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字的稀世物证
夸秦始皇的句子-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夸秦始皇的句子1.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全国、开创封建制度的皇帝,他的伟大事迹深深地影响着中国历史的发展。
2.秦始皇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包括统一文字、度量衡、建立郡县制度等,为统一国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秦始皇发动了对六国的征战,最终统一了中国,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的分裂局面,使得统一国家成为可能。
4.秦始皇以其非凡的才能和决心,领导着秦国走向了历史的巅峰,实现了统一天下的伟业。
5.秦始皇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为中国封建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6.秦始皇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和水利设施,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条件,使得社会稳定和经济繁荣。
7.秦始皇实行了坚决的法制改革,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法律,维护了社会秩序,减少了犯罪活动。
8.秦始皇修筑了万里长城,加强了对北方的防御,保护了国家的边疆安全,为后世绵延千年的边防建设奠定了基础。
9.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把自己称为皇帝的君主,确立了君主专制制度,对中国政治体制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10.秦始皇推行一系列的文化统一政策,统一了文字、度量衡等,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1.秦始皇实行了一系列的基础设施建设,如修建宫殿、道路、运河等,为国家的政治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2.秦始皇对外交政策也具有开拓精神,积极开拓对外贸易,加强了与周边国家的交流,增进了国家的国际地位。
13.秦始皇实行了一系列的对外扩张政策,发动大规模的对外战争,拓展了国土,扩大了国家的版图。
14.秦始皇在位期间积极推行思想教育政策,提倡儒家思想,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15.秦始皇颁布了《焚书坑儒令》,采取了严厉措施,改革了中国古代封建思想教育制度,为中国古代文化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6.秦始皇统一了货币制度,制定了古代中国的第一种标准货币,促进了国内贸易和经济发展。
17.秦始皇采取了严厉的对外政策,加强了对外交往的控制,维护了国家的安全和尊严,树立了中国历代外交政策的典范。
秦始皇的法治思想分析
秦始皇的法治思想分析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重要地位的人物,他的治理方式被视为中国古代社会从封建向中央集权转型的里程碑。
在秦始皇的治理模式中,法治是一个关键因素。
本文将从政策、制度、法律等几个角度分析秦始皇的法治思想,以探究他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地位和作用。
政策层面秦始皇在执政期间,提出了“使百姓富,兵劲守,器用战,人亲臻”的治国方针,其中秉持法治理念的政策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秦始皇的法治政策中,他提出要推行“一法不容二”、统一度量衡、文字标准化、汉字简化、建立均田制度等政策。
这些政策的出台,旨在通过法律、制度等手段,借助法治的力量,统一全国各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其中,对于非法设立法律、不依法定受罚等违法行为,采取严厉打击的措施,体现了自秦始皇开始的法治思想的基本内涵。
制度层面除了政策外,秦始皇的法治思想还在制度领域得到体现。
在秦始皇的制度中,最显著之处为统一度量衡。
他认为,度量衡的规范,是法治建设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于是他规定度量衡标准,确定货币面额、规定兵器、标准制定地形地物、对普通百姓生活进行计量,建立了完整、严密、规范的度量衡制度。
此外,在土地制度的改革方面,秦始皇也采取了严格的法治思路。
他实行了均田制度,规定“以四十服一田,税户无滞抵,赋役愈新强”,以此来平衡土地分配不均的问题,化解了农民的不满情绪,保证了社会的稳定。
法律层面秦始皇在法律方面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了律令制度的完善和统一。
他采纳了各国各派人士的意见,整理了现行300余种律令,组成了各种法律、条例、会计、铸币、度量衡、岁计和继承等六部针对各个方面的具体法条,并实行了统治全国的法律统一制度。
其次,秦始皇制定及推广使用小篆,不仅标准化了文字,也使得法律和制度能够通过文字制度而不是口头传播而广泛推行使用。
其次,在秦始皇时期的司法审判方面,他采取了“以斧代木”的迅速开展断案方式,在执行死刑时,判决由上级官员负责,使司法审判规范化、法治化。
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的有关度量衡的典故
秦始皇统一度量衡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件重要事件。
在秦朝之前,中国各个地区使用的度量衡系统不统一,导致贸易往来和统治管理方面存在许多困难。
秦始皇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统一度量衡成为他进行政治统一的一个重要举措。
根据史书记载,秦始皇采用了儒家学说中“天下为公”的理念,认为度量衡的统一是建立一个稳定、统一的政治体制的基础。
他下令将中国境内各个地区的度量衡系统进行统一,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从而建立了一个统一的度量衡制度,这对于政治统一和边疆管理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的一个重要典故是他下令将土地面积进行统一。
在此之前,中国各个地区使用的土地面积单位不统一,导致地税征收难度大,造成财政损失和社会不稳定。
秦始皇下令将土地面积以“亩”为单位进行统一,这一单位是以当时一个农民在一天内能够耕种一亩地的面积来确定的,这个单位后来被沿用至今。
另一个重要的典故是秦始皇统一货币单位。
在此之前,中国各个地区使用的货币单位不统一,导致贸易往来不便,出现许多争议和纠纷。
秦始皇下令将货币单位以“铢”为基本单位进行统一,并规定了一定的比值关系。
秦始皇统一货币单位的行动,为贸易往来和经济发展提供了便利,从而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此外,秦始皇还下令统一长度单位和重量单位。
在此之前,中国各个地区使用的长度和重量单位也存在不统一的情况。
秦始皇采用了以黄河流域的中部地区甲骨文中出现的“尺”和“斤”作为基准单位进行统一。
尺是长度单位,以中指、无名指和小指相连接的距离为一尺;斤是重量单位,以一升黄金的重量为一斤。
秦始皇的度量衡统一行动,为统一的货币制度和统一的经济体系提供了基本的技术支持。
总而言之,秦始皇统一度量衡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件重要事件,对于政治统一和社会稳定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通过统一土地面积、货币单位、长度单位和重量单位等方面的度量衡系统,秦始皇建立了一个统一的度量衡制度,为统一的货币制度和经济体系提供了基本的技术支持。
这为后来中国古代的各个朝代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模范,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始皇如何统一度量衡_秦始皇如何统一文字
秦始皇如何统一度量衡_秦始皇如何统一文字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割据混战,各国度量衡皆为不同,那秦始皇是如何统一度量衡的?秦始皇是如何统一文字?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秦始皇如何统一度量衡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秦始皇如何统一度量衡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为统一管理,推行“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颁发统一度量衡诏书,制定了一套严谨的管理制度。
统一度量衡是秦始皇推行古代标准化的基础和前提,因为只有度量衡单位量值统一、准确、可靠,才能保证货币、车轨、田亩、兵器的规格、尺寸、重量等保持一致。
因而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大刀阔斧地将一百多年前商鞅制定的战国秦度量衡推行至全国,其举措为:一是发布政令,颁布了统一度量衡诏书,其大意为:皇帝兼并诸侯各国,天下统一,百姓安宁,立皇帝称号。
颁布诏书特命丞相王绾,制定统一度量衡法令,凡使用不合标准的度量衡器,都必须命令统一起来。
短短四十字,简要地说明了历史背景和统一要求;二是颁发度量衡标准器具,标准器具由中央监造、分发到各地使用。
三是实行检定校准制度。
由官府检定校准量器和权衡器,每年至少进行一次。
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对中华民族的统一与政令的推行具有很大的意义。
全国上下有了标准的度量准则,为人们从事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对赋税制和俸禄制的统一产生了积极作用;有利于消除割据势力的影响。
秦始皇如何统一文字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初,朝政不稳,在位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为了能更好的巩固朝政,安定天下,便开始改革政策,而秦始皇的统一文字政策是他在文化上控制天下的一大重要举措。
六国所使用的文字和语言都有很大的不同,区域存在的差异使得各方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存在很大的落差,大大妨碍了各方的文化和经济的交流,也妨碍了中央下达的指令执行的效率,于是秦始皇便下令将文字进行整理统一。
于是当朝宰相李斯便奉秦始皇之命开始整理文字,当时文字差异带来的混乱之大,文字的混乱和为巩固统一的前提下,要使文字统一方能使政令统一。
秦始皇统一文字和度量衡的制定
秦始皇统一文字和度量衡的制定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权,这也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秦始皇作为这个政权的缔造者,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做出了许多重要的贡献。
其中,统一文字和度量衡被认为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两个。
一、统一文字在秦始皇之前,中国的文字并不统一。
各个地方都有不同的文字体系,这给政府和人民带来了许多不便。
不同的文字体系让交流变得困难,使人们难以理解不同地方的文化和知识。
毛笔的发明让书写更加方便,但这并不能解决文字的统一问题。
因此,秦始皇用了十年的时间将各个地方的文字整合成了一种新的文字——小篆。
小篆是一种符号简洁、结构严谨的文字,远比之前的文字更为通用和易懂。
秦始皇在统一文字方面的贡献不仅仅是整合文字,还包括推广和普及小篆。
除了在官方文件和石刻上使用小篆之外,秦始皇还命令各地的官员将小篆教给人民,以便更好地推广这种文字。
这种做法被后来的朝代所效仿,最终使得小篆成为了中文的主要书写形式之一。
二、统一度量衡统一度量衡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
不同的度量衡标准会导致商业和贸易的障碍和不公平,因此,统一度量衡一直是一个重要的政治目标。
在当时,中国各个地方使用的度量衡标准不同,这给政府和商人带来了很多问题。
例如,在不同的地方购买同样的商品,可能需要不同的价格和数量,这使得贸易变得复杂而困难。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秦始皇下令统一度量衡标准。
秦始皇采用的标准是铜套法,即把不同重量的铜套一起称重,从而确定其准确的质量。
这种方法减少了误差,也使得交易更加公正和方便。
同时,秦始皇还下令制作了统一的度量衡器具,以确保度量衡标准得以贯彻和执行。
在后来的历史上,中国一直使用这个标准,并在一次次演变和完善中成为了今天的度量衡体系。
三、秦始皇统一文字和度量衡的意义秦始皇统一文字和度量衡的做法改变了中国历史的格局。
这种做法使得不同地方的文化交流变得更加方便,也使得贸易变得更加公正和方便。
这为中国的统一和繁荣打下了基础。
秦始皇的统一文化文字货币度量衡的标准化
秦始皇的统一文化文字货币度量衡的标准化秦始皇的统一文化:文字、货币、度量衡的标准化秦始皇,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其建立的秦朝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国家。
在其统一中国之后,秦始皇积极推进各项改革,其中包括文字、货币和度量衡的标准化。
这些改革为中国历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文字标准化的重要性在秦始皇之前,中国存在着不同地区使用不同文字的现象,这给国家的统一和交流带来了困难。
为了实现统一的治理,秦始皇下令将各地区的文字进行整合和标准化。
这一举措打破了地域壁垒,促进了各地人民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秦始皇采用了秦篆作为标准文字,秦篆是当时秦国使用的一种篆书,通过均一的标准文字,秦始皇实现了政令的传达和法律的执行。
此举不仅方便了统治者的管理,也为国家增加了整体的文化认同感。
二、货币标准化的重要性在统一的国家体系下,货币的标准化是国家经济繁荣的重要条件之一。
为了统一货币系统,秦始皇下令铸造了一种统一货币——铜钱。
秦始皇的铜钱在大小和重量上都有明确的标准,这使得交易更加方便和公正。
铜钱的统一化不仅促进了贸易和经济的发展,还发挥了市场监管的作用。
统一的货币系统消除了地方官员的私铸货币行为,确保了财富的公平分配和交易的公正性。
这为秦朝的经济稳定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度量衡标准化的重要性在统一国家的治理中,统一的度量衡标准具有重要的意义。
秦始皇采用了秦制作为度量衡的标准,秦制是基于秦国地区的度量衡系统,其主要代表了长度、面积、重量和容量等方面。
通过统一的度量衡标准,秦始皇实现了贸易的公平和物资的统一计量,也方便了政府的统计和规划。
度量衡标准化为国家的治理提供了科学的基础,为国家的统一和繁荣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总结秦始皇的统一文化标准化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里程碑之一。
通过文字、货币和度量衡的标准化,秦朝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和文化的融合,为中国历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秦始皇的治理思想和措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后世的统治者和政治家,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和蓬勃发展贡献了重要的力量。
秦始皇的统一文化政策中央集权的表现
秦始皇的统一文化政策中央集权的表现秦始皇帝嬴政(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在位)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重要影响的君主,他通过实施一系列的统一政策,成功地完成了中国大陆的统一。
其中,秦始皇的统一文化政策在维护中央集权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秦始皇推行的统一文字、度量衡、货币、法律和道路等方面来探讨秦始皇统一文化政策中央集权的表现。
一、统一文字秦始皇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推行了统一的文字,即小篆。
秦统一文字的过程中,通过取汉字的部首和象形,简化了篆书,形成了通行于全国的小篆字体。
秦始皇将小篆广泛应用于文献和刻石上,推行统一的文字系统。
采用统一的文字,不仅方便了政府的管理和官民之间的交流,还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的控制。
二、统一度量衡秦始皇为了统一度量衡,确立了标准的度量衡体系。
他废除了各国不同的度量衡标准,如“升斗”、“石”等,并建立了以秦国为基准的统一度量衡制度。
通过建立统一的度量衡体系,秦始皇方便了贸易和税收的征收,加强了财政部门的管理,并进一步加强了中央政权的掌控力。
三、统一货币为了统一货币,加强中央集权,秦始皇实行了铸币统一政策。
他废除了各国的钱币,并统一铸造秦朝的货币——铜钱。
通过铸币统一政策,秦始皇消除了各国不同货币流通的混乱状态,加强了财政管理,有助于监督市场和加强税收,进一步巩固了中央集权。
四、统一法律秦始皇统一法律,以加强中央集权的控制力。
秦朝通过颁布法律,取消了各国不同的法律制度,使得法律取得普遍性。
秦始皇建立了严格的刑法和刑罚体系,通过法律的统一来约束全国各地的人民,并维护国家稳定,加强了中央政权的集权。
五、统一道路秦始皇统一道路,是加强中央集权的又一重要举措。
他修筑了大量的道路,如著名的“秦始皇陵连通道”和“秦朝六通道”等,将全国各地的道路联通起来。
这样一来,不仅便于军队调动和治国安邦,也方便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掌控。
综上所述,秦始皇的统一文化政策在推行统一文字、度量衡、货币、法律和道路等方面,显示了中央集权的表现。
秦始皇的文化统一文字货币与度量衡的统一
秦始皇的文化统一文字货币与度量衡的统一秦始皇的文化统一:文字、货币与度量衡的统一在中国历史上,秦始皇是一位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君王,他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历史意义。
其中,秦始皇在文化统一方面的努力,尤为显著。
本文将以秦始皇的文化统一为主题,探讨他通过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实现了帝国的文化统一。
第一部分:统一文字作为统一帝国的创始者,秦始皇认识到统一文字的重要性。
在当时,中国存在着多种不同的文字系统,这给互通有无和团结帝国带来了困难。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秦始皇颁布了一系列的法令和措施,最终选择了“小篆”作为帝国的通用文字。
小篆是秦朝时期的一种规整、规范的文字系统,它的使用不仅有助于加强统治者与民众之间的沟通,还为帝国内的各个行政机构和地方政府提供了一个标准化的文字基础。
第二部分:统一货币在统一帝国的过程中,秦始皇也采取了措施来统一货币系统。
在秦朝之前,中国存在着多种不同的货币,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铸币标准。
这种多样化的货币系统不仅增加了交易的复杂性,还造成了通货膨胀和经济混乱。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秦始皇决定统一货币的铸造标准,并颁布了一系列的法令来限制私人铸造货币的行为。
通过这些措施,秦始皇成功地建立了一个统一货币体系,促进了贸易和经济的发展。
第三部分:统一度量衡除了统一文字和货币之外,秦始皇还采取了行动来统一度量衡系统。
在秦朝之前,中国各地有着不同的度量衡标准,这给交易和贸易带来了不便。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秦始皇下令使用“秦制”作为统一的度量衡标准。
秦制以秦朝的权威性为基础,确立了统一的度量衡制度,包括长度、重量和容量等方面的标准。
这种统一度量衡系统的建立,极大地促进了交易的便利性和经济的繁荣。
结论部分:通过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等措施,秦始皇实现了帝国的文化统一。
他的努力为中国带来了重要的影响,为后世统一帝国奠定了基础。
秦始皇的文化统一的成功,不仅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向后世展示了通过统一文化元素来加强国家统一的重要性。
秦诏版历史及价值
2004年7月的一天,《兰州晚报》上一则报道的醒目标题吸引了人们的眼球: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红头文件”秘藏镇原28年解开稀世国宝“秦诏版”发现之谜在这篇报道中,作者苏丽华首次披露了“秦诏版”的照片,详细叙述了采访的过程和秦诏版的发现及历史价值。
文中引用了当时县博物馆馆长姚志峰的一番话:“秦诏版”是用在衡器上的,很珍贵,上面有40个字,据说上海博物馆也有一块,内容是一样的。
1980年前后,甘肃省博物馆、庆阳市博物馆借展过,还专门给做了一个木匣子,现在秦诏版在镇原保存得相当严密。
对于秦诏版,听说九十年代要拍卖,能拍上亿美元,可文物没有定价,而且拍卖了绝对没有可能。
对于“秦诏版”为何能在镇原发现?姚志峰说:文物具有地方属性,镇原是秦国北地郡的一个属地,而且镇原有秦长城可以见证,所以秦诏版流落镇原也就很正常。
的确,秦诏版的发现,对进一步研究秦时属于北地郡的镇原县之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提供了宝贵的实物依据。
“秦诏版”就是秦始皇为了落实好经济政策中的统一度量衡而颁发的文告,命丞相李斯将其铸于“铜诏版”上,把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原来不一致的度量衡用统一的标准明确起来。
作为秦的属地,且有抵御匈奴、扼守边塞等重要战略地位的镇原,就理所当然地收到了秦王朝颁发的“红头文件”——秦诏版。
这块“秦诏版”为长方形,长10.8厘米,宽6.8厘米,厚0.4厘米,重0.15千克。
它的四角钻有四个小孔,是供人们将其固定时钉钉子用的。
铜质青色,铸造于秦始皇执政时期。
其正面是以秦小篆铸成的,字体大小0.9厘米,竖五行、横八行、上下、左右结构整齐,阴文书刻40字,即: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其大意为:“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统一了天下,百姓安宁,立下皇帝称号,于是下诏书于丞相隗状、王绾,依法纠正度量衡器具的不一致,使有疑惑的人都明确起来,统一起来”。
这块诏版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为统一度量衡所制。
秦始皇统一文字与度量衡制度
秦始皇统一文字与度量衡制度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极具争议性的统治者,他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实现统一的君主。
虽然他的统一带来了许多变化和改革,但同时也伴随着大量的牺牲和鲜血。
然而,秦始皇的统一也伴随着对文字和度量衡制度的大力推广和改革,这些措施为中国历史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诸多改变。
秦始皇统一文字在秦朝之前,中国的文字来源甚为复杂,由于历代王朝的不同审美观念和口才技艺的差距,导致了一个多元化的文字环境。
这使得不同地区的人们难以沟通和相互交流。
在秦始皇的时代,为了加强国家的统一和文化的传承,秦始皇下达了对文字的统一命令。
秦始皇命令制定了一个新的文字标准,这个标准称为小篆。
小篆是早期篆刻艺术的简化版,它包含了7200多个色彩鲜艳、形态各异的字形,并且对于笔画的要求也比较严格。
这使得文字在传递信息和沟通方面更加方便。
小篆直接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官方文书文字,也使得中国的文化在弘扬的同时,具有了更多的普及性和认知性。
秦始皇的度量衡制度秦始皇在统一文字的同时,还推行了一项对度量衡的统一措施。
在秦朝之前,每个地区使用的度量衡单位也是不统一的,这使得不同地区进行交易和衡量规格存在很大的不方便。
为了统一单位,秦始皇下达命令,制定了一套标准度量衡制度。
这个制度包括了长度、面积、重量和容积等多个方面,涵盖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衡量规格。
这项制度使得贸易和交通更加方便,也为中国后期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小结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实现统一的君主,秦始皇在很多方面都有着杰出的表现,包括对文字和度量衡制度的推广和改革。
这些措施使得中国在文化传承和物质交流方面更加便利,也为中国的后代赋予了更加深远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国宝级文物在镇原解密镇原古长城的秘密
国宝级文物在镇原,解密镇原古长城的秘密转自:搜狐新闻 2017-12-06镇原秦代铜诏版:呈现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的历史细节稀世珍宝秦代铜诏版镇原出土的秦三足铜卣镇原出土的战国铜鹿饰冬日的蒲河镇原战国秦长城烽燧1、镇原为什么会有战国秦长城11月24日,记者在镇原三岔镇寻找宋代药葫芦古城遗迹时,站在药葫芦咀眺望四周,隔着一条深深的沟壑,对面的麦田里有一座孤零零的烽燧,同行的镇原县外宣办的幕诚说,这是战国秦长城留下的遗迹,而在药葫芦城的西侧,它从安家川南岸跨过安家川河在白家川东的走马梁上悄然经过。
秦长城在镇原境内长约40公里,东北走向。
经两千多年的风雨剥蚀,大部分段落由于放牧践踏、掘土垦种、治理农田、整修道路等,城墙已不明显,仅留痕迹而已,现在只有在白草洼、大庄原、马渠三合的城墙湾、三岔周家庄的城墙湾、玉原、乔岔崾岘、虎家后沟、梁台等8处遗址较为明显。
为什么会在镇原出现战国秦长城?这就要说到秦攻灭义渠戎那段风云际会的历史。
秦时义渠戎定居陇东高原后,开始从事农耕,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半农半牧民族的方国。
它势力全盛时西达西海固一带,东抵桥山,北控河套,南达泾水,在这一广大区域内,义渠筑城数百,割据自守,与强秦抗衡。
公元前306年,秦昭王立为国君,昭王母宣太后摄政。
她对义渠国改变正面征讨的策略,采用怀柔、拉拢的政策,以堕其志。
公元前272年,宣太后诱杀义渠王于甘泉宫。
接着发兵伐灭义渠,在该旧地置北地、陇西、上郡三郡。
茹河、蒲河、洪河等纵横其间的镇原,当时便是北地郡的属地。
幕诚说镇原成为秦国北地郡的属地,不仅有秦长城可以见证,在镇原县博物馆还有一件国宝级的文物——秦诏版可以提供宝贵的实物依据。
11月25日早晨,记者在镇原县博物馆“秦汉雄风”展厅最醒目的位置,看到那方如烟盒大小的“秦诏版”,在四周青铜器的环护之下,在柔和的射灯下散发着古朴的赤色光芒。
2、一张薄薄的铜片,一个有趣的史实记者趋前观察,讲解员却说它只是复制品,原件正在做文物保养,暂时不能向公众展示,不过,这件复制品和原件在细节上几乎一模一样。
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的有关度量衡的典故
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的有关度量衡的典故秦始皇统一度量衡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也是秦始皇统一国家的一项重要举措。
度量衡在社会生活中起到了计量、交易和公平交换的作用,对于国家的统一和繁荣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与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相关的典故。
1. 千秋万代:这个典故源自于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的故事。
相传秦始皇在统一天下之后,立下了铺天盖地的巨大功绩,被人们誉为“千秋万代”。
而其中一项重要举措便是统一度量衡,整顿了各地的度量衡标准。
这个典故形象地表达了秦始皇在度量衡统一中的伟大成就。
2. 《史记·卷八·秦始皇本纪》:“度量衡不信,刻其官号。
”这是《史记》中对于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的记载。
据记载,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的过程中,为了确保各地区遵守统一标准,他不信任各地官员自行操作,采取了标注刻度的方式,将度量衡的标准权力集中掌握在自己手中。
这个典故反映了秦始皇在统一度量衡方面的严格要求和掌控力,以确保标准的一致性和公正性。
3. 石含丹:石含(yán)丹是秦朝著名的度量衡官员,他在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传,秦始皇要求度量衡部门制定一套统一的度量衡标准,并将其执行。
石含丹在秦始皇的支持下,通过了多次考验,最终制定了全国统一的度量衡标准。
石含丹的努力和智慧成为了度量衡领域的典范,他的名字也被后人用来形容专精于度量衡和标准制定的官员。
4. 《汉书·艺文志》:“因秦方制式曰步,出入往往谓之德。
”在中国古代的度量衡制度中,步作为一种长度单位,是由秦始皇在统一度量衡过程中规定的。
在此典故中,将步与德相联系,意味着国家统一度量衡标准的背后,代表了秩序和德行的重要价值。
5. “秤砣之变”:秤砣是量衡应用中的一种工具,用于称量货物的重量。
在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的过程中,秤砣的标准化也十分重要。
据记载,秦始皇下令对各地的秤砣进行统一、标准的调整,从而确保了各地的度量衡标准一致。
这个典故体现了统一度量衡的重要性,同时也表达了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的愿望。
秦始皇统一文字的历史背景
秦始皇统一文字的历史背景在中国古代,文字一直是显赫的存在。
文字的发展历程与中国的文明史相辅相成,其重要性不可忽视。
随着中国历史的演变,文字的使用越来越普遍,不同地区也逐渐形成了各自的文字体系。
然而,这也给政治统一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秦始皇统一文字的背景便是关于文字统一的历史事件。
我国古代历史被分为许多朝代。
每个朝代都有着自己的特点与文化。
在这样的条件下,各地区自然也不可能使用同一种文字,无疑这会造成局部统一的困难,既不利于政治管理,更不利于文化交流。
此时期的“方言”、“异域”固然容易让政权感到眼花缭乱,那么如何能够解决这样的问题呢?这便是秦始皇统一文字的背景。
秦始皇掌权时期,中国已经被李斯拟定的新制度所管理。
其中,通过实行三省六部制度对政府进行了管理,其中也避免了以往各州恣意发展各自的文字和方言。
秦始皇更是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实现了统一的文字。
这些措施包括了创制小篆、普及铜契和统一度量衡等。
在这些举措中,秦始皇特别注重了正体字的发展。
正体字就是大篆和小篆的简化形式,可以使文字更加便于书写和组成。
在秦朝时期,大篆就不再使用。
而小篆,则成为了当时的标准书写方式。
同时,秦始皇还加强了铜契的颁发,使其成为政府的官方文书,可以取代各州所使用的不同文字。
在度量衡方面,秦始皇也发布了统一的标准,让所有州使用同样的度量衡单位。
这样一来,各州之间的政治沟通变得更加便利。
虽然秦朝统一文字的做法有些单一,但是依然奠定了汉字的基础,提高了文字的适用性和标准度。
这直接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弥合了文化上的差异,并带来了更多的文化交流。
秦朝的文字体系,使汉字的演变更加连续,也奠定了汉字在各朝代中使用的基础。
这段历史教给我们,在统一文字方面,虽然单一的方案可能不够完美,但是也可以成为后世文字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需要指出的是,借助铜契这种传播形式,秦朝将自己的文字传播到了中国整个地区。
这对于中国文字体系的规范统一,以及中国文化的广泛传播都有着独特的意义。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的政策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的政策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六国的皇帝,他在统一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重要的政策和措施,以巩固自己的统治和促进国家的发展。
以下是一些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的政策:
1. 推行法家思想:秦始皇采用法家思想作为国家的统治思想,实行中央集权和郡县制,加强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2. 统一度量衡和文字:秦始皇下令统一全国的度量衡和文字,使得全国各地的交流更加方便,也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3. 修建万里长城:为了防御北方的游牧民族入侵,秦始皇下令修建万里长城,这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
4. 焚书坑儒:秦始皇为了加强思想控制,下令焚毁大量不利于自己统治的书籍,并坑杀了大量的知识分子,这被视为中国历史上的一次文化浩劫。
5. 实行土地私有制:秦始皇下令实行土地私有制,允许农民拥有自己的土地,这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6. 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秦始皇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限制商业的发展,以确保农民的利益和国家的粮食安全。
这些政策和措施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奠定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基础。
稀世珍宝“秦半两”
稀世珍宝“秦半两”在秦统一六国之前,各国钱币的形状不一,如铲币、刀币、环钱等,且只能在各自统辖的范围内流通;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确定统一法律、度量衡、货币和文字,废止了战国后期六国旧钱,在战国秦半两钱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圆形方孔的秦半两钱在全国通行,结束了我国古代货币形状各异、重量悬殊的杂乱状态。
秦统一天下后,规定以外圆内方的半两钱为全国通行的货币,这是我国最早的统一货币。
秦代货币。
铜铸,圆形方孔,钱经一般为2.5-2.77厘米,重 12 铢(我国古代规定 1 两为 24 铢)2.5-3.35克,个别有外郭,被平素,面文“半两”二字。
公元前221年,从秦惠文王二年初行钱(前336年)起算,到秦灭亡(前206年),秦半两钱的生产共延续了130年。
秦半两钱的流通范围,西至河西走廊;东到山东、江苏,北达内蒙古,南抵广州市,东北到达辽东半岛,西南进入大渡河上游,说明秦半两钱是全国通用货币。
“秦半两”的出现,标志着秦始皇在货币上的大一统,还标志着中国古代钱币的初步成熟,是中国货币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并影响到相邻国家和地区,具有非凡的历史意义。
“秦半两”奠定“圆形方孔”的古钱币造型。
“圆形方孔”钱币成为古代中国货币的基本形式,贯穿中国封建社会,沿用了两千多年。
“秦半两”青铜币以“圆形方孔”为货币造型,方孔代表地方,外圆代表天圆,“圆形方孔”即象征着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这是一种普遍容易接受的观点。
但也有人认为,圆形方孔是生产、加工的需要,是便于携带、流通和储藏的需要,在不断的实践中形成的较为科学的制式)。
青铜币上的“半两”二字为小篆文字,是由秦国著名的李斯所题写;它表示每枚重为当时的半两(即十二铢),故称“半两钱”。
《史记平准书索隐》引《古今注》:秦钱半两,径一寸二分,重十二铢。
今见秦半两钱大小轻重不一,钱径一般3.2-3.4厘米,重8克左右。
钱文突起而狭长,略具弧形。
无内外郭,背平素。
有重过10克以上,甚至重达20多克的,或说即《索隐》所载的当百钱。
评价秦始皇的文化政策
评价秦始皇的文化政策
秦始皇的文化政策是兼并之后的一方统一,对于整个中国历史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采取的措施主要有统一度量衡、文字、货币,修筑万里长城、修建陵墓等。
秦始皇的文化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国家管理和统一的效果。
他统一了度量衡和货币,促进了各个地区的交流和贸易发展。
他统一了文字,制定了小篆,这为后来的统一文字系统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然而,秦始皇的文化政策也受到了一定的批评。
他的文化政策过于强制和单一,忽略了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导致了一些地方文化的衰落和丧失。
他焚书坑儒的行为被认为是对于知识和学术的破坏,造成了一定的文化损失。
总的来说,秦始皇的文化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家的统一和管理,但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
他的文化政策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来评价。
秦始皇留下的传颂千古的故事30字
秦始皇留下的传颂千古的故事30字《秦始皇留下的传颂千古的故事30字》篇一秦始皇,那可是个超级“大咖”,他留下的故事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样多。
咱先说说他统一六国的事儿。
那时候的战国啊,就像一个混乱的大菜市场,各个诸侯国就像小摊贩似的,整天打来打去。
秦始皇呢,就像一个超级城管,带着他的大秦军团,一路横扫,把这些小摊贩全给收拾了。
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就好比你要在一群调皮捣蛋的孩子里建立起绝对的权威一样难。
也许他在统一的过程中用了一些比较强硬的手段,但是结果就是咱们这片土地第一次实现了大一统,这可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啊!再讲讲他修长城的事儿。
有人说这是个劳民伤财的工程,我觉得吧,这就有点像现在咱们说的那种长远投资。
在当时,北方的匈奴就像一群饿狼,时不时就来边境骚扰。
长城就像一道巨大的防护栏,把狼给挡在外面。
虽然修长城的时候,老百姓可能苦不堪言,可从长远看,它确实保护了中原地区的安定。
我就想象啊,在那崇山峻岭之间,无数的劳工背着石头,一步一步艰难地前行,监工在旁边大声呵斥着,那场景既壮观又有些残酷。
还有他统一度量衡的事儿。
这就像咱们现在全球都用统一的度量标准一样重要。
以前每个诸侯国的尺子、秤都不一样,就像大家都在说自己的方言,互相都听不懂。
秦始皇这么一统一,那商业发展就像坐上了火箭一样快。
你想啊,大家都用一样的标准做生意,多方便。
秦始皇留下的这些故事,不管是好是坏,都传颂了千古,就像刻在历史这块大石头上的深深印记,怎么也抹不掉。
他就像一个神秘而又强大的符号,让后人不停地去探索、去解读。
《秦始皇留下的传颂千古的故事30字》篇二秦始皇,那家伙的故事可太有料了,30字都概括不完他的传奇色彩。
先说说秦始皇的身世。
这就像一团迷雾一样,有人说他是吕不韦的儿子,这事儿吧,真真假假。
要是搁现在,那可就是个超级大瓜。
也许他自己都不清楚自己到底是谁的儿子呢。
但不管怎么说,他最后登上了皇位,就像开了挂一样。
他当皇帝之后,那派头可大了。
秦朝统一度量衡的实物证据——商鞅方升和秦权
秦朝统一度量衡的实物证据——商鞅方升和秦权秦始皇在军事上横扫六国之后,在经济生活领域面临着诸多问题,统一度量衡就是其中的当务之急。
战国时代,各国割据一方,造成度量衡制度也各行其是。
商鞅变法曾统一过度量衡,但仅限于秦国本土,东方六国之间的度量衡不仅长短、大小、轻重不同,甚至单位名称、进位也大相径庭。
秦朝建立后,为了在经济流通领域里实现畅通便利,建立井然有序的经济秩序,对度量衡的统一就势在必行。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下令以商鞅变法时制定的度、量、衡为标准,推行于全国。
度量衡是指在日常生活中用于物体计量长短、容积、轻重的器具的统称。
计量长短的器具称为度,单位有寸、咫zhǐ、尺、丈、寻、仞等。
在这些名称中,尺是长度的基本单位。
测定计算容积的器皿称为量,升是容量的基本单位。
测量物体轻重的工具称为权或衡,也就是秤砣。
古代社会遗留下来的度量衡器具弥足珍贵,比如古代的尺多为木制,经过岁月的磨蚀,大多已经腐烂了,所以流传下来的很少。
1927年,甘肃定西出土的新莽铜丈实属难得,尽管已经断为两截,经测量其长度为229.2厘米,合当时的10尺,是极为罕见的长度标准器。
铜权存世较多,大小不一,重量不等,其形状主要有锤形和环状两种。
量器以升、斗为主,用来测定物体的体积。
上海博物馆收藏的商鞅方升是古代度量衡中的典范。
这件铜器尽管没有后母戊鼎的宏伟巨大,也没有毛公鼎的鸿篇铭文,甚至没有其他青铜器奇特的造型、精美的纹饰,却是国宝级的文物精品,是中国度量衡史上标志性的器物,为商鞅变法统一度量衡这一段妇孺皆知的历史壮举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
商鞅方升为长方形有柄量器,器长18.7厘米,纵7厘米,横12.5厘米,深2.3厘米,容积为202.15立方厘米,壁三面及底部均刻铭文。
左壁刻:“十八年,齐(率)卿大夫众来聘。
冬十二月乙酉,大良造鞅。
爰积十六尊(寸)五分尊(寸)壹为升。
”与柄相对的一面刻“重泉”二字。
底部刻有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诏书:“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灋(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字的稀世物证山东省烟台市博物馆收藏的稀世珍品――秦铁权与秦诏版,是该馆的镇馆之宝,1973年5月出土于现山东省文登市苘山乡新权村。
目前在全国范围内仅有两枚存世。
1982年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精品。
秦铁权与秦诏版是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的稀世物证,无论在史学上还是在书法艺术上均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它为学术界研究秦代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冶金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的实物依据,同时也为我国的馆藏文物增添了无价珍宝。
文登出土的秦铁权所谓“权”,即秤锤。
《广雅?释器》云:“锤谓之权”。
后引申为“权”亦指秤。
《汉书?律历志上》云:“权者,铢、两、斤、钧、石也,所队称物平施,知轻重也”。
本文所说的“权”,即专指秤锤。
烟台市博物馆收藏的秦铁权(图一)是一件实用性很强的器具。
该铁权系选用铁铸,通高20.31厘米,腹围80厘米,底径25.2厘米,重31.898公斤,略呈扁圆形,平底,顶部铸有半圆形的通透鼻眼。
铁权侧面嵌有一块铜质青色的长方形秦诏版。
该铁权造形古朴淡远,粗砺凝重,沉雄浑厚,简约大气。
作为稀有的秦代存世的铁铸衡器,其通体透出的圆浑、沉穆、流畅、自然的气息,使其成为我国文物宝库的精品,实属必然。
该铁权出土时,锈蚀深厚,体积膨胀,表层松脆,斑驳脱落,难以移动。
铁锈是铁器在潮湿的空气中渐渐变色,并在表面生成的一种红褐色物质。
其实质是铁和空气中的氧气、水蒸气等起作用,生成铁的多种氧化物的水合物。
在了解铁权生锈的原因后,工作人员对其备加细心保管,尽最大可能从各方面降低文物库房的湿度,以延长铁权的“寿命”。
但因铁权经两千余年的地下侵蚀,锈蚀深厚,单从降低文物库房的湿度方面加以保护,只能起到延缓其损毁的作用,不可能达到永久、完好的保存目的。
为了这一稀世珍品的安全,决定对其采取抢救性措施。
1985年,送至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由该馆承担对铁权的技术保护处理工作。
经晶体分析,该铁权属莱氏体铸铁,其珠光体处腐蚀脱落最为严重。
经修复专家再三权衡,形成了最终的技术处理方案,即先对权体锈层做精细的剥离、洗涤和干燥处理,再行复位、粘结、加固,余下不可复位的锈块碎粒,研为粉末,粘合于原器物之上。
最后以封闭法提高器表锈层强度和防潮、抗氧化能力,出色地完成了对铁权的技术保护处理工作,取得了秦铁权带锈防腐技术保护科研成果,荣获山东省文化厅科技进步一等奖。
秦诏版浅谈所谓秦诏版,即秦代铸造的刻有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统一度量衡的诏书铭文,或刻有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同类诏书铭文的青铜版的统称。
它被分别镶嵌在秦代标准计量器具上,或两诏合并镶嵌于同一标准计量器具上,供全国上下作为标准计量器具使用。
其作用就是秦始皇或秦二世胡亥为了落实经济政策中的统一度量衡问题,而将颁发的诏书刻于青铜版上,镶嵌在各种标准计量器具上颁行全国各地,以便将原来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不一致的度量衡用统一的标准明确起来,用于各种计量中。
烟台市博物馆收藏的秦铁权侧面镶嵌的秦诏版,其正式名称为“二十六年铜诏版”,统称秦诏版。
其本身即为国家一级文物,它与秦铁权融为一体,可谓珠联璧合,相得益彰,成为天合之作(图二)。
该秦诏版横长为11.1厘米,竖最宽处8.6厘米,边沿残缺,不甚齐整。
因铁权的腹围呈圆形,故秦诏版略有弧度。
秦诏版上有以秦小篆字体刻成的秦始皇二十六年诏书铭文,诏文上下、左右结构整齐,共竖9行,阴文书刻40字,但字迹已残缺不全。
其诏文为:“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则明壹之”(注:括号内为残缺字)。
译成现代汉语其内容为:“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皇帝最终统一了天下,百姓安宁,立下皇帝称号,于是,下沼书命丞相隗状、王绾:依法纠正度量衡标准的不一致,使有疑惑的人都明确起来、统一起来”。
该秦诏版刻工技法娴熟、洗练、严谨、遒劲,镌刻自由奔放,富有质感、立体感。
其版面上的诏书铭文,布局简约匀称,疏密有度,虽字体大小不一,但行款错落有致。
字里行间纵横跌宕,有起有落,前后呼应,给人们以一气呵成之感。
其秦小篆字体从实用出发,刻写率直,笔划方正,形神兼具,将秦小篆书法那种笔意高远、古劲藏真、似拙实巧、转折灵变的韵意,酣畅淋漓地表现出来,使整块秦诏版神韵四溢,宛若天成。
秦诏版的阴文书刻与底面青铜版相映衬,使其色彩对比和谐自然,又将秦诏版嵌于秦铁权上,使两者相互辉映,更给人以古淡清雅、庄重和谐的美感。
战国时期,各国文字的结构虽然相同,但字体繁简和偏旁位置均有差异,造成文字在书写、表达和交流中的诸多不便。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其主要的文化政策是先以小篆,后以隶书作为统一的标准文字,由丞相李斯先以秦国的文字为基础制定小篆,并写成范本在全国推行,结束了“文字异形”的混乱状况。
秦诏版的诏书铭文便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诞生的秦小篆字体。
其做为传递历史信息的有力载体,充分印证了秦始皇当年在文化领域中推行统一文字政策的事实。
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的产物所谓度量衡,即计量长短、容积、重量的标准器具的统称。
它是人类社会在商品交换和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计量标准依据,也是一个国家或政权收取赋税时的重要标准工具。
将度量衡分解考释,即:计量长短的标准器具叫度。
《尚书?舜典》:“同律度量衡”。
郑玄注:“度,丈、尺也”。
计量容积的标准器具叫量。
《汉书?律历志上》:“量者,龠、合、升、斗、斛也,所以量多少也”。
计量轻重的标准器具叫衡。
《九章算术方程》:“今有五雀六燕,集称之衡”。
《荀子?礼论》:“衡诚县矣,则不可欺以轻重”。
又谓称物。
需要说明的是,原“权衡”一词的本意指秤。
权为秤锤;衡为秤杆,两者合之为秤。
《庄子?胜箧》:“为之权衡以称之”。
《淮南子?泰族训》:“欲知轻重而无以,予之以权衡,则喜”。
后引申为权、衡二字皆可指秤,《汉书?律历志上》:“权者,铢、两、斤、钧、石也,所以称物平施,知轻重也”。
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的标准,在度制方面,以寸、尺、丈、引为单位,以十为进位制;在量制方面,以龠、合、升、斗、斛为单位,也是以十为进位制;在衡制方面,以铢、两、斤、钧、石为单位,进位制是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三十斤为一钧,四钩为一石。
秦铁权与秦诏版诞生的历史背景和原因是:秦始皇经过连年不断的统一战争,最终于公元前221年统一了天下,结束了自春秋时代起500年来诸侯割据称雄的局面,在中国历史上建立了第一个空前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
面对春秋以来长期分裂、各自为政的混乱局面及百孔千疮、百废俱兴的社会现实,秦始皇深知天下统一来之不易,为了巩固秦王朝的统治,有许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
因此,在各个领域推行一系列治国之策,采取各种重大改革举措,势在必行。
在经济领域中统一度量衡,便是秦始皇的一项重大改革之举。
战国时期,是我国商品经济发展的时期,不同的国家,其度量衡标准往往不同,各国的度量衡在计算单位上也有很大差异。
度量衡的不统一,严重阻碍着秦帝国政令的推行和各地商品的流通、交换,不利于统一国家财政职能的运行,给国家赋税的征收带来极大的不便。
为改变这一混乱局面,巩固新生的政权,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于公元前221年下诏,废止原来各国混乱的度量衡计量,以秦国的度量衡为标准,统一其他六国的度量衡器具,颁行全国。
如传世的商鞅方升(图三,铜质,现藏于上海博物馆),为秦孝公十八年(公元前344年)颁发给重泉的标准量器。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把它调回检核,重新刻上统一度量衡的诏书,再颁发到临作为标准量器。
又,1964年在西安阿房宫遗址出土的高奴禾石铜权(图四),为秦昭襄王时铸造。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又在铜权上铭刻统一度量衡的诏书;至秦二世即位,再次补刻诏书,作为标准衡器颁行使用。
同时,秦在统一度量衡时,也制造了大量新的标准计量器具,刻上诏书铭文颁发至全国各地。
秦铁权和秦诏版便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诞生的产物。
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的举措,对当时刚刚建立起来的封建国家来说,有着积极的意义。
到目前为止,从考古发现的实物进行考证,这种刻有诏书铭文的秦标准计量器具,出土多,分布广,在陕西、甘肃、山西、山东、河南、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江苏等地均有出土,甚至在长城之外也有发现。
由此可知,秦代对推行统一度量衡的政策非常重视,而且是坚定有力、行之有效的,在各地区、各民族得到了广泛的实施和普及。
度量衡的标准得以统一,为秦代政权的巩固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为秦代国家的赋税征收提供了统一的计量标准,促进了秦代统一国家商品经济的发展,方便了各地商人的商品贸易和百姓之间的商品交易,推动了统一国家的进步和发展。
今天看来,秦始皇的这一政策无疑是进步的,他对中国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同时,这一政策也成为中华民族后世各朝代实施各种计量的滥觞。
秦铁权与秦诏版出土地域考烟台市博物馆的秦铁权与秦诏版出土于现山东省文登市。
战国时期,文登为齐国属地。
秦始皇从公元前230年灭韩开始,至公元前221年灭齐,十年间统一了天下,建立了以咸阳为首都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帝国。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统一了东南、西南地区,使其疆域东迤辽东,西至玉门关、陇西,北抵长城,南达越南北部及中部一带,面积超过500万平方公里。
作为一个大一统王朝,秦始皇在如此幅员辽阔的统治疆域中,要巩固统一,加强统治,必然要推行一系列有利于稳固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推行郡县制,史称分全境为三十六郡,郡下设县,便是秦始皇加强统治的重要政治举措之一。
但在史学领域中,考秦郡者,不一其说。
详审诸家之说,盖秦前后所置,不止三十六郡,且郡名不见于《史记》。
本文作者尊崇王国维和谭其骧两位学者的观点,他们均认为秦初灭齐,齐地新定时“未遑建置”,仅“略分为齐与琅邪两郡,其于区划固未暇也”。
《烟台市志》载:“文登在秦朝时为齐郡地”。
《烟台大观》载:“秦置?D县,属齐郡”。
故秦初,今文登市应为?D县境地,归齐郡所属。
这样的建置,符合秦朝政治统治的需要。
秦朝立国关中,在地缘政治上,奉行强烈的“关中本位”政策,即以都城咸阳所在的关中地区为凭依,来控御国家重心所寄的中原地区及边陲地区。
文登原为齐国的东端疆域,而齐国是秦最后一个消灭的国家,秦始皇完成统一大业后,在齐地设齐郡,并在郡下置?D县,统辖今文登这一最东端边陲地区,是秦始皇实行专制集权政治制度的典型例证。
秦铁权和秦诏版在文登的出土面世,有力地证明了秦始皇在齐地推行郡县制是强力有效的,这一政治制度在齐地得到了切实的贯彻和落实。
秦铁权为何用铁而非用铜铸造秦铁权出土后,业内围绕秦铁权当时选用铸造材料的原因问题,一直众说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