道《王 府井停车场见闻》,1979年9月 12日在《新闻联播》中一播出, 顿时舆论哗然。第一次触及到了 特权思想和不正之风,引起了观 众强烈共鸣和极大的反响。这条 批评性报道起到了先导作用。
第1章 中国新闻事业的诞生与初步发展
第一节 中国新闻事业的历史渊源
2、明代的邸报
(1)发行方式:明代邸报的发布和传抄主要通过通政 司、六科、提塘三个环节实现。
(2)内容:明邸报抄报制度宽松,内容十分丰富。皇 帝谕旨、宫廷消息、官员动态、臣僚奏章、军事活动, 包括农事、灾象、社会新闻均可收录。
第一节 中国新闻事业的历史渊源
2、宋代官办的“邸报”
(1)邸报 宋代进奏院进奏官在政府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
向全国各州及同级官员抄送的文告手抄件就是“邸 报” 。邸报的基本内容为朝政简报(朝报)、明发 上谕及大臣奏章。“邸报”具有更多的报纸特征和 封建官报色彩。
第一节 中国新闻事业的历史渊源
(2)邸报的特点
➢ 朝廷对私办小报者处罚不够严厉,也使小报屡禁不 绝。
➢ 意义:小报突破了官方对新闻传播的垄断和封锁, 打破了官方邸报的一统天下,满足了一部分士大夫
第一节 中国新闻事业的历史渊源
(三)元代、明代的报纸
1、元代官方新闻发布以诏书和一般官文书的形式,只 是传递上更加迅速。
元代传递四方往来文书的官用邮政机构称为急递铺, 每10-25里设一铺,每十铺设一邮长。
御史府将传播官方新闻的诏书通过邮驿发给郡,郡的 长官郡守按军政两大系统抄传给都尉府和县衙门, 再由他们各自逐级抄传到乡、亭。抄传的内容多为 摘要。如图:
御史府 郡守 县衙门(县令) 乡(游徼) 亭
都尉 县尉
第一节 中国新闻事业的历史渊源
(3)秦汉以来的露布 露布,原指不加封检,公开发布的文书。秦汉时作为
(4)所提供的信息,有些是进奏官员们自行采集的,有 些则是从他们获得的朝廷动态消息中筛选出来的。
(5)形式上多为材料的堆砌,无报名,无标题,无分栏。
第七章 电视新闻写作
1、少而精 3、主次分明
2、实在而具体
(二)为耳朵所写
要扬长避短,做到使用口语化的语言来写作,同时,语 言还应通俗易懂,避免使用深奥难懂的词汇和字眼。
如选择响亮上口的词语,把同义词相互转换,“立即” 改成“马上”;“气候”改成“天气”。多用双音词, 如把“曾”改为“曾经”、“虽”改为“虽然”;把抽 象的内容具体化,变成形象说法。如将难以记忆的数字 转换成容易记忆的说法,如“到2000年,每3个英国人 中就有一个超过50岁”,比用“到2000年,英国超过 50岁的人数已经达到……”富于感性,容易在观众心中 留下印象。
(一)节目预告的作用
电视新闻节目的预告讲究简洁、生动,在提供重要简 单信息的同时,注重调动观众兴趣。还要注重新闻节 目的严肃性,不能搞新闻噱头,不能掺杂娱乐成分, 一句话,简洁、明了、具体、生动是节目预告的写作 要领。
(二)新闻提要的作用
新闻提要的作用是引起观众的注意,以便关切节 目的内容。一般情况下,节目内容提要在节目预 告之后,其主要播报当次节目中最重要的内容和 最吸引人的画面。 1、用典型画面配提要解说。
中国电视的诞生
这个时期的新闻节目有:《图片报道》、《简明新 闻》、《电视新闻》
《图片报道》:1958年5月第一次播出,它是中国电 视新闻的最初形态,将新闻图片分切组合,再配上解 说的新闻报道形式。图片均选自新华社。
《简明新闻》:1958年11月第一次播出,是一种口语 形态的消息类新闻节目,稿件来自于中央人民广播电 台新闻部。 《电视新闻》:记者拍摄完成的以电影《新闻简报》 为样板的新闻节目。由于需要用胶片拍摄,受设备条 件的限制,《电视新闻》为不定期播出,每星期大约 播出2~3期。
简讯播出节奏快,写作就要紧凑,画面选择有代表性 的主要几个镜头加以编辑。文字上既要准确清楚,又 要言之有物,突出重要信息,最新动态。
中国新闻传播史:发展历程与媒介变迁
• 报纸:为定期发行的传播媒介 • 杂志:为不定期发行的传播媒介 • 电视:为实时传播的媒介 • 互联网:为随时随地传播的媒介
05
中国新闻传播媒介的变迁
古代新闻传播媒介的演变
• 口头传播:为主要传播方式,适用于日常生活,如民间故事、史 诗等
• 人际传播:通过对话、聚会等形式进行 • 群体传播:通过仪式、节日等活动进行 • 文字传播:随着文字的出现,书面传播逐渐兴起 • 甲骨文、金文等:为最早的文字形式 • 竹简、木牍等:为最早的书写材料 • 新闻传播媒介:主要包括甲骨文、金文、竹简、木牍等
03
中国近代新闻传播史的开端
鸦片战争后的新闻传播变革
新闻传播事业的变革:随着鸦片战争 的发生,中国新闻事业开始受到西方
的影响
新闻传播媒介的演变: 从传统的报纸、杂志到
近代的报刊
新闻传播形式的变化: 从传统的报刊到近代的
报刊
• 外报的出现:如《字林西报》等 • 报刊事业的兴起:如《申报》等
• 报纸:如《申报》、《新闻报》 等 • 杂志:如《时务报》、《新青年》 等
• 报纸:为定期发行的传播媒介 • 杂志:为不定期发行发展
民国时期新闻事业的繁荣
新闻事业的繁 荣:随着政治、 经济、文化的 发展,新闻事
业逐渐繁荣
01
• 报纸:如《申报》、《新闻 报》等 • 杂志:如《时务报》、《新 青年》等
新闻传播媒介: 主要包括报纸、
杂志等
新闻传播形式 的变化:从口 头传播、文字 传播到报纸、
杂志等
03
• 报纸:为定期发行的传播媒 介 • 杂志:为不定期发行的传播 媒介
02
中国古代报刊的发展与演变
宋代报刊的诞生与传播
• 报刊的诞生:随着印刷术的发明,报刊应运而生 • 《开元杂报》:为最早的报纸 • 《新闻总录》:为最早的新闻汇编
中国早期电视栏目发展回顾
中国早期电视栏⽬发展回顾2019-08-13要想翻开中国电视节⽬的历史,毫⽆疑义,要从中央电视台启程。
中央电视台创⽴于1958年,当时的称谓是北京电视台。
这年的5⽉1⽇,北京电视台(央视前⾝)开始对北京市仅有的50台电视机试验播出,播出串联单如下。
19:00播出台标和开始曲,并预告节⽬。
19:05《⼯业先进⽣产者和农业合作社主任庆祝“五⼀”座谈》19:15纪录影⽚《到农村去》19:25诗朗诵《⼯⼚来了三个⼤姑娘》、《的号⾓》19:30舞蹈《四⼩天鹅舞》、《牧童与村姑》19;50苏联科教⽚《电视》我们从以上节⽬单可以看出,雏型的中国电视是从⽆栏⽬状态开始的。
对于电视栏⽬,我们不仿有个明确的定义。
那就是指在固定时段、固定时长、固定名称、固定对象播出的电视节⽬。
当时的北京电视台,还没有受众市场,更没有竞争市场,甚⾄没有形成稳定的制作队伍,所以节⽬的编排结构为随意性编排,属于有什么编什么,有多少编多少的状态。
观众的接受⼼理也处于对新鲜事物的亢奋状态,有什么看什么,看什么爱什么。
随着电视在中国的逐渐普及,电视受众规模的⽇益扩⼤,电视制作队伍的⽇趋稳定,1960年1⽉1⽇,北京电视台开始试⽤固定时间表,并⾸次设置⼗⼏个电视专栏固定化的栏⽬,如《电视新闻》、《科学常识》、《医学顾问》、《国际知识》、《少年⼉童节⽬》、《体育爱好者》等。
内容涉及⼯业、商业、以及⾸都建设、祖国各地、新⼈新事等。
这⼀举措,预⽰了中国电视栏⽬化的启动,从频道结构分析,这些栏⽬既有新闻类,⼜有知识类,还有娱乐类,表现了我国初期电视节⽬的多功能趋向。
接下来,六⼗年代⾄⼋⼗年代中期,是中国电视节⽬栏⽬化的创型时期。
这个时期的明显特征是以中央电视台为主⼒军,⼀统天下,推动中国电视栏⽬化的前移。
在这个时期,有⼀批为当时⼴⼤观众和社会所欣赏和关注的电视栏⽬脱颖⽽出,成为中国电视史上⼀个⼜⼀个的亮点。
开办于1961年的《⽂化⽣活》,是当时北京电视台(央视)的主时栏⽬。
论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四个历史阶段
浅析清末明初明办报刊清末明初新闻事业发展的四个历史阶段学生姓名:叉叉叉学生学号:**********学生班级:新闻131【摘要】本文以新闻事业发展的自身规律与社会发展的历史诉求相结合为研究视角,将明末清初新闻发展的历史过程划分为三个历史阶段:第一阶段,外报在华崛起。
第二阶段,国人办报的开端。
第三阶段,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的兴起。
第四阶段,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的兴起。
明末清初即新闻事业发展的四个历史阶段作了探讨与阐释。
[1]关键词:明末清初新闻发展历史阶段自1815年第一份近代中文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诞生,至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中国报业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第一阶段,外报在华崛起。
自1815年开始,至1895年结束,其最基本的特点是:近代报刊因外国传教士传播福音的需要而在中国诞生,鸦片战争后在外国商人等各色人等的共同努力下“渐行于中土”(王韬),其中商业性报纸发展为报业的主流。
以1815年为中国新闻事业的历史起点,其依据是《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创办。
1815年8月5日,英国基督教传教士威廉•米怜在南洋马六甲发刊中文《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以阐发基督教义为主旨。
这份报刊虽然在南洋地区出版,但其创办意图并不是为了影响南洋人,也不是仅仅为了影响南洋地区的华人,而是为了影响所有的中国人,因而被新闻史学者认定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份近代化报刊。
戈公振认为,《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是为我国有正式报纸之始”。
此后,虽有学者曾提出过一些异议,提出应以1833年8月1日在广州发刊的中文《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或1822年9月12日在澳门出版的葡萄牙文《蜜蜂华报》为历史起点,但都只是一家之言而已。
然而,自1815年《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创刊至1839年禁烟运动发生前,外国传教士虽然视近代报刊为其传教的重要工具,但因当时的满清封建王朝在思想文化上实行言禁政策而始终难成气候,发展的步子极为缓慢,二十多年间仅出版过6份中文报刊。
新闻联播
1980年5月1日,《国际新闻》保留名称并入《新闻联播》,之后完全并入《新闻联播》。在此期间,各地方 电视台的新闻影片改用微波干线传送至央视,《新闻联播》每日播出时长改为30分钟。7月7日,《新闻联播》后 面开始播出中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
1台第一次试播《全国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 向全国10多个省、直辖市电视台传送信号,该节目成为《新闻联播》的雏形。
1977年11月,分别召开了华东和中南、华北和东北、西北和西南等地区电视台参加的座谈会,共同商讨如何 办好全国电视新闻联播节目的问题。
新闻联播
中央电视台新闻节目
01 节目历史
03 节目评价
目录
02 节目形式
《新闻联播》是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推出的晚间新闻节目,节目由郭志坚、康辉、海霞、李梓萌、欧阳夏丹、 刚强、潘涛、宝晓峰、严於信、郑丽担任主播。
节目以政治、经济、科技、社会、军事、外交、文化、体育、农业、交通等方面新闻为主。
节目于1978年1月1日起每日19:00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首播。2003年5月1日,因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试 播,该节目每日19:00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和新闻频道并机直播。2019年8月1日,因CCTV-7由“军事·农业频 道”更名为“中央电视台国防军事频道”,该节目每日19:00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CCTV-1)、新闻频道 (CCTV-13)和国防军事频道(CCTV-7)并机直播。同时各省级卫视频道和部分地方台进行转播,每期为30分钟 (有时可能会延长)。
1982年9月1日起,中共中央明确规定,重要新闻首先在《新闻联播》中发布,由此开始奠定节目为官方新闻 发布管道的重要地位, 节目宗旨为“宣传党和政府的声音,传播天下大事”;新闻先后次序排列不是以其重要 性,而是以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排名先后而定的。其大致内容按播出顺序通常是: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公务活动(包 括中央召开的重要会议等),思想教育类短片,中国境内各个领域的进步,人民大众的精神面貌,神州大地的风 采,国内简讯,最后是时长通常不超过五分钟的国际新闻等。
九十年代以来电视新闻大事记(PPT 42张)
大众普遍认为《实话实说》开始走下坡路的 一个标志性事件是2002年9月崔永元的离开, 和晶的接任。事实上,后来关于《实话实说》 的争议大多是围绕和晶与“崔氏风格”的 “差距”展开的。不过,和晶在稳住阵脚之 后,通过一定时间的潜移默化,将自己独有 的女性特质与“和氏智慧”贯注于《实话实 说》中,也逐渐开始被观众所认可。但是, 不可否认的是,很多观众“在崔永元离开之 后就不怎么关注这个节目了”。
《东方时空》作为电视新闻杂志在中国拓展 了电视新闻的意义,使电视新闻不仅仅局限 于《新闻联播》和整点新闻之类的各种消息 类新闻,更有了无论在容量和内涵上都更为 深广的人物访谈和深度报道,新闻人物和新 闻事件由此日益故事化、贴近生活、贴近观 众。开启中国电视新闻的栏目化运作时代。 栏目化运作是媒体对传播内容的进一步细化。 栏目化运作使受众在对信息的接受上更富选 择性。 栏目能大大提升媒体的品牌效应,栏目已经 成为媒体品牌的一种象征和标志,颇受观众 亲睐。
《实话实说》从1996年春季被隆重推出后,已经走 过了13个年头。在经历了最近几年的挣扎后,倒在 了深秋这个收获的季节。从感情上说,《实话实说 》的倒掉令人伤感和痛心;但从发展上看,《实话 实说》走到如今的地步,是定位迷失和无法适应观 众需求变化的必然。 《实话实说》的优势在于其敢说话、说实话,其采 用谈话和交流的轻松互动风格,让观众可以从不同 角度感受到对某一话题的看法和思考。新颖的主持 方式和讨论内容的深刻,使其成了央视的一个王牌 节目。 事实上,《实话实说》的最终倒掉,与其偏离“实 说话”和“说实话”精神有着直接的联系。
(2)、暗访——证据“说话” 3、叙评结合的“说话”特点 (1)、叙事的模式(反馈语 、故事化) (2)、评的特点(明评、暗评) (三)、对《焦点访谈》当前困境的思考 掣肘可能来自哪些方面? 1、来自媒体本身 2、来自受众 3、来自收视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17/2014
第二阶段:调整改进阶段(1980-1992)
• 一、电视新闻节目的内容拓展 • (一)、批评报道增多,舆论监督职能渐显 • 中央电视台先后推出了像《北京沙子口货场哄抢西瓜》、《首都航空 港进口货物长期无人认领》、《一条马路隔断两个企业的产需联系》 等批评性报道,大胆揭露一些单位存在的官僚主义现象和在管理体制 上存在的弊端。 • 北京电视台开办了《观众之声》,山东电视台开办了《街头见闻》, 这些栏目的定位基本相似,都属于新闻舆论监督栏目。 • (二)、报道党、政的重大事件及活动,政治透明度增强 • “两案"审判报道。1980年11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开庭, 审判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案。在我国的历史上,进行如此重大的公 开审判和实况报道,这还是第一次。
12/17/2014
图片报道:9月2日,北京电视台正式开播后开辟了《图片报道》栏目。 新闻简报:《新闻简报》是由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制作的新闻电影专 集,其体裁类似于消息。 口播新闻:1958年11月2日起出现了口播新闻,它们在一个五分钟的新闻 栏目《简明新闻》中播出。当天是由沈力播报,她因此成为我国第一个电 视播音员。 电视评论:1959年6月18日,北京电视台播出了电视评论《谈西柏林近 况》。 (三)、地方台新闻节目 上海电视台:1958年10月1日,上海电视台试播成功。它是继北京电视台 之后的全国最早建立的地方电视台。1959年10月1日正式播出。从1960年 1月起,开设了一个《简明新闻》栏目。由播音员出镜头读稿播出。 哈尔滨电视台:现黑龙江电视台的前身——于1958年12月20日开始试验播 出,一周年后正式播出。这是一座以“土法上马"著称的电视台。播出图片 新闻和口播新闻。1960年5月10日,比较固定的新闻节目有3个,即《跃 进的黑龙江》、《今日哈尔滨》和《晚间新闻》。
12/17/2014
• 二、文革期间(1966-1976) • (一)、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受到严重冲击 • 1966年5月中旬,北京电视台作出了“关于宣传社会主义文化大革命” 的一些安排:1、在《简明新闻》里,口播有关文化大革命的消息和 重要文章摘要。2、拍摄有关文化大革命的电视新闻。为了“突出政 治999,1966年8月1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率先在《各地人民广播电台 联播节目》开始时播送毛主席语录。此后,又增加了《红卫兵专题节 目》等节目。 • (二)“文革”中的新闻报道 • 重点突出毛泽东同志:电视纪录片《毛泽东主席畅游长江》 • 强调正面宣传报道:1966年10月27日,北京电视台报道了我国导弹 核武器试验成功的新闻。 • 报道重大事件:1966年8月1日到12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次重 要会议、全面发动文化大革命的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召开。北京台记 者宋朝彦和李华采访拍摄了大会闭幕这则重大新闻。这是北京台记者 第一次采访报道党的代表大会之外的中央会议。
12/17/2014
• 1989年12月18日21点,中央电视台 在对《综合经济信息》进行改版的基 础上,新开办的电视经济栏目《经济 半小时》在第二套节目中播出。 • 值得一提的是,《经济半小时》栏目 在打击假冒伪劣产品活动中所做出的 开拓和努力。 • (四)国际新闻和对外报道得到重视
• 1978年12月,仅中央台开办有一个每 周三次、每次10分钟的《国际新闻》 栏目。1979年9月1日,中央台开始与 新华社合作,在《国际新闻》中增加 一组最新的口播国际要闻简讯,国际 新闻改名为《国际见闻》。
单调、缺乏形象感的口播新闻尽可 能地配上照片、地图、影片、幻灯 或字幕,20多年中一直沿用的新闻 片配乐的做法被取消。《新闻联播》 的片头和开始曲、播音员背景、预 告新闻提要的方式也都做了改进。
12/17/2014
• •
(二)、新闻评论等深度报道开始出
• 《电视新闻频道研究》(雷跃捷、 • 《立体审视美国电视新闻节目 主持人的产生背景》 张彩,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3) • 《美国电视新闻节目的特色》 • 《中国电视史》(刘习良,中国 • 《英国电视新闻现状与分析》 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
12/17/2014
• 从1958年出现电视新闻节目至今,中国电视新闻节目已 走过了56年的历程。透过56年的跌宕风景,历数所有的 成功与失败,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我国电视新闻从无到有、 由弱变强的绚丽画卷。50多年间,我国电视新闻完成的 “不仅仅是节目形态与内容上由单一到多元的转变,更是
12/17/2014
• 1978年1月1日,《新闻联播》开 播,采用直播形式,当时它的新 闻内容除中央台本台拍摄的外, 大量采用了地方台选送的新闻。 • 《新闻联播》恢复了中断多年的 由播音员出图像向观众报告节目 的形式。当时的新闻节目制作与 播出条件比较简陋。 • 《新闻联播》在这个阶段一直保 持三段式,分为“国内新闻”、 “口播新闻”、“国际新闻”。 • 初创时期的《新闻联播》,它的 地方新闻大都是通过班机或火车 运到北京,加上洗印、编录,快 则三五天,慢则十天甚至半个月 才与观众见面。
12/17/2014
• 报道党政领导的重要活动。1979年1月28日,邓小平副总理访问美国, 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领导人第一次正式访问美国。中央电视台派记 者和工作人员15人随访,中央电视台每天通过卫星传送邓小平副总理 访美专题新闻。1990年3日14至16日,江泽民访问朝鲜,中央电视台 及时报道了江泽民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后的第一次出访。 • (三)、经济新闻比重加大,初显服务意识 • 经济新闻栏目首先诞生在上海电视台,名为《市场掠影》。《市场掠 影》把经济报道的领域从过去单纯报道生产,拓展到消费,这在我国 电视报道中是个突破。 • 1985年1月1日,中央台开办了第一个经济新闻栏目《经济生活》,通 过第一套节目向全国播出。《经济生活》节目的主要内容是介绍国内 外经济、科技发展动态、经验、行情以及提供各类社会服务。并在其 基础上创办了《综合经济信息》。 • 中央电视台第二套节目以《综合经济信息》栏目为龙头,初步搭建了 一个以经济新闻为主的专业频道雏形。
传播理念和手段上由落后到先进的跨越”。从口播到录播
再到直播,从短片到栏目再到频道,从“慢、长、空”到 “快、新、活",我国电视新闻在不断创新与改革中,
完成了自己一次又一次的升华,也成就了中国电视新闻事
业的蔚为大观。
中 国 新 闻 节 目 发 展 史
12/17/2014
基本概念
• 1、电视新闻:电视新闻是以现代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声音、画 面为传播符号,对新近或正在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电视新闻是 电视新闻类节目的总称。 • 2、电视节目:电视节目指电视台各种播出内容的最终组织形式和播 出形式。电视节目实际上涵盖了电视台和其他电视制作机构制作的、 供播出或交流的具有特定内容和形式的电视作品。 • 3、电视栏目:电视栏目指固定时间、固定长度、固定风格并定期播 出的电视节目,体现了一种板块化的组织形式,是电视制作和播出中 的基本衡量单位之一。 • 4、电视节目栏目化:电视节目栏目化是电视编排节目的一种方法。 即将反映同一内容或同一类型的节目归为一栏,使它有固定的名称、 标志、开始曲和时间长度并安排固定的时间予以播出。
12/17/2014
• 1986年,中央电视台对外部开 办了《英语新闻》,同时办起 了一批栏目,如时事节目 《FocUS》(焦点)、专题节目 <<CHINACHINA>>(中国,中 国)等。
• 二、新闻节目传播方式改进 • (一)增加新闻播出时段,改 进新闻的编排方式 • 1982年1月,上海电视台打破了 中国电视新闻一天一次的格局, 率先在每天21点开办《晚间新 闻》。同年7月,广东电视台在 全国率先开办《午间新闻》
12/17/2014
电视新闻节 目的5个发展 阶段
曲折 创业阶段 (19581979)
调整 改进阶段 (19801992)
高速 发展阶段 (19932003)
多元化 发展阶段 (2003-至 今)
12/17/2014
第一阶段:曲折创业(1958-1979)
• 一、文革前期(1958-1966) • (一)、中国第一家电视台——北京电视台成立 1958年5月1日,中国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的前 身)开始试验播出。这一天,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开播前并 选定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播音员沈立环(播音名沈力)担任我国第一位 电视广播员。新生的北京电视台自办节目的能力是很低的,在相当大 的程度上必须依靠其他新闻和文艺单位的支援,从内容上看,中国第 一次电视节目可以说是新闻节目与娱乐节目的拼盘。 (二)、早期新闻节目的样式 新闻纪录片:《英雄的信阳人民》这是第一部自制的电视新闻纪录片。 谈话节目:试播第一天的第一个节目《庆祝“五一”座谈会》 现场转播/直播:1958年10月1日国庆节,“首都人民举行盛大阅兵 游行"第一次对重大节庆典礼活动进行大型转播。
• 1978年12月,中央电视台开始使 用电子新闻采集设备(ENG),80 年代初,省级以上的电视台基本 是ENG和摄影机并用,并逐步向 录像化过渡。 • 1979年5月1日,中央电视台两位 年轻记者张长明和王纪言用长镜 头抓拍了能享有特权的上层人士 子女乘公家轿车到王府井购物、 游玩的情景。这条解说词不多, 但纪实性颇强的批评性报道《王 府井停车场见闻》,1979年9月 12日在《新闻联播》中一播出, 顿时舆论哗然。第一次触及到了 特权思想和不正之风,引起了观 众强烈共鸣和极大的反响。这条 批评性报道起到了先导作用。
12/17/2014
• 三、文革结束后(19761979)——过渡期 • (一)、创办《新闻联播》 • 197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正 式改名为中央电视台,英文缩 写为“CCTV“,对外称“中华 人民共和国中央电视台"。随着 技术的发展,全国各地电视台 的新闻节目可以及时传送到北 京,供北京电视台转播或编选 部分节目向全国传送。 • 1976年7月1日,《全国电视台 新闻节目联播》开始试播,北 京电视台向全国10多个省、直 辖市电视台传送信号,其内容 基本上和原来的电视新闻节目 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