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的编程_用友软件园1号研发中心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柿子林会馆屋顶平台 晨兴数学中心立面局部 柿子林会馆西侧全景
的凸凹进退,确保了两个内庭院不陷入匀 质化状态。 在生成、 转换、 编织这三套貌似简单的 句法规则的共同作用与反复的匹配操作下, 最后得到的建筑结果却呈现出一种迷离的 复杂样态。恰如复杂性科学中的“涌现理 论”所描述的现象: “复杂的事物是从小而 简单的事物中发展而来的。……为数不多 的一组游戏规则会衍生出极其复杂的棋 局。 ……涌现的本质就是由小生大, 由简入 繁。……少数规则和规律就能产生令人惊 讶的、 错综复杂的系统。 这种复杂性不仅来 源于系统随机模式本身,而且也与从局部
53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北京,100084) 收稿日期:2008-06-15
建筑学报
建筑评论
ARCHITECTUREAL REVIபைடு நூலகம்W
附:用友设计小结
“非常建筑”设计的用友软件研发 是一个典型的“地毯建筑”或“肌理建 筑” (两词均是由英文翻译过来的,原文 分别为 m a t b u i l d i n g 和 f a b r i c building), 尽管这是在工作的过程中逐 渐变清晰的。 用友的设计具有地毯建筑 的二个主要特性: 一、具有所谓社会性的出发点,即 以功能使用, 具体为软件设计者的工作 习惯,作为设计基础( 英文有一个复合 词把社会和使用二重意思结合在一起: socio-programmatic)。其结果是创造 了一系列公共空间, 包括室内的交流空 间和室外的院落空间。 二、 具有水平的, 伸展的建筑形态, 因而也不强调外部的形。 用友园区使用以来, 我们发现该公 司的员工午餐时间普遍喜欢在院落中散 步, 这使我们意识到建筑可能影响甚至 改变人的生活方式。 地毯建筑衍生的意义是建筑与城市 的概念上的统一, 进而是将建筑与城市 同时设计或将建筑设计扩展到城市尺度 的可能性。 我们期待有做更城市性地毯建筑的 机会。 非常建筑 张永和
现,软件研发人员的日常工作和建筑师非 常相似,可以概括为三种工作模式:模式 A,项目前期以广泛调研、讨论为主,职能 归属不确定,人员、 电脑、 物品等经常处于 流动变化之中;模式 B,项目中期形成了较 为明确、长期、 固定的项目组,对组内小型 讨论需求量大;模式 C,项目后期临近结束 的冲刺阶段, 任务和工作量明确, 时间压力 大, 项目组全时加班工作, 生活空间与工作 空间完全合二为一。 按照晨兴数学中心的设计逻辑,接下 来的工作,就是将调研得来的三种工作模 式对应转换成中心式、 线性、 网状这三种功 能空间形态并加以有序组织,从而生成建 筑。然而,用友 1 号研发中心的设计并没有 延续这一惯性路径,而是继续进行了第二 重对应转换,将这三种功能空间形态分别 对应三种不同的表皮和立面做法:模式 A 对应里层大面积玻璃与外层木格栅遮阳; 模式 B 对应 190 × 390 混凝土砌块墙体开方 窗;模式 C 对应 390 × 90 混凝土砌块与玻 璃砖混砌墙体开条形窗;餐厅部分则使用 了通高落地玻璃。这几种对应转换潜藏的 句法规则是功能空间的公共性与空间表皮 的透明性成正相关关系,空间的公共性越 高,表皮的透明度也越大,反之亦然。 在完成了从功能到空间、从空间到表 皮的对应转换之后,设计者就得到了不同 类型的因果逻辑清晰的“复合微单元” ,下 面的问题,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将这些微 单元组织起来。 显然, 单元的组织方式无法 从现有的因果逻辑中推导出来。 因此, 在空 间生成的规则、 表皮转换的规则之外, 还必 须引入第三套规则——单元编织的规则。 根据用地条件和容积率的要求,设计 者认为可以将上述三种功能空间单元分别 在水平和垂直向度上差异化排布,因此确 定整体建筑均为三层,在平面上由南向北 也布置成三列。 三层空间各有其特色:一层 可以很方便地进入庭院休憩,二层据有接 近树冠的绿色窗景与露台,三层则独享屋 顶平台上私密院落的宁静天空;而平面上 不同列的横板也拥有差异性的庭院景观。 这样,将不同的功能空间单元分别在两个 向度上交叉编织在一起,既可以避免产生 枯燥的重复体验,又能够增加不同功能单 元之间的交流。为了尽可能多地创造建筑 室外的活动空间与交流空间,每两排相邻 的建筑外皮又被精心安排了一些相互呼应
建筑评论
ARCHITECTUREAL REVIEW
诗意的编程
——用友软件园 1 号研发中心
周榕
1 因・果・建筑 在这个清晰而混沌的因果世界上,建 筑可以被理解为一种态度——对因与果的 态度。 一类建筑师执着于研究建筑的“因” , 在他们看来,建筑作为这个有序世界的理 性衍生物,必须在错综的因果网络中锁定 通向自己的那根链条,现实世界的已知结 果已经决定了未来建筑的成因。 因此, 调研 并分析清楚建筑的前置条件是最重要的工 作, 诸如建筑的使用功能、 其所置身的物理 与人文环境、 历史的线索、 政策法规的要求 等,然后依据这些参数限制一步步推导出 符合逻辑的答案。 路易・康曾声称自己在设 计之初从来无法预知会出现什么样的设计 结果, 可以看作是这一类建筑师的代言。 对 这类“索因派” 建筑师来说,相信世界存在 统一的秩序性, 并协助构造、 传承和维护世 界的秩序, 是建筑师最重要的使命。 建筑的 任务,是秩序的澄明,理性的贯彻,以及体 系的安全。 另一类建筑师则醉心于描画建筑的 “果” ,对他们而言,建筑自身的“起因”远 不如自己对建筑的“动念” 来得重要;那些 来自建筑师主观的、其因不明其兴也忽的 设计“动念” ,或称“构思”与“创意” ,直 接呈现为建筑的结果,这种结果无法从建 筑的客观之因推导而来,而更类似某种随 心所欲的“偶在” 。从本质上看, “求果派” 建筑师不相信世界的秩序性, 至少, 不相信 世界应该被统一在某种单一的秩序之下、 被包裹在简单因果律的法则之中, 因此, 他 们追求在世界因果网络的节点上创造秩序 的畸变, 以抵达某种反秩序的自由, 或新秩 序的生成。 然而, 在解开外部因果链条束缚 的同时,这类建筑师也把自己引向了失去 逻辑把持的蛮荒之地,他们所热衷的自由, 同时也意味着巨大的危险。 由于认同世界共有的理性秩序, “索因 派” 建筑师们的工作更接近于科学, 是一种
[1] 到整体的过渡密切相关。 ”
在自为。这种自在自为区别于刻意“破格” 的制造冲突,也非以主观独断的方式肆意 放纵, 其偶然性的样貌背后, 是无所不在的 控制秩序。 用友软件园 1 号研发中心设计, 标志着 张永和与非常建筑找到了一条新的道路, 即在坚持自己原有建筑句法学操作的基础 上, 通过复杂性演练, 由必然之因涌现偶然 之果,由集体之因导向个性之果。 毕竟,在 复杂性丛林的多样化道路上,建筑探索的 个性化空间又峰回路转,豁然开朗起来。 也许,用友公司的那些使用者们最能 体会这座建筑的奇妙之处,因为它提供了 一个他们日常工作的现实映像:程序员们 在潜心编程的同时,自己的一举一动也早 已被编入一个精心构筑的建筑程序,甚至, 连他们每日中午涌入庭院最自由的漫步时 分,也步步踏入了建筑师预设的控制程序。 不过,这次编程的结果业已消弭了严谨的 建筑句法学空间中常见的那种强制的规定 性, 而平添了若有若无的一缕诗意, 正如我 们每日所处身的大千世界:自由、复杂,暧 昧,多变,难以预知,无从把握,但表象之 下,却隐隐有一张秩序的网络将这一切暗 暗缚紧。■
参考文献 [1] [美]约翰・霍兰. 涌现:从混沌到有序[M]. 陈 禹等译.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2-5.
由“索因”出发,经历了一道又一道句 法规则的“立格”操作,最后抵达的却是一 座“破格”的、目的消隐的迷宫。尽管设计 过程中的每一层规则都对应着一重因果逻 辑,但最初起因与最后结果之间的联接链 条却由于足够漫长而变得难以辨别;而重 重因果关系的嵌套、 句法规则的叠加、 空间 与表皮肌理的编织,造成不同层次的目的 之间相互扰动、相互涂改、 相互遮蔽, 也令 这座建筑呈现出观察上的二重性:它既是 多样的,也是自洽的;是可以探寻的,也是 容易迷失的;是确定而清晰的, 同时也是变 幻而暧昧的;在它严密的理性结构中, 又衍 生出许多情感浮动的空间。当建筑的逻辑 基点与最后的形式表达之间由于繁复的操 作而失去了直观上的结构性联系时,建筑 形式就呈现出某种挣脱了因果律捆束的自
52
依托这三大建筑句法规则,张永和成 功地将建筑设计从传统语义上的 “创作” 转 换成为某种“研究”和“编程” 。对他而言, 建筑师的工作不是“无中生有” ,而是一套 从“有”中寻找线索并根据规则操作的程 序。这样严格而周密的“编程”方法,在当 时的特殊语境下,成为迥异于中国建筑界 普遍工作方法的“异端” ,也形成了张永和 极富识别性的 “个人风格” 。 但严格说来, 非 常建筑的句法规则仅仅提供了某种普遍性 的程序,按照这套程序生成的结果只可能 是基本秩序系统下的集体叙事,而不可能 产生真正意义上的个体叙事。 因此, 当2000 年之后,随着现代建筑句法规则被越来越 多的中国建筑师所接纳和习用,张永和曾 经的 “个性建筑” 被逐渐淹没在越来越相似 的“共性建筑”之中,这成为相当一段时间 内困扰非常建筑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 3 破格・编织・诗意涌现 如果说,建筑句法规则与设计操作程 序的确立是一种“立格”的话,那么对一位 高水准的建筑师来说,更重要的是学会如 何“破格” ,即自觉地突破理性的句法规则 和操作程序对建筑表达的束缚,而达到有 控制的自由境界。张永和在 2003 年 6 月完 成的北京昌平柿子林会馆设计中,曾尝试 引入 “拓扑屋面” 系统和多个八字斜墙构成 的“取景器”来完成“破格” ,虽然尚略欠 圆熟,但已表明了他开始追求“破格”状态 的自觉意识。 而2005年 5 月设计完成, 2007 年 2 月建成的北京用友软件园 1 号研发中 心,对于张永和与非常建筑设计团队来说, 都堪称是一件深具历史意义的重要作品。 在此设计中, “破格”不再是对“立格”的 有意挑衅与破坏,而是通过对句法规则的 转换操作与复杂推衍得以实现。 和非常建筑既往的工作一样,设计团 队首先通过深入的调研来寻找并确定建筑 之“因”——设计的逻辑起点。在调研中发
一层平面 鸟瞰效果
建筑学报
“集体叙事” ;而希求创建独特秩序的 “求果 派”建筑师的工作则更接近艺术,是一种 “个人叙事” 。在构建现代化理性乌托邦的 进程中, “索因派”建筑师无疑在建筑舞台 上扮演了绝对的主角, 他们人数众多, 工作 勤勉并卓富成效,按照现代建筑的句法规 则为现代化的秩序乌托邦编制了浩瀚而统 一的建筑程序;相形之下, 求果派建筑师的 另类努力则成为这个完美程序世界中的一 段段 B u g 。 2 规则・程序・集体叙事 简单说来, 所谓秩序世界, 就是遵循因 果律的世界, 而联结因与果的中介, 就是规 则。纵观 1993 年以来张永和及非常建筑的 工作历史,可以将其归纳为一部为中国建 筑构造现代秩序、并建立和发展现代建筑 句法规则的历史。 此前, 中国建筑所遵从的 秩序基本上是一种“类古典秩序” ,不仅在 建筑思维的位序上依附于意识形态秩序与 传统文化秩序,而且其构造建筑的形式规 则也因循西方古典建筑与古典美术的形式 传统, 属于前现代的集体叙事。 在这样的语 境下,张永和尝试剥离建筑的意识形态和 文化附着,将其回归纯粹建筑的基本秩序, 并确立现代建筑句法规则的努力就显得相 当另类和前卫;1998 年设计完成的中国科 学院晨兴数学中心,可以被视为理解这种 “非常工作”的范例。 晨兴数学中心凸显了非常建筑在早期 设计中一以贯之的三大建筑句法规则: 1) 因果原则,即建筑设计不是建筑师 的主观想象与独断,而是以客观条件为起 因逻辑推导的结果; 2) 理性原则,即建筑表述必须具有抽 象性、系统性、纯粹性、清晰性、直接性等 理性形式特征; 3) 自洽原则,即建筑生成的规则是确 定的, 句法逻辑统一而严密, 句法演绎连贯 与一致,建筑结果是避免自相矛盾的。
的凸凹进退,确保了两个内庭院不陷入匀 质化状态。 在生成、 转换、 编织这三套貌似简单的 句法规则的共同作用与反复的匹配操作下, 最后得到的建筑结果却呈现出一种迷离的 复杂样态。恰如复杂性科学中的“涌现理 论”所描述的现象: “复杂的事物是从小而 简单的事物中发展而来的。……为数不多 的一组游戏规则会衍生出极其复杂的棋 局。 ……涌现的本质就是由小生大, 由简入 繁。……少数规则和规律就能产生令人惊 讶的、 错综复杂的系统。 这种复杂性不仅来 源于系统随机模式本身,而且也与从局部
53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北京,100084) 收稿日期:2008-06-15
建筑学报
建筑评论
ARCHITECTUREAL REVIபைடு நூலகம்W
附:用友设计小结
“非常建筑”设计的用友软件研发 是一个典型的“地毯建筑”或“肌理建 筑” (两词均是由英文翻译过来的,原文 分别为 m a t b u i l d i n g 和 f a b r i c building), 尽管这是在工作的过程中逐 渐变清晰的。 用友的设计具有地毯建筑 的二个主要特性: 一、具有所谓社会性的出发点,即 以功能使用, 具体为软件设计者的工作 习惯,作为设计基础( 英文有一个复合 词把社会和使用二重意思结合在一起: socio-programmatic)。其结果是创造 了一系列公共空间, 包括室内的交流空 间和室外的院落空间。 二、 具有水平的, 伸展的建筑形态, 因而也不强调外部的形。 用友园区使用以来, 我们发现该公 司的员工午餐时间普遍喜欢在院落中散 步, 这使我们意识到建筑可能影响甚至 改变人的生活方式。 地毯建筑衍生的意义是建筑与城市 的概念上的统一, 进而是将建筑与城市 同时设计或将建筑设计扩展到城市尺度 的可能性。 我们期待有做更城市性地毯建筑的 机会。 非常建筑 张永和
现,软件研发人员的日常工作和建筑师非 常相似,可以概括为三种工作模式:模式 A,项目前期以广泛调研、讨论为主,职能 归属不确定,人员、 电脑、 物品等经常处于 流动变化之中;模式 B,项目中期形成了较 为明确、长期、 固定的项目组,对组内小型 讨论需求量大;模式 C,项目后期临近结束 的冲刺阶段, 任务和工作量明确, 时间压力 大, 项目组全时加班工作, 生活空间与工作 空间完全合二为一。 按照晨兴数学中心的设计逻辑,接下 来的工作,就是将调研得来的三种工作模 式对应转换成中心式、 线性、 网状这三种功 能空间形态并加以有序组织,从而生成建 筑。然而,用友 1 号研发中心的设计并没有 延续这一惯性路径,而是继续进行了第二 重对应转换,将这三种功能空间形态分别 对应三种不同的表皮和立面做法:模式 A 对应里层大面积玻璃与外层木格栅遮阳; 模式 B 对应 190 × 390 混凝土砌块墙体开方 窗;模式 C 对应 390 × 90 混凝土砌块与玻 璃砖混砌墙体开条形窗;餐厅部分则使用 了通高落地玻璃。这几种对应转换潜藏的 句法规则是功能空间的公共性与空间表皮 的透明性成正相关关系,空间的公共性越 高,表皮的透明度也越大,反之亦然。 在完成了从功能到空间、从空间到表 皮的对应转换之后,设计者就得到了不同 类型的因果逻辑清晰的“复合微单元” ,下 面的问题,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将这些微 单元组织起来。 显然, 单元的组织方式无法 从现有的因果逻辑中推导出来。 因此, 在空 间生成的规则、 表皮转换的规则之外, 还必 须引入第三套规则——单元编织的规则。 根据用地条件和容积率的要求,设计 者认为可以将上述三种功能空间单元分别 在水平和垂直向度上差异化排布,因此确 定整体建筑均为三层,在平面上由南向北 也布置成三列。 三层空间各有其特色:一层 可以很方便地进入庭院休憩,二层据有接 近树冠的绿色窗景与露台,三层则独享屋 顶平台上私密院落的宁静天空;而平面上 不同列的横板也拥有差异性的庭院景观。 这样,将不同的功能空间单元分别在两个 向度上交叉编织在一起,既可以避免产生 枯燥的重复体验,又能够增加不同功能单 元之间的交流。为了尽可能多地创造建筑 室外的活动空间与交流空间,每两排相邻 的建筑外皮又被精心安排了一些相互呼应
建筑评论
ARCHITECTUREAL REVIEW
诗意的编程
——用友软件园 1 号研发中心
周榕
1 因・果・建筑 在这个清晰而混沌的因果世界上,建 筑可以被理解为一种态度——对因与果的 态度。 一类建筑师执着于研究建筑的“因” , 在他们看来,建筑作为这个有序世界的理 性衍生物,必须在错综的因果网络中锁定 通向自己的那根链条,现实世界的已知结 果已经决定了未来建筑的成因。 因此, 调研 并分析清楚建筑的前置条件是最重要的工 作, 诸如建筑的使用功能、 其所置身的物理 与人文环境、 历史的线索、 政策法规的要求 等,然后依据这些参数限制一步步推导出 符合逻辑的答案。 路易・康曾声称自己在设 计之初从来无法预知会出现什么样的设计 结果, 可以看作是这一类建筑师的代言。 对 这类“索因派” 建筑师来说,相信世界存在 统一的秩序性, 并协助构造、 传承和维护世 界的秩序, 是建筑师最重要的使命。 建筑的 任务,是秩序的澄明,理性的贯彻,以及体 系的安全。 另一类建筑师则醉心于描画建筑的 “果” ,对他们而言,建筑自身的“起因”远 不如自己对建筑的“动念” 来得重要;那些 来自建筑师主观的、其因不明其兴也忽的 设计“动念” ,或称“构思”与“创意” ,直 接呈现为建筑的结果,这种结果无法从建 筑的客观之因推导而来,而更类似某种随 心所欲的“偶在” 。从本质上看, “求果派” 建筑师不相信世界的秩序性, 至少, 不相信 世界应该被统一在某种单一的秩序之下、 被包裹在简单因果律的法则之中, 因此, 他 们追求在世界因果网络的节点上创造秩序 的畸变, 以抵达某种反秩序的自由, 或新秩 序的生成。 然而, 在解开外部因果链条束缚 的同时,这类建筑师也把自己引向了失去 逻辑把持的蛮荒之地,他们所热衷的自由, 同时也意味着巨大的危险。 由于认同世界共有的理性秩序, “索因 派” 建筑师们的工作更接近于科学, 是一种
[1] 到整体的过渡密切相关。 ”
在自为。这种自在自为区别于刻意“破格” 的制造冲突,也非以主观独断的方式肆意 放纵, 其偶然性的样貌背后, 是无所不在的 控制秩序。 用友软件园 1 号研发中心设计, 标志着 张永和与非常建筑找到了一条新的道路, 即在坚持自己原有建筑句法学操作的基础 上, 通过复杂性演练, 由必然之因涌现偶然 之果,由集体之因导向个性之果。 毕竟,在 复杂性丛林的多样化道路上,建筑探索的 个性化空间又峰回路转,豁然开朗起来。 也许,用友公司的那些使用者们最能 体会这座建筑的奇妙之处,因为它提供了 一个他们日常工作的现实映像:程序员们 在潜心编程的同时,自己的一举一动也早 已被编入一个精心构筑的建筑程序,甚至, 连他们每日中午涌入庭院最自由的漫步时 分,也步步踏入了建筑师预设的控制程序。 不过,这次编程的结果业已消弭了严谨的 建筑句法学空间中常见的那种强制的规定 性, 而平添了若有若无的一缕诗意, 正如我 们每日所处身的大千世界:自由、复杂,暧 昧,多变,难以预知,无从把握,但表象之 下,却隐隐有一张秩序的网络将这一切暗 暗缚紧。■
参考文献 [1] [美]约翰・霍兰. 涌现:从混沌到有序[M]. 陈 禹等译.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2-5.
由“索因”出发,经历了一道又一道句 法规则的“立格”操作,最后抵达的却是一 座“破格”的、目的消隐的迷宫。尽管设计 过程中的每一层规则都对应着一重因果逻 辑,但最初起因与最后结果之间的联接链 条却由于足够漫长而变得难以辨别;而重 重因果关系的嵌套、 句法规则的叠加、 空间 与表皮肌理的编织,造成不同层次的目的 之间相互扰动、相互涂改、 相互遮蔽, 也令 这座建筑呈现出观察上的二重性:它既是 多样的,也是自洽的;是可以探寻的,也是 容易迷失的;是确定而清晰的, 同时也是变 幻而暧昧的;在它严密的理性结构中, 又衍 生出许多情感浮动的空间。当建筑的逻辑 基点与最后的形式表达之间由于繁复的操 作而失去了直观上的结构性联系时,建筑 形式就呈现出某种挣脱了因果律捆束的自
52
依托这三大建筑句法规则,张永和成 功地将建筑设计从传统语义上的 “创作” 转 换成为某种“研究”和“编程” 。对他而言, 建筑师的工作不是“无中生有” ,而是一套 从“有”中寻找线索并根据规则操作的程 序。这样严格而周密的“编程”方法,在当 时的特殊语境下,成为迥异于中国建筑界 普遍工作方法的“异端” ,也形成了张永和 极富识别性的 “个人风格” 。 但严格说来, 非 常建筑的句法规则仅仅提供了某种普遍性 的程序,按照这套程序生成的结果只可能 是基本秩序系统下的集体叙事,而不可能 产生真正意义上的个体叙事。 因此, 当2000 年之后,随着现代建筑句法规则被越来越 多的中国建筑师所接纳和习用,张永和曾 经的 “个性建筑” 被逐渐淹没在越来越相似 的“共性建筑”之中,这成为相当一段时间 内困扰非常建筑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 3 破格・编织・诗意涌现 如果说,建筑句法规则与设计操作程 序的确立是一种“立格”的话,那么对一位 高水准的建筑师来说,更重要的是学会如 何“破格” ,即自觉地突破理性的句法规则 和操作程序对建筑表达的束缚,而达到有 控制的自由境界。张永和在 2003 年 6 月完 成的北京昌平柿子林会馆设计中,曾尝试 引入 “拓扑屋面” 系统和多个八字斜墙构成 的“取景器”来完成“破格” ,虽然尚略欠 圆熟,但已表明了他开始追求“破格”状态 的自觉意识。 而2005年 5 月设计完成, 2007 年 2 月建成的北京用友软件园 1 号研发中 心,对于张永和与非常建筑设计团队来说, 都堪称是一件深具历史意义的重要作品。 在此设计中, “破格”不再是对“立格”的 有意挑衅与破坏,而是通过对句法规则的 转换操作与复杂推衍得以实现。 和非常建筑既往的工作一样,设计团 队首先通过深入的调研来寻找并确定建筑 之“因”——设计的逻辑起点。在调研中发
一层平面 鸟瞰效果
建筑学报
“集体叙事” ;而希求创建独特秩序的 “求果 派”建筑师的工作则更接近艺术,是一种 “个人叙事” 。在构建现代化理性乌托邦的 进程中, “索因派”建筑师无疑在建筑舞台 上扮演了绝对的主角, 他们人数众多, 工作 勤勉并卓富成效,按照现代建筑的句法规 则为现代化的秩序乌托邦编制了浩瀚而统 一的建筑程序;相形之下, 求果派建筑师的 另类努力则成为这个完美程序世界中的一 段段 B u g 。 2 规则・程序・集体叙事 简单说来, 所谓秩序世界, 就是遵循因 果律的世界, 而联结因与果的中介, 就是规 则。纵观 1993 年以来张永和及非常建筑的 工作历史,可以将其归纳为一部为中国建 筑构造现代秩序、并建立和发展现代建筑 句法规则的历史。 此前, 中国建筑所遵从的 秩序基本上是一种“类古典秩序” ,不仅在 建筑思维的位序上依附于意识形态秩序与 传统文化秩序,而且其构造建筑的形式规 则也因循西方古典建筑与古典美术的形式 传统, 属于前现代的集体叙事。 在这样的语 境下,张永和尝试剥离建筑的意识形态和 文化附着,将其回归纯粹建筑的基本秩序, 并确立现代建筑句法规则的努力就显得相 当另类和前卫;1998 年设计完成的中国科 学院晨兴数学中心,可以被视为理解这种 “非常工作”的范例。 晨兴数学中心凸显了非常建筑在早期 设计中一以贯之的三大建筑句法规则: 1) 因果原则,即建筑设计不是建筑师 的主观想象与独断,而是以客观条件为起 因逻辑推导的结果; 2) 理性原则,即建筑表述必须具有抽 象性、系统性、纯粹性、清晰性、直接性等 理性形式特征; 3) 自洽原则,即建筑生成的规则是确 定的, 句法逻辑统一而严密, 句法演绎连贯 与一致,建筑结果是避免自相矛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