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与现代文明是否存在冲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7年第五期文化视点

社会上掀起“国学热”,影响最大的当推中国人民大学成立国学院之事,人大校长纪宝成先生力倡其事,聘请傅璇琮、冯其庸等著名学者担任国学院教授,引起世人关注。除此以外,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也成立国学研究院,湖南大学岳麓书院、苏州大学均设立国学所,笔者任职的暨南大学举办“暨南国学系列讲座”,并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合作陆续推出“暨南国学丛书”共计13种,北京、广州等地民间也掀起读经之风、兴办国学幼儿班。可以说,传统的“国学”引起了人们普遍的关注。如何看待这种“国学热”,传统“国学”与现代文明是否存在冲突?笔者试作如下解读,以求教于方家。

一、如何看待当前“国学热”现象

所谓“国学”的概念,没有一个统一的、权威的界定,但是,至少可以从两个层面上来理解:相对于西方的学术文化而言,它是指中国特有的学问;相对于国内新兴学科、应用型学科而言,它是指中国古代传统的学术文化,包括文学、史学、考古学、文字学、哲学、文献学等等。

国学热的兴起是社会的必然,也是时代的必然。20世纪可以说是一个不断向国外尤其是向西方学习的世纪,从“五四”运动一批有识之士如胡适、陈独秀等人高举“打倒孔家店”旗帜开始,西方的技术、思想就源源不断地输送进来;50年代学习苏联模式;七八十年代甚至出现全盘西化的观点,与此同时,国学的地位日渐衰微。我们不反对学习西方,然而,不能厚此薄彼

,要做到喜新而不厌旧,更重要的是,无

“国学”与现代文明

是否存在冲突?

程国赋

42

2007年第五期

文化视点

论在经济建设还是在学术文化领域,人们逐渐发现,全盘西化的观点根本行不通,人们还发现,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如忠贞、爱国、孝义等在渐渐淡化并消失,因此振兴国学是势在必然。

国学热的兴起也是学科建设的需要。20世纪以来,学科划分渐趋细密,这给很多新兴学科的发展带来契机。然而,久而久之,学科划分过细所带来的弊端也日益暴露出来,那就是视角的单一、视野的窄狭。比如说,做文学研究的人,欠缺史学和哲学知识;研究当代文学的不了解古典文学;同样是研究古典文学,做唐代文学研究的不了解明清文学,从事诗歌研究的不了解古典小说,这样的情况很常见。提倡国学,至少可以开阔视野,培养综合型人才,应对复杂多样的社会挑战。

二、复兴国学,如何把握传统和现代的融合总的来看,国学与现代文明不会产生冲突。当然,国学中也有一些需要扬弃的成分,比如,忠君思想、“存天理、灭人欲”的观念、“三从四德”的意识等等,都是与现代文明背道而驰的。然而,国学的主体内容却是与现代文明相一致的,例如,孔子的仁爱精神,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积极进取精神,屈原的爱国思想,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不也是现代文明所应提倡的吗?在现今世界,我们强调“以人为本”,其实质与古代的民本思想也是有相通之处的。

在现代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在全球经济、文化一体化的今天,提倡复兴“国学”,是要保存我们民族的特色,保存我们民族文化之

“根”。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面对全球一体化,不是丢弃国学;相反,是要弘扬我们的民族文化,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融入世界。

提倡复兴“国学”不是盲目地复古,而是吸收民族文化的精华,做到“古为今用”。比如,对待清代以考据为主的乾嘉学派,我们要学习的是他们的实证精神,借鉴他们严谨的治学态度,吸纳他们的研究成果,而对于他们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不关注现实(这也是当时特定的社会所决定的)的做法则不敢苟同。明末东林党领袖顾宪成写的一副对联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我们在提倡国学,诵读经书、诗词的同时,也要关注现实,做到古今融合、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统一。

三、复兴国学的本质与具体措施

复兴国学的本质,一要复兴国学的精神,复兴中华民族的美德,这是我们本民族的“脊梁”,没有了“脊梁”

,我们如何能站立于世界之林?二要传播中华优秀文化,过去我们曾经过分重视向西方学习,忽视了对本民族文化的继承和传播,虽然有些学人在做这样的工作,但就全社会而言,民族文化丢弃得太多、太快,长此以往,我们就会成为“数典忘祖”的一代。

复兴国学,应该从哪些方面做起?我觉得至少要从两个方面做起:

一、明确国学的概念、意义及价值。什么是国学?它与我们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有什么关系?国学与文史哲诸学科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如何?在今天,国学有无存在的价值?如何看待国学、利用国学?这些问题都值得探讨。可以通过报纸、电视等媒体展开讨论,消除世人对国学的误解和隔膜,增强大家对国学的认同和了解,提高国学的地位。

二、着眼于我们现今的教育体制,在不同的教育阶段,实施不同的国学教育。比如,在中小学阶段,把国学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爱国教育中重要的一部分,编印《国学基础》或《国学入门》之类的教材,组织国学竞赛、讲座,使中小学生在身心发育的同时,具备较良好的国学素质,打下较好的国学根底。为了保证中小学阶段的国学教育不至于走过场、摆形式,可以考虑在中考、高考课程中增加一定比例的国学考试的内容。不过,我不赞成在中小学开设国学实验班的做法,让孩子们专修国学,别的课程不学或者学得很少,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是“跛腿”的,难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在大学阶段,可以设立国学班、国学所、国学研究中心、国学院等多种形式,加强国学的教学与研究。建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设立国学学士、硕士乃至博士学位,区别于文学、历史学、哲学等学位,以应对形势发展的需要;建议教育部设立国学研究基地,加强对本民族文化的继承与研究。

“国学热”是否能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复兴?传统文化丢弃得太多、丢弃得太久,指望一阵“国学热”就能够复兴中国传统文化,恐怕不太现实。但是,如果我们将这种“国学”热持续下去,倡导读经、读诗、读词,弘扬国学精粹,再加上国家行政部门从人才培养、教育制度改革、经费投入诸方面予以扶持,我想,传统文化的复兴就有希望。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文学院

4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