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民间文学 引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讲引言
教学目的:对民间文学有感性认识,产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意识到民间文学就在我们身边。

讲讲为什么要学习这门课程,理解民间文学就在大家身边。

引起对民间文学的兴趣,产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

热爱民间文学,因为民间文学我们大家的文学,是老百姓自己的文学。

我们每个人都是民间文学的创作者,也是它的传播者和修改者。

能够意识到民间文学就在我们身边。

我们是离不开民间文学的。

我们每涉足一门学科,需要了解它的大概容貌,总有一些基础的问题需要搞清。

比如,这门学科是什么?它的研究对象、范围、性质、方法和基本观点是什么?本讲开始之前,我想要问大家:你心目中的民间文学是什么?你对民间文学是怎么理解的?现在你所知道的民间文学作品有哪些,列举出来?我希望在座每个人都可以给“民间文学”这个词下个定义。

为什么不能呢?每一个名词术语不过学者创造出来,用以更方便地认识事物。

你们也是学者,即使以后不在大学里做研究,你们也应该有自信,运用你智慧的大脑,给自己眼下的事物命名。

不要以为别人给你定义好了,就不能更改了,要敢于打破权威,只要你定义得好,你就是权威。

给大家一分钟时间,思考你的定义,待会我请人讲。

民间文学概论课是高校中文系的基础理论课之一。

文学是什么?文学是指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借助各种修辞以及表现手法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包括戏剧、诗歌、小说、散文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形式(称作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和再现一定时期或者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

一分钟到了,哪几位敢于打破权威的勇士站起来讲讲?没有我就点将了。

刚才有同学都给“民间文学”下了定义,也有同学列举了民间文学的类型。

到底“民间文学”是什么呢?现在我们先把这个问题放在一边,以后重点讲。

大家知道,近年来在世界各地掀起了一股文化热。

什么都是文化,法律文化,宗教文化,历史文化,甚是还有经济文化,政治文化,网络文化等等,都和文化勾连起来了。

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由两类组成的:一类是上层的,一类是下层的。

那么上层的,是知识阶层的文化;或者说是精英文化,也可以这样讲,是占统治地位的文化。

那么,另一类为社会底层的文化,平民的文化、民众的文化。

那么处于社会底层的文化是更稳定的文化,它是整个文化结构中,在整个文化结构中,它是处于一种基础的地位,一种基石的地位。

上层文化,或者说是精英文化,是建立在这个基石文化,或者说民间文化的基础上的。

所以说,民间文化,它是一个民族最稳定的文化。

也就是说,最
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

用一句通常所说的,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那么,民间文化,具体到民间文学,在所有的文学中最带有民族性的。

这种文化是由漫长的历史的积淀下来的,和民众的心理,性格和一个民族的国民性,民族性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这个周作人先生他把一个民族的文化看作是一个三角形。

在顶端是占统治地位的文化,那么占统治地位的文化要影响下层文化,顶尖文化要影响基座文化,需要一个很长的时间。

上层文化是建立在下层文化基础之上的。

如果没有处于社会基层的下层文化,上层文化也就失去了它的支撑。

下层的民众文化由民众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和道德观念等等组成,不是随意可以改变的。

它不像上层文化,它的变化的频率是比较快的。

下层文化,它也不是哪一个人,权威有多么大,他也不可能改变下层文化。

所以说,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相对上层文化来讲,下层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而民间文学是民众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我刚刚讲了,它是由一个特定的区域内,广大民众创立的,并且在这个特定的区域内,口耳相传,是广大民众生活的最最真实的反映。

也是这个区域内民众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

《图兰朵》剧照元朝时的一个公主图兰朵(蒙古语意思为“温暖”dulaan)为了报祖先暗夜被掳走之仇,下令如果有个男人可以猜出她的三个谜语,她会嫁给他;如猜错,便处死。

三年下来,已经有多个没运气的人丧生。

流亡元朝的鞑靼王子卡拉夫(Calaf)与父亲帖木儿和侍女柳儿在北京城重逢后,即看到猜谜失败遭处决的波斯王子和亲自监斩的图兰朵。

卡拉夫王子被图兰朵公主的美貌吸引,不顾父亲、柳儿和三位大臣的反对来应婚,答对了所有问题,原来这三道谜题的答案分别是“希望”、“鲜血”和“图兰朵”。

但图兰朵拒绝认输,向父皇耍赖,不愿嫁给卡拉夫王子,于是王子自己出了一道谜题,只要公主若在天亮前得知他的名字,卡拉夫不但不娶公主,还愿意被处死。

公主捉到了王子的父亲帖木儿和丫鬟柳儿,并且严刑逼供。

柳儿自尽以示保守秘密。

卡拉夫借此指责图兰朵十分无情。

天亮时,公主尚未知道王子之名,但王子的强吻融化了她冰般冷漠的心,而王子也把真名告诉了公主。

公主也没公布王子的真名,反而公告天下下嫁王子,王子的名字叫“爱(Amora)---蒙古语为“恋人或者太平的意思””。

《图兰朵》的原始作品,是一篇名为《杜兰铎的三个谜》(即《卡拉夫和中国公主的故事》)的短篇故事。

选自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日》。

《Turandot(图兰朵)》是意大利著名作曲家贾科莫·普契尼根据童话剧改编的三幕歌剧,是普契尼最伟大的作品之一,也是他一生中最后一部作品。

《图兰朵》为人民讲述了一个西方人想象中的中国传奇故事。

图兰朵的故事始见于17世纪波斯无名氏的东方故
事集《一千零一日·杜兰铎的三个谜》。

大约在1910年前后,普契尼的一位喜欢旅游的朋友给他带回来一首歌,这首歌便是中国民歌《茉莉花》。

普契尼听到这首曲子后大为激动,他一遍又一遍听《茉莉花》,越听越觉得喜欢。

因此,他决定将这一曲子用进一部歌剧中。

这支曲子既然来自古老的中国,那么用在一部与中国相关的歌剧中,是最相得益彰的。

他因此想到了卡罗·哥兹的寓言剧《图兰朵》,那部寓言剧讲的正是中国公主的事,剧情与这首曲子也很合拍。

(97年,张艺谋在各国演出,09年鸟巢版《图兰朵》)
“东边小山岗上,鸟儿啼声凄凉,春天看不见花和草,冬天盖满了雪和霜。

四面八方的王孙才郎,人人向往图兰朵公主,她的美貌就像天仙一个样。

春天的花儿只为她开,秋天的明月只为她亮。

”公主图兰朵问道:“是什么在每天白昼死去,却在夜晚重新诞生?”卡拉夫几乎不假思索,就回答道:“是希望!是我对图兰朵公主的希望!”两位大臣打开写着答案的黄绸,那上面的两个大字就是“希望”。

图兰朵公主有些恼怒,她走近卡拉夫,逼视着他提出第二个问题:“是什么有如火焰般燃烧,但当你死去,它就变得冰冷?”卡拉夫犹豫了,周围的人们甚至包括老国王和大臣们也都为他着急,鼓励他拿出勇气,一定要镇静。

卡拉夫抬起眼睛,直视公主:“是热血!它将温暖你那冷酷的心!”公主这下有点慌神了——在又一次打开的黄绸上,分明写着“热血”两个字。

周围的人们兴奋了,图兰朵气恼地命令卫兵用皮鞭抽打那些百姓,不许他们出声。

然后,她狠狠地说出了第三个谜:“让你燃起烈火的冰块是什么?”卡拉夫没有回答,他低下了头,苦苦地思索着。

周围静得可怕。

图兰朵幸灾乐祸地说:“怎么?异邦人?恐惧已占据了你的心,看吧,你的希望化成了灰烬!”卡拉夫抬起头来,看着公主那冷酷的面容,略略沉吟了一会儿,突然,他大声地回答道:“这最后的谜语我已猜出,答案就是你——图兰朵公主!”
【课程性质】
《民间文学》是教育部规定的高等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意图在民俗文化的大框架下,立足文学特质,引导学生学习民间文学的基础理论,认识民间文学的基本性质、特征,了解民间文学各种体裁的基本知识,对民间文学的几种重要体裁中的一些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以充实和扩展学生的文学和语言知识,培养初步的学术能力。

民间文学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对通俗文学、作家文学有重大而直接的影响。

了解民间文学具有重要的美学价值和现实意义,而且对于开拓学生的知识领域和文学、文化视野,也有特殊的认识作用。

这门课的学习,对于充实学生知识,增进学生客观认识民俗事象和民
俗文化传统的意识,以及发展理解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心理的能力,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教学内容】
阐释民间文学的学科性质和特点,讲述民间文学各种体裁的基本知识,包括神话、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说唱、民间小戏等,对民间文学的几种重要体裁中的一些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分析一些重要的民间文学作品,以点带面,探讨民间文学创作的内部规律,并学习一些民间文学田野作业和科学研旧的理论和方法,引导并组织学生讨论一些各体裁中有价值的问题。

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大家是否在脑中做了浏览对比,你以前学过民间文学作品吗?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文学?如“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外国文学”等。

学习的内容是哪些呢?作家介绍、内容鉴赏、时代背景、主题思想、艺术技巧以及文学史影响等等。

课程表上把本课写成“民间文学”,与其他课程,仿佛这里讲的将是所谓“民间文学”的时代背景、主题思想、艺术技巧以及文学史影响等等。

其实,这种猜测只对了一半。

这门课将集中向大家介绍我国各种类型的民间文学作品,例如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笑话、歌谣、谚语、民间长诗等等。

包括它们的时代、主题思想、艺术技巧以及文学史影响等等。

民间文学是一种特殊的文学。

特殊在它的载体—口头语言,而不是书面语言。

也在作品的主人不是作家,而叫“传承人”,传承人大多是工人、农民,也包括使用口头文学形式的其他人。

再通俗地讲,就是老百姓。

所以,有关它的研究和一般文学研究存在较大区别,评价标准也和一般文学研究有差异,甚至于常常不评价,而只是客观描述—比如研究其世界性分布与传播。

民间文学虽然是口头文学,但是它的传播却是世界性的。

如灰姑娘。

所以,民间文学研究是一个国际性的学科—FOLKLORE。

民俗学是把作品当作一种文化现象看待、研究的。

因此,它不注重于单一的艺术评价。

所以,以后讲课中大家会遇到一些乍一看似乎艺术性不高的作品,只是因为它的文化价值而进入教材。

也就是说,民间文学作品的价值标准不是纯文学的,也包含了一部分民间大众的观点。

准确地讲,是民俗学的标准。

除了作品以外,还要介绍民间文学研究的一些理论观念。

使大家对这个学科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所以,这既是一门作品课,又是一门理论课。

教材:1、《民间文学引论》2、任课教师讲义
万建中
1961年生,江西省南昌县人,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所长。

现任中国民俗学
会常务理事,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党员,北京师范大学民革支部主委,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市政府特约监察员。

主要研究方向:万建中教授长期从事民俗学方面研究,在中国民间叙事文学、中国民俗史、民俗学理论等领域较有成绩。

代表著作:《民间文学引论》、《中国民俗通志(生养志)》、《中国民俗史:民国卷》、《饮食与中国文化》、《中国历代葬礼》、《解读禁忌——中国神话、传说和故事中的禁忌主题》、《禁忌与中国文化》等。

发表学术论文《非物质文化遗产流传中的“物质”因素》、《中日民间故事中四种禁忌母题的文化解读》、《禁忌民俗发生论》等。

获奖信息:2001年入选北京市“新世纪百人工程”。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学术著作一等奖,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本人排名:5),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民间文学教程》刘守华,陈建宪等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6-1;民间文学概论/钟敬文/上海文艺出版/1980 民间文学书写的新范式
中国现代民间文学研究发轫于“五四”时期北大歌谣征集活动。

最初的民间文学研究以及对民间文学的界定都受到过西方民俗学研究的影响。

真正作为高等院校一门学科的民间文学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出现的。

什么是民间文学?几十年来中国学术界一直援引俄国作家高尔基的观点,认为民间文学“主要是劳动群众的口头创作”,并称“民间文学是劳动人民从其劳动和社会经验中抽取出来的知识总汇”。

在一些辞书中,“民间文学”也被界定为“人民的口头文学创作。

指以劳动人民为主体创作并在人民群众中流传的口头文学作品”。

这一理论判断基本符合历史的实际,尽管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定义。

这样的界定注意到了民间文学的口头性、集体性以及知识性特点,把民间文学的创作和享受的主体界定为“人民”或“劳动人民”,带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只有“知识总汇”才与民间文学的生活属性有关,但没有被强化突出。

所以说,这一阶段有关民间文学的定义都是照搬前苏联模式的结果,整个理论框架没有根本性的突破,要做的仅是把本土的内容填充进去。

此体系对中国民间文学书写所产生的影响至今犹有余波,以致国内民间文学教材之间基本上差别不大;较早的教材明显带有阶级斗争论的观念,较近出版的把“人民”或“劳动人民”置换为略显中性的“民众”,吸收了新发掘整理的民间文学材料。

期间虽有段宝林先生主张对民间文学要做立体研究,以及杨利慧、黄涛诸学者重视民间文学的语境等富有新范式雏形的观点,但相关研究对这样根深蒂固的民间文学书写体系还是反思不够,鲜有从学科体制本
身进行批判性重构。

因此,大多数民间文学教材都没有很好地显示出学科本身的深度,以致形成民众的文学就应该是这样浅显的心理暗示。

另外,随着文字、图画、音响、影视、电脑等媒介的出现与运用,民间文学的传播空间获得空前拓展,其传承手段也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尤其是进入国际互联网时代之后,伴随着新媒介的不断启用,民间文学的概念也面临着重新思考与界定的任务。

这本书与其它民间文学教程最大的不同,也是本书最大的可取之处,就在于它是一种真正的引导,一种思维的拓宽。

这本书几乎涵盖了所有当今重要的民俗学理论。

它真正把民间文学的研究引向了人类学、民俗学、社会学等多学科领域,或者说,真正把民间文学放在了多元的文化语境中进行研究,而不仅仅是文学。

我想这或许暗示了民间文学的新命运。

万建中先生的《民间文学引论》无疑是此种情境下的“另类”书写,在学科本身的理论深度建构上大大超越于以往任何一部民间文学教材。

虽然也有部分理论阐述与民间文学现象还不是那么水乳交融,但著者的理论探索意识和充满安全感的论述,都昭示着迥异于以往民间文学书写的新范式。

其《民间文学引论》中的情境、生活属性、表演、民间文学叙事等概念都是第一次在民间文学教材中被论及或强调。

把民间文学还原到生活世界中去,使民间文学的生活属性凸显,从而有力地强化了民间文学学科本身的属性,至少初步拥有了与作家文学对话的底气。

民间文学的立体性特征从而获得彰显,也为民间文学研究展示了新范式。

相比较而言,以往教材多注重对被文字记录凝固后的文本分析,忽略了民间文学的生活属性和情境性,其美学和批评话语系统愈来愈显得不堪重负,这是现代民间文学发展逼迫出来的。

民间文学不只是作家文学的资源,我们可以更广泛地看待民间文学,把它当作生活的技艺,是传统的或者本地的实践活动的整个范围———包括语言的、物质的和习俗的活动,是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

美国著名文论家艾伯拉姆斯所提出的文学研究四要素即作家、作品、世界以及读者,也在万著中得到创造性的体现,不过这里的“作品”是生活世界中的活态的文本,与程式化的生活和程式化的审美紧密联系在一起,让民间生活世界充满民间文学的动感、质感。

如果说以往的民间文学研究是韦勒克意义上的内部研究,即仅仅关注文字记载后的文本中的民间文学,那么,万著《民间文学引论》似乎更强调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的有机结合。

在某种情境下更强调民间文学的书面文本返回到生活中去,以获取其原本的活态性,与生活世界水乳交融;研究、体验民间文学的生活属性和审美情境性研究,或者说让活态的民间文学重新回到生活世界。

万著中把前者称为“民间文学的文
学文本”,后者被称之为“民间文学的生活文本”。

放眼全球背景下的民间文学研究,西方是走在前列的;重大理论和方法的创新几乎都是西方学者完成的。

作家文艺学的研究也启发着民间文学的研究。

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严重滞后,一时半时难以走出消化吸收西方理论资源的阴影。

“五四”时期对西学的借鉴与启蒙救亡联系在一起。

新中国成立后,民间文学研究也像政治一样全面倒向前苏联的怀抱,构建本土化的民间文学理论的主体性都丧失了,遑论创新。

由于意识形态的影响,在苏联体制下受到压制的民间文学理论也被当时的中国学者拒绝了。

真正的民间文艺学大家如普罗普的故事形态学研究成果只有在改革开放后才逐渐介绍到国内。

本土化的民间文学研究一直笼罩在西方的阴影里。

可喜的是,这样的借鉴和吸收有了重要进展。

万建中的《民间文学引论》视野开阔,广泛吸收最新成果,尤其是对西方的理论资源或相关学科的理论兼收并蓄,因而赋予其专著以很浓的理论思辨色彩,这是以往同类教材中所缺少的,也是中国民间文艺学中亟待建构的内容。

从这个角度说,《民间文学引论》作为一本高等院校的民间文学教材无疑显得有点“另类”,作为颇具个性的专著可能更合适。

民间文学研究的展望
毕竟,万建中先生的《民间文学引论》给我们今后的民间文学研究带来很多启发,例如,如何把用来分析作家文学文本的叙事学,成功转换为分析民间文学的文学文本和书面文本的有效工具,就很有挑战性和前瞻性。

诚然,如何做到理论阐释与研究对象的妥帖吻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其次,在众多民间文学教材中——包括万建中的《民间文学引论》——民间文学批评一直缺席。

既然我们的民间文学研究可以借鉴作家文艺学中的理论和方法,民间文学也应该拥有自己的批评,而不仅仅是民间文学研究。

在笔者看来,民间文学研究不等于民间文学批评。

民间文学批评的缺席就很有探究的必要,相关研究迄今还未见到。

若结合民间文学的特点和功能,我们可能会厘定出民间文学批评的原则或维度。

民间文学的生态环境走向虚拟化,身体几乎被悬置。

民间文学原本与生活世界血脉相连,具有现场性和原生态性,如今却脱离了生活世界,被各种媒介所再现或表现,使民间文学艺术又增加了某种表演性,从而具有了双重的表演性,因此又反过来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和生命体验。

这种历史情境有利有弊,若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这无疑是人类生活走向虚拟等荒诞处境的真实征候。

所以有学者曾经著文强烈呼吁重视史前艺术研究的思想在此凸现其重要价值。

传统如何与现代结合?这些都是值得我们继续探究的问题。

金耀基从古城海德堡寄给
董桥的信上说:“其实我就是喜欢这种现代与传统结合在一起的地方:有历史的通道,就不会飘浮;有时代的气息,则知道你站在那里了!”传统的民间文学和新兴的民间文学都是民众所需要的,后者总会或多或少拥有传统的基础,前者至少能帮民众认识自己的文化身份。

另外,在当今社会步入“技术世界”、信息时代之际,在民众与精英、乡村与城市、农业与工业、口头语言与大众传播媒介、迷信与理性、落后与现代等诸多二元对立的冲突交织中,民间文学类型的消长、内容题材的更替、传播途径的变化,都是值得民间文艺学家和民俗学者关注的新问题。

这些建构民众审美认知方式的民间文学将继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民间文学作为一种特殊文学,民间文学研究作为一门特殊的文学理论,它有用吗?对于我们三年级的同学有意义吗?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

我以为:
1、它可以加深对于中国文学史的理解。

胡适认为中国文学有两条线索,一条是“僵化的死文学”(即书面文学),一条是“民间的活文学”(即白话文学)。

民间文学本身就是整个中国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过去被忽视了。

现在我们应该了解它。

胡适还认为:“一部中国文学史……只是‘活文学’随时起来替代‘死文学’的历史。

”(1)民间文学对书面文学有重大推动作用。

因此,即使从增进对书面文学的理解,也应该学习民间文学。

自古以来,不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作家文学都受到民间文学的深刻影响。

如果大家学了《中国古代文学史》,那么对作家文学都受到民间文学的深刻影响这一论述就会更加深刻。

比如说,我们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我们中国古代流传了大量的辉煌的诗篇。

著名的唐诗就有三百首,还有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这些都受到民间文学的滋养。

诗歌从很简单的三言,四言和七言,从形式上就是吸收了民歌的影响,更不要说内容了。

再比如说,明清小说,特别是章回体的小说,章回体本身就是由民间的说话演变而来的。

因为民间的说话,它在演唱的时候,不可能一天把它全部演完,所以说,它要分章,“请听下回分解”。

即便是内容,也是吸纳了民间文学的素材的。

像《西游记》,《聊斋志异》,甚至包括《三国演义》,《水浒传》,这些故事在写进小说之前,都在民间流传了很长很长的时间。

所以说,民间文学是所有的其他的文学的源泉。

我们说中国的文学有两大流派,一般都是这样说的,一个是浪漫主义,一个是现实主义。

浪漫主义的源头一般可以追溯到屈原的《楚辞》,《楚辞》就是楚地的诗歌,是在楚地的基础上加工,创作而成。

再比如说,我们一般认为是黄河流域的《诗经》。

《诗经》里的主要的
1胡适:《逼上梁山》,《中国新文学大系·理论集》第9页。

其中他回忆1916年前后自己的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