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思想史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时期的教育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艺” 。此外汉文经学,要贯穿始终。
京师同文馆是清末洋务运动的产物,是带有某 些资本主义因素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学堂,是 洋务学堂的典型。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它被 视为最早的新式学堂,是中国近代新教育的开 端。
(五)对新式学堂的评价 1.新式学堂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和买办性 2.开设“西文” “西学”课程,对封建教育进
第十章 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 时期的教育
第一节 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
一、创办新式学堂
(一)外国语(方言) 学堂
1.京师同文馆:1862年 恭亲王奕訢奏请在北京 创办的外国语学堂。
2.上海广方言馆:1863年李鸿章奏请“仿照同 文馆之例”,在上海设立的外国语学堂。
3.广州同文馆:1864年广州将军瑞麟等奏请仿 照上海广方言馆之例,在广州开设的外国语学 堂。
两监督带赴法国,学习制造。
(三)选派驾驶学生12名,交两监督带赴英国
学习驾驶兵船。
是最早的官办新式学校 清政府在与外国列强的交涉中,深感“语言不
通,文字难辩,一切隔膜”,因而受人欺蒙,培养 “通事” 、“译员”即成为当务之急。 1861 年1月20日清政府批准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下 设立京师同文馆,并于1862年6月正式开学。
1862年设英文馆; 1863年设法文馆和俄文馆; 1866年设算学馆; 1872年设德文馆; 1896年设东文馆; 1902年并入京师大学堂 课程是外国语居首位,外语通后, “方可兼习别
1887年新疆俄文馆 1888年台湾西学馆 1889年晖春俄文书院 1893年湖北自强学堂
(二)武备学堂
1.福建船政学堂 1866年闽浙总督左宗棠奏请于福建船政
局福州马尾船厂附设船。 政学堂
2.上海江南制造局操炮学堂:1874年设立,是我 国近代最早的军事工程学堂。
3.广东实学馆:1880年 4.天津水师学堂:1880年 5.天津武备学堂:1885年,是我国近代陆军军官
1872年8月11日,第一批幼筒30名由陈兰彬带 领从上海搭船赴美,1873年、1874年、1875年, 第二、第三、第四批各30人相继成行。
这些学生除在国外学习“西学”外,还必须在 留学监督的领导下“随时课以中国文义” 。
出于使祖国富强的强烈愿望,留美幼童大多选 择了国家急需的机械、铁路、矿冶、邮电、 造船以及各类军事工业等专业学习。 2.Fra bibliotek夷之长技以图自强
(一)清末幼童留美计划
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和“数千年未有之强 敌”,一大批思想意识先进的士大夫提出要学习 西方,以图自强,达到“比而齐之”、“驾而上 之”的目的。于是,容闳、奕忻、文祥、李鸿章、 曾国藩等这些中国近代运动的倡导者,在设新式 学堂、引进西方科学的同时,在1872年极力促成 了幼童留美计划的成行,中国近代的留学教育于 是开始了。
1875年初,沈葆桢委派日意格回法国为船政局 采购设备,奏请清廷准予乘日意格回国之便,带 领几名学生“游历英吉利、法兰西等处”,以 “开扩耳目”。清廷同意,于是驾驶学堂学生刘 步赡、林泰曾,制造学堂学生魏瀚、陈兆翱、陈 季同5人同往。前2人被安排在英国高士堡学堂学 习,并在英国大兵舰上历练;后3人在法国马赛、 蜡孙两处船厂学习制造。这5名学生实际成为以 后大批派遣赴欧留学生的先声。
学校之始。
1886年广东黄埔鱼雷学堂 ; 1887年广东水陆师 学堂 ; 1888年北京昆明湖水师学堂 ; 1889年 山东威海卫水师学堂 ; 1890年江南水师学堂; 1890年奉天旅顺口鱼雷学堂; 1894 年山东烟台海 军学堂; 1895年江南陆师学堂; 1898年湖北武
备学堂。
(三)科技学堂
第一批留美幼童
1881年,因监督吴子登 的顽固思想,认为留学 生沾染洋气,“他日纵 能学成回国,非特无益 于国家,并且有害于社 会”为理由,几乎将所 有学生召回,留下学习 的只有少数人而已。
(二)留学欧洲
1873年12月7日,船政大臣沈葆桢在《船工 将竣谨筹善后事宜折》中提出派遣学生赴欧 留学的建议,清廷很快将沈葆桢的奏折批转 总理衙门“速议具奏”。 总理衙门组织南、 北洋通商大臣及左宗棠等就派遣船政学堂学 生赴欧留学一事进行讨论。总理衙门在征求 上述意见后,对于福建船政学堂派遣留学人 员一事表示原则同意。
1877年初,由李鸿章领衔,沈葆桢 等反复讨论议定
的《选派船政生徒出洋肄业章程》上奏清廷,很快
获准。这是继曾国藩等拟订的幼童赴美留学章程之
后在中国近代留学史上又一部重要文献。
《章程》的主要内容有:
(一)奏派华洋监督各一员,不分正、副,共
同负责出洋肄业事务。
(二)选派制造学生14名,制造艺徒4名,交
1876年福州电气学堂; 1880年天津电报学堂; 1882年上海电报学堂; 1891年湖北算术学堂; 1894年天津医学堂; 1895年山海关铁路学堂; 1896年南京铁路学堂; 1896年湖南湘乡东山 精舍; 1896年南京储才学堂; 1898年湖北农 务学堂; 1898年湖北工艺学堂。
(四)京师同文馆
1870年冬,曾国藩任命 陈兰彬为总监,容闳为副 总监,根据曾国藩与李鸿 章拟定的《奏选派幼童 赴美肄业办理章程折》, 开始办理幼童赴美事宜。
《章程》主要内容为:
①每年选派30名幼童到 美国学堂学习,四年共派 遣120名; ②幼童从上海、 宁波、福建、广东等地 挑选,年龄为十三四岁到 二十岁; ③肄业年限为 15年,学成后全部回国 听候派用;等等。
行了一些改革 3.洋务学堂在学习和传播西方近代自然科学
知识方面、在社会实践等方面起了开创讲究 实用科学的新风气
二、留学教育
留学教育是洋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派遣留学生的原因: 1.开眼看世界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中国被迫签定了一系列的
不平等条约,国家处于落后挨打甚至被瓜分的 局面,洋务派认为若想改变这种状况,必须熟悉 西方,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
京师同文馆是清末洋务运动的产物,是带有某 些资本主义因素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学堂,是 洋务学堂的典型。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它被 视为最早的新式学堂,是中国近代新教育的开 端。
(五)对新式学堂的评价 1.新式学堂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和买办性 2.开设“西文” “西学”课程,对封建教育进
第十章 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 时期的教育
第一节 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
一、创办新式学堂
(一)外国语(方言) 学堂
1.京师同文馆:1862年 恭亲王奕訢奏请在北京 创办的外国语学堂。
2.上海广方言馆:1863年李鸿章奏请“仿照同 文馆之例”,在上海设立的外国语学堂。
3.广州同文馆:1864年广州将军瑞麟等奏请仿 照上海广方言馆之例,在广州开设的外国语学 堂。
两监督带赴法国,学习制造。
(三)选派驾驶学生12名,交两监督带赴英国
学习驾驶兵船。
是最早的官办新式学校 清政府在与外国列强的交涉中,深感“语言不
通,文字难辩,一切隔膜”,因而受人欺蒙,培养 “通事” 、“译员”即成为当务之急。 1861 年1月20日清政府批准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下 设立京师同文馆,并于1862年6月正式开学。
1862年设英文馆; 1863年设法文馆和俄文馆; 1866年设算学馆; 1872年设德文馆; 1896年设东文馆; 1902年并入京师大学堂 课程是外国语居首位,外语通后, “方可兼习别
1887年新疆俄文馆 1888年台湾西学馆 1889年晖春俄文书院 1893年湖北自强学堂
(二)武备学堂
1.福建船政学堂 1866年闽浙总督左宗棠奏请于福建船政
局福州马尾船厂附设船。 政学堂
2.上海江南制造局操炮学堂:1874年设立,是我 国近代最早的军事工程学堂。
3.广东实学馆:1880年 4.天津水师学堂:1880年 5.天津武备学堂:1885年,是我国近代陆军军官
1872年8月11日,第一批幼筒30名由陈兰彬带 领从上海搭船赴美,1873年、1874年、1875年, 第二、第三、第四批各30人相继成行。
这些学生除在国外学习“西学”外,还必须在 留学监督的领导下“随时课以中国文义” 。
出于使祖国富强的强烈愿望,留美幼童大多选 择了国家急需的机械、铁路、矿冶、邮电、 造船以及各类军事工业等专业学习。 2.Fra bibliotek夷之长技以图自强
(一)清末幼童留美计划
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和“数千年未有之强 敌”,一大批思想意识先进的士大夫提出要学习 西方,以图自强,达到“比而齐之”、“驾而上 之”的目的。于是,容闳、奕忻、文祥、李鸿章、 曾国藩等这些中国近代运动的倡导者,在设新式 学堂、引进西方科学的同时,在1872年极力促成 了幼童留美计划的成行,中国近代的留学教育于 是开始了。
1875年初,沈葆桢委派日意格回法国为船政局 采购设备,奏请清廷准予乘日意格回国之便,带 领几名学生“游历英吉利、法兰西等处”,以 “开扩耳目”。清廷同意,于是驾驶学堂学生刘 步赡、林泰曾,制造学堂学生魏瀚、陈兆翱、陈 季同5人同往。前2人被安排在英国高士堡学堂学 习,并在英国大兵舰上历练;后3人在法国马赛、 蜡孙两处船厂学习制造。这5名学生实际成为以 后大批派遣赴欧留学生的先声。
学校之始。
1886年广东黄埔鱼雷学堂 ; 1887年广东水陆师 学堂 ; 1888年北京昆明湖水师学堂 ; 1889年 山东威海卫水师学堂 ; 1890年江南水师学堂; 1890年奉天旅顺口鱼雷学堂; 1894 年山东烟台海 军学堂; 1895年江南陆师学堂; 1898年湖北武
备学堂。
(三)科技学堂
第一批留美幼童
1881年,因监督吴子登 的顽固思想,认为留学 生沾染洋气,“他日纵 能学成回国,非特无益 于国家,并且有害于社 会”为理由,几乎将所 有学生召回,留下学习 的只有少数人而已。
(二)留学欧洲
1873年12月7日,船政大臣沈葆桢在《船工 将竣谨筹善后事宜折》中提出派遣学生赴欧 留学的建议,清廷很快将沈葆桢的奏折批转 总理衙门“速议具奏”。 总理衙门组织南、 北洋通商大臣及左宗棠等就派遣船政学堂学 生赴欧留学一事进行讨论。总理衙门在征求 上述意见后,对于福建船政学堂派遣留学人 员一事表示原则同意。
1877年初,由李鸿章领衔,沈葆桢 等反复讨论议定
的《选派船政生徒出洋肄业章程》上奏清廷,很快
获准。这是继曾国藩等拟订的幼童赴美留学章程之
后在中国近代留学史上又一部重要文献。
《章程》的主要内容有:
(一)奏派华洋监督各一员,不分正、副,共
同负责出洋肄业事务。
(二)选派制造学生14名,制造艺徒4名,交
1876年福州电气学堂; 1880年天津电报学堂; 1882年上海电报学堂; 1891年湖北算术学堂; 1894年天津医学堂; 1895年山海关铁路学堂; 1896年南京铁路学堂; 1896年湖南湘乡东山 精舍; 1896年南京储才学堂; 1898年湖北农 务学堂; 1898年湖北工艺学堂。
(四)京师同文馆
1870年冬,曾国藩任命 陈兰彬为总监,容闳为副 总监,根据曾国藩与李鸿 章拟定的《奏选派幼童 赴美肄业办理章程折》, 开始办理幼童赴美事宜。
《章程》主要内容为:
①每年选派30名幼童到 美国学堂学习,四年共派 遣120名; ②幼童从上海、 宁波、福建、广东等地 挑选,年龄为十三四岁到 二十岁; ③肄业年限为 15年,学成后全部回国 听候派用;等等。
行了一些改革 3.洋务学堂在学习和传播西方近代自然科学
知识方面、在社会实践等方面起了开创讲究 实用科学的新风气
二、留学教育
留学教育是洋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派遣留学生的原因: 1.开眼看世界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中国被迫签定了一系列的
不平等条约,国家处于落后挨打甚至被瓜分的 局面,洋务派认为若想改变这种状况,必须熟悉 西方,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