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作品中女性人物悲剧命运的根源
论张爱玲作品的悲剧意蕴
论张爱玲作品的悲剧意蕴摘要本文将联系《小团圆》一书,以主要角色“九莉”的遭遇同张爱玲本人的情感生活作为观照,通过分析张爱玲本身坎坷的生活经历,列举其作品当中主要角色的命运及其所表达的悲剧意蕴。
总结论述张爱玲作品中人物角色尤其是女性人物荒凉意味的根源。
关键词:张爱玲小团圆悲剧意蕴女性一、从《小团圆》看张爱玲(一)冷漠的家庭关系张爱玲的一生确实遭受过许多艰辛,每种痛苦的体验都催生出她性格当中的苍凉和绝望,她渴望爱的欲望十分强烈,却偏偏遭遇无数次来自心灵的创伤,心中充满对来自封建腐朽家庭的怨恨和敌视。
《小团圆》里,二叔二婶就是影射其父母,她作为一个“过继”了的孩子,不能直认自己的亲生父母,在小说中,九莉拒绝满足母亲临终相见的愿望,甚至以还钱去伤害她,彷佛就是要给母亲最后的报复。
张爱玲对母亲的愤怒是源于更深沉的爱,当这些爱被撕毁了,也就全部转化为霸道的恨。
由此,张爱玲也就慢慢积累了对母亲的怨恨。
也许如此冷漠的母女关系和报复心理,仅仅源于最单纯而浓烈的爱。
(二)坎坷的求学之路造成张爱玲悲苦人生的还有那段不堪回首的求学记忆,她家学渊源,一直顶着“天才”光环的她,不甘心葬送在没落的时代和禁锢的家庭中。
张爱玲原本在伦敦大学入学考试中获得第一名,却因为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不得不移居香港,后来又因战火将学校所有档案记录全都销毁,她三年的努力付之一炬。
她再次绝望了,她不再对虚无缥缈的未来过多幻想,而是执着眼前,只相信此刻手中所能把握的一切。
(三)绝望的爱情悲剧至于和胡兰成的一场倾世之恋,自然是张爱玲一生中刻骨铭心的痛,在爱情面前,她很低微,为了那个寡情薄幸的人一度低到尘埃里去;她很热烈,在烽火乱世中毅然跨越千山万水只为了见到那个倾心所爱的男人,在他冷酷可笑的背叛里,她选择决绝地转身,这种爱如同自我的毁灭。
在《小团圆》中,她也只是把和胡兰成的这段过往一一坦白,并没有丑化和过分渲染,保持了一如既往的坦然姿态。
二、女性命运与个体生命的悲剧十八岁的年纪却已然写下: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里面爬满虱子。
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悲剧命运
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悲剧命运作者:张子坤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33期摘 ;要:张爱玲是一个极富悲剧感的女性,同时也是一个将“悲剧色彩”成功融入到文学创作中去的富有独特魅力的女性作家,她的女性悲剧命运小说更是成为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可以说张爱玲的小说创作十有八九都是在揭示女性的悲剧命运,这些小说总是在不知不觉中让人们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本文首先从作者特殊的人生经历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出发,来揭示她笔下女性悲剧命运的成因,接着从作者个人性格和作家所处年代女性社会地位等方面着手寻找作者作品中女性悲剧命运的根源。
最后用张爱玲女性悲剧命运小说的经典之作《金锁记》为大家深刻剖析当时中国社会市民阶层的懦弱人性,从而奏响一曲女性悲剧命运的挽歌。
关键词:女性;悲剧命运;悲剧根源[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33-0-01张爱玲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女性作家中的一朵奇葩,她用自己独特的创作方式为人们创作出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尤其是她作品中对女性悲剧命运的诠释,真可谓是“不可超越”的经典。
本文就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揭示出导致女性悲剧命运的深层根源。
一、张爱玲的女性悲剧命运小说张爱玲凭借着与众不同人生经历和超凡的文学天赋崛起于上个世纪40年代的上海。
她的作品以悲哀和感伤为特色独树一帜。
张爱玲以一种女性特有的敏感视角去洞察生活在那个特定年代里女性的悲剧命运。
她善于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呈现女性主人公不幸的命运,悲凉的心境以及扭曲的情感世界。
张爱玲把女性放在平凡而琐碎的生活中演绎着她们各自的悲剧。
这些女性的不幸命运是一种自然而然形成的悲剧。
甚至于她们在承受着自己悲剧命运的同时,还在缔造着身边人的悲剧。
张爱玲从不同的角度去揭示悲剧主人公内心深处的焦虑,以女主人公独特的内心情感世界为切入点去塑造出各具风格的悲剧女性。
在张爱玲的小说世界里,人的心灵、情感、希望、憧憬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被消弭殆尽,这些被认为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随着生命一天天地流逝,最终留下的不过是无限的伤痛罢了。
论张爱玲笔下女性悲剧命运
前言张爱玲是“一个对人生充满悲剧感的的人”。
她的小说主要以婚姻和爱情为主题,几乎都揭示女性的悲剧命运。
张爱玲以一种女性的细腻的观察角度,去洞察世间男女在现实生活中的挣扎、妥协与堕落,她善于把时代、国家等一些大事情都淡化在日常的生活琐事中,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就在这平凡而又琐碎的生活中演绎着自己的悲剧,她们的悲剧不能归责于具体的人或事,似乎是是一种命运自然而然地就发生了,甚至于她们在承受自己悲剧的同时,也在缔造着别人的悲剧,周而复始,延续不断。
一、张爱玲笔下女性悲剧命运(一)女性的生存悲剧张爱玲笔下女性的悲剧寄托了作为一个敏感自省的现代人,对个体生命中的生存寂寞与生存痛苦以及恐怖的深刻感悟,也是她对生命悲剧性的理性认知。
她不动声色地讲述着现代人一个又一个在黑暗中坠落毁灭的凄凉故事,还这个无聊又无奈的世界以无奈而又无聊的本来面目,渲染着不安与恐惧、凄惶与悲伤的气氛,悲从中来。
这种生存悲剧的实质便是个人欲望与他人存在利益的冲突。
她于是用瑰丽的文字精雕细琢女人生命和生活中的种种烦恼、压抑、伤痛、畸形和无聊。
在《倾城之恋》中,张爱玲借范柳原之口道出了“根本你以为婚姻就是长期的卖淫”。
[1]白流苏一上场就展示了自己冷酷自私的婚姻观,为了逃离寄食娘家,遭人白眼的处境,为了求得经济上的依附,她抛弃了诗礼人家的矜持含蓄的姿态,以“快、准、狠”的方式从妹妹手中抢走了范柳原,她非常清醒的看到了自己已站在青春的尾巴上,再不搏一把将永无出头之日时,于是大胆的决定用残余的青春做最后一次的赌注。
在白流苏那里,爱情早已扭曲,成为她获得赖以生存的婚姻工具,然而,面对最终成就的婚姻,白流苏心中反而升起了弥漫难散的惆怅与凄凉。
一场倾城之恋,就这样向白流苏和人们昭示了更广泛更普遍的人生命运的不可靠。
即使像葛薇龙这样的比一般“女结婚员”更独立的精神,受过新思想教育,对她所出身的家庭更有叛逆性,她甚至希望寻找到浪漫的爱的女性最终是同样的命运,没落世家的经济的贫穷,迫使她走进了她反感的姑妈的府邸,她之后的堕落,每一步都与虚荣心与贪图物欲密切相关,对优裕的物质生活的眷恋,对纨绔子弟的爱慕,使她完全成为了梁太太和乔琪乔的俘虏,灵魂已不再是自己的主人,她那一点点单纯,脆弱的理想已经完全被强大的物质欲所征服。
浅谈张爱玲小说女主人公悲剧的原因
悲情人生,炼成千古绝唱——浅谈xx 小说女主人公悲剧的原因xx121xx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是一片动荡不安的土地,上海,在这一时期沦陷成为了日占区。
而张爱玲在也就是在这一时期,凭借处女小说集《传奇》成为当时上海滩最走红的女作家。
她用自己传奇的一生,谱写了一段难以逾越的神话。
爱情是文学永远的主题,恋爱和婚姻始终也是张爱玲逃不出的题材。
只是,张爱玲演绎的一个个故事,往往都是充满悲剧色彩。
她用犀利的笔触和细致的描写,冷静、悲壮、毫无保留地对人性的阴暗面进行了深刻揭露。
在她笔下,人性的自私、冷漠、虚伪、扭曲、变态,情爱的虚假、社会的阴暗、命运的残酷被揭示得淋漓尽致。
作家的创作观往往取决于作家的人生观,而人生观又取决于作家独特的生活经历与时代背景。
张爱玲创造的情感世界是一个充满了悲剧的世界,这与她的经验世界有着必然的联系。
张爱玲出生在一个贵族家族,祖父张佩纶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李鸿章的长女。
按常理说,她应该衣食无忧,可以在上流社会做她的淑女活贵族小姐,可是这个原本的大家族却日渐衰败。
张爱玲的父亲是一个遗少式的人物,给了她古典文学的启蒙,极大影响了她的文学创作风格。
然而在她童年的时候,潦倒的父亲开始蓄妓、吸毒并且又纳妾;十多岁时父母离婚,张爱玲跟着父亲一起生活,受尽父亲和后母的虐待,最后不堪忍受,离家投奔生母;青年时期的张爱玲寄希望于通过自我学习获得自立的能力,但两次战争的爆发却两度摧毁了她的求学之路。
家族的衰落、童年的阴影、求学的失败等人生失落感构成了张爱玲的经验世界,使她渐渐形成了对人生和人性的消极悲观态度。
她在《传奇》中写道:“如果我最常用的字是‘荒凉 ',那是因为思想背景里有这惘惘的威胁。
”揭示出张爱玲身世与创作心态、写作笔调紧密相联。
“生在这世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
”(《我的天才梦》)她悲凉的感悟到人世间本没有真爱,从而摆脱不了兴亡沧桑之感。
她不得不将内心的沉闷、不满、压抑反映在小说创作中,以独特、新颖而又十分犀利的眼光冷静地看待世间、看待人生、看待自己的命运,从而发出深刻的顿悟与议论。
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悲剧
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悲剧摘要: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颇具特色而又成就卓著的女作家。
在张爱玲的众多小说作品中,悲剧成为其中脱不去的主题,尤其是女性悲剧,于是,“荒凉”成为张爱玲的底色。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究张爱玲笔下的女性悲剧:一是封建枷锁钳制下被男权社会所规定的女性悲剧,二是物欲膨胀造成的女性悲剧,三是作为人基本情欲的压抑与缺失造成的女性悲剧,四是女性自身性格缺陷导致的女性悲剧。
关键词:张爱玲小说女性悲剧引言张爱玲崛起于乱世荒凉的大时代背景之下,是四十年代上海沦陷区的一朵奇葩,这样的时代背景使得张爱玲的创作一开始就不乏苍凉之感。
再加上她自己没落的封建大家族的出身,以及少女时代无爱的家庭生活,更多的关照女性自身的悲剧成为她的作品中一个永恒的话题。
而在创作中,张爱玲常常是以同情的目光投向自己笔下的悲剧女性,而造成女性悲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大概分为这几种:1. 封建枷锁钳制下被男权社会所规定的女性悲剧2. 物欲膨胀造成的女性悲剧3. 作为人基本情欲的压抑与缺失造成的女性悲剧4. 女性自身性格缺陷导致的女性悲剧。
一、封建和男权社会的钳制张爱玲的作品中,女性占有绝大多数的席位。
而和当代一些女性写作中缺少男性在场的极端女性叙事不同,她塑造女性形象,通常是将其放在爱情婚姻生活中来展开的,如此一来,两性关系就成为了打开女性世界的一扇窗。
对于大多数女性来说,能有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不管最终的结局如何,也算不枉此生了。
可是在现实的爱情婚姻生活中,张爱玲笔下女性的悲哀则往往表现为女性作为男性附庸的存在。
如《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
白流苏的结局仿佛并不算悲惨,至少她的目的达到了,获得了现实的婚姻家庭,各方面都有了保障,然而她依然没有摆脱男权枷锁。
在男权社会中,女性的必然命运便是要远离生命的欢乐和世界的多彩去独自咀嚼那与生俱来的悲哀。
二、物欲的膨胀张爱玲所处的时代,资本主义文明已经开始烛照中国社会,传统的封建文明依然根深蒂固。
张爱玲作品中女性悲剧命运探析
张爱玲作品中女性悲剧命运探析张爱玲是现代中国文学史上最具有代表性与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她的作品以描写中国女性悲剧命运著称,书中的女性形象影响了几代女性读者,揭示出被剥夺自由的痛苦境遇以及迷失爱情的无助心境。
从张爱玲的小说和剧本中可以看出,中国女性所面临的悲剧命运大都源自于战争与列强的空前灾难,其受苦不公正的宗教观念以及失去自由的社会制度。
满清统治和中国近代分裂与战争,使中国女性集体经历了悲惨的遭遇,比如陰魂不散的苦难和牺牲。
张爱玲在作品中发出了自己对这些惨状的呼唤,来宣告女性们被贬低与受压迫这一事实,促使人们引起重视,反思这种不平等的社会现象。
“绿头鸭”中的金夫人,被满清军队和游击队轮流征用之后痛苦地去世,牺牲的只有她自己的力量,以及从心底汹涌而出的表达,她令人动容的可怜虫状膝,把封建思想下的女性不平等社会的负面状况展示得淋漓尽致。
此外,宗教观念也是导致女性悲剧命运的重要原因之一,它不仅让女性绑架在社会空间,而且强行要求她们必须服从男性。
张爱玲作品里充满了这种一味服从父母和夫婿的思想,张氏把中国传统女性端庄温柔之嫁衣安定在习俗准则上,而因习俗而受自我压抑,因不得不妥协而葬送自尊,使所有真挚的女性梦想破灭,如无所做,继续面对压抑与无奈。
另外,中国女性悲剧命运的根源还在于失去自由的社会制度。
像张爱玲的著作《长歌行》里的西秦公主,就是被禁锢在宫墙里而无法追求自由的一个典型例子,而国家在统治手段上又完全把她们排除在外,剥夺了女性的一切权力,无论她们多么努力,都无法改变这种处境,只能默默忍受悲惨的命运,无法自救。
总的来说,张爱玲的作品中,描绘了中国女性面临悲剧命运的多种原因。
从中可以看出,随着历史的变迁,女性一直受到各种不公正的宗教观念的控制和失去自由的社会制度的影响,使她们无法获得应有的尊严和权利,甚至失去自我与自由,从而形成了张爱玲作品中悲剧性的女性形象。
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悲剧类型及其悲剧根源
本科毕业论文题目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悲剧类型及其悲剧根源学生姓名专业名称汉语言文学指导教师年5 月11 日总目录论文正文一、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悲剧类型 (5)(一)华丽背后的畸变 (6)(二)红颜薄命百花伤 (7)(三)浮萍般漂泊不定 (8)(四)另类母亲上演的“舐犊情深” (10)(五)完美女人无法逃脱的悲剧 (12)二、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悲剧根源 (12)(一)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影响 (13)1.传统道德思想对女性的束缚 (13)2.“男权至上”思想对女性的压迫 (14)(二)女性自身的“自残” (14)1.女性自我意识的浅薄 (14)2.女性“天性使然”的软弱 (15)三、探讨张爱玲小说中女性悲剧的现实意义 (15)(一)揭露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荼毒 (15)(二)唤起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 (16)附录1. 开题报告 (20)2. 结题报告 (21)3. 答辩报告 (22)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悲剧类型及其悲剧根源摘要:张爱玲笔下写的女性是“新女性”笔下的旧女性,她们皆有一个共同的命运特点:她们的人生中都充满了悲剧色彩。
无论是对婚姻的选择和依赖,还是从寻求自我意识上,甚至是在母性上,都把“悲剧”这一特点发挥的淋淋尽致。
女性悲剧的根源问题其实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是张爱玲的女性悲剧小说可以说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诠释。
在张爱玲的小说里,我们很自然的读到了答案,追寻女性悲剧根源的根本原因是千年来封建社会对女性得桎梏和扼杀,但同时我们不能忽略女性本身的问题:女性自我意识的欠缺和不坚定。
通过对张爱玲笔下的种种女性悲剧的总结与归纳,追寻女性悲剧的源头,并以此来探索女性悲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张爱玲;女性;悲剧;女性意识;自省意识Zhang ailing is analysed female tragedy typeand source of the novelAbstract:the women of zhang ailing's writing is the \"new female\" of the author's old women, they all have a common characteristic: the fate of their life is full of tragedy. Not to the marriage choice and dependence, or from seeking self-awareness, even on the maternal, all the \"tragedy\" the characteristic streaming play much as. Female tragedy at the root of the problem is actually a nagging question of women in zhang ailing's novel tragedy can be said to be one of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In zhang ailing's novels, we naturally read the answer, for women is the root cause of the tragedy roots in one thousand to the feudal society of women have shackles and strangled, but at the same time we can't ignore the women's own problem: the lack of female self-consciousness and not firm. Based on zhang ai-ling's various female tragedy of summary and induction, pursue the source of female tragedy and to explore the realistic significance of the female tragedy.Key words:zhang ailing; Women; Feudal society; Female consciousness; Introspection consciousness目录一、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悲剧类型 (5)(一)华丽背后的畸变 (6)(二)红颜薄命百花伤 (7)(三)浮萍般漂泊不定 (8)(四)另类母亲上演的“舐犊情深” (10)(五)完美女人无法逃脱的悲剧 (12)二、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悲剧根源 (12)(一)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影响 (13)1.传统道德思想对女性的束缚 (13)2.“男权至上”思想对女性的压迫 (14)(二)女性自身的“自残” (14)1.女性自我意识的浅薄 (14)2.女性“天性使然”的软弱 (15)三、探讨张爱玲小说中女性悲剧的现实意义 (15)(一)揭露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荼毒 (15)(二)唤起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 (16)参考文献 (17)谢辞 (18)张爱玲是20世纪40年代上海红极一时的、带有传奇色彩的女性作家,都说文如其人,张爱玲亦如此,她的小说华丽、神秘,笔触细腻,多是以女性为视角,凸显女性悲剧,以此来表达张爱玲对女性悲剧遭遇的同情、惋惜,甚至有恨铁不成钢之感,并以此反映处于现代环境下固存下来的中国式封建文化灵魂的错位。
浅谈张爱玲小说女性悲剧的原因和探索
婚姻 和爱情 的悲剧是张爱玲作 品中永恒 的主题 。她的作
品中的女性大都受着爱情的折磨 ,在男权社会下求 爱不得 。 张爱玲既揭示 了女性依附男性必然悲剧 的主题 , 也 表现出无
法改变女性命运 的无奈 。她作 为五四时期女性作家 中独特的
( 二) 个 人 的感 情 生 活 不顺 利
全 的保 障。
( 二) 无 法 挣 脱 的 欲望
女性对 自己的淡漠 , 不 仅是男 权社会 的产物 , 还 有女性 存 在着的奴性 , 女性 对男性有 着天然 的崇拜 和折 服 , 对待原
本是美好 的爱情 , 也渐渐变成了对物质的 、 金钱的欲望。 ( 三) 无法改变的命运 在 张爱玲 的笔 下 , 人的命运 是不能 自己掌握 的 , 也是 不 能改变 的 , 无论 你如何努 力 , 在她的眼 中生命 就是 一场无 法 改变的悲剧 , 她承认也接受 这个 现实 , 既然生命 是一场悲剧 ,
张爱玲在家里既接受 了传统 的教 育 , 又很 早接受 了西方 文化 , 但 是张爱玲 的家庭很不 幸 , 张爱玲 的童 年处在 不幸 的
阴影 之下 , 很早父母 的离异 给她带来 了很 大的痛苦 , 体验着婚 姻 的不 幸 ,一 方面 又认 同传统 的婚姻 , 即使获得 了 自由选择男 人 的机会 , 她们
一
张爱玲笔下 的女性悲 剧主要 通过她对 作 品中的人 物来
分析。 ( 一) 为 了利 益 选 择 婚 姻
位, 她 的作 品以独特 的视 角展 现了女性悲剧命运 的原因和
张爱玲小说中女性 形象类型
女性复杂的心理 以及对女性命运的深刻探讨 。
一
、
张爱玲笔下女性的悲剧人生成因探究
张爱玲笔下女性的悲剧人生成因探究作者:刘伟金来源:《新一代》2013年第07期摘要:张爱玲笔下的女性人物多是悲剧性的,她们或有残缺不全的感情生活,或有受侮辱与受摧残的遭遇,或是有被扭曲与变态的人性,或是成为一名退化双翼的弱者,但她们大多不自省。
而时代家庭的原因,个人人生观和个人情感经历及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影响,决定了张爱玲在这一类型人物上的偏好。
关键词:张爱玲;悲剧;人生观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7-0246-02张爱玲在她的一系列作品中,刻画出了一个个实实在在的人物,其中女性人物占了绝大多数,这些女人的命运无一不是悲剧性的。
她“为女性文学掀开了女性心狱充满疮痍的一角”由此构成了她作品的苍凉、婉哀、惨伤的风格。
这种风格的形成与张爱玲独特的人生经历所形成的独特精神个性、人生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分析纵观张爱玲小说,她笔下的女性形象,无论是交际花、职业妇女、姨太太、小家碧玉还是大家闺秀,她们的命运无一不是悲剧性的。
她们的不幸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1.残缺的婚姻也许,我们不应忽略张爱玲笔下的男性——构成女性世界天空或另一半天空。
他们是那群女性的“职业”对象,“爱”的对象,先有他们的存在,然后才有这么多的故事。
张爱玲笔下的男性可分为两类。
一类如柳原、乔琪、季泽。
他们出身望族,有着优裕闲适的生活环境,从而有条件作风流倜傥的阔少。
他们酷爱“自由”——自由的周旋于石榴裙中,自由的花天酒地挥金如土。
于是他们对爱情采取“高级调情”的态度——挺文雅的一种,从而不必负担责任和义务。
另一类如振保、宗桢。
他们出自身寒微,今日的一切——地位、家庭、钱财都是自己辛辛苦苦赤手空拳打下来的。
他们尽管也爱玩也爱热闹,却不得不为更多的顾虑压抑着。
振保是一个“最合理想的中国现代人物”,振保爱着留学时的初恋情人玫瑰,却未能娶她,因为“把她娶来移植在家乡的社会里,那是劳神伤财,不上算的事”,他爱着朋友王士洪的妻子娇蕊,而当感情佻达如一座“公寓房子”的娇蕊半是自嘲半是柔情地告诉他“我真爱上你了”时,他却发觉他的世界不对了,他做不了它的主人,于是他再一次背弃爱情,匆忙地与受过大学教育的烟鹂结婚。
浅谈张爱玲小说悲剧意识的成因
浅谈张爱玲小说悲剧意识的成因摘要:张爱玲的作品中弥漫着浓郁的悲剧色彩,人们了解她的作品,但对于她作品中悲剧创作色彩的成因了解得却很少。
本文主要从张爱玲家庭经历的变故,感情的受挫以及动荡现实环境的影响三方面探讨了张爱玲小说悲剧创作色彩的成因。
关键词:张爱玲小说悲剧成因张爱玲是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女作家,也是一个彻底的悲观主义者,她的作品中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
张爱玲小说中的代表作几乎全是悲剧,她以独特的视角挖掘人物悲剧命运的成因。
强烈,明晰而独特的悲剧意识始终贯穿于她的小说中,而她复杂的心理世界以及她孤僻的性格,则是形成她独特的悲剧创作观的主要因素。
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张爱玲小说悲剧意识的成因。
一.家庭经历的影响张爱玲1920年出生于上海,她的祖辈,家庭门第曾颇显赫。
祖父张佩纶是“清流派”主要人物,官至督察院左副都御史,一度颇得朝廷重用,祖母是晚清重臣李鸿章之女。
张爱玲的父亲张廷重是典型的遗少,旧习气极深,性情又坏,在张爱玲周岁之后便瞒着家人在外面养了一房姨太太,他没给张爱玲留下多少父爱。
母亲黄逸梵是清末南京长江水师提督黄军门的女儿,崇尚西方文化,美丽而有才华,与小姑几度赴法留学,是一个新式女性,但她的美丽与才华似乎又造成了失误——她过于注重了自我而忽略了应当给儿女的母爱。
张廷重夫妻的结合因为彼此的文化崇尚、性情追求的差异而最终破裂,张爱玲的生活阴云密布,最后因与后母不和而被父亲毒打囚禁达半年之久。
“父亲扬言要用手枪打死我,我暂时被监禁在空房里。
我生在里面的这座房屋忽然变成生疏了,像月光底下的,黑影中现出青白的粉墙,片面的,癫狂的。
”(《私语》)。
父母的思想文化素质,行为方式,生活习惯以及兴趣爱好,潜移默化中都影响着作家个性和创作风格的形成,张爱玲自幼生活在这样的氛围中,目睹家庭由兴盛到衰败、腐朽、破裂的景况,亲身感受到人间的无情、生活的哀伤和家庭的束缚与冷酷。
“她是一个没有得到真正的爱,无论是父爱还是母爱,也不懂得怎么去爱他人的女孩,世事教给她更多的是自爱甚至自私。
探析张爱玲作品中女性悲剧命运的成因
张 爱玲 在 上 海 走 红 之 后 ,与 “ 文 化 汉 奸 ”胡兰 成 相 爱、 结 婚 。两 人 曾有 过 短 暂 的幸 福 时 光 。然 而 胡 生 性放 纵 ,即使 在 遭 到政府 通 缉 的亡 命 期间 仍然 到 处沾 花 惹草 、 另筑 香巢 。张爱 玲 却不死 心 ,“ 低到 尘埃 里 ” ,希望 胡 回心 转意 却最 终无 果 。“ 我将 只是萎 谢 了。 ”这 场悲 剧 的婚姻对
忍受 父 亲与 继 母 的囚 禁虐 打 ,张 爱玲 离家 外 逃 。“ 生 在这 世上 ,没有 一样 感 情 不是 干疮 百 孔 的 。 ”家道 中落 、身世 曲折 使张 爱玲摆 脱 不了兴 亡沧 桑之感 ,反 映在 她的 小说 中 便是 寒冷 、残缺 、伤 感 的苍凉 。
张爱玲 的小 说 中存在着 法 国哲学家 是一袭 华美 的袍 ,上面 爬满 了蚤 子 。 ”这 就 是张 爱 玲对 于人 生的 理解 。灰暗 、 阴冷是她 的创 作基 调 。在 她 的小说 世界 里 ,对 女性 及爱 情婚姻 投 以极大 的关注 ,然而 不 管故 事如 何发 展 ,人 物怎 样抗 争 ,终 究摆 脱不 了悲 剧命 运 。 究其笔 下女 性悲剧 命运 的成 因 ,可 以从 以下 四个 方面 来 分析 。
二独特不幸的个人经历张爱玲有着显赫的家世背景其曾祖父是赫赫有名的清末重臣李鸿章祖父是清末清流派代表人物张佩纶然而张爱玲并未获得与显赫家世相衬的幸福生活
现 当代文 学
探析张爱玲作 品中女性悲剧命运的成 因
李航 浙江传媒学院
摘 要 :在 张爱玲 的作 品 中,对 女 性及 爱 情婚姻 投 以极 大 的 关注 ,对 两性 关 系和 女性 的 生存 状 态进行 了深 刻的剖 视 。 然而 ,她笔 下 的女性始 终摆 脱不 了从属 地位 的 悲剧形 象。本 文从 封建 宗法 制度对 女性 的压迫 、作 者个人 经历 、传 统 文学 的影响及 西方 现代 思想 的影响 四个方 面来探 究张 爱玲 作 品 中女 性 悲剧形 象 的成 因。 关键 词 :张 爱玲 ;女性 ; 悲剧命 运 ;成 因
论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人物命运及其成因
论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人物命运及其成因来源:考试吧()2008-7-25 10:16:00【考试吧:中国教育培训第一门户】论文大全百度推广【内容提要】张爱玲凭借着她个性化的体悟和独到的笔调,创作出一个个满目疮痍、格调苍凉的故事,故事中活跃着一个又一个女性。
这些女性无论怎么挣扎、怎么拼搏、怎么奋斗,最终命运都是一样——苍凉凄美,没有出路。
张爱玲的家庭和爱情婚姻带来的人生悲凉感是其作品中女性苍凉命运的表层原因;张爱玲意识到“她的时代”“仓促”,感到“惘惘的威胁”是其作品中女性苍凉命运的深层原因。
【关键词】张爱玲女性命运张爱玲的小说以悲剧故事见长,而“苍凉”是其悲剧叙事风格的内核。
她笔下的人物虽然经历各异,但无不演出着一幕幕生存悲剧。
她最注重的是女性人物,她笔下的女人们因袭了女性生理、心理的历史陈迹,一代又一代地挣扎、堕落,无论怎么样都没有出路。
她的作品中写爱情,但不是那种花前月下、卿卿我我,结局是花好月圆、洞房花烛的恋爱故事,而是一种哀情,一种不健全、不完满、不正常、不幸的爱情。
本文试图对这种现象进行论述,并探讨这种现象的成因。
一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少女形象,如葛薇龙、许小寒、郑川嫦等。
这些女性天真纯情,不了解人世的黑暗和无奈,但就于不了解中,已被人生的黑暗和无奈吞噬。
《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葛薇龙为了完成学业而投靠姑母梁太太。
梁太太是一个“关起门来的小型慈禧太后”,葛薇龙就在梁家“绿幽幽的冷酷而****的世界中堕落下去”,“不是为乔琪弄钱,就是为梁太太弄人”。
尽管葛薇龙知道自己越陷越深,未来是无边的荒凉,无边的恐惧,但却无力自拔,挡不住“黑暗”的腐蚀和诱惑,终于灵魂堕入了深渊,由一个天真无邪的学生变成了一个交际花。
《花凋》全篇故事以郑川嫦被粉饰的墓园和墓志铭为始,带出她那“美丽而悲哀”的人生真相。
正如叙述者所说的那样,川嫦的一生“全然不是那回事”,川嫦的墓志铭及其被美化了的墓园,成为郑先生为女儿所造的讽刺模型,一种违背真相的修正手法。
无尽的苍凉—浅谈张爱玲悲剧意识的形成及在其小说中的体现
无尽的苍凉—浅谈张爱玲悲剧意识的形成及在其小说中的体现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文学巨匠,她的小说以其深刻、细腻的描写而闻名于世。
她的小说中充满了悲剧色彩,无论是主角的命运还是描画的社会现实,都充满了无尽的苍凉。
那么,张爱玲悲剧意识的形成是怎样的,它在她的小说中又是怎样体现的呢?一、张爱玲悲剧意识的形成1.个人经历带来的心理影响张爱玲自幼家境富裕,父母是上海的名门望族,但她的父亲对家庭冷漠,对张爱玲的母亲更是不管不顾。
母亲的孤独无助和尖锐的性格给张爱玲的成长和心理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1942年,张爱玲与丈夫胡兰成离婚,她开始了长达三十多年的流浪生涯,被称为“流亡作家”。
这种漂泊和失落感也是她悲剧思维的砥柱之一。
2.西方文学的熏陶张爱玲是一位西方文学爱好者。
在她的小说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她对欧洲文学、特别是文艺复兴时期文学、莎士比亚和威尔士等文学的熏陶。
这些作家中不乏悲剧色彩浓郁的作品,对张爱玲的悲剧意识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
3.历史环境的影响张爱玲成长的年代正是中国史上黯淡无光的一个时间段,国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局面,许多中国人的命运都被随意摆弄着。
这种社会现实给张爱玲带来了莫大的悲剧感受。
二、张爱玲悲剧意识在小说中的体现1.人物的命运悲剧张爱玲的小说主角多为女性,她们的命运大多都是悲剧性的。
比如,她的代表作《金锁记》中的玲妈妈,将自己的身体出卖于大老板,以供养儿子的读书,最后却发现自己早已被抛弃。
她的悲剧命运不仅是她自我价值的探讨,更是全社会的生存状态的映射。
2.流离失所的苦难景象张爱玲的流浪生活和对生活本质的思考,产生了她苦难、孤独的两难境遇。
小说中人物经常是流离失所,但这种苦难不仅是人物的价值(包括社会价值和人际价值)受到了挑战,同样也是她在现代派小说语言上的探索。
3.社会生活的渺茫无望张爱玲的小说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多为世态炎凉,物欲横流,以致于无法信任、无异于投降。
《小团圆》中,贪婪的大伯和自私的姨太太甚至让自己最亲的儿子和孙子陷入人生最后的特权和唯利是图之中。
张爱玲笔下苍凉色调的女性悲剧命运
张爱玲笔下苍凉色调的女性悲剧命运要: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有着不同苍凉色调的悲剧命运。
她通过描写这些女性形象由于宗法社会压迫、男人摆布与支配、追求名利牺牲婚姻导致生存状态苍凉,展现这些女性形象孤独与凄凉、恐惧与自私、疯狂与不可救药的心理,来抒发自己对于人生充满痛苦与不安、孤独与漂泊、荒诞与不可理喻的感悟。
关键词:张爱玲苍凉女性形象悲剧命运自身特殊的成长经历,导致她笔下塑造出的女性形象或多或少都带有一些悲剧色彩。
苍凉是指张爱玲在她生活的世界中的存在体验,是一种由于缺乏亲情、爱情、对周围的世界不信任,找不到生命的本源意义而产生的孤独感、无助感和虚无感。
本文旨在探究张爱玲笔下苍凉色调的女性悲剧命运,分别从“女性生存状态的苍凉”,“女性苍凉的心理体验”,“作者在女性苍凉的心理体验中感悟到的人生内蕴”这三个方面来探究,以领略其笔下传达的女性命运之悲剧。
一、女性生存状态的苍凉“回顾张爱玲的苍凉美学,可以加深我们对于女性书写的悲哀体认,进而去填补这被压抑的空白。
也许大部分女性作品的基调都是悲怆与苍凉的,这种不被了解的声音,正是女性研究的宝库。
”[1]她笔下的女性形象大多生活在宗法社会下封建的家庭里,为了从宗法家庭的迫害下解脱出来,她们遭受到了极大的折磨与痛苦。
即便在生活上获得了一些自由,也还是没能逃脱宗法社会的迫害,这些遭受迫害的女性形象以一种苍凉的状态生存着,面对上一代人对她们的迫害与折磨,她们最终沦为了宗法家庭的牺牲品。
由于这些女性形象生活的家庭背景不同,所以她们面临不同的客观环境时,所反映出的生存状态也就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传统的宗法意识,已经深深烙在当时的宗法家庭里,所以,要想摆脱宗法家庭的迫害,对于当时的女性来说并非易事。
《金锁记》中长安的生存状态是苍凉的,出生在宗法家庭,母亲七巧也是深受传统宗法意识迫害的女性,所以长安注定要遭受封建宗法家庭所带来的一切迫害。
七巧因为自己年少时被裹过脚,受到过封建社会的迫害,所以想在女儿身上撒气,并且自己有着“天下的男子都是一样混账”的思想,加上为了控制女儿的自由,所以在长安十三岁时替她强行裹脚,“为了完全控制成长的女儿,竟硬给长安缠脚,虽然后来中止了,但长安的脚已不能完全复原。
论张爱玲《半生缘》中的女性悲剧-2019年精选文档
论张爱玲《半生缘》中的女性悲剧张爱玲曾说,“我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
壮烈只有力,没有美,似乎缺少人性。
悲剧则如大红大绿的配角,是一种强烈的对照。
但它的刺激性还是大于启发性。
苍凉之所以有更深长的回味,就因为它像葱绿配桃红,是一种参差的对照。
”这是流传甚广的张爱玲的美学宣言。
她的美学也因此被称为“苍凉美学”。
在她那些苍凉的文学作品背后隐藏着种种无奈与悲剧,本文主要围绕《半生缘》中几位女性的悲剧人生展开阐述,体会张爱玲作品中的悲凉气氛以及人物命运的悲哀。
张爱玲的《半生缘》讲述了旧上海的几对年轻人的爱恨情仇,曼桢和世钧,叔惠和翠芝,他们彼此曾经都是有缘人,最终却各奔东西,其间包含了太多无奈与惶惑,承载了太多心酸与苦痛。
这部小说中男女主人公世钧和曼桢18年的悲欢离合贯穿整部小说,同时辅以叔惠、翠芝、慕瑾、曼璐和鸿才等人的情感纠葛,全面地展示了人物在时代大转型时期沉浮、蜕变的痛苦历程。
1顾曼璐曾经也是一个花季少女,她也曾有着自己深爱的男子,但是为了解决家庭的生活窘境,中学还未毕业的曼璐便出来做了舞女,从此走上不归路再难回头,对于她,张爱玲这样描述道:“她穿着一件苹果绿软缎长旗袍,倒有八成新,只是腰际有一个黑隐隐的手印,那是跳舞的时候人家手汗印上去的。
……头发乱蓬蓬的还没梳过,脸上却已经是全部舞台化妆,红的鲜红,黑的墨黑,眼圈上抹着蓝色的油膏,远看固然是美丽的,近看便觉得面目狰狞。
”这一系列的细节描述无不体现了曼璐人生的凄惨与无奈,那一个个“黑隐隐的手印”让她的生活里永远都笼罩着一层乌云无法散去。
这样的曼璐让人同情,让人心疼。
曼璐嫁给祝鸿才,原本打定主意跟定他了,只想做个平平常常的家庭主妇,过一份哪怕是粗茶淡饭的安稳日子,但那个“笑起来像猫,不笑像老鼠”的鸿才是个吃喝嫖赌的混混,竟然发了财,整日不着家,年大色衰的曼璐则落下一身病,不能生育,备受奚落冷落。
这时的她一定是无奈的,是怨恨的,那么卑微不幸的曼璐只能在不安稳中自寻“安稳”了。
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生命悲剧
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生命悲剧摘要:张爱玲作为二十世纪文学史上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作家,她的小说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特别是女性的生命悲剧,在她的文章中被刻画的淋漓尽致。
张爱玲以她独特的艺术视角,发现、剖析在当时东西方文化碰撞下的女性生命悲剧,并用凌厉细腻的文字深刻揭示女性的人生命运。
本文将从家庭、爱情、婚姻三个角度论述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生命悲剧。
关键词:张爱玲女性悲剧张爱玲是是二十世纪文学史上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作家,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曾评价“张爱玲是个彻底的悲观主义者,可又是一个活泼的讽刺家,记录近代中国都市生活的一个忠诚宽厚的历史家”①。
张爱玲小说中的人物几乎都是悲剧形象。
她以独特的女性艺术视角,冷峻的笔触,刻画一些在东西方文化冲突碰撞下的旧女性形象,她们总是浸透着太多的不幸,从上层的太太小姐到下层的丫头佣人,从新派的知识女性到封建的旧式女子,无一不在悲剧的阴影笼罩之下。
这些女性生活在一个琐碎的物质世界中,处于封建制度和西方文明的侵蚀之间,为了金钱、欲望,虚荣而近乎疯狂。
张爱玲显然已经看透了这种世态病相——举凡人生的猥琐、卑微、自私、庸俗、失面子的屈服、无可奈何的陷落原就是人世间无可更易的本质。
于是她用凌厉细腻的文字深刻揭示各色女性生命和生活中的种种烦恼、压抑、荒唐、悲痛等,并探索其内在的人性根源,从而将自己深刻清醒的悲剧意识寄寓其中。
一、张爱玲小说中女性生命悲剧的具体体现(一)女性的家庭悲剧张爱玲小说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女性是软弱的、妥协的,她们在家中无力反抗父母的压制,在男女感情中不敢冲破传统伦理的桎梏去追求自己的幸福。
张爱玲在《谈女人》一文中写道:“在上古时代,女人因为体力不济,屈服在男人的拳头下,几千年来始终受支配,因为适应环境,养成了所谓妾妇之道,女子的劣根性是男子一手造成”②。
张爱玲认为女性的命运悲剧是由几千年来以男子为中①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M].中国华侨出版社,2002:336②张爱玲.张爱玲文集[M].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1:161、178心社会传统造成的,女性一直被作为男性的附属品而存在,女性没有独立的政治经济权力,这决定了她们的悲剧命运,必须遵循专制主义统治下的思想主张——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在家庭与社会中没有丝毫发言权,张爱玲笔下的女子亦有这种家庭悲剧。
张爱玲笔下女性命运悲剧原因浅析
张爱玲笔下女性命运悲剧原因浅析
张瑾
【期刊名称】《魅力中国》
【年(卷),期】2009(0)21
【摘要】张爱玲的小说以婚恋为主题,讲述着一个个小人物的生活和命运,她笔下的女性世界是自闭阴暗而扭曲的,多数妇女的婚姻与爱情相分离直接导致了她们人生的悲剧,本人认为导致这种悲剧的根源在于她们身上存在的人性的软弱,对并无太大希望的无为坚持和个别女性人性欲望的扩张。
【总页数】2页(P222-223)
【关键词】张爱玲小说;女性命运;悲剧原因
【作者】张瑾
【作者单位】郑州经贸职业学院文化与传播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2
【相关文献】
1.浅析张爱玲笔下女性的悲剧命运 [J], 张小波
2.传统女性意识的深层痼疾--浅析张爱玲笔下葛薇龙悲剧命运的内因 [J], 张宇
3.浅析女性悲剧命运的成因——以张爱玲笔下的女性为例 [J], 韩金龙
4.探析中国女性悲剧命运的根源——以张爱玲笔下的女性为例 [J], 房来红
5.浅析女性悲剧命运的成因——以张爱玲笔下的女性为例 [J], 韩金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金锁记》中曹七巧悲剧命运的三个维度
巧以这种 身份嫁 人姜 家 ,使她 成 为姜 家 上上 下 下都 看 不起 的 人 。 就连 、 r 鬟 小双和 风箫也 私下议 论 “ 开 麻 油 店 !打 哪 儿 想 起 的 ?像 你 们大 奶 奶也 是 公侯 人 家 的小 姐 , 我们 那 一位 虽 比不 上 大奶 奶 , 也 还不是 低三下 四的人 。” 在 她 们 看来 , 若是 一个 正常的二少 爷 , 七 巧无 论如何是 配不上 的。作为佣 人 的小 双 很鄙 夷七 巧 。凤箫 道 : “ 你是 她陪嫁来 的吗? ” 小双冷笑 道: “ 她也配 。” 旧 在作 者的叙述语 境中, 就人格 尊严来说 , 七 巧和小 双是 同一层 次 的 ,二奶 奶并不 比 个佣人更 被人 看得起 ,由此 足 以看 出七巧 的家庭地 位多么 的低 微 。同 时 。 凤 箫 的话 也 体 现 了 当时 人 们 的 社 会 观 念 ,认 为 官 宦 人 家 就得娶 一个公侯 人家 或者大 户人 家 ,而 不 是 像 七 巧 这 样 “ 不 三 不 四” 的人 。人们的封建 门第观念如 此根 深蒂 固 ,七巧嫁 人姜 家 以后
一
瞧不起她 ,因此便 和新来 的人 分 外 亲 热 些 。 我 们 不 难 想 象 此 时 七 巧 内心 的孤独感 ,而产 生这种 现 象 的原 因就 是社 会 落 差造 成 的 , 就 连 新 进 门 的 媳 妇 兰 仙 ,也 看 清 了 七 巧 的 为 人 和 她 在姜 的 地
个 主要原 因造成 的。首先 , 她 的家庭 出身决定 了她 的社会 地位 ; 其次, 曹七巧嫁 给患痨疾 的丈 夫使她得 不到“ 情 欲” 的满足 ; 再 次, 姜家上上下下对她 的态度让她倍感孤独 , 七巧不得不用金钱来保护 自己, 最终 为金钱所 困。三 重 因素恰恰构成 了七巧人 生悲剧 的三个维度 、 三个层 面, 即社会 悲剧 , 情欲 悲剧和人性 悲剧。 不难 发现 , 七巧悲
论张爱玲小说《金锁记》中曹七巧命运的悲剧性
论张爱玲小说《金锁记》中曹七巧命运的悲剧性作者:吕正来源:《青年文学家》2009年第16期摘要:张爱玲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位乱世才女。
《金锁记》是张爱玲最出名的代表作,也是她成就最高的小说。
《金锁记》中塑造了曹七巧三个阶段的形象,包括青春健康的麻油店姑娘、成为名义上的正奶奶、心灵扭曲的母亲这三种形象。
造成这三种形象的原因归根到底是封建礼教制度和性压抑下对金钱的欲望不满足感造成的。
她是金枷锁下的人,同时她又是对别人实行金枷锁报复的人。
关键词:张爱玲曹七巧命运悲剧【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09)-16-0011-02张爱玲自己曾说我的小说里除了《金锁记》里的曹七巧,全是些不彻底的人。
评论家历来对《金锁记》给予很高的评价。
傅雷在40年代的评论文章里尽管严厉批评了张爱玲的《倾城之恋》等许多作品。
但却毫无保留的给《金锁记》以很高的赞誉。
夏志清更是在《中国现代小说史》将《金锁记》评价为叫,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小说”。
(1)曹七巧是社会中的典型,给人以悲壮和凄哀的启示。
一、曹七巧的命运悲剧1、七巧是麻油店的姑娘。
平民的女儿,青春健康喜欢她的人不少,如果不是贪图富贵的兄嫂把她卖给了姜家的话,她有健康而并不奢华的凡俗人生。
但命运从此转了弯,生命力勃发的曹家大姑娘配给了患骨痨症的姜二爷。
中国传统的婚姻通常在爱情缺席的情况下。
按照诸如社会地位,经济状况进行门当户对的分配。
2、成为名义上的正奶奶。
七巧虽是姜家的二奶奶,表面上和大奶奶玳珍、三奶奶兰仙平起平坐,实际上却被这个家族所拒绝,被贵族阶层排斥在外有一次,她与三奶奶兰仙、小姑子云泽在姜家新式洋楼上闲聊,兰仙、云泽都很讨厌她,使她受到了冷落和难堪。
她想和新来的兰仙亲近些,携着兰仙的手左看右看夸赞,但聪明的兰仙“早看穿了七巧的为人和她在姜家的地位,微笑尽管微笑着,也不大搭理她”。
七巧自觉无趣便来到阳台上,又与云泽套近乎,拎起云泽的辫子夸赞,但引来的只是云泽的讨厌,七巧却只顾看着喊道“大嫂你来看看,云姐姐的确瘦多了,小姐莫不是有了心事了?”只听啪的一声,云泽打掉了她的手,生气地说:“你今儿个真是发了疯了!平日里还不够讨人嫌的?”(2)种种可以看出七巧在姜家的地位与众人对她的厌恶程度,七巧自讨没趣,心中不快,内心要报复云泽。
张爱玲作品中女性人物悲剧命运的根源
张爱玲作品中女性人物悲剧命运的根源•1楼是什么让书中的女性都走向了一个共通的悲剧命运呢?首先让我们先粗略对那个刚刚开始兴起的思想变革的时代进行一番大致的了解:中国的一批有着先锋思想的知识分子提出了“男女平等”的口号,目的就是要从根本上否定禁锢了中国几千年的传统社会的男权至上的观念,并从封建桎梏中把女性解放出来。
因此出现了一系列解放妇女的切实行动:如废缠足,兴女学,反对包办买卖婚姻,出现了职业女性……这些变革对于封建传统的否定是相当激烈的,对于打破封建制度对女性的压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
但在张爱玲笔下,形形色色的女性仍在男性世界中苦恼、抽泣,男女的世界灰暗、肮脏、弥漫着窒息的腐烂的气味。
“几千年文化熏陶下的女性带着‘原罪’的意识紧紧依附着男性,男性成了她们生活中的唯一阳光。
”⑸婚姻是无爱的,它脱离了感情的范畴,披戴着诸多的枷锁。
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这是由于刚刚过去不久的时代与思想上的变革留给她们的仅仅是生活形式上的改变,她们的意识仍被男性所支配和控制。
根深蒂固的三纲五常不止让男人们认为女人只是他们身上的一根肋骨,更可悲的是,女性自己竟也没有超脱这种认知的念头。
即使她们开始读大学,开始接受教育;开始找工作,开始人生新的起点;甚至是留洋海外,接受异国文化熏陶,但是最终无一不是找个人才是真的,甚至于她们区别于无知村妇的上述资本都成为了她们日后谈婚论嫁可以胜券在握的筹码。
当然,每个人都有同命运抗争的本性,旧时代的女性也不例外,张爱玲没有忽略女性自身对于命运的把握与争取,她们尝试过、她们努力过,但能够供她们选择的道路实在太少了,局限性的观念把她们追求幸福、实现自我的渴望全部寄托在了男人的身上,婚姻才是她们生活的主旋律。
张爱玲无情地嘲弄着婚姻的意义。
在她笔下,“人世间没有爱,有的只是满目的苍凉,形形色色的女人,为婚姻,为女子最大的职业而战的荒凉,真是华丽与热闹深邃处透骨的荒凉。
”⑹她笔下的女人们拼命的追求着婚姻,到头来得到的都是躯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爱玲作品中女性人物悲剧命运的根源•1楼是什么让书中的女性都走向了一个共通的悲剧命运呢?首先让我们先粗略对那个刚刚开始兴起的思想变革的时代进行一番大致的了解:中国的一批有着先锋思想的知识分子提出了“男女平等”的口号,目的就是要从根本上否定禁锢了中国几千年的传统社会的男权至上的观念,并从封建桎梏中把女性解放出来。
因此出现了一系列解放妇女的切实行动:如废缠足,兴女学,反对包办买卖婚姻,出现了职业女性……这些变革对于封建传统的否定是相当激烈的,对于打破封建制度对女性的压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
但在张爱玲笔下,形形色色的女性仍在男性世界中苦恼、抽泣,男女的世界灰暗、肮脏、弥漫着窒息的腐烂的气味。
“几千年文化熏陶下的女性带着‘原罪’的意识紧紧依附着男性,男性成了她们生活中的唯一阳光。
”⑸婚姻是无爱的,它脱离了感情的范畴,披戴着诸多的枷锁。
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这是由于刚刚过去不久的时代与思想上的变革留给她们的仅仅是生活形式上的改变,她们的意识仍被男性所支配和控制。
根深蒂固的三纲五常不止让男人们认为女人只是他们身上的一根肋骨,更可悲的是,女性自己竟也没有超脱这种认知的念头。
即使她们开始读大学,开始接受教育;开始找工作,开始人生新的起点;甚至是留洋海外,接受异国文化熏陶,但是最终无一不是找个人才是真的,甚至于她们区别于无知村妇的上述资本都成为了她们日后谈婚论嫁可以胜券在握的筹码。
当然,每个人都有同命运抗争的本性,旧时代的女性也不例外,张爱玲没有忽略女性自身对于命运的把握与争取,她们尝试过、她们努力过,但能够供她们选择的道路实在太少了,局限性的观念把她们追求幸福、实现自我的渴望全部寄托在了男人的身上,婚姻才是她们生活的主旋律。
张爱玲无情地嘲弄着婚姻的意义。
在她笔下,“人世间没有爱,有的只是满目的苍凉,形形色色的女人,为婚姻,为女子最大的职业而战的荒凉,真是华丽与热闹深邃处透骨的荒凉。
”⑹她笔下的女人们拼命的追求着婚姻,到头来得到的都是躯壳。
婚姻在张爱玲笔下是无爱的,有爱的婚姻是痛苦的,爱成就不了婚姻,但婚姻又受不了爱的诱惑。
婚姻是枷锁,妄想用它来锁住别人,锁住爱情,都是不可能办到的,结果只能毁了自己。
如《十八春》中的几对婚姻都没有爱,曼桢与世均由相知而相恋,爱得纯情真挚,无利益计较,无物质牵挂(这是张爱玲作品中少见的)。
然而他们无法逃出厄运的魔掌,曼桢陷于亲姐姐曼璐所设的陷阱,曼璐妄想用妹妹来套住自己的男人,锁住婚姻。
曼桢在受尽凌辱逃脱魔爪后,带着满腹的辛酸和屈辱去找世均,殊不知世均在无望中放弃了最后的努力,匆匆地与自己不爱的翠芝结了婚。
可怜的曼桢欲哭无泪,欲诉无门,只能听凭生命的四季在身后默默流淌。
因此我们从女性自身的角度去分析不难看到,这些悲剧从某种程度上讲是她们为自己打造的,她们把改变命运的希望都寄托在了依附于男人身上,而不是自己本身。
但再从社会的角度来看,降生于人世以来,社会加筑于女性身上的人生观、价值观也正是如此,她们根本不可能从自己狭隘的生活背景中觉悟到要去凭借自己抗争什么。
女性思想上的落后把她们实现自我的方式局限在了婚姻的范畴里。
这也就形成了张爱玲书中绝大多数女性人物的共通点,那就是都企图通过婚姻来找寻自己的终生幸福,实现自己一生的追求——包括经济地位,感情寄托等——女性惟有找到了能够满足自己的丈夫才有保障日后幸福生活的可能性。
因此这便形成了张爱玲作品中女性人物最终走入其悲剧命运的最直接,最根本的原因之一。
五四以后,已经出现了很多受过大学教育甚至是留过学的所谓“新女性”,比如《十八春》中的曼桢等人,旧中国发达地区的西风东渐已经允许一个女子受高等教育,这可以称作是一种进步,但这是否从根本上把女性从封建桎梏中解脱出来了呢?是否真的唤醒了女性沉寂了几千年的自我意识呢?是否由此而造就了女性的进步思想呢?答案是否定的。
究其根源,原因有二。
••2楼其一、因为所有女性都同时被束缚于旧社会的传统道德标准之下。
从一开始所有的一切都向她们表明一个女人要获得生活的幸福就必须依附于她们身体与灵魂的主宰者——她们的男人,不管过程如何,女人的最终归宿都应该是她的丈夫。
即使女性有了受教育的能力,有了自食其力的能力,但从根源剖析这些都仅仅是表面的。
她们可以暂时的用工作来维持生活,但不可能把自己终身的命运寄托在职业上,因为社会不能认同这样的生存方式。
当中国的第一批职业女性在社会上出现的时候,从以曼桢等人为代表的独立女性的坚强背影中,我们发现和体味到了无尽的辛酸与无奈。
不能否认的是“五四”以后,女性的地位的确较之以前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比如女大学生参与革命,投身写作等。
但旧中国几千年来的“三纲五常”、“三从四德”还是把大多数的人捆绑在了旧道德的旗帜下,洋装和短发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扎根于人物意识深处的根深蒂固的观念——女人理所当然应该也只能依附于男人。
对于男性,妻子只是社会道德约束下的一件摆设、一个物件,大多只意味着门当户对与传宗接代而已。
就是这样一个观念束缚着中国女性走了几千年的道路,在西风东渐的三四十年代,虽然出现了反对腐朽思想的新思潮对于传统观念的冲击,但对于所有人来说,也仅仅是开始于一小部分人的开端,并没有对社会的大多数人心中根深蒂固的观念有任何的改变。
其二、另一个旧道德标准就是女人的贞节观念。
在欧洲,女权运动用种种激烈的方式来打破这个如同中国女人的小脚,欧洲妇女的裙箍一般对女性的种种束缚,来为女性争取自由。
但在中国,女人们默默的理所当然的承受着由男权社会以“男权至上”为标准为她们量身打造的种种“酷刑”。
而所谓的“从一而终”、“贞节牌坊”不仅深深地植在了男性的观念之中,更在女性的心底打上了无法磨灭的烙印。
如《十八春》中当曼桢的母亲在得知女婿强奸了自己的二女儿时,她的反应是让人心寒的——她要女儿就将错就错地嫁给鸿才,女人的从一而终不仅让她默认了这样的安排,更在有意无意中将女儿推入了无尽的深渊。
为什么这样陈旧腐朽的道德标准会束缚中国女性如此长的时间呢?我们在深想一步:《倾城之恋》中的流苏之所以被家人冷嘲热讽,是因为离婚后的她几乎是身无分文了;《金锁记》中七巧一生的悲剧也来自她对于金子近乎变态的疯狂的迷恋;《十八春》中曼璐企图用曼桢套住的并不只是鸿才这个人,更多地是鸿才的钱,以及日后生活地的保障……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女人要依附于男人,另一个关键的原因就是女性在经济地位上的被动。
降生后,家族是她生活的依靠,因此她要“从父”;长成后嫁了人,丈夫是她生存的保障,所以她要“从夫”;就是老了所有要依从的人都不在了,她仍然要依靠她的儿子,就是所谓的“从子”女性一生所要做的就是顺从于家族,依附于男人,她们所能做的也只能是把生存维系在缺乏安全感的婚姻上。
因此,在那个时代的女性命运是不会,也不可能不走向悲剧的。
再反观现今的女性为什么能凭借自己的一双手开创属于自己的一片独立的天空呢?就是因为她们有相当高的经济地位,她们能够利用自己与男性平等甚至是超越的知识与能力来争取自己想要的幸福。
那个时代的女性不能做到自立自强,就是因为她们的思想受着旧道德标准的束缚,她们的行为被约束在了经济地位的被动上,她们要生存就不能不依附于能在经济上支持她们的人——男性身上,她们要得到社会的尊重就不得不遵照社会赋予她们的规则生活。
这就是张爱玲小说中女性人物悲剧命运的根源所在。
【转贴】论巴金小说《寒夜》中曾树生的女性形象••曾树生•1楼一文献综述《寒夜》是巴金中年时期一部具有代表意义的中篇小说。
抗战胜利后,“在贵阳的茶馆里,在北碚馆微弱的烛光下,巴金用茶碗盖上磨的墨,用粗糙的算账草纸,一口气写出了三部深刻细致的作品:《憩园》、《第四病逝》、《寒夜》。
”对这部作品的评价历来不衰。
从现有的资料看,关于《寒夜》的评论文章,主要集中在“文革”之后,“文革”之前以及“文革”中单篇论及《寒夜》的文章几乎没有。
因此,本文关于《寒夜》中曾树生的女性形象的文献综述主要是以新时期以来可见的评论文章为参照系。
20世纪80年代的早期文章一般把《寒夜》看为一部现实主义的作品。
香港中文大学的致赞辞这样写到:“……他所追求的是真实,而并不顾及美。
”真实地反映抗战胜利后小人物,在《寒夜》里主要是通过反映普通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从而反映当时整个社会,这是评论界较为一致的看法。
事实上,《寒夜》这部作品也确实折射出当时的社会状况。
在对婆媳关系的分析上,此阶段的评论文章仅仅是从较浅的方面加以分析,未能从更加多元化的角度来分析此种矛盾的实质。
从某种程度上看,《寒夜》里的婆媳矛盾很明显,也很难调和。
但对此种婆媳矛盾的缘由,以及曾树生到底为何出走这样的事实,如果不做更加深入地研究则很难把握曾树生的女性形象的时代性和她身上体现出来的矛盾性。
自五四以来,女性解放作为“人的自觉”和个性解放的一个内容,一直都是广大女性追求的目标。
《伤逝》里子君排除万难和涓生在一起;然而“娜娜”出走后未来的生活并不象当初想象的那样美好,子君的结局是悲哀的。
《寒夜》里的曾树生较之子君具有进步性。
在《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与觉醒后的困惑——〈伤逝〉与〈寒夜〉女主人公比较》这篇文章里,作者认为如果把“人的觉醒”作为现代性的标志,那么曾树生所体现出来的现代性无疑更高:“作为独立的女性对爱情的自由追求只是女性主体自我觉醒的一个方面,并非全部。
”“与子君恰恰相反,曾树生与汪文宣同居后还坚持着自己的追求。
”因此,曾树生与婆婆的矛盾更深层的是现代家庭观念与传统家庭观念之间的冲突,正如《英雄与凡人的时代:解读20世纪》一书的作者认为地那样,是两种不同形态的意识形态和社会机制之间的冲突:究竟是相夫教子恪守妇道还是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生活,婆媳两代人的选择自然不同。
不可否认,在曾树生个人自觉的同时,她抛弃了自己的丈夫和家庭。
从她个人的角度来说,她的行为具有时代进步性;但如果从人道主义关怀的角度看,她的行为又受到一些评论者的置疑。
在《反叛与归依:在痛苦中挣扎的灵魂——论曾树生生活情境的矛盾性》里,作者从人道主义关怀的角度认为,婆媳两人的行为其实都是自私的,就连汪文宣也痛苦地请求她们为了他不要再吵了。
然而,对于曾树生,作者又是理解的,他认为曾树生的选择是人道主义和个性主义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在当时的情况下,无论选择人道主义还是个性主义都将有遗憾。
《反叛与归依:在痛苦中挣扎的灵魂——论曾树生生活情境的矛盾性》深刻地剖析了在中国现代社会中人的觉醒、人的现代性发展本身所具有的历史局限性。
家庭内部的矛盾究竟是婆媳之间大矛盾还是其他?有人提出了与上述观点不一致的看法。
从个性主义角度看,曾树生的出走固然是由她追求幸福自由不甘现状的性格决定的,但同时家庭的内部矛盾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在《论〈寒夜〉的现代性》一文中,作者抛弃了婆媳矛盾论,而认为家庭内部的矛盾主要是汪曾两人的情感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