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性卒中后疼痛1例

中枢性卒中后疼痛1例

中枢性卒中后疼痛1例

发表时间:2015-07-22T13:57:29.267Z 来源:《医药前沿》2015年第9期供稿作者:刘星[导读] 口服普瑞巴林、氟西汀、曲马多药物,并加强康复锻炼、心理疏导,疼痛明显减轻,睡眠改善,治疗2个月后出院。

刘星

(天津警备区第五离职干部休养所天津 300161)【摘要】中枢性卒中后疼痛(central post-stroke pain CPSP)是脑卒中后发生的中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与脑损伤区域相对应的躯体部位的疼痛和感觉异常[1]。【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卒中;疼痛

【中图分类号】R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09-0266-01 1.临床资料

患者,女,84岁,患有原发性高血压40余年,血压控制尚可。冠心病,心率失常病史6年。因子宫肌瘤行子宫切除术30余年。2013年11月13日患“急性脑梗赛”,在解放军272医院行降颅压、营养脑神经、活血、抗血小板、康复训练等治疗2个月,遗留左侧肢体活动障碍及麻木。2014年5月患者出现左下肢疼痛,疼痛位于左侧小腿、大腿及足部,以间断性刀割样、针刺样疼痛为主伴烧灼感。自行口服芬必得、去痛片等药物,疗效欠佳,且严重影响睡眠。住院后查神志清,反应迟钝,语言不清,左侧鼻唇沟浅,口角左偏,咽反射减弱,左侧

肢体肌力略高,左上肢肌力0级,左下肢肌力Ⅲ级,左侧偏身针刺觉减退。ID Pain量表评分4分。辅助检查头颅磁共振成像示右额叶、右半卵圆中心陈旧性梗死灶,右额顶叶胼胝体膝部、体部多发腔隙软化灶。初步诊断脑梗塞后,中枢性卒中后疼痛。口服普瑞巴林、氟西汀、曲马多药物,并加强康复锻炼、心理疏导,疼痛明显减轻,睡眠改善,治疗2个月后出院。

2.讨论

中枢性卒中后疼痛(central post-stroke pain CPSP)是脑卒中后发生的中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与脑损伤区域相对应的躯体部位的疼痛和感觉异常[1]。基于最新提出的神经病理性疼痛(NP)定义[2],CPSP现被认为是“中枢神经系统体感通路上的脑血管性病灶直接后果所导致的疼痛[3],疼痛有多种多样临床表现形式,如针刺样、撕裂样、刀割样等表现。衣服或床单接触及受凉受风等因素能诱发疼痛,可受内外因素和情绪的影响。由于疼痛往往比较剧烈,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卒中患者CPSP 发生率为1%~12%[1,3],临床比较常见。但由于CPSP诊断比较困难,临床医生对其认识不足,导致误诊、漏诊和治疗上的偏差,需引起重视。Klit团队提出CPSP确定诊断标准[1]:⑴与中枢神经系统(CNS)病损相应的躯体部位疼痛;⑵有卒中病史,且疼痛在卒中或卒中后发生;⑶影像学证实CNS病损或与病损相对应的阴性或阳性躯体感觉体征;⑷排除其他的疼痛原因,如伤害感受性疼痛或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量表可用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筛选[4],如ID Pain量表、LANSS量表。药物治疗包括[5]抗抑郁药、抗癫痫药、吗啡类镇痛药、抗心律不齐药物、NMDN受体拮抗剂。不推荐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用于CPSP的治疗[4]。普瑞巴林治疗CPSP有很好的耐受性,可显著改善患者睡眠质量,焦虑状态,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是临床治疗CPSP的重要选择药物[6]。【参考文献】

[1] Klit H,Finnerup NB,Jensen Ts.Central post-stroke Pain:clinical characteristics,pathophysiology,and https://www.360docs.net/doc/943959357.html,ncet Neurol,2009,8(9):857-868.

[2] Treede RD,Jensen TS,Campbell JN,et al.Neuropathic pain:redefinition and a grading system for clinicaland research purposes.Neurology,2008,70(18):1630-1635.

[3] Klit H,Finnerup NB,Andersen G,et al.Central poststroke pain:A population-based study.Pain,2011,15(4):818-824.

[4] 张瑛,沈沸.中枢性卒中后疼痛的诊断与处理[N].医师报,2013-12-5(16).

[5] Kumar G,et al.J Neurol Sci.2009 Sep 15;284(1-2):10-7.

[6] Kim,JS,Bashford G,Murphy TK,et al.Safety and efficacy of pregabalin in patients with central post-stroke pain.Pain,2011,152(5):1018-1023.

通迅作者:刘星,E-mail:905052325@https://www.360docs.net/doc/943959357.html,

综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后肩痛的疗效观察

综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后肩痛的疗效观察【关键词】肩痛 肩痛是脑卒中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发病率约为5%~80%[1],且多发病于3个月内,也可发生在后期。肩痛的出现或存在阻碍了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严重阻碍了患者的康复进程,影响其生活质量。以往人们多采用体位摆放、按摩、针灸等方法,症状虽有一定的好转,但效果不稳定且易复发。为更有效缓解偏瘫患者的肩痛,本次研究对84例脑卒中病后肩痛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04年2月至2007年10月克拉玛依市中心医院康复科病房收治的84名符合脑卒中后肩痛的患者。入选标准: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学术会议通过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标准[2],并经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脑卒中为初次发作。存在不同程度肩痛。排除标准:因肩周炎、颈椎病、心肌梗死或丘脑病变等因素所引起的肩痛患者,或有以下情况之一者:严重意识障碍、肝肾功能不全、心肺功能衰竭、恶性肿瘤等。 84例患者中男性52例,女性32例;年龄34~79岁,平均(60.53±9.64)岁;病程在1月内的21例、1~3月的55例、3月以上的12例;包括:脑出血43例、脑梗死41例;合并肩关节半脱位19例,肩手综合征15例;左侧肩痛40例,右侧肩痛44例。按病例号的奇偶数将84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患者44例,其中男性29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64.09±12.22)岁,平均病程(33.52±

5.43)d。包括:脑梗死26例、脑出血28例;对照组患者40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12例,平均年龄(63.55±12.72)岁,平均病程(35.01± 6.21)d,包括:脑梗死25例、脑出血15例。观察组患者的一般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血压、血脂、血糖控制及其他对症处理。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良肢位的摆放及正确转移;观察组除了良肢位的摆放还给予有针对性的综合康复治疗。具体方法如下: 1.2.1 良肢位的摆放及转移①采用抗痉挛的良肢体位:仰卧位:患侧肩胛骨和手臂用薄枕垫高,上肢轻微外展,伸直位。患侧卧位:肩关节屈曲,上肢伸直放松体位。健侧卧位:患侧上肢向前方伸出,用薄枕垫高,肩关节屈曲约90°。坐位:用枕头令背部伸直,肩和手臂充分向前伸展,患肢置于枕头上。以上姿势应经常转换;②使用被动转移时的正确操作技巧。坐位及立位时,适当用三角巾及吊带将患侧上肢托起,使前臂水平置于胸前。 1.2.2 运动和作业治疗在软瘫期以无痛范围内被动运动为主,主要为肩胛骨的被动活动。在痉挛期可通过健侧卧位向前上方松动肩胛胸壁关节和患肢负重的方法降低肌张力,以及主动活动肩胛骨。功能训练以无痛方式进行。在坐位情况下利用滑板、磨砂板、木钉板等训练上肢屈伸及手的抓握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在训练中尽量鼓励患者进行主动运动或由健手帮助下的助动训练。主被动训练保证每日2次,每次1小时,作业治疗每日1次,每次1小时。

什么是脑卒中后遗症

什么是脑卒中后遗症 发表时间:2019-09-05T17:23:17.903Z 来源:《健康世界》2019年第08期作者:高全乐[导读] 脑卒中后遗症是指发生脑血管疾病后出现的肢体偏瘫、失语等并发症,是否能完全康复要看患者的严重程度,(合江县人民医院四川泸州 646200)脑卒中后遗症是指发生脑血管疾病后出现的肢体偏瘫、失语等并发症,是否能完全康复要看患者的严重程度,即使恢复也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最常见的后遗症有突发的视觉障碍、肩关节半脱位、嘴歪眼斜、周围性偏瘫、头痛、麻木等症状。脑卒中后遗症的诊断首先要确定脑中风,再根据病史、主诉、临床体征来判断脑卒中后遗症。 一、身体感知障碍 脑卒中后遗症最常见的障碍,就是身体的感知功能出现问题。比如说运动功能障碍,最常见的是偏瘫、四肢瘫痪等情况。有的患者甚至不能活动,或者部分肢体不能正常活动。如果情况稍微好一点,可能就会感到身体疲乏无力。严重的情况就是完全不能活动。出现运动障碍的患者在生活上基本不能自理,需要他人的照顾。想要康复需要一个漫长的治疗过程,这个过程中患者在生活上会非常麻烦。 部分患者还会出现失语或者构音障碍。失语障碍表现为听力困难、不能阅读和书写、词语表达障碍等。最常见的表现为说话不利索。这个时候的患者想要表达什么就比较困难,他人不容易理解他要表达的什么意思。而且如果他人想给患者说什么,因为患者的听力出现障碍,不容易听清,因此在理解力上有大幅度的减退。同时,患者的四肢有可能出现瘫痪或者身体无力,最常见的情况就是笔都拿不了,导致患者无法进行正常阅读和书写。因此,这时候的患者想要表达什么就很困难。因此他人在照料患者的时候还是应该保持足够的细心和耐心,确定患者表达的是什么意思,方便照料。 还容易出现一种后遗症,就是吞咽障碍。吞咽障碍是脑卒中后遗症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而且出现这种吞咽障碍的概率很大。主要的原因是因为脑干和吞咽功能有关的颅神经核受损引起的延髓麻痹或者双侧皮质延髓束损害产生的假性延髓麻痹引起的吞咽障碍。大多数的患者摄食都比较困难,语言表达不清,难以实现语言交流。这种吞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还有可能诱发其他并发症,如吸入性肺炎、营养不良等,如果情况严重甚至有窒息的危险。因此这种症状对患者的危害巨大,也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这种障碍在前期一般表现为:开口、闭唇困难、流口水、食物从口中撒落、咀嚼费力。如果口腔控制食物的能力降低,那么很有可能导致食物过早的进入咽部,发生“吞咽前吸入”。“吞咽前吸入”很容易导致食物逆流进入鼻腔,误入咽喉以及气管引起呛咳。吞咽障碍应该早期判断、早期治疗、早期护理,以免对患者的生命安全产生威胁。最常用的康复方法,就是对吞咽肌群的训练,按摩咀嚼肌,并用冰块轻轻敲打唇周等,训练口腔肌肉。促进舌的运动,让患者的舌做水平、收缩、以及侧方主动运动和舌背抬高运动,并用勺子或者压舌板增加压力,从而训练患者的舌运动能力,增加灵活性。不过,在日常护理的时候需要注意,不要让患者用吸管饮水,因为吸管饮水需要比较复杂的口腔肌肉功能,患者很容易导致误吸。而且,一定要避免低头饮水,低头误吸很容易增加误吸的危险性。而且在食物的选择上,首选黏糊的米稠状为主,等吞咽功能好转之后在选择固体类食物,其次就是要选择流质的食物。水是患者吞咽最困难的,如果想要位患者补充水分,可以选择牛奶、果汁这样有溶质的液体,方便吞咽。 二、肩手综合症 肩手综合症是脑中卒后遗症比较常见的一种。它通常影响患者的上肢,有极少患者能恢复以前的活动。如果没有及时的进行治疗,很有可能导致患者肩、手指永久的畸形。因此,偏瘫患者的肩手综合症的早期治疗和治疗护理是脑卒中治疗过程中的关键之一。而肩手综合症又被称为神经性营养不良,以疼痛、水肿、自主神经系统障碍,运动失调以及营养改变为临床特点。这种肩手综合症它可能是原发的,也有可能是由不同因素促发的,例如轻微的周围神经损伤及中枢神经障碍,急性卒中和脊髓损伤、内分泌失调和心肌梗塞都有可能引发肩手综合症。这种综合症发病的年龄一般都是在45—78岁之间,大多在脑卒中1—3月内发生,最早出现在发病后的第三天。这种综合症的发病率一般分为三个时期。在初期的时候,患者手部肿胀以及皮肤色泽都会发生改变,肩手腕的地方开始出现疼痛性运动障碍。X光片上可以看到肩手部骨骼开始出现局灶性缺钙现象的出现。手部疼痛突然发生,水肿的地方在手背比较明显。关节活动受限,手在被动旋转之后会感觉疼痛,手腕活动受到限制。不能做到完全的弯曲,如果弯曲会有一种疼痛感。如果发展到中期,肩手部的疼痛会减轻,肿胀和皮肤色泽改变的地方会完全消失,手和上肢的地方开始变薄,皮肤温度变低。逐渐出现手部肌肉萎缩,手掌筋膜肥厚等情况。这个时候如果可以早治疗就要尽早治疗。如果到了后期,受和肩部的营养不良的状况就会更加的明显,肩、手臂的疼痛有可能完全消失,肌肉萎缩开始出现。关节活动性永远消失,出现肩、手臂畸形的情况出现。而且因为肌肉萎缩,不能做大幅度的动作。因此在前期诊断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尽早发现尽早治疗。 而且在现在肩手综合症至今没有提别有效的治疗方法,目前最主要的治疗方案,就是采用综合性的治疗方法,包括:各种物理治疗、口服药物治疗、交感神经阻滞、交感神经切除术、中药以及针灸治疗等方法。对于患者的护理,需要注意以下方面:不要在患者输液的时候去给患者测量血压;肢体保持一种良好的肢体位度;不要去拖拽患者的肢体,如果要改变体位要扶着患者的背部来进行移动,可以利用健侧的力量来改变,不过,体位的改变一定不要太过于频繁,这样不利于患者的恢复。医生在平时可以鼓励患者多运动,知道患者的患侧受限但是可以指导患者用健肢来带动患肢运动。平时多运动,让患者在日常可以有更好的恢复。在日常的时候,多选择敷料来改善肩手综合症的复发情况。那么,在敷料的选择上,如果选择的是泡沫敷料,必须及时的更换,最好3—5天更换一次。而且如果使用敷料,就不要频繁打开敷料,避免破坏密闭的环境,对伤口产生不良影响。结语: 脑卒中后遗症是因为中风而产生的后遗症。随着现代饮食结构的变化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中风的发病率也是逐年升高。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很多中风患者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但是给患者给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物质以及精神负担。因此,在生活中要及时的去预防脑中卒,预防相关后遗症的出现。

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康复治疗

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康复治疗 发表时间:2015-08-28T11:25:46.730Z 来源:《医师在线》2015年6月第11期供稿作者:刘巧云 [导读] 南通市第3 人民医院肩手综合征(shoulder-hand syndrome,SHS)是脑卒中后的一种常见并发症,一般发生于1-3 个月内[1]。 刘巧云 (南通市第3 人民医院 226000)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患者60 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0 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再给予康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于治疗4 周后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100.0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针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进行康复治疗,能有效的消除水肿,对患者出现肌肉僵硬、挛缩、疼痛等并发症有显著的预防作用。 【关键词】脑卒中;肩手综合征;康复治疗【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11-0557-02 肩手综合征(shoulder-hand syndrome,SHS)是脑卒中后的一种常见并发症,一般发生于1-3 个月内[1]。目前,国内将肩手综合征分为Ⅰ-Ⅲ期。其主要表现为患侧肩部、手部、腕关节疼痛,且相应关节活动受限,血液流动障碍并导致皮肤发红、发绀、温度增高;更甚者可能会出现关节僵硬、皮肤及肌肉萎缩或痉挛,同时,活动时会导致疼痛加剧,从而影响患者瘫痪上肢的功能及独立生活能力。我院将60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进行康复治疗,取得良好成绩,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 2 年5 月~2014 年5 月期间收治的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60 例,均符合全国第4 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及肩手综合征诊断标准。其中,男4 3 例,女17 例;年龄38~75 岁,平均年龄(48.72±5.23)岁;均为肩手综合征Ⅰ期,表现为肩部疼痛、活动受限,同侧手腕(手指)肿胀、发红、温度升高等血管运动性改变,手指多呈伸直位,屈曲时受限,被动屈曲时疼痛加剧。 将以上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 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脑卒中性质等方面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1. 2.1 医护人员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治疗,如:给予脑梗死患者活血化瘀、改善血液循环和神经营养等;给予脑出血患者脱水、止血和神经营养等治疗,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为其进行血压、血糖、血脂等控制以及其他对症处理。 1.2.2 医护人员在对照组患者的基础上给予观察组患者康复治疗,具体如下:1.2.2.1 正确的摆放体位帮助患者摆放正确的体位能有效的预防患者出现肩关节损伤现象。患者取坐位时,应将上肢放在膝上或桌上,且可以再轮椅上放置一桌板,能很好的防止患者手悬垂,最大程度避免患者因手臂的机械性悬吊造成肩胛骨损伤及疼痛。 1.2.2.2 避免腕关节弯曲医护人员可以采用夹板、石膏以及弹力绷带等辅助器具将患者的腕关节固定在背伸位,能有效的改善静脉回流,避免腕关节的损伤。 1.2.2.3 关节注射对部分肩部疼痛较为剧烈的患者,可以给予其7mg 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5mL 利多卡因和2mL 维生素B12 注射液进行肩关节腔内注射。 1.2.2.4 向心性缠绕手指、手腕选取直径为1~2mm 的线绳从远端向近端进行拇指缠绕,依次为其他手指。首先再患者指甲部位绕一小环,向近端缠绕至指根部,力度要适中;缠绕完后从指端小环处迅速拉开线绳,将手指完全暴露;在掌指关节处缠一线环,从掌指关节向近端缠绕,在拇指根部部位时,令患者拇指内收,以便将拇、掌指关节一并缠绕,直至腕关节后,从掌指关节处迅速拉开线绳。 1.2.2.5 冰疗医护人员将患者的手浸入盛有碎冰和水的桶中,时间为1~2min,碎冰和水的比例为2:1,浸入冰水中的时间为1~2min,并间隔30s~1min 后再次浸泡,浸泡3 次。 1.2.2.6 电针治疗医护人员采用0.30mmX40.00mm 规格的不锈钢针,采用平补平泻法,选取穴位为阿是穴、肩耦、天宗、手三里、曲池、内关、外关以及合谷[2]。针刺得气后,将其接通KWD-800H 型电针治疗仪,连续波刺激,频率通常为200HZ,可根据患者的实际耐受度进行调整,每日治疗1 次,每次20min。 1.3 疗效判定无效:患者经过治疗后,症状和体征没有明显的变化,且有逐渐加重的趋势。有效:患者的关节水肿明显消失,疼痛得到缓解。 显效:患者的关节水肿和疼痛感完全消失,且活动不受限制。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1.4 统计学处理在SPSS17.0 统计学软件上进行处理,计数资料用频数(n)或率(%)表示,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100.0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具体数据见表1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效果比较[n(%)] 3 讨论肩手综合征又名反射性交感神经性营养不良,通常在脑卒中患者3 周~3 个月之内出现,病发的几率为20%~30%[3]。专家认为,肩手综合征的发病原因主要和脑卒中患者在早期采取的不正确体位、运动等,从而导致肩、腕关节出现损伤、上肢体液回流受阻及中枢神经损伤后血管运动功能障碍等密切相关。患者如果没有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方式,会加重临床症状,对手或手指的压力不能忍受,且在后期会出现手畸形、关节活动功能丧失等,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通过选取我院收治的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60 例患者进行调查分析,采用常规治疗联合康复治疗的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100.00%,明显高于采用常规治疗的对照组患者(P<0.05)。同国内朱前超文献报道结果相似[4]。 综上所述,针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进行康复治疗,能有效的消除水肿,对患者出现肌肉僵硬、挛缩、疼痛等并发症有显著的预防作用。值得广泛推广和使用。 参考文献:[1] 张鸿萍. 综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观察[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1,03:380-381.[2] 冷晓辉,庄红仙,翟剑霜. 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所致抑郁的护理干预研究[J]. 护士进修杂志,2011,06:528-530.[3] 朱慧,季淑凤. 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康复

神经病理性疼痛诊疗专家共识_神经病理性疼痛诊疗专家组

? 指南与规范? 神经病理性疼痛诊疗专家共识 神经病理性疼痛诊疗专家组 doi:10.3969/j.issn.1006-9852.2013.12.001 △ 通讯作者 樊碧发(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疼痛科,北京 100029)Email :fbf1616@https://www.360docs.net/doc/943959357.html, 一、定义及分类 国际疼痛学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Pain ,IASP) 于1994年将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 ,NP )定义为:“由神经系统的原发损害或功能障碍所引发或导致的疼痛(Pain initiated or caused by a primary lesion or dysfunction in the nervous system )。 2008年,IASP 神经病理性疼痛特别兴趣小组(NeuPSIG )将该定义更新为:“由躯体感觉系统的损害或疾病导致的疼痛”(neuropathic pain is de ?ned as pain caused by a lesion or disease of the somatosensory system)[1]。 新定义发生了如下重要变化:①用“损害”或“疾病”取代了“功能障碍”。 ②用“躯体感觉系统”取代了“神经系统”,使其定位更加明确[1]。 以往中文名称有神经源性疼痛、神经性疼痛、神经病性疼痛等,为了确切反映以上定义并兼顾中文语言习惯,建议将其统一称为“神经病理性疼痛”。神经病理性疼痛分为周围性和中枢性两种类型,不同类型的疼痛具有相似或共同的发病机制[2]。常见的神经病理性疼痛类型见表1。 以上表内疾病的定义和分类并非毫无争议, 例如,交感相关性疼痛如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I 型(CRPS-I )、纤维肌痛症(FMS )、内脏痛等,按新定义不属于神经病理性疼痛范畴,但在临床上仍然参照神经病理性疼痛来治疗。 二、流行病学和疾病负担 NeuPSIG 认为神经病理性疼痛患病率约为3.3%~8.2%[3]。 另一项来自欧洲的研究资料显示,一般人群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患病率高达8.0%[4]。以此数据推算,我国目前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患者约有9000万。尽管国内尚无针对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生存质量的系统性研究数据,但神经病理性疼痛对患者的生活质量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长期疼痛不但会影响患者的睡眠、工作和生活能力,还会增加抑郁、焦虑等情感障碍的发病率。有研究表明: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分约为正常人群的1/2。 三、病因 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产生有很多原因,包括从物理、化学损伤到代谢性复合性神经病变。 尽管患者的临床症状相似,但其病因却各不相同。外伤、代谢紊乱、感染、中毒、血管病变、营养障碍、肿瘤、神经压迫、免疫与遗传等多种病因均可导致神经损伤[5]。常见病因包括:糖尿病、带状疱疹、脊髓损伤、脑卒中、多发性硬化、癌症、HIV 感染,腰或颈神经根性神经病变和创伤或术后神经损害等[6]。 四、机制 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病机制复杂,包括解剖结构改变和功能受损,常由多种机制引起。包括外周敏化、中枢敏化、下行抑制系统的失能、脊髓胶质细胞的活化、离子通道的改变等[7]。可能涉及的病理变化包括:神经损伤、神经源性炎症、末梢神经兴奋性异常、交感神经系统异常和神经可塑性的变化。 1. 外周敏化与中枢敏化 外周敏化是指伤害性感受神经元对传入信号的 周围性神经病理性疼痛中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三叉神经痛舌咽神经痛 根性神经病变(颈、胸或腰骶)嵌压性神经病变(如腕管综合征等)创伤后神经痛手术后慢性疼痛化疗后神经病变放疗后神经病变残肢痛 肿瘤压迫或浸润引起的神经病变酒精性多发神经病变梅毒性神经病变HIV 性神经病变营养障碍性神经病变毒物接触性神经病变免疫性神经病变 脑卒中后疼痛脊髓空洞症疼痛缺血性脊髓病疼痛 压迫性脊髓病(如脊髓型颈椎病、肿瘤)疼痛放射后脊髓病疼痛脊髓损伤性疼痛多发性硬化性疼痛帕金森病性疼痛幻肢痛脊髓炎疼痛 表1 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常见类型

肩手综合征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

肩手综合征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常出现患者肩关节及手部肿痛活动受限或伴有皮 色改变其早期常表现为患手出现肿胀产生明显的运动受限手指变粗皮纹消失皮肤呈粉红色或紫红色关节活动受限表现为手被动旋后腕背伸受限手指间关节处于伸展位屈曲时受限被动活动时可引起疼痛 按照病情演变分为三期: I 期:急性期肩部疼痛活动受限常伴指腕关节的疼痛;手指大多保持轻度屈曲位 且屈曲的可动范围受限;手部肿胀皮肤潮红皮肤温度增高等血管运动性改变;腕关节活动尤其是屈曲时疼痛加重;X线片多可见肩手部骨骼局灶性脱钙 II 期:营养障碍期肩手部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症状持续或减轻手及上肢皮肤菲薄皮肤温度降低;手部小肌肉明显萎缩手掌筋膜肥厚 III 期:肩手部疼痛减轻或消失手部血管运动性改变消失而肌肉萎缩明显形成挛缩畸形;X线片可见患肢广泛骨质疏松但不典型的形式也可只表现为其中的某一期或受累的肢体远端或近端的某一部分 对于本病的治疗有三个环节分别是:控制病程进展积极进行功能锻炼避免和减小畸形发生 对本病的患者应给抗炎药物如保太松衍生物(phenylburazone derivatives)和颈星状神经 节反复封闭手指动力性夹板有助于防止发生畸形和恢复手指手的肌力使用皮质类固醇尤其在疾病早期不仅可减轻疼痛而且可控制病情发展改善疾病预后对情绪不稳精神忧郁的患者要引导身心健康适当用安定(valium)和利眠宁(librium)避免长期使用麻醉剂和镇静剂请精神科医师会诊协助治疗止痛功能锻炼和颈星状神经节封闭(0.5%~1% sylocain)均有助于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的恢复血管扩张药也可采用 本病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较为公认的机制是脑血管病急性发作影响到运动中枢前方的血管运动中枢血管运动神经麻痹引发患肢的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及血管痉挛反应末梢血流增加产生局部组织营养障碍从而出现水肿疼痛疼痛刺激又进一步经末梢感觉神经传至脊髓引发脊髓中间神经的异常兴奋性刺激造成血管运动性异常的恶性循环 肩-手综合征(shoulder hand syndrome, SHS)是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影响中风患者的上肢康复。本文综述了近年来防治方法及治疗机制等相关方面的研究进展。治疗方法包括健康教育,康复训练(如体位摆放、运动疗法、物理因子疗法、向心性加压缠绕和支具的应用),药物和脊髓刺激疗法对疼痛的处理,交感神经阻滞,针推及中药疗法等多综合应用,并强调了预防的重要性。提出参考与预后相关的临床因素和临床特征,评价各种疗法的作用,进行合理的优化组合,发挥中医药疗法的优势,提高诊疗水平。 【关键词】肩-手综合征脑卒中防治进展

[卒中,因子,物理]不同物理因子治疗脑卒中后肩痛的比较研究

不同物理因子治疗脑卒中后肩痛的比较研究 肩痛是脑卒中后的一种常见并发症,据相关研究显示,脑卒中患者的患侧肩痛发生率高达85%左右。临床主要表现为肩部疼痛、烧灼样痛、麻木感,且肩关节活动受限,严重影响生活自理能力、肢体的康复以及患者的生活质量。我们分别采用超短波、中频、超声波等不同物理因子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痛,并进行对比观察。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2012-022014-02济南军区青岛第二疗养院康复中心住院患者75例,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订的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或磁共振成像证实,且患者签订自愿协议书后,根据就诊顺序,随机分为超短波组、中频组、超声波组。超短波组25例:男19例,女6例;年龄33~72岁,平均年龄(51.6311.13)岁;平均病程(1.540.86)个月;脑出血5例,脑梗死20例;左侧偏瘫13例,右侧偏瘫12例。中频组25例:男17例,女8例;年龄35~73岁,平均年龄(51.8011.38)岁;平均病程(1.490.96)个月;脑出血6例,脑梗死19例;左侧偏瘫11例,右侧偏瘫14例。超声波组25例:男20例,女5例;年龄35~71岁,平均年龄(51.7410.11)岁;平均病程(1.500.81) 个月;脑出血7 例,脑梗死18例;左侧偏瘫14例,右侧偏瘫11例。3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差异无统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2.1 康复训练所有病例均进行康复训练。①良肢位的摆放:使腕关节保持轻度的背伸位。 ②运动疗法:被动运动,上下左右松动肩胛胸壁关节,并进行上肢各个关节全方位的运动;主动运动,Bobath握手进行肩关节各个方向的运动。③向心性缠绕法:将1~2 mm粗的绳子从患手手指远端向近端进行缠绕,然后再从手掌一直缠直到腕关节,最后迅速从指端拉开绳子,20 min/次,1次/d。 2.2 不同物理因子治疗①超短波疗法:应用上海产CDB-Ⅰ型的超短波治疗机,频率40.68 MHz,波长7.4 m,最大输出功率200 W。用2个大小22 cm15 cm的方形电极并置或对置于患区,间隙2~3 cm,采用微热量,20 min/次,1次/d,10次1个疗程。②中频疗法:采用中频电脑治疗仪,选择固定处方,使用2对电极板,电极板大小为10.7 cm7.2 cm,一对电极板放置在患侧肩关节的前后位,另一对电极板放置在腕关节的前后位,用绷带、沙袋固定。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调节电流强度,以引起肌肉的收缩为限,20 min/次,1次/d,10次1个疗程。③超声波疗法:采用圣祥超声波治疗仪(838A-H-L-S型,深圳)进行治疗。治疗头直接垂直接触肩关节周围皮肤,作往返直线缓慢移动或环形移动,输出有效声强为1.00 W/cm2,10 min/次,1次/d,10次1个疗程。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①Fugl-Meyer 评定法(FMA)对上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分。②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VAS)评定肩关节及患肢疼痛。 3.2 疗效评定参照《神经康复学》,显效:关节水肿、疼痛消失,活动功能无明显受限,手部小肌肉无萎缩;有效:关节水肿基本消失,疼痛基本缓解,关节活动轻度受限,手部小肌

中风后肩痛

中风后肩痛(肩手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风病的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等,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中风病(急性脑血管病)的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编写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007年)标准,符合急性脑梗死或脑出血的诊断标准。 3.肩-手综合征的诊断要点 参照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制定的标准。(缪鸿石、朱镛连等,脑卒中的康复评定与治疗,华夏出版社,1996年) (1)单侧肩手痛,皮肤潮红,皮温上升; (2)手指屈曲受限; (3)局部无外伤、感染的证据,无周围血管病的证据; (4)多发生在脑血管病1~3月内。 (二)证候诊断

1.气虚不运,血瘀水停证:瘫痪侧肢体肿胀,按之凹陷疼痛,皮色晦暗,肌肤甲错,木痛或不知痛痒,身倦乏力懒动,少气懒言,舌淡暗或有紫斑,脉沉涩。 2.痰湿阻络,血瘀水停证:瘫痪侧肢体肿胀沉困,按之凹陷,皮薄色多晦暗,肢体沉重懒动,局部发凉,脘腹痞闷胀痛,泛恶欲吐,头身困重,口淡粘腻不渴,面色晦黄,舌淡胖苔白腻,脉濡缓。 3.阳虚寒凝,血瘀水停证:瘫痪侧肢体肿胀,按之疼痛不移,色青,局部发凉,且疼痛较甚,常在夜间加剧,遇寒凉时更甚,喜以厚衣物裹之,畏寒喜热,舌暗色紫或有瘀斑,脉沉涩。 4.阴虚热灼,血瘀水停证:瘫痪侧肢体肿胀,颜色发赤,自觉有灼热感,抚摸时亦有局部发热,喜接触凉物,舌质绛或有瘀斑,脉数或细涩。 (三)肩-手综合征分期(参照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及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 1.Ⅰ期(急性期):肩痛,活动受限伴同侧手(包括腕关节、手指)出现红、肿、热、痛、血流增加等血管运动性反应。手指多呈伸展位,屈曲受限,被动屈曲可引起剧痛,手及肩部X线片可见局部骨质脱钙。 2.Ⅱ期(营养障碍期):肩、手肿胀和自发痛消失,皮肤和手肌群萎缩明显,手指关节活动受限日益加重,有时发生萎缩样掌筋膜肥厚。 3.Ⅲ期(萎缩期):手部皮肤干燥、发凉,肌肉萎缩显著,手指关节完全挛缩。X线显示广泛的骨质疏松。 二、治疗方法 (一)预防

中枢性疼痛的临床表现

中枢性疼痛的临床表现 经颅磁刺激文档分享平台 国际疼痛学会(IASP)提出中枢性疼痛的新概念,认为由中枢神经系统的病变或者功能失调所引起的疼痛,称为中枢性疼痛(central pain)。 这个定义的核心是中枢神经系统内的原发过程,而不是外周引发疼痛,外周引发的疼痛虽有中枢机制,但不是中枢性疼痛。例如,臂丛燍脱、幻肢痛引发的疼痛,虽有中枢机制,但并不属于中枢性疼痛。所谓的丘脑痛(thalamic pain),常常论为中枢性疼痛,丘脑外损伤引起的假性丘脑痛(pseudothalamic pain),有时也归属于中枢性疼痛,触物感痛(dysaesthetic)性疼痛也归属于中枢性疼痛。但在实际临床上多数情况下,只有丘脑内病变引起的中枢痛,才列于中枢痛。 麻木性疼痛(anesthesia dolorosa)发生于头面部神经病源性疼痛,常见于三叉神经、半月神经节的外科损伤后或为治疗三叉神经痛进行破坏性神经阻滞之后。在治疗重度疼痛时,神经外科产生的损伤所致麻木区也列于中枢痛。 去传入痛(deafferentation pain)也有类似情况,但一般用于脊神经损伤的病例。 二、中枢痛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1.中枢痛的病因 中枢痛的病因有以下10种:(1)脑脊髓的血管损伤,脑血管损伤后产生持续性疼痛、燍裂样痛,病变累及丘脑,有梗死、出血、血管畸形三种情况,可有急性和慢性进行性病变。(2)多发硬化,即脑桥、延髓或脊髓的多发性硬化或肿瘤,产生中枢痛。(3)病变位于轴索的某水平,脊髓背角至大脑皮质。(4)外伤性脑损伤。(5)、延髓空洞症,常导致中枢痛,但与病变发生速度的缓急无关。(6)脓肿、肿瘤。(7)病毒、梅毒引起的脊髓炎。(8)癫痫。(9)帕金森病。(10)中风后中枢痛,大多病变在丘脑。 2.中枢痛的发病机制 (1)中枢痛的疾病过程,其病变涉及脊髓丘脑路,包括间接的脊髓网状丘脑和脊髓中脑的投射,与痛、温觉的敏感性异常相同。(2)病变不涉及脊柱内侧丘系径路。(3)病变位于轴索某水平,脊髓背角至大脑皮质。(4)各种疾病过程均有可能引起中枢痛,但其变化大,从罕见到常见的多数患者出现。(5)中枢痛集中在三个丘脑区,即腹后区、网状区、正中核和板内核区。大脑皮质在中枢痛里的作用不清楚,尚无专门的研

中风后的疼痛

中风后的疼痛 中风给大脑的正常功能带来的阻碍和损伤,常常会导致身体一侧的偏瘫和痉挛状态及各种疼痛。疼痛将伴随中风患者一段时间,严重影响患肢功能的恢复。临床工作者要高度重视。 一、疼痛的分类 1、肩部疼痛 中风后肩部问题十分常见,通常会被称作“冻结肩”、“滑囊炎”或“粘连性关节囊炎”,这就意味着肩关节里存在着关节囊增厚和炎症。但往往是肩关节半脱位,这是一种部分的或者不完全的脱臼,是肩部肌肉没有在恰当位置支撑肩关节的一种警示。 2、中风后中枢性疼痛 中风患者中大约有百分之五的病人会形成中风后中枢性疼痛,也被称为丘脑综合症或中枢性疼痛症。疼痛最初发作可能会出现在中风一开始,但是多数情况都是在疾病发生的数月后才产生中枢性疼痛。 导致疼痛的准确原因还尚不清楚,有一部分原因是丘脑的损伤。在所有病例当中20%的患者在一段时间后会有所好转。 3、手部肿痛 有时候中风之后手部会肿胀起来,并且变得疼痛,这通常都发生在手部不常移动的情况下(比如手部瘫痪的时候),手内部的组织液无法流通,并且聚集在一起,从而导致了手部的肿胀和疼痛。如果手被常常悬放在一个向下的位置,重力也会加重肿胀和疼痛。 4、头痛

脑出血后病人出现头痛。如果是脑栓塞中脑部有水肿的情况下,也有一部分病人会在中风数日后出现头痛,随着时间的推移,头痛会有所减轻。过多的脑脊液也会引发头痛,这被称为脑积水,会影响大约10%的脑出血患者,通常会采取颅内引流管来排出多余的脑脊液。 药物治疗也会导致包括头痛的副作用,最常见的药物包括治疗高血压的硝苯地平(心痛定);治疗心绞痛的硝酸甘油;抗血小板聚集的双嘧达莫。 任何患有突然的、剧烈的头痛,或者持续的头痛,都应该予以重视,并且去寻找诱因。 二、疼痛的康复治疗 1、物理治疗 每一位患者都应该每天接受物理治疗来活动患肢的关节,对患肢进行全范围的活动,治疗师将会帮助肢体轻柔的移动到不同体位,这被称为被动牵伸,并且应该教会家人及照顾者。 2、夹板固定或制作模具 如果物理治疗不能缓解疼痛,需要夹板固定或制作模具来给患肢造塑,并把患肢保持在固定体位,运用夹板的目的是阻止肢体的异常姿势。 3、药物治疗 对于肌痉挛引起的疼痛考虑运用药物或者肉毒杆菌毒素来降低疼痛及减少由肌张力异常增高导致的功能障碍。 口服的药物:

神经病理性疼痛诊疗规范

神经病理性疼痛诊疗规范 概述 神经病理性疼痛(NP)是十分常见的一类慢性疼痛,与许多影响周围和中枢神经系统的疾病有关,除了熟知的三叉神经痛、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糖尿病痛性神经病(DPN)、酒精性神经痛外,也可见于脑卒中后、各类脊髓病变、各类周围神经病、帕金森病(PD)及多发性硬化(MS)等疾病。法国2008 年对 23 000 余例普通人群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约31.70% 存在慢性疼痛,6.90% 具有符合神经病理性疼痛特点的慢性疼痛 1994年国际疼痛学会定义神经源性疼痛为“起源于外周或中枢神经系统的病变或功能障碍或短暂的脏器损伤所致的疼痛”,而其中去除“短暂的脏器损伤”一条即为神经病理性疼痛这一亚型。2001年,神经病理性疼痛重新简化定义为“来自外周或中枢神经系统的病变或功能紊乱所引起的疼痛”。 最近,国际疼痛学会(IASP)神经病理性疼痛学组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疾病进行了重新定义:“神经病理性疼痛是由躯体感觉神经系统的损伤和疾病而直接造成的疼痛。” 一、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病因 神经病理性疼痛原因众多,包括从物理损伤到代谢性的复合性神经病变。它与临床症状之间关系复杂,大多数患者存在神经损伤时并无病理性疼痛,少部分患者却会在发生中枢或者外周神经损伤后出现极为严重的疼痛,并且长期存在。神经

病理性疼痛可因神经系统受无伤害的或有伤害的刺激及许多疾病所诱发,包括:①末梢或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如神经受压,截肢,碾碎伤及脊髓损伤;②带状疱疹感染后或有关HIV(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人免疫缺陷病毒)的神经疼痛;③神经受压,如肿瘤压迫,腕管综合征;④代谢紊乱,如糖尿病性神经痛或尿毒症所致;⑤缺血,如血管梗死,脑卒中。神经病理性疼痛是由一组病因和表现不尽相同的疾病混合形成。表1-1为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常见原因;表1-2为常见的导致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一些病症。目前对于神经损伤后神经病理性疼痛个体敏感性的认识还不够,很难预测何种神经损伤的患者会发生异常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因此也无法清楚解释为何临床症状相似的患者,其疼痛程度和性质却各有差异。 二、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分类 不论病因和病灶局部解剖如何,许多患者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临床表现极为相似,主要的特征有:①继续存在的自发性疼痛;②疼痛出现于感觉神经病灶所破坏的区域;③阈下(温柔)刺激引起疼痛;④呈高兴奋性,对超阈刺激反应增强;⑤可有牵涉痛和刺激停止后持久

中枢性卒中后疼痛1例

中枢性卒中后疼痛1例 发表时间:2015-07-22T13:57:29.267Z 来源:《医药前沿》2015年第9期供稿作者:刘星[导读] 口服普瑞巴林、氟西汀、曲马多药物,并加强康复锻炼、心理疏导,疼痛明显减轻,睡眠改善,治疗2个月后出院。 刘星 (天津警备区第五离职干部休养所天津 300161)【摘要】中枢性卒中后疼痛(central post-stroke pain CPSP)是脑卒中后发生的中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与脑损伤区域相对应的躯体部位的疼痛和感觉异常[1]。【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卒中;疼痛 【中图分类号】R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09-0266-01 1.临床资料 患者,女,84岁,患有原发性高血压40余年,血压控制尚可。冠心病,心率失常病史6年。因子宫肌瘤行子宫切除术30余年。2013年11月13日患“急性脑梗赛”,在解放军272医院行降颅压、营养脑神经、活血、抗血小板、康复训练等治疗2个月,遗留左侧肢体活动障碍及麻木。2014年5月患者出现左下肢疼痛,疼痛位于左侧小腿、大腿及足部,以间断性刀割样、针刺样疼痛为主伴烧灼感。自行口服芬必得、去痛片等药物,疗效欠佳,且严重影响睡眠。住院后查神志清,反应迟钝,语言不清,左侧鼻唇沟浅,口角左偏,咽反射减弱,左侧 肢体肌力略高,左上肢肌力0级,左下肢肌力Ⅲ级,左侧偏身针刺觉减退。ID Pain量表评分4分。辅助检查头颅磁共振成像示右额叶、右半卵圆中心陈旧性梗死灶,右额顶叶胼胝体膝部、体部多发腔隙软化灶。初步诊断脑梗塞后,中枢性卒中后疼痛。口服普瑞巴林、氟西汀、曲马多药物,并加强康复锻炼、心理疏导,疼痛明显减轻,睡眠改善,治疗2个月后出院。 2.讨论 中枢性卒中后疼痛(central post-stroke pain CPSP)是脑卒中后发生的中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与脑损伤区域相对应的躯体部位的疼痛和感觉异常[1]。基于最新提出的神经病理性疼痛(NP)定义[2],CPSP现被认为是“中枢神经系统体感通路上的脑血管性病灶直接后果所导致的疼痛[3],疼痛有多种多样临床表现形式,如针刺样、撕裂样、刀割样等表现。衣服或床单接触及受凉受风等因素能诱发疼痛,可受内外因素和情绪的影响。由于疼痛往往比较剧烈,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卒中患者CPSP 发生率为1%~12%[1,3],临床比较常见。但由于CPSP诊断比较困难,临床医生对其认识不足,导致误诊、漏诊和治疗上的偏差,需引起重视。Klit团队提出CPSP确定诊断标准[1]:⑴与中枢神经系统(CNS)病损相应的躯体部位疼痛;⑵有卒中病史,且疼痛在卒中或卒中后发生;⑶影像学证实CNS病损或与病损相对应的阴性或阳性躯体感觉体征;⑷排除其他的疼痛原因,如伤害感受性疼痛或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量表可用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筛选[4],如ID Pain量表、LANSS量表。药物治疗包括[5]抗抑郁药、抗癫痫药、吗啡类镇痛药、抗心律不齐药物、NMDN受体拮抗剂。不推荐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用于CPSP的治疗[4]。普瑞巴林治疗CPSP有很好的耐受性,可显著改善患者睡眠质量,焦虑状态,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是临床治疗CPSP的重要选择药物[6]。【参考文献】 [1] Klit H,Finnerup NB,Jensen Ts.Central post-stroke Pain:clinical characteristics,pathophysiology,and https://www.360docs.net/doc/943959357.html,ncet Neurol,2009,8(9):857-868. [2] Treede RD,Jensen TS,Campbell JN,et al.Neuropathic pain:redefinition and a grading system for clinicaland research purposes.Neurology,2008,70(18):1630-1635. [3] Klit H,Finnerup NB,Andersen G,et al.Central poststroke pain:A population-based study.Pain,2011,15(4):818-824. [4] 张瑛,沈沸.中枢性卒中后疼痛的诊断与处理[N].医师报,2013-12-5(16). [5] Kumar G,et al.J Neurol Sci.2009 Sep 15;284(1-2):10-7. [6] Kim,JS,Bashford G,Murphy TK,et al.Safety and efficacy of pregabalin in patients with central post-stroke pain.Pain,2011,152(5):1018-1023. 通迅作者:刘星,E-mail:905052325@https://www.360docs.net/doc/943959357.html,

脑卒中后肩痛病因和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脑卒中后肩痛病因和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20-01-03T14:32:47.497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9年第12期作者:来丽丹[导读] 本文对近年来脑卒中后肩痛病因和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展开综述,为临床脑卒中后肩痛的防治提供一定的思路。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浙江杭州 310009 【摘要】脑卒中后肩痛是临床脑卒中疾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肩痛不仅增加了患者身体的痛苦,影响了患者的正常康复锻炼,同时也加重了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负担和经济负担,具有极大的危害性。近年来,有关脑卒中后肩痛病因和发病机制的研究已成为临床中关注的重点工作之一。本文对近年来脑卒中后肩痛病因和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展开综述,为临床脑卒中后肩痛的防治提供一定的思路。 【关键词】脑卒中;后肩痛;研究 临床中脑卒中患者发生脑卒中后肩痛的几率较高,并可于脑卒中的任一时期发生。被动活动痛、夜间痛、放射痛是肩痛的主要特点,而患者静息时往往不会出现明显的疼痛症状。在出现严重的肩痛的同时,经常易伴发肩关节的脱位,部分还伴随着手腕部肿胀症状的出现。肩痛的诸多症状,加深了患者的痛苦程度,加重了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负担和经济负担,极大的影响了患者的功能康复效果,给患者的身心带来了十分严重的不良后果。因此,了解脑卒中后肩痛病因及其发病机制,并针对性的给予患者有效的防治措施,对于改善患者预后和保障患者的健康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1]。本文现对近年来脑卒中后肩痛病因和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展开如下综述。 1软组织损伤因素 1.1肩关节半脱位因素 肩关节又称肱盂关节,脑卒中患者发生肱盂关节脱位的概率较高,约为17%~81%,在1期和2期的bornnstrom偏瘫中,患者肩部的肌肉较为松弛,缺乏足够的肌力的支撑,在肩部自身的重力作用下极易影响肱盂关节正常的活动,加之不适宜的功能锻炼、转运搬动及护理措施,也易增加对肩周组织的过度牵拉,影响正常的肩肱节律,进而导致脑卒中后的肩痛的发生。由于此时肩部处于薄弱状态,当患者使上肢处于外旋和外展位置时,更易损伤肩部软组织,进而加重肩部的疼痛。有研究对78例脑卒中偏瘫进行了超声检查,明确发现了脑卒中偏瘫早期患者肩部的软组织损伤,当患者出现上肢外旋受限、肩关节半脱位、肩部肌肉痉挛并合并有感觉障碍时,其中71%的患者出现了肩关节疼痛的症状。 1.2肩袖损伤因素 偏瘫患者的肩肱节律异常后,当进行肩关节外展活动时缺乏适宜的肱骨头与肩胛骨之间的配合,常易导致肩袖发生损伤。除了患者自身不恰当的活动外,较大力度的外力牵拉和不正确的处置及体位搬运均易增加肩袖损伤的几率,当肩袖受损甚至发生撕裂后则可导致严重肩痛的发生。肩关节过度的被动外展外旋活动易导致肩关节半脱位的发生,进而极易导致肩袖损伤或撕裂。有研究选取63例偏瘫患者,经统计后发现,其中约有41例患者的患侧存在肩袖撕裂的情况,健侧发生的例数则明显较小,约为23例。在国外Tavora等人的研究中,给予53例脑卒中后肩痛患者磁共振检查,检查结果显示约有41%的患者合并有肩袖撕裂的情况,同时与年龄的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脑卒中患者的年龄越大,其发生肩袖撕裂的几率越大,但年龄大小与脑卒中后肩痛的疼痛程度之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虽然肩袖损伤甚至撕裂会导致肩痛程度的增加,但部分患者随着肩部肌肉的萎缩和肌力的减弱,其肩膀疼痛的症状会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1.3粘连性关节囊炎因素 脑卒中患者的肩部由于长期制动的因素,会逐渐导致肩部肌肉出现肌肉挛缩、失用性萎缩以及慢性损伤,长久以往会加重肩部组织的损伤,易引发肩部及肩周软组织尤其是关节囊出现慢性炎症,使关节囊发生粘连,进而阻碍了肩关节的正常活动,并导致肩部疼痛症状的发生。国外的研究中对脑卒中患者行肩部MRI增强扫描检查,检查结果显示约有91%的脑卒中后肩痛患者的关节囊存在显著的增厚,同时与非肩痛患者相比,关节囊增厚症状则更为明显。此外,还在85%和63%的肩痛患者的检查结果中发现了肩关节腔积液和滑膜囊对比度的增强,而在非肩痛患者的检查中则未发现上述情况的发生。肩关节中炎性的改变表明了大多数脑卒中后肩部疼痛患者存在肩关节囊粘连的症状。有研究指出[2],肩关节囊粘连是引发脑卒中后肩痛相关性因素之一。脑卒中后肩痛患者往往会使肩部制动,增加了肩部肌肉萎缩及肩关节固定等情况的发生,继而更易导致发生肩关节黏连而增加肩痛的症状,形成恶性循环。 2神经系统病变对肩痛的影响研究 2.1肩手综合征的影响 肩手综合征常发生于脑卒中后3个月中,主要变现为脑卒中患者患侧腕部、手部及上肢肩部的剧烈疼痛并合并有肩部的活动受限,病情严重者甚至会影响患侧上臂肢体的正常血运,导致局部皮肤出现肿胀、发红、皮温过高等症状,同时肩部关节发生僵直,肩部肌肉萎缩并伴有肌力减退,是脑卒中偏瘫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了脑卒中患者的肩部功能及预后。临床研究认为脑卒中患者肩部软组织的损伤促进了肩手综合征的进展。近年来临床发现,周围神经损伤也是造成肩手综合征进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国外Peroldi等人的研究指出,局部神经源性炎症增加了周围神经的敏感度,或可导致肩手综合征的发生与进展。国外Geha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肩手综合征患者的脑组织中往往存在着伏隔核灰质、正中前额叶皮层及右侧脑岛等组织的萎缩性改变,或与脑卒中后肩痛的发生强度和疼痛时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2.2周围神经卡压因素 周围神经周边组织发生水肿或其它异常后对其造成卡压,会影响其正常的神经传导功能,对周围神经长时间的压迫或摩擦,还会影响周围神经的正常血供,严重者会出现周围神经的脱髓鞘改变。临床研究指出,脑卒中患者臂丛神经的卡压可能会导致肩痛症状的出现。Tsur等人的研究指出,脑卒中患者肩关节的脱位会导致肱骨头向下方移位进而对周围神经造成过度的牵拉,改变了周围神经纤维特有的电生理改变,严重者可导致周围神经出现轴突病变和脱髓鞘改变,造成患者肩部局部肌肉的萎缩发生。肩部的肩胛上神经的感觉支起支配盂肱关节和肩锁关节的作用,当肩胛上神经受到肩周组织的压迫后,易引发其支配区域的痛觉过敏现象,增加脑卒中后肩痛患者的疼痛症状[3]。 3肌张力异常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