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文学题目整理课件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填空题略
名词解释:
九叶诗派、文协、孤岛文学、“主观战斗精神”、《生死场》、东北作家群、后期浪漫派、中国诗歌会、《雷雨》、
问答题:
1、为什么说《故事新编》是鲁迅最后的创新之作?
2、曹禺戏剧的艺术特色?
3、简析夏衍戏剧《上海屋檐下》的艺术特色?
4、说明林语堂散文的艺术特色?
5、简析《围城》的多重主题意蕴?
6、举例说明九叶诗派的诗歌艺术特色?
论述题:
1、鲁迅杂文的思想艺术特色?
2、比较曹禺戏剧与夏衍戏剧的不同?
3、与鲁迅等作家创作的农村题材小说相比,赵树理小说对中国新文学的新贡献表现在哪些方面?
4、比较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与周立波的《暴风骤雨》对土改描写的异同?
5、试析艾青诗歌的诗美品格?
6、举例分析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
名词解释:
1、九叶诗派(中国新诗派):是40年代中后期形成的一个追求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相结合的诗歌流派。以《诗创造》(1947年7月创刊)、《中国新诗》(1948年6月创刊)等刊物为主要阵地,聚集了一群以辛笛、陈敬容、杜运燮、杭约赫(曹辛之)、郑敏、唐祈、唐湜、袁可嘉、穆旦九人为代表的“自觉的现代主义者”。他们主要在《诗创造》、《中国新诗》上发表作品,在风格上形成了一个流派。1948年11月,《诗创造》、《中国新诗》被国民党查封,九叶诗派活动告结束。过去称为现代诗派或新现代诗派(后期现代诗派)。1981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40年代九人诗集选《九叶集》,后文学史上才有九叶诗派之称。
《九叶集》派诗歌的内容
(1)诗人从不同侧面叙写人民的苦难、觉醒和斗争,凝聚着对祖国和人民的赤诚的爱。
(2)基于爱、自由、幸福和解放的思想感情,表现在人们的内心是民族意识的觉醒,外在是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与愤怒。二者结合起来,便形成了可贵的自我牺牲精神,即抗战时期的时代精神。
(3)无情揭露和控诉国民党的反对统治。
(4)抒写诗人对光明和理想的执著追求。
(5)暴露新旧交替时期知识分子复杂矛盾的心态,对知识分子与小市民中存在的个人主义给予无情的鞭笞。
2、文协
3、孤岛文学
“孤岛”指1937年11月至1941年12月被沦陷区包围的上海租界。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后,一部分文艺工作者利用上海租界的特殊环境,在日本侵略势力的四面包围中,坚持抗日文学活动,至1941年12月珍珠港事变日军侵入租界止,历时四年零一个月,称之为“孤岛文学”。孤岛文学最有影响的,一是杂文,唐弢、柯灵、王任叔(巴人)等发表了很多紧密联系现实、爱憎分明的杂文,出版杂文刊物《鲁迅风》;二是戏剧活动特别活跃,于伶和《夜上海》《长夜行》等反映沦陷区人民生活和斗争的剧本,阿英的《碧血花》《海国英雄》等南明史剧,歌颂爱国主义和民族气节。三是群众报告性文学发展较快,成果主要反映在由梅益、林淡秋等主编的《上海一日》里。孤岛文学是中国抗战时期的重要文学组成部分。
4、主观战斗精神
名词:“主观战斗精神”——是胡风现实主义的哲学基础和理论核心,也是他文艺思想的精髓。“一方面要求主观力量的坚强,坚强到能够和血肉的对象搏斗,能够对血肉的对象进行批判”,“另一方面要求作家向感性的对象深入,深入到和对象的感性表现结为一体。”有三个支柱:到处都有生活说、精神奴役创伤说、世界进步文艺支流说。“主观战斗精神”说胡风文艺理论走向成熟和主体意识觉醒的标志是中国20世纪三四十年代左翼文学理论发展的杰出成就之一."
5、《生死场》课本238
《生死场》是萧红早期创作的一个巅峰。这部作品奠定了萧红作为抗
日作家的地位,使她成为三十年代最引人注目的作家之一。特别是鲁迅为之作序,胡风为其写后记,都使《生死场》成为一个时代民族精神的经典文本。
《生死场》是萧红一部传世的经典名篇,写于1934年9月。是鲁迅所编“奴隶丛书”之一。它对人性、人的生存这一古老的问题进行了透彻而深邃的诠释。这种对人生的生存死亡的思索,超出了同时代的绝大部分作家。不过,它在艺术表现上也存在着不足之处,有人称之为文本的断裂。换言之,小说的后半部,是由人的生存死亡问题而转向了革命前途问题。鲁迅在为《生死场》作的序中,称它是“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的一幅“力透纸背”的图画。《生死场》描写了“九·一八”事变前后,哈尔滨近郊的一个偏僻村庄发生的恩恩怨怨以及村民抗日的故事,字里行间描摹着中国人于生的坚强与死的挣扎。
6、东北作家群课本239
东北作家群是指二十世纪而是年代末到三十年代初,在中国东北土地上诞生的一批年轻小说家。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后,这群青年作家不愿做奴隶,纷纷从关外走向关内。他们满怀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和对可爱的家乡的怀念,创作了一批反映东北人民生活斗争的作品。其中较著名的是萧军(代表作《八月的乡村》等)、萧红(代表作《生死场》、《呼兰河传》等)、端木蕻良(代表作《科尔沁旗草原》等)、舒群(代表作《没有祖国的孩子》等)、白朗(代表作《伊瓦卢河畔》等)等。他们有的并未正式加入左联,但其创作实际上构成了左翼文
学的一部分,为左翼文学增添了新鲜的活力。在中华民族同外来帝国主义侵略的矛盾日益升为主要矛盾的社会现实中,他们较早地表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或影响下的抗日武装斗争,展示了在白山黑水之间浴血奋战的东北人民的精神风貌,开了抗日文学的先声,带给了中国文坛一个全新的场面,新的题材,新的人物,新的背景,具有独特的北国色彩。
7、后期浪漫派:后期浪漫派是指抗战初期到1940年中期,崛起于上海文坛,以徐訏、无名氏为代表的浪漫派小说。之所以称之为“后期浪漫主义”,主要是因为他们追求浪漫理想、抒情的笔调以及现代主义因素的介入,并与郁达夫代表的前期浪漫派小说有很大的不同。在内容上,他们的小说能够适应图书市场的需求,带有明显的纯文学化口味的大众取向,同时艺术上还多以异国情调和神秘荒诞取胜,代表作有徐訏的《风萧萧》和无名氏的《北极风情画》等。
7、中国诗歌会(课本271)
左联领导下的群众性诗歌团体,1932年成立于上海,由穆木天、蒲风、杨骚、任钧等人共同发起。主要刊物是《新诗歌》,中国诗歌会成立的目的是为了廓清新月派,现代派在诗坛上造成的某些迷雾,推动和发展革命的诗歌运动,在内容方面“主张”捉住现实,歌唱新世界的意识,形式方面倡导“大众歌调”,要创作大众化的诗歌,使诗歌普及到群众当中去,中国诗歌会不仅注意诗歌的创作,而且主义理论研究,他们探索是个大众化的途径。出版“歌谣专号”“创作专号”加以实践。中国诗歌会对中国革命诗歌运动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