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结构

合集下载

土地经济学第一编答案

土地经济学第一编答案

土地经济学第一编答案名词解释1.土地利用土地利用是指人类劳动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这一活动表现为人类与土地之间进行物质、能量以及价值、信息的交流与转换。

2.土地利用程度土地利用程度是指人类对土地的利用与改造程度,也是指土地受人为影响的变化程度。

3.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结构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在数量上的比例关系,用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地占该区域土地的总面积的比例来表示。

4.土地利用效益土地利用效益是指土地利用后给人类带来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它反映了人类利用土地目标的实现程度。

5.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从宏观上讲,是指政府为实现土地合理利用综合目标的土地利用布局和手段的系统决策;从微观上讲,是指土地使用者对土地的潜力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价,并据此选择最有利的土地利用方式和措施的具体方案。

土地利用规划实质上是对过去土地利用经验的系统总结,并用于指导今后土地利用的实践,既包括对未利用土地的开发利用设想,也包括对已利用土地的合理调整及挖掘土地潜力的措施。

6.土地开发土地开发是指对未利用或利用效率低下的土地,通过工程、生物或综合性的措施,使其成为可利用的或效益更高的土地的过程。

广义的土地开发是尚未利用的土地经过清理、整治、使之可投入利用。

包括把无法利用的土地加以改造,然后投入利用的活动;也包括将农业用地经过平整和基础设施建设后,转为非农业建设用地的活动(也就是非农业土地开发)。

狭义的土地开发即土地开垦,是指把适宜耕作的生荒地是经过开垦变为耕地种植农作物的过程。

土地开垦是补充扩大耕地、改变耕地分布、改善农作物布局的重要过程。

7.土地保护土地保护是指通过对土地的合理利用和经营,使当代人得到最大的综合效益,并能保持土地的潜力以满足后代人对土地的需要。

具体来讲,就是依据自然生态规律采取各项保护措施,或在利用土地是停止采用原来的破坏性措施。

8.区位区位是客观物体分布的地区和地点。

土地利用结构名词解释

土地利用结构名词解释

土地利用结构是指特定区域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组成和分布情况。

它描述了土地在不同用途上的分配情况,包括农业用地、林地、城市用地、工业用地、水域、草地等。

土地利用结构的组成和比例可以反映一个地区的经济结构、人口密度、环境保护状况以及社会发展状况等方面的特征。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土地利用类型和其特点:
农业用地:包括耕地、园地、农田等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

农业用地的比例和农业类型的分布反映了一个地区的农业发展水平和粮食安全状况。

林地:指森林、林草地、森林公园等用于林业生产和生态保护的土地。

林地的比例和类型反映了森林资源的状况以及生态环境的质量。

城市用地:用于城市建设和居住、商业、工业、交通等功能的土地。

城市用地的比例和城市结构反映了城市化水平和经济发展状况。

工业用地:用于工业生产和工业园区的土地。

工业用地的比例和分布反映了工业发展的规模和结构。

水域:包括河流、湖泊、水库、海洋等水域。

水域的比例和状况反映了水资源的丰富程度和水环境的保护状况。

草地:包括天然草地和人工草地,用于畜牧业和生态保护等。

草地的比例和分布反映了畜牧业的规模和草地资源的利用状况。

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可以根据地区的发展需求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进行规划和管理。

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有助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经济发展、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等。

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

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

用地结构(%) 方案
A
B
C
1
50.00
30.00 20.00
2
30.00
20.00 50.00
3
20.00
50.00 30.00
用地效益(万元)
结构效应
(万元)
A
B
C
小计
一、土地利用结构 (三)土地利用结构效应
例如:区域总面积10000公顷,可供用地类型A、B、C,效益A地600 元每公顷, B地400元每公顷, C地200元每公顷。试分析土地结构效 应并比较。
Ⅰ 636.95 131.34
2.19 1238.42
1.62 0.58
1.84 2.14 1.08 1.2
Ⅱ 625.63
135 2.10 1275.99 1.43 0.71
1.96 2.12 1.14 1.15
Ⅲ 620.36
142 3.06 2148.61 1.73 0.85
2.19 2.15 1.09 1.11
课堂习题:完善表格缺少的权重值后,应用综合 评价方法选出最佳方案
评价指标
年均耕地粮食单产P1 年均耕地油料单产P2 年均耕地价值产投比P3
年均耕地纯收入P4 年均耕地能量产投比P5 耕地有机肥施用达标率P6
亩耕地有机质平衡系数P7 亩耕地N平衡系数P8 亩耕地P平衡系数P9 亩耕地K平衡系数P10
用地结构(%) 方案
用地效益(万元)
结构效应 (万元)
A
B
C
A
B
C
00 20.00 300.00 120.00 40.00 460.00 100.00
2
30.00
20.00 50.00 180.00 80.00 100.00 360.00 00.00

土地利用分类和空间结构PPT课件

土地利用分类和空间结构PPT课件
1、历史原因:原有基础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现 在的功能区现状。
2、自然因素:土地的面积与形状、地形起伏 程度与坡度大小、水文和气象条件等。
3、经济因素:距离市中心的远近、交通的通 达性。
4、社会原因:收入差异、知名度、种族和宗
教。(影响住宅区的分化最大的因素)
5、行政因素:政府引导或划分不同的功能区。
第10页/共23页
(注:各功能区之间无明确界线)
第8页/共23页
城市的土地利用与功能分区

商业用地
商业区
城 市 土 地 利 用
住宅用地
居住区

工业用地
工业区
政府机关与 公共用地
市政与公 共服务区
交通用地

交通和 仓储区




功 空间 空
能 分
组合
间 结


休憩及
风景游览与
绿化用地 聚第9页/共城23页市绿地区
(二)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因素
在城市的各种土地利用类型中,居 住用地是最广泛的土地利用形式。
城市不分大小,都有商业用地、居 住用地、工业用地三种基本类型。
有些大城市,还有其它用地类型, 如市政用地、文化用地、交通用地等, 而在中小城市,这些部门占地小而散。
第7页/共23页
三、城市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
(一)城市功能分区及其影响因素
工化线业最最活不平动 敏缓的 感.力区既方付 ,下选有便租 表降择利购能 现,这于物力 在但个上。随 图是区班距 中住位,离 的宅,又变 直
C区远离市中 心,工业区的租金 最低,C为工业区。
第16页/共23页
(三)中心商务区(CBD)
1职能: 商业枢纽、交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
公平性和可持续性得到保障
在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过程中,注重实现公平性和可持续性,有利于 长期稳定发展。
06
结论与展望
结论总结
•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重要性: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是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 关键,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和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 义。
•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实践经验:在实践中,各地根据自身条件和需求,采取了 多种措施进行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包括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土地资源保护和 生态修复等,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生态优先原则
经济效率原则
在土地利用结构优化过程中, 应优先考虑生态保护,确保 土地利用活动不对生态环境 造成不可逆的破坏。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应追求经 济效益最大化,提高土地利 用效率,避免土地资源的浪 费。
社会公平原则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应考虑社 会公平,确保不同地区、不 同利益相关者的土地权益得 到合理分配。
THANKS
感谢观看
生态环境质量
评估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后,是否改善 了生态环境质量,提高了生态服务功 能。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评估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后,是否促进 了社会经济发展,提高了人民生活水 平。
公平性和可持续性
评估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后,是否实现 了公平性和可持续性,是否有利于长 期稳定发展。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效果的评估方法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必要性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实现土地 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优化土地资源配置,促进经 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 的和谐共生。
03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原则和目标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原则
可持续性原则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应确保土 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满足 当代人的需求,同时不损害 未来世代的需求。

土地利用分类和空间结构

土地利用分类和空间结构

A区为城市中 心,商业支付的地 城市功能活动的付租能力 租最高,所以为商 业区。
经济因素:
商业活动的付租能力随距离变化最剧烈,直线最陡
B区靠近市中 心,对商业的吸引 住宅区的付租能力随距离的变化居中 力下降,但是住宅 工业活动的付租能力随距离变 区选择这个区位, 化最不敏感,表现在图中的直 线最平缓.既有利于上班,又 方便购物。

4.在城市各种功能 区中,最基本的 职能分区是( ) A、商业区 B、工业区 C、住宅区 D、行政区
5.城市中经济活动最为繁忙的地方是 ( ) A、金融贸易区 B、中心商务区 C、工业区 D、出口加工区
【P30活动】
请同学们思考
P30的活动题,看一看 商业用地、居住用地、 工业用地、市政用地 的分布各有什么特点?
城市土地利用的基
本特征是什么?
3、城市土地利用分布的特点
功能区 商业区 工业区 面积 最小 居中 形状 点状或 条状 聚集性 区位特征 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 线两侧或街道路口 1、不断向郊区外移 2、趋向于交通干线分布
1、历史原因:原有基础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现 在的功能区现状。 2、自然因素:土地的面积与形状、地形起伏 程度与坡度大小、水文和气象条件等。 3、经济因素:距离市中心的远近、交通的通 达性。 4、社会原因:收入差异、知名度、种族和宗 教。(影响住宅区的分化最大的因素) 5、行政因素:政府引导或划分不同的功能区。
住宅区 市政区
最大
低级住宅与低地、工业 高级、 区相邻;高级住宅与文化 低级住宅 区相邻 交通方便、邻近其服务对象
(任何一个功能区都可能兼有其它功能)
4、城市土地利用的基本特征 在城市的各种土地利用类型中,居 住用地是最广泛的土地利用形式。 城市不分大小,都有商业用地、居 住用地、工业用地三种基本类型。 有些大城市,还有其它用地类型, 如市政用地、文化用地、交通用地等, 而在中小城市,这些部门占地小而散。

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

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

第二节 土地利用布局
土地利用布局是对土地利用形式按土地利用结构在空间上 布局,因此,把土地利用结构的时空布局形式称做土地利用 总体规划模式,有土地利用分区模式和土地利用类型模式.
一、土地利用分区模式
(一)概念
依据土地利用的地域分异规律,对土地利用进行空间划分的过程.分区的依据是土 地利用的地域分异规律,一般可分为土地利用的地域分区和用地分区。
第三节 各类用地配置
用地布局是指土地利用的再分布,是土地利用规 划的结果.用地布局与生产布局有着密切的相 关性。
一、农业用地配置
包括蔬菜地、大田作物用地、林业用地、人工饲料地、副业用地配置等,根据 各类用地对自然条件、交通条件、市场条件等进行合理选址.
第三节 各类用地配置
二、建设用地配置
居民点用地配置 工业用地配置 交通用地配置 渠道配置
畜牧场和居民 点位置保持适 当距离

应选择产品到达消费地的完全计划费用最小的地点

费用最小的地点


符合生产和建筑的要求


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的要求
公路用地选址
现 有 公


定 主 干 道
路 选 线


路 的
走 向
原 则


渠道配置
1.灌溉排水渠道在水源和容泄区水位即定 的条件下,尽可能获得最大的自流灌溉和排 水面积 2.渠道布置应保证工程费用少,渠道输水 损失小 3.渠道选线应尽量少占或不占耕地 4.上级渠道的布置应为下级渠道的合理规 划和其他土地规划项目的合理规划创造良好 的条件.
土地利用布局的模式
• 【教学要求】理解和掌握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
的概念,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在土地利用总体 规划中的作用,熟悉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空间 布局的基本原理。

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

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

第三节
二、建设用地配置
居民点用地配置
各类用地配置
工业用地配置
交通用地配置
渠道配置
居民点用地选址要求
组织生产和生活的要求
建筑要求
卫生保健要求
兽医防疫要求
1.位置适中,对外联 系方便 2.与高等级公路保 持距离(150米) 3.水源水质条件好
1.地形朝向 2.水文地质条件 3.土质条件 4.安全条件 5.节约用地条件
2、编制原则
切实保护耕地原则 公众参与原则 统筹兼顾原则 因地制宜原则
3、编制依据
政策法律依据 计划规划依据 土地供需依据
二、土地利用结构方案的编制 (二)方案编制方法
1.土宜法:根据土地质量评价结果,结合国民经济各部门 发展对土地的需求和区域土地适宜性特点来确定各业用 地的比例结构。土地质量评价成果是前提条件
第二节
土地利用布局
土地利用布局是对土地利用形式按土地利用结构在空间上布局, 因此,把土地利用结构的时空布局形式称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模 式,有土地利用分区模式和土地利用类型模式。 一、土地利用分区模式
(一)概念 依据土地利用的地域分异规律,对土地利用进行空间划分的过程。分区的 依据是土地利用的地域分异规律,一般可分为土地利用的地域分区和用地 分区。 (二)土地利用地域分区 1、概念:依据土地利用和保护的主导方向,对土地利用进行空间划分的 过程。 2、分区原则 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相结合原则 土地质量差异原则 土地适宜利用原则 保持行政区划界线完整性区原则
第六章
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
• 【内容提要】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是土地利用 规划的核心内容,也是为实现规划目标的土地 利用的具体落实。本章主要介绍土地利用结构 与布局的概念,土地利用结构方案拟订的方法 和优化的模型,土地利用布局的模式和各类用 地配置的基本原理。 • 【重点内容】掌握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模型和 土地利用布局的模式 • 【教学要求】理解和掌握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 的概念,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在土地利用总体 规划中的作用,熟悉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空间 布局的基本原理。

土地名词解释

土地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土地的特性:自然特性:1.位置的固定性;2.面积的有限性;3.质量差异性;4.功能永久性。

经济特性:1.供给的稀缺性;2.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3.报酬递减的可能性;4.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土地利用结构:一般是指一定区域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在数量上的比例关系,用各种利用类型土地占该土地总面积的比例来表示。

土地利用基本原则:1.农业优先与统筹安排用地结构向结合;2.坚持集约利用与保持适量耕地相结合;3.专业利用与综合利用相结合;4.合理开发利用与科学保护相结合;5.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

城市土地利用特性:1.位置在城市土地利用中具有特殊重要性;2.城市土地利用途径更具多样性;3.面积对城市土地利用具有较小的限制作用;4.交通运输的重要性对于城市土地更为显著;5.城市土地用途改变的代价相对巨大。

土地集约利用:就是在单位面积上合理增加物资和劳动投入,以提高土地收益的经营方式。

土地利用规模:是指经济活动中相对独立的经营实体(如企业,城市等)所占用土地面积的大小,是反应土地生产要素集中程度的一个指标。

扩大农业土地经营规模的条件:1.非农业发达,农业劳动力已大量转移到非农产业就业,且这些劳动力转移后获得相对长期稳定的职业和收入。

2.农机化水平的提高。

3.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增强。

4.农业经营者素质的提高。

农业经营规模:泛指农业经营单位的规模量(包括规模总量及单一生产要素的规模量),是一切农业经营部门,一切农业经营组织形式,一切农业经营单位经营活动的数量反应,是普遍的数量反应。

土地规模经济:土地规模经济的扩大所能获得的经济效益表现为伴随着土地经营规模扩大单位产品平均成本的不断降低。

土地可持续利用:指当前的土地利用不能对后代的持续利用构成危害,即土地的利用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能影响人类今后的长远需要。

土地人口承载力:也叫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潜力,是指一定面积土地的食物生产潜力所能供养的一定消费水平的人口数量。

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

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
水域 未利用地 规划面积
326
1560 185
50
80
10
13
26
12
8
10 20
12
10 8
200
40 6
10
1500 16
10
30
期内增加
土地综合平衡表 单位:hm2
土地利用类型 类 型 基期面积 园 地 60 460 10 60 50 20 10 林 地 130 20 500 180 10 26 10 8 10 牧 草 地 15 5 城 镇 村 用 地 45 30 18 10 500 12 10 交 通 用 地 35 20 14 15 8 200 40 10 1500 5 6 10 水 域 25 10 未 利 用 地 10 5 期内减少
选取不同的投入水平和不同的产出水平,选用不同的计算 参数值,得到不同的规划方案。
(三)方案编制方法
1.土宜法 根据土地质量评价结果,结合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对 土地的需求和区域土地适宜性特点来确定各业用地的比例 结构。 土地质量评价成果是前提条件,优点在于各类用地面积 和布局符合土地质量条件和土地适宜性条件。
第九章
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
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是土地利用规划的核心
内容,也是为实现规划目标的土地利用的具 体落实。
第一节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
一、土地利用结构概述
1.
土地利用结构
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占地的比重及其相互 关系的综合。 2. 用地结构与经济结构的关系 很强的关联性
3.土地利用结构优化


依据土地需求量预测资料,对照土地利用现状图,具体研 究各个图斑面积中土地用途变更计划,其结果反映于表6— 3中。

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

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
参加的工作班子且要1~2年才能完成。所需人员多,完成任务的 周期长。
③实施方式 主要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和相应的过渡阶段
性规划,缺乏具体的实施手段。
第四章

土地利用布局的模式
④实施效果 总体蓝图模式最大的弱点就是容易失去现时性,
由于社会、经济、自然等各项因素的发展受各种不确定的因素影 响很大,所以原来的规划与设计内容很快会老化,又很难随时进 行反馈修正,从而容易造成宏观上的失控现象。
第四章
第四章 土地利用结构与结构调整
第一节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原则或次序
第二节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方法
第三节
土地利用布局
第四节
各种用地配置
第一节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原则或次序

土地利用调整次序
第四章
二 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的步骤与方法
第四章

土地利用调整次序
1. 优先安排农业用地。 2. 农业用地内部优先安排耕地。 3. 非农业建设用地内部优先安排交通、水利、能源、 原材料工业等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其他建设用地按照 产业政策安排。 4. 各类用地的扩大以内涵挖潜为主,集约利用,提高 土地产出率。 5. 林牧渔业用地确需扩大的,应充分利用荒山、荒坡、 荒水、荒滩地;除改善生态环境的必要用地外,其他 均不得占用耕地。 6. 建设用地确需扩大的,应尽量占用劣地,特别应控 制占用耕地及林地。
第四章

土地利用布局的模式
优点: 成果图表双全,融平面布置、指标控制、土地利用分区
于一体。
⑴土地利用分区是根据土地适宜性划分的,能够体现三个效益 的和谐与统一,因此可以作为土地利用的长远目标。
⑵能够从空间布局上落实规划,分区弥补了指标控制缺乏区位 和土地质量的不足,具有很好的空间视觉效果。

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课件

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课件
02
它决定了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 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土地资 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基础。
土地利用结构的影响因素
自然条件
地形、气候、水文、土壤等自然 条件对土地利用结构具有重要影 响,如平原地区适合发展农业,
山区适合发展林业和旅游业。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地利用结 构也会发生变化,如城市化进程中, 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农业用地 逐渐减少。
土地利用构与布局 件
• 土地利用结构概述 • 土地利用布局概述 • 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的关系 • 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的实践案例 • 未来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的发展趋势
土地利用构概述
01
土地利用结构的定义
01
土地利用结构是指一定区域内土 地资源利用方式的组合与构成, 是土地利用类型、规模、比例和 空间布局的综合反映。
局的践案例
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案例
案例一
北京市朝阳区
城市郊区
住宅、教育、医疗等中低强度开发区域,建 筑密度较低,绿地较多。
城市中心区
商业、金融、文化、娱乐等高强度开发区域, 建筑密度高,绿地少。
交通规划
地铁、公交等多种交通方式交织,交通网络 发达。
农村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案例
案例二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
它旨在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提 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经济、社会和 环境的协调发展。
土地利用布局的原 则
01
02
03
04
生态优先原则
在土地利用布局时,应优先考 虑生态保护,确保土地资源的
可持续利用。
空间均衡原则
土地利用布局应实现空间上的 均衡发展,避免地区间的不平
衡。
经济可行原则

第四节 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

第四节 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

第五节 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方案的编制

一、方案编制 (一)确定土地利用调整指标 1、土地利用指标调整方法 常规方法 模型化方法
2、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指标依据



(1)规划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年规 划与五年计划 (2)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结果 (3)土地适宜性评价结果 (4)上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求 (5)土地供需预测与分析结果
一、概念及意义 二、层次类型 1、地域分区 2、用途分区 3、用途分区结构
三、土地利用分区原则



1、土地资源适宜性原则 2、农业用地优先原则 3、供需平衡原则 4、差异性原则 5、一致性原则 6、集中连片原则 7、行政界线的相对完整性原则
四、土地利用分区原则



1、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评价和自然 社会经济资料是分区基本依据 2、区域已有的区划和规划是分区参考依 据 3、各部门发展战略及用地需求量是分区 重要依据。



(3)制定各种用地控制数量及总方案。 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总目标,用地结构 和布局方案与经济结构方案的适应程度, 明确调整土地的类型与数量、调整的来 源与去向及各业用地的布局。 (4)编制土地利用指标平衡表。 (5)将土地利用指标分解到下一级行 政单位
5.编制重点工程建设项目用地计划

这里所说的重点工程建设项目是指对 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占地面积 较大的新建大、中型工程建设项目,包 括工业、能源、交通、水利等骨干工程。 在用地指标中虽已包括了重点工程建设 项目的用地需求量,但是为了在规划实 施中对这些用地给予优先安排,做好与 各方面的协调工作,应将重点建设项目 用地单独编制一个概略计划,作为土地 利用总体规划的一项内容,纳入规划之 中。

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

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
⑷两种模式的结合,使得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具有很强的可操作 性。
第四章

土地利用分区
土地利用分区,一般可进一步划分为土地利用地域分 区和土地利用用地分区。在地域分区的基础上进而进 行土地利用用地分区。国家、省、市级土地利用总体 规划一般进行土地利用地域分区和土地利用用地分区。 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仅作土地利用用地分区。 (一)土地利用地域分区
第四章
二 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的步骤与方法
1. 审核各类用地数量与布局。对土地供需预测结果应 从数量和布局上进行审核,对其中存在的问题经协调 解决以后予以核定。 2. 用地数量综合平衡。经核定的各类用地供给量与需 求量作为用地数量综合平衡的依据,如各业用地供求 数量上出现矛盾,则应以土地有效供给量为基础,根 据规划原则和土地利用调整次序进行综合平衡。 3. 用地布局综合平衡。在用地数量平衡的基础上,再 审查各部门要求的用地位置、范围是否存在矛盾;如 存在矛盾,也根据规划原则和土地利用调整次序协调 解决。
第四章

数学模型法
1. 概念 依据调查得到的基础数据和资料,建立数学模型,借
助电子计算机技术求解,获得多个可供选择的土地利
用总体规划方案。 2. 优点 逻辑严密,算法科学;并可以获得多个供选方案,便
于从中选优。 3. 缺点 易受资料和参数的限制,非量化指标一般无法考虑, 尚需计算机软硬件支持。

第二节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方法

常规法(综合平衡法)

数学模型法
第四章
第四章

常规法(综合平衡法)
1. 概念 常规法是在单项用地计算的基础上,采用逐项逼近, 借以达到土地面积数量平衡和空间布局平衡的土地利 用结构调整的方法。 2. 优点 简单方便便于掌握,是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由 于这个优点较易为人们所接受,在县乡两级土地利用 总体规划中采用较多。它要求研究人员具有丰富的工 作经验,掌握大量的资料。如辖区土地资源的特点、 现有的土地利用状况、土地的适宜性和生产潜力等。

土地利用结构与空间布局综述

土地利用结构与空间布局综述
意义
研究土地利用结构与空间布局有助于优化城市空间资源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 率,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研究目的与问题
研究目的
深入探讨土地利用结构与空间布局的 影响因素、演变规律及其优化策略, 为城市规划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问题
如何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空 间布局,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
02
06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01
土地利用结构与空间布局是影响区域生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 素。
02
土地利用结构与空间布局的优化可以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区域 可持续发展水平。
03
不同地区、不同发展阶段下,土地利用结构与空间布局的优化策略存 在差异,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
04
土地利用结构与空间布局的优化需要综合考虑生态、经济和社会等多 方面因素,实现多目标协同发展。
分散式布局是指将城市的功能和设施 分散在多个相对独立的区域,形成低 密度的城市空间。这种布局模式有利 于缓解城市拥挤和环境压力,但也可 能导致城市管理效率降低和服务水平 下降。
组团式布局是指将城市分成若干个相 对独立的功能组团,每个组团都有一 定的规模和功能,组团之间通过交通 和通讯网络连接。这种布局模式结合 了集中式和分散式布局的优点,有利 于提高城市的管理和服务效率,同时 也有利于缓解城市拥挤和环境压力。
城市化进程
随着城市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 城市用地不断扩张,农业用地转 化为建设用地。
产业结构调整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部 分用地类型发生变化,例如工业 用地转化为商业用地。
自然灾害影响
自然灾害可能导致部分地区土地 利用发生变化,例如地震、洪水 等灾害导致土地利用受损或改变。

土地利用结构

土地利用结构
9 9
2、规划原则 切实保护耕地原则 统筹兼顾原则 因地制宜原则 三效益统一原则 公众参与原则
10 10
3、编制依据
❖ 政策法律依据: ❖ 土地、森林、草原、水、矿产、渔业、环保、城市规
划、水土保持、交通运输等政策法规法律有关规定 ❖ 计划规划依据: ❖ 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上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9 29
30 30
31 31
基于计划和市场兼容的弹性规划法
指标
耕地保有量
基本农田面积
园地面积
指标约束
林地面积 总量指标
建设用地总规模
城乡建设用地规模
城镇工矿用地规模 交通、水利及其他用地规模
新增建设用地总量 建设占用农用地规模 增量指标 建设占用耕地规模
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规模
2010年 2020年 指标属性
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
1
土地利用结构
2
土地利用布局
3
各种用地配置
4
主要指标分解
5
案例分析
1 1
第一节 土地利用结构
一、土地利用结构的概念和作用
土地利用结构系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占地的比重及其相互 关系的总和,是各种用地按照一定的构成方式的集合。 土地利用系统具有以下特点:
1. 整体性 2. 层次性 3. 功能结构性 4. 最优化(或满意度,效益最大化)
基于面积均衡性的综合法 基于土地适宜性的土宜法 基于思维系统性的模型法 基于计划与市场兼容型的弹性规划法 基于质量和效益发展型的区域发展规划法 基于生态优先型的泛目标生态规划法
13 13
基于面积均衡性的综合法
综合法是在单项用地计算的基础上采取逐步逼近, 借以达到土地面积综合平衡,即达到面积数量平衡和空 间布局平衡各类用地面积变动情况可以用下式表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地资源合理分配和土地利用效益最大化
6 6
7 7
确定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应遵循以下次序和原则要求:
❖ 设定国土生态屏障网络用地; ❖ 优先安排基本农田; ❖ 协调基础设施用地; ❖ 优化城镇工矿用地; ❖ 拓展农业生产和城乡绿色空间; ❖ 构建土地利用景观风貌。
8 8
第一节 土地利用结构
二、供选方案的拟定
555.7774 584.7231 28.9457
588.8705 609.4766 20.6061
14.6354 23.5487 8.9133
16.8403
0
16.8403
33.7465 29.6561 -4.0904
65.2222
53.2048
12.0174
654.0927 662.6814 8.5887
基期面积
耕地
园 地
4120 550 542 210 614 326
1560 185
8107
3800 60 460 10
60 20 50 10
80 13 3990 573
190 113 -130 23
土地利用类型
林 地
牧 草 地
城 镇 村 用 地
交 通 用 地
水 域
130 15 45 35 25
20 5 30 20 10
0.00
10693.9
16.37
51724.1
79.20
1514.3
2.32
5744.5
8.80
330.6
0.51
9.0
0.01
7598.4
11.63
524.9
0.80
2388.7
3.66
2913.6
4.46 5
5
结构合理,才能保持土地利用系统的良性循环,取得 土地利用的最大效率。 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是解决土地资源供需平衡,实现土 地利用效率最大化的有效途径。
基于面积均衡性的综合法 基于土地适宜性的土宜法 基于思维系统性的模型法 基于计划与市场兼容型的弹性规划法 基于质量和效益发展型的区域发展规划法 基于生态优先型的泛目标生态规划法
13 13
基于面积均衡性的综合法
综合法是在单项用地计算的基础上采取逐步逼近, 借以达到土地面积综合平衡,即达到面积数量平衡和空 间布局平衡各类用地面积变动情况可以用下式表示:
用地结构效应计算
方案
用地结构(%) ABC
用地效益(万元) A B C 小计
结构效应 (万元)

50 30 20 300 120 40 460
+180

30 20 50 180 80 100 360
+80

20 50 30 120 100 60 280
0
3 3
土地利用的数量结构 土地利用的空间结构
9 9
2、规划原则 切实保护耕地原则 统筹兼顾原则 因地制宜原则 三效益统一原则 公众参与原则
10 10
3、编制依据
❖ 政策法律依据: ❖ 土地、森林、草原、水、矿产、渔业、环保、城市规
划、水土保持、交通运输等政策法规法律有关规定 ❖ 计划规划依据: ❖ 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上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4 4
地类
土地总面积
耕地
园地 农 林地 用 地 牧草地
其他农用地
合计
城镇建设用地
城乡
建设
用地 建

用 地
交通 水利
用地
农村居民点用地 采矿用地 其他独立建设用地
小计 交通用地 水利用地
小计
规划基期年
面积
比重
65306.6
100.00
39980.4
61.22
41.4
0.06
1008.4
1.54
0.0
500
18 14
180 10 15
5
10 10 500 8
26 8 12 200 10
10 10 40 1500
12 20 8 6 16
698 248 633 338 1566
198 68 133 138 66
156 38 19 12
6
未 利 期内减少 用 地
10 5
6 10
30 61 31 -124
320 90 42 30
114 126
60 155 937 937
0
18 18
19 19
20 20
基本农田土地整理结构调整表
土地分类
耕地
水田 旱地 小计 农村道路
农用地 其它 农用 地
坑塘 沟渠
小计
建设用 地
合计
住宅用 农村居

民点
合计
合计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建设规模(公顷)
整理前
整理后
增减
33.0931 24.7535 -8.3396
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
1
土地利用结构
2
土地利用布局
3
各种用地配置
4
主要指标分解
5
案例分析
1 1
第一节 土地利用结构
一、土地利用结构的概念和作用
土地利用结构系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占地的比重及其相互 关系的总和,是各种用地按照一定的构成方式的集合。 土地利用系统具有以下特点:
1. 整体性 2. 层次性 3. 功能结构性 4. 最优化(或满意度,效益最大化)
(一)拟定供选方案的原则和依据 1、指导思想和规划目标
❖ “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 策与“一要吃饭,二要建设,三要保护环境”的方针。 ❖ 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战略等,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 构,综合协调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用地关系,在空间上合理布局 用地,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持续、高速和健康地发展创造 良好的土地条件。
农业区划、国土规划、农业区域开发规划、城市总体 规划和土壤普查 ❖ 土地供需预测依据: ❖ 各部门用地的供给和需求预测
11 11
(二)供选方案的产生 依据规划战略目标和规划前的各项工作基础,
选取不同的投入水平和不同的产出水平,选用不同 的计算参数值,得到不同的规划方案。
12 12
三、方案编制方法
10.9810 2.3923 -8.5887
10.9810 665.0737
2.3923 665.0737
-8.5887 0
土地利用结构效应 :指在不增加土地资源数量投入的条件下, 通过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寻求土地利用满意结构,实现土地 资源供需综合平衡。
2 2
如表所示,若区域土地总面积P=10000公顷,可供选择用地类 型为A、B、C,其效益分别为KA=600元/ha,KB=400元/ha, KC=200元/ha,结构效应表现为不同用地结构所获得效益的差 异。
B(t)=B(0)+C-D 式中, B(t)—期末用地面积; B(0)—期初用地面积;
C—期内用地增加量;D—期内用地减少量
14 14
15 15
同时在土地利用现状图上勾绘出土地用途变更的界
线,使得土地面积空间平衡。
16
16
17 17
土地综合平衡表 单位:hm2
类型
耕地 园地 林地 牧草地 城镇村用地 交通用地 水域 未利用地 规划面积 期内增加 增减相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