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谈》公开课
语文《风景谈》课件(共24张PPT)
请通读全文,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指出划分依据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沙漠驼铃)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高原晚归) 第三部分:第3、4自然段(延河夕照) 第四部分:第5、6自然段(石洞读书) 第五部分:第7、8自然段(桃林小憩) 第六部分:第9、10自然段(黎明剪影)
沙漠驼铃
延安军民生产
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
第二、三幅写“人的活动”比较具体人形出现还可以听到他们的欢歌笑语 也可看到他愉悦的神情,窥见他们的内心的世界来,大自然正是因为充满了崇 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才会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进一步突出文章主旨。
在第4幅画中,作者认为公园里的一对和山洞这
一对儿“颇有点儿味不同”指什么?为什么?
指生活情趣和精神世界 前者平庸,后者生命力旺盛,明白生活的意义,具有高贵的精 神,反映了延安青年男女丰富的精神生活和崇高的理想。
分析1、2幅画,回答以下问题
1、第一幅画的背景是在延安吗?为什么要放到这里写?
文章第一段并不是延安的“风景”、是写猩猩峡外沙漠的“风景”。写沙漠的好处是 其一,它形象地告诉人们,无论多么荒谅、贫瘠的地方,只要有了人的活动,面貌 就大为改观,这就突出了人主宰自然的伟力,可见人的伟大。 其二,这样写也有一定的掩护作用,便于发表。适应同国民党反动派斗争的需要。 其三,使文章别具一格,在它的基础上,下文层层深入地表现主题,呈层层铺垫、 环环紧扣的特色。
石洞读书
桃林小憩
学习进步
休闲
高原晚归
延河夕照
劳动
生活
黎明剪影
警戒抗日
文章主要内容概括
本文通过对六幅“风景”的描绘,赞美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的解放区军民火热的战斗生活和崇高的精神境界,表达了作者对解放区的无 限热爱与向往。
7.1《风景谈》课件(共21张PPT)
解题
“风景谈”即谈风景,“风景”字面释义是“风光景色”。也就是可供人观赏的建筑物、自然景象等。在本文中,作者所说的“风景”还包括人,作者认为人是风景的“构成者”,是风景的”主宰’.在学习文中六幅画面时应从课文实际出发赏析。
矛盾在回忆录中说道:我写了延安的风景而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
《风景谈》
1940年,矛盾途径西安,巧遇朱德,应邀前往延安讲学并参观访问。在延安,目睹了解放区蓬勃发展的景象,激发了对解放区的热爱感情。
课文为什么不直接标明主旨,而是借谈风景含蓄地谈政治?而且第一幅画面并不是在解放区,那为什么要写?
“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及贯穿全文的五处议论。这五处议论逐层深入,象一条红线把六幅画面串联起来,使它们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也就构成了文章的线索!
既然说到文眼,那么请回忆一下,这篇文章的文眼是什么呢?
特点:形散神不散
分类:记叙散文:写人记事议论散文:论题类、哲思类、随想类、寓言类抒情散文:写景状物、直抒胸臆
散文
常用表现手法: 象征、衬托、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虚实结合、动静相衬、以小见大、联想与想象、引用、渲染烘托等
茅盾
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鸿,笔名茅盾、郎损、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字雁冰,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人。茅盾出生在一个思想观念颇为新颖的家庭里,从小接受新式的教育。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毕业后入商务印书馆工作,从此走上了改革中国文艺的道路,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
《风景谈》一文写于一九四〇年十二月,此时的茅盾已离开延安置身于国统区重庆的白色恐怖之中,这里没有创作的言论自由,要讴歌延安抗日根据地军民更是不可能的。那么,是什么驱动作者不畏险恶环境,另辟蹊径,采用含蓄的艺术表现手法,抒发了对根据地军民和谐生活的赞美之情呢?这就是茅盾在经历了十多年的动荡不安的生活后,对延安军民和谐生活的热爱、向往和追求使然。
7.1《风景谈》课件(25张PPT)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五幅:桃林小憩
桃林、石磨、断碣、阶台、大小石块,便是“茶社”;荞麦、大麻、玉米 等,便是“茶社”的地毯屏风;“一杯清茶”“二毛钱的枣子”便是茶客们 的享受。桃林中简陋乃至破败的茶社,成了青年休息小聚的最好场所,即便 在这里,他们也不忘读书和争论哲学问题。那些走过“天下最难走的路”的 男女青年在这里聚会、读书、畅谈、休息。这轻描淡抹的一幅茶社图飘送 下来的却是人们高尚的生活情趣。只有“内生活极其充满”、有着高贵精 神的人,才能让原本黯淡的自然灿然生辉,才能填补自然的贫乏,创造出 “第二自然”。
第六幅:北国晨号
这幅画面的主角是两个晨风里严肃,坚决,勇敢的士兵,“霞光射住他 ,只觉得他的额角异常发亮”,“离他不远有一位荷枪的战士,面向东方, 严肃地站在那里,犹如雕像一般”,“在粉红色的霞光中,显现出严肃和刚 毅”。动静和色彩的调配,使粉色的霞光与喇叭的金黄色、绸子的大红色、 军装的土黄色及刺刀的寒光相交融,柔性的与刚性相融合,构成了表现抗日 战士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警觉形象的画面,从而表达了作者对抗日战士 保卫新社会、新生活的坚决、勇敢、高度警觉的赞美之情。
第二幅:月夜归耕
在三五明月之夜,“在蓝的天,黑的山,银色的月光的背景上”,“ 远看山顶的谷子丛密挺立,宛如人头上的怒发”,可谓丰收在望。这时候 ,晚归的种田人掮着犁,赶着牛,后面还跟着小孩,哼着粗朴的短歌,姗 姗而归。多么优美的一幅乡村风俗画。尤其感人的是“粗朴的短歌”和“ 优美的旋律”,正是这些突出这一画面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乐观、豁达,以 苦为乐的人激活了荒凉、沉闷的大自然,使之获得了盎然的生机。
下画面标题改写成八字短语。
《风景谈》用“镜头语言”捕捉了六幅风景画面,请你分析这六幅风景画 的主景和背景分别由什么元素构成,并根据画面特点把以下小标题改写成八
二《风景谈》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中职语文高教版(2023-2024)基础模块上册
二《风景谈》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中职语文高教版(2023-2024)基础模块上册风景谈—【教学设想】从学生的初读反馈来看,《风景谈》是一篇不借助学习提示就看不懂真面目的文章,看了学习提示则犹如揭开了一层神秘面纱。
只是由于时代和生活经历的隔膜,学生对作品还是会产生诸多疑问。
基于学情和学生的初读感受,根据课程目标达成要求、单元人文主题特点及单元导语的提示,笔者决定从学生的问题出发,带领学生“结合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理解作品的思想文化内涵,探索其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
【教学过程】【导入】情境导入,提出主问题师:同学们,回忆你去过的地方,为大家分享你印象中最美的风景。
——学生发言分享。
师:茅盾先生1940年在重庆写完《风景谈》之后,又一口气写下6篇“见闻录”,但回忆起来,他眼中最美的风景出现在延安。
课前大家已经欣赏过他笔下延安的风景。
关于这些风景,我关注到大家还有很多疑惑。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近有疑之处,探寻风景背后的密码,读懂这一篇。
(PPT呈现学习目标)【任务一】欣赏茅盾笔下的风景之美1.大部分学生最有感的:高原归耕、北国晨号。
师出示课文原段,请两个学生到台上去讲解。
师进行总结评价。
并请学生讲完后齐读原文片段。
生:“高原归耕图"——银色月亮低低悬于山顶,天空蓝而清。
黑的牛影、人影在山边呈现,一幅朦胧的田园劳动剪影映于眼前。
还有小孩儿一蹦一蹦跟随着,展示出一种“暮春者……咏而归”的悠闲感。
好一派田园风光!“层层梯田"及“颀长而整齐的高杆植物”还体现了劳动人民对大自然的改造及乐观精神。
——师总结:整个画面有声有色,由静而动,多感官描写、“长"飘”等动词的运用,给人鲜明的印象和强烈的感染。
生:“北国晨号图"——为读者创设了一幅剪影:号音中透着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警觉的小号兵,雕像一般严肃、刺刀在朝霞中闪着刚性的寒光的哨兵。
对小号兵哨兵的动作、外貌、神态描写极为生动。
7.1《风景谈》课件(共23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旅游打卡点4:石洞雨景
《风景谈》沿途打卡点:
旅游打卡点5:桃林小憩
旅游打卡点6:北国晨号
活动二:讲解景区特色
为更好地服务同学,请你结合文本, 总结这六个景点的地点、景、物。
段落 画面
地点
景观
人的活动
1
沙漠驼队 猩猩峡外的沙漠中
茫茫一片的沙漠
驼队的出现
2
月夜归耕
黄土高原
秃山、蓝的天、黑的
土、明月、作物等
艺术特色
1.写景与写人的活动相结合,并在写景的 过程中进行精辟的议论。
2.运用对比和烘托手法
3.语言含蓄、洗练、细致、清新、富有色 彩。
本文深情礼赞那些坚持抗战、克服物质生活贫乏的 困难,保持人类高贵的精神,明白生活的真正意义,为 民族解放而奋斗不息的人们。这些人就是延安解放区的 人们,他们和他们生活的地方,他们昂扬的精神风貌和 斗争精神,构成了当时中国一道最绚烂的风景。
• 第一个场景:沙漠驼队(荒凉单调,生机庄严) • 第二个场景:月夜归耕(朴素自然,生机盎然) • 第三个场景:延河夕照(静穆和谐,奋发向上) • 第四个场景:石洞雨景(和谐共生,智慧勇敢) • 第五个场景:桃林小憩(宁静雅致,诗意盎然) • 第六个场景:北国晨号(万籁俱寂,清冽寒冷)
任务二:探究景点背后的 精神内涵
晚归的农人和孩子
3-4 延河夕照
5-6 石洞雨景 7-8 桃林小憩 9-10 北国晨号
延安 延安 延安 延安
晚霞、河水、大山黄 欢歌笑语的来自五 土、山坡、野火等 湖四海的知识分子 雨天、荒山、石洞等 促膝长谈的青年男女 桃林、茶社、作物等 学习与休息的青年 晨光、朝霞、山峰等 号兵、荷枪的战士
《风景谈》主要描绘了六个场景,并分别说说这些场景有什么特点。
【强烈推荐】《风景谈》优秀教案2篇
《风景谈》优秀教案设计2篇《风景谈》优秀教案设计一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深度探究作者茅盾在文学史上的卓越地位与深远影响力,全面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精准读音、释义及用法,构建扎实的语言知识基础。
透彻剖析文章精巧的结构层次,精准解析各部分所描绘风景的独特特点、内在逻辑关联以及其背后所潜藏的情感脉络与思想意蕴,培育学生敏锐的文本分析能力。
熟练研习作者在文中运用的多元描写手法,如细腻入微的景物描写、生动传神的人物描写等,以及议论抒情相互交融的精妙表达方式,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与写作表达技能。
2、过程与方法目标:借助反复诵读涵泳,细腻体悟文章的语言韵律美、意境深邃美以及情感真挚美,深度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感知能力与语感素养。
积极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文中风景描写所隐匿的深刻内涵与象征意义,大力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探究精神,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与交流协作。
巧妙引导学生模仿文中的经典描写手法进行创意写作实践,通过仿写、续写等多样化形式,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与文学创作水平,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与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深切领会作者对解放区军民炽热生活的由衷赞美之情,以及对其崇高精神境界的深情礼赞之意,着力培育学生对美好事物的敏锐感知与向往追求,塑造学生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与审美情趣。
强力增强学生对祖国壮丽山河的深厚热爱之情,以及对民族精神的高度认同与自豪之感,有效激发学生的民族责任感与社会担当意识,使其树立为国家繁荣、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的远大理想。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深度解读文中六幅风景画面的丰富内涵与艺术魅力,如“沙漠驼铃”中对浩瀚沙漠与坚韧驼队的精彩描绘所展现的生命张力与希望曙光,“高原归耕”里对田园风光与归耕农民的细腻刻画所传递的生活喜悦与劳动价值,精准把握其描绘手法的精妙绝伦之处以及所表达情感的细腻入微之处。
深刻领会作者在描绘风景时匠心独运地融入对人的活动与精神的崇高赞美之策,精细探究景与人相互交融、相互映衬的紧密关系,明晰人如何以自身的智慧、勤劳与信念成为风景的灵魂与主宰,赋予自然以生机与意义。
二《风景谈》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中职语文高教版基础模块上册
二《风景谈》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中职语文高教版基础模块上册文学风景,洞见革命时代的崇高精神|《风景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品,掌握重点字词含义。
2.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3.体悟作者融情于景的写作手法,体会作者寄予其中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赏析六幅风景画的特点及其思想内容,体悟解放区军民战斗生活和崇高精神。
2.赏析文章,多种表达方式及作用。
教学过程任务一:阅读课文,初步解读风景1、赏析前三幅图画第三幅图中所说的“弥满着生命力"指什么?指积极参与“生产”充满激情、乐观富有生活气息自然是伟大的,有何体现?(可从前三幅图中分别找一个体现)广阔苍凉、若人怜爱、静穆温暖人类是伟大的,有何体现?苍茫无边的沙漠里行走;改造自然;生命力量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乃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人民支援革命甘愿走沙漠,解放区劳动人民乐于劳动,艺术家甘愿参与生产。
2、赏析第四、五幅图画什么是第二自然?第二自然,是区别于客观的物质自然(第一自然),是指人类的精神世界与物质自然共同创造出的风景。
3、赏析第六幅图画任务二:整体理解风景,体会形散神聚的特点1、横向的风景。
①沙漠驼铃②高原归耕③夕河晚归④石洞雨景⑤桃林茶社⑥北国晨号2、纵向的风景。
并用两个词分别概括他们的特点。
第一风景:自然世界的风景。
客观、荒凉第二风景:高贵精神的风景。
改造,乐观,追求、积极第三风景:民族精神的风景。
守护、坚毅小结:横向的风景体现出散文选裁的散,具有联想性、发散性纵向的风景体现出散文神的凝聚,沿着一个方向,层层深入3、在六幅横向的风景中,有哪些身份的人?分别有哪些活动?各族人民、农民、艺术家、革命青年、战士运送物资、劳动、学习、休息、战斗形散:看似独立的六幅画面,各种身份的人,做着不同的事。
神聚:六幅画面所展示的相似性,即有关荒凉的自然,有关人的活动,有关人的精神。
任务三:局部赏析画面,进一步体会形散神聚的特点1、镜头组合式画面,赏析时需要换成一镜到底式画面然而,你不能说,这里就没有“风景"。
《风景谈》ppt课件
主题归纳
著名戏剧家张光年评价茅盾作品,是“文学家与革命家的完美结合” , 是并不多见的“把两种素质集于一身的人”。请就此进行分析。
①文学性: 《风景谈》则更富于生活的情趣和新生活中所闪出的诗情画意。 文章从《塞上风云》影片引起的联想开篇,借助丰富的艺术联想,纵横驰骋, 给我 们描绘了六幅和谐优美、寓意深邃的风景画。
课文赏析
2.运用对比和烘托,是本文写作上的又一个显著特点。 ①“石洞雨景”中写公园中的一对和石洞中的一对,是“人”与“人”的
对照,突出后者是“清楚明白生活意义的人”;也是“场面”与“场面”的对 比,两个不同场面,反映了两种不同的社会风貌。
② “延河夕照”中用“静穆的自然”和“弥满着生命力的人”,作“物” 与“人”的对比,表现了人的“高贵精神”。
②革命性: 《风景谈》通过描绘六幅内容不同而相互联系的风景画,深深地表 达了作者对解放区和谐生活的热爱、向往和迫求,讴歌了延安军民为创造和谐生活 表现出的崇高精神。
同学们下课
讲课老师:
日 期 : 2 0xx.08
③“北国晨号”中用“晨风中吹着喇叭的红绸子”、□战士枪尖的刺刀 闪着寒光”、 “粉红的霞色”等来烘托民族精神化身的两个战士的形象,抒发 了作者对英雄战士由衷敬仰之情,所以既是“物”烘托“人”,同时也是“景 ”烘托“情”。
课文赏析
④“沙漠驼铃”中用沙漠的“纯然一色”来烘托“那一 杆长方形腥红大旗”,是驼队的出现显得格外庄严和妩媚 ,这是色彩的烘托;用“热空气在作哄哄的火响”来烘托 驼铃的“丁当、丁当”的声音,使人倍感铃声的和谐动人 ,这是声音的烘托。
· 颀(qí, 高)
姗(shān, 走路缓慢从容的样
《风景谈》ppt课件
课文为什么不直接标明主旨,而是借谈风景含蓄地谈政治?第一幅画面并不是 在解放区,那为什么还要写?
• (1)作者把篇名定为“风景谈”,是“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这样写有一定的掩护作用,便于 发表,适应与国民党反动派斗争的需要。
• (2)作用:文中议论性的语句,都在画面的末尾,是对具体场面描写的概括与总结,体现 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从结构上看,这些议论语句如同一根彩线,贯串起六幅画面; 从内容上看,这些议论语句中揭示了文章的主题,并且"伟大""尤其伟大""最伟大"层层递进, 深化了主旨,深情表达了对陕北根据地生活与战斗的讴歌与赞扬,对延安军民身上体现的 崇高、伟大民族精神的讴歌和赞扬。
请总结作者描述的六幅风景画,并指出各蕴含了哪些精神内涵?
画面
精神涵
沙漠驼铃 总领全文,揭示人类比自然更伟大庄严妩媚。
高原归耕 反映黄土高原人民的辛勤劳作和吃苦耐劳、乐观——人对自然 的改造。
延河夕照 赞美了知识分子的崇高革命理想和革命斗争精神——生命力。
石洞雨景 突出知识青年丰富崇高的精神生活——孜孜不倦、勤奋、精神 生活充实。
风景谈
• 明代书画家董其昌曾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读书 • 能够祛除内心的浮躁,让一颗心沉浸在文字宁静的世界里,给心灵以慰藉和滋润。还能祛
除内心的空虚,让一颗心在知识的海洋中渐渐丰盈盈、充实起来。今天,我们一起来品读 茅盾的散文-《风景谈》,品味其中隐含的延安精神。
• (2)本文的核心内容不在“谈”,而在“风景”。文中的六幅风景画不是“谈”出来的,而是 “画”出来的。作者通过绘形、绘声、绘色的风景画,展示并赞颂了大西北自然风光的美、 延安社会生活的美、延安人精神境界的美,“风景”的精髓是“美”。作者展示“美”、赞 颂“美”的层次是由自然风光到社会景象再到人的精神境界。
《风景谈》优秀课件
一、《风景谈》主要描绘了哪些风景场景?请用四个词给每处场景命名,以体现场景内容。
第一个场景:沙漠驼铃 (1)第二个场景:高原归耕 (2)第三个场景:延河夕照 (3-4)
第四个场景:石洞读书 (5-6)第五个场景:桃林小憩 (7-8)第六个场景:北国晨号 (9-10)
沙漠驼铃
高原归耕
延河夕照
聚焦风景盛宴
沙漠驼铃
北国晨号
高原晚归
延河夕照
石洞读书
桃林小憩
1.请找出具体描写沙漠的语句。在文中能找出概括沙漠特点的两个词语。2.找出具体描写驼队的语句。
坎儿井
赏析第一段:作者是怎样描绘第一幅“风景画“的?又是怎样”把政治寓于风景画“的?
自然景观
茫茫一片(绘形) 整齐的骆驼方阵纯然一色(绘色) 猩红的大旗(绘色)哄哄作响(绘声) 谐和的合奏
1.形象地告诉读者,即使是最单调最平板的荒凉贫瘠的沙漠地区,只要有了人的活动,面貌就会完全改观,这就说明了“人类更伟大”的观点
2.在它的基础上,下文逐一展开画面,层层深入地表现主题,呈现出层层铺垫、环环紧扣的特色。
3.这样写有一定的“曲笔”作用,便于发表适应同国民党反动派斗争的需要。
本文主要反映解放区军民的战斗生活和崇高的精神境界,而猩猩峡外一带的沙漠地区当时并不属于解放区,作者为什么要把它作为第一幅“风景画”写进来?
赞颂的是内生活极其充满的人。用景物的荒凉衬托人的精神,还写到公园里“西装革履烫发旗袍高跟鞋的一对儿”,构成对比,强调“只有内生活极其充满的人”才能主宰自然。
桃林小憩
思考:桃林小憩表现的是什么时间、地点,有什么景物、人物?人们表现出怎样的精神状态?
时间:地点景物:人物:画面表现了什么:
桃花盛开时节桃林
7.1《风景谈》课件(共42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只有竹子那样的虚心,牛皮筋那样的坚韧,烈火那样的热情,才 能产生出真正不朽的艺术。
风景谈
茅盾
学习目标
1.了解茅盾的生平及其创作成就。 2.梳理文本内容,体会议论性语句的作用。 3.分析对比、烘托手法,
理解散文“景”和“情”相辅相成的关系。 4.结合时代背景,体会风景之美的内涵。
解题
“风景谈”即谈风景,“风景” 字面释义是“风光景色”。也就 是可供人观赏的建筑物、自然景 象等。在本文中,作者所说的 “风景”还包括人,作者认为人 是风景的“构成者”,是风景的” 主宰’.在学习文中六幅画面时 应从课文实际出发赏析。
回顾风景,把握主旨
2.文中有几处议论?它们的作用是什么?
文中议论性的语句,都在画面的末尾,是对具体场面描写的概括 与总结,体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①结构上,这些议论语句如同一根彩线,贯串 起六幅画面; ②内容上,这些议论语句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并且层层递进,深化了主旨,深情地表达了对 陕北根据地生活与战斗的讴歌与赞扬,对延安 军民身上体现出的崇高、伟大民族精神的讴歌 和赞扬。
说明桃林并不是优美舒适的地方。
2.“天下最难走的路”是什么?怎么理解?
①文中的年轻人虽然年纪不大,但对他们这一代革命青年人来说, 经历了诸多的生活磨难,走过了曲折的人生道路。所以说他们走了 “天下最难走的路”。 ②当时国民党反动派为阻止、迫害全国各地奔赴革命圣地延安的爱 国青年和文艺工作者设置了种种关卡。因此爱国青年等人要冒着生 命危险,克服自然和人为的许多困难。
《风景谈》课件(共27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一、明“风景” 二、赏“风景” 三、悟“风景”
一、明“ 风景”
参考“ 沙漠驼铃” ,为其 他五幅画面各拟一个小标题, 体会作者寄予其中的情感。
根据风景的内 涵,修改小标 注意:要体现“ 风景” 的特点,要有诗意。
题。
示例:高原晚归,延河夕照,石洞雨景,桃林小憩,北国晨号
第一幅画面“ 沙漠驼铃” 写了哪些内容?
大家所描绘的画面中既有自然风光,也有人物活动,那么, “ 风景” 到底指什么?课文中是否有语句点出了“ 风景” 的内涵?
第一幅 第二幅 第三幅 第四幅 第五幅 第六幅
赏析六幅画面,说说其中
所体现的自然风光和人的
活动。 茫茫苍苍、寂静无声、纯然一色的沙漠
高步的驼队成点、成线、成队走近, 发出谐和的声音
“ 风景画” 的写法:每个画面都构成景物与人的比较,都是先写“ 风景” ,后写人 的活动。“ 风景画” 之后的议论,把各不相同的“ 风景画” 连缀成为一个整体。
“ 风景” 的情感:六个画面都紧扣一个中心,即赞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延安军民 火热的战斗生活和崇高的精神境界,表达作者对延安的无限热爱与向往。
从而赞美了解放区人民的高尚情趣。
桃林的景物+休憩的青年→茶社图
(9─ 10自 然 段 )展 现 北 国 清 晨 山 峰 上 两 个 战 士 的 雄 姿 , 高 度 赞 扬 他 们 是 民族精神的化身, 是伟大中最伟大者。
对象: 北国朝霞的景致。 特点: 朝霞、 山峰、 喇叭声, 由嘹亮的喇叭声带出画面, 塑造了一位 小号兵和一位哨兵, 他们沐浴在霞光之中, 屹立在山峰之上, 英姿飒爽、 严肃、 坚决、 勇敢、 凛然不可侵犯。 这两位战士是民族精神的化身。 粉红的朝霞+荷枪的战士→真正的风景
第三幅:“ 静穆的自然和弥满着生命力的人,就织成了美妙的图画” 第四幅:“ 使大自然顿时生色” 第五幅:“ 不知道消磨时间为何物的人们却把这一片简陋的绿荫看得很可爱” 第六幅:“ 仿佛看见了民族的精神化身而为他们两个”
1.2《风景谈》课件(共31张PPT)
课文解读
“民族的精神”在课文中指的是怎样的精神? 课文是怎样加以表现的?
“民族的精神”,在当时是指对内反对黑暗势力 的统治,对外反对外来民族的侵略和压迫的精神。
课文中着意写的是一个号兵和一个荷枪的战士在 朝霞中的雄姿,他们的神态是那样的严肃、坚决、勇 敢,具有高度的警觉,给人以希望、信心和力量。课 文正是通过这两个战士形象的塑造,典型而又形象地 表现了我们民族的精神。
整体感知
生字词
妩媚 颀(qí)长 摇曳(yè)
黑魆魆(xū)
缭绕 静穆
偎(wēi)依 温雅
• 调朱弄粉:旧时指妇女美容打扮。
• 百无聊赖:形容一切都不感兴趣,精神无所寄托,
非常无聊。
• 怡然自得: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 贻(yí)笑大方:让有见识的内行笑话。
• 万籁俱静:意思是形容周围环境非常寂静,一点
“延河夕照”中用“静穆的自然”和“弥漫着生命力的人”, 作“物”与“人”的对比,表现了人的“高贵精神”。
“石洞雨景”中写公园中的一对和石洞中的一对,是“人”与 “人”的对照,突出后者是“清楚明白生活意义的人”;也是“场 面”与“场面”的对比,两个不同场面反映了两种不同的社会风貌。
“北国晨号”中用“晨风中吹着喇叭的红绸子”、 “战士枪 尖的刺刀闪着寒光”、“粉红的霞色”等来烘托民族精神化身的两 个战士的形象,抒发了作者对英雄战士由衷敬仰之情,所以既是 “物”烘托“人”,同时也是“景”烘托“情”。
整体感知
本文是作者1940年访问延安后在重庆写。 1939年3月,茅盾赴新疆在新疆大学任教,1940 年5月离开新疆返内地,归途中在西安喜遇朱德同志, 应邀到延安讲学并参观访问,为期五个月。在延安, 他呼吸了清新的革命气息,目睹了解放区蓬勃发展的 景象,激发了对解放区的热爱感情。同年年底到重庆, 当时国民党反动派正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茅盾写了 与《白杨礼赞》并称为姐妹篇的《风景谈》。
《风景谈》ppt课件
主宰风景的人:征服沙漠的人、充满崇高精神 的人、民族精神化身的人。
延安军民
歌颂党领导下的延安军民的崇高精神
主旨
本文通过六幅“风景”的描绘,用层层 递进的方式表达了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比自 然更伟大,充满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尤其 伟大的观点;展现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 党领导下的陕甘宁边区蒸蒸日上、欣欣向荣 的美好图景,讴歌了延安军民身上体现出的 伟大的民族精神和崇高的革命情怀。
02 感知课文
课堂任务一(导学案学习引导): 1、认真阅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的六幅风景画, 并给每一幅图画加上标题。
学习提示:拟写标题时要做到人的活动和自然美景二者兼 备。
2、《风景谈》描写了延安军民的生活,我们从哪 些地方可以知道文章写的是延安?
拟写标题
沙漠驼铃 (1)
高原归耕 (2)
河畔声喧 (3)
课前预习检测(导学案)
癞(lài) 头
颀(qí)长
掮(qián)客
黑魆魆(xū)
干坼(chè)
锄锹(qiāo)
札(zhá)记
瞥(piē)见
贻(yí)笑大方
铃铛(líng dang) 妩媚(wǔ mèi) 摇曳(yáo yè)
山坳(ào)
词语解释 百无聊赖: 指精神上无所寄托,感到非常无聊。 贻笑大方: 贻:遗留。让有见识的内行人笑话。 万籁俱静: 形容周围环境非常安静。万籁,自然界的各种声响。 洋洋洒洒: 形容文章或谈话丰富明快,连续不断。 怡然自得: 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下笔如有神:形容文思敏捷,文章写得又快又好
全篇文章,正是以此作为一条红线,把那些互不相于的风 景片段贯穿起来,组成一幅完整有机的图画,生动地反映了解放 区革命队伍的战斗生活,歌颂了解放区莲勃兴旺的革命事业和 草命战士崇高伟大的精神品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心:
课文以细致优雅的笔触描绘了六个逼真 如画的风景片断,构成六幅色调鲜 丽的 画面。六幅画面,用层层递进的方式赞 美了抗日战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 区军民火热的战斗生活和崇高的精神境 界,表达了作者对解放区的无限热爱与 向往
作业:
.学习本文以精辟的议论为主线,连缀若
干片断使成整体的写法,写一篇作文 《美,就在我们的身边》。
2.高原归耕 3.河畔声喧
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伟大的,
然而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 动,乃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
4.石洞趣读
在这里,人依然是“风景”的构成者, 没有了人,还有什么可以称道的?再者, 如果不是内生活极其充满的人作为这里 的主宰,那又有什么值得怀念?
5.桃园小憩:
人类的高贵精神的辐射填补了
自然界的贫乏,增添了景色, 形式的和内容的。人创造了第 二自然!
6.北国晨号:
如果你也当它是“风景”,那便是 真的风景,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
小结:
本文是以作者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认识逐一深化 为顺序把六幅画面组织在一起的。
合作探究:
作者在对“风景”的描摹过程中,寄托了怎样 的感情?作为今天的年轻人,你怎样看待当年 的延安生活和作者抒发的激情?
风景谈
茅
盾
小组探讨: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文章写了几幅画面? 每幅画面表现的各是什么时间﹑地点,有什么 景物﹑人物? 给每幅画面拟写小标题﹙要涵盖自然景观和人 的活动﹚。
高原归耕
小组探讨:
这六幅画面是否是孤立存在的?它们是按 怎样的逻辑顺序组织起来的?
1.沙漠驼铃:
自然是伟大的,
然而人类更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