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病理性疼痛诊疗专家共识_神经病理性疼痛诊疗专家组

合集下载

识别癌痛病人中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关于癌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专家共识和诊断标准的建立

识别癌痛病人中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关于癌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专家共识和诊断标准的建立

doi:10.3969/j.issn.1006-9852.2019.02.001识别癌痛病人中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关于癌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专家共识和诊断标准的建立•国外医学动态•1.前言癌痛病人常常合并神经病理性疼痛 (neuropathic pain, NP),当合并NP时,病人往往对常规的镇痛药物治疗效果反应不佳,而需要增加辅助药物协同阿片类药物的镇痛效果。

国际疼痛学会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Pain, IASP) 提出NP定义,以及IASP特别兴趣组(IASP NeuPSIG) 有关的NP 诊断标准有助于NP的诊断,但这一定义在癌痛合并NP的人群中,是否适用尚有待商榷。

病人报告结果(patient-reported outcomes, PRO)是指使用合理有效的评估工具对癌症病人的疼痛和其他症状进行筛查,PRO可有效的应用于临床工作。

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旨在通过该调查研究对癌性NP的诊断和分类达成专家共识,尤其是NeuPSIG提出的NP诊断标准在癌症病人中的适用性及可操作性,同时揭示PRO用于NP筛查的可行性。

2. 方法(1)调查问卷:42名专家进行两轮调查问卷。

调查问卷包含了与NP评估和诊断相关的33项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部分:①癌痛病人中用于NP评估的一般性问题;②IASP NeuPSIG提出的NP诊断标准(见表1)用于癌痛病人的评估方法;③PRO 用于NP筛查的可行性。

调查问卷中的33项内容每一项均需进行评分(0~10,0代表不认同,10代表非常赞同)。

(2)专家共识的形成和数据分析:调查问卷共进行两轮,其中第二轮为修正测试。

每一项评估内容均计算中位数 (MED) 及四分位数 (IQR),IQR用于评估专家意见的一致性。

若评分满足 MED≥7,IQR≤3,则该内容在专家中达成共识;若评分未达上述要求,则在第二轮问卷调查中重新调查,以明确不能达成专家共识的原因。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诊疗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诊疗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专家共识强调,针对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治疗应根据患者的 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治疗等 。
未来研究方向与挑战
深入研究发病机制
提高诊疗水平
尽管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的 发病机制已有一定了解,但仍需进一 步深入研究,以发现新的治疗靶点和 方法。
当前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的 诊疗水平参差不齐,未来需要加强培 训和教育,提高医生的诊疗水平和患 者的治疗效果。
建立多学科联合门诊
为了方便患者就医和提高诊疗效率,可以建立多学科联合门诊,由不同学科的专家共同为 患者提供全面的诊断和治疗服务。
加强患者教育和心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支持
除了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外,患者教育和心理支持也是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治疗 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需要加强患者教育和心理支持工作,帮助患者更好地管理疾病和缓 解疼痛。

04
治疗原则与方法
控制血糖,改善代谢异常
血糖控制
通过饮食、运动及药物治疗,将血糖 控制在正常范围内,以减轻高血糖对 神经的损害。
改善代谢异常
纠正血脂异常、高血压等代谢紊乱, 以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药物治疗
01
镇痛药
针对疼痛症状,可使用非甾体 类抗炎药(NSAIDs)、阿片
类药物等镇痛药。
02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疼痛缓解
通过有效的疼痛管理措施 ,减轻患者的疼痛感受, 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和生活 质量。
心理支持
给予患者持续的心理支持 和关怀,帮助患者建立积 极的心态,增强战胜疾病 的信心。
社会支持
鼓励患者参加社交活动, 加入病友互助组织,获取 更多的社会支持和帮助, 减轻孤独感和无助感。

2020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2020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2020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神经病理性疼痛(n eu ro path ic pai n,NP)是由躯体感觉系统损伤或疾病导致的疼痛,分为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和中枢神经病理性疼痛,临床上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较常见。

NP不是单一疾病,而是由许多不同疾病和损害引起的综合征,表现为一系列症状和体征,涵盖了100多种临床疾病,严重影响病人生活质量。

由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机制复杂,导致临床上慢性NP病人的治疗不充分,甚至出现不恰当的治疗。

为规范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诊断和治疗,中国医师协会疼痛科医师分会、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日医院疼痛专科医联体和北京市疼痛治疗质量控制改进中心组织国内专家多次研讨,在参考借鉴国外最新指南、广泛收集临床证据的同时,结合临床经验和中国国情,制定了《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

由于在临床实践中N P病人存在独特性和差异性,未必完全与共识建议的情况一致,故医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可将本共识建议作为参考,根据病人个体情况进行独立判断和诊疗。

一、定义及分类国际疼痛学会(IA S P) 将神经病理性疼痛(NP) 定义为:“由躯体感觉系统的损伤或者疾病而导致的疼痛。

基于损伤或者疾病的解剖位置可以分为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pNP)和中枢神经病理性疼痛。

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在临床中较常见,由周围神经损害而导致pN P的常见病因及综合征见表。

二、流行病学和卫生经济学数据随着人口老龄化,pN P的发病率逐年增加。

不同疾病导致的pN P的发病率各不相同。

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pai n fu l d i abe ti c peri ph e r aln e ur o pat h y, P DPN) 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

16%的糖尿病病人受其影响,许多病人未被诊断(12.5%) 和未经治疗(39%)。

2013年,我国2型糖尿病患病率高达10.4%,据此推算,约2200万病人受P DP N困扰。

神经病理性疼痛专家共识解读(ppt)

神经病理性疼痛专家共识解读(ppt)
1. Merskey H, Bogduk N. Classifications of chronic pain. Descriptions of chronic pain syndromes and definitions of pain terms. Ed2. Seattle: IASP Press, 1994.
influence of spontaneous and provoked pain. Brain. 2002 Dec;125(Pt 12):2766-81. 4. Moisset X, Bouhassira D. Brain imaging of neuropathic pain. Neuroimage. 2007;37 Suppl 1:S80-88.
自发痛
痛觉
正常
非伤害性刺激
痛觉过敏
非伤害性刺激
Aβ机械性刺激感受 器 弱突触 痛觉
高张力突触 痛觉
刺激性神经痛
交感神经与感觉神经
周围神经损伤后交感神经芽生进入DRG
McLachlan结扎坐骨神经后21天发现血管周围 去甲肾上腺素能交感神经芽生进入DRG,在 直径较大的神经元周围形成篮状结构
Chung等发现芽生进入DRG的交感神经在第3 天出现,20天后逐渐减少
芽生的机制不清,可能与局部多种细胞因 子和营养因子有关
神经干炎症
周围神经损伤后:
DRG缓激肽受体表达 DRG炎性细胞浸润 神经干及DRG中肥大细胞激活
中枢机制
中枢超敏 脊髓结构重组 皮层结构重组 抑制性通路功能下降
周围神经损伤后脊髓后角再生示意图
A C
浅层
脊髓后角 深层
A C
Woolf CJ and Manion. Lancet 353:1959~64

2020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2020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2020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神经病理性疼痛(NP)是一种由躯体感觉系统损伤或疾病导致的疼痛,包括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和中枢神经病理性疼痛。

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较为常见,是由许多不同疾病和损害引起的综合征,涵盖了100多种临床疾病,对病人的生活质量有严重影响。

由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机制复杂,导致临床上慢性NP病人的治疗不充分,甚至出现不恰当的治疗。

为规范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诊断和治疗,XXX、国家临床重点专科·XXX疼痛专科医联体和北京市疼痛治疗质量控制改进中心组织国内专家多次研讨,制定了《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

神经病理性疼痛(NP)由躯体感觉系统的损伤或疾病导致的疼痛。

根据损伤或疾病的解剖位置,NP分为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pNP)和中枢神经病理性疼痛。

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在临床中较为常见,由周围神经损害而导致pNP的常见病因及综合征见表。

随着人口老龄化,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病率逐年增加。

不同疾病导致的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病率各不相同。

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painful diabetic peripheralneuropathy,PDP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16%的糖尿病患者受其影响,但许多病人未被诊断(12.5%)和未经治疗(39%)。

根据2013年的数据,我国2型糖尿病患病率高达10.4%,约有22万病人受PDPN困扰。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

PHN)也是常见的一种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年发病率为3.9~42.0/1万,9%~34%的带状疱疹病人会发生PHN。

我国城市医院皮肤科、神经科和疼痛科就诊≥4岁病人中,带状疱疹的总体患病率为7.7%,PHN的总体患病率为2.3%,两者患病率均随年龄增加而逐渐升高。

NP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包括组织和细胞结构的改变以及功能异常。

其中常见的机制包括离子通道的改变、外周敏化、中枢敏化和下行抑制系统功能的降低等。

臂丛神经损伤后疼痛的治疗

臂丛神经损伤后疼痛的治疗

臂丛损伤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治疗臂丛神经损伤可诱发难以忍受的剧烈疼痛,疼痛的严重程度不为一般止痛剂所缓解。

目前, 臂丛损伤后神经病理性疼痛还没有通用有效的治疗方法。

由于镇痛药物疗效有限,外科止痛手术往往是主要手段,而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基因治疗也取得了一定进展。

多种疗法的联合应用有时能取得较好效果1。

一、药物治疗2010 年 IASP 和欧洲神经病学会联盟最新版指南推荐的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一线药物包括钙离子通道调节剂(如普瑞巴林、加巴喷丁)、三环类抗抑郁药和 5- 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药;二线药物包括阿片类镇痛药和曲马多。

其他药物包括其他抗癫痫药(如拉莫三嗪、托吡酯)、NMDA 受体拮抗剂及局部辣椒素等2。

鞘内药物输注治疗是通过埋藏在患者体内的药物输注泵,将泵内的药物输注到患者的蛛网膜下腔,作用于脊髓或中枢相应的位点,阻断疼痛信号向中枢传递,使疼痛信号无法到达大脑皮层,从而达到控制疼痛的目的2。

国内常见的鞘内泵配制的药物包括阿片类药物、局麻药、钙通道阻滞剂、α2 受体激动剂及 NMDA 受体拮抗剂等,其中吗啡的临床应用最广,亦被视为一线药物3-5。

二、手术治疗神经外科止痛手术的历史久远,1889 年开展的脊神经后根切断术,距今已有 120 多年的历史。

此后陆续出现脊髓前外侧束切断术、脊髓前联合切开术、丘脑核团毁损术、扣带回切开术、额叶皮质切除术和额叶下纤维束切断术等多种术式,但由于长期疗效和并发症的问题,这些术式在国内外已少有开展6。

顾玉东曾报道7收治臂丛神经损伤2086例,其中伴有灼性神经痛者48例。

在22例节后损伤中,12例神经连续性存在,斜角肌疤痕化,行臂丛神经松解减压术(包括束膜切开减压),其中6例术后灼性痛消失,2例缓解,4例无效。

无效者中2例再行颈交感神经切除,术后疼痛缓解,1例再行臂丛神经根近椎孔处切断,术后疼痛消失,1例再行丘脑痛觉中枢核立体定向毁损术,术后疼痛缓解。

另10例手术探查时见臂丛在不同平面断伤,行神经瘤切除后直接缝接6例,神经移植4例。

《神经病理性疼痛》PPT课件

《神经病理性疼痛》PPT课件
痛、刺痛、电击痛、发作性撕裂痛等 可出现痛觉过敏和或痛觉异常
3、对阿片类或非甾体抗炎药等 只有部分敏感
神经病理性疼痛三个亚型
➢ 中枢性疼痛 周围神经性疼痛 交感神经相关性疼痛
神经性疼痛怎么治疗?
疼痛的 疼困痛扰的! 困扰!
我们的 思考:
第一节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一 带状疱疹的定义及分期
定义: 带状疱疹(HZ)消退后仍长期遗留自发 性疼痛,痛觉异常,痛觉敏感或感觉改 变,称为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
3.曲马多
具有阿片样和非阿片样镇痛作用,后 者与脊髓水平抑制去甲肾上腺素重吸收, 消除5-羟色胺释放的刺激有关。对循环 呼吸和肝肾功能影响小。
4.辣椒素: 局部应用辣椒,通过皮肤吸收, 引起神经末梢中P物质或其他神经递质的 贮存耗竭,从而减少或消除疼痛刺激从 周围神经到高级中枢的传递。其副作用 为局部皮肤灼热感。
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与水痘 二者为同一病毒感染的两种不同的疾病。 水痘是以散在分布的水疱为特征的传
染性很强的疾病,多见于儿童。 带状疱疹是以群集性小水疱沿神经走向
呈带状排列,单侧分布,伴明显神经 痛为特征的疾病,多见成人。
PART 4
水痘——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图示
这2种疾病都由VZV引起,在幼儿 中引起水痘,感染率高达90%; 在年老者中引起带状疱疹,55岁 以上人群发病率为8%。
➢ 神经阻滞宜尽早采用,一般应持续7~12天, 或更长一些时间,以患者的疼痛减轻和睡眠改 善为成功。神经阻滞与抗病毒药联合应用疗效 更好。
(三)神经毁损疗法
➢ 对难治的PHN,采用各种方法效果不佳或 疗效不能维持时可采用神经化学毁损方法。50 %或95%乙醇溶液、6%酚甘油是常用的神经 毁损药物。此外,抗肿瘤药丝裂霉素、盐酸阿 霉素和色素制剂美兰能引起神经纤维可逆性变 性,而被应用于破坏性神经阻滞。

医学-神经病理性痛共识解读

医学-神经病理性痛共识解读

中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
脑卒中后疼痛 脊髓空洞症疼痛 缺血性脊髓病疼痛 压迫性脊髓病(如脊髓型颈椎病、肿瘤)疼痛 放射后脊髓病疼痛 脊髓损伤性疼痛 多发性硬化相关性疼痛 帕金森病性疼痛 幻肢痛 脊髓炎疼痛
1. Dworkin RH, Backonja M, Rowbotham MC, et al. Arch Neurol. 2019;60(11):1524-34.
神经病理性疼痛分为周围性和中枢性两种
周围性神经病理性疼痛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 三叉神经痛 舌咽神经痛 根性神经病变(颈、胸或腰骶) 嵌压性神经病变(如腕管综合征等) 创伤后神经痛 手术后慢性疼痛 化疗后神经病变 放疗后神经病变 残肢痛 肿瘤压迫或浸润引起的神经病变 酒精性多发神经病变 梅毒性神经病变 HIV性神经病变 营养障碍性神经病变 毒物接触性神经病变 免疫性神经病变
(Pain initiated or caused by a primary lesion or dysfunction in the nervous system)
NeuPSIG:IASP神经病理性疼痛特别兴趣小组 IASP:国际疼痛学会
Jensen TS, Baron R, HaanpääM, et al. Pain. 2019;152(10):2204-5.
NeP患者常伴随其他不适症状
相关症状导致不适的患者比例(%)
1. Raymond L. Rosales, et al. School of Neuropathic Pain: A Practical Guide For Clinicians In The Management Of Neuropathic Pain. 2019,12.
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生活质量远低于一般人群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一、本文概述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其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上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由于PHN的发病机制复杂,涉及神经炎症、免疫反应、神经重塑等多个方面,因此其诊疗过程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疼痛性质和持续时间等因素。

为了规范PHN的诊疗流程,提高诊疗水平,本文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和临床实践,结合中国患者的特点,制定了《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

本共识旨在为临床医师提供科学、实用、可操作性的诊疗指南,帮助患者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本共识也期望为相关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推动PHN诊疗领域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二、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流行病学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是一种常见且复杂的神经病理性疼痛综合征,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带状疱疹发病率的上升,PHN的流行病学特征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在全球范围内,PHN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

据估计,带状疱疹的年发病率为1‰~5‰,而PHN的发病率约为带状疱疹患者的9%~34%,其中老年患者比例更高。

PHN的发病率还受到地区、季节、年龄、性别和免疫功能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在流行病学研究中,年龄是PHN发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免疫功能下降,带状疱疹及PHN的发病率逐渐上升。

老年人群由于合并症多、免疫力低下等原因,PHN的发病率和严重程度均较高。

性别也是PHN发病的一个影响因素。

多数研究表明,女性带状疱疹及PHN的发病率略高于男性。

这可能与女性激素水平的变化、免疫功能差异以及社会心理因素等有关。

免疫功能低下也是PHN发病的一个重要原因。

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如老年人、慢性病患者、肿瘤患者等,带状疱疹及PHN的发病率较高。

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对于这类人群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和预防措施。

神经病理性疼痛评估与管理中国指南(2024版)要点

神经病理性疼痛评估与管理中国指南(2024版)要点

神经病理性疼痛评估与管理中国指南(2024版)要点神经病理性疼痛(NP)是损伤或疾病累及躯体感觉系统所导致的疼痛,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NP全程评估与管理在其诊治过程中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对疾病的反复评价和再认识能够有效地帮助医患双方及时了解疾病走势,把握疾病诊治方向,提升治疗效果。

目前各地各级医疗机构NP评估方法不一,富里手段各异,同质化程度较低。

一、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评估(-)量表评估1.DN4、I-DN4 量表专家组推荐意见:采用DN4s I-DN4量表进行NP评估证据级别为高质量,推荐级别为强推荐。

NSS s S-LANSS 量表专家组推荐意见:采用LANSS s S-LANSS量表进行NP评估证据级别为高质量,推荐级别为强推荐。

3.PainDETECT 量表(PD-Q)专家组推荐意见:采用PD-Q量表进行NP评估证据级别为高质量,推荐级别为强推荐。

4.NPQ量表专家组推荐意见:采用NPQ量表进行NP评估证据级别为高质量,推荐级别为强推荐。

5.ID Pain 量表专家组推荐意见:采用ID Pain量表进行NP评估证据级别为中等质量, 推荐级别为强推荐。

6.其他专家组推荐意见:采用VAS、NRS s VRS评分评估NP强度证据级别为高质量,推荐级别为强推荐。

采用BPL MPQ和SF-MPQ量表进行NP 评估证据级别为中等质量,推荐级别为中等推荐。

(二)电生理检查电生理检查对鉴别NP的病因有重要的意义,常用的电生理检查包括神经传导功能、F波和H反射、定量感觉检查、皮肤交感反应等。

(三)影像学检杳影像学检查也是鉴别NP病因的重要方法之一,包括计算机断层扫描(CT) 和磁共振成像(M Rl)等技术。

这些方法能够提供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状态的详细视图。

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是一种先进的成像技术,它可以监测大脑在进行特定任务时的活动。

这种技术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疼痛对大脑功能的影响,常用于对NP 机制的研究。

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诊疗专家共识2020

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诊疗专家共识2020
✓中枢神经损伤的疼痛部位较为弥散、范围广,表现为对侧躯体的头面部、躯 干或肢体的疼痛,且肢体远端疼痛重于近端。疼痛可表现为刀割样痛、闪电 样痛、火烧样痛、撕裂样痛、穿击样痛、牵扯样痛、麻刺痛、射击痛、放射 痛、麻木痛、电击样痛、针刺痛、紧箍痛、跳痛、冰冻痛等,表现各异,可 为深在的或表浅的,多出现两种以上的疼痛性质。
痛觉过敏 (hyperalgesia)
✓是指对正常致痛刺激所引起的疼痛感增强,是由组织损伤后痛阈降低所致, 出现疼痛程度被夸大的情况。物理检查显示对刺激反应的增强 ,如冷热刺 激、针刺可导致明显的剧烈疼痛。
流行病学和卫生经济学数据
✓三叉神经痛是临床常见的颅神经疾病,患病率为182 人/10 万,年发病率为 3~5/10 万,多发生于成年及老年人,高峰年龄在48~59 岁 。
✓化疗诱发的周围神经病变 (chemotherapy induced peripheral neuropathy, CIPN) 是一种常见的治疗相关并发症,长期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在使用多种药物 治疗的病人中, CIPN 的总发病率约为38%,因化疗方案、暴露时间和评估 方法而异。
定义及分类 流行病学和卫生经济学数据
机制 临床表现
诊断 治疗
离子通道改变
✓周围神经损伤可以诱发神经系统离子通道(如钠、钙和钾离子通道)发生改 变,导致神经对传导信号表达异常,引起NP 。
✓如钙通道α2δ-1 亚单位在周围感觉神经损伤导致的慢性NP 中起着重要的作 用 ;Nav 1.3、Nav 1.7 和Nav 1.8 等离子通道异常可能会降低刺激阈,并引 起异位放电,导致自发性疼痛
流行病学和卫生经济学数据
✓术后慢性疼痛的发生率因手术种类不同差异较大, 据报道在10%~50% 之 间 。 截肢、开胸术和冠状动脉旁路术后的发生率最高,可达30%~50% 。

神经病理性疼痛诊疗专家共识(全文)

神经病理性疼痛诊疗专家共识(全文)

神经病理性疼痛诊疗专家共识(全文)一、定义及分类国际疼痛学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Study of Pain,IASP)于1994年将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定义为:“由神经系统的原发损害或功能障碍所引发或导致的疼痛(Pain initiated or caused by a primary lesion or dysfunction in the nervous system)。

2008年,IASP神经病理性疼痛特别兴趣小组(NeuPSIG)将该定义更新为:“由躯体感觉系统的损害或疾病导致的疼痛”(neuropathic pain is defined as pain caused by a lesion ordisease o f the somatosensory system)。

新定义发生了如下重要变化:①用“损害”或“疾病”取代了“功能障碍”。

②用“躯体感觉系统”取代了“神经系统”,使其定位更加明确。

以往中文名称有神经源性疼痛、神经性疼痛、神经病性疼痛等,为了确切反映以上定义并兼顾中文语言习惯,建议将其统一称为“神经病理性疼痛”。

神经病理性疼痛分为周围性和中枢性两种类型,不同类型的疼痛具有相似或共同的发病机制。

常见的神经病理性疼痛类型见表1。

表1 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常见类型以上表内疾病的定义和分类并非毫无争议,例如,交感相关性疼痛如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I型(CRPS-I)、纤维肌痛症(FMS)、内脏痛等,按新定义不属于神经病理性疼痛范畴,但在临床上仍然参照神经病理性疼痛来治疗。

二、流行病学和疾病负担NeuPSIG认为神经病理性疼痛患病率约为3.3%~8.2%。

另一项来自欧洲的研究资料显示,一般人群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患病率高达8.0%。

以此数据推算,我国目前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患者约有9000万。

尽管国内尚无针对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生存质量的系统性研究数据,但神经病理性疼痛对患者的生活质量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神经病理性疼痛诊疗专家共识(全文)

神经病理性疼痛诊疗专家共识(全文)

神经病理性疼痛诊疗专家共识(全文)一、定义及分类国际疼痛学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Study of Pain,IASP)于1994年将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定义为:“由神经系统的原发损害或功能障碍所引发或导致的疼痛(Pain initiated or caused by a primary lesion or dysfunction in the nervous system)。

2008年,IASP神经病理性疼痛特别兴趣小组(NeuPSIG)将该定义更新为:“由躯体感觉系统的损害或疾病导致的疼痛”(neuropathic pain is defined as pain caused by a lesion ordisease o f the somatosensory system)。

新定义发生了如下重要变化:①用“损害”或“疾病”取代了“功能障碍”。

②用“躯体感觉系统”取代了“神经系统”,使其定位更加明确。

以往中文名称有神经源性疼痛、神经性疼痛、神经病性疼痛等,为了确切反映以上定义并兼顾中文语言习惯,建议将其统一称为“神经病理性疼痛”。

神经病理性疼痛分为周围性和中枢性两种类型,不同类型的疼痛具有相似或共同的发病机制。

常见的神经病理性疼痛类型见表1。

表1 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常见类型以上表内疾病的定义和分类并非毫无争议,例如,交感相关性疼痛如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I型(CRPS-I)、纤维肌痛症(FMS)、内脏痛等,按新定义不属于神经病理性疼痛范畴,但在临床上仍然参照神经病理性疼痛来治疗。

二、流行病学和疾病负担NeuPSIG认为神经病理性疼痛患病率约为3.3%~8.2%。

另一项来自欧洲的研究资料显示,一般人群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患病率高达8.0%。

以此数据推算,我国目前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患者约有9000万。

尽管国内尚无针对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生存质量的系统性研究数据,但神经病理性疼痛对患者的生活质量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中国神经病理性疼痛诊疗专家共识【可编辑全文】

中国神经病理性疼痛诊疗专家共识【可编辑全文】
使用时应注意其心脏毒性:窦性心动过速、直立性低血压、心室异位搏动增加、心肌缺血甚至心源性猝死可能导致或加重认知障碍和步态异常
首剂应睡前服用,12.5~25mg/次根据患者反应可逐渐加量最大剂量150mg/d
5-HT和NE再摄取抑制剂(SNRIs)
选择性抑制5-HT和NE再摄取主要在疼痛传导通路中的下行通路发挥作用
四、发病机制
五、临床表现
多数超过3个月
感觉异常感觉迟钝瘙痒感或其它不适感10
失眠抑郁焦虑
疼痛部位:通常与受损区域一致疼痛种类:自发痛:没有任何外伤、损伤性刺激情况下,局部出现疼痛9痛觉超敏:非伤害性刺激如接触床单,或温度微小变化诱发疼痛10,11痛觉过敏:正常致痛刺激的痛反应增强9疼痛性质:牵扯样痛、电击样痛、针刺样痛、撕裂样痛、烧灼样痛、重压性痛、膨胀样痛及麻木样痛较多见9多数原有致痛因素消除或得到控制后仍存留疼痛。
通过对穴位区域神经电刺激,激发脑、脊髓中阿片肽和其它递质的释放, 从而缓解疼痛刺激频率不同,对应产生的效应不同
TENS(经皮神经电刺激)
针对传导疼痛信息有关的不同神经进行电刺激,减少疼痛信息的传导和接收,从而缓解疼痛多用于周围神经损伤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辅助治疗
深部神经刺激技术
包括运动皮层电刺激、脑深部电刺激、脊髓电刺激脊髓电刺激(SCS)在神经电刺激领域应用最广泛15
七、治疗——3.微创治疗
临床常用疗法治疗用药:局麻药、糖皮质激素、阿片类、神经毁损药等21,22注意事项23充分评估患者病情,把握阻滞适应症熟悉阻滞部位解剖结构、阻滞用药作用机制规范穿刺及操作准确评价神经阻滞效果了解可能的并发症及其预防
神经阻滞
射频治疗
包括射频热凝术和脉冲射频特点:能靠近神经辨别神经的性质,并能评估针尖与神经的距离对神经纤维解剖结构无破坏作用

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中国专家共识

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中国专家共识

Part 2
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流行病学
常见pNeP的患病情况
不同疾病中pNeP的患病率
16%
糖尿病1
9-34%
带状疱疹3
38%
化疗4
10-50%
手术5
16%的糖尿病患者受PDN影响,其中许多未被诊断(12.5%)和未经治疗(39%)1 带状疱疹(HZ)和PHN的发病率及患病率均有随年龄增加而逐渐升高的趋势2 化疗引起的周围神经病变(CIPN)因化疗方案、暴露时间和评估方法而异3 不同手术术后慢性疼痛的发生率不同,截肢、开胸术和冠状动脉旁路术后的发生率最高, 可达30%-50%4 三叉神经痛是一种临床常见的颅神经疾病,患病率为182人/10万,发病率为3-5人/10万5
• 微创或手术治疗部分有新的治疗技术应用于临床并取得良好的疗效,如周 围神经减压术
新版共识和2013版NeP共识的主要区别(1)
定义 分类 流行病学 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
诊断
2013版共识 NeP的定义 周围性NeP和中枢性NeP
新版共识
NeP的定义以及根据损伤或者疾病的 解剖位置分为周围性和中枢性NeP
常见的周围性NeP类型
NeP总的患病率
外周敏化和中枢敏化、离子通道的 异常改变
不同pNeP的患病情况
外周敏化和中枢敏化、离子通道的异 常改变、下行抑制系统
自发痛、非伤害性刺激引起的疼痛、 自发性疼痛、痛觉异常或超敏、痛觉
痛觉过敏、疼痛性质、感觉异常
过敏、感觉异常
IASP 2008诊断标准 筛查量表 辅助检查
睡眠紊乱
神经病理性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导致生产力下降, 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
1. Colloca L, et al. Neuropathic pain. Nat Rev Dis Primers. 2017;3:17002. 2. Schaefer C, et al. Clinicoecon Outcomes Res. 2014;6:483-96.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16版)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16版)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诊疗共识编写专家组一、定义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 定义为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 HZ)皮疹愈合后持续1个月及以上的疼痛,是带状疱疹最常见的并发症。

PHN是最常见的一种神经病理性疼痛,可表现为持续性疼痛,也可缓解一段时间后再次出现。

二、流行病学PHN 的发病率及患病率因疼痛持续时间和强度的定义不同而异,荟萃分析数据显示PHN 人群每年发病率为3.9〜42.0/10万。

带状疱疹的年发病率约为3〜5%。

约9%^34%的带状疱疹患者会发生PHN带状疱疹和PHN的发病率及患病率均有随年龄增加而逐渐升高的趋势,60岁及以上的带状疱疹患者约65%会发生PHN,70岁及以上者中则可达75%。

我国尚缺乏相关研究数据,据以上资料估计我国约有400万的PHN患者。

PHN勺危险因素(见表1)。

三、发病机制带状疱疹的病原体是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 , VZV),病毒经上呼吸道或睑结膜侵入人体引起全身感染,初次感染在幼儿表现为水痘,在成人可为隐性感染。

病毒沿感觉神经侵入脊神经节或脑神经感觉神经节内并潜伏,当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潜伏的病毒再活化,大量复制并沿感觉神经纤维向所支配的皮节扩散,发生带状疱疹。

受累神经元发生炎症、出血,甚至坏死,临床表现为神经元功能紊乱、异位放电、外周及中枢敏化,导致疼痛。

PHN的发生机制目前不完全明了,神经可塑性是PHh产生的基础,其机制可能涉及:①外周敏化:感觉神经损伤诱导初级感觉神经元发生神经化学、生理学和解剖学的变化,引起外周伤害性感受器敏化,放大其传入的神经信号,并可影响未损伤的邻近神经元;②中枢敏化:中枢敏化是指脊髓及脊髓以上痛觉相关神经元的兴奋性异常升高或突触传递增强,从而放大疼痛信号的传递,包括神经元的自发性放电活动增多、感受域扩大、对外界刺激阈值降低、对阈上刺激的反应增强等病理生理过程。

神经病理性疼痛诊治专家共识普瑞巴林共51页

神经病理性疼痛诊治专家共识普瑞巴林共51页

❖ 知识就是财富❖ 丰富你的人生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神经病理性疼痛诊治专家共识普瑞巴 林
41、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42、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 43、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44、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45、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 当勉励 ,岁月 不待人 。
谢谢你的阅读

【指南解读】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诊疗共识【42页】

【指南解读】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诊疗共识【42页】
2024/6/1
(二)药物治疗
(2)三环类抗抑郁药:本类药物属于非选择性单胺摄取抑制剂 。大量随机对照试验和 Meta分析肯定了三环类抗抑郁药特别是阿米替林在治疗DPNP 的效果。然而,特别在老年病人中,因为药物胆碱能的副作用常常会限制其使用 。所以在老年病人中,应从小剂量开始,视病情酌情用量。阿米替林:初始治疗推荐剂量10~25 mg/d ,最大推荐剂量25~150 mg/d常见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最值得注意的副作用为心律失常,所以在初次使用此类药物前应充分评估病人心血管情况 。对于有心脏疾病或者高度怀疑心脏疾病的病人应谨慎使用 。
急、慢性DPNP临床表现
2024/6/1
诊断及鉴别诊断
05
诊断标准周围性神经病理性疼痛诊断标准为:①疼痛位于明确的神经解剖范围;②病史提示周围感觉系统存在相关损害或疾病;③至少 1 项辅助检查证实疼痛符合神经解剖范围;④至少 1 项辅助检查证实存在相关的损害或疾病。肯定的神经病理性疼痛 :
03
SNRIs类药物
三环类抗抑郁药
本类药物属于非选择性单胺摄取抑制剂。大量随机对照试验和Meta分析肯定了三环类抗抑郁药特别是阿米替林在治疗DPNP的效果。
2024/6/1
(二)药物治疗
2024/6/1
(二)药物治疗
(1)SNRIs 类药物:此类药物主要的作用机制为抑制 5-HT 和 NE 的再摄取。度洛西汀在改善病人睡眠和生活质量方面有显著帮助。2004 年,美国 FDA批准了度洛西汀用于治疗 DPNP 。在一项中国的临床试验中显示,60 mg 度洛西汀对治疗 DPNP 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结果和国外相似。此类药物中,与安慰剂相比,文拉法辛也对治疗 DPNP 有显著疗效 。度洛西汀:初始治疗推荐剂量30~60 mg/d,最大推荐剂量60 mg/d。文拉法辛:初始治疗推荐剂量37.5 mg/d ,最大推荐剂量75~225 mg/d常见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此类药物禁止与单胺氧化酶抑制剂或者和 5- 羟色胺强化剂联用,因为会出现危及生命的中枢五羟色胺综合征。其他常见不良反应有胃肠道不适,多汗和增加出血风险[45] 。

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诊断和治疗

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诊断和治疗
• 结果表明PHN患者并未得到有效治疗
PHN患者(n=196)应用处方药 轻度/无: 0-3;中度: 4-6; 重度: 7-10
Data on file, Pfizer Inc
传统镇痛药并非理想选择
阿片类药物
• 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对阿片类药物只有部分敏感1; • 阿片类药物可引发呼吸抑制、瘙痒症、恶心呕吐、尿
77%患者为中重度痛
n=602,93%应用处方药物治疗疼痛 简明疼痛问卷:在完成问卷当时的疼痛感受程度、过去24h内疼痛感受最严重时、最轻微时、24h平均疼痛感受 轻度/无: 0-3,中度: 4-6,重度: 7-10;平均值来代表疼痛严重性指数
1. Data on file, Pfizer Inc 2. McDermott AM, et al. Eur J Pain 2006(10)2:127-135.
神经病理性疼痛的问诊要点
注意以下几点
• 疼痛的类型、分布、位置 – 疼痛的特点(如烧灼样、 电击样、针刺样痛等) – 解剖位置(神经支配区域 及扩散区域)
• 患者病程 • 患者近期的疼痛强度(0-10分) • 疼痛对日常生活的影响程度
(0-10分)
进一步了解的情况
• 药物治疗既往史 • 毒物或其他药物的接触史
Bennett M. Pain 2001(92)1-2:147-157
DN4疼痛问卷
• DN4: Douleur Neuropathique en 4 questions
• 供医生使用 • 鉴别神经病理性疼痛与伤害感
受性疼痛 • 两个疼痛相关问题(7项) • 两个皮肤敏感性测试(3项) • 有效性经过验证
国际权威组织指南/推荐
2010年英国NICE指南1
唯一治疗中枢、外周神经病理性疼痛均有效药物: 普瑞巴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指南与规范•神经病理性疼痛诊疗专家共识神经病理性疼痛诊疗专家组doi:10.3969/j.issn.1006-9852.2013.12.001△通讯作者 樊碧发(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疼痛科,北京 100029)Email :fbf1616@一、定义及分类国际疼痛学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Pain ,IASP) 于1994年将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 ,NP )定义为:“由神经系统的原发损害或功能障碍所引发或导致的疼痛(Pain initiated or caused by a primary lesion or dysfunction in the nervous system )。

2008年,IASP 神经病理性疼痛特别兴趣小组(NeuPSIG )将该定义更新为:“由躯体感觉系统的损害或疾病导致的疼痛”(neuropathic pain is de fined as pain caused by a lesion or disease of the somatosensory system)[1]。

新定义发生了如下重要变化:①用“损害”或“疾病”取代了“功能障碍”。

②用“躯体感觉系统”取代了“神经系统”,使其定位更加明确[1]。

以往中文名称有神经源性疼痛、神经性疼痛、神经病性疼痛等,为了确切反映以上定义并兼顾中文语言习惯,建议将其统一称为“神经病理性疼痛”。

神经病理性疼痛分为周围性和中枢性两种类型,不同类型的疼痛具有相似或共同的发病机制[2]。

常见的神经病理性疼痛类型见表1。

以上表内疾病的定义和分类并非毫无争议, 例如,交感相关性疼痛如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I 型(CRPS-I )、纤维肌痛症(FMS )、内脏痛等,按新定义不属于神经病理性疼痛范畴,但在临床上仍然参照神经病理性疼痛来治疗。

二、流行病学和疾病负担NeuPSIG 认为神经病理性疼痛患病率约为3.3%~8.2%[3]。

另一项来自欧洲的研究资料显示,一般人群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患病率高达8.0%[4]。

以此数据推算,我国目前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患者约有9000万。

尽管国内尚无针对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生存质量的系统性研究数据,但神经病理性疼痛对患者的生活质量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长期疼痛不但会影响患者的睡眠、工作和生活能力,还会增加抑郁、焦虑等情感障碍的发病率。

有研究表明: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分约为正常人群的1/2。

三、病因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产生有很多原因,包括从物理、化学损伤到代谢性复合性神经病变。

尽管患者的临床症状相似,但其病因却各不相同。

外伤、代谢紊乱、感染、中毒、血管病变、营养障碍、肿瘤、神经压迫、免疫与遗传等多种病因均可导致神经损伤[5]。

常见病因包括:糖尿病、带状疱疹、脊髓损伤、脑卒中、多发性硬化、癌症、HIV 感染,腰或颈神经根性神经病变和创伤或术后神经损害等[6]。

四、机制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病机制复杂,包括解剖结构改变和功能受损,常由多种机制引起。

包括外周敏化、中枢敏化、下行抑制系统的失能、脊髓胶质细胞的活化、离子通道的改变等[7]。

可能涉及的病理变化包括:神经损伤、神经源性炎症、末梢神经兴奋性异常、交感神经系统异常和神经可塑性的变化。

1. 外周敏化与中枢敏化外周敏化是指伤害性感受神经元对传入信号的周围性神经病理性疼痛中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三叉神经痛舌咽神经痛根性神经病变(颈、胸或腰骶)嵌压性神经病变(如腕管综合征等)创伤后神经痛手术后慢性疼痛化疗后神经病变放疗后神经病变残肢痛肿瘤压迫或浸润引起的神经病变酒精性多发神经病变梅毒性神经病变HIV 性神经病变营养障碍性神经病变毒物接触性神经病变免疫性神经病变脑卒中后疼痛脊髓空洞症疼痛缺血性脊髓病疼痛压迫性脊髓病(如脊髓型颈椎病、肿瘤)疼痛放射后脊髓病疼痛脊髓损伤性疼痛多发性硬化性疼痛帕金森病性疼痛幻肢痛脊髓炎疼痛表1 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常见类型敏感性增加。

外周神经损伤后,受损的细胞和炎性细胞(如肥大细胞,淋巴细胞)会释放出化学物质,如去甲肾上腺素、缓激肽、组胺、前列腺素、钾离子、细胞因子、5-羟色胺以及神经肽等。

这些细胞介质可使伤害感受器发生敏化,放大其传入的神经信号。

中枢敏化是指脊髓及脊髓以上痛觉相关神经元的兴奋性异常升高或者突触传递增强,包括神经元的自发性放电活动增多、感受域扩大、对外界刺激阈值降低、对阈上刺激的反应增强等病理改变,从而放大疼痛信号的传递。

其相应的临床表现有自发性疼痛(spontaneous pain)、痛觉过敏(hyperalgesia)、痛觉超敏(allodynia,或译为触诱发痛)等[8]。

中枢敏化是神经病理性疼痛的重要发病机制,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维持主要在于中枢敏化。

2. 离子通道的异常改变多种离子通道的异常参与了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生,包括钙离子通道、钠离子通道、氯离子通道、钾离子通道等。

目前对钙离子通道的研究表明,神经损伤后,脊髓后角(主要是突触前膜)钙离子通道上的α2-δ亚基高表达,钙离子通道异常开放,钙离子内流增加,导致兴奋性神经递质释放增加,神经元过度兴奋,从而产生痛觉过敏和痛觉超敏[9,10]。

五、临床表现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具有自己独特的性质和特点,包括自觉症状和诱发症状。

主要表现为病程长,多数超过3个月。

通常疼痛部位与其受损区域一致。

多数原有致痛的病因已消除或得到控制但仍存留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常常伴有情感障碍。

其疼痛的特点如下:1. 自发痛:在没有任何外伤、损伤性刺激情况下,局部或区域可出现疼痛[11]。

2. 疼痛部位可因轻微碰触,如接触衣服或床单,或温度的微小变化而诱发疼痛,为非伤害性刺激引起的疼痛[12, 13]。

3. 痛觉过敏:指对正常致痛刺激的痛反应增强[11]。

4. 疼痛性质:患者疼痛性质不全相同,以牵扯样痛、电击样痛、针刺样痛、撕裂样痛、烧灼样痛、重压性痛、膨胀样痛及麻木样痛较多见[11]。

5. 感觉异常:可有感觉异常(paraesthesias)、感觉迟钝(dysesthesias)、瘙痒感或其他一些不适的感觉[12]。

六、诊断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诊断主要依靠详细的病史(包括发病诱因、疼痛部位、性质、诱发与减轻的因素)、全面细致的体格检查,特别是感觉系统的检查以及必要的辅助检查,有时还要依据患者对于治疗的反应。

IASP 2008年推荐的神经病理性疼痛诊断标准为:①疼痛位于明确的神经解剖范围。

②病史提示周围或中枢感觉系统存在相关损害或疾病。

③至少1项辅助检查证实疼痛符合神经解剖范围。

④至少1项辅助检查证实存在相关的损害或疾病。

肯定的神经病理性疼痛:符合上述1~4项标准;很可能的神经病理性疼痛:符合上述第1、2、3或4项标准;可能的神经病理性疼痛:符合上述第1和2项标准,但缺乏辅助检查的证据[14]。

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疼痛及异常感觉区域应该符合躯体感觉神经的解剖分布,与确定的病变部位一致。

对于疑似神经病理性疼痛,神经系统检查应包括对感觉、运动和自主神经功能进行详细的检查,其中感觉神经功能的评估十分重要,建议最好进行量化分析[15]。

建议使用ID Pain患者自评诊断量表进行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筛查[16],DN4量表和LANSS量表来鉴别神经病理性疼痛与伤害感受性疼痛[17,18]。

由于神经病理性疼痛常伴有抑郁、焦虑及睡眠、社会功能、生活质量的损害,应选择相应的量表如SF-36、Nottingham健康概况(Nottingham Health Profile,NHP)或生活质量(QOL)指数等进行检查。

推荐使用视觉模拟量表(V AS)、数字分级量表(NRS)来测量疼痛的强度[19]。

也可应用McGill 疼痛问卷(MPQ)、简式McGill疼痛问卷(SF-MPQ)等工具帮助评价疼痛的强度[20~21]。

应针对性地开展相关的实验室检查以明确病因,如血、尿、粪常规、脑脊液常规及生化、血糖、肝肾功能检查以及微生物、免疫学检查、可能的毒物检测等。

应开展多种检查,如神经电生理检查、神经影像学检查、fMRI检查等以及皮肤神经活检。

其中,神经电生理检查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诊断尤为重要。

神经传导速度和体感诱发电位等常规的电生理检查,对证实、定位和量化中枢及周围感觉传导损害方面很有帮助。

如电刺激三叉神经反射(瞬目反射和咬肌抑制反射)有助于鉴别原发三叉神经痛和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如,继发于桥小脑角肿瘤和多发性硬化者)。

当激光诱发电位(LEP)检查特别是延迟的LEP能较可靠的评估周围神经病、原发性和继发性三叉神经痛、脊髓空洞症、多发性硬化、Wallenberg综合征及脑梗死等疾病中伤害性感觉系统的损伤[22]。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技术(PET)和功能性磁共振(fMRI)[23]对神经病理性疼痛机制的深入了解可能具有一定意义。

七、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是一个持续的过程,病情可能出现反复,需要长期治疗。

本病目前的治疗现状不尽如人意,约一半左右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不能充分缓解疼痛,这可能与我们对神经病理性疼痛机制的认识不足有关[1]。

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治疗应本着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一般首选药物镇痛治疗,适时进行微创治疗或神经调控治疗。

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治疗原则为:①早期干预,积极对因治疗。

②有效缓解疼痛及伴随症状,促进神经修复。

③酌情配合康复、心理、物理等综合治疗。

④恢复机体功能,降低复发率,提高生活质量。

(一)药物治疗早期进行药物干预,保证患者睡眠休息,可促进机体自我修复而可能达到阻止疾病进展的目的,是目前的主要治疗手段。

药物治疗应建立在保证睡眠、稳定情绪的基础上,并认真评估疼痛性质、治疗前后的症状体征和治疗反应。

药物治疗的目的不仅要缓解疼痛,同时也要治疗抑郁、焦虑、睡眠障碍等共患病。

停药应建立在有效、稳定治疗效果的基础上并采取逐步减量的方法。

2010年IASP和欧洲神经病学会联盟(European Federation of Neurological Societies,EFNS)最新版指南推荐的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一线药物包括钙离子通道调节剂(如普瑞巴林、加巴喷丁)、三环类抗抑郁药和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药(Serotonin-Norepinephrine Reuptake Inhibitor, SNRI)。

此外,局部利多卡因可作为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 , PHN)的一线治疗用药,卡马西平可作为三叉神经痛的一线用药。

二线药物包括阿片类镇痛药和曲马多。

其他药物包括其他抗癫痫药(如拉莫三嗪、托吡酯)、NMDA受体拮抗剂及局部辣椒素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