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_2018年高中地理第3章生态环境保护第2节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学案
高中地理第三单元保护海洋环境第二节海洋污染与生态破坏学案选修2
第二节海洋污染与生态破坏【直击考点】海洋环境问题与保护2海洋污染与环境保护了解海洋主要污染源的来源及其对海洋环境产生的危害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主要对策一、海洋环境污染:1. 海洋污染物的来源:________________以及 ____________________。
主要来源于_______________。
2. 海洋主要污染类型及其来源:(1)石油污染:来自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危害严重的___________海洋污染,主要分布在沿海大陆架海域和海上航道上。
(2)有机质和营养盐污染:有机质污染主要来源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营养盐污染主要来源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者会导致_______________。
(3)重金属污染:主要来源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另外,核废料入海会造成____________;核电站和工厂排出的冷却水会造成___________。
3. 海洋污染的危害:(1)营养盐污染:会导致_____________,引起某些______异常快速繁殖,消耗海水中的溶解氧,使鱼虾和贝类因_________而大量死亡。
(2)生物体内的毒素通过_______进入人体威胁人体健康(3)生物在___________的海域中展开了非正常状态的生存竞争,使_______________急剧下降。
(4)破坏旅游区的环境质量。
二、海洋生态破坏1.典型的海洋生态系统遭到破坏2.海洋生物多样性遭破坏,使珍惜、濒危物种灭绝。
3.外来物种入侵。
4. 赤潮:(1)成因:①海水富营养化:工业废水、农业退水、生活污水带来的营养盐类;②春夏温暖李节,雨过天晴,风和日丽;潮流缓慢,水温较高;封闭海湾,这是赤潮发生的外因。
高中地理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第2节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学案3
第二节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目标结合实例,说明设立自然保护区对生态安全的意义1.运用实例,了解自然保护区设立的依据和类型。
(区域认知)2。
运用实例,认识自然保护区设立的意义,提高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综合思维、可持续发展观)3.结合实例资料,说出自然保护区对生态安全的意义。
(地理实践力)自然保护区的概念:是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域或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广义的自然保护区是指受国家法律特殊保护的各种自然区域的总称,不仅包括自然保护区,还包括国家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遗迹地等各种保护地。
一、自然保护区设立的依据和意义(一)自然保护区的设立1.我国自然保护区设立的条件(1)典型的自然地理区域、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区域以及已经遭受破坏但经保护能够恢复的同类自然生态系统区域。
(2)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域。
(3)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海域、海岸、岛屿、湿地、内陆水域、森林、草原和荒漠。
(4)具有重大科学文化价值的地质构造、著名溶洞、化石分布区、冰川、火山、温泉等自然遗迹.(5)经国务院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需要予以特殊保护的其他自然区域。
2.我国自然保护区设立情况我国自1956 年建立第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自然保护区——广东肇庆鼎湖山自然保护区以来,已经建成以自然保护区为骨干,包括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不同类型保护地在内的自然保护区网络体系。
我国有超过90%的陆地自然生态系统类型和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类,以及大多数重要自然遗迹都在自然保护区内得到保护,部分珍稀濒危物种种群逐步得到恢复。
(二)自然保护区的类型和级别1.类型(1)根据自然保护区内主要保护对象的不同,我国自然保护区一般分为三大类别九个类型。
其中,自然生态系统类保护区主要保护具有一定代表性、典型性和完整性的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共同组成的生态系统.野生生物类保护区以野生生物物种,尤其是珍稀濒危物种种群及其自然生境为保护对象.自然遗迹类保护区主要保护具有特殊意义的地质遗迹和古生物遗迹。
高中地理 第3章 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 第2节 荒漠化的产生与防治学案 中图版选修6(202
2017-2018年高中地理第3章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第2节荒漠化的产生与防治学案中图版选修6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7-2018年高中地理第3章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第2节荒漠化的产生与防治学案中图版选修6)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7-2018年高中地理第3章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第2节荒漠化的产生与防治学案中图版选修6的全部内容。
第二节荒漠化的产生与防治1.荒漠化的概念、原因及其主要表现。
(重点)2.理解荒漠化产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重难点)一、荒漠化的产生1.概念:荒漠化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所造成的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
2.荒漠化原因(1)自然因素①气候异常会导致自然生态系统具有的抵抗力下降。
②干旱多风使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导致作物歉收、草地载畜能力下降。
③贫瘠的土地在干旱条件下易发生风蚀导致荒漠化;农田因蒸发加快而加速可溶盐类的蓄积,导致盐渍化。
④暴雨也是造成荒漠化的原因之一。
(2)人为因素:人口的激增及自然资源利用不当,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原因.①过度农垦:许多地方为了满足人口对粮食的需求和经济增长的需要,随意开垦,耕种一两年后随即撂荒。
人为地开发草场不仅破坏了地表原有植被和土壤结构,也引起了一系列严重的后果。
②过度樵采:使地表失去植被保护,沙丘因而活化.③过度放牧:超载放牧使大面积的草场发生不同程度的退化、沙化,还导致虫害和鼠害猖獗,草场逐渐变成了荒地.④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在我国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很多地方仍沿用大水漫灌的方式灌溉农作物,水的有效利用率很低。
高中地理 第三章 生态环境保护 第二节 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学案 湘教版选修6
第二节 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学习目标明目标、知重点掌握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理解某一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对其他区域的影响。
掌握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一、森林资源匮乏,草场退化 1.生态环境问题的概念和表现(1)概念:由于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严重失调,从而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2)主要表现: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森林和草地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2.森林资源匮乏,草场退化 (1)我国森林资源现状 ①森林覆盖率低。
②人均拥有量少:人均拥有森林蓄积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5%左右。
③森林资源地区分布不均:西南、东南、东北多,西北、华北较少。
(2)我国草场资源现状①草原面积广大,仅次于澳大利亚,居世界第二位。
② ⎭⎪⎬⎪⎫草场严重退化,生产力不断下降原因⎩⎪⎨⎪⎧粗放式经营过度放牧家畜超载乱采滥挖工业污染鼠害虫害等二、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及生物多样性减少 1.水土流失 (1)我国的水土流失①主要分布区:黄土高原、长江中上游地区。
②水土流失面积:2002年全国现有水土流失总面积达356万平方千米,占国土总面积的37.1%。
③类型:水蚀、风蚀。
(2)形成原因①自然因素:地形、地质、植被、降雨、土壤、风力、冻融等。
②人为因素: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毁林毁草、滥垦乱伐、开矿修路等。
(3)危害①直接危害:破坏土地资源,使耕地表土流失,降低土壤肥力。
②间接危害:下游湖、河、水库泥沙增多,河床抬高,引发洪涝灾害。
2.土地荒漠化(1)分布: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土地分布最广的国家之一,荒漠化土地面积267万平方千米,约占国土总面积的28%。
(2)成因①自然因素:气候干旱——其作用的过程缓慢。
②人为因素:过度放牧、滥伐森林等不合理的活动——加速了荒漠化的进程,是主导因素。
(3)危害①破坏生态环境,影响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
②形成沙尘暴a.条件:强风、沙源和不稳定的天气。
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第三章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第二节荒漠化的产生与防治教学案中图版选修6
第二节荒漠化的产生与防治荒漠化的产生———————情景导入先思考——————每年冬春季节影响我国的沙尘暴源区既有境外源区又有境内源区。
境外源区主要有蒙古国东南部戈壁荒漠区和哈萨克斯坦东部沙漠区;境内源区主要有内蒙古东部的苏尼特盆地和浑善达克沙地中西部,阿拉善盟中蒙边界地区,新疆南疆的塔克拉玛干和北疆的库尔班通沙漠。
思考探究:内蒙古多沙尘源地的原因是什么?提示:内蒙古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境内分布多个沙漠或沙地,地表干旱、植被稀少,冬半年冷空气入侵我国的必经之地,大风过境沙尘扬起。
———————基础知识要记牢——————1.荒漠化的概念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所造成的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
2.荒漠化产生的原因产生原因具体表现自然因素气候异常自然生态系统具有的抵抗力下降干旱多风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受到破坏蒸发加快农田盐渍化暴雨土壤侵蚀河流改道、河水泛滥、鼠类破坏等破坏生态平衡人为因素(主要人口的激增及自然资源利用不当过度农垦;过度樵采;过度放牧;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其他人类活动,如不合理耕作和粗放管理、矿原因) 产资源的开发、石油勘探、修筑道路、新建工厂、修筑军事设施、城市建设、旅游等———————重点难点掌握好——————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1.自然原因2.人为原因从荒漠化与人类的关系看,荒漠化的发生、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存在着密切联系,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不仅是荒漠化发生的主要原因和决定性因素,同时人类又是它的直接受害者。
人为因素典型地区危害过度樵采缺乏能源的地区破坏了防止风沙前移及抑制地表起沙的机制过度放牧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和干旱的绿洲边缘加速了草原退化和沙化进程过度开垦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区使沙化土地连片发展荒漠化的形成过程中各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应用体验不可少———————读全球荒漠分布示意图,回答1~2题。
1.全球荒漠分布地区主要受哪几种气候类型控制( )①热带季风气候②热带沙漠气候③温带大陆性气候④亚热带季风气候A.①②B.②③C.③④ D.①④2.目前,全球荒漠化土地面积约 3.6×107 km2,而且呈扩大和加剧的趋势,其影响因素中不包括( )A.地震、火山、泥石流频发B.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C.乱垦滥伐、砍伐森林D.全球CO2排放量增加解析:1.B 2.A 第1题,由图可知全球的荒漠主要为热带沙漠气候区的热带荒漠和温带大陆性气候区的温带荒漠。
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第二节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同步备课教学案湘教版选修6
第二节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学习目标定位] 1.举例说出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2.举例说明某一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对其他区域的影响,树立地理环境整体观。
3.了解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一、生态环境问题1.概念:由于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严重失调,从而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2.突出表现: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森林和草地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二、森林资源匮乏,草场退化1.我国森林资源现状(1)森林覆盖率低。
(2)人均拥有量少。
(3)森林资源地区分布不均:西南、东北、东南多,西北、华北较少。
(4)林产品供需矛盾突出。
(5)社会、经济、环境对森林多种效益的需求不断增加。
2.我国草场资源现状(1)草原面积广大,居世界第二位。
(2)草场退化严重,生产力不断下降。
思考1.我国森林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答案主要分布地区:①全国最大林区——东北林区: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以天然林为主;②第二大林区——西南林区:横断山区、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地区和喜马拉雅山南坡,以天然林为主;③东南林区——台湾、福建、江西等省的山区,以次生林和人工林为主。
三、水土流失1.我国的水土流失(1)主要分布区:黄土高原、长江中上游地区。
(2)类型:水蚀、风蚀。
2.形成原因自然因素地形、地质、植被、降雨、土壤、风力、冻融等人为因素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毁林毁草、滥垦乱伐、开矿修路等3.危害(1)直接后果:破坏土地资源,使耕地的表土流失,带走大量营养物质,降低土壤肥力,导致土地生产力下降。
(2)长期危害:流域源头和上游的植被破坏造成流域的水土流失,导致下游湖、河、水库泥沙增多,河床抬高,进而引发洪涝灾害。
思考2.新疆地区会发生水土流失吗?答案虽然新疆地区深居内陆,但也有山地降水和冰雪融水、风、冻融等现象,存在发生水土流失的地形、地质、植被等自然条件,存在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毁林毁草、滥垦乱伐、开矿修路等现象,因此,新疆地区也可能发生水土流失现象。
2017高中地理 第三单元 保护海洋环境 3.2 海洋污染和生态破坏学案鲁教版2 精品
第三单元保护海洋环境第二节海洋污染和生态破坏【学习目标】1.了解海洋污染对海洋环境产生的危害。
2.认识和了解海洋生态破坏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3.了解保护海洋环境的主要对策和重要性。
【学习策略】海洋环境问题分为海洋环境污染与海洋生态破坏。
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从自然原因与人为原因去分析,主要还是人类不合理的活动造成海洋环境问题;通过案例分析提出保护海洋环境的措施。
【课前调研】请同学们收集近几年世界海洋污染与海洋生态破坏相关照片、文字介绍、视频等材料,用于课前交流。
【课堂活动】探究活动1:阅读课本和提供相关海洋环境污染的图片与视频,理解海洋环境污染产生的原因、危害和防治的措施。
阅读课本及课前准备的材料思考:海洋环境污染物的主要来源产生的原因?分布、危害?防治措施?采用案例分析的方式分析石油污染?案例1案例2探究活动2:阅读课本和提供关于海洋生态破坏的材料与视频,理解海洋生态破坏产生的原因、危害和防治的措施。
学生阅读课本及课前准备的材料思考:珊瑚礁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有哪些?珊瑚礁生态系统的社会服务功能有哪些?珊瑚礁生态系统的遭到破坏会受到哪些影响?外来物种入侵影响?探究活动3:阅读课本和提供材料,保护海洋环境。
合理使用各种资源,减少污染排放和资源浪费,实行清洁生产,改变传统的发展模式,以海洋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利用为目标。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加强国际间的合作等。
加强海洋环境的监测、监视;加强入海污染源的控制;强化海洋综合管理,全面开展生态保护与修复,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海洋环境保护意识。
【典型例题】1. 图11为“l990年和2008年珠江口海岸带水产养殖分布图”,图12为“2001—2010年我国近海赤潮发生情况统计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3分)(1)珠江口海岸带水产养殖分布的变化趋势是 ,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主要是________。
(4分)(2)我国赤潮发生次数最多、面积最大的月份是______,其原因主要是____________。
高中地理 第三章 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的保护疑难规律方法同步备课教学案 高二地理教学案
第三章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的保护一、人类破坏植被对生态环境有哪些不利影响植被是全球或某一地区对所有植物群落的泛称。
植被是生态系统的基础,为动物和微生物提供了特殊的栖息环境,为人类提供食物和多种有用物质材料。
植被还是气候和无机环境条件的调节者,无机和有机营养的调节和储存者,空气和水源的净化者。
植被在人类环境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植被的破坏会造成很多生态环境问题。
(1)人类活动对植被的破坏,使地表裸露,造成地表土壤遭受风蚀和水蚀的机会增加,引发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
(2)加重河床、湖泊的泥沙淤积,降低河道行洪、湖泊蓄洪的能力,增加洪涝的发生几率与危害程度。
(3)降低植被的蓄水保水能力,使地表径流增大,蒸发量增大,增大了干旱和洪涝的危害程度。
(4)破坏动植物的生存环境,造成物种灭绝速度加快和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5)造成土壤的侵蚀程度加剧,引起土壤肥力的下降。
(6)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降低,大气中温室气体增加,使得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洪涝、干旱和其他气象灾害加剧。
具体如下图所示:练习1阅读“玛雅社会的农业生产模式图”,完成下列问题。
(1)补充图中内容(填数码):①建筑材料②燃料③农田④水土流失⑤文明衰落(2)从图中可以看出,玛雅文明的农业用地是采用砍伐和焚烧森林植被而形成的,而这种方式在土地生产力下降后最少需要________年,地力才能恢复重新使用。
(3)从图中还得到另一信息,在热带雨林地区一旦森林被砍伐,____________就不可避免地产生,这说明在热带雨林地区________(外力作用)非常严重。
(4)从中看出玛雅文明在15、16世纪消失的重要原因之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依次为①②③⑤④(①②顺序可调换)(2)80~100 (3)水土流失流水侵蚀(4)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资源,造成生态环境恶化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各项内容的逻辑关系即可作答。
届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第三章 生态环境保护教案
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本章知识框架】【考试说明要求】【基础知识梳理】一.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二.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三.生态环境保护【疑难突破】一.图解法说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二.知识联系法解读森林的生态效益森林具有强大的生态效益,能为人类提供各种生态服务,森林尤其是原始森林被大面积砍伐,无疑会影响和破坏森林的生态功能,带来生态灾难。
三.草地退化原因分析(1)草地退化原因和表现分析由于人口压力,人们对畜产品的需求量增加,盲目扩大放养牲畜的数量,致使许多草场严重超载,引起草场的退化,甚至导致土地荒漠化。
其联系如下:(2)草地的保护半干旱地区草场退化是一种普遍现象,也是荒漠化过程的开始阶段,它本质上是一个社会经济问题,只有大力控制人口增长和改善经济结构、加速经济发展才能有效解决。
我国在牧场保护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有以下几种:四.生态危机的形成原因——思维拓展五.图示关联法归纳生态问题的产生:【典型例题精讲】例1.读“生态系统食物链和食物网图”,回答相关问题。
(1)图示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是________,最高级消费者是________。
(2)图示中初级消费者是________,是________营养级。
(3)该食物网中共________条食物链。
【解析】(1)生产者是指绿色植物,最高级消费者是指营养级别最高的动物。
(2)初级消费者是直接食用绿色植物的动物,是第二营养级。
(3)在确定食物链数量时必须注意能量流动经过每个营养级。
【答案】(1)草和树狮(2)鼠、松鼠、兔和鹿第二 (3)6例2.通过对我国野骆驼遗骸和文献记载的研究,得到其分布变迁图。
读图,完成(1)~(3)题。
(1)从图中可以看出,野骆驼( )①曾生活在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②分布范围由亚热带季风区扩展至西北干旱区③文献记载区主要在温带草原区和温带荒漠区④目前主要分布在陕西和内蒙古交界地区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2)与遗骸分布区、文献记载区相比较,目前的野骆驼分布区( )A.气候更干旱 B.地形更崎岖 C.河网较密集 D.热量更充足(3)影响野骆驼分布区变化的因素包括( )①草原开垦②过度放牧③大量捕杀④种群退化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解析】第(1)题,依据图示,野骆驼的分布范围逐渐缩小,目前主要分布在新疆及其与内蒙古、甘肃、青海交界处。
高中地理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第2节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含解析3
第2节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建议用时:45分钟)1.依据国家《自然保护区条例》,我国自然保护区分为() A.世界级自然保护区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B.国家级、省级、市级和县级四级自然保护区C.一级自然保护区和二级自然保护区D.重点自然保护区和一般级自然保护区B[《自然保护区条例》第十一条:自然保护区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省、市、县地方各级自然保护区。
]2.下列不是按照自然保护区的性质划分的是()A.资源管理保护区B.自然遗迹保护区C.科研保护区D.管理区B[按照保护区的性质来划分,自然保护区可以分为科研保护区、国家公园、管理区和资源管理保护区四类。
]3.如图中的动物是我国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为了保护该动物而建立的自然保护区是()A.神农架自然保护区B.武夷山自然保护区C.青海湖自然保护区D.卧龙自然保护区D[大熊猫属于哺乳动物,特有的生殖特点是胎生哺乳,四川的卧龙、王朗、九寨沟自然保护区主要是保护大熊猫等生物(金丝猴,藏雪鸡,牛羚,白唇鹿,珙桐,水青树,连香树),D 选项正确。
点拨: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自然保护区的概念,熟知我国主要的自然保护区及其保护对象.]建立自然保护区是指把包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又叫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
据此回答第4题。
4.下列关于建立自然保护区意义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有利于研究珍贵动植物的生态和生物等特征B.保护珍贵的野生动植物资源C.保护代表不同地带的生态系统D.是进行自然保护的唯一有效途径D[自然保护的途径有迁地保护、就地保护、法制管理等许多途径。
]5.我国修建的青藏铁路,在穿过可可西里、楚马尔河、加索等自然保护区的线路上采取了绕避、设置通道等措施,这样做()①能减少青藏铁路的建设投资②体现了人类在自然界面前是无能为力的③有利于保护当地的动物④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D[绕避、设置通道等措施有利于保护当地的动物和生态环境。
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第三节生态环境保护同步备课教学案湘教版选修6
第三节生态环境保护[学习目标定位] 1.掌握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2.理解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及采取的措施。
一、保护植被,防止水土流失和荒漠化1.植被破坏(1)原因:发展传统农业、牧业和不合理开发利用资源。
(2)后果: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
2.保护植被的措施(1)发展生态农业加强政策引导;加强农村住区建设;加强法制建设,依法保护植被。
(2)加强开发和建设活动中的生态保护加强对矿产资源开发和基础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落实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恢复植被,保护生态环境。
思考1.落实水土保持措施、恢复退耕还林工程将会对本地区带来哪些生态效益?答案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改善局部小气候,减小气温差异;增加降水,减小风速;增加生物多样性。
二、保护生物多样性1.意义: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类及其子孙后代的宝贵财富。
2.原因:人们对生物资源的消费需求不断增加,加之对生物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
3.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类型含义有效办法目的就地保护在野生动植物的原产地对物种实施有效保护方式建立自然保护区维护生态系统内的物质和能量流动,以及生物的繁衍和进化迁地保护将野生动植物从原产地迁移到条件良好的其他环境中进行有效保护建立动物园、植物园、珍稀濒危动植物人工繁育基地和设立遗传资源种质库保证生物物种的延续和扩大思考2.迁地保护和就地保护有什么区别?答案就地保护是将有价值的自然生态系统和野生生物环境保护起来,以便维护生物的繁衍和进化,其范围比较广,保护的对象是生态系统。
迁地保护只能是对单一的物种进行保护,它主要适用于对高度濒危的物种进行抢救,以避免该物种的灭绝。
就地保护的办法是建立自然保护区,迁地保护的办法是建立动、植物园等。
探究点一保护植被,防止水土流失和荒漠化探究活动读“植被的减水减沙效益表”,回答下列问题。
植被覆盖率(%) 径流减少率(%) 侵蚀减少率(%)20 15 55~30~2040 30 80~50~4060 60~50~30 95~80~7080 75~60~50 98~89~80≥9070 100~95~90(1)植被覆盖率和径流减少率、侵蚀减少率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中地理第三单元教案:环境资源与保护 (2)
高中地理第三单元教案:环境资源与保护一、引言:环境资源的重要性和保护的必要性(150字)高中地理的第三单元涉及环境资源与保护,这个主题对于我们当下以及未来的社会发展至关重要。
环境资源是指自然界所拥有的各种可利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如水源、森林、矿产等。
它们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不可避免,我们正面临着环境资源严重破坏和损耗的问题。
因此,关注环境资源与保护是在建设美好未来道路上迈出的必要一步。
二、理解环境资源与保护(300字)1. 环境资源:地球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自然资源,如水、土壤、矿产等,在人类社会中被称为“环境资源”。
它们是维持生态平衡和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
其中,水资源尤为重要,因为它对农业、工业和城市生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 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指采取适当措施,以减少或消除对自然环境造成的污染、破坏和浪费,保护环境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环境保护的目标是实现可持续发展,保障当前和未来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三、环境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450字)1. 均衡利用资源:环境资源的利用应遵循合理使用原则,以满足人类对于物质、能源等资源的需求,并尽量减少其损耗。
经济发展要建立在均衡利用资源的基础上,需要寻找和推行可持续发展方式,不断提升资源利用效率。
2. 生态文明建设: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注重生态环境保护,通过科技手段控制污染物排放、减少能源消耗等措施,使得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
3. 生态补偿机制:随着经济的迅速增长,环境负担也在加重。
因此,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十分重要。
这意味着为自然资源开采和使用者支付一定的费用,并将这些费用投入到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中。
四、环境资源与人类活动的矛盾(450字)1. 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人口激增导致对环境资源需求的急剧上升,水源、土地等资源日益匮乏。
在应对人口增长所带来的挑战时,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例如普及节能环保知识、推行可持续农业和城市规划等。
2017高中地理第三单元保护海洋环境3.2海洋污染和生态破坏教案鲁教版选修220171012250
2017高中地理第三单元保护海洋环境3.2海洋污染和生态破坏教案鲁教版选修220171012250D[内容解析]海洋面积辽阔,储水量巨大,因而长期以来是地球上最稳定的生态系统。
由陆地流入海洋的各种物质被海洋接纳,而海洋本身却没有发生显著的变化。
然而近几十年,随着世界工业的发展,海洋的污染也日趋严重,使局部海域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并有继续扩展的趋势。
海洋的污染主要是发生在靠近大陆的海湾。
由于密集的人口和工业,大量的废水和固体废物倾入海水,加上海岸曲折造成水流交换不畅,使得海水的温度、pH、含盐量、透明度、生物种类和数量等性状发生改变,对海洋的生态平衡构成危害。
目前,海洋污染突出表现为石油污染、赤潮、有毒物质累积、塑料污染和核污染等几个方面;海洋污染的绝大部分海洋污染物来源于陆地上的生产和生活活动。
污染物进入海洋,污染海洋环境,危害海洋生物,甚至通过食物链影响人体健康。
①城市和工业生产排放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弃物是海洋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它集中在大型港口和工业城市附近。
②核电站和工厂排出的冷却水,水温较高,流入河口或海中,也会影响海洋生物。
③施入农田的杀虫剂和化肥随雨水流进江河,或随土壤颗粒在河口淤积,最终流入海洋。
④石油污染:沿海工业生产和海洋航运中的船舶,是海洋石油污染的主要来源,因此,石油污染区域多集中于沿海水域或海上航线沿线。
由意外事故造成的石油泄漏,因污染物集中,污染迹象明显,危害严重,因而也备受公众关注。
危害:损害海洋生物,甚至危及人的健康。
妨碍人类海洋生产活动;降低海水质量;破坏海洋生态石油污染主要来源海洋运输与港口建设;海上油田的开发。
产生的危害破坏海洋生态;危害渔业生产;破坏海滨娱乐场所;使整个海岸环境退化;由于石油的密度小,且不溶于水,一旦进入海洋,石油就会漂浮在海面上,一方面隔绝了水和空气之间的氧气交换;另一方面石油的氧化,需要消耗海水中大量的溶解氧,造成海水中严重缺氧,会使海洋中的生物很快窒息死亡。
高中地理第三章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3_2荒漠化的产生与防治教案中图版选修61
3.2荒漠化的产生与防治●课标要求1.以某种生态环境问题为例,描绘其形成的一般过程。
2.针对某一世态环境问题,说出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举措及其作用。
●课标解读1.经过教材的解读让学生认识荒漠化的观点。
2.经过事例剖析让学生理解荒漠化产生的原由,剖析荒漠化形成的一般过程。
3.针对荒漠化产生的原由让学生理解就地取材所采纳的相应保护举措及其作用。
●新课导入建议利用全国要点文物保护单位楼兰古城旧址设问,导入新课——荒漠化的产生与防治。
●教课流程设计①看教材 P47~50填写 [ 课前自主导学 ] 中的“知识1、荒漠化的产生”并达成[ 思虑沟通 ]1 ;②看教材P51~54填写 [ 课前自主导学 ] 中的“知识2、荒漠化防治的主要举措”并达成[ 思虑交流]2 。
→步骤1:导入新课,教师经过发问,检查预习成效。
→步骤2:师生互动达成“探究 1”[ 问题导思 ]1 、 2。
↓步骤 5:教师经过 [ 例 2] 和[ 图表活动解读 ] 中的 [ 思虑解答 ] 中对教材 P52、P54、P55思虑的解答,解说研析“荒漠化防治的主要举措”,总结方法例律。
←步骤4:师生互动达成“探究 2”[ 问题导思 ]1 、 2、 3。
←步骤3:教师经过 [ 例 1] 和 [ 图表活动 ] 中教材 P50图 3- 2- 12 的解读以及 [ 思虑解答 ] 中的对教材P47、 P50思虑的解答,解说研析“荒漠化的产生”,总结方法例律。
↓步骤 6:先由学生自主总结本课时学习的主要知识,而后比较[ 讲堂小结 ] ,以明确掌握已学的内容。
安排学生课下达成[ 课后知能检测] 。
课标解读重点难点1. 荒漠化的原由及防治举措。
( 重难点 )1.认识荒漠化的观点。
2. 荒漠化的观点、原由及其主要表现。
( 重2.理解荒漠化产生的原由及防治举措。
点 )荒漠化的产生1.观点:荒漠化指包含天气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各种要素所造成的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润湿地域的土地退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课标要求1.举例说出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2.以某种生态环境问题为例,描述其形成的一般过程。
3.举例说明某一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对其他区域的影响。
4.读图说出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课标解读1.结合我国实际生态环境案件,阐述产生的具体原因及形成的一般过程。
2.举例说明某一典型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对其他区域的影响。
3.能根据图表说出我国不同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
●新课导入建议以2013年我国土地荒漠化的最新数据引入新课——主要的环境问题。
●教学流程设计生态环境问题的概念和表现1.概念:指由于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严重失调,从而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2.主要表现: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森林和草地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森林资源匮乏,草场退化1.我国森林资源匮乏(1)现状⎩⎪⎨⎪⎧ 量:森林覆盖率、人均森林面积和人均森林 蓄积量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分布不均:西南、东南、东北多,西北、华北少(2)森林资源破坏严重的原因:人口激增、工业革命和现代化加速。
(3)森林资源开发的表现:总面积减少、原始林地锐减、总体质量下降等。
①原始林:生物种类及种群数量、生态结构与功能等方面均有下降趋势。
②人工林:面积居世界首位,但质量较差、中幼龄林比重大,单位蓄积量低。
2.我国草场退化(1)我国草原面积:广大,仅次于澳大利亚。
(2)问题:草场退化严重,生产力不断下降。
(3)原因:粗放式经营、过度放牧、家畜超载、乱采滥挖、工业污染、鼠害虫害等。
森林锐减、草场退化会带来哪些生态环境问题?【提示】 森林面积锐减不仅使木材和林副产品短缺,珍稀动物减少甚至灭绝,还造成生态系统恶化,环境质量下降,水土流失,河道淤塞,旱涝、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加剧。
草场退化可改变草原的植物种类成分,降低草场的生产力,破坏草场的动植物资源,甚至造成荒漠化。
水土流失1.我国水土流失的现状:以黄土高原和长江中上游地区表现最为突出。
2.形式:水蚀和风蚀。
3.概念:在人为因素的影响下,受水力、风力、重力等外力作用,土壤发生移动和破坏的现象。
4.原因⎩⎪⎨⎪⎧ 自然因素:地形、地质、植被、降雨、土壤、风力、 冻融等人为因素: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毁林毁草、 滥垦乱伐、开矿修路等5.后果⎩⎪⎨⎪⎧ 直接:破坏土地资源、导致土地生产力下降间接:下游湖、河、水库泥沙增多,河床抬高,引发洪涝灾害土地荒漠化 1.我国土地荒漠化现状:是世界上荒漠化土地分布最广的国家之一,荒漠化土地面积超过全国耕地面积总和。
2.我国土地荒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地区:北方农牧交错区和绿洲边缘区。
3.危害:破坏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直接影响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
4.原因⎩⎪⎨⎪⎧ 自然地理条件:是形成荒漠化的重要因素,但其 作用过程比较缓慢人为因素:过度放牧、滥伐森林等不合理的活动 是荒漠化的主导因素5.沙尘暴(1)概念:一种风与沙相互作用的天气现象,是由于强风将地面沙尘吹起,使大气能见度急剧降低的灾害性天气。
(2)发生和形成的必备条件:强风、沙源、和不稳定的天气。
(3)影响我国西北和华北地区沙尘暴的传输路径:北路、西北路和西路。
生物多样性减少1.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现状: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目前面临严重威胁。
2.不断减少的原因:野生动物生境的破坏和大量丧失,对物种的高强度捕猎和采集,外来物种的大量引入或侵入,土壤、水和空气污染。
3.外来物种入侵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危害:生态系统被破坏、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森林资源匮乏,草场退化【问题导思】材料一 自古以来,海河流域的太行山、燕山就以林木资源丰富享有盛名,历史上虽然屡经破坏,但直到明初,这里仍有大面积森林覆盖。
隋唐时期,太行山森林覆盖率在50%;元明之际已由30%降至15%以下;清代由15%降至5%左右,民国再降至5%以下。
不少地方岩石裸露,寸草不生。
材料二 由于超载放牧和草原保护投入不足等原因,我国草原退化严重,可利用面积减少,生态功能退化。
同时,牧民就业渠道窄,收入增长缓慢。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加强草原生态保护,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促进牧民持续增收,推动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
为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促进牧民增收,中央财政每年安排资金134亿元。
1.海河流域森林破坏的原因有哪些?【提示】由于古城的营建、烧炭、冶炼、战争破坏及毁林开荒等,使海河流域山区森林资源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
2.海河流域森林被毁,对海河流域产生哪些生态危害?【提示】气候干旱,土壤侵蚀加剧,土质沙化,水土流失加剧,生物多样性锐减,旱涝灾害频繁,流域水质恶化等。
3.我国草场退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有哪些表现?【提示】超载放牧、鼠害虫害、乱采滥挖等原因使我国草场退化。
表现:草原的植物种类成分改变,草场生产力降低,草场的动植物资源遭破坏,出现荒漠化。
图示植被破坏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读我国森林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我国森林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区。
(2)A处森林资源遭到破坏,给长江中下游地区地理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国现有天然林面积正逐年减少。
请阐述保护森林的主要措施。
【思路点拨】由图中图例可知我国森林主要分布地区,再结合所学知识确定答案。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看出我国森林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南及东南地区的山地丘陵地区。
第(2)题,A地处于长江上游地区,若森林资源遭受破坏,则水土保持能力下降,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使河流的含沙量增加,淤积严重,可能会使下游地区出现洪水泛滥的情况。
第(3)题,天然林的减少主要是人为破坏和自然灾害导致的,针对原因采取合理措施。
【答案】(1)东北西南东南(2)河流含沙量增大;长江中下游地区河、湖、水库泥沙淤积加剧;洪涝灾害频发(3)加强执法管理;建立自然保护区;采伐与更新相结合;防治森林火灾和虫灾;加强宣传教育。
土地荒漠化【问题导思】材料发源于祁连山的弱水经河西走廊,最终流入内蒙古自治区境内。
下图为“河西走廊弱水流域简图”。
1.河西走廊是我国土地荒漠化非常严重的地区。
简单说出严重的土地荒漠化给当地带来的危害。
【提示】破坏生态平衡,直接影响国民经济运行(或危害居民的生产和生活)。
2.说出河西走廊土地荒漠化的主导性因素。
【提示】人类过度放牧、滥伐森林等不合理的活动。
3.河西走廊也是我国沙尘暴多发的地区。
当地的土地荒漠化与沙尘暴频发有何关系?【提示】上风向地区荒漠化的土地为沙尘暴的发生和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沙源。
土地荒漠化的成因、危害及解决措施运用纲要信号法记忆沙尘暴形成的三个必备条件“强、沙、不”(1)冬、春季节强劲的西北风;(2)物理风化作用,使地表存在深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3)快行冷锋天气。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①地区沙漠化的自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地区淹没在沙漠中的古代文明遗址有________等。
(2)②地区沙漠化的人为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防止这些地区的沙漠化,我国正在这些沙漠化严重的地区建设巨大的生态工程是________。
【思路点拨】由图中所给有用信息和所学知识最终确定答案。
【解析】第(1)题,本题的题眼是“自然原因”。
从图中看出①地位于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远离海洋,加上山岭的阻隔,水汽难以到达,降水稀少。
第(2)题,本题的题眼是“人为原因”。
②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牧区,荒漠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导致了植被的破坏。
为防治北方地区荒漠化的进一步扩大而建设了“三北”防护林生态工程。
【答案】(1)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楼兰古城(2)滥垦草原、过度放牧、破坏植被等“三北”防护林体系[图表展示]教材第48页图3-7 我国土地荒漠化的分布[解图精要]1.由图中土地荒漠化的分布可知主要分布在北方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和南方的低山丘陵地区。
2.结合南北方我国气候、地形、经济活动方式的不同分析荒漠化的成因。
[图表应用]专家指出,甘肃省民勤县是中国目前荒漠化最为严重的地区,极有可能成为第二个罗布泊。
民勤县每年的灌溉用水达4亿立方米,比一整个满满的翡翠水库还多。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已批示无论如何要保住民勤县:“这不仅是个决心,而是一定要实现的目标;这也不仅是一个地区问题,而是关系国家发展和民族生存的长远大计。
”据此完成(1)~(2)题。
(1)甘肃省民勤县土地荒漠化严重并加剧的主要原因是( )A.地势较高,降水稀少B.过度樵采、放牧和农垦C.环境污染加剧D.农业集约化经营(2)荒漠化可通过沙尘暴的形式影响其他地区,下列不是沙尘暴形成条件的是( )A.不稳定的天气B.沙源C.强风D.草原广阔【解析】第(1)题,人为原因是造成土地荒漠化加剧的主要原因。
第(2)题,沙尘暴发生和形成的必备条件:强风、沙源和不稳定的天气。
【答案】(1)B (2)D教材第47页活动【答案】 1.内蒙古、陕西、甘肃、四川。
2.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地表水贫乏,河流稀少。
3.地处黄土高原,黄土广布,土壤质地疏松,直立性强,垂直节理发育,植被覆盖差,夏季多暴雨。
教材第48页活动【答案】 1.城市工程建设一方面使地表疏松,加剧了水土流失;另一方面工程建设废弃物等为水土流失提供了物源。
城市水土流失对城市生活环境的破坏表现在:(1)使城市洪峰提前;(2)加剧了水土流失,加剧了城市缺水;(3)使城市气候的日较差增大。
2.城市水土流失主要是由于工程建设增多使地表疏松,加剧了水土流失,造成对城市生活环境、生态环境的破坏;而大江大河上游的水土流失主要是由植被破坏引起的,可能导致下游湖、河、水库泥沙增多,河床抬高,进而引发洪涝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
读中国生态环境问题分布图,回答1~2题。
1.甲、乙两地区森林主要生态功能的差异是( )A.甲防风固沙、保护农田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B.甲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乙防风固沙、保护农田C.甲保护草原、杜绝沙尘乙减少地震、防止滑坡D.甲绿化美化、保持水土乙吸烟除尘、保护生态2.丙、丁两处都存在土壤侵蚀,丙地危害较为严重,其理由并不包括( )A.地形起伏大,土层薄B.河流下游城市密集,经济发达C.土地生产能力高D.农业以种植业为主,粮食面积大【解析】第1题,甲在农耕区和畜牧区之间,主要是防风固沙,保护农田;乙在西南横断山区,主要作用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第2题,丙地指东南丘陵地区,这里主要农业类型不是粮食种植,D项理由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