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新功能主义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新功能主义的理论观点 唯理论者则强调理论思维的重要性,认为在 个别的经验事实与普遍性的理论知识之间不存在 自然的逻辑联结,单纯对经验事实加以归纳永远 得不出具有普遍性的理论知识,后者只有经过思 维中的“跳跃”才有可能;同时,经验观察如果 没有理论的指导,也将是盲目甚至毫无意义的。 在现实中,绝大多数学者往往都是相对地更 加倾向于某一极。而帕森斯无疑是更加倾向于唯 理论一极的。亚历山大通过研究指出:任何科学 的结论都是经验与理论两个层次之间交互作用的 产物。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并重。
第二节 新功能主义的理论观点 五、对社会变迁理论的推进 帕森斯早期的著作很少涉及社会变迁问题, 这使得人们批评他的理论不能描述和解释社会变 迁过程。部分地作为对这些批评的一种反应,帕 森斯晚期与其支持者们逐渐把注意力转向了对社 会变迁过程的研究,提出了一个被称为“分化理 论”的功能主义社会变迁理论。这个理论的基本 点是: (1)认为社会变迁的基本形式是社会分化,社 会变迁的基本趋势是不断地从功能重叠的简单结 构向功能特化的复杂结构演进;
格尔兹(Geertz Clifford 1926-)
格尔兹
生于美国加州。二战结束后进入俄亥俄州安蒂奥克 学院学习文学和哲学。1950年在该校获哲学学士学位。 之后进入哈佛大学,师从C.克拉克洪学习人类学。 1956年获得人类学博士称号。先后曾在加州大学、芝 加哥大学、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著 名学府讲学,现为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社会科学部教授。 主要著作有:《爪哇宗教》(1960)、《旧社会与新 国家》(1963)、《文化的解释》(1973)、《尼加 拉:19世纪巴厘剧场国家》(1980)、《地方性知识》 (1983)等。 由于思想影响巨大,格尔兹先后获得了美国社会学 会索罗金奖、美国人文-自然科学院社会科学奖、日本 福冈“亚洲奖大奖”等多项荣誉。格尔兹被认为是近几 十年来人类学界中最有影响的人物。
第二节 新功能主义的理论观点 (2)提出推动社会分化的基本动力是社会的 功能需求以及由此导致的结构性压力,认为每个 社会都有一定的功能需求,当这些功能需求未能 得到充分有效的满足时,就会对社会结构产生一 种压力,迫使社会创造出一种更为有效、更为分 化的结构安排; (3)认为社会分化的结果是不断提高社会系 统的效率和效力; (4)认为社会分化过程包括分化,适应性增 长、包容和价值概括化几个基本环节。
第二节 新功能主义的理论观点 艾森斯塔德把社会过程看成一个充满利益冲 突的过程。因为,在一定的背景条件下(例如人 口增长,资源稀缺等),社会必然产生冲突与失 序。 此时,社会往往通过发展出相应的结构来应 对冲突,从而推动了社会分化。 但这并不能完全解决冲突,因为新分化出来 的结构体本身既是功能性的,也是利益性的。在 客观背景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这些功能-利益群 体对各自利益的追逐必然导致利益群体之间的冲 突。
第二节 新功能主义的理论观点 艾森斯塔德主要通过吸收冲突社会学的相关 理论来进行改进,引入了利益群体、利益冲突等 概念。 艾森斯塔德指出,社会系统的不同组成部分 同时也是有着自身利益和目标的社会群体,它们 在履行社会功能的同时,也在追求各自的利益。 社会的结构-功能分化的过程,同时也是社会阶 层、群体分化的过程。 因此,社会不可能是一个合意的系统。全力 以赴地在这样的社会中占据一个更好的地位并获 取尽可能多的资源才是各个利益群体的直接目标。
第二节 新功能主义的理论观点 二、对社会行动理论的推进 帕森斯延续韦伯的做法,将行动引入功能主 义分析之中,目的在于将微观个体的行动与功能 主义对宏观社会的研究协调起来。这值得肯定。 但帕森斯却倾向于强调行动受到规范制约的 一面,将“规范性行动”或“志愿性行动”作为 人类社会行动的基本模式,从而,个体行动就成 为通过社会化,在规范与社会期望指引下的简单 的角色执行而已(棋子)。个体的主观努力、个 体自身与众不同的目标与利益诉求都被有意无意 地忽略了。
第二节 新功能主义的理论观点
类型化(typification):这是人们日常生活中解 释事物的基本方式,它通过社会化习得,从这个角度讲, 社会化就是学习掌握各种类型,即每个社会人都要学会 对各个情境作出解释,取出名称,作出描述(例如,电 影、小说里的情节往往比现实生活更为离奇夸张,所以 社会化的人们往往会把那些情境与生活分离开来)。不 仅如此,人们还希望把他们遇到的新的情境归类到他们 已知的类型中去。 发明(invention):但现实中,人们总会遇到已 知的类型无法涵盖的新现象,这时就必须创造新的类型 来进行标示。 人们就是通过这种归类与发明达到对现实的理解。
第二节 新功能主义的理论观点
第二节 新功能主义的理论观点 谋划:人们的行动不仅要理解事物与世界, 也要改变和作用于事物和世界。这里有两个要点: 一是人们的谋划要以解释为基础;二是谋划 的原则是成本最小、回报(物质与情感)最大。 谋划需要对所处的情境、所面对的事物进行 解释与理解,再作出费效比判断,并采取相应行 动。例如,假设你在路上遇到了老师,不是正面 遭遇,而是半脸儿。这时,你其实就对这种情境 进行了理解,并据此作出相应行动。
亚历山大(Jeffrey Alexander 1947~)
亚历山大 当代美国社会学家,新功能主义的主要代表。 生于美国威斯康星州米尔沃基的一个中产阶级犹 太人家庭。1965年入哈佛大学,师从B.穆尔, 1969年获学士学位。同年入加利福尼亚大学伯 克利分校,先后在L.洛文萨、R.N.贝拉和N.J.斯 梅尔塞的指导下修习迪尔凯姆、韦伯和帕森斯的 理论。1978年获博士学位。1976年起任教于加 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主要著作有:《社会 学的理论逻辑》(1982~1983)、《新功能主义》 (1985)、《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社会学二十 讲》(1987)、《微观-宏观之环》(1987)、 《行动及其环境:迈向新的综合》(1988)、 《迪尔凯姆社会学:文化研究》(1988)等。
卢曼(Luhman Niklas 1927-1998)
卢 曼
卢曼1927年出生于德国吕内堡,比哈贝马斯大2岁。 和马克思、韦伯一样,卢曼年轻时也受过严格的法学训 练,1949年他在弗莱堡大学获得法学学位,毕业后从 事法律职业。1955年,他离开吕内堡行政法院到萨克 森南部的文化部门任职。工作之余,卢曼阅读了笛卡儿、 康德、胡塞尔以及功能主义者马林诺夫斯基和布朗 (A.R.Radcliff-Brown)的著作,但他一直都没 有想过做学问。1960年,卢曼获准一年的假期到哈佛 大学师从帕森斯学习,回国后,卢曼辞去高级政府顾问 之职,开始专注于学术研究。1965至1968年间,他先 后在斯派尔行政科学研究院、多特蒙德社会研究所和缪 恩斯特大学从事研究工作。 1968年以后,卢曼一直在比勒弗尔德大学任教, 直到1993年退休。在社会学上,卢曼一般被视为新结 构功能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主要英文著作有:《信 任与权力》、《社会分化》、《法律的社会学理论》、 《自我参照文集》,《福利国家的政治理论》、《社会 系统》、《现代性观察》等。
第一节 新功能主义概览
鲍姆(Boum)、莱文(Levine)、格斯坦 (Gerstein)、利兹(Lidz)、泽利泽 (Zelizer)、普拉特(Platt)、博斯克 (Bosk)、海斯(Hayes)、罗德斯 (Rhoadse)、施卢赫特(Schluchter)、 钱 帕基(Champagne)、 博里库德 (Bourricaud)、阿切尔(Archer),等等。 其中最重要也最自觉的代表人物则是亚历山大、 柯罗米、芒奇、艾森斯塔德、斯梅尔塞、阿切尔 等人。
第二节 新功能主义的理论观点
三、对社会结构理论的推进 帕森斯过于强调行动受结构限制的一面,实 际上行动者就是一个个在棋盘上的棋子,按照下 棋的规则被驱动。 亚历山大认为,帕森斯提出的人格系统、社 会系统、文化系统都是行动的具体的情境,为行 动提供目标、手段、规则、意义框架和心理条件 等,行动者在这些限制范围内行动,但同时又不 断地突破这些限制,行动与其环境是互相制约、 互相构造的。
第二节 新功能主义的理论观点
来自百度文库
亚历山大的新功能主义对此的改进: 亚历山大在吸收符号互动论、现象学社会学、 社会交换论等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微观行 动理论模式。 他认为,行动总是沿着两个基本的维度进行: 解释与谋划。二者是任何行动过程在任何时点上 都包含的不可分割的方面(只是作为理论分析才 分开来说明)。 解释(理解,interpretation)又包含两个 过程:类型化与发明。
第二节 新功能主义的理论观点 四、对社会过程理论的推进 包括帕森斯在内,几乎所有的传统功能主义 者都倾向于把社会运行过程看作一个合意的、协 调的、均衡的过程。极端理想状态的社会运行过 程就是,全体成员在共同的目标与观念、社会规 范以及其它社会整合机制的作用下,互相协调配 合,共同努力以满足各种社会功能需要的过程。 亚历山大认为社会过程是行动者与所处的环 境不断互相作用、相互构造的过程。但是,亚历 山大还是比较侧重于社会环境对行动者的约束作 用,这是宏观社会过程有序运行的基础。
第二节 新功能主义的理论观点
特别是社会分化往往遵循了占据社会上重要 战略位置的群体的意愿,体现了这个群体(及其 同盟)的利益,这又必然激化冲突。 总之,在这些新功能主义者看来,社会过程 不是一个合意的、协调的、均衡的过程,社会冲 突无处无时不在。社会运行过程实际上是在既定 的结构框架内自主地追逐自身利益与目标的过程。 社会冲突与失序正是导源于这种自主追求。
第三章
新功能主义
第一节 新功能主义概览
“新功能主义”影响广泛,欧美国家中的许 多社会学家都被认为是“新功能主义者”。以下 是依据《新功能主义》、《新功能主义社会学》 等著作中的资料开列的一个“新功能主义者”名 单: 亚历山大、柯罗米(Colomy)、芒奇 (Munch)、艾森斯塔德(Eisenstadt)、斯 梅尔塞(Smelser)、罗西(Lossi)、巴伯 (Barber)、莱希尼尔(Lechner)、古尔德 (Gould)、苏里(Sciulli)、普拉格 (Prager)、卢曼 (Luhmann)、贝拉 (Bellah)、蒂尔阿肯(Tiryakian)、格尔兹
亚历山大
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美国学生运动、反越战运动 和民权运动迭起,使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一直占主导地 位的结构功能主义受到强烈的冲击。冲突理论、社会交 换论、符号互动论、拟剧论、民俗学方法论等理论流派 从不同角度向帕森斯理论体系提出挑战,并逐渐成为美 国社会学的主流。亚历山大力图综合各派之长,重构帕 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理论传统。他提出科学的发展既受 经验环境的制约,亦受形而上学环境的制约;理论逻辑 和经验或实验逻辑对于科学的发展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亚历山大还主张采取一种“多维度”的理论视角,融 汇不同理论传统和理论流派,重新解决社会学的前提预 设问题,即秩序问题和行动问题,以此达到新的综合, 并于1985年首次使用新功能主义一词命名这种新的理 论运动。
第二节 新功能主义的理论观点 一、对方法论的澄清 在社会学领域中对理论与经验在科学研究中 的作用与地位问题也一直存在着激烈的争论。争 论双方的观点大体上可以用“经验论”与“唯理 论”这两个名称来加以标示。 经验论者强调经验观察对科学的社会研究的 重要性,认为对社会现实的一切科学认识都必须 以对社会现实的经验观察为基础。命题、理论是 对经验事实(或经验陈述)逐级归纳、上升的结 果,这种通过归纳过程得到的概括性知识只有不 断地获得经验事实的支持才能维持其有效性,一 切脱离经验事实的命题、理论都是不可靠的、无 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