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文本加强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读文本加强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中学语文论文

细读文本加强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高海燕张洁的《拣麦穗》是一篇美文,作者用她独特的艺术魅力,从旧时农村姑娘拣麦穗的特定风情写起,描述了两种梦想及其破灭:一是姑娘们拣麦穗时的梦想和梦想的破灭;二是“我”的梦想和梦想的破灭。文章着力要表现的是卖灶糖的老汉和“我”之间纯洁的感情,借此抒发对美好事物逝去的忧伤和惆怅。鉴赏这篇文章,学生理解不了卖灶糖的老汉和“我”之间纯洁的感情,认为这种感情是一种畸形的男女之爱情。怎样正确认识这种感情?是教学的难点所在。细读课文,这种纯洁的感情浸透字里行间。

首先,我们细读文章结尾的三处直白。

第一处是我听到卖灶糖的老汉老去了。“我”哭了,“哭那陌生的,但却疼爱我的卖灶糖的老汉”。“陌生”和“疼爱”是矛盾的,疼爱“我”的一定是熟悉的人,但“我”对老汉却不熟悉,他年岁几何?哪里人?家里情况如何?“我”一概不知,也没有“知”的意识。“我”想知的是,他来的时候,带给“我”的是灶糖?甜瓜?红枣?……老汉的糖果,带给了“我”人性的温暖。这“陌生”和“熟悉”组合在一起,说明“我”对老汉的依恋,是物质匮乏年代,一个贪吃小女孩对食物的渴盼。

第二处是“我”的心理独白。“后来我常想,他为什么疼爱我呢?无非我是个贪吃的、因为丑陋而又少人疼爱的孩子吧。”很显然,老汉对“我”的疼爱是一个长辈对缺乏关爱的小孩的呵护,不是亲人,表达出来的感情却胜似亲情。

第三处是“我”长大后的感悟。“等我长大以后,总感到除了母亲,再没有谁能够像他那样朴素地疼爱过我——没有任何希求,也没有任何企望的。”三个“没

有”,不正是对老汉纯洁感情的由衷讴歌吗?

其次,细读叙写老汉和“我”相处的故事时,众多的描写文字,也生动有趣地写出了这种感情的纯洁。

先看对“我”的描写:“我”跟着村里的姑娘拣麦穗,关注的是蚂蚱和蝴蝶,说明“我”玩心很重;“我”大言不惭地告诉二姨拣麦穗备嫁妆,要嫁给有“齐颈白发”、“脸上的皱纹一道挨着一道”、有“一嘴的黄牙”的卖灶糖的老汉,表现了“我”的懵懂无知;“我”嫁给老汉的理由是“我要天天吃灶糖呢”,表现了“我”的幼稚单纯。总之,对“我”的类似的描写,暗示出“我”的年幼无知,还不懂得男女之情。

再看对老汉的描写:从外表来看,老汉又老又丑,他怎么可能引起人们的关注?因而心里的孤寂可想而知;加之居无定处,漂泊为生,怎敢奢望爱情?“不等你长大,我可该进土了”,与其说是对“我”的调侃,不如说是道出了老汉生存的窘状。但老汉慈祥善良,他开始找“我”,无非是逗乐凑趣儿,几句简单的对话下来,小女孩的童心童趣、毫不设防的依赖亲近,让老汉品味到了人间的一绺温情,这正是他非常需要可又无法从别处轻易得到的,于是他尘封多年、几近枯死的亲情本能激活了。老汉对我的爱朴素而纯洁!

第三,要引领学生认真思考两种梦想之间的关系。

文章着力要写的是“我”的梦想,第一部分从姑娘们的梦想写起有什么作用呢?其实第一部分是为下文写“我”的梦想的幼稚、纯真作铺垫。

阅读这篇文章,学生体会不到卖灶糖的老汉和“我”之间感情的纯洁,暴露出了学生思辨能力缺乏。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刻不容缓。高中阶段是学生思维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一

时期学生的辩证逻辑思维日趋发展,如果不重视思辨能力的培养,肯定会影响其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甚至影响其终身全面发展。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语文学科责无旁贷。语文学科是训练语言能力的工具学科,而语言和思维是辩证统一的。

2003年国家制定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十分重视思辨能力的培养,它明确规定:“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语文阅读如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我认为,加强文本细读是一种很好的方法。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立足于文本,细致地、反复的阅读,悉心体味,挖掘出文本的内涵。如上所述,要正确理解卖灶糖的老汉和“我”之间纯洁的感情,需要对《拣麦穗》细致阅读。但置身教学第一线,笔者发现,阅读教学知识化、试题化现象普遍,不重视文本的细读,忽视思维的碰撞,忽略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阅读《拣麦穗》,学生思辨能力缺乏,这只是一个个例,阅读其他课文有没有类似问题?笔者抛砖引玉,希望引起行家共鸣。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学生个性化思维培养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研究”(2014ZJK021)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广东广州市第八十六中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