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6体育综合考试大纲
202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专业课考试体育综合大纲
十二、课外体育活动
1.课外体育活动的意义
2.课外体育活动的特点、组织形式及实施
十三、学校课余体育训练
1.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目标、特点
2.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组织形式
3.学校课余体育训练计划的制定
4.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内容的安排
十四、学校课余体育竞赛
1.课余体育竞赛的特点
2.课余体育竞赛的常见组织形式
202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专业课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代码:346
考试科目名称:体育综合
一、考试要求
体育综合包含两个部分,一部分是《运动训练学》,一部分是《学校体育学》,《运动训练学》考察考生对运动训练目的、任务、原理和原则,训练的基本内容、方法,训练过程结构、组织,控制和计划的安排,以及对运动员和教练员要求和运动队的组织与管理的掌握程度,要求考生能够比较熟练运用科学的训练原理解决运动训练中遇到的问题,了解考生实际运用各种训练方法的操作能力,并能按照训练计划制定的基本要求,独立完成各种类型训练计划的制定。
4.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的本质、实施过程及应注意的问题
六、体育教学的特点、目标与内容
1.体育教学过程的特点
2.制定体育教学目标的程序、基本要求、基本要素及应注意的问题
3.体育教学内容的特点
4.体育教学内容选择的基本要求及过程
七、体育教学方法与组织
1.体育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2.常用的体育教学方法
3.现代体育教学方法
4.体育课组织管理的基本要求及应注意的问题
八、体育教学设计
1.体育教学设计的原则
2.体育教学设计的过程及要素
3.体育教学计划各层级的设计方法与步骤及设计要求
九、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与教学评价
《体育综合》考试大纲
学院(盖章)域)名称:运动训练
考试科目代码:346
考试科目名称: 体育综合
(一) 试卷内容 考试包括运动生理学、学校体育学和运动训练学三个部分。
(二) 试卷结构 单项选择题:20%; 判断题:20%; 简答题:20%; 论述题:40%。
(三) 考试基本要求 1. 运动生理学着重了解和评价考生对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 2. 学校体育学旨在考察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控程度,以及对现代体育教育理念的理解; 3. 运动训练学重点考察考生发现、分析和解决运动训练实际问题的能力。
11. 运动机能的生理学评定;年龄、性别、环境与体育运动。 第二部分 学校体育学 1. 学校体育的起源与发展; 2. 学校体育的地位、功能与价值; 3. 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竞技体育的关系; 4. 教师与学生; 5. 体育课程与教学; 6. 学校课余体育锻炼;课余体育训练与竞赛; 7. 学校体育管理; 8. 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等。 第三部分 运动训练学 1. 运动训练学概念体系; 2. 竞技能力的含义、结构以及各种竞技能力子能力的含义、分类、评价及其训练; 3. 各具体运动训练原则的含义及其应用特点; 4. 运动训练方法的含义、分类及其应用; 5. 运动训练计划的含义及其分类,以及多年、年度、周、课等训练计划的制订和实施要求。 (五) 参考书目 1.《运动生理学》(人民体育出版社 ISBN 978-7-5009-4044-9); 2.《学校体育学》(人民体育出版社 ISBN 978-7-5009-2543-9); 3.《运动训练学》(人民体育出版社 ISBN 978-7-5009-1991-9)。
(四) 考试内容 第一部分 运动生理学 1. 内环境的稳定及其调控; 2. 运动生理学的研究热点与发展; 3. 骨骼肌与运动; 4. 运动对血液的影响; 5. 运动与心血管系统及其影响; 6. 呼吸的过程及呼吸机能与运动; 7. 运动中的能量供应与消耗、评价、训练;运动与激素调节; 8. 肌肉活动的神经调控;运动技能的学习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9. 身体素质的生理学分析及其评定、训练; 10. 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
346 体育综合考试大纲
2023年贵州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体育综合(自命题)考试大纲I.考试性质体育综合考试是为我校招收体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而设置具有选拔性质的入学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所需的体育学和相关学科基础知识、技能。
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体育专业优秀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我校择优选拔,确保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II.考查目标对于本科属于体育教育、运动训练专业考生,体育综合考试范围为《学校体育学》、《运动训练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
要求考生系统掌握上述体育学科和相关学科中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综合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对于本科属于非体育教育、运动训练专业考生,体育综合考试范围为《学校体育学》、《运动训练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户外运动》,或选择“本科属于体育教育、运动训练专业考生的体育综合考试范围”。
要求考生系统掌握上述体育学科和相关学科中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综合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III.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一)适用于体育教学、运动训练专业考生1.学校体育学:100分2.运动训练学:100分3.运动解剖:50分4.运动生理学:50分(二)适用于非体育教学、运动训练专业考生1.学校体育学:60分2.户外运动:130分3.运动训练学:50分4.运动解剖:30分5.运动生理学:30分四、试卷题型结构单项选择题:第1-60小题,每小题2分,共120分多项选择题:第61-7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是非题:第71-8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名词解释:第86-91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简答题:第92-98小题,每小题10分,共70分论述题:第99-100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IV.考查内容一、《学校体育学》参考书目:潘绍伟,于可红主编.学校体育学(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第一章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第一节古代社会的体育第二节现代学校体育的形成第三节中国学校体育的发展第二章学校体育与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一节学校体育与学生身体发展第二节学校体育与学生心理发展第三节学校体育与学生的社会适应第四节学校体育与学生动作发展第三章我国学校体育目的与目标第一节学校体育的结构与作用第二节我国学校体育目的与目标第三节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要求第四章学校体育的制度与组织管理第一节我国现行学校体育制度与法规第二节我国学校体育的组织与管理第五章体育课程编制与实施第一节体育课程的特点第二节体育课程的学科基础第三节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制定第四节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第六章体育教学的特点、目标与内容第一节体育教学的本质与特征第二节体育教学(学习)目标第三节体育教学内容第七章体育教学方法与组织第一节体育教学方法第二节体育教学组织管理第八章体育教学设计第一节体育教学设计概述第二节体育教学设计的过程及要素第三节体育教学计划的设计第九章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与教学评价第一节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第二节体育教师教学评价第十章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第一节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的性质与分类第二节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第三节体育场地设施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第四节人力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第十一章体育课教学第一节体育与健康课的类型与结构第二节体育实践课的密度与运动负荷第三节体育课的准备与分析第十二章课外体育活动第一节课外体育活动的性质与特点第二节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第三节课外体育活动的实施第十三章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第一节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性质与特点第二节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组织形式第三节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实施第十四章学校课余体育竞赛第一节课余体育竞赛的特点第二节课余体育竞赛的组织形式第三节学校课余体育竞赛的实施第十五章体育教师第一节体育教师的特征第二节体育教师的工作与研究第十六章体育教师的职业培训与终身学习第一节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科学习第二节体育教育专业的见习与实习第三节体育教师的在职培训第四节体育教师的终身学习二、《运动训练学》参考书目:田麦久主编.运动训练学(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年.第一章运动训练学导言第一节运动训练与运动训练学第二节不同层级的运动训练理论体系第三节运动训练构成要素的理论体系第二章运动训练的辩证协同原则第一节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变化与表现的基本规律第二节基于辩证协同思想的运动训练原则体系第三节导向激励与健康保障训练原则第四节竞技需要与区别对待训练原则第五节系统持续与周期安排训练原则第六节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训练原则第三章运动员竞技能力及其训练(上)第一节运动员体能及其训练第二节运动员技术能力及其训练第四章运动员竞技能力及其训练(下)第一节运动员战术能力及其训练第二节运动员心理能力及其训练第三节运动员知识能力及其训练第五章运动训练方法及其应用第一节运动训练方法概述第二节运动训练控制方法第三节操作性训练方法第四节运动训练基本手段第六章运动训练负荷及其设计与安排第一节运动训练负荷概述第二节运动训练负荷的设计基础第三节运动训练负荷的设计与安排第四节运动训练负荷的监控与评定第五节运动训练负荷的项群特征第七章运动训练过程与训练计划第一节运动训练过程的基本构架第二节运动训练计划的制订与实施第三节运动训练过程的调控第八章教练员职责与教练行为第一节教练员的知第二节教练员的执教第三节教练员的知识与能力第四节教练员的领导行为三、《运动生理学》参考书目:王瑞元、苏全生主编.运动生理学.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2.(一)运动生理学基础1.运动生理学概述、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2.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人体生理机能的维持与调节(二)人体运动的生理学基础1.骨骼肌机能2.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保障系统:内环境、稳态、血液和氧供应原则(三)运动中的物质与能量供应1.物质代谢的基本特点、原理2.能量代谢的基本概念、原理及测定方法3.运动中的血氧供应原则及代谢物的消除(四)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状态的变化1.赛前状态2.进入工作及稳定状态3.运动性疲劳4.恢复过程(五)运动技能的形成、发展规律及在教学中的应用运动技能形成的基本阶段、特点及在教学中的规律和注意事项(六)运动能力的生理学基础运动能力、各项身体素质的概念、特点、测定及发展方法(七)运动处方运动处方的概念、分类及基本要素(八)特殊环境条件下运动的生理学问题高原、冷热、水、大气环境及生物节律与运动能力(九)免疫机能与运动能力1.免疫的概念、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免疫反应2.运动负荷与免疫机能、运动性免疫模式3.运动性免疫抑制的可能机制、生理意义、调理四、《运动解剖学》参考书目:徐国栋、袁琼嘉主编.运动解剖学.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2.(一)运动系统1.骨骼:骨的概述、结构、分类、表面标志、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及功能等2.关节:关节的结构、分类、运动幅度及影响因素等3.骨骼肌:骨骼肌的物理特性、起止点、配布规律及功能等(二)运动技术的解剖学分析关节的运动形式,肌肉的工作性质、工作条件、完成技术动作所起的作用及与外力的作用关系;运动解剖学知识分析常见体育动作中的关节运动及肌肉工作情况(三)内脏系统的结构、特点及运动对相关系统的影响1.消化系统2.呼吸系统3.泌尿系统4.生殖系统(四)脉管系统的结构、特点及运动对脉管系统的影响1.心血管系统2.淋巴系统(五)神经系统神经系统的区分和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功能及反射弧的概念(六)内分泌系统五、《户外运动》参考书目:国家体育总局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组编.户外运动.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第一章户外运动概述第一节户外运动的起源和发展第二节户外运动的定义、分类和特点第三节山地户外运动第二章山地户外运动的主要项目第一节攀岩与下降第二节舟渡和泅渡第三节山地自行车第四节漂流第五节溯溪第六节探洞第七节沙漠穿越第八节登山健身第三章山地户外运动的基本技术与装备第一节山地户外运动的服装与装备第二节攀登技术与装备第三节绳结技术第四节下降技术与装备第五节保护技术与装备第六节保护点设置技术与装备第七节行走穿越技术与装备第八节特殊地形行走与通过第九节地形图常识及判读第十节天气观测的基本常识第十一节户外求救联络技术与装备第十二节野外活动技能与装备第四章户外领队的职责与管理策略第一节户外领队的职责、动机与态度第二节户外运动的计划与准备第三节户外领队的角色与风格第四节户外领队的有效沟通第五节户外领队的判断与决策第六节户外领队的关心与鼓励第七节团队建设与管理第八节冲突管理第五章山地户外运动竞第一节探险越野赛的常用装备第二节探险越野赛的裁判员职责第三节探险越野赛的赛前工作第四节探险越野赛的组织与实施第五节探险越野赛的安全管理第六章户外运动的健康管理第一节户外运动的怵能训练第二节户外运动的营养支持第三节户外运动的心理训练第四节户外运动急救第五节户外常见伤病防治1.心肺复苏术2.中暑的处理3.失温的处理4.如何预防动植物伤害5.止血法6.病人搬运方法第七章户外运动的风险管理第一节中国大陆山难史概述第二节户外运动风险的评估与管理第三节户外运动风险管理工具及其应用第四节户外领队的风险管理职责与策略第五节户外运动紧急情况处理与救援第八章关于户外运动发展相关文件和政策。
346体育综合
体育综合课目考试大纲一、考查目标体育综合包括运动训练学、小学体育学和运动生理学三部分内容。
要求学生全面控制运动训练学、小学体育学和运动生理学的理论并能运用运动训练学、小学体育学和运动生理学原理和知识来分析、论证以及综合解决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实践中的详细问题。
按照运动生理学、训练学内容范围,控制好学科体系,着重理解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
注重理论联系实践,能运用理论知识来分析运动训练及小学体育实践中的问题,评价自立思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知识点的测试包括了:认识与记忆;理解与判断;控制与应用;分析与综合四个层面。
二、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光本试卷满分300分,考试时光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3、试卷内容结构运动生理学100分运动训练学100分小学体育学100分4、试卷题型结构(1)运动生理学单项挑选题20分(10小题,每小题2分)名词解释30分(5小题,每小题6分)综合应用题50分(2)运动训练学名词解释30分(5小题,每小题6分)综合应用题70分(3)小学体育学名词解释30分(5小题,每小题6分)综合应用题70分(一)第一部分运动训练学第一章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概述了解竞技体育内涵和外延及形成与发展概况,控制竞技运动的现代社会价值;控制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
第二章项群训练理论了解项群理论的发展历程,理解项群理论的各项内容,控制竞技运动项目主要分类体系的建立,理解并控制项群理论的应用及各项群训练基本特征。
1.了解项群理论产生的背景;理解项群理论的基本内容。
2.控制竞技运动项目主要分类体系的建立;理解并控制项群理论的应用。
3.理解并控制各项群训练基本特征概述。
第三章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了解运动成绩、竞技能力的内涵及意义,控制运动成绩决定因素及竞技能力结构模型,控制运动员训练的起始状态与训练目标的构成1.了解运动成绩、竞技能力释义;控制运动成绩决定因素。
2.控制竞技能力结构模型。
346体育综合2023年暨南大学硕士考试大纲
2023年暨南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招生学院:体育学院招生专业:体育硕士科目名称:346体育综合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一)试卷满分值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试卷由试题和答题纸组成;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由考点提供)相应的位置上。
(三)试卷内容结构运动生理学100分,运动训练学100分,学校体育学100分。
(四)试卷题型结构1.选择题(60分),共15道;2.简答题(150分),共15道;3.论述题(90分),共3道。
二、考查目标课程考试的目的在于测试考生对于体育相关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综合运用分析和解决体育现实问题的能力。
三、考查范围或考试内容概要《学校体育学》1.学校体育的历史2.学校体育与学生发展3.学校体育的目的与目标4.学校体育的组织管理5.体育课程6.体育教学7.体育课程的学习与教学评价8.体育课程资源9.课外体育活动与课余体育10.课余体育竞赛与大学竞技体育11.体育教师《运动训练学》(第二版)1.运动训练学导言2.运动训练的辩证协同原则3.运动员竞技能力及其训练4.运动训练方法及其应用5.运动训练负荷及其设计与安排6.运动训练过程与训练计划7.教练员职责与教练行为8.《运动生理学》1.运动生理学概论、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2.肌肉活动与能量代谢3.神经调节、内分泌调节、免疫调节与运动4.运动对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和泌尿系统的影响5.身体素质的生理学基础、评定和训练6.运动过程中身体机能变化规律7.运动技能的形成8.运动处方的生理学机制9.年龄、性别、环境与体育运动四、参考教材或主要参考书:《学校体育学》潘绍伟、于可红,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三版,2015.《运动训练学》(第二版)田麦久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运动生理学》(第三版)邓树勋、王健、乔德才、郝选明,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中国石油大学2024年硕士研究生初试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 346 体育综合
2024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考试科目名称:体育综合(学校体育学、运动生理学、运动训练学)考试时间:180分钟,满分:300分一、考试要求:体育综合考试科目包括:学校体育学、运动生理学、运动训练学;复试进行体育概论考试,体育教学论和体育社会学只限同等学力考生加试;考试方式为笔试,主要考查考生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必备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以及相应能力。
二、考试内容:学校体育学(体育综合之一,满分100分)1.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1)现代学校体育的形成(2)中国学校体育的发展2.学校体育与学生的全面发展(1)学校体育与学生身体发展(2)学校体育与学生心理发展(3)学校体育与学生的社会适应(4)学校体育与学生动作发展3.我国学校体育目的与目标(1)学校体育的结构与作用(2)我国学校体育目的与目标(3)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要求4.学校体育的制度与组织管理(1)我国现行学校体育制度与法规(2)我国学校体育的组织与管理5.体育课程编制与实施(1)体育课程的特点(2)体育课程的学科基础(3)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制定(4)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6.体育教学的特点、目标与内容(1)体育教学的本质与特征(2)体育教学(学习)目标(3)体育教学内容7.体育教学方法与组织(1)体育教学方法(2)体育教学组织管理8.体育教学设计(1)体育教学设计概述(2)体育教学设计的过程及要素(3)体育教学计划的设计9.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与教学评价(1)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2)体育教师教学评价10.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1)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的性质与分类(2)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与利用(3)体育场地设施资源的开发与利用(4)人力资源的利用与开发11.体育课教学(1)体育与健康课的类型与结构(2)体育实践课的密度与运动负荷(3)体育课的准备与分析12.课外体育活动(1)课外体育活动的性质与特点(2)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3)课外体育活动的实施13.学校课余体育训练(1)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性质与特点(2)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组织形式(3)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实施14.学校课余体育竞赛(1)课余体育竞赛的特点(2)课余体育竞赛的组织形式(3)学校课余体育竞赛的实施15.体育教师(1)体育教师的特征(2)体育教师的工作与研究16.体育教师的职业培训与终身学习(1)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科学习(2)体育教育专业的见习与实习(3)体育教师的在职培训(4)体育教师的终身学习运动生理学(体育综合之二,满分100分)1.绪论(1)运动生理学概述(2)生命活动基本特征(3)机体内环境与稳态(4)人体生理功能活动的调节(5)反馈与前馈2.肌肉活动(1)细胞生物电现象(2)肌肉收缩原理(3)肌肉收缩的形式与力学特征(4)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5)肌电图3.能量代谢(1)人体能量的供给(2)人体能量代谢的测定(3)运动状态下的能量代谢4.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1)组成神经系统的细胞及其一般功能(2)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基本原理(3)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4)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5.内分泌调节(1)内分泌与激素(2)主要内分泌腺的功能(3)运动与内分泌功能6.免疫与运动(1)免疫学基础(2)运动与免疫7.血液与运动(1)血液的组成与特性(2)血液的功能(3)运动对血液成分的影响8.呼吸与运动(1)肺通气(2)肺换气和组织换气(3)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4)呼吸运动调节9.血液循环与运动(1)心脏生理(2)血管生理(3)心血管活动的调节(4)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10.消化、吸收与排泄(1)消化与吸收(2)排泄11.身体素质(1)力量素质(2)速度素质(3)无氧耐力素质(4)有氧耐力素质(5)平衡、灵敏、柔韧与协调素质(6)身体素质训练的几种新方法12.运动与身体机能变化(1)赛前状态与准备活动(2)进入工作状态与稳定状态(3)运动性疲劳(4)恢复过程(5)脱训与尖峰状态训练13.运动技能的形成(1)运动技能的生理学基础(2)运动技能形成的过程(3)影响运动技能形成的因素14.年龄、性别与运动(1)儿童少年与运动(2)女性与运动(3)老年人与体育锻炼15.肥胖、体重控制与运动处方(1)身体成分概述(2)肥胖与体重控制(3)运动处方16.环境与运动(1)冷热环境与运动(2)水环境与运动(3)高原环境与运动(4)大气环境与运动(5)生物节律与运动运动训练学(体育综合之三,满分100分)1.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1)竞技体育的概述(2)运动训练、运动训练学的概念(3)运动训练理论的内涵及研究内容2.项群训练理论(1)项群训练理论总论(2)各项群训练基本特征概述3.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1)运动成绩及其决定因素(2)运动员竞技能力及其构成因素(3)运动员状态诊断与训练目标建立4.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1)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释义(2)各运动训练基本原则的科学基础及训练学要点5.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1)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释义(2)运动训练方法的类型和应用(3)运动训练的常用手段6.运动员体能及训练(1)运动员体能训练概述(2)身体形态及训练(3)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灵敏素质及其训练7.运动员技术能力及其训练(1)运动技术与运动员技术能力(2)影响运动技术的因素(3)技术训练常用方法及基本要求(4)运动技术评价8.运动员战术能力及其训练(1)竞技战术概述(2)战术训练方法(3)战术方案的制定与战术训练的基本要求9.运动员心理能力与运动智能及其训练(1)运动员心理能力及其训练(2)运动员智能及其训练10.运动训练计划:(1)运动训练计划概述(2)运动训练计划分类(3)多年训练计划(4)运动训练课时计划与组织三、参考书目1.《学校体育学》(第三版),潘绍伟、于可红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2.《运动生理学》(第三版),邓树勋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3.《运动训练学》,田麦久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346体育综合考试大纲
346体育综合考试大纲一、考试目的使考生正确认识运动训练、学校体育教育和运动生理学在教育、体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体育教师应该具有的政治、业务素质,树立正确的学校体育观、体育训练观和体育专业思想。
二、考试要求体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涵盖运动训练学、学校体育学和运动生理学三门基础课程。
要求考生掌握运动训练学、学校体育学和运动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并能够将其运用到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中,能够独立分析解决学校体育中教学、训练、管理、研究等相关领域问题的能力。
理论联系实际,关注体育教学改革动态,能够不断的提升体育专业能力。
三、考试内容第一篇运动训练学一、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1.竞技体育释义2.竞技体育的基本构成要素3.竞技体育的特点与社会价值4.运动训练释义5.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6.运动训练学释义7.运动训练学的理论体系8.运动训练学研究的主要任务9.运动训练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二、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1.运动成绩释义2.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3.竞技能力释义4.竞技能力的构成及构成因素间关系5.状态诊断与目标建立的重要意义6.起始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完整体系三、项群训练理论1.项群的基本分类形式2.项群训练理论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3.不同项群在技战术应用上的基本特征四、运动训练原则1.训练规律与训练原则的概念2.竞技需要原则概念、理论依据、训练学要点3.有效控制原则概念、理论依据、训练学要点4.周期安排原则概念、理论依据、训练学要点5.适宜负荷原则概念、理论依据、训练学要点6.适时恢复训练原则释义、科学基础、训练学要点五、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1.运动训练方法概述2.运动训练方法体系3.运动训练手段概述4.运动训练手段体系5.运动训练的具体操作方法重复训练法、间歇训练法、持续训练法、变换训练法、循环训练法、比赛训练法6.运动训练常用手段六、运动员体能及其训练1.体能训练释义2.运动员体能的构成3.体能训练的基本要求4.力量素质释义5.最大力量的训练6.快速力量的训练7.相对力量的训练8.力量耐力的训练9.力量训练的基本要求10.速度素质释义11.反应速度的评定与训练12.动作速度的评定与训练13.位移速度的评定与训练14.速度素质训练的基本要求15.耐力素质释义16.糖酵解无氧代谢供能的无氧耐力的评定与训练17.耐力素质训练的基本要求七、运动员技术能力及其训练1.运动技术释义2.动作要素与技术结构3.技术训练常用的方法4.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5.运动技术的基本特征及其训练八、运动员的战术能力及其训练1.竞技战术的定义2.竞技战术的构成3.运动员的战术能力4.战术训练的基本方法5.战术方案的基本内容6.制订战术方案的注意事项7.战术训练的基本要求8.战术创新的内涵与战术创新的方法九、运动员心理能力与运动智能及其训练1.运动员心理能力释义2.运动员心理训练的类型3.运动员心理能力训练的常用方法4.几种心理现象及其克服方法5.运动智能释义及构成6.运动智能训练的基本方法十、运动训练计划1.运动训练计划释义2.制定运动训练计划的意义3.运动训练计划分类4.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释义5.制定多年训练计划的必要性6.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的划分与不同阶段的主要任务、训练内容和负荷特点7.运动训练计划的变更8.年度训练中的周期安排9.大周期训练计划的基本构成模式10.赛前中短期集训的基本实施11.周训练计划的基本分类12.不同周训练计划类型的主要任务、训练内容和负荷特点13.课训练计划包括的内容14.训练课的种类15.不同类型训练课的特点16.不同任务训练课的要求17.训练课的结构18.训练课的负荷量度19.结合运动项目制订课训练计划第二篇学校体育学一、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一)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与体育的教育化1.现代体育思想的形成与体育的教育化2.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与学校体育的课程化和科学化3.20世纪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二)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1.西方体育和体育教育思想的早期传播2.自然体育学说的传人及其影响3.凯洛夫教育理论对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影响(三) 20世纪后期学校体育发展的新趋势1.社会转型与教育改革2.终生教育与学校体育的新发展3.新世纪中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二、学校体育与学生的全面发展(一)学校体育与学生身体发展1.认识学生的身体发展2.学校体育对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作用3.学校体育中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基本要求(二)学校体育与学生心理发展1.认识学生的心理发展2.学校体育对学生心理发展的作用3.在学校体育中提高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基本要求(三)学校体育与学生社会适应1.认识社会适应及社会适应能力2.学校体育对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作用3.学校体育中加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训的基本要求三、我国学校体育目的与目标(一)学校体育的结构1.运动教育2.健康教育3.教育活动和家庭中的体育(二)学校体育目标的结构与功能1.学校体育目的与目标本质2.学校体育目的与目标的结构(三)学校体育目标的制定1.制定体育目标应考虑的几个因素2.制定学校体育目标的四种取向3.制定学校体育目标的要求(四)我国学校体育目的与目标1.我国学校体育目的2.学校体育目标(五)学校体育目标的实现1.实现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2.实现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要求四、体育课程的学科基础与编制(一)体育课程的特点1.课程的含义2.体育课程的概念与特点(二)体育课程的学科基础1.体育课程的生物学基础2.体育课程的心理学基础3.体育课程的社会学基础4.体育课程的教育学基础(三)体育课程的编制了解体育课程的设计、实施和评价五、体育课程的实施1.体育课程实施的概念与本质2.体育课程实施的取向与策略及过程3.体育课程如何实施六、体育教学1.体育教学的本质与特征2.体育教学的目标与制定3.体育教学的内容4.体育教学的方法5.体育教学组织管理6.体育教学设计7.体育学习评价七、体育课程学习与指导1.体育课程学习的特征、过程与特点2.体育学习策略的含义、构成与特点3.体育学习策略应注意的问题与指导策略八、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1.体育课程资源的性质与分类2.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3.体育场地设施资源的开发与利用4.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九、面向全体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1.课外体育活动的概念、性质与特点2.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3.课外体育活动的实施策略十、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特点与实施1.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性质与特点2.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组织形式3.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实施策略十一、课余体育竞赛的特点与实施1. 课余体育竞赛的意义与特点2. 课余体育竞赛的组织形式与实施十二、理想的体育教师1. 理想的体育教师的素质要求2.体育教师课堂管理的内容及其过程3.理想体育教师的标准和原则十三、体育教师的职业培训与终身学习1.体育教育专业学科学习的内容与特点2.体育教育专业的实习与见习3.体育教师的在职培训4.体育教师的终身学习第三篇运动生理学一、绪论1. 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2. 体育专业的学生学习运动生理学的意义3. 运动生理学与运动人体科学的其它学科的关系二、骨骼肌的机能1. 骨骼肌细胞的微细结构2.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静息电位( RP )、动作电位( AP )产生的机制3. 神经肌肉接点的结构和兴奋传递的过程4. 肌细胞兴奋到肌肉收缩的全过程三、循环1. 运动训练时,循环机能的主要变化。
最新南京师范大学346体育综合(有修改)考研大纲
346《体育综合》考试大纲第一篇运动训练学第一章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一、竞技体育概述(一)竞技体育释义(二)竞技体育的形成动因(三)竞技体育的基本构成要素(四)竞技体育的特点与社会价值二、运动训练概述(一)运动训练释义(二)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三、运动训练学概述(一)运动训练学释义(二)运动训练学的理论体系(三)运动训练学研究的主要任务(四)运动训练学研究的主要内容第二章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一、运动成绩及其决定因素(一)运动成绩释义(二)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二、运动员竞技能力及其构成(一)竞技能力释义(二)竞技能力的构成(三)竞技能力与运动能力的异同(四)竞技能力与训练水平的异同三、运动员状态诊断与训练目标建立(一)状态诊断与目标建立的重要意义(二)起始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完整体系第三章运动训练原则一、运动训练基本原则概述(一)训练规律与训练原则的概念(二)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二、竞技需要原则(一)竞技需要原则的概念(二)竞技需要原则的理论依据(三)竞技需要原则的训练学要点三、有效控制原则(一)有效控制原则的概念(二)有效控制原则的理论依据(三)有效控制原则的训练学要点四、周期安排原则(一)周期安排原则的概念(二)周期安排原则的理论依据(三)周期安排原则的训练学要点五、适宜负荷原则(一)适宜负荷原则的概念(二)适宜负荷原则的理论依据(三)适宜负荷原则的训练学要点(四)科学地处理负荷量与负荷强度的关系(五)科学地根据项目的性质安排负荷六、区别对待原则(一)区别对待原则的含义(二)区别对待原则的理论依据(三)区别对待原则的训练学要点七、适时恢复训练原则(一)适时恢复训练原则释义(二)适时恢复训练原则的科学基础(三)贯彻适时恢复训练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四章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一、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概述(一)运动训练方法概述(二)运动训练方法体系(三)运动训练手段概述(四)运动训练手段体系二、运动训练的具体操作方法(一)重复训练法(二)间歇训练法(三)持续训练法(四)变换训练法(五)循环训练法(六)比赛训练法三、运动训练常用手段(一)周期性单一练习手段(二)混合性多元练习手段(三)固定组合练习手段(四)变异组合练习手段第五章运动员体能及其训练一、运动员体能训练概述(一)体能训练释义(二)运动员体能的构成(三)体能训练的基本要求二、力量素质及其训练(一)力量素质释义(二)最大力量的训练(三)快速力量的训练(四)爆发力的训练(五)相对力量的训练(六)力量耐力的训练三、速度素质及其训练(一)速度素质释义(二)反应速度的评定与训练(三)动作速度的评定与训练(四)位移速度的评定与训练四、耐力素质及其训练(一)耐力素质释义(二)有氧耐力的评定与训练(三)糖酵解无氧代谢供能的无氧耐力的评定与训练(四)耐力训练的方法与手段第六章运动员技术能力及其训练一、运动技术与运动员技术能力概述(一)运动技术释义(二)动作要素与技术结构二、技术训练常用的方法(一)直观法与语言法(二)完整法与分解法(三)想象法与表象法(四)减难法与加难法三、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一)处理好基本技术与高难度技术的关系(二)处理好特长与全面技术的关系(三)处理好规范化与个体差异的关系(四)处理好循序渐进与难点先行的关系(五)抓好技术风格的培养第七章运动员的战术能力及其训练一、竞技战术与运动员的战术能力(一)竞技战术的定义(二)竞技战术的构成(三)运动员的战术能力二、战术训练方法(一)分解和完整战术训练方法(二)程序训练法(三)模拟训练法(四)实战法三、战术方案的制订(一)战术方案的基本内容(二)制订战术方案的注意事项第八章运动员心理能力与运动智能及其训练一、运动员心理能力概述(一)运动员心理能力释义(二)运动员心理能力的重要作用(三)运动员心理训练的类型二、运动员心理能力训练的常用方法(一)意念训练法(二)诱导训练法(三)模拟训练法三、几种心理现象及其克服方法(一)心理紧张的几种常用克服方法(二)使用表象放松法和自我暗示放松法的关键(三)心理胆怯的克服方法(四)情绪消极的克服方法(五)情绪激动的克服方法四、运动智能概述(一)运动智能释义及构成(二)运动员智能训练的重要作用(三)运动智能训练的基本方法第九章运动训练计划一、运动训练计划概述(一)运动训练计划释义(二)制定运动训练计划的意义(三)运动训练计划分类二、多年训练计划(一)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释义(二)制定多年训练计划的必要性(三)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的划分与不同阶段的主要任务和负荷特点(四)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的年龄特征(五)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的负荷特征(六)基础训练阶段的多年训练计划(七)专项提高阶段、最佳竞技阶段的多年训练计划(八)竞技保持阶段的多年训练计划三、年度训练计划(一)年度训练中的周期安排(二)大周期训练计划的基本构成模式四、周训练计划(一)基本训练周的计划和组织(二)赛前训练周的计划与组织(三)比赛周的计划与组织(四)恢复周的计划与组织五、课计划与组织(一)训练课的种类(二)不同类型训练课的特点(三)不同任务训练课的要求(四)训练课的结构(五)训练课的负荷量度第十章运动队伍管理一、运动队伍管理的主要任务与组织实施要求(一)运动队管理的主要任务(二)运动队管理工作中必须处理好的各种关系二、教练员与运动员(一)教练员(二)运动员本篇参考书目2000 田麦久主编运动训练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第二篇学校体育学第一章学校体育基本问题一、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一)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二)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三)20世纪后期学校体育发展的新趋势二、学校体育与学生的全面发展(一)学校体育与学生身体发展(二)学校体育与学生心理发展(三)学校体育与学生社会适应三、我国学校体育目的与目标(一)学校体育的结构(二)学校体育目标的结构与功能(三)学校体育目标的制定(四)我国学校体育目的与目标(五)学校体育目标的实现第二章体育课程与教学一、体育课程的学科基础与编制(一)体育课程的特点(二)体育课程的学科基础(三)、体育课程的编制二、体育课程的实施(一)体育课程实施的本质(二)体育课程实施的取向与策略及过程三、体育教学(一)体育教学的本质与特征(二)体育教学目标与制定(三)体育教学内容(四)体育教学方法(五)体育课程学习的过程与特点(六)体育学习策略的特点与构成(七)体育学习策略的指导(八)体育学习评价第三章课外体育一、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一)全校性活动和年级活动(二)班级活动和小组活动(三)俱乐部活动(四)小团体活动(五)个人锻炼活动二、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组织形式(一)学校运动队(二)基层训练点(三)体育特长班(四)体育俱乐部三、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实施(一)运动队的组建(二)学校课余体育训练计划的制定(三)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内容的安排(四)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方法的运用(五)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效果的评价四、课余体育竞赛的组织形式(一)课余体育竞赛的常见形式(二)课余体育竞赛的组织五、学校课余体育竞赛的实施(一)学校课余体育竞赛的计划和规程(二)课余体育竞赛的方法第四章体育教师一、理想体育教师的素质要求(一)性格(二)专业知识(三)专业能力二、体育教师的课堂管理(一)课堂管理的内容及其过程(二)双向互动的课堂管理三、体育教师的工作与研究(一)体育教师的工作(二)体育教师的教学与科学研究本篇参考书目潘绍伟于可红主编.学校体育学(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第三篇运动生理学第一章肌肉活动的能量供应一、肌肉活动的能量来源(一)直接来源(二)间接来源二、三大营养物质的分解代谢(一)糖代谢:人体内的糖储备、糖的分解供能(无氧酵解和有氧氧化)(二)脂肪代谢:脂肪的分解供能、运动对脂肪代谢的影响(三)蛋白质代谢:蛋白质对人体的意义三、肌肉运动的能量供应(一)人体三个供能系统的概念、特征、意义(二)能量统一体理论:概念、以运动时间为标准划分的能量统一体表现形式及对应的运动项目第二章肌肉收缩一、肌肉收缩的原理(一)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二)肌肉收缩的滑行学说(三)肌纤维的兴奋-收缩偶联二、肌肉收缩的形式(一)向心收缩(二)等长收缩(三)离心收缩三、肌肉收缩的力学特征(一)张力与速度的关系(二)长度与张力的关系四、不同类型骨骼肌纤维的形态、生理及代谢特征(一)形态特征(二)生理特征(三)代谢特征五、骨骼肌纤维类型与运动的关系(一)运动员的肌纤维类型(二)运动训练对骨骼肌纤维的影响第三章肌肉活动的神经调控一、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一)感觉的形成(二)位觉:前庭器的感受装置与适宜刺激、位觉的产生机制、前庭反应与前庭机能稳定性(三)本体感觉:肌梭、腱梭二、肌肉运动的神经调控(一)牵张反射(二)状态反射第四章激素与运动一、激素及其生理作用(一)激素的概念(二)激素的生理作用二、几种主要激素的生物学作用(一)糖皮质激素与应激反应(二)儿茶酚胺与“应急”反应(三)生长激素(四)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第五章血液一、血液概述(一)血液组成(二)血液的理化特性二、血液的功能(一)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功能(二)氧运输功能、氧解离曲线及其生理意义(三)保护和防御功能第六章呼吸一、呼吸运动与肺通气1、呼吸的定义及全过程组成2、呼吸的形式3、肺通气功能的评价4、运动训练对通气功能的影响二、气体的交换肺换气和组织换气三、呼吸运动的调节(一)呼吸运动的反射性调节(二)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三)运动时呼吸的变化和调节四、运动时的呼吸(一)憋气(二)过度通气第七章血液循环一、心肌的生理特性(一)兴奋性(二)自动节律性(三)传导性(四)收缩性二、心动周期(一)心动周期和心率(二)心脏泵血过程(三)心泵功能的评价(四)心泵功能的调节三、血管中的血压和血流(一)动脉血压的成因及其影响因素(二)静脉回流及其影响因素四、心血管活动的调节(一)神经调节(二)体液调节五、运动时心血管功能的变化(一)心血管系统对运动的反应(二)心血管系统对运动的适应第八章体适能与运动处方一、健康与体适能(一)健康概念(二)体适能概念及组成(三)有氧适能的定义、生理基础及评价(四)肌适能的组成、测定二、运动处方(一)运动处方概念(二)运动处方的分类(三)运动处方的要素(四)运动处方制定程序与原则三、体适能的训练(一)提高有氧适能的运动处方(二)提高肌适能的运动处方第九章肥胖与体重控制一、肥胖的定义及诊断(一)肥胖定义(二)肥胖分类(三)肥胖的诊断指标与方法二、运动与身体成分的控制(一)热能平衡理论(二)减肥运动处方第十章肌肉力量一、肌肉力量及其影响因素(一)肌肉力量分类(二)肌肉力量的影响因素二、肌肉力量的训练(一)肌肉力量训练的生理学原则(二)肌肉力量训练的手段与方法(三)影响肌肉力量训练效果的的若干因素第十一章有氧运动能力一、相关的几个概念(一)需氧量(二)吸氧量(三)氧亏与运动后过量氧耗二、有氧工作能力(一)最大摄氧量的概念、影响因素、测定方法及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二)乳酸阈概念、测定方法及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第十一章运动训练的生理学原理一、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状态变化的规律(一)赛前状态:赛前状态的概念、产生机制、表现及对运动能力的影响(二)准备活动:准备活动的生理作用、生理机制、如何做准备活动(三)进入工作状态:概念、生理机制、影响因素(四)极点与第二次呼吸:概念、产生原因、影响因素(五)稳定状态:真稳定状态、假稳定状态二、运动训练的生理学本质(一)机体对一次运动负荷的反应特征(二)机体对长期运动负荷的适应(三)运动负荷阈第十二章运动性疲劳与恢复过程一、运动性疲劳(一)概念(二)产生机制(三)判断运动性疲劳的指标及方法二、恢复过程(一)恢复过程的一般规律(二)促进人体功能恢复的措施第十三章环境与运动一、冷热环境与运动(一)体温调节(二)冷、热环境的适应二、水环境与运动对水环境的适应三、高原环境与运动(一)高原环境对运动能力的影响(二)高原训练第十四章儿童少年与体育运动一、儿童少年的生理特点与运动(一)运动系统的生理特点及体育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二)氧运输系统的生理特点及体育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三)神经系统的生理特点及体育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二、儿童少年身体素质的发展身体素质的发展规律和发展特点本篇参考书目2005。
346体育综合考试大纲 Shandong University.pdf
346体育综合考试大纲一、考试目的使考生正确认识运动训练、学校体育教育和运动生理学在教育、体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体育教师应该具有的政治、业务素质,树立正确的学校体育观、体育训练观和体育专业思想。
二、考试要求体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涵盖运动训练学、学校体育学和运动生理学三门基础课程。
要求考生掌握运动训练学、学校体育学和运动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并能够将其运用到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中,能够独立分析解决学校体育中教学、训练、管理、研究等相关领域问题的能力。
理论联系实际,关注体育教学改革动态,能够不断的提升体育专业能力。
三、考试内容第一篇运动训练学一、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1.竞技体育释义2.竞技体育的基本构成要素3.竞技体育的特点与社会价值4.运动训练释义5.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6.运动训练学释义7.运动训练学的理论体系8.运动训练学研究的主要任务9.运动训练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二、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1.运动成绩释义2.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3.竞技能力释义4.竞技能力的构成及构成因素间关系5.状态诊断与目标建立的重要意义6.起始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完整体系三、项群训练理论1.项群的基本分类形式2.项群训练理论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3.不同项群在技战术应用上的基本特征四、运动训练原则1.训练规律与训练原则的概念2.竞技需要原则概念、理论依据、训练学要点3.有效控制原则概念、理论依据、训练学要点4.周期安排原则概念、理论依据、训练学要点5.适宜负荷原则概念、理论依据、训练学要点6.适时恢复训练原则释义、科学基础、训练学要点五、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1.运动训练方法概述2.运动训练方法体系3.运动训练手段概述4.运动训练手段体系5.运动训练的具体操作方法重复训练法、间歇训练法、持续训练法、变换训练法、循环训练法、比赛训练法6.运动训练常用手段六、运动员体能及其训练1.体能训练释义2.运动员体能的构成3.体能训练的基本要求4.力量素质释义5.最大力量的训练6.快速力量的训练7.相对力量的训练8.力量耐力的训练9.力量训练的基本要求10.速度素质释义11.反应速度的评定与训练12.动作速度的评定与训练13.位移速度的评定与训练14.速度素质训练的基本要求15.耐力素质释义16.糖酵解无氧代谢供能的无氧耐力的评定与训练17.耐力素质训练的基本要求七、运动员技术能力及其训练1.运动技术释义2.动作要素与技术结构3.技术训练常用的方法4.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5.运动技术的基本特征及其训练八、运动员的战术能力及其训练1.竞技战术的定义2.竞技战术的构成3.运动员的战术能力4.战术训练的基本方法5.战术方案的基本内容6.制订战术方案的注意事项7.战术训练的基本要求8.战术创新的内涵与战术创新的方法九、运动员心理能力与运动智能及其训练1.运动员心理能力释义2.运动员心理训练的类型3.运动员心理能力训练的常用方法4.几种心理现象及其克服方法5.运动智能释义及构成6.运动智能训练的基本方法十、运动训练计划1.运动训练计划释义2.制定运动训练计划的意义3.运动训练计划分类4.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释义5.制定多年训练计划的必要性6.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的划分与不同阶段的主要任务、训练内容和负荷特点7.运动训练计划的变更8.年度训练中的周期安排9.大周期训练计划的基本构成模式10.赛前中短期集训的基本实施11.周训练计划的基本分类12.不同周训练计划类型的主要任务、训练内容和负荷特点13.课训练计划包括的内容14.训练课的种类15.不同类型训练课的特点16.不同任务训练课的要求17.训练课的结构18.训练课的负荷量度19.结合运动项目制订课训练计划第二篇学校体育学一、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一)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与体育的教育化1.现代体育思想的形成与体育的教育化2.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与学校体育的课程化和科学化3.20世纪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二)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1.西方体育和体育教育思想的早期传播2.自然体育学说的传人及其影响3.凯洛夫教育理论对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影响(三) 20世纪后期学校体育发展的新趋势1.社会转型与教育改革2.终生教育与学校体育的新发展3.新世纪中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二、学校体育与学生的全面发展(一)学校体育与学生身体发展1.认识学生的身体发展2.学校体育对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作用3.学校体育中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基本要求(二)学校体育与学生心理发展1.认识学生的心理发展2.学校体育对学生心理发展的作用3.在学校体育中提高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基本要求(三)学校体育与学生社会适应1.认识社会适应及社会适应能力2.学校体育对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作用3.学校体育中加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训的基本要求三、我国学校体育目的与目标(一)学校体育的结构1.运动教育2.健康教育3.教育活动和家庭中的体育(二)学校体育目标的结构与功能1.学校体育目的与目标本质2.学校体育目的与目标的结构(三)学校体育目标的制定1.制定体育目标应考虑的几个因素2.制定学校体育目标的四种取向3.制定学校体育目标的要求(四)我国学校体育目的与目标1.我国学校体育目的2.学校体育目标(五)学校体育目标的实现1.实现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2.实现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要求四、体育课程的学科基础与编制(一)体育课程的特点1.课程的含义2.体育课程的概念与特点(二)体育课程的学科基础1.体育课程的生物学基础2.体育课程的心理学基础3.体育课程的社会学基础4.体育课程的教育学基础(三)体育课程的编制了解体育课程的设计、实施和评价五、体育课程的实施1.体育课程实施的概念与本质2.体育课程实施的取向与策略及过程3.体育课程如何实施六、体育教学1.体育教学的本质与特征2.体育教学的目标与制定3.体育教学的内容4.体育教学的方法5.体育教学组织管理6.体育教学设计7.体育学习评价七、体育课程学习与指导1.体育课程学习的特征、过程与特点2.体育学习策略的含义、构成与特点3.体育学习策略应注意的问题与指导策略八、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1.体育课程资源的性质与分类2.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3.体育场地设施资源的开发与利用4.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九、面向全体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1.课外体育活动的概念、性质与特点2.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3.课外体育活动的实施策略十、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特点与实施1.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性质与特点2.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组织形式3.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实施策略十一、课余体育竞赛的特点与实施1. 课余体育竞赛的意义与特点2. 课余体育竞赛的组织形式与实施十二、理想的体育教师1. 理想的体育教师的素质要求2.体育教师课堂管理的内容及其过程3.理想体育教师的标准和原则十三、体育教师的职业培训与终身学习1.体育教育专业学科学习的内容与特点2.体育教育专业的实习与见习3.体育教师的在职培训4.体育教师的终身学习第三篇运动生理学一、绪论1. 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2. 体育专业的学生学习运动生理学的意义3. 运动生理学与运动人体科学的其它学科的关系二、骨骼肌的机能1. 骨骼肌细胞的微细结构2.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静息电位( RP )、动作电位( AP )产生的机制3. 神经肌肉接点的结构和兴奋传递的过程4. 肌细胞兴奋到肌肉收缩的全过程三、循环1. 运动训练时,循环机能的主要变化。
346 体育综合 考试大纲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体育综合》考试大纲体育专业硕士第一部分学校体育学一、试卷结构名词解释约20% 简答题约40% 论述题约40%二、考试内容1.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特别是现代学校体育思想,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以及西方学校体育思想对我国的影响,新世纪学校体育发展的趋势。
2.学校体育与学生身心发展的关系,学校体育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功能。
3.学校体育的基本结构,目标体系及内在关系,学校体育目标的制定与实现。
4.体育课程的概念与特点、学科基础,体育课程的编制,体育课程标准的制定。
5.体育课程实施的本质、取向、策略及过程,体育课程标准的实施。
6.体育教学的本质与特征,体育教学目标与制定,体育教学内容、方法、组织管理、设计和体育学习评价。
7.体育课程学习的过程与特点,体育学习策略的特点与构成,体育学习策略的指导。
8.体育课程资源的性质与分类,利用与开发。
9.课外体育活动的性质、特点、组织形式、价值,课外体育活动组织、管理和实施。
10.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性质、特点、组织形式和实施。
11.课余体育竞赛的特点、意义、组织形式和实施。
12.理想体育教师的素质要求,体育教师的课堂管理,体育教师的工作和从事科学研究的相关理论。
13.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科学习特点、内容和意义,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实践培养模式,体育教师的终身学习特征、意义和学习体系的构建。
参考书:《学校体育学》,潘绍伟、于可红,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第二版第二部分运动训练学一、试卷结构名词解释约20% 简答题约40% 论述题约40%二、考试内容1.竞技体育的形成、发展历程、构成和基本特点,竞技体育的社会价值,运动训练与运动训练学的关系。
2.项群理论的建立、内容及其科学意义;项群的划分,各项群的训练特征。
3.决定运动成绩的因素,竞技能力的概念及其构成因素,运动员状态诊断和训练目标建立的重要意义,运动员的能力结构模型。
4.运动训练的各项基本原则的内涵及应用。
346-体育综合
体育综合(346)考试大纲(研究生招生考试属于择优选拔性考试,考试大纲及书目仅供参考,考试内容及题型可包括但不仅限于以上范围,主要考察考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考试要求本科目考试包括运动训练学、学校体育学、运动生理学的基本内容,要求学生对体育学基本理论框架和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有全面的了解。
测试考生对体育专业所涉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运用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分值本科目满分300分。
三、考试内容范围1、《运动训练学》:运动训练学导言;运动训练的辩证协同原则;运动员竞技能力及其训练;运动训练方法及其应用;运动训练负荷及其设计与安排;运动训练过程与训练计划;教练员职责与教练行为。
2、《学校体育学》:学校体育发展与演变;学校体育与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体育地位与目标、结构与功能;体育课程;体育教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与教学评价;学校课外体育;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与竞赛;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体育教师。
3、《运动生理学》:人体生理机能的调节;骨骼肌机能;肌肉收缩的原理和形式;血液的功能;循环机能;呼吸的原理和调节;物质和能量代谢;肾脏和内分泌技能;感觉和神经机能;运动技能形成原理;有氧、无氧工作能力;体能训练的生理学基础;特殊环境和运动能力;运动机能的生理学评定;儿童少年生长发育与体育运动等。
四、参考书目(一)运动训练学1.田麦久主编.运动训练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二)学校体育学1. 潘绍伟、于可红主编.学校体育学(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2.唐炎、刘昕主编.学校体育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三)运动生理学1.王瑞元主编.运动生理学.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6.(规划教材)2.邓树勋等主编.运动生理学(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规划教材)。
北京师范大学346体育综合2020年考研专业课初试大纲
346体育综合
346体育综合
考试科目名称:体育综合考试科目代码:346一、考试内容:
(一)学校体育学
1.学校体育的起源与发展
2.现代社会与学校体育
3.体育课程与教学
4.课余体育
5.学校体育管理
(二)运动训练学
1.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
2.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
3.运动训练的常用方法、手段
4.运动员体能、技能、战术能力、心理能力的训练(三)运动生理学
1.运动生理学基础
(1) 肌肉活动
(2) 运动的能量代谢
(3) 躯体运动的神经控制
(4) 运动与内分泌
(5) 血液与运动
(6) 呼吸与运动
(7) 血液循环与运动
(8) 运动与免疫。
大连理工大学2024年硕士招生考试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 346 体育综合
大连理工大学2024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科目代码:346 科目名称:体育综合体育社会学一、体育社会学概述1、体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概念2、体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研究范畴3、体育社会学研究的地位和价值4、体育社会学的发展5、社会学理论各流派对体育社会学产生与发展的影响二、体育社会现象的社会学分析1、体育社会现象概述2、体育社会现象的重大变化3、体育社会现象的基本命题三、体育运动的社会分层、流动与控制1、社会分层与体育运动2、社会流动与体育运动3、社会控制与体育运动四、社会结构中的体育运动1、体育运动与经济2、体育运动与政治3、体育运动与人口4、体育运动与教育5、体育运动与科学技术6、体育运动与大众传媒五、社会文化中的体育运动1、文化的一般概述2、文化的要素与特性3、体育文化概述4、社会文化中的体育文化六、社会进步中的体育运动1、社会恶性运行中的体育运动2、社会中性运行中的体育运动3、社会良性运行中的体育运动七、社会制度中的体育运动1、不同社会制度的体育运动2、体育运动的制度结构3、中国体育制度的演进与创新4、全球化背景下的奥林匹克运动5、职业体育的兴起与繁荣八、社会关系与互动中的体育运动1、体育运动中的社会角色2、体育运动中的社会关系3、体育运动中的社会互动九、社会生活中的体育运动1、生活方式概述2、现代生活方式中的健康隐患3、体育运动与生活方式改善4、体育休闲的社会价值5、城市化过程中的体育运动十、竞技体育的社会学分析1、竞技体育概述2、竞技体育与社会竞争3、竞技体育与社会规则4、竞技体育与社会公平公正5、竞技体育的分类6、竞技体育的社会价值十一、社会体育的社会学分析1、社会体育概述2、社会体育参与概述3、社会体育与社会健康4、健康中国与全民健身十二、体育群体与人群体育的社会学分析1、群体概述2、体育群体概述3、老年人体育、妇女体育、农民工体育、残疾人体育十三、体育运动中的民族与宗教问题1、民族问题概述2、体育运动与民族3、体育与民族主义4、宗教问题概述5、体育与宗教的关系十四、体育的社会问题1、体育社会问题概述2、体育社会问题的特点与种类3、体育社会问题的预防和解决十五、体育社会学研究方法1、体育社会学学科方法论2、体育社会学研究程序3、收集资料和处理资料的方法4、全民健身活动现状调查的标准化参考书目:《体育社会学》(第四版),卢元镇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运动生理学一、肌肉活动的能量供应1、掌握肌肉活动时直接能量和间接能量的来源及相互关系;2、三个功能系统的特征及与运动强度、时间的关系;3、掌握能量统一体理论及实际应用。
346体育综合考试大纲
346体育综合考试大纲一、考试概述346体育综合考试是一种涵盖多种体育项目的考试,旨在评估考生对体育运动的综合了解和运动能力。
本考试包括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两部分,共分为四大类考试内容:体育基础知识、体育技能、体育赛事和体育健康知识。
二、考试要求1.体育基础知识1)运动生理学和运动心理学基础知识。
2)体育器材和场地的基本知识。
了解各种体育器材的名称和功能,以及常见的体育场地的规格和要求。
3)常见运动损伤及预防。
了解各种运动损伤的类型、原因和处理方法,学习如何预防运动损伤。
4)运动中的能量供应。
了解人体能量供应机制,在不同运动强度下如何适应能量需求。
2.体育技能共包括以下几个主要项目:1)足球:掌握基本足球技巧,包括传球、射门、抢断、带球等。
2)篮球:掌握基本篮球技巧,包括运球、传球、投篮、防守等。
3)排球:掌握基本排球技巧,包括发球、接发球、扣球、接应等。
4)乒乓球:掌握基本乒乓球技巧,包括正反手横拍、正反手直拍、发球、接发球等。
5)羽毛球:掌握基本羽毛球技巧,包括正反手搓球、正反手直拍、发球、接发球等。
6)田径:掌握至少一项田径运动的技能,如短跑、长跑、跳远、跳高、铅球等。
7)游泳:掌握基本游泳技能,包括自由泳、蝶泳、仰泳、蛙泳等。
3.体育赛事了解以下五个大类赛事以及相关知识:1)奥运会:了解奥运会历史、主办城市、项目设置及相关规则。
2)世界杯:了解世界杯足球赛历史、主办国、参赛国家及相关规则。
3)NBA:了解NBA篮球赛历史、球队及球员、比赛规则等。
4)中国体育:了解中国体育发展历程、突出成绩和优秀运动员、体育制度等。
5)电子竞技:了解电竞的概念、历史、游戏种类及相关规则。
4.体育健康知识了解以下内容:1)基本的体育锻炼原则和安全知识,如暖身、拉伸、适度运动等。
2)合理的饮食搭配和健康饮食的概念及重要性。
3)不同年龄段、不同疾病患者及不同习惯群体的体育锻炼适宜性等。
三、考试形式1.理论知识考试堪比驾考科目一,考生需要学习并熟悉相关知识点,通过笔试来进行考核。
上体346考试大纲
上体346考试大纲一、考试目的与要求上体346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体育科学理论的深入理解,以及在实际体育活动中运用这些理论知识的能力。
考试要求学生能够掌握课程的核心概念、基本原理和关键技能,并能够在不同情境下进行分析和应用。
二、考试内容概览1. 体育科学基础理论- 运动生理学- 运动心理学- 运动训练学- 运动生物力学2. 体育教育与训练方法- 体育教学法- 运动训练方法- 运动技能学习与掌握3. 体育竞赛规则与裁判法- 常见体育项目的竞赛规则- 裁判法与裁判技巧4. 体育科学研究方法- 研究设计- 数据收集与分析- 研究论文撰写5. 体育健康与运动康复- 运动与健康的关系- 运动损伤预防与康复- 运动营养与健康管理三、考试形式与题型1. 选择题:测试学生对基础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2. 简答题:考察学生对概念、原理的理解与表述能力。
3. 案例分析题:评估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论述题:考察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进行论述的能力。
四、考试重点1. 运动生理学中的能量代谢、肌肉工作机制等核心概念。
2. 运动心理学中的心理训练方法、运动动机等关键理论。
3. 运动训练学中的训练周期、训练负荷等基本原理。
4. 运动生物力学中的运动技术分析、运动损伤预防等应用知识。
5. 体育教学法中的创新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实践技能。
6. 体育竞赛规则与裁判法中的规则理解、裁判技巧等实务操作。
7. 体育科学研究方法中的研究设计、数据分析等科学探究能力。
8. 体育健康与运动康复中的健康管理、运动营养等综合知识。
五、考试准备建议1. 系统复习课程内容,重点掌握核心概念和基本原理。
2. 通过案例分析,提高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3. 参与体育活动,加深对运动技能和训练方法的理解。
4. 学习研究方法,培养科学探究和数据分析能力。
5. 关注体育健康与运动康复的最新动态,拓展知识视野。
六、考试注意事项1. 考试前要充分准备,确保对考试内容有全面的理解。
体育综合346考研大纲
体育综合346考研大纲体育综合346考研大纲:
一、总论
1.体育综合教育的新概念、基本理念与内容;
2.体育综合教学的目标与任务;
3.体育综合教学的特点、原则和原则;
4.体育综合教学的组成要素和结构;
5.体育综合教学的策略与方法;
6.体育综合教材的框架编写。
二、体育综合教育的概念与基本原则
1.体育综合教育的概念及其流派;
2.以国家立法为基础的体育综合教育的基本原则;
3.以学校发展为目标的体育综合教育的基本原则;
4.以学生发展为目标的体育综合教育的基本原则;
5.社会发展现状下的体育综合教育的基本原则。
三、体育综合教学的内容
1.身体能力与健康发展;
2.体育技能的培养;
3.装备与场地的选择;
4.体育比赛与运动会;
5.社会体育活动的创设;
6.娱乐性体育活动的组织;
7.观赏性体育活动的组织;
8.体育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9.体育实践的评价。
四、体育综合教学的方法
1.以实践为主导的体育综合教学方法;
2.主体性教育的体育综合教学方法;
3.对比性教学的体育综合教学方法;
4.综合性教学的体育综合教学方法;
5.启发式教学的体育综合教学方法。
五、体育综合教材的编写
1.体育综合教材的取材原则与要求;
2.体育综合教材的内容设计原则;
3.体育综合教材的组织形式;
4.体育综合教材的编辑原则与要求;
5.体育综合教材的评价标准。
体育综合(346)考试大纲
体育综合(346)考试大纲一、考查目标全日制攻读体育专业硕士学位入学考试体育综合科目考试内容包括运动训练学、学校体育学、运动生理学三门体育学科基础课程,要求考生系统掌握体育专业所涉学科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运用理论分析、解决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和社会体育指导等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一)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运动训练学 100分学校体育学 100分运动生理学 100分(四)试卷题型结构名词解释题: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简答题: 12小题,每小题10分,共120分分析论述题:6小题,每小题 20分,共120分三、考试内容(一)《运动训练学》第一章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1、竞技体育概述2、运动训练概述(1)运动训练释义(2)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3、运动训练学概述第二章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1、运动成绩及其决定因素2、运动员竞技能力及其构成3、运动员状态诊断与训练目标建立(1)状态诊断与目标建立的重要意义(2)起始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完整体系第三章运动训练原则1、运动训练基本原则概述2、竞技需要原则3、有效控制原则4、周期安排原则5、适宜负荷原则6、区别对待原则7、适时恢复训练原则第四章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1、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概述2、运动训练的具体操作方法(1)重复训练法(2)间歇训练法(3)持续训练法(4)变换训练法(5)循环训练法(6)比赛训练法3、运动训练常用手段第五章运动员体能及其训练1、运动员体能训练概述2、力量素质及其训练3、速度素质及其训练4、耐力素质及其训练第六章运动员技术能力及其训练1、运动技术与运动员技术能力概述2、技术训练常用的方法3、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第七章运动员的战术能力及其训练1、竞技战术与运动员的战术能力2、战术训练方法3、战术方案的制订第八章运动员心理能力与运动智能及其训练1、运动员心理能力概述2、运动员心理能力训练的常用方法3、几种心理现象及其克服方法4、运动智能概述第九章运动训练计划1、运动训练计划概述2、多年训练计划3、年度训练计划(1)年度训练中的周期安排(2)大周期训练计划的基本构成模式4、周训练计划(1)基本训练周的计划和组织(2)赛前训练周的计划与组织(3)比赛周的计划与组织(4)恢复周的计划与组织5、课计划与组织(1)训练课的种类(2)不同类型训练课的特点(3)不同任务训练课的要求(4)训练课的结构(5)训练课的负荷量度第十章运动队伍管理1、运动队伍管理的主要任务与组织实施要求(1)运动队管理的主要任务(2)运动队管理工作中必须处理好的各种关系2、教练员与运动员(1)教练员(2)运动员(二)《学校体育学》第一章学校体育概论1、学校体育发展简况2、学校体育与现代社会3、学校体育与学生的全面发展4、学校体育的结构、功能与目标第二章体育课程1、体育课程的含义2、体育课程的编制3、体育课程的实施4、体育课程的评价5、我国体育课程发展的历史经验与改革趋势第三章体育教学1、体育教学的概念与特点2、体育教学构成要素3、体育教学目标4、体育教学过程5、体育教学方法6、体育教学计划7、体育教学实施第四章课余体育1、课余体育的地位和特点2、课余体育的功能与价值3、课余体育锻炼的特点和原则第五章学校体育管理1、学校体育管理体制2、学校体育管理的目标与原则3、学校体育管理的内容4、学校体育管理法律法规第六章体育教师1、体育教师的地位与作用2、体育教师的工作特点3、体育教师的条件与职责(三)《运动生理学》绪论1、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对象、目的和任务2、生命的基本特征3、人体生理机能的调节第一章骨骼肌机能1、肌肉收缩的原理2、肌肉收缩的形式3、骨骼肌不同收缩形式的比较4、肌肉收缩的力学特征5、不同类型骨骼肌纤维的形态、生理及代谢特征6、骨骼肌纤维类型与运动的关系7、肌电的研究与应用第二章血液1、血液概述2、血液的功能3、渗透压和酸碱度4、运动对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影响第三章循环机能1、心输出量和心脏做功2、血管中的血压和血流3、运动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第四章呼吸1、呼吸运动与肺通气2、气体的交换3、氧气的血液运输与氧解离曲线的意义4、呼吸运动的调节5、运动时的合理呼吸第五章物质与能量代谢1、肌肉活动与物质能量代谢的相关概念2、糖代谢与运动能力3、脂肪代谢与运动4、蛋白质代谢与运动5、水的代谢6、人体运动的能量供应第六章肾脏机能1、运动性蛋白尿2、运动性血尿第七章内分泌机能1、激素及其生理作用2、几种主要激素的生物学作用3、兴奋剂及其危害第八章感觉与神经机能1、视觉器官2、听觉与位觉3、本体感觉4、肌肉运动的神经调控第九章运动技能1、运动技能的形成(条件反射学说)(1)运动技能的概念和分类(2)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3)体育教学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第十章有氧、无氧工作能力1、能量代谢有关的几个概念2、有氧工作能力3、无氧工作能力第十一章身体素质1、身体素质概述2、力量素质3、速度素质4、耐力素质5、灵敏与柔韧素质第十二章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1、赛前状态与准备活动2、极点与第二次呼吸3、稳定工作状态4、运动性疲劳5、恢复过程第十三章特殊环境与运动能力1、高原环境与运动2、热环境与运动第十四章运动机能的生理学评定1、安静状态下运动效果的生理学评定2、定量负荷时运动效果的生理学评定3、极量负荷时运动效果的生理学评定4、运动结束后恢复效果的生理学评定第十五章儿童少年生长发育与体育运动1、儿童少年的生理特点与运动2、儿童少年身体素质的发展同等学力加试考试大纲一、考查目标全日制攻读体育专业硕士学位入学考试同等学力加试课目为:体育概论和运动心理学二门课程,要求考生掌握体育专业所涉学科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运用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体育综合(346)考试大纲
体育综合(346)考试大纲一、考查目标全日制攻读体育专业硕士学位入学考试体育综合科目考试内容包括运动训练学、学校体育学、运动生理学三门体育学科基础课程,要求考生系统掌握体育专业所涉学科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运用理论分析、解决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和社会体育指导等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一)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运动训练学 100分学校体育学 100分运动生理学 100分(四)试卷题型结构名词解释题: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简答题: 12小题,每小题10分,共120分分析论述题:6小题,每小题 20分,共120分三、考试内容(一)《运动训练学》第一章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1、竞技体育概述2、运动训练概述(1)运动训练释义(2)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3、运动训练学概述第二章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1、运动成绩及其决定因素2、运动员竞技能力及其构成3、运动员状态诊断与训练目标建立(1)状态诊断与目标建立的重要意义(2)起始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完整体系第三章运动训练原则1、运动训练基本原则概述2、竞技需要原则3、有效控制原则4、周期安排原则5、适宜负荷原则6、区别对待原则7、适时恢复训练原则第四章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1、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概述2、运动训练的具体操作方法(1)重复训练法(2)间歇训练法(3)持续训练法(4)变换训练法(5)循环训练法(6)比赛训练法3、运动训练常用手段第五章运动员体能及其训练1、运动员体能训练概述2、力量素质及其训练3、速度素质及其训练4、耐力素质及其训练第六章运动员技术能力及其训练1、运动技术与运动员技术能力概述2、技术训练常用的方法3、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第七章运动员的战术能力及其训练1、竞技战术与运动员的战术能力2、战术训练方法3、战术方案的制订第八章运动员心理能力与运动智能及其训练1、运动员心理能力概述2、运动员心理能力训练的常用方法3、几种心理现象及其克服方法4、运动智能概述第九章运动训练计划1、运动训练计划概述2、多年训练计划3、年度训练计划(1)年度训练中的周期安排(2)大周期训练计划的基本构成模式4、周训练计划(1)基本训练周的计划和组织(2)赛前训练周的计划与组织(3)比赛周的计划与组织(4)恢复周的计划与组织5、课计划与组织(1)训练课的种类(2)不同类型训练课的特点(3)不同任务训练课的要求(4)训练课的结构(5)训练课的负荷量度第十章运动队伍管理1、运动队伍管理的主要任务与组织实施要求(1)运动队管理的主要任务(2)运动队管理工作中必须处理好的各种关系2、教练员与运动员(1)教练员(2)运动员(二)《学校体育学》第一章学校体育概论1、学校体育发展简况2、学校体育与现代社会3、学校体育与学生的全面发展4、学校体育的结构、功能与目标第二章体育课程1、体育课程的含义2、体育课程的编制3、体育课程的实施4、体育课程的评价5、我国体育课程发展的历史经验与改革趋势第三章体育教学1、体育教学的概念与特点2、体育教学构成要素3、体育教学目标4、体育教学过程5、体育教学方法6、体育教学计划7、体育教学实施第四章课余体育1、课余体育的地位和特点2、课余体育的功能与价值3、课余体育锻炼的特点和原则第五章学校体育管理1、学校体育管理体制2、学校体育管理的目标与原则3、学校体育管理的内容4、学校体育管理法律法规第六章体育教师1、体育教师的地位与作用2、体育教师的工作特点3、体育教师的条件与职责(三)《运动生理学》绪论1、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对象、目的和任务2、生命的基本特征3、人体生理机能的调节第一章骨骼肌机能1、肌肉收缩的原理2、肌肉收缩的形式3、骨骼肌不同收缩形式的比较4、肌肉收缩的力学特征5、不同类型骨骼肌纤维的形态、生理及代谢特征6、骨骼肌纤维类型与运动的关系7、肌电的研究与应用第二章血液1、血液概述2、血液的功能3、渗透压和酸碱度4、运动对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影响第三章循环机能1、心输出量和心脏做功2、血管中的血压和血流3、运动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第四章呼吸1、呼吸运动与肺通气2、气体的交换3、氧气的血液运输与氧解离曲线的意义4、呼吸运动的调节5、运动时的合理呼吸第五章物质与能量代谢1、肌肉活动与物质能量代谢的相关概念2、糖代谢与运动能力3、脂肪代谢与运动4、蛋白质代谢与运动5、水的代谢6、人体运动的能量供应第六章肾脏机能1、运动性蛋白尿2、运动性血尿第七章内分泌机能1、激素及其生理作用2、几种主要激素的生物学作用3、兴奋剂及其危害第八章感觉与神经机能1、视觉器官2、听觉与位觉3、本体感觉4、肌肉运动的神经调控第九章运动技能1、运动技能的形成(条件反射学说)(1)运动技能的概念和分类(2)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3)体育教学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第十章有氧、无氧工作能力1、能量代谢有关的几个概念2、有氧工作能力3、无氧工作能力第十一章身体素质1、身体素质概述2、力量素质3、速度素质4、耐力素质5、灵敏与柔韧素质第十二章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1、赛前状态与准备活动2、极点与第二次呼吸3、稳定工作状态4、运动性疲劳5、恢复过程第十三章特殊环境与运动能力1、高原环境与运动2、热环境与运动第十四章运动机能的生理学评定1、安静状态下运动效果的生理学评定2、定量负荷时运动效果的生理学评定3、极量负荷时运动效果的生理学评定4、运动结束后恢复效果的生理学评定第十五章儿童少年生长发育与体育运动1、儿童少年的生理特点与运动2、儿童少年身体素质的发展同等学力加试考试大纲一、考查目标全日制攻读体育专业硕士学位入学考试同等学力加试课目为:体育概论和运动心理学二门课程,要求考生掌握体育专业所涉学科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运用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46 体育综合
一 运动员心理能力概述 一 运动员心理能力释义 运动员心理能力的 要作用 三 运动员心理训 的类型 运动员心理能力训 的常用方法 一 意念训 法 诱导训 法 三 模拟训 法 三 几种心理 象及 克服方法 一 心理紧张的几种常用克服方法 使用表象 松法和自 暗示 松法的 键 三 心理胆怯的克服方法 四 情 消极的克服方法 五 情 激动的克服方法 四 运动智能概述 一 运动智能释义及构 运动员智能训 的 要作用 三 运动智能训 的 本方法 第九章 运动训 划 一 运动训 划概述 一 运动训 划释义 制定运动训 划的意义 三 运动训 划分类 多 训 划 一 全程性多 训 划释义 制定多 训 划的必要性 三 全程性多 训 划的划分 同阶段的主要任 和负荷特点 四 全程性多 训 划的 龄特征 五 全程性多 训 划的负荷特征 六 础训 阶段的多 训 划 七 专项提高阶段、最佳竞技阶段的多 训 划 八 竞技保持阶段的多 训 划 三 度训 划 一 度训 中的周期安排 大周期训 划的 本构 模式 四 周训 划 一 本训 周的 划和 赛前训 周的 划 三 比赛周的 划 四 恢复周的 划 五 课 划 一 训 课的种类 同类型训 课的特点 三 同任 训 课的要求
346 体育综合
第
第一章 学校体育概论 一、学校体育发展简况 一 国外学校体育的产生 国学校体育的产生 、学校体育 代社会
篇
学校体育学
发展 发展
一 学校体育 社区体育 学校体育 竞技体育 三 学校体育 素质教育 三、学校体育 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 学校体育 学生体质发展 学校体育 学生心理发展 三 学校体育 学生社会适应 四、学校体育的结构、 能 一 学校体育的结构 学校体育的 能 三 学校体育的目标 第 章 体育课程 目标
346 体育综合 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体育综合考试科目 指导意 第一篇运动训
第一章 竞技体育 运动训 一 竞技体育概述 一 竞技体育释义 竞技体育的形 动因 三 竞技体育的 本构 要素 四 竞技体育的特点 社会 值 运动训 概述 一 运动训 释义 代运动训 的 本特点 三 运动训 学概述 一 运动训 学释义 运动训 学的理论体系 三 运动训 学研究的主要任 四 运动训 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 章 运动 竞技能力 一 运动 及 决定因素 一 运动 释义 运动 的决定因素 运动员竞技能力及 构 一 竞技能力释义 竞技能力的构 三 竞技能力 运动能力的异同 四 竞技能力 训 水 的异同 三 运动员状态诊断 训 目标建立 一 状态诊断 目标建立的 要意义 起始状态 目标状态的完整体系 第三章 运动训 原则 一 运动训 本原则概述 一 训 规律 训 原则的概念 运动训 的 本原则 竞技需要原则 一 竞技需要原则的概念 竞技需要原则的理论依据 三 竞技需要原则的训 学要点 三 有效控制原则 一 有效控制原则的概念 有效控制原则的理论意的问题 第十章 有氧、无氧工作能力 一 能 代谢有 的几个概念 1 需氧 2 摄氧 3 氧 运动后过 氧耗 有氧工作能力 1 最大摄氧 的概念、影响因素、测定方法及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 2 乳酸阈概念、测定方法及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 3 提高有氧工作能力的训 方法 无氧工作能力 1 无氧工作能力的生理 础 2 无氧工作能力的测试 评 3 提高无氧工作能力的训 方法 第十一章 身体素质 一 身体素质概述 1 身体素质的概念 2 发展身体素质的意义 力 素质 1 力 素质的概念 2 力 素质的生理 础 3 能性肌肉肥大 4 力 素质的训 三 速度素质 1 速度素质的概念及分类 2 速度素质的生理 础 3 速度素质的训 四 耐力素质 1 有氧耐力的生理学 础及 训 方法 2 无氧耐力的生理学 础及 训 方法 五 灵敏 柔韧素质 1 灵敏素质 2 柔韧素质 第十 章 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 规律 一 赛前状态 准备活动 1 赛前状态的概念及对运动能力的影响 2 准备活动的生理作用 极点 第 次 吸 1 极点 2 第 次 吸 3 影响极点 第 次 吸的因素 三 稳定工作状态 1 真稳定工作状态 2 假稳定工作状态
六、体育教学 划
346 体育综合
一 体育教学 划的概念 学 教学 划 三 学期教学 划 四 单元教学 划 五 课时 划 七、体育教学实施 一 体育教学常规 体育教学中队列队形的运用 三 体育教学中场地器材的布置 四 体育教学 第四章 课余体育 一、课余体育的地位和特点 一 课余体育的地位 课余体育的特点 、课余体育的 能 一 课余体育的 能 课余体育的 值 三、课余体育锻炼的特点和原则 一 课余体育锻炼的特点 课余体育锻炼的原则 第五章 学校体育管理 一、学校体育管理体制 一 学校体育管理体制的概念 学校体育管理机构 职能 、学校体育管理的目标 原则 一 学校体育管理的目标 学校体育管理的原则 三、学校体育管理的内容 四、学校体育管理法律法规 一 学校体育管理相 法律 值 形式 构
346 体育综合
第三章 循 机能 一 心输出 和心脏做 1 心输出 及 影响因素 2 心脏泵血 能及 评 血管中的血压和血流 1 动脉血压的 因及 影响因素 2 静脉回流及 影响因素 三 运动对心血管 能的影响 1 肌肉运动时血液循 能的 及调节 2 运动训 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3 脉搏 心率 和血压测定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 第四章 吸 一 吸运动 肺通气 1 吸的定义及全过程 2 吸的形式 3 肺通气 能的评 4 训 对通气 能的影响 气体的交换 肺换气和 换气 三 氧气的血液运输 氧解离曲线的意义 1 氧气的血液运输 2 氧解离曲线及 生理意义 四 吸运动的调节 1 学因素对 吸的调节 2 运动时 吸的 和调节 五 运动时的合理 吸 1 减小 吸道阻力 2 提高肺泡通气效率 3 吸 技术动作相适应 4 合理运用憋气 第五章 物质 能 代谢 一 肌肉活动 物质能 代谢的相 概念 1 物质代谢 2 能 代谢 3 础代谢率 糖代谢 运动能力 1 人体的糖储备 2 糖的分解供能 无氧酵解和有氧氧 3 运动 补糖 三 脂肪代谢 运动 1 人体的脂肪储备 2 脂肪的分解供能 3 脂肪代谢 运动减肥 四 蛋白质代谢 运动
题
学
346 体育综合
三 有效控制原则的训 学要点 四 周期安排原则 一 周期安排原则的概念 周期安排原则的理论依据 三 周期安排原则的训 学要点 五 适宜负荷原则 一 适宜负荷原则的概念 适宜负荷原则的理论依据 三 适宜负荷原则的训 学要点 四 科学地处理负荷 负荷强度的 系 五 科学地根据项目的性质安排负荷 六 区 对待原则 一 区 对待原则的 义 区 对待原则的理论依据 三 区 对待原则的训 学要点 七 适时恢复训 原则 一 适时恢复训 原则释义 适时恢复训 原则的科学 础 三 贯彻适时恢复训 原则的训 学要点 第四章 运动训 方法 手段 一 运动训 方法 手段概述 一 运动训 方法概述 运动训 方法体系 三 运动训 手段概述 四 运动训 手段体系 运动训 的 体操作方法 一 复训 法 间歇训 法 三 持续训 法 四 换训 法 五 循 训 法 六 比赛训 法 三 运动训 常用手段 一 周期性单一 习手段 混合性多元 习手段 三 固定 合 习手段 四 异 合 习手段 第五章 运动员体能及 训 一 运动员体能训 概述 一 体能训 释义 运动员体能的构 三 体能训 的 本要求 力 素质及 训 一 力 素质释义
346 体育综合
四 训 课的结构 五 训 课的负荷 度 第十章 运动队伍管理 一 运动队伍管理的主要任 实施要求 一 运动队管理的主要任 运动队管理工作中必须处理好的各种 系 教 员 运动员 一 教 员 运动员 本篇参考书目 1.田麦久主编运动训 学 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政政政 2.田麦久主编 运动训 学 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政政6
346 体育综合
最大力 的训 三 快速力 的训 四 爆发力的训 五 相对力 的训 六 力 耐力的训 三 速度素质及 训 一 速度素质释义 反应速度的评定 训 三 动作速度的评定 训 四 位移速度的评定 训 四 耐力素质及 训 一 耐力素质释义 有氧耐力的评定 训 三 糖酵解无氧代谢供能的无氧耐力的评定 训 四 耐力训 的方法 手段 第六章 运动员技术能力及 训 一 运动技术 运动员技术能力概述 一 运动技术释义 动作要素 技术结构 技术训 常用的方法 一 直 法 语言法 完整法 分解法 三 想象法 表象法 四 减难法 难法 三 技术训 的 本要求 一 处理好 本技术 高难度技术的 系 处理好特长 全面技术的 系 三 处理好规范 个体差异的 系 四 处理好循序渐进 难点先行的 系 五 抓好技术风格的 养 第七章 运动员的战术能力及 训 一 竞技战术 运动员的战术能力 一 竞技战术的定义 竞技战术的构 三 运动员的战术能力 战术训 方法 一 分解和完整战术训 方法 程序训 法 三 模拟训 法 四 实战法 三 战术方案的制 一 战术方案的 本内容 制 战术方案的注意 项 第八章 运动员心理能力 运动智能及 训
346 体育综合 第三篇 运动生理学
论 一 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对象、目的和任 生 的 本特征 三 人体生理机能的调节 第一章 骨骼肌机能 一 肌肉收缩的原理 1 神经肌肉接头的 奋 递 2 肌肉收缩的滑行学说 3 肌纤维的 奋-收缩偶联 肌肉收缩的形式 1 向心收缩 2 等长收缩 3 离心收缩 三 骨骼肌 同收缩形式的比较 1、力 2、肌肉酸疼 四 肌肉收缩的力学特征 1 张力 速度的 系 2 肌肉力 运动速度的 系 3 肌肉力 爆发力 五 同类型骨骼肌纤维的形态、生理及代谢特征 1 形态特征 2 生理特征 3 代谢特征 六 骨骼肌纤维类型 运动的 系 1 运动员的肌纤维类型 2 运动训 对骨骼肌纤维的影响 七 肌电的研究 应用 第 章 血液 一 血液概述 1 体液 2 血液 3 内 境的概念及生理意义 血液的 能 1 维持内 境相对稳定的 能 2 运输 能 3 调节作用 4 保护和防御 能 三 渗透压和酸碱度 四 运动对红 胞和血红蛋白的影响 1 运动对红 胞的影响 2 运动对血红蛋白的影响
346 体育综合
1 蛋白质在体内的代谢 2 蛋白质的补充 五 水的代谢 运动员脱水及 复水 六 人体运动的能 供应 1 能 代谢有 的几个概念 2 人体三个供能系统的特征 3 同运动项目的能 供应 4 运动时能耗 的 算及 意义 5 体温调节 第六章 肾脏机能 一 运动性蛋白尿 运动性血尿 第七章 内分泌机能 一 激素及 生理作用 1 激素的概念 2 激素的生理作用 几种主要激素的生物学作用 1 糖皮质激素 应激反应 2 儿茶酚胺 应急 反应 3 生长激素 4 胰岛素 5 睾酮 三 奋剂及 危害 1 奋剂 使用 奋剂 2 分类 3 危害 第八章 感觉 神经机能 一 视觉器官 1 视调节 2 视 听觉 位觉 1 前庭器的感 装置 适宜刺激 2 前庭反射 前庭机能稳定性 三 本体感觉 1 肌梭 2 腱梭 四 肌肉运动的神经调控 1 牵张反射 2 状态反射 第九章 运动技能 一 运动技能的形 条 反射学说 1 运动技能的概念和分类 2 运动技能的形 过程及 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