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中国女性文学专题研究

合集下载

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 开题报告

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 开题报告

平等与差异之间——二十世纪中国女性主义的发展与扭曲一、选题意义:第一、中国女权主义的发展的现代化国家建构的介入女性话语是一种现代话语,女权主义是现代社会各种主义论域中的一种。

女性主义出现的前提是现代制度的确立以及现代知识体系的建立。

对女性主义的发展史的考察必须建立在对现代社会形成的过程中才能实现。

西方的女权运动出现在十八、十九世纪,而中国的女权运动出现在“前后”的原因就是现代知识体系成为主导的意识。

而其发展过程则紧随着真个社会的发展脚步,社会的动荡以及变迁还有知识体系的变动都是女性主义发展的动力。

第二、知识社会学角度的选取:知识社会学所涉及的主要问题是知识或思想存在的基础、知识或思想存在的形态和存在的关系。

当代知识社会学的发展,愈来愈走向经验研究,主要是研究知识的生产、储存、传播和应用。

当代大规模的知识生产和传播,造成一种知识密集的社会。

社会学愈来愈重视知识在社会发展、变迁中的地位和作用,并涉及知识或思想在社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等一系列问题。

不同时期,女权主义的形态都不相同,中国的女权主义的形态也几经变化,其背后的原因除了时代政治经济的条件外还包括着思想界的第三、从现代性的角度出发对女性主义发展脉络进行梳理一、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作为人类性别文化转型的重要潮流之一,女性主义在世界各国已呈现出出丰富多彩的形态,并在其广泛的社会实践基础之上,呈现出开放多元的理论建构面向。

女性主义力图通过教育来实现女性的自我解放进而直接参与人类文化转型,通过思想和文化而不是战争与暴力来达到改变人类现状并使之变得更美好的目的,因而,女性主义对于建构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女性主义思想的多样性不仅为我们理解妇女受压迫的根源,理解性别歧视如何与其他危害人类的各种偏见提供无限开阔的思路与启示,也为我们所生活的多元文化时代提供了对自我与他者的关系的最丰富的思考。

当代学界对女性主义的研究多集中在对对具体的男权社会的批评为重点以及文学中女性的特异性上,也有对女性主义的历史进行研究的,但主要集中在具体的史实基础上,从中国社会思潮以及现代社会知识学层面研究的并不多见。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与社会变革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与社会变革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与社会变革引言中国现代文学是对20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发展和变革的记录和抒发,其中女性形象在文学作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通过分析这些女性形象,我们可以了解到在社会变革中女性地位的变迁和转变。

本文将探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一些经典作品,并深入研究其中展现出来的女性形象和她们所面临的社会变革。

女性形象在旧体制下的束缚在旧中国传统社会体系下,女性受到众多限制和束缚。

她们往往被视为柔弱、附属于男性及家庭、缺乏自身权利等。

例如,《红楼梦》中贾宝玉所处的封建家庭环境,展示了贾府中各个女性角色不同命运轨迹以及妇女地位低下、受人控制等问题。

工农阶级妇女与社会主义进程随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时期,工农阶级妇女成为新文艺创作的重点。

《白毛女》中的兰花、《红灯记》中的霞妹等形象,展现了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工农妇女通过自我奋斗和参与生产劳动等途径走向独立和自主。

女性解放与探讨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女性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

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文学作品,呼应着女性解放的浪潮。

《三毛流浪记》中的三毛、《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祝英台等形象都表达了女性对自身追求幸福和自由的渴望。

现代女性在职场的挑战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改革,现代中国女性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

她们需要在职业生涯中面对工作与家庭的平衡问题、职业晋升困境、性别歧视等。

这些挑战在许多文学作品如《苦菜花》、《微微一笑很倾城》等中得到了反映。

结论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既反映了过去社会体制下女性的束缚,也展示了社会变革中女性的解放和追求。

历经旧社会、社会主义时期和现代时代的演变,女性形象在文学作品中愈发多样化和丰满。

然而,现实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解决,以实现完全的性别平等。

以上是对中国现代文学中关于女性形象与社会变革的初步探讨,其中介绍了部分典型作品及其背景所描绘出来的女性形象。

具体还可以根据不同阶段或特定作品加以扩展和深入研究。

20世纪女性文学研究中的一个盲点——评盛英、乔以钢《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史》

20世纪女性文学研究中的一个盲点——评盛英、乔以钢《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史》

作者: 郭延礼[1]
作者机构: [1]山东大学文学院
出版物刊名: 文艺研究
页码: 145-150页
主题词: 女性文学研究;女性文学史;中国女性;盲点;钢;自身解放;人类历史;文化精英
摘要:一百多年前,人类历史刚刚跨入20世纪,许多文化精英一致欢呼:20世纪是妇女争取自身解放并将得到彻底解放的世纪。

世纪初,金天翮首先敲响了“女界钟”,他欢呼中国女性要高扬“独立、自由、平等三色之徽帜,以祝我中国女权之万岁”。

20世纪不仅是妇女争取独立、自由、平等以及女权高扬的时代,而且也是在文学上全面显露才华并取得光辉成就的时代。

为了总结20世纪女性文学的成就和经验,盛英、乔以钢主编了《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史》(以下简称《女性文学史》),这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工作,该著也取得了相当的成就并受到读者的欢迎,这是值得祝贺的。

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研究及男性学者的参与

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研究及男性学者的参与

■ 王再兴 (怀化学院,湖南 怀化 418008)[摘 要] 与女性文学研究和创作相反的是,各种不令人乐观的社会文本仍然在持续出现。

中国女性文化的发展之路到底往何处去?是应该更多地看重两性之间的“对话”模式,还是更多地遵从女性自身的“独语”模式?梳理20世纪以来中国女性文学创作、研究以及学科化的历程,特别是其中耐人寻味的男性学者对于中国女性文学研究的参与过程,会为上述问题提供一个参考性的思考维度。

[关键词] 女性文学;男性学者;参与;想象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研究及男性学者的参与女性文化的社会文本中直到今天依然存在着一个强有力的男性“在场”问题。

但在文学领域,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女性文学研究愈来愈热;女性文学创作愈来愈发展和开放,尤其到了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美女写作”“身体写作”等等,更是如此。

也就是说,与前者问题相反的是,女性文学的创作与研究一直在对两性性别关系提供着令人感觉鼓舞的“想像”性反映与诠释。

这里显然产生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女性发展之路的文化资源,是应该更多地看重两性之间的“对话”模式,还是更多地从女性自身的“独语”模式来探求?一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女性被有意忽视的境遇,从“五四”时起开始被改变。

女性作为“群体”的自我意识和叛逆意识迅即“浮出历史地表”(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因其具有显而易见的冲击力而被有的人称之为“传奇”。

丁玲、萧红、张爱玲等,正是其中的特出者。

但自延安时代、十七年、直到“文革”的近40年,从“翻身媳妇”到“女干部”再到“铁姑娘”,女性性别化的表达无论在文学文本还是在社会文本上,都在被逐渐淡化。

上世纪80年代新启蒙浪潮中,女性解放的潮流再度呈现,此后大致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前期“社会”言说的男权话语借用阶段(其实是当时“人的解放”叙事的一个支流)、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角色”言说的性别冲突模式(女性的“私人化”经验和“欲望”成分开始增多)、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前期“经验”言说的女性与自我冲突模式(强烈的女性意识和扩大的女性欲望向孤绝的内心聚焦)、20世纪90年代后期“原欲”言说的后现代主义平面展现模式(女性的欲望叙事依托“通过身体写作”的理论被大规模合法化)。

论析我国90年代的女性文学创作

论析我国90年代的女性文学创作

论析我国90年代的女性文学创作20世纪90年代是中国文坛上女性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时期,其中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女性作家和作品。

这一时期的女性文学创作在多个方面都有着独特的贡献和价值,本文将就其主要特点和贡献进行论析。

一、主题突出,关注女性命运90年代,社会对女性地位和权利的关注度不断提高,这也反映在了女性文学创作中。

女性作家们把目光放在了女性身上,关注女性的命运。

她们用自己的笔,阐述着女性的世界、女性的内心和女性的生存状态。

女性文学作品中,常常都充满了对女性的关怀、关注和呼吁。

比如刘震云的《一地鸡毛》中,女主角柳薇为了有源源不断的钱,竟然选择了投身妓业。

而张抗抗的《一朝春尽》所描写的则是孤女芹子在封建家庭中的苦难,她们描写的是女性现实世界中的痛苦和无奈。

二、形式策略多样,多用、多元90年代的女性文学创作中,形式策略非常多样,很多作家们也在作品中尝试多种写作方式和手法,以达到更好的娱乐效果。

比如苏童的小说《妻妾成群》,他在这部作品中采取了“通俗而不俗”的写作风格,用生动活泼、富有新意的故事玩味颇深,使读者对其中大多数女性都拥有多个姘妇的震惊和感叹兼具。

而韩素音的《玩手机》则采用了叙事诗的形式,在其融合了诗、散文和传说的叙事风格中,令人耳目一新。

三、关注社会现实,受之影响90年代的女性文学创作中,很多作家都夹杂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

其中部分作品聚焦于中国当下社会的变革和审视,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描写和分析,让读者更深切地了解社会的变革和人们的生活。

比如席绢的小说《候鸟离奇谋杀案》,她通过对瑞安一个经济落后的小县城的描写,生动地反映了90年代中国经济转型时期,农村城市的生活态度和变革,并用新的表达方式对人物、情节和风格进行了全新的设计和展开。

此外,王安忆的《长恨歌》和巫绣友的《十三妹》则是以历史为背景,反映了中国传统女性命运和人格解析。

在尊重和理解传统的基础上,两位女性作家为读者呈现了两幅不同的历史画卷。

二十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的生命意识

二十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的生命意识

二十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的生命意识引言:生命意识是人类对自身存在和存在之意义的认知。

二十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的崛起与进步,不仅带来了一股新的文学力气,更凸显了女性对于生命的深刻沉思和奇特的生命体验。

在这个时期,中国女性文学家们用笔墨描绘出了女性的痛苦、抗争与追求。

本文将探讨,探究女性作家们在文学中呈现的自我的存在感、对生命的理解以及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沉思。

第一部分:自我的存在感女性文学家们通过文学作品表达出她们对于自我的存在感的沉思。

她们以女性的身份来探究自己在这个世界的位置与角色。

在陈海蓉的小说《红灯记》中,她生动地描绘了一个妓女的心里世界,展示了她们作为女性的自我认同和自省。

作家们通过女性主人公的思想、情感和行动,呈现出女性对于家庭、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沉思与追求。

第二部分:对生命的理解女性文学在探究生命之义的同时,也呈现出了对生命的理解。

作家们通过描写女性特有的生理阅历和心理感受,拓宽了对于生命的认知。

林海音的小说《琐记》中,描绘了一个女人从年幼到老去的生命历程,展示了时间和生命的无情消逝。

她通过女性主人公的经历,表达了对生命的无力感以及对时间消逝的沉思,从而引发读者对于生命的反思。

第三部分: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沉思女性文学家们通过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沉思,揭示出了对社会和人类逆境的关切。

中国女性文学在长期抗争中崛起,正是在对抗性别卑视和社会不公的环境中孕育出来的。

这些作品通常揭示了社会对于女性的虐待、压迫以及不对等待遇,同时也呈现了女性对于生命追求自由和对等的渴望。

张爱玲的小说《红玫瑰与白玫瑰》中,揭示了女性面对社会和家庭压力所带来的逆境。

女性文学家们用自己的文学力气,唤起了大众对于女性生存状态的关注,引起了人们对于性别对等和社会公义的沉思。

结论:二十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的崛起,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内涵,更呈现了女性对于生命的深刻沉思与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关切。

通过文学作品,女性作家们探究了自己的存在感,对生命进行了理解,并对社会和人类的不公进行了沉思。

女性文学的崛起、特征及其发展趋势

女性文学的崛起、特征及其发展趋势

女性文学的崛起、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女性文学是中国当代文学发展过程中一个具有独特意义的创作类别。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女性文学从最初的萌芽状态,发展到了如今的勃兴状态,呈现出了鲜明的时代特征。

但是,中国当代女性文学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与不足,本文从对中国当代女性文学进行分析和研究为切入点,对当代中国女性文学的崛起、特征及其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

笔者认为,女性文学已经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创作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在整个现代文学史上已经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但是,由于社会发展方式等方面发生了一定变化,当代中国女性文学也在经历着一系列的变革与发展。

一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研究的背景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中国当代女性文学就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一种创作潮流,并呈现出了一定的发展趋势。

在这一时期,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崛起、再崛起成为了文学创作中重要的一个部分。

如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中国当代女性文学主要是以传统的封建思想和男权思想为理论依据的,其对女性群体所具有的重视程度也相对较低。

在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研究开始兴起之后,这一问题便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尤其是在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实现了从传统女权思想向现代女权思想的转变。

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从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发展历程来看,其具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即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发展主要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的,而在此之前,中国当代女性文学一直是以传统女权思想为理论依据的。

而中国女性文学的发展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社会背景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中国女性文学之所以能够在20世纪80年代初获得一定的发展与壮大,与当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所发生的巨大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如在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社会逐渐实行了市场经济制度,这对于传统女性文学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其不仅使女性文学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得以暴露出来,而且使其发展面临挑战。

正因为如此,中国当代女性文学才能够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一方面吸收了传统女性文学的优秀因素,另一方面又受到了西方女权思想的影响,从而实现了中国当代女性文学自身发展动力与活力的增强。

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的精神分析话语剖析

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的精神分析话语剖析

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的精神分析话语剖析20世纪是中国女性文学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女性身份认同和价值观念发生巨大变革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国女性文学不仅关注着女性的生活和命运,更是对女性内心世界进行了深刻的探索与表达。

通过对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进行精神分析话语剖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女性作家在创作中表现出的各种情感和心理状态,探究她们对自我认知和社会认同的追寻。

首先,女性文学在20世纪的中国社会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尽管面临着传统观念和社会压力的束缚,女性作家们仍勇敢地以自己的文字描绘出女性的人生轨迹和内心世界。

她们通过小说、散文、诗歌等作品,探讨了婚姻、家庭、子女教育等与女性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

同时,她们也通过自己的创作传达了对社会现象和人性的关照,成为了真正的文学艺术家。

在20世纪女性文学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女性作家通过作品表达了对男权社会和父权制度的质疑。

她们以批判的眼光审视了传统的家庭观念和女性地位,通过对女性内心世界的剖析,揭示了社会对女性权益的压迫和剥夺。

例如,徐志摩的长诗《再别康桥》中,诗人对婚姻和家庭的幻灭与追求展现了女性对自由和独立的追求,表达了对传统家庭价值观的质疑。

同时,女性文学也揭示了女性自我认知与社会认同之间的紧张关系。

女性作家们通过作品表达了对自我身份的矛盾和迷茫,展现了女性在传统道德观念和现代价值观念之间挣扎的心理状态。

例如,萧红的小说《生死场》中,女主人公矛盾地面对着传统的婚姻观念和自身的物质追求,最终选择了背离社会道德规范,反叛传统观念。

这种表达既是对传统观念的嫌弃,也是女性在当时社会价值体系中寻找自我价值和价值认同的尝试。

此外,女性文学中也体现了女性对尊严和自主权的渴望。

女性作家们通过作品展现了女性在爱情、婚姻中的思考和选择。

她们不再满足于传统婚姻观念所期望的妻子和母亲的角色,并渴望有自己的事业、独立的经济来源和权利。

例如,王安忆的小说《长恨歌》中,女主人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实现了对自我价值的追求,展现了女性对自主权和尊严的渴望。

20世纪初中国女性小说作家研究

20世纪初中国女性小说作家研究

20世纪初中国女性小说作家研究
在20世纪初(1900-1919)剧烈的社会变革中,中国出现了一批女性小说作家。

她们在新的社会思潮影响下,借助于报刊杂志等新的传播媒介,创作了大量新旧杂陈的小说作品,开创了女性成批介入小说创作的新局面,形成了20世纪中国女性小说创作的第一个热潮,并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五四”以后女性小说创作的先导。

对这样一个不应被忽视的历史文学现象,现有的文学史、小说史著作却大多未曾涉及。

本文试图在认真发掘资料的基础上,对这批女性小说作家的生平、创作进行比较全面的考察、研究和评价,并进一步探讨其文学史和文化史意义。

全文共分上、下编。

上编第一章从政治、文化等方面分析中国20世纪初女性小说作家兴起的原因。

第二章是对20世纪初女性小说作家及其作品的概述。

第三章在前几章研究的基础上论述20世纪初女性小说作家的艺术成就及其在文学史和文化史上的意义。

下编第四、五、六章则按时间先后(1900-1913、1914-1915、1916-1919)对37位女性小说作家生平及其作品进行详细的考证和介绍。

本文有关中国20世纪初女性小说作家、作品的材料大多数是作者花费大量时间从图书馆尘封已久的报刊杂志中翻检出来的第一手资料。

因这些资料一般很难见到,所以本文附印了所能找到的有关20世纪初女性小说作家的照片和部分书影。

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女性意识研究

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女性意识研究

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女性意识研究一、本文概述《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女性意识研究》一文旨在深入探讨中国当代女性文学中女性意识的觉醒、发展及其影响。

文章首先概述了女性意识的概念及其在中国当代女性文学中的体现,接着分析了女性意识在文学作品中的多维度表达,包括女性主题、女性形象、女性叙事等。

通过对一系列代表性作品的分析,文章揭示了女性意识在文学中的独特魅力和价值,以及对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重要贡献。

文章也关注到女性意识在文学表达中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提出了对女性文学未来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通过本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女性意识在当代文学中的意义,进一步推动女性文学的发展和创新。

二、中国当代女性文学概述中国当代女性文学,作为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社会变革和女性地位的提升,逐渐崭露头角,并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内涵。

这一时期的女性文学,不仅继承了中国传统女性文学的优秀传统,还深受西方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的影响,呈现出多元化、开放性和创新性的特点。

中国当代女性文学在题材选择上,更加注重女性自身的经验和感受,以女性的视角和立场来审视和反映社会现实。

无论是描写女性在社会、家庭、职场中的挣扎与抗争,还是探讨女性的爱情、婚姻和亲情,女性文学都力求揭示女性内心的真实世界和情感体验。

在创作手法上,中国当代女性文学也呈现出多样性和创新性。

女性作家们不仅善于运用传统的叙事手法,还大胆尝试现代派、后现代派等多样化的文学手法,以更加丰富的形式和技巧来展现女性的复杂内心世界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中国当代女性文学在主题表达上也更加深入和全面。

女性作家们不仅关注女性的个人命运和情感世界,还积极探索女性的社会角色和责任,以及女性与男性、女性与自然、女性与文化等多重关系。

她们通过文学作品,传递出对女性命运的深刻思考和对女性价值的独特理解。

中国当代女性文学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内涵。

它不仅丰富了文学宝库,也为女性争取平等地位和权益提供了有力的文学支持。

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的女性形象探讨

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的女性形象探讨

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的女性形象探讨作者:舒怡然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26期摘要:女性形象的建立从远古时代就已存在,但是在封建社会中那种以男权为主的时代,女性形象的剖析是无从下手的。

自20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的变迁,关于女性文学的作品不断出现,而通过这些作品可以清楚的触摸到20世纪以来中国女性文学在现代化进程中的那种精神文化内涵和发展走向,将20世纪女性的形象进行了全面的剖析。

文章所要探讨的主旨就是对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女性形象[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26-0-01引言自20世纪鸦片战争以后,在中国的大门打开之后,写作成为了中国女性文学走进自我内心的一种主要表达方式。

通过写作她们将女性的那种在长久压迫之后所要表达的情感通过文字的方式进行了阐述,在书写中找到了自我认同和理解世界的途径。

20世纪的中国现代女性形象的建立是曲折而又艰难的,同时女性文学的发展也是曲折而又艰难的。

在20世纪的女性文学中,通过这些作品可以清楚地看到女性形象在20世纪的发展变化,可以清楚地感受到女性所要表现的那种自我形象、自我情感意识。

一、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中女性形象的变迁1.1女性形象的觉醒女性形象的觉醒时期处于鸦片战争之后的“五四”运动时期。

在这个阶段随着国门的打开,工业革命的发展影响和中西方文化的逐渐交流,思想革命的意识和“人”的意识在逐渐的发展,随之也促使着中国的女性在意识形态上得到了部分发展,女性形象在相关的女性文学中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这种发展尤其体现在一批批的女性义无反顾地投入到了五四浪潮之中,向封建社会的男权制度发起了反抗。

在这个时期丁玲、冰心、冯沅君等关注中国女性命运的女作家在中国文坛上向女性的形象发起了进攻,勇敢地为女性争取着作为“人”所应该具有的权利和地位。

1.2女性形象的消融女性形象的消融处于20世纪的30年代-70年代。

《二十世纪女性文学》的绪论第一、二点概括

《二十世纪女性文学》的绪论第一、二点概括

《二十世纪女性文学》的绪论第一、二点
概括
一、二十世纪女性文学的定义与作用
二十世纪女性文学是指在二十世纪所出现的以女性为主题或女
性视角为主的文学作品。

女性文学在二十世纪的出现和发展,标志
着女性在文化和社会领域中的逐渐崛起和影响力的增强。

二、二十世纪女性文学的重要性与影响
二十世纪女性文学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化影响。

首先,它
为女性提供了一个表达自我、探索自身身份和权利的平台,使女性
的声音得以被听到和关注。

其次,二十世纪女性文学通过展现女性
的生活经验、情感和生存状态,反映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环境对女
性的影响和制约。

这些作品帮助人们深入了解女性的内心世界和处境,推动了性别平等和社会进步的讨论和反思。

最后,二十世纪女
性文学涵盖了多种文学流派和风格,丰富了文学领域的多样性,对
整个文学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和贡献。

绪论部分实现了对二十世纪女性文学的定义和作用的初步概括,为后续内容的阐述和论证提供了基础。

通过研究和分析二十世纪女
性文学的细览作品、重要代表作以及相关理论和批评研究,我们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和评估二十世纪女性文学的具体价值和深远意义,以及它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和启发。

二十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发展概貌资料

二十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发展概貌资料

现代意义上的女性文学批评的发生
• 与女性文学的早期实践紧密联系。五四时期,女作 家以觉醒的“人”的姿态登上文坛,创作产生了相 当广泛的社会影响。20年代,报刊杂志上已经有有 关女性创作的评论文章。总体说来,这一时期有关 女性创作的评论比较稚嫩、粗浅,基本为零篇断章 式。但其重要意义在于,现代文学批评在建设之初, 已将女性创作作为“人”的文学的一部分纳入了批 评的视野;评论者大都在肯定妇女“人”的存在、 承认女性创作的社会价值和文学价值的着眼点上, 对她们加以评论。为中国女性创作进入“主流”文 学批评提供了历史契机。
• 此时期对“十七年”女性创作的评论大都采 取忽略性别的方式,女作家的性别意识普遍 淡薄,多数创作没有体现出鲜明的性别特征, 在文学关于社会、时代和阶级群体的表现中, 很难辨别出女性的声音。与之相应,女性创 作评论延续了注重社会生活内涵和作品思想 教育意义的批评尺度,缺乏自觉的性别意识 和个性视角。
• 20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文坛笼罩在阶级斗争、民族 斗争的气氛之下。以反对封建压迫、要求人性解放为 主要内容的启蒙主义的五四新文学,其主潮在新的社 会历史背景下,发展为以阶级解放和民族解放为旗帜 的具有强烈政治色彩的文学。社会的急剧变化,促使 文以载道的传统进一步发扬,作家大都难以保持静观 的审美心态,而怀着沸腾的情感、深切的忧患,关注、 参与着阶级搏杀和救亡图存的斗争,文学格局由五四 时期的开放态势趋于比较单一,政治意识大量输入文 学本体,反映革命生活、阶级斗争、民族抗战的文学 创作迅速发展。与此同时,随着妇女接受文化教育的 机会逐渐增多和知识女性社会参与意识的进一步增强, 涉足文坛的女性较前一时期有了一定数量的增长。
建国后“十七年”的研究实践
• 首先《历代妇女著作考》 等。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对西方美人的探究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对西方美人的探究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对西方美人的探究1.概念:总的来说,就是西方文明,西方文化的精华部分。

2.结合清朝以后的历史发展,分析从番妇到西方美人,即其名称的发展史:晚清有关西方女性的最早文字记载,来源于政府的官方奏折或文件。

在这些材料中,西方女性被轻蔑地称为“番妇”。

至洋务运动时期,虽不再以“番妇”相称,但西方女性仍以负面形象出现。

这一状况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学习西方成为朝野上下的普遍共识,才有所发观。

这一时期西方女性主要被视作晚清女子的典范,但也同样值得男子效仿。

本文旨在考察西方女性在晚清社会的形象变迁及典范身份的建构过程,揭示晚清知识分子接受西方女性的复杂面貌。

随着19世纪末20世纪初女子社会化教育运动的兴起,西方女性以晚清妇女典范的身份被介绍到中国。

当时的大小报纸、期刊,都记载着西方女性如何代表着先进、文明的事实。

从受教育到就业、从婚姻自由到享有选举权、从爱国到救世,无一不是晚清妇女学习的榜样。

西方女性中的优秀代表,西方女杰,更是在晚清风靡一时。

贞德、苏菲亚、罗兰夫人的故事广为流传,且为其时的新女性争相效仿。

清朝建立以来,沿袭过往成例,实行“夷夏大防”、“男女大防”。

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章程,禁止外国妇女来华。

在这些早期的章程和官方奏折中,西方女性被冠以“番妇”称号。

如1751年一名荷兰商人携一西洋妇女和两名少女到广州时,当地官员就提出,夷人“携带番妇同行,例当驱逐”。

但为了体现天朝风范,仅勒令荷兰人将“番妇”、“番女”带到澳门居住,于其回国之日再一同领回。

同年,清政府颁布禁止外国妇女来华法令:“嗣后有夷船到澳,先令委员查明有无妇女在船,……倘委员徇隐不报,任其携带番妇来省,行商故违接待,取悦夷人,除将委员严格参、行商重处外,定将夷人船货一并驱回本国,以为违犯禁令者戒。

”“番妇”一词,自此频繁出现在清政府的官方文件中。

直到鸦片战争前夕轰动一时的“盼师夫人(Mrs.BaynesWilliam)事件”发生,这一对西方妇女的称呼仍被持续沿用。

[CPS文学评论]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的发展

[CPS文学评论]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的发展

文学评论 1998年第4期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的发展阎纯德内容提要: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的发展道路,是和20世纪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的道路相伴随的。

从秋瑾开始,一代代女作家在时代召唤下,创作了丰富多采的中国女性文学,有力地推动了社会前进和妇女自身的解放。

这条女性文学之路是曲折而广阔的。

仅仅用横移过来的女权主义文学理论的尺度,是不能客观、全面地估量我国女性文学的实绩的。

中国女性文学应容许不同风格、流派的繁荣发展,但应与猥琐、龌龊、阴暗、低俗绝缘。

一在人类文学史上,女性文学的提出是社会的进步,它带有浓重的女权主义色彩。

但是女性文学从来也不是女权主义。

女权主义是女性们代表一个“集团”对男权社会的反叛,它的思想更直接地指向政治、经济、伦理、道德和文化,也指向文学和艺术。

女权主义是代表“第二性”的先知先觉者在价值观念上对客观世界的理性认识。

而女性文学是女作家创作的文学———尽管女性文学同女权主义有着内在的精神联系,尽管女性主义有它自己的文学批评和理论;女性文学不应当是“纯粹”的,其内涵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它既包括思想形式,也包括艺术和语言形式。

就女性文学而言,也不是一种单一的模式,就是说,女性话语也是因作家而异,有的“女性意识”强烈些,有的则淡些。

究竟什么样的文学才算是“女性文学”就我国文学理论界自80年代中期以来所发表的一些理论文章和几次中国女性文学研讨会的争论而言,观点相左,歧见很深。

一种具有先锋性“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论点自然是舶自西方,这种理论虽然只有30来年的历史,但作为一种发展中的理论,在西方和非西方的其他国家的文学界却有较广泛的影响。

因此,这种理论被认为是“比其他任何批评理论对文学标准的影响都大”,“是现代批评理论中最富革新精神的力量之一”(1)。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女性主义在文学上的表现。

它最早发祥于18世纪的西方女性主义,严格说是一种社会政治思潮,是与妇女解放运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种社会思潮。

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女性文学现代性初探

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女性文学现代性初探

领风气 之 先 的 陈衡 哲 以 白话 短 篇 小 说 《 日
子》 ,开启 了现代 中 国女 性文 学花 摇果 肥 的 红 、罗 艘 、 草 明 、 赵 清 闺 、 罗 洪 等 为 代 表 春 天 。 十 年 新 文 化 运 动 落 下 帷 幕 后 , 女 性 的第 二 代 女 性 作 家 ,在 广 阔 的 社 会 生 活 面
文 学 继 续 成 长 , 直 至 “ 立 ” 之 年 。 它 的 前 表 现 开 放 的 个 体 姿 态 , 创 作 中 的 个 性 意 而 发 展 大 致 可 划 分 为 三 个 阶 段 ; 与 之 相 应 , 识 非 常 突 出 。 她 们 一 改 女 儿 情 怀 , 对 传 统 女 性 文 学 的 现 代 性 也 在 这 三 个 阶 段 中 逐 渐 的叛 逆 、 对 自 由 的 追 求 都 染 上 了 许 多 沉 重 生成。 的色 彩 , 而 其 作 品 在 深 度 与 力 度 上 也 大 大
二 十 世 纪 上 半 叶 中 国 女 性 文 学 的 一 个 重 要 的 特 点 ,乃 是 其 现 代 性 , 即 中 国 女 性 文 学 在 其 现 代 行 进 中 所 具 备 的 有 别 于 传 统 文 学 的 特 质 。 具 有 现 代 性 的 中 国女 性 文 学 ,
经典序 言》 。这 些 女 性 作家 由新 文 化 运 动 )
维普资讯
文 学 与 其 r -
二 干 世 纪 半 叶 中 国 任 殳 学 现 代 住 初 探
刘 婷
内窖提 要 二 十世 纪上 半叶的 中国女性 文学 ,第一次在 中国文学史上 以一个 整体 的 面 目,形 成 了与 主流 文学既 分庭抗礼 又融 汇合 进的 态势 ,成 为 中国文学富 于开 创 性 和 自我 生成 性 的崭 新 一 翼 。本 文 以人 文 主 义 的 价 值 立 场 梳 理 、 界 定 了女 性 文 学 概 念 内 涵 的 现 代 性 ,并 以现 代 性 为 特 定 角度 ,尝 试 较 为 深 入 地 分 析 二 十 世 纪上 丰 叶 中 国女 性 文 学 的特 质 , 力 求 套 正 评 价 这 一 时期 的女 性 文 学创 作 。 关 键 词 中 国女 性 文 学 二 十 世 纪 上 半 叶 现 代 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泛指妇女,常指成年女子〖woman〗 •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唐· 杜甫《兵 车行》 • 妻子〖wife〗 •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唐· 白居易十 七为君妇。——《乐府诗集· 焦仲卿妻》 • 又如:新妇(新娘);夫妇(夫妻);妇子(妻与子);妇氏(妇家。 妻子的娘家);妇翁(妻父) • 儿媳〖daughter-in-law〗 • 子之妻曰妇。——《尔雅》 • 父殁而子嗣,姑死而妇代。——《论衡· 偶会》 • 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 • ——《玉台新咏· 古诗 • 为焦仲卿妻作》 • 又如:妇姑(婆媳)
• 洪子诚著《中国当代文学史》第二十三章 “女作家的创作”;陈思和主编的《中国当 代文学史教程》第二十一章中把“女性写作 空间的拓展”看作是“新的写作空间拓展” 的一种表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 杨匡汉、孟繁华主编的《共和国文学50年》 列专章“女性意识与女性写作张炯编著《新 中国文学史》专列题为“女性文学的强旺” 的一编。以上四种教材,两种称“女性文 学”,两种称“女性写作”。在意义上似乎 可以互换。
• 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女权主义 主要是从经济和阶级斗争方面 要求妇女和男性的平等、要求 妇女的物质上的地位。 • 激进女权主义和自由女权主义 主要在“人”、“性”方面诉 求女性的解放。她们挑战的是 整个男性社会。
• 例如:美国的凯特· 米丽特《性 政治学》(1970年)第一次引 入“父权制”概念,认为妇女 受压迫的根源是 • “父权制”。 将女性与男性 完全对立起来。
西方女权主义三个阶段
• 第一代女权主义 • (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 • 第二代女权主义 • (20世纪初至60年代) • 第三代女权主义 • (20世纪60年代至今)
第一代西方女权主义 • 和欧洲工业革命同步。最初的 诉求是妇女在受教育和立法上 应当平等,在经济上与男性平 等。她们主要要求从经济方面 诉求妇女解放,对后来的女权 主义运动,尤其是社会主义女 权运动影响很大。
• 女性存在的缺失: • 女性遍布于世界与社会的各个 角落,但女性是非存在的,只 是男性的附属者和屈从者;这 种非存在的状态是社会男性强 权统治和不合理的历史造成的;
• 女性权力的实践: • 经济权力、政治权力、法律权 利等
• 女性安全保障: • 在家庭或公共场所里,女性经 常受到男性的攻击与骚扰,男 性中心单一性别统治,用强制 性的和暴虐的方式对待女性和 弱者,导致了女性的性恐怖主 义灾难;
• 与翟永明诗中“没有杀人 者也没有幸免者”《女人》 呼应 • • • • • 与残雪的小说《突围表演》 互文 X女士的困境是艺术的创 造与审美、艺术的传统与现代, 灵魂的虚无感与自我意识的困境 等等。
• 如果说男性主要是被社会权力 秩序围困的话,女性除了被社 会权力秩序围困之外,还被男 权文化、男权话语以及无处不 在的目光所围困,因此,女性 所处的包围圈更大。
女性意识
Feminine Consciousness
• 所谓女性意识,就是指女性对自身作为人, 尤其是女人的价值的体验和醒悟。对于男 权社会,其表现为拒绝接受男性社会对女 性的传统定义,以及对男性权力的质疑和 颠覆;同时,又表现为关注女性的生存状 况,审视女性心理情感和表达女性生命体 验。
女性文学的内涵
Hale Waihona Puke 西克苏斯• 在《突围》(Sorties)中,西 克苏列出了这些二元对立的概念: • 主动/被动 太阳/月亮 文化/自然 白天/黑夜 • 思想总是通过二元的、有等级区 分的对立而产生。
• 这些二元对立中的每一对,都 源于男与女这一基本对立,从 这里获得灵感。在男女对立中, 男人是主动的、文化的、光明 的、高的或一般来说与正面的 事物相联系,而女人则是与所 有被动的、自然的、黑暗的、 低的或者一般来说与负面的事 物相联系。
• 《周易》把“乾”比作阳性、 男性、主动的,把“坤”比作 阴性、女性、被动的。 • 乾:主 坤:顺
• 伊蕾写于1986年的组诗《被围困 者》,呈现了女性被围困的现实 处境、女性对被围困的感觉(房 间/墙/栅栏/锁链/禁锢),以及幻 想的解决方式(逃亡/疯狂/爆炸/ 死亡冲动),创造 了女性作为“被围困 者”的形象 。
• 倍倍尔的《妇女与社会主义》 一书的翻译,奠定了妇女一词 的政治意义。社会主义的妇女 观,主张妇女应该投身到社会 革命、阶级斗争、民族斗争的 洪流中,在社会、阶级、集团 的解放中解放自己。其话语属 于政治文化话语体系。
妇女文学与女性文学 • “妇女文学”这个词在我国二三 十年代就已出现,如谢无量 《中国妇女文学史》、梁乙真 的《清代妇女文学史》、谭正 璧《中国女性的文学生活》(后 改名为《中国女性文学史》)。

娜拉会走到哪里去?出走是一次行动不是 归宿,中国的娜拉大抵只能走到悲剧里去。 • 有个自尊心十分强烈的,带着妻儿大呼 一声“走,我们走!”走是容易的,甚至是 包涵着快感的,然而走到哪里去?张爱玲在 接下来的戏剧里为那高呼要走的寄人篱下者 写下这样一句台词:“走,到楼上去。” • 楼上楼下都呆不下去的时候去哪里?只 能幽我一默“走,到厨房去。” • 女人啊,中国的女人,你要想成为一个 传说中的好女人,就围着锅台转吧。无处可 去时,厨房也不失为一个避难所,在餐桌上 读写或者大哭一场。

努力发掘不同于男性的女性文学传统, 重评文学史;探求文学中的女性意识,研究 女性特有的写作、表达方式,关注女性作家 特有的创作状况。声讨男性中心主义传统文 化对女性创作的压抑,提倡一种女性主义写 作方式。女性主义批评在发张过程中广泛改 造和吸收了在当代西方影响很大的新马克思 主义、精神分析、解构主义、新历史主义等 批评的思路和方法,体现了它的开放性,增 强了它对父权中心文化的颠覆性。
妇女文学
妇 (会意。甲骨文字形,左边是“帚”,右边是 “女”。从女持帚,表示洒扫。本义:已婚的女 子) 同本义〖marriedwoman〗 妇,服也。从女,持帚,洒埽也。会意。谓服事人 者。——《说文》 女子谓之妇人。——《广雅》 士曰妇人,庶人曰妻。——《礼记· 曲礼》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唐· 杜甫《石壕吏》
• 《一间自己的屋子》, 对意识流 文学形态进行了人本主义阐释, 指出了女性作家与她们的生存 空间,尤其是创造性地提出“双 性同体”既是女性创作 的最佳状态,也是消 除男女差别的最好 途径。
• 在《一间自己的屋子》等作品 中所揭露的社会意识形态对女 性的压迫、女作家同男权世俗 观念的抗争不仅是物质方面的。 她在文学批评方面的超前意识 更奠定了女性 文学批评的发展趋 势。
弗吉尼亚· 伍尔芙
• 弗吉尼亚· 伍尔芙(1882-1941),英国女 作家,被誉为二十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 义的先锋。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她是伦敦 文学界的核心人物,同时也是布卢姆茨伯 里派的成员之一。最知名的小说包括《戴 洛维夫人》、《灯塔行》、《雅各的房 间》。《墙上的斑点》中应用了意识流的 技巧。
• “女性”以区别于旧式女人的作 为人的主体性为本质内涵, “妇女”则是一个被国家权利 政治化了的意识形态话语。” ——刘思谦
女性文学与女性写作
• 大约在80年代中期和90年代,出 现了女性主义文学这一新类型 • “女性写作”是又一个与“女性文 学”几乎并用的术语,只是出现得 较晚,在80年代的女性文学研究、 评论文章中几乎没有踪迹,到90年 代才大量可见。
• 弗吉尼亚· 伍尔夫在谈论女性写 作时认为女性写作面临着更多 的困难,其中之一便是对现存 的男性句式的转换,“直到她 写出一种能够以自然的形式容 纳她的思想而不至于压碎或歪 曲它的句子”。
后现代女权主义
• 后现代女权主义更重视超出女性 范围的哲学思考,社会主义和性 自由的色彩更浓厚。 • 在男女两性的关系上强调和谐。 • 主张用女性的话语创建女性文化。
• 从倾向上看: • 女权主义倾向于强调社会政治 • 女性主义倾向于强调社会文化 • (中国化了的理解)
女权主义关注的主要问题:
• 女性境遇的考察:
• 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低下、境遇悲 惨,而这不是天经地义的。无论是 女性的性别或者女性的社会地位、 身份或角色等,都是社会不平等的 现实给予的,女性是被构造的,没 有选择的权力和能力;
• 刘思谦把女性文学、妇女文学和女性主义文 学看作是中国女性文学在现代化进程中出现 的三种形态,刘认为我国女性主义文学大约 出现在80年代中期和90年代,女性主义文 学是那些“对中国妇女尤其是中国知识女性、 职业女性的精神成长和主体性建构进行了默 默和艰苦的探索”的作品,代表作家有张洁、 张辛欣、残雪、陆忆敏、萨玛、王小妮、伊 蕾、翟永明、张烨、张真、叶梦、斯妤、铁 凝、蒋子丹、方方、徐坤、徐小斌、陈染、 林白等。从刘文列举的作家看,全部是女性。
• •
易卜生(1828—1906) 《娜拉》
• 托尔斯泰(1828—1910) • 《安娜· 卡列尼娜》
第二代西方女权主义 • 20世纪初到20世纪60年代,世 界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殖民 制度瓦解,各种矛盾凸显,女 权主义勃兴。 • 主要流派有“激进主义女权主 义”、“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 女权主义、自由主义女权主义
• 在西方,始提出“女性写作”的“法国女权 主义者主要从后弗罗伊德主义的代表雅 克· 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和解构主义者雅 克· 德里达、罗兰· 巴特的理论中吸取营养, 注重对语言的象征系统的质疑,提出了‘女 性写作’的问题。她们认为,女性写作能够 在语言和句法上破坏西方式的叙述传统,这 种毁坏性便是妇女作品中的真正力量。同时, 这种‘女性写作’不一定出自女性作者之手, 一些男作家,比如乔伊斯的作品也属于‘女 性写作’的范围”。
• 女性文学,就是指文学作品以 人的解放为内核,以争取女性 独立地位为标志,并在创作上 表现出明显的性别特征和写作 姿态。 • 有鲜明女性意识的女性作家的 创作。
女性主义批评
• 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是以 女性为中心的批评,其研究对 象包括女性形象、女性创造和 女性阅读等。要求以女性视角 对文学作品进行全新解读,对 男性文学歪曲女性形象进行批 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