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专题—化学与传统文化

高考化学专题—化学与传统文化
高考化学专题—化学与传统文化

化学与传统文化

一.考查物质的成分

1.〖2015全国Ⅰ〗我国清代《本草纲目拾遗》中记叙无机药物335种,其中“强水”条目下写道:“性最烈,能蚀五金……其水甚强,五金八石皆能穿第,惟玻璃可盛。”这里的“强水”是指()

A.氨水B.硝酸C.醋D.卤水

2.明代著名哲学家、科学家方以智在其《物理小识》卷七《金石类》中指出:有硇水者,剪银塊投之,则旋而为水。其中的“硇水”指()

A.醋酸B.盐酸C.硝酸D.硫酸

3.东汉魏伯阳在《周易参同契》中对汞的描述:“……得火则飞,不见埃尘,将欲制之,黄芽为根。”

这里的“黄芽”是指()

A.金B.硫C.铜D.铁

4.中国丝绸有五千年的历史和文化。古代染坊常用某种“碱剂”来精炼丝绸,该“碱剂”的主要成分是一种盐,能促进蚕丝表层的丝胶蛋白杂质水解而除去,使丝绸颜色洁白、质感柔软、色泽光亮。这种“碱剂”可能是()

A.胆矾B.火碱C.食盐D.草木灰

5.春秋末期齐国的工艺官书《考工记》中载有“涑帛”的方法,即利用“灰”(草木灰)和“蜃”(贝壳灰)混合加水所得液体来洗涤丝帛。这种液体能洗涤丝帛主要是因为其中含有()

A.氧化钙B.碳酸钠C.氢氧化钾D.次氯酸钠

6.据《易经》记载:“泽中有火”,“上火下泽”。泽,指湖泊池沼。“泽中有火”,是指“M 气体”在湖泊池沼水面上起火现象的描述。这里“M气体”是指()

A.甲烷B.一氧化碳C.乙烯D.氢气

7.我国宋代《开宝本草》中记载了中药材铁华粉的制作方法:“取钢煅作叶如笏或团,平面磨错令光净,以盐水洒之,于醋瓮中阴处埋之一百日,铁上衣生,铁华成矣。”中药材铁华粉是指()A.铁粉B.醋酸亚铁C.冰醋酸D.食盐

8.宋代著名法医学家宋慈的《洗冤集录》中有用银针验毒的记载,银针变黑即为中毒,但现代化学

表明银针只能检验出砒霜的毒性,下列物质也能使银针变黑的是()

A.Na2S B.NaI C.NaBr D.NaCl

9.《天工开物》中记载:人贱者短褐、枲裳,冬以御寒,夏以蔽体,其质造物之所具也。属草木者,为枲、麻、苘、葛,属禽兽与昆虫者为裘褐、丝绵。各载其半,而裳服充焉矣。文中的“枲、麻、苘、葛”和“裘褐、丝绵”分别属于()

A. 纤维素、油脂

B. 糖类、油脂

C. 纤维素、蛋白质

D. 糖类、蛋白质

10.“硫二两,硝二两,马兜铃三钱半。右为末,拌匀”。这段中国古代炼丹家对“伏火方”的记载被认为是黑火药配方的雏形。下列对后来成熟的黑火药配方中主要成分的说法正确的是()A.硫酸、硝石、木炭粉B.硫磺、芒硝、马兜铃粉

C.硫磺、硝石、木炭粉D.硫磺、硝酸、马兜铃粉

11.《本草纲目》中的“石碱”条目下写道:“采蒿蓼之属,晒干烧灰,以水淋汁,每百引入粉面二三斤,久则凝淀如石,浣衣发面,甚获利也” 。这里的“石碱”是指()

A.KOH B.KAl(SO4)2 C.KHCO3D.K2CO3

12.古代药学著作《本草经集注》共七卷,其中对“消石”的注解如下:“… 如握雪不冰。强烧之,紫青烟起,仍成灰…”。这里的“消石”是指()

A.氢氧化钙B.硝酸钾C.高锰酸钾D.硝酸钠

13.《新修本草》是我国古代中药学著作之一,记载药物844种,其中有关“青矾”的描述为:“绛矾,本来绿色,新出窟未见风者,正如瑠璃…烧之赤色…”据此推测,“青矾”的主要成分为()A.CuSO4·5H2O B.FeSO4·7H2O

C.KAl(SO4)2·12H2O D.Fe2(SO4)3·9H2O

14.《物理小识》中有如下叙述:“青矾厂气熏人,衣服当之易烂,栽木不茂”。“青矾厂气”指的是()

A.CO和CO2 B.SO2和SO3 C.NH3和NO D.NO2和H2S 15.《本草衍义》中有如下叙述:“嘉州峨眉山有燕萨石,形六棱而锐首,色莹白明澈。”这里“燕萨石”的主要成分可能是()

A.SiO2 B.CaO C.NaCl D.C(石墨)

16.古代造纸工艺中使用的某种物质存在副作用,它易导致纸张发生酸性腐蚀,使纸张变脆易破损,

该物质是()

A.明矾B.芒硝C.草木灰D.漂白粉

17.《后汉书·郡国志》中记载:“石出泉水…其水有肥,燃之极明,不可食,县人谓之石漆。”《酉阳杂俎》一书:“高奴县石脂水,水腻,浮上如漆,采以膏车及燃灯极明。”这里的“石漆”“石脂水”是指()

A.油脂B.油漆C.石油D.煤焦油

18.我国晋朝傅玄的《傅鹑觚集·太子少傅箴》中写道:“夫金木无常,方园应行,亦有隐括,习与性形。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里的“朱”指的是()

A.Fe2O3B.Cu2O C.HgS D.Cu

19.1640年,我国早期科技丛书《物理小识?金石类》记有“青矾厂气熏人,衣服当之易烂,载木不盛”。“青矾”强热,得赤色固体,“气”凝即得“矾油”。其中“矾油”是指()

A.硝酸B.氨水C.硫酸D.盐酸

20.战国所著《周礼》中记载沿海古人“煤饼烧砺房成灰”(“砺房” 即牡蜗壳),并把这种灰称为“蜃”。蔡伦改进的造纸术,第一步沤浸树皮脱胶的碱液可用“蜃”溶于水制得。“蜃”的主要成分是()

A.SiO2B.CaO C.Na2CO3D.CaCO3

二.考查实验基本操作

21.〖2017全国Ⅰ〗《本草衍义》中对精制砒霜过程有如下叙述:“取砒之法,将生砒就置火上,以器覆之,令砒烟上飞着覆器,遂凝结累然下垂如乳,尖长者为胜,平短者次之。”文中涉及的操作方法是()

A.蒸馏B.升华C.干馏D.萃取

22.我国明代《本草纲目》中收载药物1892种,其中“烧酒”条目下写道:“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这里所用的“法”是指()A.萃取B.蒸馏C.渗析D.干馏

三.考查反应过程

31.《本草图经》中关于绿矾的分解有如下描述:“绿矾形似朴消(Na2SO4·10H2O)而绿色,取此物置于铁板上,聚炭,封之囊袋,吹令火炽,其矾即沸,流出,色赤如融金汁者是真也。”对此段话的说明中肯定错误的是()

A.绿矾的化学式为FeSO4·7H2O B.绿矾分解过程中没有发生电子的转移

C.“色赤”物质可能是Fe2O3D.流出的液体中可能含有硫酸

32.东汉著名的炼丹理论家魏伯阳所著的《周易参同契》提出:“胡粉投火中,色坏还为铅”,已知胡粉主要成分是2PbCO3·Pb(OH)2。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胡粉中的Pb显+4价B.这里的“火”中含有炭

C.此过程中可能发生了化合反应D.在元素周期表中铅与碳都位于第ⅥA族

四.中华诗词挖掘,怎能离开化学

41.下列古诗中对应的化学物质及相关说法均正确的是()

选项诗句相关物质相关说法

A 春蚕到死丝.方尽纤维素高分子化合物

B 蜡.炬成灰泪始干脂肪烃不饱和烃

C 沧海月明珠.有泪碳酸钙强电解质

D 蓝田日暖玉.生烟二氧化硅两性氧化物

42.《中国诗词大会》不仅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还蕴含着许多化学知识,下列诗词分析不正确的是()

A.李白诗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紫烟”指“香炉”中碘升华的现象B.刘禹锡诗句“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金性质稳定,可通过物理方法得到C.王安石诗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爆竹的燃放涉及氧化还原反应

D.曹植诗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这里的能量变化主要是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五.一八模拟,成功有你

51.《神农本草经》说:“水银……镕化(加热)还复为丹”。《黄帝九鼎神丹经》中的“柔丹”“伏丹”都是在土釜中加热Hg制得的。这里的“丹”是指()

A.合金B.氧化物C.氯化物D.硫化物52.《本草纲目拾遗》中在药物名“鼻冲水”条目下写道:贮以玻璃瓶,紧塞其口,勿使泄气,则药力不减,气甚辛烈,触入脑,非有病不可嗅。在“刀创水”条目下写道:治金创,以此水涂伤口,即敛合如故。这里所说的“鼻冲水”、“刀创水”分别指的是()

A.氢氟酸、食盐水B.氨水、碘酒C.石灰水、硝酸D.稀硫酸、食盐

53【答案】

⑴HNO3

⑵FeSO4·4H2O

⑶2FeSO4·4H2O ===Fe2O3 + SO3↑+ SO2↑+4H2O SO3 + H2O==H2SO4

KNO3 + H2SO4 == KHSO4 + HNO3

⑷Fe + 6HNO3 ===Fe(NO3)3 + 3NO2↑+ 3H2O

⑸Ag + 2HNO3 ===AgNO3 + NO2↑+ H2O

⑹Au的金属活动性很弱,硝酸均不能将其氧化;加盐(NaCl)后,“强水”中含王水成分,

Au可溶于王水

⑺Pb与“强水”反应后生成硝酸铅,加盐(NaCl)后,生成PbCl2沉淀

⑻“强水”用过以后,生成了硝酸盐溶液,其氧化性减弱或消失

66【答案】

⑴黄铜或铜锌合金

⑵分别在空气中灼烧,表面变黑的是黄铜

⑶分解反应、置换反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