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思辨能力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请选择本专题中的一个案例,谈谈您对培养学生历史思辨能力的心得。

2、在日常教学中,您是否有培养学生历史思辨能力的意识?在这个过程中曾遇到过哪些问题?通过学习,您打算通过哪些途径加以破解?

3、培养学生的历史思辨能力对教师的学科素养提出了哪些要求?

以课标要求为基点培养学生思辨能力

就像专家在视频中讲到的那样,学生一直以来都认为历史背一下就可以考高分——“背多分”,往往忽视对自我思辨能力的培养,机械的识记一些历史知识,自然对历史的学习就达不到一个较好的效果,历史学科在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方面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我认为,历史教师不单单对学生有传授历史知识的任务,而更重要的是通过历史教学,努力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这种能力会让学生在未来的一生的学习、工作当中,发挥巨大的作用,让人终生受益。那么怎么样通过历史学习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辨能力呢?

专家给我们指明方向,首先必须以课标要求为基础,作为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依据。站在对人来历史文明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就拿历史必修一来说,主要是政治模块,政治活动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社会经济、文化活动密切相关,相互作用。本模块的基点就是通过对政治制度、政治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学习,让学生裂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制是人来社会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这就需要学生具有相应的概括能力,学生概括能力的高低往往受心理发展年龄阶段的制约,中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在他们身上已经开始发展。不过,毕竟因为他们还没有完全成熟,所以有时也会把正确的与错误的成份混在一起,培养学生的历史概括能力必须在研读历史教材、挖掘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中进行。在引导学生挖掘历史事件内在联系时,一般都按“是什么”、“为什么”、“说明什么”这三步去循序渐进地展开。比如,学习中国近代史历史上列强发起地一系列侵华战争,就引导学生按时间顺序,从背景、地点、经过、结果、签订的条约、影响以及失败的原因等方面进行概括。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整体轮廓、具体内容、前后顺序一目了然且避免了混淆。随着教学内容的推进,学生掌握的概括方法也越来越多,学生的历史概括能力也越来越强。

此外、我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历史教师要更新观念,改变教法,自觉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思维训练为主线”的原则,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懂得历史是一门思维性很强的学科。一些典型历史活动的前因后果及其发展过程特点的分析归纳,是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很好的方法,例如,在学习世界近现代史中的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可引导学生运用政治课上所学到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原理来分析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总结得出一般的共性原因:资产阶级革命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即为落后的生产关系不适应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新兴资产阶级必然要推翻旧的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道路;同时,革命之前,反映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思想运动都为革命作了思想动员(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的清教运动、法国大革命前的启蒙运动、美国独立战争前启蒙思想在北美殖民地的传播)。通过对革命过程的分析,得出共性的认识:资产阶级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必将受到各种旧势力的百般阻挠,必然是曲折前进。通过对革命影响的分析得出:革命初步确

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开始步入近代法制化的社会,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有了这些规律性的认识,对以后学习工业革命以来的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就有了一个很好的基础了。

学习历史还需要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这一点我认为我校现行的“3、15”高效课堂模式就是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做法,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开展课堂讨论。针对一些重大而学生又难以理解的问题,在老师的启发下让学生分析思考,开展讨论,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辩解能力。课堂讨论要针对历史上的重大问题,学生辩论要集中时间,语言要简练,并要注意引导,在分析、辩论的过程中形成共识,起到锻炼语言表达能力的作用。

总之、中学生素质的提高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包括我们高中历史教师在内的各科教师共同努力,来锻造具有各方面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我们身肩使命,责无旁贷!

二、

站在对人来历史的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过程,是在表象、概念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一系列认识活动的过程。思维能力便是人在这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

在传统教学中,中学生对历史学科形成的概念却是“死记硬背”。许多学生平时根本不重视历史学科的学习,考试时就突击背几天去应付。要扭转这一局面,是社会学科的必修课,有其他学科不能取代的功能。从而逐步改变学生学习历史的态度,提高学习历史课的兴趣;进而再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归纳、概括、综合等思维方法,促使学生主动拿起“思维”这一武器,积极运用各种思维方法和逻辑形式梳理各种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分析各种历史现象、历史关系,并重新归类组合,形成眉目清晰、条理分明的历史网络图,自觉摈弃死记硬背的陈旧学习方式,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因材施教,传授科学思维方式。历史学科的思维方式是一个分析和综合的过程。分析和综合是认识历史现象和形成科学概念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分析的目的是为了综合,而综合又必须以分析为基础。一般来说,分析中有综合,综合和分析统一、互相依从。如要形成“民族英雄戚继光”的概念,首先应分析:戚继光抗倭的背景、具体功绩、取胜原因等,然后综合为:戚继光是明朝抗击外国侵略者的民族英雄。其实这就是历史思维过程的一种形式。历史思维还是一个“比较”和“概括”的过程。“比较”就是对历史上发生的许多现象的某些因素进行对比,从而概括出它们的联系和区别。

三、理解能力的培养

理解能力是素质教育对历史教学考查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学生深入领会和把握教材提供的知识的中心环节,更是学生运用已知解决未知问题,达到“以史为鉴”的基础和关键。

历史的理解要注意理解历史的多样性。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线索、层次等方面,多方面理解,对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广度和灵活性有很大的益处。要注重历史的连贯性。培养学生对任何事物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有着连贯的思维。要注意历史的规律性。规律性体现了历史发展最本质的东西,可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要注意理解历史发展的因果性和连续性,便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系统看问题的综合能力。

四、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重视课前的语言表达训练,教学中,规定每节课前五分钟由一名学生讲一个历史小故事。起初,一些学生语句繁琐、表达不清,甚至出现中断的现象。半个学期以后,学生已经能够积极参与,并在五分钟内将一个历史小故事完整而明确地表达出来。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丰富了历史知识。

精心设计课前提问。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欲望。在讲美国独立战争时,首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美国国旗吗?它是由几部分组成的?”“它们各代表什么?”同学们被吸引住了,纷纷回答。通过课前提问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了学习兴趣,从而使其积极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

开展课堂讨论。针对一些重大而学生又难以理解的问题,在老师的启发下让学生分析思考,开展讨论,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辩解能力。例如,在讲“西安事变”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时,围绕“蒋介石该不该杀”这一问题开展讨论。开始由学生自由讨论,各抒己见。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让他们理解中共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伟大举措的重要意义。课堂讨论要针对历史上的重大问题,学生辩论要集中时间,语言要简练,并要注意引导,在分析、辩论的过程中形成共识,起到锻炼语言表达能力的作用。

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朗读对学生领悟课文内容,增强语感,激发情趣,培养想象力有特殊作用。教学中,选择课文中一些有教育意义或与课文内容紧密相关的段落让他们朗读。一方面要求必须用普通话,语言流畅、吐字清晰;另一方面要求语言的美感,强调特定历史环境中的意境美、形象美。通过不断实践,大多数学生朗读时不仅声音宏亮、吐字清晰、流畅,而且抑扬顿挫,有强烈的感情色彩。朗读训练既牢固掌握了历史知识,又锻炼了口才。

模拟讲课。这是对学生职前智能的一次综合训练。活动初期,很多学生由于胆怯,讲课时语句生硬,更谈不上语言的美感了。这时,要给予鼓励并及时指导,动员学生相互交流,积极配合。经过努力,大多数学生在讲台上不仅落落大方,而且语言生动流畅。模拟实习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巩固了所学知识,强化了语言的表达能力。

历史思维的核心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有意识地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来分析各种历史现象的本质及其关系。如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及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制约作用,来深刻揭示人类社会变革的根本原因;用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原理来深刻阐明每一历史阶段内各种政治力量的政策方针及对社会历史发展的作用。这种演示的教学法要贯穿于高中历史教学的全过程之中,通过潜移默化的理论熏陶,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学生的能力提高了,不仅可促进对历史课的学习,而且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