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 第六章: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厅堂型、厅阁型构架
厅堂型:也以大木作为例,分为三层,不同点:厅堂型 的内排柱上升几至屋顶,由于内排柱子的抬高破坏了铺作层 的完整,斗拱便无法联合成了孤立的节点,只剩可有可无的 承托作用。同时内柱的升高使昂的端部可以直接插入内柱柱 身而另一端伸入柱间铺作成为一个承担屋檐重量的杠杆。
二、抬梁式构架的基本构件
柱承梁,梁上置短柱,其上再置梁,梁两端承檩
• 梁柱支承体系,靠自重来稳定建筑 • 多用于官式建筑和北方民间建筑 • 特点:可以取得较大的空间跨度,但是对材
料要求比较高
抬梁式
梁 柱
脊檩 上金檩 老檐檩 檐檩
穿插枋
随梁枋
抬梁式
脊瓜柱 三架梁 五架梁
抬头梁
抬梁式构架的各个构件名称
抬梁式构架的常见梁架形式
檐 墙
上 身
下 肩
e、平面类型(殿阁类) 1、分心槽(门屋、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
2、金厢斗底槽:内外两圈柱、内外柱同高 大殿、佛光寺大殿
3、单槽:内柱将平面划分成不等的两区 晋祠圣母殿
4、双槽:内柱将平面划分成不等的三区 故宫太和殿
宋式殿堂分槽图
2. 梁
建筑中的水平受力构件,常支承于二柱顶 端或其他梁枋上.依部位有大梁、抱头 梁等
1. 增加挤压面的作用
2. 支承挑檐檩
3. 联结柱网
4. 减少净跨,减小弯矩、剪力
二、斗栱的组成(清代)
1. 斗 2. 升 3. 栱 4. 昂 5. 枋
清式柱头科主要构件名
挑檐桁 挑尖梁头
昂 翘 大斗(坐斗)
平板枋 额枋 檐柱
清式斗栱正面
清式斗栱侧面
1. 斗:双向开口
坐斗:最大的又称大斗,位于一组斗拱 最下的构件
4份 4份
河北定兴北齐义 慈惠石柱上端的建筑, 雕刻了我国现知最早 的梭柱形象。
1/9
柱 高
d.角柱生起之制
柱的高度由当心间的平柱,向两端的角柱逐间增 高,称为“角柱生起”。
《营造法式》规定,相邻两柱的升起高差约为2寸, 可依间宽大小随宜加减。明初以后,多不再“生起”。







腰线石
阶条石
后檐柱 前檐柱
b、平面的墙有:中国建筑中的围护构件。
⑴檐墙:檐柱间的墙; ⑵山墙:山柱两侧的墙; ⑶廊墙:山墙延伸到前后廊柱的那一段墙; ⑷扇面墙:房间后排金柱 间的墙; ⑸隔断墙:两山的廊子与尽间之间的墙。
檐墙
檐柱
檐墙 角柱
山墙 山柱
隔断墙 金柱
扇面墙 中柱
山墙 山柱
廊墙 槛墙
檐柱
檐柱
清式墙柱位别图
斗口
清式则例中无“材”、“分”之名, 而以栱的厚度称为“斗口”。栱与大斗相交之处,斗上则 出凹形卯槽以承栱身,称为斗口。斗口宽度同栱的厚度相 等。
清代皆用“斗口”的倍数或分数为度量单位(如清式 柱径为六斗口,柱高为六十斗口等)。
这种以建筑物本身之某一部分为度量单位,与罗马建 筑之各部比例皆以“柱径”为度量单位,在原则上是完全 相同的。
昌平明长陵(明)
故宫太和门
大梁(大柁):大小、长短 常依梁上所承的檩数为准, 如承九檩为九架梁,依此类 推。
抱头梁(挑尖梁)
3. 檩(桁)
与屋脊平行、直接承受 屋面荷载的构件
依清《工部工程做法则 例》:有斗栱之大木 用桁,无斗栱之大木 用檩
取名方式与柱的名称一 致:檐檩、金檩
卷棚檩为双数 宋称:梁—栿
檩—槫[tuán]
4. 枋
穿斗式构架的局限性
1) 密柱导致的小跨度,不能适应大空间的需要 2) 小规格用料和简便的构造,难以适应厚重的
荷载
《营造法式》中的两种构架型式
1.殿堂型、殿阁型构架
以大木作(竖向四排柱)为例, 分为三个结构层: 等高的柱子构成的柱网层、 斗拱梁等构成的铺作层 以及之上的屋架层。
这里的铺作层层层紧扣除承接上部载荷转于柱网外亦 能稳定横向结构防止跨塌,
大式建筑:主要用于坛庙、宫殿、苑囿、陵墓、 城楼、府第、衙署和官修寺庙等组群的主要 、次要殿屋,属于高等级建筑
小式建筑:主要用于民宅、店肆等民间建筑和重 要组群中的辅助用房,属于低等次建筑。
二者主要区分标志
大式无斗栱
大式—有斗栱
第二节 斗栱
一、斗栱的作用 二、斗栱的组成 三、斗栱的出跳 四、斗栱的类别 五、斗栱中的模数
挑檐枋:承挑檐檩
三、斗栱的出跳
出跳的轴线到中轴线的距离为一跳。 出跳的多少代表等级的大小。 宋称铺作,出跳与铺作的对应关系: 出一跳—四铺作,出二跳—五铺作,出三跳—六 铺作,出四跳—七铺作,出五跳—八铺作 清称跴(踩),跴与出跳的对应关系: 出一跳—三踩,出两跳—五踩,出三跳—七踩
四、斗栱的类别
1. 柱 2. 梁 3. 檩 4. 枋
1. 柱
主要垂直承重构件,屋面荷载自上而下经此传 至基础。根据部位可以分为檐柱、中柱、金 柱、山柱、角柱等等
a、平面的柱有五种:中国建筑中的主要承重构件。 ⑴檐柱:檐下最外一列都是;但在四角上的称角
柱; ⑵金柱:在檐柱以内、除纵向中轴线上的都是; 离檐柱近的叫外金柱; 离檐柱远的叫里金柱; 在重檐殿中支撑上檐的叫重檐金柱;
第六章 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 部演变
第一节 抬梁式构架和穿斗式构架 第二节 斗栱 第三节 雀替
第一节 抬梁式构架和穿斗式构架
一、两种构架的不同特点 二、抬梁式构架的基本构件 三、大式做法和小式做法
一、两种构架的不同特点
1. 抬梁式构架 2. 穿斗式构架 3. 二者的互补机制
1. 抬梁式构架(叠梁式)
⑶中柱:在建筑纵向中轴线上而不在山墙上的 是中柱;
⑷山柱:在建筑纵向中轴线上的山墙的就是; ⑸童柱:在横梁上的柱子。
檐墙
檐柱
檐墙 角柱
山墙 山柱
金柱
中柱
山墙 山柱
廊墙 槛墙
檐柱
檐柱
清式墙柱位别图
角柱 槛墙
脊瓜柱 金短柱柱短柱柁墩
老檐柱
(外金柱)
檐柱
短短柱柱
清式柱名、位置
角柱
山中柱 山金柱 角柱
角柱 槛墙
c.杀梭柱之制
柱子上段卷杀,称上梭柱;上下段均卷杀,称为上下 梭。
《营造法式》规定:柱分三段,以上段做三瓣卷杀,至 上径比栌斗底周边大出4分时,作覆盘形收束。
明清官式建筑已罕见梭柱。
卷杀:宋代栱、梁、柱等构件端部做弧形(其轮廓由折线组成),形成 柔美而有弹性的外观,称为卷杀。
梭柱:在柱上 端1/3处收杀 。使柱顶与斗 底相合,柱肩 梭成圆弧形。
1. 宋代的材分制 2. 清代的斗口制
1. 宋代的材分制
• 宋代 材分(fèn)制: 斗栱用料的断面尺寸为一材 材的高宽比为3∶2
材分制:
“凡构屋之制 ,皆以材为祖, 材有八等,度屋 之大小因而用之 ”。
2. 清代的斗口制
取平身科大斗开口的大小 一个斗口为10分(比宋计算方便) 材分十一等
垫板下金桁椽子
下金枋
抱头梁 正心桁
五架梁
挑檐桁
檐椽

随梁枋


平板枋
檐柱
额枋
金柱
三、大式做法和小式做法
大木作:
建筑物一切骨干木架的总称。有大小式两种形 制,有斗栱的称大式,无斗栱的称小式,也有无斗 栱的称大式;
包括结构的三大部分: 竖向的支撑部分──柱, 横向的被支撑部分──梁、桁(檩)、椽, 两者间的过渡部分──斗栱。
根据部位: 柱头科—柱头铺作
清代 平身科—补间铺作 角科——转角铺作
宋代
因其所在建筑物部位的不同,而有三种斗栱: ①柱头科——在柱顶上; ②平身科——在柱间额枋上; ③转角科——在屋角柱头上。
宋代
挑檐桁
转角科
平身科 柱头科
平板枋 角柱
Biblioteka Baidu额枋 檐柱
清 代 角科 平身科 柱头科
五、斗栱中的模数
2. 穿斗式构架(立贴式)
柱直接承檩,柱间不施梁,而用若干穿枋联系。
• 檩柱支承体系,靠穿来增加建筑的稳定性 • 多用于南方民间建筑
穿斗式
柱 檩
穿 挑
穿斗式构架的优点
1) 尽量以竖向的木柱来取代横向的木梁 2) 尽量以小材来取代大材 3) 简化了屋面用料 4) 简化屋檐的悬挑构造 5) 增加构架的空间整体性 6) 增加构架的灵活适应性


斗 坐斗————————————栌斗
十八斗———————————交互斗 斗
升 槽升子 没有对应关系
三才升
散斗
3. 栱
翘:垂直于立面的栱 横栱:平行于立面的栱称横栱
翘(宋称“华栱”): 略似弓形,与建筑物立面垂直;

宋、清时期栱的名称的对应关 系


瓜栱—————瓜子栱
正心瓜拱——泥道栱
横栱 万栱—————慢栱
斗口为清代官式建筑
中的基本模数,又称“
口数”“口分”。
2

14:10为材(亦称单材) 材
20:10则为足材。
0.6

2 1.4
1
清式斗口
斗口分十一等
斗口材制表
坐斗斗口:
斗口
耳 腰 底
鼻子
第三节 雀替
雀替(宋《营造法式》中称绰幕枋)是置 于梁枋与柱相交处的短木,可减少梁枋 之间的净跨距离。
斗栱:
中国式建筑所特有的组合构件,是较大建筑物 的柱与屋顶之间的过渡部分;
其作用是,承受上部支出的屋檐,将其重量或 直接集中到柱上,或间接地先传至额枋再转到柱上 。
一、斗栱的作用
1. 增加挤压面的作用 2. 支承挑檐檩 3. 联结柱网 4. 减少净跨,减小弯矩、剪力 5. 抗震 6. 装饰作用 7. 等级标志 8. 模数作用
十八斗:除了大斗以外的斗全是十八斗
a. 坐斗(大斗):整攒斗栱最下层 坐斗
十八斗:在翘昂两端,承托上
层栱昂交叉点、栱翘交叉点,十 字卯口。
十八斗
2. 升:单向开口
槽升子:正心栱两端的升.外侧有槽, 以固定栱垫板.
三才升:除了槽升子,其余的升都是三 才升
槽升子 三才升
宋、清时期斗的名称的对应关系
水平承重及联系构件 有额枋、随梁枋、穿插枋、平板枋等 进深方向:随梁枋、穿插枋 面阔方向:如图所示
脊桩

脊 脊垫板
木 断


瓜 柱
扶脊木 脑椽
脊桁
脊桩 扶脊木 脑椽
脊垫板 脊瓜柱 三架梁 上金桁
脊桁
脊枋 角背
脑椽
三架梁
上金桁
垫板 上金枋
椽子
下金桁 角背
垫板
下金枋
抱头梁 金柱
五架梁 短柱 随梁枋
一、作用 二、历史的演变
一、作用
1. 增加挤压面 2. 减少净距 3. 改善节点构造,取得艺术上的过渡,美
化了柱与枋的关系
雀替随开间的变化而变 长=1/4净开间,但宽度不变 雀替的设计随材料、形式的变化而变
骑马雀替
二、历史的演变
云岗石窟(北魏)
正定隆兴寺(金)
大同善化寺(辽、宋)
安平县文庙(明)
横栱

正心万拱——泥道慢拱

厢拱—————令栱
翘———————————————华栱
4. 昂
是斗拱中斜置的构件。宋代时起杠杆作用, 清代做假昂。
昂:翘之向外端加长,并下斜。

耍头:昂之上,且与昂平行大小相近的直木; (或挑尖梁头)
耍头
5. 枋
枋:不承重,只有连接或承托 作用的构件。
正心枋:落在柱轴线上, 承檐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