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

合集下载

人教鄂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一单元)

人教鄂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一单元)

人教鄂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一单元)1天气与气候一、教学目标:1.认识气温计,研究使用气温计测量气温。

2.能根据测量的一天气温数据,绘制气温折线统计图,并分析和描述一天中气温变化大致规律。

3.对气温变化的研究有兴趣,初步认识长期观测和记录数据的重要性。

4.在描述气温变化规律的交流活动中,愿意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并分享自己的发现。

二、教学重点:识气温计,研究使用气温计测量气温。

三教学难点:能根据测量的一天气温数据,绘制气温折线统计图,并分析和描述一天中气温变化大致规律。

四、教学准备(一)教师准备1.各种类型的气温计、简易气温计(每组一个)、当地近期一天中分段测量的气温数据。

2.最好选择晴天时上本课。

(二)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铅笔等。

五、安全留意事项:1.在组织学生到室外测量气温的举动中,要提前分好小组,引导小组成员明确承担的测量或记录任务,强调室外举动的规律要求,防止学生脱离小组自在动作。

2.提示学生保护好测量所用的器具,避免发生不测。

六、教学过程(一)提出和聚焦问题1.围绕最近一段时间的天气展开谈话。

围绕这一话题,学生可能会谈到许多内容,如冷或热、温度、刮风、下雨等。

2.提出以下问题,并聚焦到“气温”上:·人们在描述天气时,经常会提到气温,气温是甚么?·人们是怎样知道每天的气温的?·一天中的气温是怎样变化的?(二)科学实践活动:测量气温1.认识气温计的基本结构。

引导学生窥察气温计,说一说气温计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并知道温度的根本单位是“℃”读作“摄氏度”。

2.研究使用气温计测量气温。

(1)让学生自主使用气温计开展测量气温的活动。

(2)结合测量的结果,提问:·你是怎样测量气温的?·你测量的结果和其他同学测量的一样吗?·为什么一些同学测量的结果不同呢?(3)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引导学生讨论使用气温计测量气温时,应该注意哪些事项。

教师总结大家的意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使用气温计测量气温的正确方法。

鄂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

鄂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

鄂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鄂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概述一、科学探究1. 科学探究的概念:科学探究是获取科学知识、理解自然规律的基本途径。

2. 科学探究的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3. 科学探究的方法:观察、实验、调查、资料分析等。

二、生物与环境1. 生物的特征:需要营养、呼吸、排泄废物、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生长和繁殖。

2.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温度、湿度、光照、水质等环境因素对生物的生长发育有重要影响。

3.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必须适应环境,同时生物的活动也会改变环境。

三、植物的生长与发育1. 植物的生命周期:种子发芽、生长、开花、结果、衰老、死亡。

2. 植物的生长条件: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水分、必要的养分和光照。

3. 植物的繁殖方式:种子繁殖和无性繁殖(如扦插、压条等)。

四、动物的分类与习性1. 动物的分类:根据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动物可以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2. 动物的习性:包括食性、活动时间、繁殖方式等。

3. 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家畜、宠物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同时动物也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物质的状态变化1. 物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2. 状态变化的过程: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

3. 状态变化的特点:吸收或释放热量,体积和密度的变化。

六、力与运动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或形状。

2. 力的分类:重力、摩擦力、弹力、支持力等。

3. 运动的描述:速度、方向、加速度等物理量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

七、简单机械1. 杠杆原理:杠杆是一种简单的机械,通过改变力的作用点和作用方向,可以省力或省距离。

2. 滑轮系统: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组合使用可以更省力。

3. 斜面原理:斜面是一种简单的机械,通过增加作用距离,可以减少克服重力所需的力。

八、电与磁1. 静电现象:摩擦可以使物体带电,带电体之间存在相互吸引或排斥的作用。

人教鄂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 第一课 一天的气温

人教鄂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 第一课 一天的气温
课程基本信息
课例编号
学科
科学
年级
四年级
学期
春季
课题
一天的气温
教科书
书名:义务教育教科书科学 四年级下册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湖北教育出版社
教学人员
姓名
单位
授课教师
指导教师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认识气温计,学习使用气温计测量气温。
【科学探究】
能根据测量的一天气温数据,绘制气温折线统计图,并分析和描述一天中气温变化的大致规律。
单独分析每组的实验数据
提问:
好了,让我们来看看绘制完的这张折线统计图,你们有什么发现吗?
交流:8:00—14:00气温逐渐升高,14:00以后气温逐渐降低。
提问:首先,我们来看第一组同学的数据,你们有什么发现吗?
综合三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
提问:请你对比这三组气温折线统计图,能尝试着找出规律吗?
交流:一天中早晚的气温比较低,中午的气温比较高。
提问:屏幕前的同学们,你们发现什么问题了吗?
交流:明明是在同一间教室测量的气温,但是测量的数据为什么不同呢?
2.使用气温计测量气温
(1)分组到室外测量气温
(2)完成测量,交流情况
3.探究一天中气温变化的大致规律
(1)设计实验
(2)测量并记录一天的气温
(3)绘制气温折线统计图
(4)分析一天中气温变化的规律
提问:同学们,对于气温你们有什么想要研究的问题吗?
交流:提出很多问题。
10


(二)
科学实践活动
1.认识气温计
(1)气温计的基本结构以及常用单位
提问:同学们,我们怎样才能观察到一天中气温的变化呢?

人教鄂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期末知识总结

人教鄂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期末知识总结

人教鄂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期末知识总结一、前言本册书是四年级下册的科学教材,以鄂教版和人教版为基础,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整合和调整。

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自然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二、知识总结1. 第一单元:地球与天空1.1 地球- 地球的形状:不规则的椭圆球体- 地球的结构:地壳、地幔、地核- 地球的运动:自转和公转1.2 天空- 天空的组成:恒星、行星、卫星等- 太阳系:太阳、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星座:大熊座、小熊座、猎户座、天狼座等2. 第二单元:生物与非生物2.1 生物的基本特征- 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生物能进行呼吸- 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2.2 生物的分类- 植物:绿色开花植物、蕨类植物、苔藓植物、藻类植物- 动物: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3. 第三单元:物质与变化3.1 物质- 物质的分类:纯净物和混合物- 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3.2 变化- 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物质的相变:固态、液态、气态、等离子态4. 第四单元:技术与生活4.1 技术- 技术的定义: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术手段- 技术的分类: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等4.2 生活- 生活的基本需求:食物、水、住所、安全- 生活的品质:健康、教育、娱乐、社交等三、结语以上就是四年级下册科学的主要知识点。

希望学生通过本学期的研究,能够掌握这些基本概念和原理,培养出良好的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为未来的研究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人教鄂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知识点

人教鄂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知识点

人教鄂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知识点人教鄂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第一单元天气与气候第1课一天的气温1、气温计的构成:温度单位、刻度、液柱、玻璃泡。

2、在读取温度计或者气温计的时候要注意什么?读数时要平视液柱中的液面。

3、天气预报中的气温是指室外空气流通、不受阳光直射的空旷处、距离地面约1.5米测得的空气温度。

3、在室外背阴处和阳光照射的地方分别测一测气温,有什么发现?在室外背阴处的温度要比阳光照射地方的温度要低。

第2课风向与风力4、什么是风向?风吹来的方向是风向。

5、什么是风力?风力是指风的强度。

6、一般风力可分为几级?风力的大小可以分为13级,最小是级,最大是12级。

(背诵风级歌P7)第3课观测云和雨7、什么是云量?云量是指云遮蔽天空的情况。

把观察范围内的天空均分为10份,估计云遮蔽的份数,就是云量。

8、我们怎样来判别天气?按照云量的几何,可以把天气分为晴、少云、多云、阴。

9、什么是降雨量?一定时间内,降落在平地上(假定无蒸发、渗漏、流失等)的雨水深度,称为降雨量。

通常用雨量器测定,以毫米为单位。

10、天空中的降雨有时大,有时小,怎样知道降雨的多少呢?下雨时,可以用雨量器将雨水收集起来,再测量降了多少雨。

11、按照单位时间内降雨量的几何,景象部门把降雨划分为细雨、中雨、大雨、暴雨等不同品级。

11、漏斗式雨量器的结构?包括盛水器、漏斗、储水筒、储水瓶。

第4课天气和景象灾祸11、气候是指经过多年观察得到的一定地区内平均气象情况。

天气总在发生着变化,气候却有一定的规律。

12、常见的自然灾害(P12)出现的季节和防御的措施。

第二单元养蚕蚕出生了用什么窥察蚕卵和蚁蚕?能用感官和放大镜、直尺等工具窥察。

蚕卵的形态特点?约1毫米长、紫褐色、扁扁的、椭圆状形态。

了解蚕卵孵化需求的条件(P16)。

怎样养蚕通过什么方式可以了解人们是怎样养蚕的?可以通过实地走访蚕农、查阅书刊、上网搜索资料等多种方式。

蚕喜欢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25℃左右、通风的环境中。

人教鄂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案

人教鄂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案

人教鄂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光的传播、反射和折射的基本概念。

2. 学会使用放大镜、显微镜等观察工具。

3. 能够进行简单的实验操作,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实验等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 学会与他人合作,培养团队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生命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光的传播与反射1. 光的传播- 光的传播途径,了解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原理。

- 通过实例了解光的传播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光的反射- 光的反射现象,了解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的作用。

- 学会使用放大镜、显微镜等观察工具,观察反射现象。

第二单元光的折射1. 光的折射- 光的折射现象,了解透镜的分类和作用。

- 学会使用放大镜、显微镜等观察工具,观察折射现象。

2. 光的色散- 光的色散现象,了解彩虹的形成。

- 观察光的色散实验,了解不同颜色的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光的传播、反射和折射的基本概念。

2. 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的培养。

难点1. 光的折射和色散现象的理解。

2. 实验现象的记录和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 运用实验、观察、讨论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团队精神。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光的传播、反射和折射的基本概念的掌握程度。

2. 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 学生团队协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六、教学计划第一周:光的传播1. 光的传播途径2. 光的传播实例第二周:光的反射1. 光的反射现象2. 放大镜、显微镜的使用第三周:光的折射1. 光的折射现象2. 放大镜、显微镜的使用第四周:光的色散1. 光的色散现象2. 观察光的色散实验七、教学资源1. 教材:人教鄂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

2. 实验器材:放大镜、显微镜、透镜、实验仪器等。

鄂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学期《认识土壤》教案教学设计反思

鄂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学期《认识土壤》教案教学设计反思

鄂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学期《认识土壤》教案教学设计反思一、背景介绍本学案是针对鄂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学期《认识土壤》这一教材编写的,本次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土壤的形成过程、土壤的组成、土壤对人类的作用以及如何保护土壤,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土壤的形成过程•知道土壤的组成•掌握土壤对人类的作用•了解如何防止和治理土地退化2. 能力目标•能够观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通过科学实验发现和探究问题的能力•能够表述和交流自己的观点和见解的能力3. 情感目标•发展环保意识,培养爱护土地的情感•发展团结协作的精神,培养集体主义观念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土壤的形成过程和组成•土壤对人类的作用2. 教学难点•如何通过科学实验发现和探究问题四、教学过程设计1. 情境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一段有关土地退化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这种现象的根源和对人类的危害。

2. 了解土壤的形成过程和组成(20分钟)•教师讲解土壤形成的过程并配以示意图,引导学生理解土壤的形成过程。

•教师通过展示不同类别的土壤和实物,让学生了解土壤的组成成分以及不同种类的土壤的特点。

3. 土壤对人类的作用(25分钟)•教师通过PPT及其他辅助教具,向学生说出几种土壤能为人类所用的情境,引导学生弄清土壤对人类的作用。

•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方式,归纳出教师所说土壤能为人类所用的内容。

4. 科学实验环节(30分钟)•教师通过幼儿童高度感兴趣的实验进行:采取不同的土壤混合物和种子,观察并比较植物的生长情况,并对比有效成分的不同情况,引导学生对土壤起的作用有更深入的了解。

5. 总结归纳阶段(15分钟)•教师和学生一起归纳总结本次课所学的知识,带着学生思考如何避免和治理土地退化。

6. 课后拓展(10分钟)•教师思考激发学生兴趣的方式,看是否有条件带领学生实地进行考察,或者通过一些图书等方式加深学生对土地的认知。

2022年人教鄂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1,一天的气温教学反思

2022年人教鄂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1,一天的气温教学反思

2022年人教鄂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1,一天的气温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准确使用温度计测量一天中不同时间的气温。

2. 学生通过观察和记录,了解一天中气温的变化规律。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合作能力。

4. 让学生意识到天气变化对生活的影响,增强对自然环境的关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认识温度计,学会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气温。

2. 理解一天中气温的变化规律。

难点:1. 引导学生持续观察和记录一天的气温变化,培养坚持性。

2. 帮助学生分析气温变化数据,总结出规律。

三、教学方法1. 实地观察法:带领学生到室外,在不同时间点测量气温,让他们亲身感受气温的变化。

比如上午课间,带着孩子们来到操场,拿出温度计,“嘿,同学们,看这个小玩意儿,这就是温度计,咱们今天要用它来测测不同时间的气温哦。

”一边讲解温度计的使用方法,一边让学生动手操作。

2. 小组讨论法: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一天中什么时候气温高,什么时候气温低。

“来,大家分组讨论一下,你们觉得一天中什么时候最热呀?为什么呢?”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想法。

3. 多媒体演示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展示不同地区一天的气温变化,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气温变化规律。

“看,这里有一些地方一天的气温变化图,大家观察一下,有什么发现呢?”四、教学过程1. 精彩导入师:“同学们,咱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图片。

”(展示不同天气下人们的穿着图片,有夏天穿短袖短裤的,有冬天穿厚棉袄戴帽子围巾的。

)“大家说说,为什么这些人在不同的天气里穿的衣服不一样呢?”生:“因为天气不一样,温度不同。

”师:“非常棒!那温度就是我们说的气温啦。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索一下一天的气温到底有什么变化。

”2. 细致知识讲解师:“同学们,咱们先来说说不同季节的气温有啥不一样。

大家想想,夏天的时候热不热呀?”生:“热!”师:“对呀,夏天的时候气温很高,我们会穿很凉快的衣服。

那冬天呢?”生:“冷!”师:“没错,冬天气温低,我们就得穿厚厚的衣服来保暖。

鄂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知识点复习归纳总结

鄂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知识点复习归纳总结

鄂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知识点复习归纳总结一、内容概括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回顾一下四年级下册科学的全册知识点吧!这份《鄂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知识点复习归纳总结》就是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梳理和巩固所学知识。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梳理一下这些内容吧!首先我们学习的是关于植物的知识,我们了解了植物的生长过程,包括种子发芽、生长出根、茎、叶和开花结果。

我们还探讨了植物是如何利用阳光、水和空气进行光合作用的,明白了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地位。

接着我们学习了关于动物的知识,我们探索了动物的种类、特征和习性,了解了动物是如何适应环境的。

我们还探讨了动物的繁殖和生长过程,知道了动物在自然界中的重要作用。

然后我们学习了关于物质的知识,我们了解了物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并探索了物质的变化过程。

我们还探讨了物质的性质,如溶解性、密度等,这些知识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生活中的现象。

我们还学习了关于力的知识,我们了解了什么是力,以及力的作用方式和方向。

我们还学习了牛顿的运动定律,知道了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

这些知识帮助我们解释了许多生活中的现象,让我们更加好奇和探索世界。

1. 介绍科学课程的重要性和意义同学们在我们生活中的每一天,都离不开科学的陪伴。

那么四年级下册的科学课程,更是为我们打开了一个神奇的探索世界的大门。

为什么要学科学呢?学好科学对我们来说意义可大了!首先科学课程让我们了解身边的世界,从天气变化到植物生长,从动物行为到生活中的各种小窍门,科学都能给我们答案。

通过学习我们可以知道为什么天空是蓝色的、水为什么是透明的,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背后,其实蕴含着科学的原理。

其次科学课程培养我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实践能力。

学习过程中,我们需要观察事物、提出疑问、动手实验,通过亲自实践来验证答案。

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让我们学到知识,更让我们学会如何学习,如何独立思考。

科学课程激发我们的探索精神,生活中有无数的未知等待我们去发现,科学课就是一把钥匙,帮助我们打开那扇探索的大门。

新人教鄂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知识点 (2)

新人教鄂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知识点 (2)

新人教鄂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知识点第一单元:昆虫的变态1.1 哺乳动物的繁殖•哺乳动物的特点:体表有毛发、胎生或卵生等。

•哺乳动物的繁殖:雌性哺乳动物通过生产胎儿,从而进行繁殖。

•哺乳动物的生殖器官:雌性哺乳动物的生殖器官包括子宫、卵巢、输卵管等。

•哺乳动物的繁殖特点:雌性哺乳动物具有哺乳行为,能够为幼崽提供奶汁,从而满足幼崽的生长发育。

1.2 昆虫的特点•昆虫的特点:有六足、体分头、胸和腹三部分、体表有外骨骼等。

•昆虫的分类:昆虫分为鳞翅目、直翅目、膜翅目、鳖目等。

•昆虫的生活习性:昆虫有吸食性和咀嚼性两种食性,它们通过蜕皮生长、变态等方式完成生命周期。

1.3 昆虫的变态•昆虫的变态:昆虫经历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

其中,幼虫阶段食量大,生长迅速,蛹阶段身体变形,成虫阶段能够繁殖。

•昆虫的生长发育:昆虫的生长发育通过蜕皮完成,每次蜕皮都代表着成长。

•昆虫的蛹化:蛹化是昆虫从幼虫到成虫的变态过程,这期间昆虫会进入蛹壳内,进行身体的变形和发育。

第二单元:日常生活中的化学变化2.1 食物与生活•食物的来源:充足的食物来源包括动物性食物和植物性食物。

•食物的分类:食物可分为主食、副食和零食三个类别。

•食物的营养成分:食物中含有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多种营养成分。

2.2 酸碱中和反应•酸碱中和反应:是指酸和碱在一定条件下混合反应,生成盐和水的过程。

•酸的性质:酸有酸味、能使蓝色石蕊纸变红、与碱发生反应等特点。

•碱的性质:碱有碱味、能使红色石蕊纸变蓝、与酸发生反应等特点。

2.3 酸碱指示剂•酸碱指示剂:是一种能够根据溶液酸碱性质变化而改变颜色的物质。

•常用酸碱指示剂:常见的酸碱指示剂有红茶、红葱皮、菜汁、鲜黄瓜汁等。

第三单元:植物和水3.1 植物本身也需水•植物对水的需求:植物通过根吸水,进行光合作用,完成自身生长发育的过程。

•植物的根系:植物根系包括主根、侧根和细根等。

3.2 植物种子的发芽与生长•植物种子的结构:植物种子由种皮、种胚和营养物质组成。

人教鄂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12课《认识地球的形状》教案

人教鄂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12课《认识地球的形状》教案
(4)鼓励学生进行地球科学的项目研究,如调查地球形状的认知历史、研究地球形状对气候的影响等,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5)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让学生学习地球形状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如地图制作、资源管理等,提高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
典型例题讲解
本节课的典型例题讲解将以教材中的知识点为基础,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挑选出五个具有代表性的例题进行讲解和补充说明。
(2)《探索发现》纪录片:播放关于地球形状、地球探索的纪录片,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地球的形状和人类对地球的探索过程。
(3)地球科学相关的网络课程:如Coursera、edX等平台上提供的地球科学课程,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深入了解地球形状和地球科学。
(4)地球形状相关的科普书籍:如《地球形状之谜》、《地球的演变》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地球形状的知识。
2.在互动探究方面,设计更多有趣的小组讨论题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通过奖励机制来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3.在技能训练方面,增加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反复练习,熟练掌握使用地球仪和地球模型进行测量和描绘的方法。
4.在拓展延伸方面,选择更加适合学生年龄和认知水平的拓展知识,并采用更加生动有趣的方式进行讲解,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五)拓展延伸(预计用时:3分钟)
知识拓展:
介绍与地球形状相关的拓展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引导学生关注学科前沿动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情感升华:
结合地球形状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学科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鼓励学生分享学习地球形状的心得和体会,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六)课堂小结(预计用时:2分钟)
例题一:地球仪上的经纬线是如何产生的?(带答案)

鄂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知识点总结

鄂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知识点总结

鄂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知识点总结一、内容综述本册教科书围绕着自然科学领域的核心内容,针对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科学探索兴趣进行了系统安排和设计。

内容主要包括地球、生命、物理和自然现象四大模块,每个模块涵盖了一系列的科学知识点,涉及面广泛,富有启发性和探究性。

接下来将分模块总结这些知识点,帮助四年级学生对科学知识形成系统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是对地球的探索,学生将通过地球的形成、构造、运动等知识点的学习,了解地球的基本特征以及人类与地球的相互关系。

其次是生命科学部分,学生将接触到植物和动物的生长过程、生命周期以及生物多样性等知识点,探索生命现象及其规律。

接着是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如光与影的形成、物质的性质等知识点,帮助学生理解物质世界的运作规律。

最后是对自然现象的学习,包括风、雨、季节等自然现象的形成原理,让学生理解自然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

这些知识点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科学现象,还能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为后续的科学学习奠定扎实基础。

接下来将对每一模块进行详细的科学知识点总结和分析。

1. 介绍科学课程的重要性和学习方法。

四年级下册的科学课程不仅是一门涵盖物理、化学、生物等多领域知识的学科,更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理解自然世界的重要途径。

在现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掌握科学知识、培养科学思维显得尤为重要。

科学课程不仅帮助学生建立对世界的正确认识,还激发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探索热情,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视课本内容的掌握:课本是获取知识的基础,学生应认真阅读课本,理解并记忆其中的科学知识点。

实践操作与探究: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应通过实验操作、观察、记录等方式,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实践能力。

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与同学进行交流讨论,共同解决问题,这种合作学习的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还能拓宽他们的思维视野。

注重联系生活:科学知识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应学会将科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这样不仅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还能提高学习的趣味性。

人教鄂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期末复习要点

人教鄂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期末复习要点

人教鄂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期末复习要点
1. 植物的生长和繁殖
- 植物的生长需要阳光、土壤、水和空气。

-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食物。

- 植物繁殖的方式有种子繁殖、块茎繁殖和茎叶繁殖。

2. 动物的生存和繁殖
- 动物的生存需要食物、水、空气和适宜的生活环境。

- 动物有不同的食性,包括食草动物、食肉动物和杂食动物。

- 动物繁殖的方式有卵生和胎生两种。

3. 物体的运动
- 物体的运动有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两种。

- 物体受力的大小和方向会影响其运动状态。

- 摩擦力会影响物体的运动速度和方向。

4. 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
- 我们应该保护环境,减少垃圾的产生,节约能源和水资源。

- 垃圾分类有利于资源的回收利用。

- 植树造林和节约用水是保护环境的重要举措。

5. 健康与安全
- 我们应该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保持整洁。

- 预防疾病的方法包括注重饮食健康、适度锻炼和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安全,避免发生意外事故。

以上是人教鄂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期末复习的要点。

希望能对你的复习有所帮助!。

人教鄂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制作日晷》教学设计

人教鄂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制作日晷》教学设计

人教鄂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制作日晷》教学设计课题制作日晷单元第六单元学科科学年级四年级学习目标1.认识日晷,了解日晷的计时原理。

2.学会设计、制作日晷,并用它计时。

3.让学生意识到可以利用自然规律为人类和社会的发展服务,体会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进步的。

重点了解日晷的工作原理难点根据计时原理制作日晷模型。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展示】课件展示,出示古人。

【提问】同学们,有谁知道,在时钟发明之前,古代人如何确定时间呢?【预设】利用太阳。

【过渡】古代人除了利用太阳来确定时刻外,还利用太阳制造了日晷,用来计算时间,那么日晷是如何制作的呢?它怎样来计算时间呢?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

认真听讲,回想课前内容、交流分享自己的看法。

激发学生兴趣,导入课题。

讲授新课知识点一:认识日晷【讲述】日晷是古代人计时的一种工具。

【展示】展示日晷的图片。

【提问】请你仔细观察日晷,日晷的晷面和晷针有什么特别之处?日晷怎样表示时刻呢?【讲述】日晷通常由铜制的指针和石制的圆盘组成。

铜制的指针叫做“晷针”,垂直地穿过圆盘中心,石制的圆盘叫做“晷面”,安放在石台上,呈南高北低,使晷面平行于赤道面,这样,晷针的上端正好指向北天极,下端正好指向南天极。

在晷面的正反两面刻划出12个大格,每个大格代表两个小时。

当太阳光照在日晷上时,晷针的影子就会投向晷面,太阳由东向西移动,投向晷面的晷针影子也认真听讲,积极思考,配合老师的提问。

对日晷应有清晰的认识。

引导学生探究问题,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更好的认识日晷的原理。

慢慢地由西向东移动。

于是,移动着的晷针影子好像是现代钟表的指针,晷面则是钟表的表面,以此来显示时刻。

知识点二:制作日晷模型【过渡】那同学们想不想做个日晷模型呢?【预设】想。

【展示】展示制作日晷需要的材料。

【讲述】老师这里为同学们准备好了制作日晷需要的材料。

【提问】制作日晷之前,请同学们思考几个问题:(1)怎样画日晷的刻度?(2)怎样确定日晷的固定位置?(3)怎样提高日晷的准确性。

人教鄂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认识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

人教鄂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认识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

《认识地球的形状》【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地球和太阳、月球一样,都是一个球体。

2.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

科学探究目标1.能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收集信息证据,推理、解释和描述地球是球体的观点。

2.初步经历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探索过程。

科学态度目标1.感受古人在认识地球形状过程中孜孜不倦的努力,提高科学探索的兴趣。

2.积极参与模拟实验,乐于与同学分享交流自己的实验发现。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了解技术的进步可以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然现象,发现更多的自然规律。

2.感受自然规律的发现需要经历不懈地探索。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历程,感受人们在认知自然孜孜不倦的努力,体会技术进步对推动科学认知的帮助。

难点:理解模拟实验是如何支持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解释的。

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大球、船模、小球、正方体、手电筒、呈现影子的屏等。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 提出和聚焦问题1. 谈话, 创设问题情境:出示地球图片, 提出问题:地球的形状到底是什样的?你能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吗?2. 全班交流3. 根据学生提出的观点, 聚焦本课的研究主题。

(二) 科学实践活动: 地球的形状是什么样的1. 观察船入港的情景, 推测海平面的形状提出问题在海边观察从大海的远方驶来的船, 会有什么发现?2) 学生交流。

3) 谈话: 观察从大海的远方驶来的船时, 总是先看到船的上部, 然后逐渐看到整个船身; 而观察向远方驶去的船时刚好相反, 总是先看不见船身, 然后看不见船的上部, 直至船消失在海面的尽头。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2. 对地球的形状提出假设, 再做模拟实验进行研究。

(1) 引导学生提出假设: 海面的形状是曲面, 地球的表面和海面一样, 也是曲面。

(2) 设计模拟实验, 证明只有在海面是曲面的情况下, 才会出现船只入港时所看到的现象模拟实验的基本方法: 用桌面和伞面分别模拟平面的海面和曲面的海面, 让小船模型分别在桌面和伞面上由远及近驶向观察者, 观察现象。

鄂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通用4篇)

鄂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通用4篇)

鄂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通用4篇)鄂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篇118、锣鼓声声教学目标探究:引导学生认识声音的产生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知识:能对各种物体发志时产生的现象进行观察探究,并作出分析归纳,得出最后结论。

情感:通过小组实验,培养学生的群体协作精神,增强团体意见。

教学重点:认识声音的产生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对各种物体发志时产生的现象进行观察探究,并作出分析归纳,得出最后结论。

教学方法:实验与观察。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鼓、锣、小提琴等乐器。

2、小组准备:各种不同的乐器,自已认为可以发声的各种物体。

(本课的材料应围绕“能发声的物体”进行准备。

课前,教师应该布置学生把自己认为能够发现声音的东西都带来。

而实质上,所有的东西在一定的条件下都能发出声音来。

所以,学生带什么材料来都不影响教学。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谈话:六一儿童节,我们举行了丰富多彩的文艺汇演。

你们都听到了哪些美妙的声音?2、学生汇报:(歌声、乐器声……)3、提问:那么,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4、学生进行简单猜想。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对于这个问题,大多数学生会联想到:与物件的振动有关。

在教学中,我们提倡学生有各种丰富的想象,有时会出现不正确的假设。

针对这些不正确的假设,教师也不用急着否定,或者置之不理。

可以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对自己的猜想进行验证,然后由学生自己去做。

最后学生证明自己开始的想法是错误的,就正好体现了科学需要勇于实践的精神。

二、设计实验,使一些乐器发声,并观察它们发声时的现象。

1、提问:鼓、锣、小提琴等乐器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我们怎样一验证呢?2、学生讨论、汇报、设计实验。

3、小组实验、观察。

三、使更多的物体发声,并观察它们发声时的现象。

1、讨论分析:还有哪些物体可以发出声音,怎样使它们发出声音?又怎样使它们停止发声?你有什么发现?2、学生讨论、汇报。

3、小组实验、观察,并填写教材上的表格,按教材上的提示进行自我评价。

科学四年级下册人教鄂教版《会变的影子》教学设计(表格式)

科学四年级下册人教鄂教版《会变的影子》教学设计(表格式)
提问:为什么会有影子形成呢?
学生回答:光不能透过物体
教师总结:行进的光被阻挡时,就形成了阻挡物的阴影,也就形成了影子。
二、新知讲解
1.实验一:探究影子形成的条件
实验材料:屏、光源、阻挡物
实验步骤:
①将阻挡物放在光源和屏之间,打开光源,观察屏上是否有影子;
②仅移走光源,观察屏上是否有影子;
③仅移走阻挡物,观察屏上是否有影子;
教学课题
5.15会变的影子
教学课时
1




(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影子形成的必要条件
2.举例说出制造不同影子的方法
3.说出无影灯、皮影戏等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4.设计简单的实验探究影子的形成和变化,描述探究过程和结论
【过程与方法】
尝试实施探究影子形成和变化的实验,运用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探究结果,得出结论
【情感目标】
1.体验实验探究过程,提高对科学的兴趣
2.关注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并乐于探究
教学重点
1.影子形成的条件
2.引起影子变化的因素
教学难点
探究引起影子变化的因素
教学用具
PPT、教学视频、手电筒、屏、阻挡物
教 学 过 程
一、导入
观看视频——皮影
提问:皮影的原理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因为人物纸片把光挡住了
④仅移走屏,观察屏上是否有影子;
⑤将光源放在阻挡物和屏之间,观察屏上是否有影子
实验现象:打开光源,屏上出现影子;移走光源、阻挡物和屏中的任一部分,影子都消失;将光源放在阻挡物和屏之间时,影子消失
实验结论:影子的产生需要光源、阻挡物、屏,并且阻挡物要在光源和屏之间

鄂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鄂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鄂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鄂教版四年级下册全册科学精品教案合集(附教学计划)四年级下册科学教学工作计划一、指导思想: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取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5、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三、学生情况分析:1、整体学习状况:四年级学生整体学习比较认真,但缺乏灵活性、学习习惯较差。

不善于设法自主去获取知识并在生活中灵活运用知识。

因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往往只停留在了解上,理解不甚深刻,运用能力差2、已有知识、经验:学生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科学常识极为缺乏,科学探究能力和意识不强。

家长和学校偏重于语、数、英教学,使学生没有多少时间和机会接触大自然,更没有得到大人和老师及时、周到的指导,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想情感。

3、儿童心理分析: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鄂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单元练习题第一单元(1——6课)一、填空题1、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土壤是植物的家植物大多是由(种子)发育来的4、种子内有(胚根)和(胚芽)。

(胚根)会长成植物的根,(胚芽)会长成植物的茎和叶5、植物的根向有水的方向生长的特性,称为植物的(向水性)6、植物的茎在生长过程中具有向(光)生长的特性二、判断题(将你认为对的画√错的画×)1、死亡的生物腐烂后会变成腐殖质(√)2、土壤中只有空气没有水(×)3、一粒种子发芽才能长成一株植物(√)4、植物的根只向有肥的方向生长,不向有水的方向生长(×)5、植物是靠根来“喝水,靠身体内的导管运送水分(√)6、人们常说,大地是植物的母亲(√)7、没有一定的温度,种子也不会发芽(√)8、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现在有许多植物都可以进行无土栽培(√)三、问答题1、土壤里主要有哪些成分?(有沙、黏土、空气、水分、腐殖质矿物质等)2、种子的身体一般分为哪几部分?(种皮、子叶、胚根、胚芽)3、种子发芽一般需要哪些条件?(空气、水分和一定的温度)4、植物的根的生长有什么特点?(根向有水和有肥的方向生长)5、向阳处和背阴处的植物的生长有什么不同?(向阳处的植物长得高大茂盛,背阴处的植物长得矮小稀疏)6、植物是怎样“喝水”的?(植物是靠根来吸收水分“喝水”的)7、根吸收的水分在植物的“身体”里是怎样输送的?(靠体内的导管来运输水分的)四、实践技能题1、认真做教材P2-P3三个实验,回答下列问题(1)、将采集到的土壤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有什么现象发生?说明土壤中有什么成分?(水中冒气泡,说明土壤中有空气)(2)、用玻璃棒搅拌停止后有什么现象发生?说明土壤中有什么成分?(烧杯内物体分成几层,动植物碎片浮在上面,沙、土等渣滓沉在杯底。

说明土壤中有沙、黏土和动、植物尸体残渣等)(3)、将土壤放在酒精灯上烧会发生什么现象?说明土壤中有什么成分?(冒烟、闻到一股臭气;说明土壤中有腐殖质)2、见教材P6下面对比实验,说一说种子发芽需要什么条件?(需要空气、水)4、说一说种子发芽后根向上长还是向下长。

(根向下长)5、做好教材P10-P11的观察实验。

几天后,两个盒中的菜豆的根分别朝那边长?说明根有什么特性?(放棉线的盒中菜豆的根向棉线的方向长,另一盒中的菜豆的根向下长;说明根的生长具有向水性)6、做一做教材P13的实验,填好表格的内容,通过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植物的茎向有光的方向生长;说明植物具有向光性)7、认真做好教材P15-P16的实验想一想植物是怎样“喝水”的?(过一段时间可以看到瓶内的水减少了;切开植物的茎,可以看到茎内有许多被红水染红了的细管;说明植物植物是靠根吸收水分,靠茎内的导管输送水分)第二单元(7——11课)一、填空题1、学习用品是我们的(亲密伙伴)2、(纤维)是构成纸的主要成分3、我们在拉弹簧等物体时,感觉到它们对手有力的作用,这种力就是(弹力)4、像橡皮筋等物体这样受到力的作用时形状发生变化,取消受力后又恢复原状,这种特性叫(弹性)5、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滑动时,在这两个物体的表面会产生一种阻碍滑动的力,这是一种(摩擦力)6、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经常要用到各种各样的纸7、写毛笔字最好用(宣纸)8、(木材和芦苇)等植物是主要的造纸原料9、为了减少对森林资源的消耗和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人们(利用废纸)作为原料生产再生纸10、目前,全球每年纸张总需求量为(3.25亿吨),人均用纸量为(52千克)11、森林在(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维护生态平衡)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二、判断题(在你认为对的提后画√,错的画×)1、笔、橡皮擦是学习用品,小剪刀不是学习用品(×)2、圆珠笔芯能伸缩的原因是圆珠笔内有根小弹簧(√)3、笔杆上的橡皮套的作用是为了增大摩擦力(√)4、橡皮套很光滑,所以它的摩擦力才较大(×)5、52克的纸表示一张完整的纸有52克左右的重量(√)6、根据不同的需要,人们会选用不同的纸(√)7、造纸的原料只能用木材,不能用其他原料(×)8、节约1吨纸,就相当于少砍了17棵大树(√)三、问答题1、弹簧为什么能使笔芯很方便地伸缩呢?(因为弹簧具有弹性,可以伸缩)2、生产生活中哪些地方利用了物体的弹性?(汽车钢板、气枪、篮球等)3、笔杆上的橡皮套有什么作用?(增大摩擦,防止笔从手中滑落)4、不同物体摩擦力大小不同的原因是什么?(物体表面越粗糙,摩擦力力就越大,反之越小)5、如果我们需要做装东西的纸袋子,用哪一种纸结实一些?(用牛皮纸或硬板纸)6、各种各样的纸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各种各样的纸内都有大量的粗细不等的植物纤维,都有一定的抗拉力和吸水性)7、为了保护环境,减少资源的浪费,我们应该怎样节约用纸?(见课本P36上图内容)8、说一说圆珠笔芯内还有许多墨汁却写不出字来的原因。

(1、墨汁以干2、笔芯圆珠脱落3、纸上有油很光滑)四、实践技能题1、按照课本P27上图的方法做实验并完成下面的表格(略)摩擦力大小顺序为:毛巾——砂纸——橡胶——木板——玻璃2、举例说说,生产生活中,人们是怎样根据需要,增大和减少摩擦力的(增大摩擦力:汽车橡胶轮胎、鞋底橡皮、水泥路面划绳印等;减小摩擦力:车轴上机油、锁孔上油、船体涂光滑剂等)3、交流一下,卫生纸和餐巾纸有什么特点?(它们的共同特点是:都较柔软,都有较强的吸水性)4、做一做P35的实验造再生纸的方法和步骤第三单元(12——17课)一、填空题1、跷跷板是小伙伴们(喜爱)的一项活动2、像杠杆尺和跷跷板这样的装置,叫(杠杆)3、利用杠杆尺原理的生产生活用品有(杆秤、扁担、天平、吊车等)4、吹气球的方法很多,可以用(嘴吹)也可以用(打气筒)吹5、空气的性质有(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可以占据空间、可以压缩的气体)6、降落伞主要包括(伞面)、(伞绳)7、中国神舟五号飞船上的降落伞足有(1200)平方米,质量仅有(90)多千克,伞衣有(30)多米长,加上伞绳,一副降落伞几孚(80)多米长8、(“潜水艇”)就是科技活动中常见的一种有趣模型9、充到篮球中的空气具有(弹性)二、判断题(在你认为对的提后画√,错的画×)1、玩跷跷板小个子跷不起大个子(×)2、跷跷板和杠杆尺都是利用了杠杆的原理(√)3、空气是无处不在的(√)4、篮球能弹是利用了空气具有弹性的原理(√)5、降落伞下降的慢是利用了空气的浮力(×)6、空气的阻力使降落伞下降的慢(√)7、伞绳越长降落伞下降的越慢(×)8、悬挂的重物越大降落伞下降的越慢(×)9、伞面越大降落伞下降的越慢(√)10、靠空气的多少来控制“潜水艇”的上浮和下沉(√)11、大的物体在水中下沉,小的物体在水中上浮(×)12、比水重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比水轻的物体在水中上浮(√)三、选择题(将你认为对的题号填入题后“()”号内)1、下列物体利用了杠杆的原理(A) A、镰刀 B、茶杯 C、树 D、水2、能够省力的杠杆是(C) A、手术钳 B、镊子 C、老虎钳 D、木锨3、篮球利用了空气的(B)性质 A、占据空间 B、弹性 C、透明 D、没有气味4、降落伞下降快慢的主要因素是(A)A、伞面的大小和所挂重物的轻重B、伞绳的长短C、伞面的大小和伞绳的长短D、降落伞的质量5、控制潜水艇上浮和下沉的主要因素是(D)A、潜水艇重量B、潜水艇质量C、潜水艇大小D、空气的多少6、物体沉浮的秘密是(B)A、在水中溶化的物体 B、比水重或轻的物体 C、比较大的物体 D、比较下的物体四、问答题1、在杠杆尺的两边怎样挂钩码,能使杠杆尺保持平衡?(移动钩码离杠杆尺中心的远近、挂钩码的多少等)2、如果杠杆已经平衡,这时改变一边的物体离杠杆支点的距离,会出现什么情况?(杠杆的平衡会被破坏)3、怎样证明空瓶子里有空气?(将空瓶子倒扣到水中,瓶子里有气泡冒出,说明空瓶子里有空气)4、篮球为什么能弹起来?(因为篮球里充满了空气,压缩空气具有弹性)5、李小林同学做实验时为什么要“不改变伞面和伞绳”并“在同一高度上投放降落伞”呢?(科学实验特别是验证性实验必须控制其他无关因素,只研究一种变化的因素)6、怎样控制“潜水艇”的下沉和上浮?(向“潜水艇”充入空气上浮,将“潜水艇”里的空气排出下沉。

)7、用哪些办法能使马铃薯在水中浮起来?(将马铃薯中间掏空;将马铃薯绑在气袋子上;将马铃薯搁在易上浮的物体)五、实验技能题1、认真做课本P41上的实验说一说你有多少种方法可以使杠杆(调节两边砝码的个数;调节两边砝码离杠杆支点的距离)2、做课本P42下的实验,说一说杠杆有哪些作用(可以省力;可以改变用力方向;可以省距离〈费力杠杆〉)第四单元(18――23课)一、填空。

1、当物体(振动)时,我们就听到声音;当物体(振动)时,声音就停止。

由此我们发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声音可以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3、声音是向四面八方传播的。

4、声音有强有弱,当物体振动(频率大)时,发出的声音越强,当物体振动(频率大)时,发出的声音越强。

5、不利于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工作的声音,属于(噪音)。

6、光线沿(直线)传播的。

7、不同(颜色)的光叠在一起会产生新的色光。

8、镜子能(折射)光,潜望镜是利用镜子能(折射光)的性质制成的。

9、在太阳光下面晃动镜子,反射光会,将几面镜子的反射光叠在一起,反射光会变。

10、彩虹一般出现在(雨后)时候,彩虹的形成与水和光有关。

11、太阳光是由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的光组成的。

二、判断。

1、不同的声音会给人的情绪带来变化。

(√)2、一切物体都能振动发声,也都能传声。

(√)3、光的发射只在表面光滑的物体上才能发生。

(×)4、利用镜子可以看到身后的人。

(√)5、潜望镜是利用光的反射性质制成的。

(√)6、手电筒的光、蜡烛的光不是七色光。

(√)三、选择。

1、使橡皮筋发出声音高的方法是(A)。

A把橡皮筋拉紧B把橡皮筋放松C把橡皮筋用力搓2、太阳光是一种(C)光。

A单色B双色C七色D多色3、打土电话时线拉得紧,对方声音就(A)。

A听得清B听不清C无变化4、在下列物体中,反光能力最强的是(A),反光能力最弱的是(D)。

A白纸B红纸C黄纸D黑纸5、用喷雾器做模拟彩虹实验时,应该A观察。

A对着太阳B背着太阳C不要太阳四、简答题。

1、彩虹是怎样形成的?答:。

2、减弱噪声你有那些方法?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