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全面民俗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恩施民俗风情
一、恩施土家族历史民俗文化
白虎图腾:根据汉文文献记载和潘光旦先生的推断,可能在4200年前的夏代初年,出现了巴人的第一个君王——廪君,标志着巴人已进入父系氏族向奴隶制过渡的时代。廪君乃巴氏之子务相,一般认为,廪为虎之意,廪君即虎君。白虎巴人主要有五姓:巴、樊、曋、相、郑。白虎巴人一直崇拜白虎,视白虎为图腾和神灵,认为廪君就是白虎的化身,其宗教信仰都打上了白虎的烙印,作为勇敢、力量的象征,做为胜利之魂来进行礼赞,体现了君廪勇武奋进的精神,还体现了整个部落坚毅、刚猛、豪爽的特质,构成了巴文化的基本特征。
二、恩施民歌
1、《龙船调》:是利川民歌,现为世界25首优秀民歌之一。特点:歌词质相通俗,朗朗上口,衬词特多,音乐旋律起伏悠扬,音域宽广,高亢婉转。
2、《柑子树》:是表性很强的优秀民歌。“柑子树来柑子叶,干姊干妹舍不得。柑子成树树成林,干姊干妹长成人。柑子结果姐出门,干姊干妹两离分。”《柑子树》歌词巧妙运用谐音来咏叹干姊干妹的情恋,表达了土家先民对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强烈追求。
3、《巴东石工号子》:表现石工在撬石、拖石、抬石时配合劳动节奏喊唱的歌谣,7个土家汉子每人一根木棍在手,喊出一声高过一声的号子,用洪亮高亢的气势唱出了土家石工的齐心协力与乐天精神。
三、土家风俗、节日
1、女儿会:源远流长的“女儿会”是恩施土家人的民族盛会,是中国最具有代表性的区域性民族传统节日之一。时间一般在农历七月十二日,最初流行于恩施石灰窑、大山顶一带,如今已发展成为全州性的民族节日。
被誉为“土家情人节”的女儿会,保存着古代巴人原始婚俗的遗风,传递着土家人真、善、美的脉博与灵魂。是恩施土家族人自发形成的以赶集为借口、以对歌为形式、以情爱为目的的自主择偶方式。如果两情相悦,就牵手到树林里、小溪旁、山坡上去幽会,乃至定下终身。
2、月半节:又称“鬼节”、“亡人节”,时间为农历七月十二,土家人素有“年小月半大”之说。其主要活动是祭祖,祭祖时烧纸钱,表示对已故亲人的哀悼。过月半须全家团聚,
并接回出嫁的女儿。
3、端午节:土家人过端午节有吃粽子、门上插艾蒿、饮雄黄酒、戴香包、划龙舟等多种习俗。
4、送祝米:土家族人家生了孩子,必会对小生命的出世举行热烈庆典,俗称“整祝米酒”。时间定于“洗三”那天,或定于满月之际。无论地位贵贱,婴儿的外祖母在这天都将享受到上等贵客的殊荣。
5、哭嫁:土家族女儿出嫁之前要哭嫁。是土家族婚俗中最富有人情韵味的文化特色。哭嫁本是对封建礼教取代土家族自由婚俗的一种反叛,后来,逐渐形成了以悲言喜的文化形态。(哭嫁完全是一种热热闹闹的爱的庆典形式)
6、跳丧
四、土家饮食文化
1、腊肉:高山地带的农家习惯将猪肉俺盐后上炕烘干,猪肉多年不变质,长期储存。
2、合渣:最为著名的为宣恩县张关一带的肉末合渣。将合渣冷冻成坨,并掺入肉末与鸡蛋,其色橙黄鲜艳,特别可口。
3、酢辣椒:土家人的一种咸菜品种,香鲜而焦黄,常与腊肉一并混炒,油厚而不腻。
4、油茶汤———土家人的油茶汤,制作十分考究。先将茶叶、粉丝、黄豆等物,用油炸过,加煮熟的腊肉粒、豆腐颗和玉米泡,再加葱花、姜米等佐料,掺上烧沸的油汤,吃起来清香爽口:油茶汤冬可暖身,夏可消暑,提神解乏,疗饥醒酒,许多人四季不离,每日必饮。
5、利川柏杨——豆腐干
6、恩施――地牯牛
五、土家民族舞蹈
1、陪十姊妹
新娘出嫁头天晚上,爹娘邀请亲邻中的未婚姑娘9人,连新娘共10人围席而坐。然后,由上下方四个陪女以诗或歌开台,两旁的陪女依次各唱一首。唱的内容丰富多彩,开头以劝新人在婆家尽孝、勤俭、讲礼节、对人客气等为内容,而后用彩彩高,盘古论今,相互考查,各显所能,互不相让,热闹非常,一直持续到天亮
2、摆手舞
摆手舞是土家族最具代表性的民族舞蹈形式之一,土家语称“舍巴”,主要流行于酉水流域的土家族聚居地区。
跳摆手舞时土家人聚集在摆手堂前,在“梯玛”(土家语,即土老师)主持祭祀仪式后,无论男女老幼、尊卑贵贱,都伴随着阵阵锣鼓声围圈而跳。舞蹈时,由一人击鼓兼鸣锣,众人随鼓点进退而舞。舞者手与脚成顺向同时动作,两人相对,踢踏摆手,扭腰旋转,刚健有力。
舞蹈的基本动作有“单摆”、“双摆”、“大摆”和“小摆”之分,多表现土家人劳动生活形态。来凤县舍米湖的摆手舞最为地道。
3、撒尔嗬(跳丧)
即“跳丧鼓”。是土家族古老祭祀形式。每有老人去世,停灵柩于堂前,亲属邻里前往吊唁。入夜,众人“打鼓踏歌”,通宵达旦,以增热烈气氛,谓为亡人解寂,慰亲属节哀。跳丧的特点是手脚同边,舞姿豪放,动作平稳、舒缓,唱词以歌颂死者生平事迹,歌唱其对子女的抚育以及死者生产劳动方面的内容为主。撒尔嗬又名“跳丧”,是恩施州土家族的一种古老的丧葬仪式舞蹈。早在隋唐时期,土家族先民就有“父母初丧,击鼓以道哀,其歌必号,其众必跳”的习俗。这种习俗经过不断传承,逐步演变为跳丧舞。
当地老人逝世后,附近乡亲皆来跳丧,悼念死者,载歌载舞,通宵达旦。有“人死众人葬,一打丧鼓二帮忙”、“惨而不悲、伤而不痛”之说。土家族丧事喜办的习俗,体现了团结的民族精神和豁达先进的生死态度。
跳丧舞因地域差异有所不同。以巴东县为代表的跳丧舞,两人或四人对舞于灵前,由掌鼓者指挥和领唱,舞者闻声起舞,围观者跟着合唱。舞蹈动作有“四大步”、“滚身子”、“叶儿嗬”、“燕儿衔泥”等20多个类型。舞者大八字步蹬着,
双膝不断上下颤动,胯部左右摇摆,粗犷而豪放,流畅而柔缓,极富表现力和观赏性,不失为土家族的艺术珍品。
如今,跳丧舞已逐步从丧葬活动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颇具观赏性的土家族群众性舞蹈。
4、肉莲湘
“肉莲湘”是不持铜钱竹竿的“莲湘舞”。表演者徒手赤背,两手有节奏地拍打大腿、手、肩、背、胸等部位,发出有节奏的“啪啪声”。充分显示了土家人的粗犷野趣性格。
传说,肉莲湘的起源与城隍菩萨有关,5月23日是城隍菩萨巡视民情的日子。这一天,山民画上花脸,扮成小鬼打扫街道,并沿门挨家欢喜跳跃,以手击于周身有节奏地拍打助兴,后得以流传。
(注:莲湘舞,表演者手握一根三尺长短并安有铜钱的竹杆。用竹杆两头,均匀而有节奏地敲打身体的脚、手、肩、等部位,是恩施广为流行的娱乐性群众性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