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传统“六书”之本原意义历史论文论文
六书一报告研讨
六书一报告研讨【摘要】“六书”理论,历代都有所研究,也一直争议不断。
近年来出土文献研究增多,文字起源尤其是汉字形体方面有了很大发展。
本文简单对历代学者关于“六书”理论研究加以归纳总结,辩证地看待“六书”的得失,并简单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说文解字》;六书;转注;假借早在2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发现构造成字有六种类型——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六书”。
“六书”是六种构造汉字的方法,这种理论最早于春秋战国时期提出,例如:《左传·宣公十二年》:“夫文,止戈为武”。
《论语·颜渊》:“政者,正也”。
“六书”的名称最早见于《周礼·地官·保氏》:“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
乃教之以六义: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然其具体所指,未作说明。
“六书”细目始于汉代刘歆的《七略》。
后来班固和郑众也分别列举了六书的条目:班固《汉书·艺文志》:“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以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
”郑众注《周礼》,以为“六书”是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
然而也仅是列举名目,未作说解。
而许慎在《说文叙》中,对“六书”理论作了全面的阐述:“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
一曰指事。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二曰象形。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三曰形声。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四曰会意。
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五曰转注。
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六曰假借。
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此后至今,文字学者虽然对许慎“六书”的次第略有调整,对每书具体所指及其分合略有异义,但基本上都还是沿用了许氏的“六书”说。
后人关于“六书”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两个问题上:一是“六书”命名与划界是否合理,这实质上涉及“六书”能否涵盖全部汉字,是否与汉字一一对应的问题;二是造字之法与用字之法的讨论,这实质是涉及“六书”是否处于同一范畴、同一层面的问题。
六书理论研究探析
六书理论研究探析
《六书》是古代伟大思想家孔子熟心整理而成的六本书籍,包括《尚书》、
《周易》、《诗经》、《春秋》、《礼记》以及《书经》,它们重点强调自我高尚而贵族的教养理念,同时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书》的内容触及各个方面,既包括宗教和哲学思想,也包括历史、政治、
法律、教育、婚姻以及家庭价值观等等。
它们代表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共同精神,这些精神包括尊重祖先的传统,尊重家庭的正义原则,注重社会正义和不偏待任何一方等。
在高校教育和研究中,《六书》深深地影响着学习者的想法和行为。
它们教导
着学者要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要尊重社会公平伦理,反对腐败行为。
同时,《六书》也关注了政治教育的素养和文化水平的提高,重视加强政治思考和思想准备,压力自己学习和受教育,从而为社会谋取更大的发展。
总而言之,《六书》是古代伟大思想家孔子提出来的经典文本,对当代教育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高校和高等教育中,它们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既教导爱国之心与正义,又帮助学者学习中华文化,为健康家庭环境的建立营造良好的氛围。
“六书”理论研究综述
目录序 (1)一、草创期 (1)二、成长期 (2)三、成熟期 (3)四、新时期 (4)小结 (5)参考文献 (6)“六书”理论研究综述(山东经济学院文学院李波)序“六书”理论形成于东汉。
许慎的《说文解字》是“六书”理论正式创立的标志。
从那以后,“六书”理论就成为传统文字学中的一个基础理论,同时也是核心理论之一,甚至还逐渐形成了一门专门的学问——“六书学”。
纵观“六书”理论的整个研究过程,可以分为草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和新时期四个时期。
本文就“六书”理论研究的历史分期、各个时期独特的学术成就以及“六书”理论的优缺点等问题进行归纳概括,理清脉络,并加以系统分析和科学评价。
为了论述的方便和清晰,本文对“六书”理论研究分为两个层面、四个时期:第一个层面是传统“六书”理论研究的层面,这一层面贯穿了草创期、成长期和新时期三个时期;第二个层面是从现代语言学视角研究的层面,其中既有传统性质的因素,又更多地蕴含着现代语言学因素,主要是指新时期。
一、草创期“六书”理论的草创期可以追溯到周代,贯穿春秋战国和两汉,直至南唐。
南唐徐锴《说文解字系传》的诞生标志着草创期的结束。
这一时期,就其研究的总体趋势和特性而言,始终没有摆脱传统“六书”的性质,一直是在“六书”理论的影响下研究和探讨汉字的构形问题,或者说这个层面对于“六书”的研究,其基本精神是继承式的、阐发式的、修正式的,并没有从根本上跳出许慎的拘囿。
“六书”名称始见于《周礼·地官·保氏》:“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以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日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①由此可知“六书”作为“六艺”中的一门学科,最初是用来教育公卿士大夫子弟的。
至于“六书”的具体名称,《周礼》并没有明确说明。
有关“六书”具体名称的确定大概到汉代时期才产生的。
具体来说,汉代主要有三人对“六书”的具体名称和排列顺序做了界定。
郑玄注引郑众《周礼解诂》谓六书是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指出六书的具体名称和次第。
汉字六书理论
汉字六书理论汉字六书理论是一个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国文化和汉字文化的基础。
古时候,汉字的书写并不标准化,给日常的书写和传播带来了很多不便。
后来,汉字书写经过了数百年的发展,形成了一门汉字书写的学科,就是汉字六书理论,由此开创了汉字书写的先河。
汉字六书理论是研究汉字书写的学理,指的是以汉字六书(字、词、句、诗、书、报)为理论基础,借助视觉、空间、文字构成等多种技术形式,分析、概括和总结汉字书写的形式、技巧、原理和规律的学科。
简单的说,汉字六书理论就是研究如何正确书写汉字的一门学科,涉及到汉字书写的原理和法则,历史发展和风格变化。
汉字六书理论自古至今都有重要意义,它是汉字历史、文化发展的继承者和守护者,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推动力之一。
例如,甲骨文中可以看到许多关于汉字书写的痕迹,其中包含的汉字六书理论的原理已经渗透进各个古代汉字书写体系中。
另外,隋唐宋元时期,因为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书写规则,人们普遍使用自己的书法以及对汉字的书写技法和规则的研究,也为研究汉字六书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清代以后,随着新的社会环境和教育体制的出现,汉字书写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书写体系逐渐消失,传统汉字书写原则和规则也受到了较大的影响。
其中最突出的是汉字六书理论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像胡适先生等人也曾就汉字六书理论的发展进行了讨论。
如今,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汉字六书理论越来越受到重视。
汉字文化保护者也积极参与到汉字文化保护运动中,诸如开展提倡汉字文化的知识宣传活动、保护汉字文化遗产以及推广汉字六书理论研究等,都有力地维护了汉字六书理论的传承和发展。
总之,汉字六书理论是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字六书理论不仅丰富了汉字文化,而且也是传承和发展汉字文化的重要纽带,更是为研究汉字文化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对于有志于了解汉字文化的人来说,熟练掌握汉字六书理论不仅能够深入学习汉字文化,还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汉字书写的方法和规则,从而更好地保护汉字文化。
论传统六书及各种三书说的优劣
试论传统六书与各种三书说的优劣<一> 六书说古人把汉字的造字方法归纳为六种,总称"六书",即所谓"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六书"是古人根据汉字构造归纳出来的汉字构造结论,而决不是古人依照这六种法则来创造文字的。
"六书"这个词最早见于?周礼·地官?:"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其中没有对"六书"详细的名称,也没有对六书的解释。
西汉*歆?七略?:"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
"这是对六书最早的解释,象形、象事、象意、象声指的是文字形体构造,转注、假借指的是文字的使用方式。
东汉许慎受*歆的启示,费几十年的精力整理汉字,编成?说文解字?一书,在这本书的"叙"说:"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
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伪〔应该是〕,武信是也。
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这六种造字方法的特点,可以简介如下:1.象形用简单的线条描摹客观事物的形状,使人一看就能把字形与具体事物联系起来,知道它所代表的事物。
比方:人〔甲骨文〕月〔金文〕2.指事用一种特殊性符号,标记*一客观事物和表示*一概念,这种标记符号或是加在独体象形字的*个部位,或是加在代表*种事物符号的特殊位置。
比方:上〔甲骨文〕"上"字下面的一长横代表水平线,上面的一短横是指示性符号,表示位置在水平线以上这样一个概念。
六书理论及其演变 黄忠良
本科毕业论文H0221001212202分类号学号密级10722公开题目六书理论及其演变The six categories of Chinese characters theory and itsevolution作者姓名指导教师学科门类提交论文日期专业名称学校代码成绩评定黄忠良汉语言文学亓娟莉二○一二年五月语言文字学摘要“六书”作为汉字的构形理论,从其发展的历史来看,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说法,但基本原理不变。
历来学者在传统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的基础上,对该理论进行解说阐发,先后形成了汉代三家六书说、六书三耦说、四体二用说和三书说等汉字构形理论。
而本文将在研究传统“六书”的基础上借鉴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对“六书”的理论及其演变规律做系统的阐述,使“六书”理论的脉络更加清晰,便于人们理解和运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和评价。
关键词:六书;发展;汉字;构形AbstractAs the conform theory of Chinese character,the definition of six categories was vary from time to time during its development in the history,but,the basic principal remained unchanged.Scholars in different eras formed their own theory about the conform of Chinese character such as the three schools and six books theory in Han dynasty,The Theory of Six Categories of Chinese Characters in Three Pairs,the theory of four natures and two usages and the three books On the basic of The tradition six categories which is self-explanatory character,pictographs,pictophonetic Characters, associative pictophonetic Characters,compounds,mutually explanatory characters and phonetic loan characters.This paper is going to make a systematic state about the theory of six categories and it’s way of evolu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study of tradition six categories as well as used others scholars’research.And make a clear context of the six categories that can help people understanding and use it more convenient,also help them to analyse and evaluate on the basis of that.Keywords:The six categories of Chinese characters;development;Chinesecharacter;configuration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前言 (1)一“六书”理论的内容 (1)(一)象形 (1)(二)指事 (2)(三)会意 (3)(四)形声 (3)(五)转注 (4)(六)假借 (5)二六书的发展演变 (6)(一)汉代三家“六书”说 (6)(二)六书三耦说 (7)(三)四体二用说 (8)(四)三书说 (9)三六书的学术价值及其意义 (10)(一)六书对汉字构形体系形成的指导意义 (10)(二)揭示汉字的发展历史和演变规律 (10)(三)汉字构形体系的形成需要有统一的标准 (11)结论 (11)注释 (12)参考文献 (13)致谢 (144)咸阳师范学院2012届本科毕业毕业论文前言“六书”是关于汉字造字与用字方法的传统理论,自汉代以来研究“六书”的学者很多,他们都从不同的角度对六书理论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再论传统“六书”之真谛(一)
再论传统“六书”之真谛(一)传统“六书”是一个极有吸引力的问题。
近两千年来,有人推崇,有人否定,有人具体分析,有人加以改造。
无庸置疑,这是一个古老而草创的理论。
然而至今,我们是否真正地把握了这个旧理论的精髓?近代文字学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可以给我们以启示。
甲骨文出土以后,刘鹗的《铁云藏龟》于1904年拓印出版,晚清著名学者孙诒让当年获睹,兴奋不已,“辄穷二月力,校读之”,撰就我国第一部考释甲骨文字的专着《契文举例》,为“开辟中国近代学术史的新纪元”揭开了序幕。
毫无疑问,这凭靠的是他深厚的旧学根柢和较高的鉴别能力,其中主要是他长期攻治许慎《说文解字》的素养,不仅具有分析小篆形体的丰富实践,而且基本上把握了许慎有关“六书”理论的精髓。
可以说,《契文举例》是依托旧理论处理新材料的典型例证。
就当代而言,裘锡圭先生的新“三书说”,孙雍长先生的十种“思维模式”,王宁先生的11种“构形模式”等等,都是关于汉字构形问题的最新理论,是对传统“六书”的改造与创新。
因此,如果能够吸收历来众多学者的有益的思想,就能够进一步理请传统“六书”的本原意义,进而把握“六书”所反映的先民“造字”的思维历程和思考方式。
这对进一步明确汉字的性质,理解古今字的产生、类化字的形成、音译字的转化,建立崭新的文字学理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汉字的性质汉字是一种古老的最具个性的文字符号。
对于它的性质,历来众说纷纭。
而要揭示传统“六书”之真谛,又先要明确当时汉字的性质。
索绪尔说过:世界上“只有两种文字体系:1、表意体系,------这个符号和整个词发生关系,因此也就间接地和它所表达的观念发生关系。
这种体系的典范例子就是汉字。
2、通常所说的表音体系,它的目的是要把词中一连串的声音模写出来。
”(〈普通语言学教程〉)索绪尔的这个论断,不仅是着眼于文字记录语言的本质和文字构形的依据,而且是着眼于汉字的整体系统的。
在记录语言的词的职能上,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并无区别,其区别只在于连接词的纽带是语音还是词义。
_六书_理论的历史回顾及其在当代的发展_赵学清
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 第3期“六书”理论的历史回顾及其在当代的发展赵学清内容提要:“六书”理论是汉字学的理论基石。
许慎运用它分析汉字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近代以前,由于人们认识局限和这一理论本身的不足,“六书”研究没有多大进展。
近代以来,人们开始突破“六书”绝对权威的地位,唐兰、陈梦家、裘锡圭等先生相继提出“三书说”。
王宁先生则进一步提出了“汉字构形学”的理论,使汉字学理论研究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一“六书”之名最早见于战国时代的《周礼》,但《周礼》中并没有对“六书”的具体说明。
直到东汉的班固才在《汉书·艺文志》里首次将“六书”细目罗列出来,认为“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
”其后郑众对“六书”的定名又有不同之处。
直到许慎才真正给“六书”作了具体解释,他在《说文解字叙》中说:“《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
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扌为,武信是也。
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今天人们提到“六书”,一般采用许慎的名称及班固的次序。
汉字的“六书”理论是在古人对汉字构形认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在汉代今古文学派的争论中产生的。
早在《左传》中就有了“止戈为武”、“皿虫为蛊”的说法,尽管这类说法带有很大随意性,甚至是不正确的,但却启发了“六书”理论的产生。
而汉代今古文之争则直接诱发许慎研究古文字,提出“六书”理论并运用于汉字分析的实践中。
汉代今古文学派争论的焦点虽然是经书的内容及经义的解释,并不在用字方面;但是由于各自来源不同,古文多为壁中书,是用战国文字抄写的文本,而今文则为博士们传习,是用隶书写成,因此,这场争论与文字关系也十分密切。
浅析“六书”的现代意义
明代杨慎首倡 “ 四体二用” 的观点, 他在《 六书索隐》 中说:
六书 以十分计之, 象形居其一, 象事居其 二, 象意居其三 , 象 这对传统 “ 六书” 来说是进步 的, 但并不细密 。直到王凤阳先 “ 生才 以写词法为纲, 造字法为 目, 分为形象写词法, 象声写词 声居其四。假借者 , 借此 四者也; 转注者 , 注此四者也 。四象
茎)、 行 ( 杏) 、 行 ( 杭)、 行( 沆) ; 转注则一义数文, 借如老者, 是客观事物 的绘制 。为此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汉字的源 头只有 (
一
个—— 记事 图画。对于汉字的结构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 直训老耳 , 分注则为耆、 为耋、 为耄 、 为寿焉 。 凡六 书为三耦也。
智, 许慎采用“ 六书” 说, 即指事、 象形、 形声、 会意、 转注 、 假借 。 徐锴把 “ 六 书” 分为汉字的初始 、 汉字 的发展 、 用字法三个层 班固也采 用“ 六书” 说, 但 具体名称却与许慎的不同, 他在 《 汉 次, 这一理论从而打破 了学界对 “ 六书” 的迷信 并作 出了巨大 书 ・ 艺文 志》中说: “ 古者八岁入小学, 故周官保 氏掌养 国子 , 贡献,“ 开启了历代对六书 的再阐释” 。特别是在汉字构形理 教之六书谓: 象形、 象事、 象意、 转注 、 假借 , 造字之本也 。 ” 郑众 论研究方面 , 后世学者在许慎基础之上都有所创新, 从原来 “ 造 在《 周礼解诂》 中说 : “ 六书: 象形 、 会意 、 转注 、 处事 、 假借 、 谐声 字之本” 一个层面 发展 为构形和用字的两个 层面 。
( 云 南师 范大 学文 学院
六书在小学识字教学中的重要性分析论文
六书在小学识字教学中的重要性分析论文摘要:在新课标的要求下, 学校教育要做到以人为本, 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展开相关的教学活动及教学内容。
小学生还处在直观性思维的过程中, 对结构复杂的汉字缺乏理性认识。
因此, 小学识字教学应注重通过有效的方式方法, 增强画面感, 以提高识字效率, 而“六书”的应用便是一种极好的办法。
汉字本身的连续性及历史性决定“六书”可以应用于小学识字教学。
儿童的心理特征决定“六书”有必要应用于小学识字教学。
目前很多小学已经把“六书”引入课堂, 学生的识字效果明显提高。
关键词:“六书”; 小学; 识字教学; 重要性;一、“六书”说的内涵介绍“六书”说是我国最早的关于汉字性质和结构的全面系统的理论。
“六书”之名首见《周礼》, 最早就是指我国古代汉字教学的内容, 后来东汉许慎对“六书”进行了全面阐述, 他通过分析9 353个以篆文为主的汉字结构, 归纳出六种大家普遍认可的汉字造字方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着成我国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
自从“六书”说一提出, 就一直被汉字研究学者奉为圭臬, 成为汉字研究的准绳并历代沿袭, 逐渐形成了我国古代以识字教学为核心、按照汉字结构特点进行识字教学的语文教学系统。
在教学中, 教师要把“六书”的规则教给儿童, 一般先教独体字, 再教合体字, 清人王筠在《教童子法》中说:“先取象形、指事之纯体教之……纯体既识, 乃教以合体字。
又须先易讲者, 而后及难讲者。
能识两千字乃可读书。
” (1) 历史证明, 这种识字教学方法卓有成效, 历经千年而不衰, 因为它抓住了汉字的根本性质。
可是, 目前很少有人能自觉且科学地应用“六书”说进行识字教学, 这也是我国目前的小学识字教学现状不容乐观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 探讨如何将“六书”恰当地应用于小学识字教学中, 便成为语文教育工作者的任务之一。
二、“六书”在小学识字教学中的具体应用(一) 关于“象形”字在小学识字教学中的应用所谓的象形字, 是描摹事物的轮廓特征而写出来的, 被称为文字画。
最新 “六书”理论新解-精品
“六书”理论新解摘要:“六书”说是最早的关于汉字构造的传统理论,它对文字学的发展有巨大贡献,“六书”是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六类。
文章对“六书”理论关于“造字之本”的说法做出新的解释,认为它其实是更接近于描述汉字的结构类型。
关键词:六书许慎造字之本结构类型一、“六书”含义来源“六书”一词最早见于《周礼》。
《周礼·地官保氏》载:“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以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日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但是周礼并未具体说明六书的内容。
西汉末年,汉代的学者首次将“六书”解释为六种造字的方法,并列出了六书的具体名称。
有几种说法:1.班固引用了刘歆的《七略》,而在其著《汉书·艺文志》说道:“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
”2.郑众注《周礼·地官·保氏》说:“六书,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也。
”3.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给“六书”分别下了定义,并举了例字:“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
一曰指事。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二曰象形。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三曰形声。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四曰会意。
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挥,‘武’‘信’是也。
五曰转注。
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六曰假借。
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从以上较为流传的三家来看,对“六书”的解释显然迥异,各有分歧。
然而我们从中可以看到,许慎的解说是更为详尽、简明和易懂的,因而也更受到学界的推崇。
二、学界对“六书”乃“造字之本”说法的争论许慎对“六书”的解说《说文解字》,堪称得上是影响后世颇深的一部文字学经典大作。
但是,其实自从“六书”一词出现的那天起,关于“六书”的争论就随之而起,没有定论,这致使“六书”的理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论文:浅析“六书理论”的产生与创新
浅析“六书理论”的产生与创新论文:浅析“六书理论”的产生与创新汉字是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原始象形文字发端于原始渔猎时代晚期,此时人们处于原始具象思维高级阶段。
即使到了殷商甲骨文时期,人们总体理论思维水平人处于较蒙昧或散漫状态,以致没有创造出其他任何可以称之为理论的有系统的思想。
[1]但是在上述这样一个漫长的人类文明的徘徊阶段,文字却经历了从初始、发展到趋于成熟定型的过程,并且逐渐形成自身内在规律的过程。
其中的规律就是后人提出的“六书理论”,在这个规律形成的过程中,原始具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得到过渡,奠定了中华传统文化。
一、六书的产生及其合理性作为象形文字,汉字的一大特点就是字形与字义之间存在着一定关系。
最早分析汉字的结构与使用方法而得到规律总结并且构建了一套理论体系,便是东汉许慎的“六书说”。
“六书象形居其一,象事居其二,象意居其三,象声居其四。
假借借此四者也,转注注此四者也。
四象以为经,假借、转注以为纬。
四象之书有限,假借、转注无穷也。
假借者,借义不借音;转注者,转音而注义。
”[3]清代的戴震、段玉裁继承并详解了这种观点。
“戴先生曰:‘指事、象形、形声、会意四者,字之体也;转注、假借二者,字之用也。
’圣人复起,不易斯言矣。
”“盖有指事、象形,而后有会意、形声。
有是四者为体,而后有转注、假借二者为用。
戴先生曰:‘六者之次第出于自然。
’”[4]王筠的《说文释例》是说文学著作的集大成者,其中指出:“四者为经,造字之本也;转注、假借为纬,用字之法也。
或疑既分经纬,即不得名曰‘六书’,不知六书之名,后贤所定,非仓颉先定此例,而后造字也。
”[5]这种现象不足为怪,例如堪称中国古代学术经典的《毛诗序》中有“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的说法。
在这里,将作为“诗之体”的“风、雅、颂”与“诗之用”的“赋、比、兴”相提并论,而且交错排列。
[6]这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哲学的“重感悟,轻理念”。
传统“六书”说用于小学识字教学的理论探索
传统“六书”说用于小学识字教学的理论探索摘要:以“六书”说为指导,依据汉字的根本性质教汉字,是一种符合儿童识字心理特征和汉字性质特点的科学识字教学方法,是走出目前小学识字教学困境的重要途径。
而将其运用于小学识字教学,必须提高小学教师的古文字学水平。
关键词:小学识字教学;“六书”说;教师一、目前小学识字教学所处的困境对于初入小学的儿童来说,他们的智力已经发展到相当水平,已经有了强烈的求知欲和兴趣,迫切需要接受更有条理的语言训练。
然而汉字是方块字,一字一音,不能像字母文字那样进行拼写,识记一个个的繁难字形是儿童学习汉字的难点。
汉字要在认识500个之后才能读简单的句子;至少要1000个才能读内容极简单的落后于他们的语言、智力和求知欲很远的小文章;必须要2000多个才能大体和他们的需要逐步适应。
随着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动,小学阶段识字量由原大纲要求的 2 500字增加到“课标”规定的3000字。
可是,教学时间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一半,语文课由原来每周10节减为每周5节,这就使得现阶段的小学识字教学面临着识字量增加而教学课时减少的矛盾。
这个矛盾使小学识字教学陷入了窘境。
如果按照目前一般小学语文课本的编法,学会2000个字需要大致四年的时间。
所以,“识字拖住阅读的后腿”是目前小学语文教学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然而,几十年来的小学识字教学形成的一个习惯性作法是笔画、部件教学法,把汉字分割成点、横、竖、撇、捺等笔画和一些零七八碎的部件,让毫无抽象思维能力的小学低年级学生去死记硬背这些毫无生气的符号以及它们的组合。
这种陈旧的教学方法从根本上违背了汉字的性质和特点,是造成目前识字教学效率不尽人意的根源。
当然,也有一些专家学者独辟蹊径,做出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这些方法都有一定的科学性,但可惜的是,它们未能抓住汉字以形表意、据形会意的根本性质,缺乏正确的理论作为根本依据,只偏重记形或记音,忽视了每个汉字本是音、形、义的统一体这样一个特点,故操作不免流于零散、盲目,最终都未能坚持下去和推广开来。
六书”理论发展论文
六书”理论发展论文摘要:据构件的四种功能,她将汉字的构形模式分为十一种:全功能零合成字、标形合成字、标义合成字、会形合成字、形义合成字、会义合成字、无音综合合成字、标音合成字、形音合成字、义音合成字和有音综合合成字。
至此,汉字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一、“六书”说“六书”之名最早见于《周礼》,《周礼·地官·保氏》说:“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但《周礼》只有“六书”的名称而没有对“六书”的具体阐释。
直到东汉的班固才在《汉书·艺文志》里首次将“六书”细目罗列出来,《汉书·艺文志》中说:“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礼》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
”最早为“六书”逐一下了定义并运用它全面分析汉字结构的是汉代的许慎。
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曲,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后来的文字学著作一般细目的名称遵从许慎,顺序遵从班固,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六书”是我国最早论述汉字原理的系统理论,它的提出在汉字科学研究的历史上有着重要的贡献。
“六书”理论在全面分析小篆构形的基础上,归纳出了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四种汉字结构类型,首次使汉字内部所隐含的条理显现出来,最早科学地揭示了汉字结构的一般规律,对两千年来的汉字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用“六书”理论系统研究汉字的权威性著作《说文解字》诞生到近现代,汉字结构分析一直采用六书分类法,直到今天还被汉字教学所广泛采用。
谈谈对六书的理解和看法
谈谈对六书的理解和看法
六书是中国古代修辞学的基本理论,包括比、喻、象、铭、实、假六种修辞手法。
以下是我的对六书的理解和看法。
首先,比,即通过对两个事物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进行比较,来进行概括和说明。
比是常见的修辞手法,能够生动形象地描述事物,使读者容易理解和接受。
比是一种语言上的表达方式,能够增强表达的艺术感。
其次,喻,是利用相似关系来进行类比和隐喻,以便更好地表达观点和感情。
喻是一种隐喻修辞手法,常用于诗歌、散文和小说中,能够增强文学作品的表达效果和吸引力。
再次,象,是通过描写事物的特征和形象化的语言表达,使读者更加感受到事物的真实和具体。
象可以让人产生强烈的视觉和感官上的感受,使文学作品更具有生动性和艺术特色。
铭,是通过一种特定的表述方式,来进行真理的阐述和启示。
铭是一种表现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修辞手法,具有一定的哲学性和智慧性。
实,是通过具体的个人或事件来进行具体化和具体描述,使读者更加了解和接受。
实是一种逻辑性的修辞手法,可以通过具体的案例和实例来进行说服和论证。
最后,假,是通过虚构和创造性的表达方式,来创造一个新的世界。
假是一种文学想象和艺术创造的修辞手法,通过虚构和幻想来表达作者的独特观点和情感。
总的来说,六书是古代修辞学的基本理论,它们在文学创作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运用这些修辞手法,作家可以更好地表达思想和感情,使作品更具有艺术性和感染力。
六书对于培养修辞意识和提高写作水平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是值得学习和研究的重要内容。
浅析“六书”的现代意义
浅析“六书”的现代意义作者:段秋红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4年第06期摘要“六书”一词出于《周礼》,中国东汉学者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记曰:“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
一曰指事、二曰象形、三曰形声、四曰会意、五曰转注、六曰假借。
” 汉字的“六书”理论即汉字的六种构造条例,是后人根据汉字的形成所作的归纳和概括,而非造字法。
“六书说”依据小篆分析汉字结构,反映了汉字构造的法则,许慎用它分析汉字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也有局限性。
唐兰、陈梦家、裘锡圭分别提出“三书说”理论,对传统“六书”有所突破,又有新的问题出现。
后代学者也提出了不少批评。
实际上,“六书”理论对文字学及其它学科至今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六书” 井汉字构造汉字教学理据现代意义中图分类号:H122 文献标识码:A“六书”最早出现于《周礼》。
《周礼·地官·保氏》:“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以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此时“六书”并没有具体的名称和分类。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是目前唯一保留下来的生命力极强大的意音文字。
这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一样:“人类社会正是由于文字的发明及其应用文献记录而过度到文明时代的。
”在汉字的起源问题上存在多种学说,有结绳说,八卦说,仓颉造字说,图画说和契刻说,在这诸多学说中,最有说服力的是记事图画说,早期的象形文字都来自记事图画,都是客观事物的绘制。
为此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汉字的源头只有一个——记事图画。
对于汉字的结构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许慎采用“六书”说,即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班固也采用“六书”说,但具体名称却与许慎的不同,他在《汉书·艺文志》中说:“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
”郑众在《周礼解诂》中说:“六书: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也。
中国汉语汉字“造字方法”揭秘“六书”研究论文选编6篇
中国汉语汉字造字方法揭秘六书研究论文选编6篇第一篇·许慎《说文解字》与“六书”《说文解字》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系统分析字形和考证字源的字书,简称《说文》,作者是东汉时期的许慎,他在建光元年(公元121年)完成了这部中国古代字书的奠基之作。
该书原有十四篇,叙目一篇。
正文以小篆为主,收入九千三百五十三字,还有古文、籀文等异体重文一千一百六十三字,解说十三万三千四百四十一字。
在流传中被改动较多,现在的版本由宋朝徐铉校定,和原书出入很多,徐氏本的篇目很多,每篇又分成了上下两卷,总共三十卷,收入九千四百三十一字,重文一千二百七十九字,解说十二万二千六百九十九字。
《说文解字》改变了周、秦到汉字书的编纂方法,将所收字编成四言、七言韵语的形式,开创了部首编排法,共分为五百四十部。
许氏总结了先前的“六书”理论,创造了系统解释文字之法,是先解释字义,再剖析形体构造,最后注明读音。
剖析字形的方法,是以前字书中没有出现过的。
《说文解字》对古文字、古文献和古史的研究多做出了重要贡献。
现存版本以徐铉校订的宋刊本最早,《四部丛刊》初编和《续古逸丛刊》也有影印本。
说文四家:到了清朝,学者们把研究《说文》作为考据对象之一,作注的就有几十家,其中有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桂馥的《说文解字义证》指事与会意:会意字由若干个意符构成,每个意符基本上由它的形象来会意,指事字则包含了抽象的指示符号,甚至全由抽象符号构成。
、王筠的《说文句读》、《说文释例》和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最有名。
近代的丁福保比较研究了先前各家专著,参考甲骨文、金文的资料,汇编成《说文解字诂林》,后来又补充资料编为《补遗》,作为总注释。
六书的来源:六书之名始见于《周礼·地官·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教之以六艺,……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但是没有具体的六书名目。
首次说出六书内容的,是东汉班固承袭西汉末刘歆《七略》而作的《汉书·艺文志》,它说:“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
论传统“六书”之本原意义历史论文论文
论传统“六书”之本原意义历史论文论文一、汉字的性质汉字是一种最古老而又最具个性的文字符号。
对于它的性质,至今说法不一。
明确汉字之性质和揭示“六书”之真谛,可以说是两个相辅相成的问题。
科学语言学的奠基人索绪尔指出,世界上“只有两种文字体系:1、表意体系,……这个符号和整个词发生关系,因此也就间接地和它所表达的观念发生关系。
这种体系的典范例子就是汉字。
2、通常所说的表音体系,它的目的是要把词中一连串的声音模写出来。
”(《普通语言学教程》)索绪尔的这个论断,不仅着眼于文字记录语言的本质特性和文字构形的基本依据,而且也着眼于汉字的整体系统和构形特点。
在记录语词的职能上,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并无根本区别,其区别只在于连接词的纽带是词义还是语音。
汉字在表义与表音的相互促进中,一直顽强地坚持固有的表意特点,不断采用新的方式增强其表意功能。
这表现在三个方面:1、当汉字所记录的词所指的事物发生了变化,汉字总是及时地调整其字符。
如“寺”原从“又”(表主持),后改从“寸”(表法度);“炮”原从“石”,后改从“火”等。
2、汉字中的假借字向形声字转化,成为汉字演变的一种规律。
如“辟”转为“避”、“僻”、“嬖”,“因”转为“茵”,“舍”借为舍弃加“手”旁,“须”借为等待加“立”旁,等等。
3、从早期形声字的来源看,它们不但不是表音性的产物,而且明显是汉字顽强地维持其表意体系的结果。
如“考”为加“老”而成,“祝”为加“示”而成,等等。
即使形声字里的声符,有一部分还具有区别词的作用。
如“逃”与“迢”,“鹄”与“鹘”,“没”、“漠”与“沫”,等等。
由此可见,汉字,包括形声字,是以意符为纲的。
二、《说文》与“六书”首先必须明确,《说文解字》是处在语文学时代,其起始目的是为了“正字”,即为了正确地认字和写字。
《说文叙》就是阐明认字和写字两大问题。
不过,由于许慎博学多能,对汉字形体又深思熟虑,全面考察,因而使其成就在客观上突破了原来的目的,以至于引起后来学者浓厚的兴趣,并据此而作进一步的探讨与钻研,把它看成一部文字学的专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传统“六书”之本原意义历史论文论文一、汉字的性质汉字是一种最古老而又最具个性的文字符号。
对于它的性质,至今说法不一。
明确汉字之性质和揭示“六书”之真谛,可以说是两个相辅相成的问题。
科学语言学的奠基人索绪尔指出,世界上“只有两种文字体系:1、表意体系,……这个符号和整个词发生关系,因此也就间接地和它所表达的观念发生关系。
这种体系的典范例子就是汉字。
2、通常所说的表音体系,它的目的是要把词中一连串的声音模写出来。
”(《普通语言学教程》)索绪尔的这个论断,不仅着眼于文字记录语言的本质特性和文字构形的基本依据,而且也着眼于汉字的整体系统和构形特点。
在记录语词的职能上,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并无根本区别,其区别只在于连接词的纽带是词义还是语音。
汉字在表义与表音的相互促进中,一直顽强地坚持固有的表意特点,不断采用新的方式增强其表意功能。
这表现在三个方面:1、当汉字所记录的词所指的事物发生了变化,汉字总是及时地调整其字符。
如“寺”原从“又”(表主持),后改从“寸”(表法度);“炮”原从“石”,后改从“火”等。
2、汉字中的假借字向形声字转化,成为汉字演变的一种规律。
如“辟”转为“避”、“僻”、“嬖”,“因”转为“茵”,“舍”借为舍弃加“手”旁,“须”借为等待加“立”旁,等等。
3、从早期形声字的来源看,它们不但不是表音性的产物,而且明显是汉字顽强地维持其表意体系的结果。
如“考”为加“老”而成,“祝”为加“示”而成,等等。
即使形声字里的声符,有一部分还具有区别词的作用。
如“逃”与“迢”,“鹄”与“鹘”,“没”、“漠”与“沫”,等等。
由此可见,汉字,包括形声字,是以意符为纲的。
二、《说文》与“六书”首先必须明确,《说文解字》是处在语文学时代,其起始目的是为了“正字”,即为了正确地认字和写字。
《说文叙》就是阐明认字和写字两大问题。
不过,由于许慎博学多能,对汉字形体又深思熟虑,全面考察,因而使其成就在客观上突破了原来的目的,以至于引起后来学者浓厚的兴趣,并据此而作进一步的探讨与钻研,把它看成一部文字学的专著。
传统文字学称作“小学”,开始也表明其起点是很低的识字教学,只是由于两汉经学今古文斗争中古文经学家的推崇,“小学”才上升为考证和释读儒家经典的津梁,即讲解古代文献的不可或缺的工具,因而有了崇高的地位。
其次,对于“六书”,班固引刘歆称为“造字之本”。
所谓“造字”,当有两层含义:一是就汉字的整体系统而言,即把语词转化为文字;二是就汉字的单个形体而言,即单个字形如何体现所记载的语词。
许慎所说“作书”当指后者,且云“厥意可得而说”。
因此,“六书”在当时是对“著于竹帛”之“书”的说解条例,即许慎心目中“说字解经”的“字例之条”。
解读古代文献的实用目的,也造就了“小学”固有的形、音、义互求的传统方法,其分析对象是秦代规范过的小篆,而汉代学者所说的“六书”就成了传统文字学分析汉字构形的法则。
对《说文解字》及其“六书”的原本性质,后人缺乏真正完整的理解,因而形成了言人人殊的复杂局面。
班固所谓“造字”,许慎所谓“作书”,其实质即为语词构造一个书面形体,也就是“汉字构形”。
可以想见,这是一个十分漫长的摸索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显然是当时人的思维方式。
上古时期,人类认知思维的特点必定是重形体、重感知。
在汉字初创时期,先民的构形思维必然只着眼于语词所指称的意义内容上,即用字形直接显示词义,以达到“目治”的目的。
但是,作为“造字”的这种构形方式明显地有其局限性,因而古人构形思维的着眼点必然转向词的语音上。
汉语是单音成义的词根语(孤立语),音节的有限必然带来同音字的增多,因而引起表义上的困扰。
为摆脱这种困扰,先民的构形思维便自然发生逆转,从着眼于词的语音又回复到着眼于词的意义。
这一曲折的构形思维历程,给先民带来新的启迪,到最后,在汉字构形上,便同时兼顾词的意义和语音两个方面。
根据这种构形思维历程的合理推测,“六书”作为构形方式,其出现的先后顺序大体是:象形—象意(指事、会意)—假借—转注—形声。
应当指出,许慎在《说文》里对汉字字形的编排,已经表现出明显的系统论思想,但是,他对“六书”(作为构形方式)产生的顺序从未经过深入的思考,其排列也就自然不会着眼于汉字演化的历史事实。
因此,我们有必要从系统性和历时性两个层面来重新思考并加以解释,方能揭示传统“六书”之真谛。
三、传统“六书”再剖析许慎于《后叙》云:“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又云:“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渐多也。
”这是许氏对九千多小篆形体的基本分类,即区分为“文”和“字”两大类:“象形、指事、会意”是对“依类象形”(后二者含有象形因素)的“文”的解说;“假借、转注、形声”是对“孳乳渐多”的“字”的解说。
因为前三者是“本于物象”,而后三者是以“文”为根而孳生的。
这就是说,许慎所谓“六书”并不是对汉字形体结构的完备的分类。
他处在语文学时代,即使是对汉字构形的解说,也不可能没有局限。
这至少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作为说解的“六书”,分类比较粗疏;二是对“六书”本身的界说过于简略,又受了当时骈体文风的消极影响;三是每书所举例字太少,又未加以具体分析。
正是这些,给后来的论争留下了极大的空间。
因此,有必要对“六书”重新加以剖析,以再现其本原意义。
1、象形:许氏云“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象形即取象于物形。
过去,曾有学者把象形分为独体与合体两类。
其实按构形方式来说,独体象形就是绘形象物,即用简洁的笔画描绘语词所指称的物体,构成一个独立的图象。
例如“子、自、止、贝、它、晶、网、行”等。
合体象形就是烘托显物,即借助一个相关物象的陪衬,来显示所要表达的物体。
例如“页、眉、果、聿、牢、须、血、州”等,其中“人、目、木、又、牛、页、皿、川”都是用来衬托其余所要表示的主要部分的。
这两类象形字,是绝大多数汉字构形的基础。
2、指事:在许氏的解说中,“见意”二字是其关键。
参照《说文》正文里所举的例字,其构形方式应当分为两类:一类是符号见意,例如“一、三、上、下、□、○”等;另一类是加标指物,例如“刃、本、末、亦、朱”等。
前者大多取象于上古原始记事方式中的契刻记号和记绳之法,后者所加记号只具有指示部位的作用。
这是“六书”中争议最少的,无须多说。
3、会意:许氏所云“比类合谊”较为确切。
“会”有“会比”、“领会”二义。
所谓“比类”,自然是会比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件,这部件可以是图象(不能独立成字的),也可以是字形。
因此,“会意”也包括两类:一是会比图形,二是会合字形。
前者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图形,按照事理关系形象地比配在一起,以表示某一语词的意义,其内容大多是某种事物过程的表象。
例如“丞(后作‘拯’)、正(后作‘征’)、韦(围)、各(@①)、立、既(会食已)、即(会就食)、莫(暮)”等。
后者是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能独立的字在一起,凭借构件字的意义关联,使人领会出新的意义。
例如“从、牧、取、占(以口卜卦)、鸣、轰、炎、淼”等。
4、假借:许氏云“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就当今严密的思维而言,许氏所定界说似指因音同而借字,许氏所举例字却是指因引申而借字,因而引起了后来的各种争议。
其实是误解了许慎。
许氏原意是界说和例字彼此统一而相互发明。
也就是说,其“假借”包括两类:一类是同音借字,其假借字的本义与借义毫无关联,只有音同或音近的关系;一类是转义借字,其假借字的本义与借义有联系,即通常所谓的引申关系。
前者如“难”,本义为一鸟名,借为难易之“难”;“莫”,本义为朝暮之“暮”,借为表虚词之“莫”;其它如“辟、孰、汝、而”等。
后者如“令”,本义为命令,借为(今言“引申”)县令之“令”;“褊”,本义为“衣小”,借为(引申为)狭小之称;其它如“因”(茵席—因凭)、“字”(育子—文字)等。
许氏以“令、长”为例说假借,显然是把词义引申而未分化之“共字”亦视为“假借”。
这在语文学时代是完全合情合理的。
5、转注:许氏云“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后世对“转注”的解说,总共不下几十种之多。
其中“主义派”有代表性的就有三家:江声主“形声即转注”说,戴震倡“转注即互训”说,朱骏声为”转注即引申”说。
要想探明许慎之原意,只有采取“以许证许”的原则。
《说文叙》曰:“其建首也,立一为端;……方以类聚,物以群分,……据形系联,引而申之……毕终于亥。
”又解说“会意”云:“比类合意,以见指挥。
”据此,所谓“建类”之“类”,应当是“方以类聚”、“比类合谊”之“类”,也就是“事类”,即语词意义的事类范畴。
“一首”之“首”,即《叙》所言“建首”之“首”,也就是大致标志事类范畴的部首字。
因此,“建类一首”就是建立事类范畴,统一部首意符。
所谓“同意”,指与部首意符所代表的类属相同。
“相受”即“受之”。
如此说来,“转注”之“转”谓义转,即由词义引申或音同假借而字义转变;“注”谓注明,即注入部首意符以彰明原来字形的义类。
孙诒让于其《名原转注揭橥》云:“凡形名之属未有专字者,则依其声义,于其文旁诂注以明之。
”此深得许氏之旨。
故简言之,转注者即字义转变而注入相关意符也。
转注当包括两类:其一是追加意符,例如“考、纠、蛇、娶、燃、暮”等,其中“老、系、虫、女、火、日”即为后加的意符;其二是改造意符,例如“悦(说)、讣(赴)、间、措(错)、赈(振)”等,其中“心、言、日、手、贝”即取代了原来的“言、走、月、金、手”,以适应字义的改变。
有一点容易引起学者误会,需要作点说明:“六书”中每书所举例字,除“转注”外都是平列二字;而“考、老”并非平列关系,“老”是类首字(建类一首),而“考”是转注字(同意相受)。
许慎谓“考从老省”,即是佐证。
6、形声:许氏云“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以往学者一般都把“以事为名”当作“形”,把“取譬相成”当作“声”。
这不一定符合许氏的原意。
《说文》云:“名,自命也。
”而且其《叙》中“名”字仅此一见。
当言及文字时,或曰字,或曰文,或曰书,皆不用“名”。
据此,所谓“以事为名”之“名”当指名号、名称,即字音。
这与“依声托事”之说也相一致。
后一句“取譬相成”自然指意符。
因为“譬”者喻也,使人晓喻也。
这与“比类合谊”也相一致。
上个世纪20年代的文字学家顾实,就曾提出过类似的看法(参见其《中国文字学》)。
从历时观点来看,形声当包括两类:一是追加声符,例如“齿、星、凤、饲、囿”等,其中“止、生、凡、司、有”即为后加的声符;二是音义合成,即同时使用形符和声符而构成的形声字,也就是孙诒让所谓“形声骈合”,例如“江、河、陵、陆、芹、菜”等。
四、“四体二用”说评析清代乾嘉以来,戴震、段玉裁所倡导的“四体二用”说,对学界影响极大,一般都认为前“四书”是所谓“造字法”,而“转注”与“假借”只是所谓“用字法”,其性质根本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