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中的以人为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首先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什么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需要从两个方面来把握。

首先是“人”这个概念。“人”在哲学上,常常和两个东西相对,一个是神,一个是物,人是相对于神和物而言的。因此,提出以人为本,要么是相对于以神为本,要么是相对于以物为本。大致说来,西方早期的人本思想,主要是相对于神本思想,主张用人性反对神性,用人权反对神权,强调把人的价值放到首位。中国历史上的人本思想,主要是强调人贵于物,“天地万物,唯人为贵”。《论语》记载,马棚失火,孔子问伤人了吗?不问马。说明在孔子看来,人比马重要。在现代社会,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作为一种发展观,人本思想都主要是相对于物本思想而提出来的。

其次是“本”这个概念。“本”在哲学上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世界的“本原”,一种是事物的“根本”。以人为本的本,不是“本原”的本,是“根本”的本,它与“末”相对。以人为本,是哲学价值论概念,不是哲学本体论概念。提出以人为本,不是要回答什么是世界的本原,人、神、物之间,谁产生谁,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而是要回答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什么最重要、什么最根本、什么最值得我们关注。以人为本,就是说,与神、与物相比,人更重要、更根本,不能本末倒置,不能舍本求末。我们大家所熟悉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以及“学校教育,学生为本”等,都是从“根

本”这个意义上理解和使用“本”这个概念的。

那么教师在课堂中如何做到以学生为本?杜郎口中学坚持的32个字就是以学生为本“人人参与,个个展示,尝试成功,感受快乐,激活思维,释放潜能,自主学习,个性发展”。这32个字讲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没有一定的教学理念的沉淀,一般教师都很难做到。传统的课堂:教师怕少讲学生不懂,学生不能理解;评价一堂课的好坏是以教师讲得好不好,而不是以学生学得是否主动来评判;教师在一堂课中成为霸主,学生只充当观众;教师担心课堂出“问题”,学生上课后没问题。课堂上“放手”就是爱,这种不关心学生学得如何,就是教育的失败,缺乏以人为本的理念的教师都是这样天天在课堂中扮演中自己认为很好的角色。

教师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尝试改革自己的教学:

一、让学生充分表现自己。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事你就不会做第二遍,除非被逼迫。而一个人做事的兴趣在哪里?我认为兴趣源于一个人的表现欲,表现后的成就感,成就后被人的认同心。一个在课堂上一言堂的老师,学生很少有表现的机会,表现的欲望长期受到压抑,学生就成了旁观者,你老师上课生动他还能听点,如果教死书,学生的心就会离你越来越远,长此以往就是你一个人唱独角戏了。这就印证了这样一句话:学生学习的敌人是依赖,老师教

学的悲哀在于包办。这何以体现以学生为本。

二、给学生充分思维的空间。

一节课的好坏,并不在于这节课多么热闹,华而不实的课堂是虚假的繁荣。因此我认为让学生思维灵动、有思想的课才是对学生负责任的课,才是以人为本的好课。课堂上虽然静悄悄,但学生的思维在老师的引导下“急行”,学生在思维并解决问中得到快乐,让学生在思维中发现疑点而深入,课堂出现的疑点是课堂的最大价值之所在。

三、允许学生思想多元。

教学中老师不能过多的强调问题答案的唯一性,这样学生才会在你引导下有“主见”。下面我来看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姓张的财主,养了三个女儿,分别结婚出嫁了。大女婿为官,二女婿做食品加工,三女婿做丧葬礼仪。

一年中秋之夜,三个女儿和各自的丈夫一起回娘家。张财主让命令他们三个女婿按照自己说出的题目做诗,规定以“圆又圆,缺半边,乱糟糟,静悄悄”为题各作诗一首。

大女婿有文化道:“中秋月亮圆又圆,初七初八缺半边,满天星星乱糟糟,深更半夜静悄悄。”

二女婿道:“中秋月饼圆又圆,咬掉一口缺半边,上面芝麻乱糟糟,吃到肚里静悄悄。”

三女婿道:“父母双亲圆又圆,死掉老头缺半边,一家哭得乱糟糟,一起死掉静悄悄。”

从这个故事我们看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经验,也就有不同的答案那是自然的事。什么东西的出现,都不可能是无根之水、无本之末。在课堂上不允许学生有不同言论,就是扼杀学生的灵动的思想,这何以“以人为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