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全面民俗文化
恩施市的民间艺术与民族风情
恩施市的民间艺术与民族风情恩施市的民间艺术与民族风情恩施市位于中国湖北省西部,是一个美丽而充满活力的地方。
这里有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和民族风情,深受人们喜爱。
在恩施市,民间艺术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体现了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一、木版年画木版年画是恩施市最著名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
这些年画通常用木板雕刻而成,表现了各种各样的历史和文化主题。
人们通常会在春节期间挂上这些年画,以庆祝新年的到来。
通过这些年画,人们可以感受到恩施市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文化底蕴。
二、石鼓舞蹈石鼓舞是恩施市传统的舞蹈形式之一。
这种舞蹈以石鼓为乐器,演员们在石鼓的伴奏下跳舞,表演出独特的舞蹈动作。
石鼓舞蹈既富有节奏感,又具有独特的韵律美。
它通常在重要的节日和庆典活动中表演,吸引了众多的观众。
三、巴人布艺巴人布艺是恩施市独特的手工艺品。
这种布艺通常使用彩色的纱线编织而成,以花纹和图案为特色。
巴人布艺制作精细,色彩鲜艳,图案独特,深受人们的喜爱。
这种布艺常常被用于家居装饰和服装设计,展示了恩施市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
四、三峡民歌三峡民歌是恩施市最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
这些民歌通常以自然景观、爱情故事和农田劳作为主题,以其优美的旋律和深情的歌词著称。
在恩施市农村地区,人们经常会在田间地头唱起三峡民歌,感受大自然的美妙和生活的情感。
五、妙笔山水画妙笔山水画是恩施市独特的艺术形式之一。
这些画作通常以崇山峻岭、清溪流水和奇特的自然景观为主题。
艺术家用精湛的技巧和想象力,将这些山水景色绘制在纸上,形成了一幅幅令人陶醉的画作。
妙笔山水画展现了恩施市美丽的自然风光,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
综上所述,恩施市的民间艺术与民族风情丰富多样,独具特色。
木版年画、石鼓舞蹈、巴人布艺、三峡民歌和妙笔山水画都是恩施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民间艺术形式不仅展现了恩施市的历史和文化,也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通过欣赏和传承这些民间艺术形式,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感受恩施市的独特魅力。
恩施民俗
恩施民俗傩戏傩戏,是主要流行于鹤峰全县及与之毗邻的恩施市红土、三岔一带,是当地群众藉以酬神还愿时演唱的戏,故称“傩愿戏”。
其流传历史较古老,距今已有7代传人300多年历史。
傩戏演出班子称坛,班主称掌堂师,因表现形式是以祭祀仪式为载体,以酬神还愿为目的的表演,故表现剧目多是与所谓“天地水火”神相关联的历史故事或传奇故事。
如《孟姜女寻夫》、《柳毅传书》等。
其中,以孟姜女的故事最多,有“孟姜女不到不勾愿”之说,孟姜女也即成了傩戏中美丽的神灵。
傩戏音乐主要由正腔和小调两大类组成,有平调、怨调、神仙调等。
正腔类唱腔粗犷朴实,小调类欢快流畅,民歌风味浓。
演唱形式为锣鼓伴奏、人声接腔,音乐气氛十分热烈。
傩戏发展到近现代,用以酬神还愿的渐次稀少,而代之以傩戏剧团(业余)形式出现并参加舞台表演。
音乐伴奏上加进了胡琴,演员上也出现女演员登台,傩戏逐步步入舞台化,因而也为现代观众乐于接受和喜爱。
哭嫁女儿出嫁之前哭嫁,是恩施州土家族古老而独特的婚俗,因其哭嫁的形式是以歌代哭,以哭伴歌,故称之为“哭嫁歌”。
土家女儿从开始懂事之时起,就跟随母亲和祖母学唱“哭嫁歌”,有时在闺房中由母亲教唱,有时在火炉旁由祖母带唱。
随着时光的流逝,女孩儿们渐渐长大,“哭嫁歌”越唱越多,少则会唱百余首,多则会唱数百首,聪明的女孩还会自编自唱。
为了在出嫁时“哭嫁歌”唱得多而且好听,女孩们平日里在山中砍柴、田间劳动、井里担水、溪边戏水、草场放牛时,都不断地练唱“哭嫁歌”,缠绵的歌声伴随着清脆的鸟鸣声在山川中久久回荡,使人着迷。
女孩长大后,在出嫁前数日,半日甚至一月前开始哭嫁,或独自一人哭诉,或亲人围坐陪哭,有哭祖先、哭爹娘、哭哥嫂、哭姐妹、哭媒人、哭自己的,有哭家乡、哭朋友的。
其哭声时而低沉,时而悲切,时而高昂,时而欢欣。
所唱“哭嫁歌”的歌词多是长短句,也有五言、七言句子的。
如:“一更里哟哭悲声,爹娘为儿操碎心,小来愁的长不大,长大又愁定终生。
二更里哟哭伤声,哥哥为妹费了神,孝敬父母抚弟妹,火把照路后人行。
恩施市的文化遗产与历史建筑
恩施市的文化遗产与历史建筑恩施市位于中国湖北省西部,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历史建筑。
这些遗产和建筑物见证了恩施市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本文将介绍恩施市的主要文化遗产和历史建筑,以及它们对该地区的重要性。
恩施市的文化遗产包括民间传统艺术、手工艺品、文化节庆等。
这些文化遗产反映了恩施市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传承了他们的历史和传统。
例如,恩施市闻名于世的“恩施木偶戏”是一种富有地方特色的戏剧形式,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和演化。
恩施木偶戏以其精湛的木偶制作工艺和生动的表演风格而闻名,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之一。
此外,恩施市还有许多传统的手工艺品,如织布、染色、编织和雕刻等,这些手工艺品传承了数百年的历史,体现了恩施市丰富的文化底蕴。
恩施市的历史建筑是其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建筑物包括古老的庙宇、宫殿、城堡和民居等,展示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和技术。
其中最著名的历史建筑之一是恩施古城墙。
恩施古城墙是中国重要的历史遗迹之一,始建于明朝,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古城墙由城墙、城门、城楼等构成,它不仅是恩施市的象征,也是历史文化的见证。
另外,恩施市还有一些古老的庙宇和宫殿,如恩施府城文庙和恩施府城文祠等。
这些古建筑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雄伟的规模吸引了众多游客和研究者前来参观和研究。
恩施市的文化遗产和历史建筑对该地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首先,它们是恩施市的文化瑰宝,展示了该地区悠久而丰富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这些遗产和建筑物使人们对恩施市的过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增加了人们对恩施市的认同感。
其次,它们对旅游业的发展和经济增长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恩施市作为一个具有丰富文化遗产和历史建筑的旅游目的地,吸引了众多游客到访,为当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益。
此外,这些遗产和建筑物也是教育和研究的重要资源,为学者们提供了研究和探索的机会,促进了文化和历史领域的学术发展。
总之,恩施市的文化遗产和历史建筑丰富多样,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恩施市的文化节庆与民俗活动
恩施市的文化节庆与民俗活动恩施市的文化节庆与民俗活动恩施市位于中国湖北省的西北部,是一个拥有丰富文化遗产和独特民俗活动的地方。
这个地区的文化节庆活动以及民间传统活动吸引了大批游客,给人们带来了深刻的印象。
本文将介绍恩施市的文化节庆和民俗活动,探索这些活动在传承历史文化的同时,为人们带来的欢乐和思考。
一、文化节庆活动1. 恩施秋季文化节恩施秋季文化节是恩施市最为盛大的文化庆典之一。
每年的9月中旬,恩施市举办这一文化节庆活动。
活动期间,市区内举行各种文艺表演、民间乐器演奏、艺术展览等,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尤其是传统歌舞表演和民间艺术展示深受欢迎。
这个庆典不仅展现了恩施市的文化底蕴,也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2. 恩施花灯节恩施花灯节是每年的春节期间恩施市的传统庆典。
这个节日以花灯为主题,各种形状各异的花灯亮相于恩施市的大街小巷。
花灯制作精美,充满了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
除了欣赏花灯,游客们还可以参与猜灯谜等有趣的互动活动。
恩施花灯节不仅为游客们带来了视觉盛宴,也是人们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二、民俗活动1. 恩施木偶戏恩施木偶戏是恩施市独具特色的民俗表演之一。
这种表演通过木偶在舞台上的表演,向观众讲述各种故事和传统神话。
恩施木偶戏深受人们的喜爱,其形象生动,台词幽默,给人带来了欢笑和思考。
这种传统表演形式已经流传了数百年之久,它不仅是恩施市民休闲娱乐的方式,也是历史文化的重要见证。
2. 汉江船娘汉江船娘是恩施市的一道独特风景线。
她们身着华丽的汉服,坐在汉江畔的小船上,卖唱唱木偶戏或背古诗。
这种独特的表演形式吸引了大量游客的关注,也成为了恩施市的一张名片。
汉江船娘以其婉约动人的形象和优美的歌声,让人们沉浸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感受到地域的独特魅力。
三、文化节庆与民俗活动的意义文化节庆活动和民俗活动在恩施市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们不仅展示了恩施市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传承,也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和文化交流。
恩施土家族苗族居民民风民俗
[湖北恩施民俗]土家族祭祖礼仪土家族是神秘巴人的后裔。
土家族的源流,可上溯到遥远的人类起源史。
200多万年以前的“建始直立人”,是巴人的远祖,也是中华及亚洲地区人类的远祖之一。
宋末元初,聚居在湘鄂渝黔毗邻山区的“西南蛮”统称土家人,登上土司制度下的社会舞台。
土汉有别,遂有土家、土司、土官、土民之名。
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看,土家族具有悠久的神话史和灿烂的文化史,经历了由巴而蛮、由蛮而土、由土而土家的发展变化,长歌如祭,情侔天地,道贯古今。
“嗟我始祖,廪君巴王,族脉相绪,人脉大昌。
卒俱漠野,得营农桑。
薪火相传,氏族发祥。
谧为廪君,廪者贮粮。
”廪君,即土家族对始祖巴务相的尊称。
土家人把廪君奉为赐福之神、镇妖之神、驱灾之神等。
民间流传许多关于廪君助善除恶、佑我众生的故事,土家人又将廪君神化为“向王天子”。
土家歌谣云:“向王天子一支角,吹出一条清江河。
声音高,河水涨;声音低,河水落。
牛角弯,弯牛角,吹出一条弯弯拐拐的清江河。
”[ 转自铁血社区 ]廪君作为土家人心中的“生命之神”,作为开发清江的始祖,穿越时空,神话的灵光可见一斑。
“始祖创业,慨当以慷。
”在悠远的洪荒年代,廪君巴务相以他超人的勇锐和智慧,铁剑定元昆,土船排巨浪,被推选为首领,上溯夷水(今清江),君乎夷城(今恩施),建立了巴子国,为土家后世标立了拓荒、圈地、立家、围城、建政、设制、协作、生存的人文思想,功业皇皇。
魂化白虎,呜呼高岗,为世代巴人所崇拜。
这个以白虎为图腾,以勤劳、勇敢、团结、开拓为生命之本的民族就是我们现在的土家族,用土家语言称比兹卡或贝锦卡。
祖德长昭,千秋共仰,情意绵长。
长期以来,祭祖作为一种社会礼仪和宗族教化方式,体现了后世“谦、仁、礼、孝、亲、和”的生命观。
土家祭祖既具有祭祀的一般共性,在不同历史时期又体现出鲜明的个性,和民族宗教信仰及历史特征紧密相连,经历了“人祭”、“血祭”、“牲祭”、“公祭”等礼仪形式。
传说“巴氏以虎饮人血,遂以人祠焉”。
湖北恩施土家族婚礼习俗与流程
湖北恩施土家族婚礼习俗与流程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恩施土家族逐渐形成了婚姻制度中的多层次礼仪,这些礼仪是十分复杂和隆重的,它是一个完整的礼仪过程。
湖北恩施山大人稀,交通闭塞,恩施人民具有剽悍顽强的心理素质,所以在繁琐的礼仪中还保持着“嫁女之家三夜不熄烛,娶妇之家三日应举乐”等古老遗风。
一般有讨口气、讨红庚、择大香、送期单、上红、过礼、陪十弟兄、陪十姊妹、迎亲、拦门、发亲、拗礼、拦车马、铺床、迎上亲、结蜡、圆亲、闹房、新人跪拜、接风、拜茶、面花、回门等礼俗。
讨口气就是男家请媒人到女家提亲。
女家允婚叫“放话”。
男方看中后,请媒人到女方提亲。
如女方同意,就约定日子“过门”。
男方即各好衣物、酒、肉、茶点等,由父或母带着儿子请媒人陪同至女家燃放鞭炮。
双方父母互称“亲家”。
从此常来常往,叫做“不开亲是两家,开了亲是一家”。
男到女家后,女方再择吉日由哥嫂或弟妹与媒人同去男方家“看廊场”(看家庭条件),有的事前通告男方,有的不通知男方,由女方秘查暗访。
事后如女方认为满意,同意婚事,才进行下一步,否则到此终断。
这是青年男女订亲的初期程序。
讨红庚有的地方也叫择稳香,择稳香后男方再各些礼物专程去女方家讨“红庚”,要求女方父母“发女方八字”。
即女方允婚后,由男家择期各衣物、糕点、酒、肉,置于台盒中,并预各“庚书”,笔墨、香、蜡烛、纸钱于台盒内,请媒人随礼物到女方正式订婚。
讨红庚也叫“讨八字”。
女方请来家族,将所配之女的出生年、月、日、时,用甲子填于“庚书”里的固定格式内,发回男方家叫“发八字”。
有的女方在男方家来的台盒内放上文房四宝,部分诗书和女儿给男方亲手做的鞋子、饰物,称为回盒。
在未正式成婚期间,逢年过节时,男方都要到女方家拜年。
择大香是指男方到了结婚年龄,应该认满门亲后提出结婚的礼习。
一般男女青年到十八、九岁时,男方就各好几套好衣料和方肘、酒、肉、面条等厚礼,同样由媒人、家长带着儿子同到女方家,再和女方父母一起到女方的爷爷、伯伯、叔叔、姑父、舅舅、姨父等亲戚家满门送礼、认亲,表示要完婚纳彩。
恩施习俗特色作文
恩施习俗特色作文
恩施的民俗风情、民风民情也是丰富多彩,各不相同。
现在,我就带你们去恩施的风俗风情吧!
在恩施,有许多古老的文化:有土家吊脚楼、土司官寨、土司文化等。
其中最让我记忆犹新的就是“土司文化”了。
在土司时期,土家族人的主要职业是农耕。
由于土司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所以他们只能种一些比较好卖的作物。
而在这里,有一种植物却是非常的抢手,那就是茶叶。
在这里,家家户户都会种一些茶树。
而茶园又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种茶的地方;另一个是专门炒茶的地方。
每年采茶的时候,土家族人都会去炒茶。
他们先把茶叶泡在水里,等茶叶变得又黄又绿后再把它捞起来。
他们会把茶叶放在手上揉啊揉,直到茶变成金黄色后才能给客人品尝。
人们把这种茶叫做“恩施红”。
恩施地区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节日——赶场节。
赶场节是土家族最盛大、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
土家族人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都要到街上去赶赶“赶场”。
在街上,人们有的买东西、有的挑东西……那热闹劲儿,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 1 —1 —。
湖北恩施的风俗
湖北恩施的风俗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处鄂西山地与武陵山两大山脉之间,是世界唯一一块“硒”土。
恩施被誉为“世界硒都”,有“世界硒源”之称。
恩施人民热情好客,有着非常独特的民风民俗。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有很多传统习俗:过端阳节、吃汤圆、唱春歌、耍龙灯、游方等,其中最独特的是过端阳节。
过端阳节的前一天,家家都要将糯米蒸熟后,用稻草裹成圆锥形的“筒粽”。
然后将其放进事先做好的“筒粽”筒里,再在其上插上一根竹叶或蒿草,再用一根长竹枝插在筒的中央作为“顶”。
然后将一根芦管从竹枝中穿过,并将其与芦苇管连接起来。
最后用一块红布将筒粽包好,扎紧口后,放进装有清水的大锅里煮上一段时间后便可食用。
吃时还要用竹筒去蘸一下竹筒里的水吃。
这样煮出来的筒粽不仅有竹叶或蒿草的清香味,而且还有一股淡淡的糯米味。
过端阳节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包粽子,还要煮好一些糯米粑粑、肉丸子、豆腐干等供品,祭祀祖先,祈求平安。
—— 1 —1 —。
关于恩施文旅知识
恩施文旅知识一、恩施历史文化恩施位于湖北省西南部,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活动,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
恩施是巴文化的发祥地,拥有独特的土司文化,曾是土司制度统治的中心区域。
这里还有丰富的红色文化,是革命老区之一,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恩施自然风光恩施以其秀美的自然风光而闻名,被誉为“天然的大氧吧”。
这里有多个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如神农架、大洪山等,生态环境优美,动植物资源丰富。
同时,恩施还拥有许多风景名胜区,如恩施大峡谷、腾龙洞等,景色秀丽,独具魅力。
三、恩施民俗文化恩施民俗文化丰富多彩,民间艺术形式多样。
当地有许多传统节庆活动,如土家“赶年”、苗族“赶秋”等,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在音乐、舞蹈、戏曲等方面,恩施也有许多独特的表演形式,如“土家山歌”、“南剧”等,展现了恩施人民的智慧和才华。
四、恩施地方特产恩施地方特产丰富多样,有特色的食品、工艺品等。
著名的特产有“土家熏肉”、“土家烧饼”、“利川山药”、“鹤峰葛根粉”等。
此外,恩施还是中国著名的茶叶产区之一,出产的“恩施玉露”、“利川红茶”等品质优良,享有盛誉。
五、恩施节庆活动恩施节庆活动丰富多样,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恩施女儿会”,是土家族的传统节庆活动之一。
此外,还有“利川灯会”、“建始金秋梨花节”等民间节庆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和参与。
六、恩施美食文化恩施美食文化独具特色,融合了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
当地的特色菜肴有“合菜”、“腊肉炒饭”、“糯米包油条”等,口味独特,让人回味无穷。
此外,还有各种小吃摊点和夜市排挡,提供了丰富的美食选择。
七、恩施传统建筑恩施传统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建筑元素。
当地的古建筑有“恩施古城墙”、“利川民居”、“鹤峰容美土司城”等,保存完好,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此外,还有一些传统的民居建筑群,如“建始县官店民居群”、“巴东县清太坪民居群”等,展现了当地建筑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恩施最全民俗文化
恩施民俗风情一、恩施土家族历史民俗文化白虎图腾:根据汉文文献记载和潘光旦先生的推断,可能在4200年前的夏代初年,出现了巴人的第一个君王——廪君,标志着巴人已进入父系氏族向奴隶制过渡的时代。
廪君乃巴氏之子务相,一般认为,廪为虎之意,廪君即虎君。
白虎巴人主要有五姓:巴、樊、曋、相、郑。
白虎巴人一直崇拜白虎,视白虎为图腾和神灵,认为廪君就是白虎的化身,其宗教信仰都打上了白虎的烙印,作为勇敢、力量的象征,做为胜利之魂来进行礼赞,体现了君廪勇武奋进的精神,还体现了整个部落坚毅、刚猛、豪爽的特质,构成了巴文化的基本特征。
二、恩施民歌1、《龙船调》:是利川民歌,现为世界25首优秀民歌之一。
特点:歌词质相通俗,朗朗上口,衬词特多,音乐旋律起伏悠扬,音域宽广,高亢婉转。
2、《柑子树》:是表性很强的优秀民歌。
“柑子树来柑子叶,干姊干妹舍不得。
柑子成树树成林,干姊干妹长成人。
柑子结果姐出门,干姊干妹两离分。
”《柑子树》歌词巧妙运用谐音来咏叹干姊干妹的情恋,表达了土家先民对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强烈追求。
3、《巴东石工号子》:表现石工在撬石、拖石、抬石时配合劳动节奏喊唱的歌谣,7个土家汉子每人一根木棍在手,喊出一声高过一声的号子,用洪亮高亢的气势唱出了土家石工的齐心协力与乐天精神。
三、土家风俗、节日1、女儿会:源远流长的“女儿会”是恩施土家人的民族盛会,是中国最具有代表性的区域性民族传统节日之一。
时间一般在农历七月十二日,最初流行于恩施石灰窑、大山顶一带,如今已发展成为全州性的民族节日。
被誉为“土家情人节”的女儿会,保存着古代巴人原始婚俗的遗风,传递着土家人真、善、美的脉博与灵魂。
是恩施土家族人自发形成的以赶集为借口、以对歌为形式、以情爱为目的的自主择偶方式。
如果两情相悦,就牵手到树林里、小溪旁、山坡上去幽会,乃至定下终身。
2、月半节:又称“鬼节”、“亡人节”,时间为农历七月十二,土家人素有“年小月半大”之说。
其主要活动是祭祖,祭祖时烧纸钱,表示对已故亲人的哀悼。
恩施土家族的风俗习惯
恩施土家族的风俗习惯恩施土家族的风俗习惯中国的少数民族很多,而土家族是大家比较熟悉的。
它历史悠久,主要是分布在湖南、湖北、重庆、贵州交界地带的武陵山区。
下面店铺为大家带来恩施土家族的风俗习惯,希望大家喜欢!恩施土家族地区至今保留古老的习俗―――射虫,定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的惊蛰节头一天为射虫日,如今年农历正月二十五为惊蛰节(公历3月5日),正月二十四即射虫日。
射虫日这天晚上,在田地边用石灰画一把弓箭,意指射杀所有的害虫。
蛰是藏伏的意思,指动物在冬天藏伏起来。
虫类是种类最多的昆虫类动物,冬天藏伏起来,叫入蛰,春天天气变暖,开始苏醒,这时正是雷雨天气,古人认为是雷声惊醒了它们,因此定了惊蛰这个节气。
虫类苏醒,对农作物的危害大,古代科技不发达,没有好的办法对付它们,幻想用神力和某种利器消灭之,故产生了画弓箭射虫的习俗,意欲把害虫消灭在萌动之中,不让它生殖繁衍,以免损害庄稼,贻误农事。
这种习俗还可能与土家族的祖先巴人的历史有关。
南朝范晔著《后汉书西南蛮夷列传》,说到巴人首领廪君务相率部落沿夷水(清江)西迁时,有这样的记述:乃乘土船,从夷水至盐阳,盐水(恩施市有盐水溪,历史上曾设盐水县)有女神,谓廪君曰:此地广大,鱼盐所出,愿留共居。
廪君不许,盐神暮辄来取宿,旦即化为虫,与诸虫群飞,掩蔽日光,天地晦冥,积十余日,廪君伺其便,因射杀之,天乃开明,廪君于是君乎夷城(有学者论证在今恩施境内)。
虽然此虫非彼虫,但由此可见恩施土家族祖先早有射虫的经历,其间应有一定因果关系。
拓展:1、土家族的饮食习俗土家族日常主食除米饭外,以包谷饭最为常见,包谷饭是以包谷面为主,适量地掺一些大米用鼎罐煮,或用木甑蒸而成。
有时也吃豆饭,即将绿豆、豌豆等与大米合煮成饭食用,粑粑和团馓也是土家族季节性的`主食,有的甚至一直吃到栽秧时,过去红苕在许多地区一直被当成主食,现仍是一些地区入冬后的常备食品。
土家族菜肴以酸辣为其主要特点。
民间家家都有酸菜缸,用以腌泡酸菜,几乎餐餐不离酸菜,酸辣椒炒肉视为美味,辣椒不仅是一种菜肴,也是每餐不离的调味品。
恩施风俗文化
恩施风俗文化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处鄂西南、东接荆楚、西联川渝、南通湘粤、北接三峡,居住着以土家族、苗族为主体的390多万各族人民,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
恩施文化有其自身的传统性、民族性、开放性和独特性下面我们来看看底蕴深厚的恩施文化.恩施是土家族的农民—-巴人的发祥地和成长的摇篮。
早在上古时期,巴人的先祖国统一禀君部落便繁衍生息在这块土地上。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潮流中,巴文化、巴楚文化、巴蜀文化、汉文化在恩施的不同历史时期相互影响,融汇与贯.同时,佛、道、儒、巫文化共同生存,特征鲜明.巴文化是巴国王族和巴地各族所共同创造的全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及其社会结构的总和,巴文化和主要代表有巴渝舞、即古代巴渝地区民间武舞、舞凡刚烈、音乐铿气将有力后被更句为“昭武舞”、“宣武舞”。
在民间,巴渝舞遗风犹有,川东巴人后商的踏踢舞、摆手舞、腰鼓舞、盾牌舞,就是古代巴渝舞的流变,现在的薅草锣鼓、花鼓洞、花灯碉、莲花落、川剧帮腔、川江号子、船2号子、带动号子、翻山铰子等都和巴渝舞曲密不可分。
“巴乡情,即古代巴人的酒。
此酒名贵,饮誉遐迩.清酒酿造时间长,冬酿夏热,色情味重,为酒中上品.巴人风情——巴人有古村,凝重的民风,历来崇尚勇武。
巴人神话,有“比翼齐飞",“巴蛇吞象”,“白虎神话"巴人英雄神话有:“禀君传奇”,巴人神女传奇有“巫山神女”,“盐水神女”。
恩施是巴文化的策源地,民族文化艺术十分丰富。
史载“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巴人踏蹄,伐鼓祭祀”,这是土家族先民——巴人征战,祭祀中文化艺术活动的纪实。
这些艺术活动传承至今,就形成了“无事不歌舞”的民族风俗文化.被誉为“历史悠久成东方情人节”的“土家女儿会",现已成为传统文化精品,成为恩施市民俗节诚意中的盛会,被中外来宾誉为了解恩施民俗文化的大舞台.恩施属山区巨陵地带,海拔1000-1500m之间,境内山峦重叠,山势险峻,沟壑纵横,溪河密布。
恩施市的民俗文化探索
恩施市的民俗文化探索恩施市的民俗文化探索恩施市,位于中国湖北省西部,是一个充满着浓厚民俗文化的地方。
在这里,世代相传的传统文化和习俗仍然保留,并深深地融入到当地人的生活中。
本文将带您一同探索恩施市的民俗文化,了解这个地方独特魅力的背后。
一、传统节日与仪式恩施市拥有丰富多样的传统节日和仪式,其中最著名的是恩施大峡谷的土家族“刨山节”和“歌圩”。
刨山节是土家族的传统节日,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举行。
人们身着传统服饰,手持锄头等工具,前往山中刨土,相信这样可以祛除邪气,保佑平安。
而歌圩则是土家族的集市活动,人们在集市上歌唱、舞蹈,展示他们的传统文化和艺术才能。
此外,恩施市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
这些节日都有其独特的庆祝方式,例如贴年画、赛龙舟、祭祖等。
这些传统节日和仪式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活动,更是连接历史与现实、传承与创新的纽带。
二、民间艺术与手工艺恩施市的民俗文化还表现在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和传统手工艺上。
茶艺、剪纸、土绘等艺术形式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不仅展示了恩施市独特的审美观,也传承了土家族的智慧和情感。
茶艺在恩施市有着悠久的历史,以红茶为主要代表。
在冲泡红茶的一整套仪式中,人们可以感受到悠闲、平静的生活态度。
而剪纸则是一种通过剪刻纸张形成精美图案的艺术,传达了当地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愿。
土绘则以其独特的形式和色彩,展示了对大自然、人生和历史的思考和崇敬。
三、传统饮食与独特风味恩施市的民俗文化还体现在传统饮食与独特风味上。
这里的传统饮食以土家族的菜肴为主,以农产品和山区特产为特色,口味独特而美味。
土家族的传统饮食注重五谷杂粮和山珍野味的搭配,如莴苣鸡、野菌炖脆皮猪蹄等。
这些菜肴以其新鲜、原汁原味的特点,让人们在品尝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土家族丰富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
恩施市的独特风味还表现在当地的小吃和特色美食上,如土家面、老友粉等。
这些食物不仅色香味俱佳,更蕴含着土家族人民的热情好客和对美食的钟爱。
恩施市的传统节日与民俗庆典
恩施市的传统节日与民俗庆典恩施市的传统节日与民俗庆典恩施市位于湖北省西部,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与丰富文化遗产的地区。
在这个风景秀丽的地方,人们热爱并保留着多种传统节日与民俗庆典。
这些活动丰富了当地的文化内涵,传承了民族的智慧与情感。
现在,请随我一起走进恩施市,亲身体验这些令人心旷神怡的传统节日与民俗庆典。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而在恩施市,春节的庆祝活动异常热闹。
人们从家家户户开始,开始打扫房屋、贴春联、剪窗花,为迎接新年做好准备。
到了除夕之夜,家家户户会点燃烟花爆竹,辞旧迎新,同时还会准备丰盛的年夜饭。
除了家庭活动,恩施市还会组织各种文艺演出,如歌舞表演、戏曲展演等,供市民和游客观赏。
此外,传统舞龙舞狮、踩高跷等表演也是春节期间的一大亮点。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恩施市重要的纪念活动之一。
在这一天,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坟墓,扫墓、献花、上香,并祭拜祖先。
而在恩施市,清明节还有一个独特的民俗庆典——踏青。
踏青是指人们在春光明媚的日子里,踏上山间田园,欣赏大自然的美丽与生机。
在踏青的过程中,人们会结伴而行,边走边欢唱、品味美食,在欢笑声中留下难忘的回忆。
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也是恩施市一年一度的盛事。
在这一天,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挂艾叶,以纪念伟大的屈原。
恩施市的端午节庆祝活动非常热闹,每年都有大规模的龙舟比赛。
来自各个地方的选手会带着骚动和热情,聚集在恩施市的江河湖泊上竞渡,场面非常壮观。
此外,人们还会在门口挂上艾叶,据说可以驱邪避疫,保佑家庭平安健康。
秋分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恩施市广大农民朋友们期盼已久的节日。
秋分节是一个丰收的季节,在这一天,人们会感恩大地的恩赐,同时祈求来年的丰收。
在恩施市的农村地区,人们会组织丰收庆典,表演农耕歌舞、乡土剧等,以展示当地农业文化的独特魅力。
此外,人们还会举行各类农田竞赛,如手摇风车比赛、谷物称重竞赛等,增添了节日的欢乐氛围。
除了上述传统节日外,恩施市还有许多其他民俗庆典,如元宵节、中秋节、七夕节等。
恩施土家族婚俗探索
恩施土家族婚俗探索恩施土家族是中国特有的少数民族之一,其婚俗文化是该民族的重要传统之一。
土家族的婚礼历时长久,整个过程十分热闹,充满了浓厚的民俗风情。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一下恩施土家族的婚俗文化。
一、土家族婚姻的起源土家族自古以来就有着独特的婚姻制度,其婚姻习俗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土家族的婚姻制度十分特别,自古以来就有“曲江拈花”、“蝴蝶穿花”的俗称。
具体来说,土家族的婚姻制度是以“拈花”与“穿花”为主要方式。
“拈花”是指男女双方自愿选择配偶,他们可以相约私下发誓,相互拈花表示意思,这是一种自由恋爱的方式。
而“穿花”则是指父母之间商定婚事,安排两家人之间的婚事,这种方式则显得较为保守。
几乎每对年逾花甲的土家族父母都可迅速炫耀自己的六旬小儿在哪儿拈到了个“鞋袜”---新媳妇,这就表明沾沾自喜的心情,一阵自豪,幸福感油然而生。
二、土家族的婚礼习俗土家族的婚礼通常会选择在春季进行,因为从春天开始土家族的田地就会进入繁忙的农忙期,所以春季是人们最欢笑最热闹的季节。
土家族的婚礼通常都会选在农历三月或五月,因为这是土家族春忙时节,也是一年中最宜嫁娶的时机。
土家族的婚礼非常热闹,整个过程通常需要三天时间。
第一天是“订亲日”,要去女方家向女孩订亲。
第二天是“请明媒”,男方的亲友拿着参礼品到女方家请明媒,交困百具的礼品争取最后的口舌。
第三天是“定亲日”,确定亲事后,男方准备车马到女方家接亲。
整个婚礼过程中,还有众多的仪式、礼俗、祈祷和祭祀等环节,体现了土家族婚礼的丰富多彩和浓厚的宗教意味。
在土家族的婚礼中,舞蹈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土家族的婚礼上,男女老少多集体唱歌跳舞,特别是在有头饰的地方,男子多戴鹰毛帽,女子多用饰在头上,耸伸骄傲的精神力量;一场个有特色的土家族婚礼,除了要有鞭炮齐鸣、锣鼓喧闹,最有特色的要算那土家族独有的“三拜九抱”的方式。
土家族的婚礼上常常还要请快活师、歌手和舞者扮演祝福的角色,祝愿新人幸福美满、恩恩爱爱。
恩施风俗文化
恩施风俗文化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湖北省西部的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地处长江中游,盘踞于湖北、重庆、湖南的交汇处。
自古以来,恩施就是土家族、苗族的聚居地,这里的风俗文化自然充满着浓郁的民族特色。
一、婚俗文化恩施地区的婚姻习俗和汉族大致相同,但仍有独特之处。
土家族和苗族女子十分尊重自己的父母,嫁出去后也必须回娘家拜访。
土家族婚礼通常是在农闲时期的大后年,称之为“姨婚”。
在此期间,新娘要先离开娘家,举行一段时间的“离院试福”活动,然后方可返回相夫教子。
新娘子不得到夫家“走门”,而是由新郎去迎亲,新娘要蒙上面纱,在婚礼当日才能揭开。
苗族的婚俗则有“爬堂”等特殊仪式。
在这个仪式上,男女双方都要表现出敬意和水平,女方要能够完成所有层层堆积的门槛,男方则要承担好家庭责任和照顾妻子的义务。
二、节庆文化恩施的节庆文化举办时,极其盛大,内容也十分独特。
土家族的“火把节”是其中之一,这是一项庆祝开春即将到来的传统活动。
活动中,当地彝族和苗族民众会手举火把,跳着舞曲,狂欢庆祝。
同样,每年正月十五日,民间的“闹青年节”活动也十分有名,年轻人在古庙里舞狮、舞龙、打榔,场面十分喧闹。
三、服饰文化恩施地区的服饰文化虽不如婚俗和节庆活动那样大规模,却依然别具风味。
土家族的传统服饰十分华丽绚烂,尤其以土家族的“花毛衣”最为著名,其用料是西南地区的虎带、羊毛等,织造精细、颜色鲜艳,非常漂亮。
在苗族地区,苗族姑娘的头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在传统文化中,苗族姑娘的头饰非常独特,精美绝伦。
头饰上饰有羽毛、银元等装饰,让苗族女子看起来更加高贵大方。
四、民间文学恩施地区的民间文学非常独特,其口头表现形式多采多姿,例如苗族地区的“花车歌”就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一种。
这种歌谣通常使用苗族的语言,歌曲内容讲述了苗族民众的生活历程和传统文化,表达了他们的感情和愿望。
这种歌谣作为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非常重要。
总之,恩施的风俗文化非常独特、多姿多彩,丰富多样。
恩施最悠久风俗习惯
恩施最悠久风俗习惯
恩施地区是湖北省的一个地级市,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和传统风俗惯。
下面将介绍一些恩施最悠久的风俗惯。
龙船节
龙船节是恩施地区最具代表性的传统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人们会聚集在江河边观看盛大的龙船比赛。
在比赛中,鼓乐喧天,龙船扬帆起航,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居民的参与。
这一俗源自古代祈求丰收和驱邪的传统活动,如今已成为当地人民热衷的娱乐方式。
虎舞
虎舞是恩施地区另一项古老的风俗惯。
每年农历正月初五,人们会穿着虎皮制成的服装,在村庄和街道上表演舞蹈。
虎舞被视为驱邪和庆祝丰收的象征,具有祈求好运和祥瑞的意义。
这一俗传承已久,深受当地人民喜爱。
纳凉晚会
纳凉晚会是夏季的一个重要传统活动。
每逢炎热的夏季晚上,人们会在村庄的广场上举办纳凉晚会,这是居民们纳凉消夏的一种方式。
晚会上,人们会聚集在一起品尝当地特色美食、观赏传统舞蹈、欣赏音乐演出等。
这一活动旨在增进邻里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同时也是大家放松心情的机会。
赛龙舟
赛龙舟是恩施地区的一项古老运动,也是一种传统竞技活动。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人们会组织赛龙舟比赛来庆祝端午节。
参赛队伍会用力划桨推动龙舟前进,同时鼓声震天,呼应着划桨的节奏。
这一活动弘扬了团队合作、拼搏奋进的精神,也是恩施地区的一大特色。
总结起来,恩施地区有着丰富多样的传统风俗习惯。
从龙船节到虎舞,从纳凉晚会到赛龙舟,每个习俗背后都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这些风俗习惯不仅是当地人民的传统生活方式,也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体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恩施民俗风情一、恩施土家族历史民俗文化白虎图腾:根据汉文文献记载和潘光旦先生的推断,可能在4200年前的夏代初年,出现了巴人的第一个君王——廪君,标志着巴人已进入父系氏族向奴隶制过渡的时代。
廪君乃巴氏之子务相,一般认为,廪为虎之意,廪君即虎君。
白虎巴人主要有五姓:巴、樊、曋、相、郑。
白虎巴人一直崇拜白虎,视白虎为图腾和神灵,认为廪君就是白虎的化身,其宗教信仰都打上了白虎的烙印,作为勇敢、力量的象征,做为胜利之魂来进行礼赞,体现了君廪勇武奋进的精神,还体现了整个部落坚毅、刚猛、豪爽的特质,构成了巴文化的基本特征。
二、恩施民歌1、《龙船调》:是利川民歌,现为世界25首优秀民歌之一。
特点:歌词质相通俗,朗朗上口,衬词特多,音乐旋律起伏悠扬,音域宽广,高亢婉转。
2、《柑子树》:是表性很强的优秀民歌。
“柑子树来柑子叶,干姊干妹舍不得。
柑子成树树成林,干姊干妹长成人。
柑子结果姐出门,干姊干妹两离分。
”《柑子树》歌词巧妙运用谐音来咏叹干姊干妹的情恋,表达了土家先民对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强烈追求。
3、《巴东石工号子》:表现石工在撬石、拖石、抬石时配合劳动节奏喊唱的歌谣,7个土家汉子每人一根木棍在手,喊出一声高过一声的号子,用洪亮高亢的气势唱出了土家石工的齐心协力与乐天精神。
三、土家风俗、节日1、女儿会:源远流长的“女儿会”是恩施土家人的民族盛会,是中国最具有代表性的区域性民族传统节日之一。
时间一般在农历七月十二日,最初流行于恩施石灰窑、大山顶一带,如今已发展成为全州性的民族节日。
被誉为“土家情人节”的女儿会,保存着古代巴人原始婚俗的遗风,传递着土家人真、善、美的脉博与灵魂。
是恩施土家族人自发形成的以赶集为借口、以对歌为形式、以情爱为目的的自主择偶方式。
如果两情相悦,就牵手到树林里、小溪旁、山坡上去幽会,乃至定下终身。
2、月半节:又称“鬼节”、“亡人节”,时间为农历七月十二,土家人素有“年小月半大”之说。
其主要活动是祭祖,祭祖时烧纸钱,表示对已故亲人的哀悼。
过月半须全家团聚,并接回出嫁的女儿。
3、端午节:土家人过端午节有吃粽子、门上插艾蒿、饮雄黄酒、戴香包、划龙舟等多种习俗。
4、送祝米:土家族人家生了孩子,必会对小生命的出世举行热烈庆典,俗称“整祝米酒”。
时间定于“洗三”那天,或定于满月之际。
无论地位贵贱,婴儿的外祖母在这天都将享受到上等贵客的殊荣。
5、哭嫁:土家族女儿出嫁之前要哭嫁。
是土家族婚俗中最富有人情韵味的文化特色。
哭嫁本是对封建礼教取代土家族自由婚俗的一种反叛,后来,逐渐形成了以悲言喜的文化形态。
(哭嫁完全是一种热热闹闹的爱的庆典形式)6、跳丧四、土家饮食文化1、腊肉:高山地带的农家习惯将猪肉俺盐后上炕烘干,猪肉多年不变质,长期储存。
2、合渣:最为著名的为宣恩县张关一带的肉末合渣。
将合渣冷冻成坨,并掺入肉末与鸡蛋,其色橙黄鲜艳,特别可口。
3、酢辣椒:土家人的一种咸菜品种,香鲜而焦黄,常与腊肉一并混炒,油厚而不腻。
4、油茶汤———土家人的油茶汤,制作十分考究。
先将茶叶、粉丝、黄豆等物,用油炸过,加煮熟的腊肉粒、豆腐颗和玉米泡,再加葱花、姜米等佐料,掺上烧沸的油汤,吃起来清香爽口:油茶汤冬可暖身,夏可消暑,提神解乏,疗饥醒酒,许多人四季不离,每日必饮。
5、利川柏杨——豆腐干6、恩施――地牯牛五、土家民族舞蹈1、陪十姊妹新娘出嫁头天晚上,爹娘邀请亲邻中的未婚姑娘9人,连新娘共10人围席而坐。
然后,由上下方四个陪女以诗或歌开台,两旁的陪女依次各唱一首。
唱的内容丰富多彩,开头以劝新人在婆家尽孝、勤俭、讲礼节、对人客气等为内容,而后用彩彩高,盘古论今,相互考查,各显所能,互不相让,热闹非常,一直持续到天亮2、摆手舞摆手舞是土家族最具代表性的民族舞蹈形式之一,土家语称“舍巴”,主要流行于酉水流域的土家族聚居地区。
跳摆手舞时土家人聚集在摆手堂前,在“梯玛”(土家语,即土老师)主持祭祀仪式后,无论男女老幼、尊卑贵贱,都伴随着阵阵锣鼓声围圈而跳。
舞蹈时,由一人击鼓兼鸣锣,众人随鼓点进退而舞。
舞者手与脚成顺向同时动作,两人相对,踢踏摆手,扭腰旋转,刚健有力。
舞蹈的基本动作有“单摆”、“双摆”、“大摆”和“小摆”之分,多表现土家人劳动生活形态。
来凤县舍米湖的摆手舞最为地道。
3、撒尔嗬(跳丧)即“跳丧鼓”。
是土家族古老祭祀形式。
每有老人去世,停灵柩于堂前,亲属邻里前往吊唁。
入夜,众人“打鼓踏歌”,通宵达旦,以增热烈气氛,谓为亡人解寂,慰亲属节哀。
跳丧的特点是手脚同边,舞姿豪放,动作平稳、舒缓,唱词以歌颂死者生平事迹,歌唱其对子女的抚育以及死者生产劳动方面的内容为主。
撒尔嗬又名“跳丧”,是恩施州土家族的一种古老的丧葬仪式舞蹈。
早在隋唐时期,土家族先民就有“父母初丧,击鼓以道哀,其歌必号,其众必跳”的习俗。
这种习俗经过不断传承,逐步演变为跳丧舞。
当地老人逝世后,附近乡亲皆来跳丧,悼念死者,载歌载舞,通宵达旦。
有“人死众人葬,一打丧鼓二帮忙”、“惨而不悲、伤而不痛”之说。
土家族丧事喜办的习俗,体现了团结的民族精神和豁达先进的生死态度。
跳丧舞因地域差异有所不同。
以巴东县为代表的跳丧舞,两人或四人对舞于灵前,由掌鼓者指挥和领唱,舞者闻声起舞,围观者跟着合唱。
舞蹈动作有“四大步”、“滚身子”、“叶儿嗬”、“燕儿衔泥”等20多个类型。
舞者大八字步蹬着,双膝不断上下颤动,胯部左右摇摆,粗犷而豪放,流畅而柔缓,极富表现力和观赏性,不失为土家族的艺术珍品。
如今,跳丧舞已逐步从丧葬活动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颇具观赏性的土家族群众性舞蹈。
4、肉莲湘“肉莲湘”是不持铜钱竹竿的“莲湘舞”。
表演者徒手赤背,两手有节奏地拍打大腿、手、肩、背、胸等部位,发出有节奏的“啪啪声”。
充分显示了土家人的粗犷野趣性格。
传说,肉莲湘的起源与城隍菩萨有关,5月23日是城隍菩萨巡视民情的日子。
这一天,山民画上花脸,扮成小鬼打扫街道,并沿门挨家欢喜跳跃,以手击于周身有节奏地拍打助兴,后得以流传。
(注:莲湘舞,表演者手握一根三尺长短并安有铜钱的竹杆。
用竹杆两头,均匀而有节奏地敲打身体的脚、手、肩、等部位,是恩施广为流行的娱乐性群众性舞蹈。
)5、傩(nuo) 戏傩戏,是戏曲的活化石,主要流行于恩施市及鹤峰县一带,是当地群众藉以酬神还愿时演唱的戏,故称“傩愿戏”。
傩戏演出班子称坛,班主称掌坛师,表现形式是以祭祀仪式为载体,以酬神还愿为目的,表现剧目多是与所谓“天地水火”神相关联的历史故事或传奇故事。
傩戏音乐主要由正腔和小调两大类组成,有平调、怨调、神仙调等。
正腔粗犷朴实,小调欢快流畅,民歌风味浓。
演唱形式为锣鼓伴奏、人声接腔,音乐气氛十分热烈。
傩戏发展到近现代,其内容和形式逐步舞台表演化,因而也为现代观众广为接受和喜爱6、茅古斯舞土家人的民间歌舞,还被中外的戏剧界称为是人类戏剧文化的“活化石”,这就是“茅古斯舞”,茅古斯是土家族最古老的舞蹈,也是传授狩猎技艺的民间武术,体现土家族先民的生活情态。
由于有比较完整的情节,有固定的场次和对话,故又被专家称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
茅古斯主要表现其祖先开拓荒野、刀耕火种、捕鱼狩猎等创世业绩,于逢年过节跳摆手舞之前进行。
表演过程中,由—人扮演老茅古斯,另有若干女茅古斯和小茅古斯。
除女茅古斯外,全部赤裸上身,头上扎五根大草辫,身穿稻草衣,男茅古斯腰上捆—根用草扎成的“粗鲁棒”,象征男性生殖器,有生殖崇拜的遗风。
7、八宝铜铃舞又名“解钱”,是土家族民间的一种传统舞蹈,在恩施宣恩一带最为流行。
土家人祭祀先祖、祈求五谷丰登、人畜兴旺之时,便请来土老司跳神“解钱”。
在土家人的心目中,逝去的先祖也是永远庇佑后世的“神灵”。
因此,八宝铜铃舞有的只是喜庆欢乐的气氛,没有其他祭祀活动中阴沉森冷的感觉。
8、薅草锣鼓恩施人谓水稻中耕为菇秧,玉米中耕为薅草。
这两项农事,均值盛夏,难免疲劳困倦,为振作精神,调节身心,便在劳作时伴以锣鼓助兴,故谓薅草锣鼓。
薅草锣鼓一般是一锣一鼓,自敲自唱,唱词多为祝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一类,也有说唱历史故事的。
此外,说唱人还时常即兴发挥,开玩笑逗趣,起鼓劲加油的作用。
六、恩施土家服饰文化1、恩施土家族、苗族服饰文化土家族女装为短衣大袖,左袄开襟,滚镶2~3层花边,镶边筒裤;男装为对襟短衫。
“过赶年”,即提前l~2天过年,是其重要节日。
土家族男子穿琵琶襟上衣,缠青丝头帕。
妇女着左襟大褂,滚两三道花边,衣袖比较宽大,下着镶边筒裤或八幅罗裙,喜欢佩戴各种金、银、玉质饰物。
2、西兰卡普在土家语里,“西兰”是铺盖的意思,“卡普”是花的意思,西兰卡普即为土家族人的花铺盖,是流传在武陵山区土家族山寨一种古老传统的土家工艺织锦。
系土家族人民智慧和勤劳的结晶,被誉为土家族工艺美术奇葩。
西兰卡普,在北宋时期就名噪一时,这种用棉纱彩织的布,当时是土司朝拜皇帝的一种贡品。
图案采用夸饰的手法,通经断纬,编织细腻,通常把土家族的白虎图腾、喜鹊闹春以及花鸟虫鱼和各种几何图表等图案,织工精细,色彩绚丽、样式古朴典雅,质地精良,土家人也用来美化自已服饰。
西兰卡普一般每幅宽约50厘米,3幅连缀可做被面,单幅可做壁挂、枕巾、围裙、桌垫等。
七、恩施土家的居住文化吊脚楼台:吊脚楼,土家语称“咧嘎”(土家族有语言无文字),为木质结构,为干栏式建筑,—般为横排四扇三间,三柱四骑或五柱四骑,中间为堂屋,供历代祖先神龛,是祭祀的核心。
根据地形,楼分半截吊、半边吊、双手推车两翼吊、吊钥匙头、曲尺吊、临水吊、跨峡过涧吊,富足人家雕梁画栋,檐角高翘,石级盘绕,大有空中楼阁的诗画之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