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茧房:新媒体传播中“信息订制”与“信息窄化”悖论——以“微信”为例
大数据时代新媒体的“信息茧房”效应与对策分析
二、大数据时代新媒体的“信息 茧房”效应
“信息茧房”这个概念,指的是在海量的信息中,人们往往只选择自己偏好 的信息,或者只接收符合自己观点的信息,从而陷入一种自我设定的信息茧房。 这种现象在大数据时代的新媒体中尤为突出。在新媒体环境中,用户可以轻易地 找到与自己观点一致的信息,而对于那些与自己观点相悖的信息,则往往选择忽 略或者拒绝接受。这种现象在社交媒体和自媒体中尤为明显。
2、多元化信息渠道:除了新媒体平台,还应通过传统媒体、权威信息发布 渠道等多方面获取信息,以形成全面的知识体系。
3、主动拓展视野:要有意识地接触和了解不同的信息和观点,拓宽自己的 视野,提高对不同文化和观念的理解和包容。
4、技术的合理应用:尽管个性化推荐技术有其优点,但我们也应意识到其 可能带来的局限性。在享受技术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要警惕其可能带来的思维 定势。
四、结论
新媒体时代的信息茧房现象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影响,使我们更容易陷 入自我选择的陷阱中。然而,只要我们意识到这个问题,并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 如提高媒介素养、多元化信息渠道、主动拓展视野等,我们就有可能克服这种现 象,从而在更广阔的知识海洋中自由航行。
参考内容二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社交媒体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思想和分 享经验的重要平台。然而,随着信息的爆炸式增长和算法的个性化推荐,我们越 来越容易陷入“信息茧房”之中,这种现象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不少隐忧。本次 演示将对此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2、多元化信息来源:我们应该努力接触和了解不同的信息和观点,使自己 的信息来源变得多元化。这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了解世界,避免认知的偏颇。
3、算法的适度干预:社交媒体平台应该合理地运用算法,既提供个性化的 信息推荐,又保持信息的多样性。同时,平台也应该加强对虚假信息的审核和管 理,防止其传播。
新媒体的“信息茧房”现象研究
新媒体的“信息茧房”现象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和沟通的方式,成为了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智能手机、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信息传播变得更加便利和快速。
随着新媒体的兴起,人们也逐渐陷入了所谓的“信息茧房”之中。
信息茧房是指个人接触信息的局限性,只接触到与自己看法相同或类似的信息,缺乏多元化的观点和信息来源。
这种现象会导致人们的世界观和认知受到限制,容易陷入思维定势和横向思维,进而影响信息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信息茧房现象变得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新媒体传播的特点、信息茧房现象的定义、产生原因、影响以及应对措施进行深入探讨,旨在揭示信息茧房现象的危害和影响,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法,为构建更加开放、多元化的信息环境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深入探讨新媒体时代下“信息茧房”现象的成因和影响,旨在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信息茧房现象所带来的挑战,并提出有效的对策措施。
通过研究信息茧房现象,我们希望揭示现代社会中信息传播的特点和规律,促进信息公平和多样性,提高公众的信息获取和辨别能力,进一步推动社会的健康发展和进步。
通过深入分析信息茧房现象,本研究旨在为政府、媒体机构和个人提供参考,促进信息茧房现象的有效化解,推动新媒体环境的良性发展。
1.3 意义信息茧房现象作为新媒体传播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对于理论研究而言,探讨信息茧房现象有助于深入理解新媒体传播的特点和规律。
信息茧房现象的存在,表明了新媒体时代信息获取的方式和传播机制的变革,进一步挖掘信息茧房现象的内在规律能够丰富传播学理论体系,推动学科发展。
从实践角度看,深入研究信息茧房现象对于新媒体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了解信息茧房现象的定义、原因和影响,有助于新媒体平台优化用户体验,拓展用户对多元信息的感知和认知能力,提高信息传播的效率和质量,推动媒体产业的健康发展。
微信传播存在的“信息茧房”效应探析
69数字与传播·研究引言相对于其他社交媒介个人内容的公开性,作为最大的社交工具之一,微信改变了大众的生活,从社交工具变成了连接信息交流的平台,成为人们一种生活方式,并且带动了自媒体发展空间,产生了盈利模式。
它显然已经成为了我们公共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网络信息平台,但同时,微信也呈现出极为紧缩的信息脉络,出现“信息茧房”的趋势。
本文将对微信传播过程中存在的“信息茧房”效应进行简单分析。
1. 微信“信息茧房”的出现1.1“信息茧房”的概念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凯斯·R·桑斯坦指出,网络虽能供给丰富的信息,但却未必是无限开放的社交平台,而是密闭化的空间,并在其著作《信息乌托邦: 众人如何生产知识》中明确提出“信息茧房”(information cocoon)的概念——因为人们对信息的需求往往是个性化的而非全方位的,基于个人偏好接触媒介信息,久而久之将会将自身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之中。
1.2微信“信息茧房”出现的原因首先,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进步,信息源内容不再仅由专业的网站或特定的人群产生,各类新型网络社交媒体和平台频频涌现,信息生产环境越来越“去中心化”,这奠定了“信息茧房”形成的基础。
其次,“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在信息过剩的时代环境中,人们对于自己的趣向会带有本能的关注,网民内部分离为大量的小集团,这是“信息茧房”效应愈演愈烈的内在动力。
最后,“信息茧房”效应在微信中体现得较其他媒介更盛,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微信本身的功能设置和信息传播方式更有利于“信息茧房”的生成与加固。
一方面,微信用户可以通过关注“订阅号”的方式来定制信息和服务;另一方面,朋友圈的信息发布和信息读取更加私人化和个性化,更大程度迎合用户“人以群分”的趋势。
2.微信传播中“信息茧房”效应的表现2.1“我的日报”式的朋友圈微信给用户提供了与传统媒介不同的自由度与选择权,促使受众从被动的接收者转变为主动的搜寻者,用户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内容偏好和时间安排接收和搜索信息,也就是说用户完全掌握了“看什么”和“何时看”的主动权,这种受众更接近于积极主动的个性化信息消费者。
信息茧房:新媒体传播中“信息订制”与“信息窄化”悖论——以“微信”为例
信息茧房:新媒体传播中“信息订制“与”信息窄化“悖论——以微信为例刘蒙之刘战伟(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陕西西安 710062)[摘要]: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新媒体技术飞速发展,微信等社交软件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微信链接一切,实现人与人、人与设备、人与信息、人与服务的链接。
然而,以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系列悖论。
本文以微信使用过程中信息窄化为例,研究新媒体个性化信息服务中的“信息茧房”效应。
看似获得了订制信息的自由,实质上所谓拥有自由订制信息的我们只是“信息茧房”中的一只茧,局限在狭小局促的信息范围内。
[关键词]:新媒体微信信息窄化信息茧房[作者介绍]刘蒙之(1977- )男,传播学博士,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研究方向为传播理论、编辑出版、非虚构写作等。
刘战伟(1990- ) 男,管理学学士,纪录片工作者,参与大型纪录片《长安画派》、《西安事变》与《东方主战场》等的创作工作,负责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录片《东方主战场》的宣发工作。
一、引言1995 年,美国学者马克·波斯特出版了他的《第二媒介时代》。
他认为:以信息制作者极少而信息消费者众多的单向性播放型模式占主导的时代,是第一媒介时代;集媒介制作者、销售者和消费者于一体的双向性、去中心化的交流模式为主导的时代,可称为第二媒介时代。
1我国学者李沁在该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第三媒介时代”概念,这是以泛在网络为物理基础的、以沉浸传播为特征的传播时代。
这种传播以人为中心,连接所有媒介形态,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无所不能,是一种超越时空的泛在体验。
2图1 “微信,连接一切”模式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以微信为代表的社交软件型新媒体技术融入我们生活方方面面。
微信,链接一切。
实现人与人、人与设备、人与信息、人与服务的链接。
手机不仅仅是一个通讯工具,而是有着大量以通讯社交为基础提供全方位服务的机会,可以诞生众多商业服务功能。
信息茧房(InformationCocoons)
信息茧房(InformationCocoons)什么是信息茧房 信息茧房概念是由哈佛⼤学法学院教授、奥巴马总统的法律顾问凯斯·桑斯坦在其2006年出版的著作《信息乌托邦——众⼈如何⽣产知识》中提出的。
通过对互联⽹的考察,桑斯坦指出,在信息传播中,因公众⾃⾝的信息需求并⾮全⽅位的,公众只注意⾃⼰选择的东西和使⾃⼰愉悦的通讯领域,久⽽久之,会将⾃⾝桎梏于像蚕茧⼀般的“茧房”中。
信息茧房下的微博群体极化现象形成原因 (⼀)微博⽤户的个⼈差异形成的选择性⼼理 个⼈差异论是卡尔·霍夫兰于1946年⾸先提出,经梅尔⽂·德弗勒修正后形成。
这个理论认为,在⼤众传播提供的信息⾯前,个⼈由于需要、习惯、信念、价值观、态度、技能等的差异⽽对信息做出不同的选择和理解。
这个理论最主要的贡献在于提出了“选择性和注意性理解”。
微博上的信息量庞⼤,个⼈不可能做到全盘接收,⽤户必须对这些信息进⾏选择,⽽在做出选择⾏为时,就必然受到选择性⼼理的影响,⽤户会依照个⼈的喜好对信息进⾏过滤和选择,以“保持集中的注意⼒和⼼理上的舒适感”。
因此,对信息的选择性⼼理是形成“信息茧房”的原因之⼀,“它将⽤户束缚在由兴趣和先⼊之见所引导的狭隘的信息领域”。
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则会强化⽤户的先⼊之见,加深⽤户固有的⼀些浅陋之见,最后⾛向极端,造成偏激的观点、⾔论或者⾏为,由此形成群体极化现象。
(⼆)微博意见领袖营造群体压⼒形成群体“回⾳室效应” 群体压⼒论是⼀种与社会关系论相关的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群体压⼒能够影响受众对媒介内容的接受。
⼈们⼀般都会选择加⼊与⾃⼰意见⼀致的团体,团体对这些意见的认同会加强个⼈关于此意见的信⼼。
媒介的信息⼀旦不符合团体的利益和规范时,便会受到团体的抵制。
在微博上,意见领袖对于群体压⼒的形成起到了⾄关重要的作⽤。
微博意见领袖通常是某些拥有庞⼤粉丝群的“⼤ V”或者公众账号,他们由于⾃⾝的职业或经常发表富有个性的⾔论吸引了⼤批认同其⾔论或者对其⾏业感兴趣甚⾄是同⾏业粉丝的关注。
新媒体的“信息茧房”现象及应对措施——以今日头条为例
新媒体的“信息茧房”现象及应对措施——以今日头条为例作者:蒋媛媛来源:《新媒体研究》 2018年第8期摘要随着智能通信技术的提高和发展,新媒体呈现出繁荣的发展态势,个性化信息推荐系统的使用,为人们过滤掉大量无用信息,同时也使人们的视野变得狭窄,陷于“信息茧房”之中。
以今日头条为例,激烈的行业竞争、用户不同的信息需求、机器引擎和算法推送技术的发展是“信息茧房”形成的主要原因,因此,要避免“信息茧房”现象的出现和不断发展,还需要个人和媒体的共同努力。
一方面,个人要提高媒介素养,有意识地去获取不同类型的信息,并妥善地让信息为自己服务;另一方面,媒体要提高洞察技术,使算法能够捕捉到用户更全面的信息需求,打破各个圈子的限制,拓展用户视野,为用户提供更加全面且实用性较强的新闻信息。
文章通过分析“信息茧房”现象产生的原因、带来的负面影响及应对措施,以引起新媒体和受众对“信息茧房”现象的重视。
关键词信息茧房;今日头条;个体认知;算法推送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8)08-0023-03快速发展的互联网技术,使社会上充斥着海量信息。
一方面,海量信息为人们提供了便利,人们可以很容易地获取各种类型的信息,为生产发展服务;另一方面,它也给人们带来了困扰,遨游在信息海洋里,面对各种各样的新闻资讯,人们似乎变得惆怅起来了,不知道该去关注哪些具体的内容。
个性化的信息推荐系统的出现恰好解决了这一难题,今日头条是个性化信息系统的先行实践者,通过机器引擎和算法推算技术,向用户推荐符合他们兴趣爱好的新闻信息,过滤掉了大量繁杂无用的信息。
但是,就目前而言,精准化的信息推送系统并不是完美的,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与预期效果存在着一定的偏差,个性化推荐与受众需求之间存在着矛盾。
用户在今日头条应用中设定新闻频道、用户话题、关注消息[1],将大量的有用的信息也过滤掉了,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信息茧房”问题。
探析新媒体环境下“信息茧房”现象
探析新媒体环境下“信息茧房”现象1. 引言1.1 新媒体环境下信息茧房现象的定义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茧房”是指个人在获取信息时只选择与自己观点相符的信息源,屏蔽与自己观点相悖的信息,导致信息闭塞,无法接触到多元、广泛的信息。
这种现象使得个人的认知和思维受到局限,缺乏对不同观点和信息的全面了解,容易出现偏见和片面性。
信息茧房的存在使得人们越来越难以接受挑战自己观念的信息,而是更倾向于接受符合自己认知和利益的信息,从而加剧信息的碎片化和同质化。
信息茧房现象在新媒体时代更加突出,随着个性化推荐算法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盛行,人们更容易陷入信息茧房,对不同声音和观点的接受程度下降。
信息茧房不仅限制了个人的信息获取和认知能力,也影响了社会整体的信息传播和舆论形成,对于建设开放、包容、多元的信息传播环境构成了挑战。
1.2 信息茧房现象的背景意义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茧房现象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它不仅影响着个体的信息获取和思维方式,也对整个社会的信息传播和舆论引导产生深远影响。
信息茧房现象的背景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信息茧房现象的出现反映了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特点。
在传统媒体时代,信息传播主要由少数权威媒体掌控,信息渠道相对单一,大众获取信息的途径有限。
而在新媒体时代,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兴起使信息传播变得更加多元化和碎片化,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和接收者,但也容易陷入只关注熟悉观点和信息的信息茧房。
信息茧房现象的背景意义还在于其对个体认知和社会互动的影响。
个体在信息茧房中往往只接触到与自身观点相符的信息,缺乏多元视角的碰撞和挑战,容易产生认知偏差和思维惰性,导致信息闭环和思维定势。
社会中出现更多信息茧房也会加剧人群间的信息隔离和认知阶层化,阻碍信息的跨界流动和碰撞,影响社会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信息茧房现象的背景意义不仅体现了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特点,也提醒我们需要加强对信息茧房现象的认识和关注。
只有充分认识到信息茧房现象的背景意义,才能采取有效措施来化解信息茧房带来的负面影响,建立更加开放、多元、包容的信息传播环境。
探析微信“信息茧房”效应及应对措施
__________媒介融合/探析微信“信息茧房”效应及应对措施◎许竹[摘要]新媒体发展为大众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衍生出“信息茧房”效应问题,如何应对这种效应所带来的彩响,成为当代社会媒体发展需关注的主要焦点。
本次研究将以微信平台为研究对象,结合国外新媒体经营管理经验,提出应对“信息茧房”消极影响的具体策略.[关键词]微信信息茧房效应应对策略[课题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课题名称:大数据时代信息茧房效应研究,项目号:2018SJA2131一、国外媒介应对“信息茧房”的经验解读与借鉴国外媒体发展起步较早,国外在媒介运营管理上实施较多措施,可做为我国媒介应对“信息茧房”效应的经验。
1•跨平台媒体优势整合、富媒体传播格局建构国外媒体市场发展中,近年来更加明显注重强化在网络信息通信链接能力。
以RCS为例,将许多沟通方式如多媒体共享、即时消息、短信、语音等置于其中,保证用户沟通效率提高。
RCS对互通性、标准化给予足够重视,这种互通性的构建,更有助于用户信息来源范围的拓宽,无需完全局限于某一“茧房”内,改变“坐井观天”的情况。
国内媒体应该充分利用物联网、人工智能、H5等技术手段打破媒体区隔众的兴趣,引发大众的情感共鸣。
(四)加强电台编辑人员的综合能力自媒体时代的发展使得电台编辑人员必须要加强自身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不仅要具备良好的心态面对行业竞争的压力,还要更好的适应自媒体时代带来的冲击。
电台领导层一定要积极重视对电台编辑人员的培训工作,强化培训力度,采取外出深造或请专家开讲座等形式,不断提升电台编辑人员的综合能力。
与此同时,电台编辑人员还要通过自学等形式,更新自己的工作理念,掌握更多的知识与技能,对自媒体时代的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媒体行业未来发展的趋势,从而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应对媒体行业的发展。
除此之外,电台机构还可以适当的和高校等进行合作,以社会需求为目标,培养更多的综合型电台编辑人才。
将电台编辑的先进理念引入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中,使得学生对职业发展进行合理规划,强化责任、职业道德教育,通过多渠道引进专业人才,注入新鲜有活力且更专业的力量,为电台编辑角色转型奠定扎实的基础叫(五)积极借助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被广泛运用于各行各业,尤其是对于媒体行业来说,其主要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所以电台编辑人员要积极借助网络技术,将其融入到电台编辑工作中,从而推动电台编辑的持续化发展。
微信传播中的信息茧房现象探析
微信传播中的信息茧房现象探析作者:吴佳黛来源:《学习月刊》 2019年第8期吴佳黛现代网络技术飞速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与网络世界越来越密不可分。
据CNNIC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有关调查数据显示,从1997年到2018年,我国网民数量从62万增长至8.29亿,互联网普及率从0.03%增长至59.6%。
随着网络的普及,不少便利人们生活的APP应运而生,微信就是其中之一。
微信在让信息传播更加便捷的同时,也容易形成信息茧房,需要加以高度关注。
哈佛大学教授凯斯·R·桑斯坦认为,所谓“信息茧房”就是在信息传播中,因公众自身的信息需求并非是全方位的,公众只注意自己选择的东西和使自己愉悦的通讯领域,久而久之,会将自身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
当个人长期受困于信息茧房时,就会陷入自我满足而无法自拔,直至逐渐对其他事物漠不关心。
一、微信传播中信息茧房的表现形式微信给予用户极大的自由度与选择权,使受众从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转变成主动的信息选择者,用户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随地搜寻他们感兴趣的信息,充分掌握了选择信息内容和观看时间的主动权,但是过于信任用户自主选择信息的能力,就会导致信息同质化。
此外,微信群体内部又会因为合作关系、共同话题、共建事业等情况自然地分裂成不同的小群体,用户会根据自己的需求搭建圈子,为自己量身定制一份“个人日报”。
微信传播中的信息茧房主要表现在微信群、微信公众号、微信朋友圈中。
1.微信群微信群初建以个体网状熟悉圈扩散。
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或需求加入不同的群,在群里扮演不同的角色,并针对不同的群制定不同的关系策略。
虽然微信群属虚拟世界,但其在一定程度上是现实世界中的人际关系的投射,并一定程度上复制了现实中的社会结构,包括权力关系。
个体在微信群中的意见表达并不是纯粹自由的,在群体中的意见表达容易形成沉默的螺旋。
人们在意见表达的时候,总是会在意别人的观点,当发觉某个观点无人赞同或者极少数人赞同时,即便自己赞同,在微信线上交流中,也会因为不愿多花时间打字论述自己的观点或者因为害怕被群体攻击而保持沉默。
作茧不自缚——新媒体环境下信息茧房的形成与干预
第三只眼SHENGPINGSHIJIE争鸣与探讨作茧不自缚一一新媒体坏境下信息茧房的形成与干预口张宇君摘要:新媒体时代,层出不穷的信息形成一个个信息漩涡,人们在获得网络信息的同时不可避免地遭到信息茧房的困扰"信息茧房使信息流动变得封闭、固定、重复,对个人和社会都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对此,媒体需不断进行自主调整来打破旧有的媒介环境,受众需提高媒介素养进行自我重塑,相关管理部门要加强行政干预来协助平台良好运行,在各方共同努力下营造好的信息传播环境,做到作茧而不自缚0关键词:信息茧房新媒体时代破茧信息茧房现象的存在实际上是个人阅读信息偏食、挑食的一种反映"当人们面对海量信息时,由于长时间处于过度的自主选择中,失去了判断信息的能力,受到了信息茧房效应的困扰,用户犹如井底之蛙一般,看不到自己以外的世界"新媒体环境下,媒体应针对信息茧房出现的弊端提出破茧的方式方法,从而打破信息茧房对人们的束缚"作茧:新媒体信息茧房的形成机制与特点传统媒体时代,媒体机构依赖人工编辑的方式向大众生产新闻,并无明确的受众细分意识"新媒体时代,基于算法推荐#“个人日报”的预言变为现实"在《信息'中指种“个人日报”式的信息选择茧房的形成,如果人们长期沉浸在“个人日报”的满足之中,便会失去对的了解能力和接触机会,不知不觉为自己制造一个信息茧房"外#受、量,借助信息茧房这个,利用庞大的算法在最短的时间为受众提供最感兴趣的"因此,从互联网到平台再到个人,信息茧房都在不断加固中"一,信息茧房的信息传现固定化、封的特征"在大部分情况下,人们只会主动接选择符合个人固有观念的内容,尽量避免与自己观点、价值观不同的信息,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信息茧房在这方面满足了人类思想的惰性"比如,短视频应用中的“个性推荐”,抖音、快手、西瓜视频会根据用户在平台上的足迹推荐相应,用户在个性化推送中虽获得了信息满足感,但也因此易沉迷其中"由于用户推送的分是类信息,受其实是在对一个观点产生不断的回应"长此以往,这种无效阅读会让人的思想变得固化,视野范围狭窄#新的东西很难再进入#被信息茧房束缚,成为单一维度的人"第二,信息茧房的形成会使外部信息流动呈现异化、孤立化的特征"通常,当个人意见与群体意见发生冲突时,个体会遭受到群体的排斥,成为单独的个体,进而形成一个群体的信息茧房"在“饭圈文”中,被异化和孤立化的圈子效应表现得十分显,前有潘长江在综艺节目游戏环节因没认蔡徐坤的照片,结果微博被粉丝围攻;后有汪涵因在节目现场不认同王一自称“妈妈”而被上热搜;肖战粉丝因不满同人文内容举报平台……“饭圈们”依靠强烈的认同感和行动力,排除异己,将不同意见消除"这种群体的信息茧房一方面会对间,另一方面个人因怕被攻击,也不愿意进行过多的分享交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微妙,社会黏性逐渐丧失"破茧:打破新媒体信息茧房的必要与可能信息茧房效应在网络时代的加剧,折射了技术的“自反性”和传媒存在的“必要性”,结合媒对社会生活的支配力量,通过技术完善让个人到更多的信息,从而实现人与信息的多向联系"所以,在“技术向善”的下,媒体应运用媒介权利,使信息茧房弊害问题得到正视和防范"通过权力赋权让话语权重新得到分配°2009年8月新浪微博上线,截至2019年年初,新用户增至70万#量扩大至60个,阅读量过百亿领域达32个°据的让人们意识到中了媒体信息的传播模式,人人都可发布、接受和传递信息#也可拥有随时替换的选择自主性,在人们手中,主化是的显°虽然人们在时难免会沉迷于算法来的阅读快感,也一直在不断强化内容的生态建设,使声屏世界2020/05上第三只眼SHENGPINGSHIJIE争鸣与探讨内容变得多元与异质,致力于满足受众的好奇心或受众兴趣多样性的培养,建立以兴趣"新奇感"价值观为边界的微共同体与公共精神#平台的职责是正视受众的价值导向,做到内容为王,适当运用媒介权力是破茧成功的核心部分$依靠技术驱动和平台赋能,刷新新媒体的吸引法则$知乎是一个网络问答社区平台$2016年以前,知乎满足用r 求的形式比较简单,用的动态会在相应的界面进行时间倒序的安排,和朋友圈的逻辑非常相似。
新媒体的“信息茧房”现象研究
新媒体的“信息茧房”现象研究作者:朱立波来源:《智富时代》2019年第01期【摘要】本文讨论了两种具有代表性的新媒体形成“信息茧房”的原因及影响,认为由于受“信息茧房”所带来的网络暴力、信息屏障等的影响,受众出现了认知退化等现象,削弱“信息茧房”的影响势在必行。
【关键词】“信息茧房”;微博;今日头条喻国明认为,互联网激活了个人。
技术的发展使用户的信息接收行为更加主动。
在Web2.0技术的推动下,每个人都是网络社会中的一个节点,互联网用户可以轻易通过网络搜集到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同样,每个用户在接收信息的同时也在网络平台上发布自己的意见,个人既是信息接受者,又是信息生产者,个体与个体在网络空间里相遇和交流。
但海量的信息也造成了信息内容的繁杂与同质化,用户的注意力成为新媒体产品产生效益的关键,随着手机客户端的兴起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以用户体验为中心的传播模式成为主导,新媒体平台正逐步为用户提供更加精准的服务。
同时,社交平台中各类意见的碰撞与聚合使以兴趣为基础的群体快速聚合,随之而来的是个人接受信息的“窄化”另一种说法叫“信息茧房”现象。
“信息茧房”概念是由美国学者桑斯坦在其著作《信息乌托邦》中提出的,桑斯坦认为在网络信息传播中,因公众自身的信息需求并非全方位的,公众只注意自己选择的东西和使自己愉悦的讯息领域,久而久之,会将自身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
那么“信息茧房”现象是如何形成的,又带来了那些问题呢?一、以新浪微博为代表的信息交互平台《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微博的网民使用率为33.5%。
它主要满足了用户获取信息和社交方面的需求,是用户获取和分享新闻热点、兴趣内容、专业知识、舆论导向的重要平台。
同时,微博在帮助用户基于共同兴趣拓展社交关系方面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作为国内最大的信息交互平台,新浪微博的用户活跃度位居其他同类产品首位。
用户可以通过微博获取新鲜资讯,通过发布微博分享个人生活,通过转发、评论、点赞等行为表达自己的立场和态度,进行意见的交流和碰撞。
探析新媒体环境下“信息茧房”现象
探析新媒体环境下“信息茧房”现象1. 引言1.1 新媒体的兴起新媒体的兴起是21世纪信息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新的信息传播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思想的方式。
新媒体的兴起不仅扩大了信息的传播范围和速度,也使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信息生产者和传播者。
无论是通过社交媒体、微信公众号、博客还是视频平台,人们都可以随时随地分享自己的观点、经历和见解,这种多声音、多视角的信息传播方式为社会带来了更丰富多彩的信息世界。
在新媒体时代,信息不再是被动地由传统媒体向公众输送,而是呈现出一种多元、碎片化、即时化的特点,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主动选择获取的信息。
这种信息获取的自由度和便捷性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但也同时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其中之一就是信息茧房现象。
信息茧房是指由于个人的信息获取行为受到个人兴趣和偏好的影响而导致的信息过滤和信息封闭现象,使个体在信息环境中逐渐形成一种“信息茧房”式的封闭状态。
信息茧房现象的出现对于个人的信息获取和社会的信息传播产生了重要影响,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
1.2 信息茧房现象的定义信息茧房现象是指在新媒体环境下,个体受限于自身兴趣、观点和信息过滤算法的影响,越来越倾向于接触和信任与自己观点一致的信息来源,进而形成信息范围狭窄、信息来源单一的封闭空间。
在这种环境下,个体往往只接触到与自己立场相符的信息,导致信息局限性增加、信息碎片化加剧,并且对多元观点和信息的接触量减少。
信息茧房现象可以使个体陷入认知闭环,难以接触到挑战自己观点的信息,加深了信息的片面性和偏颇性。
这种现象的出现对于社会信息传播、思想引导和舆论形成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关注。
1.3 研究意义研究信息茧房现象在新媒体环境下的意义不仅在于深入探讨信息过滤和个性化推荐算法对个人信息获取和思维方式的影响,更重要的是为社会和政策制定者提供理论支持和参考。
高考作文押题预测:在“信息茧房”里破“茧”而出
高考作文押题预测:在“信息茧房”里破“茧”而出一、2023高考作文命题预测【命题预测】(2023年4月天一联考改编)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有人说,这是一个极好的时代,在我们身处的信息时代,大数据、算法、机器学习等新兴事物,已经渗透到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可以享受信息便利。
有人说,这是一个极坏的时代,“信息茧房”“玻璃笼子”等效应无处不在。
词语解读:信息茧房,指人们关注的信息领域会习惯性地被自己的兴趣引导,从而将自己的生活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房子”中的现象;玻璃笼子,暗喻在自动化的时代,彼此能看见,却又在笼子里面,无法逃离出机械自动化的笼子。
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作文主题内容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指出信息时代带给我们的便利,第二部分则指出信息时代形成的负面效应,第三部分对一些关键词语进行解读。
“信息茧房”“玻璃笼子”中,“茧”“笼子”代表着束缚。
审题时,前两部分观点是相反的,可以采用求异法审题立意。
考生写作时,可针对信息时代的负面效应进行立意,表明对信息时代中这些现象的思考。
参考立意:①合理利用信息技术,让生活更有质量;②打破信息蚕茧,避免作茧自缚;③别让便利成为牢笼;④莫因时代自作茧,开拓视野化成蝶。
【响亮标题】善用信息,破“茧”出“笼”乱云飞渡仍从容打破“信息茧房”,跟上时代浪潮打破牢笼,解开束缚打破时代桎梏,挣脱信息牢笼打破信息蚕茧,避免作茧自缚在“信息茧房”里破“茧”而出莫因习性自作茧,开拓视野化成蝶信息新时代,争做好青年做信息时代的弄潮儿莫成信息奴仆别让“信息茧房”套牢你别被时代的牢笼囚禁二、优秀范文乱云飞渡也从容社会飞速发展,潮流不断变化,这就是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也是个海量信息真假难辨的时代。
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各种虚假信息甚嚣尘上,“采样棉签有毒”“业主殴打医疗队队员”等,对疫情防控和社会治安产生了很多不利影响。
信息茧房阅读理解答案
信息茧房阅读理解答案“信息茧房”是指人们的信息领域会习惯性地被自己的兴趣所引导,从而将自己的生活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的现象。
这个概念是由美国学者凯斯·桑斯坦提出的。
他认为网络化虽能带来更多的资讯选择,整个社会看似更加民主自由,但在“个人本位”理念的影响下,势必蕴藏着对民主的潜在破坏。
在社群内的交流更加高效的同时,社群之间的沟通并不见得一定会比信息匮乏的时代来得顺畅和有效。
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达、信息的剧增,人们可随意选择关注的话题,依据自己的喜好量身打造一份“我的日报”。
简言之,“信息茧房”就是“我们只听我们选择的东西和愉悦我们的东西的通讯领域”。
“新新媒介”的产生是建构“信息茧房”的内容根基。
“新新媒介”是美国媒介理论家保罗·莱文森提出的概念。
他提出了当代媒介的三分说,即媒介可分为旧媒介、新媒介以及“新新媒介”。
旧媒介是指互联网诞生之前的一切媒介。
比如报刊、书籍、广播、电视、电影等。
旧媒介的信息存在的时间和空间是固定的,信息由专业人士生产并自上而下控制。
新媒介是指互联网上的第一代媒介。
其特征是:人们可以自由利用上传至互联网上的信息,时间和空间都可以自己决定,不需受制于媒介既定的安排。
“新新媒介”是指互联网上的第二代媒介,产生于20世纪末,信息来源是互联网用户本身,受众与传播者身份日趋模糊,所有信息都由受众自产自销。
“新新媒介”的产生,使得多元化和个性化逐渐成为互联网信息的大势。
于是,“新新媒介”中大量的个性化信息,也就为“信息茧房”的建构提供了丰沃的土壤。
“新中介”的运作是建构“信息茧房”的技术基础。
新中介把传统媒体甚至新媒体的内容作为自己的信息来源,仅提供面向用户的接口和平台,通过拉大媒体内容生产者与其最终用户的距离,使两者分离,从而控制媒体内容的流向。
如今,我们已经由“信息时代”过渡至“推荐时代”。
网络上的信息和内容,必须借助“新中介”的层层筛选与推介才能够到达用户。
探析新媒体环境下“信息茧房”现象
探析新媒体环境下“信息茧房”现象【摘要】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茧房”现象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本文通过探讨新媒体环境对信息获取的影响、信息茧房形成原因、影响及挑战以及应对策略与建议,分析了这一现象的复杂性和影响。
文章指出,信息茧房的存在不仅给人们的信息获取带来局限性,还可能导致认知闭塞和信息碎片化。
必须制定有效的应对策略,包括加强信息素养教育、推动信息多元化传播等。
文章还探讨了新媒体环境下“信息茧房”现象的必要性及未来发展方向,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启示和展望。
通过对这一现象的深入探索,可以更好地把握新媒体时代的信息格局,促进社会的信息共享和传播。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信息茧房、信息获取、形成原因、影响、挑战、应对策略、建议、必要性、发展方向、展望1. 引言1.1 探析新媒体环境下“信息茧房”现象随着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及,人们在获取信息的方式和渠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这个数字化时代,我们似乎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得各种各样的信息,但与此也随之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信息茧房”现象。
信息茧房指的是在新媒体环境下,个体在信息获取方面由于主观偏好、过滤算法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其只接触到局限范围内的信息,而忽略了更广泛的信息资源。
这种现象不仅使个体的信息获取变得片面和局限,也可能导致信息闭塞、认知偏差等问题。
探析新媒体环境下“信息茧房”现象,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如何获取和使用信息,以及信息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本文将就新媒体环境对信息获取的影响、信息茧房的形成原因、信息茧房的影响与挑战以及应对策略及建议等方面展开探讨,希望能为读者提供一些启发和思考。
2. 正文2.1 新媒体环境对信息获取的影响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获取的方式和途径发生了巨大变化,对个人和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移动设备的普及,信息获取变得更加便捷和快速。
人们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设备随时随地获取新闻、资讯等信息,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纸媒和电视媒体。
高考作文写作指导:逃离“信息茧房”(附文题详解及范文展示)
高考作文写作指导:逃离“信息茧房”作文。
如今微信、微博等信息传播技术与渠道极速增多。
有人认为,人们可以获取更多信息,视野会更开阔;有人认为,人们往往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信息,视野反而狭窄了……请说说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2)不少于800字。
写作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写作能力。
【审题】关于互联网、微信、微博的话题十分广泛,这则材料将讨论的核心限定在了信息传播技术与渠道的增多是会让人视野更开阔还是更狭窄上。
信息传播技术与渠道的增多会让人视野更开阔,这是很好理解的,但为什么会有人提出信息传播技术与渠道的增多反而使人们的视野更加狭窄的观点呢?这就需要考生思考,除了材料中提到的“人们往往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外,还有哪些原因会导致人们的视野变得狭窄?从主观角度考虑,人们的确更喜欢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信息,但很少有人能永远活在一个小圈子里,尤其现在很多人的爱好都是泛而不精的,除了自己的爱好外,他们还会关注自己身边亲朋好友关注的信息,形成“群体意识”。
另一方面,有不少人上网浏览信息并不是为了增加视野,开拓思路,而是为了求认同,许多点赞最高的回答或文章往往是最能得到大家认同的,而未必是最客观最有理的。
讨论一个热点、一件事情,大家往往会基于自己预先的立场表达观点,对事实真相到底怎样其实并没有太多关心。
从客观角度考虑,大数据时代的信息展示方式往往是你关注了什么,就会继续推送给你相关的,并且内容会越来越偏激,以此来吸引你的注意力。
本来上网为了看更多不同想法的,结果看到的都是差不多的观点,会让人觉得大多数人都是这么想的,视野反而会变得越来越片面与狭窄。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微博、微信的出现,会让爱好相近、想法相似的人迅速聚集在一起,形成一种“群体共识”,不符合群体共识的他人言论,几乎都会受到这个团体的排斥和抵制,导致群体内的个体视野越来越狭窄。
所以接受先进的信息技术带给我们更多信息的同时,也要警惕信息技术背后会让我们陷入视野狭窄的各种功能。
大数据时代新媒体的“信息茧房”效应与对策分析
大数据时代新媒体的“信息茧房”效应与对策分析作者:孙士生,孙青来源:《新媒体研究》 2018年第22期孙士生,孙青临沂大学传媒学院,山东临沂 276005摘要大数据技术为新媒体平台经营者在搜集分析用户数据方面提供了便捷高效的手段,但往往易导致受众接收内容单一化闭塞化的“信息茧房”现象。
信息窄化阻碍个人的全面发展,造成用户视野狭隘、个人判断力与认知能力丧失等负面影响。
媒体需要不断完善人工智能算法,实时更新用户行为大数据变化,综合考虑信息内容理性与价值性;用户需要构建多元化信息接收渠道,拓展信息获取范围,学会接收来自不同媒介渠道的声音,突破“信息茧房”的束缚,从而营造良好的信息传播环境。
关键词大数据技术;新媒体;信息茧房;对策中图分类号 G2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8)22-0007-04大数据时代,新媒体平台如微博、网易新闻、今日头条、知乎与天涯等,通过数据测算与分析、云服务与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与新方法为用户提供精准营销、精准推送服务,提高了用户使用率,增强了用户黏性。
但是媒体精准化的信息推送致使受众由单一信息元素包裹,接收信息的方式具有闭塞性,就是“信息茧房”现象。
这种现象易造成受众信息窄化,阻碍个人全面发展,甚至丧失个人判断力与认知能力等。
本文就其原因、效应和对策进行分析。
1 “信息茧房”现象出现的原因凯斯·R·桑斯坦通过对互联网的考察,在其2008 年出版的著作《信息乌托邦——众人如何产生知识》中提出了“信息茧房”这一概念——在网络信息传播中,因公众自身的信息需求并非全方位的,往往只注意自己选择的东西和使自己愉悦的通讯领域,久而久之,会将自身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信息茧房是指人们的信息领域会习惯性地被自己的兴趣所引导,从而将自己的生活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的现象[1] 。
桑斯坦认为,信息茧房以“个人日报” 的形式呈现。
在《网络共和国》中,他对“个人日报”现象作了描述: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达、信息的剧增,人们会可随意选择想关注的话题,可依据喜好定制报纸、杂志,每个人都可为自己量身打造一份“个人日报” ,当个人被禁锢在自我建构的信息脉络中,生活必然变得程序化、定式化[2] 。
新媒体时代下“信息茧房”效应及对策分析
学綱麵醒5新媒体时代下“信息茧房”效应及对策分析田鑫(西北政法大学,陕西西安710100)摘要:随着以大数据为基础的“智媒”时代的到来,5G技术、精准算法深入人们的生活,了解 用户的不同偏好并为其推送感兴趣的消息,完美地展示了现代社会智能化的进程,但是在弥合受众需求的同时,也出现了 “信息茧房”现象。
基于此,本文选取“信息茧房”这一研究视角,通过整理分析相关文献,明确“信息茧房”的概念,找出引发这一现象的原因,最后提出突破“信息茧房”的途径,以期为媒体工作提供理论参考,有效规避“信息茧房”风险,从而营造良好的信息传播环境。
关键词:信息茧房;大数据;传播环境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8883 ( 2019 ) 23-0098-01智能通信设备的普及为人类拉开了新世纪的大的价值。
传统媒体为了寻求发展,在竞争激烈的市场 门,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催生了信息传播平台,社的影响下被迫转型,这无疑会增加新媒体的种类。
其交媒体信息的大量涌现打破了传统信息传播的僵局,新媒体时代下供需关系有了明显的改变,传播理念也 由“传者本位”向“受者本位”转移,沉浸在媒体海 量信息的同时加剧了“信息茧房”效应,大众选择性 的“掩耳盗铃”获取信息的方式无疑会对社会整合产 生不良的影响。
因此,本文基于网络新时代背景下探 讨解决“信息茧房”的策略,让信息场域变成多棱镜 而非单面镜,进而有效地打破“信息茧房”。
一、 “信息茧房’’理论概述(一) “信息茧房”概念“信息茧房”事实上是指人们所接收的信息受到 自己的兴趣偏好的影响,长期处于闭塞中接收外界输 送的信息资源,会将自己的生活桎梏于“茧房”中的 现象。
智能时代的来临使得大众更有条件选择接收信 息的类型。
在这个过程中,一些人选择排斥与自己不 相关或者不感兴趣的信息,成为新媒体时代的孤立者,所以通过“信息茧房”现象,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虽然 时代在发展,信息传播途径不断创新,但是与传统社会 相比,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并没有更高效快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茧房:新媒体传播中“信息订制“与”信息窄化“悖论——以微信为例刘蒙之刘战伟(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陕西西安 710062)[摘要]: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新媒体技术飞速发展,微信等社交软件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微信链接一切,实现人与人、人与设备、人与信息、人与服务的链接。
然而,以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系列悖论。
本文以微信使用过程中信息窄化为例,研究新媒体个性化信息服务中的“信息茧房”效应。
看似获得了订制信息的自由,实质上所谓拥有自由订制信息的我们只是“信息茧房”中的一只茧,局限在狭小局促的信息范围内。
[关键词]:新媒体微信信息窄化信息茧房[作者介绍]刘蒙之(1977- )男,传播学博士,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研究方向为传播理论、编辑出版、非虚构写作等。
刘战伟(1990- ) 男,管理学学士,纪录片工作者,参与大型纪录片《长安画派》、《西安事变》与《东方主战场》等的创作工作,负责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录片《东方主战场》的宣发工作。
一、引言1995 年,美国学者马克·波斯特出版了他的《第二媒介时代》。
他认为:以信息制作者极少而信息消费者众多的单向性播放型模式占主导的时代,是第一媒介时代;集媒介制作者、销售者和消费者于一体的双向性、去中心化的交流模式为主导的时代,可称为第二媒介时代。
1我国学者李沁在该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第三媒介时代”概念,这是以泛在网络为物理基础的、以沉浸传播为特征的传播时代。
这种传播以人为中心,连接所有媒介形态,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无所不能,是一种超越时空的泛在体验。
2图1 “微信,连接一切”模式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以微信为代表的社交软件型新媒体技术融入我们生活方方面面。
微信,链接一切。
实现人与人、人与设备、人与信息、人与服务的链接。
手机不仅仅是一个通讯工具,而是有着大量以通讯社交为基础提供全方位服务的机会,可以诞生众多商业服务功能。
图2 社交平台对用户获取新闻的重要程度3媒体不再是网络新闻获取的唯一渠道,社交网络和社交产品开始衍生出媒体属性。
以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平台,成为各大媒体内容传播的热土。
今天,人们越来越依赖社交18%29%37%16%社交平台对获取新闻的重要程度非常重要比较重要一般重要基本不重要平台获取新闻。
调查显示:认为社交平台在个人获取新闻渠道中扮演重要角色的用户,占接近半数(18.4%+28.6%),社交平台获取新闻成为生活常态,仅有15.9%的用户,对社交平台获取新闻“不在乎”。
“在“使用与满足”理论框架下对 223 名微信用户使用微信订阅号的原因进行了调查,可以发现,用户使用微信订阅号的最重要原因是为了获取信息;更好地进行社会交往也是用户使用微信订阅号的主要原因;另外,用户使用微信订阅号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寻求放松休闲与自我认同,但这两个因素对用户的使用行为影响较小。
”4社交媒体成为资讯分发的主要渠道之一,对于内容的影响力加大。
社交网络的流量强势正在转变为媒体分发控制力,通过分发算法调整,控制媒体的流量命脉。
微信等社交媒体再给我们带来信息订制的信息自由,同时也带来信息窄化问题,加剧“信息茧房”的形成。
二、新媒体发展中的“信息订制”与“信息窄化”悖论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技术的联合快速发展,信息传播者和接受者可以实现信息资源的精准推送与个性订制。
但是基于精准信息推送的“信息订制”与“信息窄化”成为一个悖论。
基于用户兴趣而提供的精准信息推送,长此以往将造成用户信息无形中的“窄化”,我们只愿意听我们选择的东西和愉悦我们的东西。
网络传播带来的在更大空间中的个体遭遇,以及随之而来的个人信息窄化,使得形成信任和达成共识的基础变得薄弱了。
5具有竞争性用途的资源均可被视为稀缺资源,但是特定产业总是对某些特定资源依赖程度更高。
传媒产业的特殊性在于,在现代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支持传媒产业发展所必需的有形的生产要素不难获得,真正稀缺的是当代人的“注意力”资源。
传媒经济领域衡量产品价值的通货——“有效可支配时间”存在着刚性约束。
信息资源的无限性和人们注意力资源有限性的矛盾,决定了接受者必然要对信息有所取舍、搭配、整合,已符合自己的利益、兴趣、价值观。
6(一)、“选择性心理”垫定“信息茧房”的基石1960年美国传播学者约瑟夫.克拉伯在《大众传播的效果》一书中,提出受众在接触信息过程中具有选择性特点,被称为选择性心理。
“选择性心理是指受众在接触信息时总会根据个人的需求和意愿进行选择、有所侧重,甚至有所曲解,以便使之同自己固有价值体系和既定思维方式相协调,而不是相互矛盾。
”7选择性心理包括三个紧密相连额过程:选择性接触、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
微信用户所接触的信息到达用户面前,并对用户的认知、态度和行为产生影响,都是经过用户自己的“选择性”机制层层过滤。
选择性接触是指用户根据自己的个人意愿,习惯性接触与自己固有观点、兴趣和态度相一致的信息内容,并且会有意无意避免与其观念相左的信息。
根据微信官方统计,截止2015年12月一共有1000万个微信订阅号,数量还在继续增长。
微信用户关注微信公众号受个人兴趣爱好占比为69.3%,朋友同事影响占比57.8%,工作职业影响占比47%、娱乐学习影响分别占比56.3%和47.3%。
数据显示用户会依据个人兴趣或朋友影响进行过滤和筛选,选取自己喜欢或需要的公众号进行关注,以保持心理舒适感和注意力集中。
微信订阅号的“关注机制”在技术上必然“预存立场”相似的用户大量集中,并通过单方面关注,聚集与自己固有价值体系和思维方式相协调的信息,相似的用户的圈子化形成规模。
图3 微信用户关注微信公众号原因1940年,拉扎斯菲尔德(zasfeld)等人通过伊里调查发现,信息从大众媒介到受众,并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而是要经过意见领袖这个中间环节,即“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一般受众”。
8信息首先从大众传播到舆论领袖,然后从舆论领袖传到社会公众。
两级传播论认为人际传播比大众传播在态度改变上更有效。
《微信影响力报告(2016)》数据显示,20%的用户从订阅号里挑选内容阅读,而80%的用户选择从朋友圈寻找阅读内容。
由此可见,订阅号的文章被分享的次数越多,则被阅读的次数也就越多。
订阅号为一次传播,朋友圈分享为二次传播。
微信用户的信息获取和意见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受自己朋友圈朋友的影响,而朋友圈里的人,在很大程度上都是跟自己兴趣爱好、观念态度一直的人。
后果便是,我们很少能够接收到不同圈子、爱好、职业、地域、阶层人的影响。
微信客户阅读公众号文章来源20%朋友圈订阅号80%“巴尔干化”(balkanization)是一个常带有贬义的地缘政治学术语,其定义为:一个国家或行政区分裂成多个互相敌对的国家或行政区的过程。
”9网络空间巴尔干化(Cyber balkanization)是由麻省理学院教授马歇尔.范.阿尔斯泰和埃里克.布林约尔松在1997年发表的《电子社区:是全球存,还是网络巴尔干国家?》的论文中首次提出,意指网络将网民分裂成有着不同利益目标、价值信仰、兴趣取向的繁多群类,而且通过搜索引擎的强大定位功能以及网站实现的协同过滤技术总能吸引到越来越多的成员加入到不同的子群。
如同显示空间的分割或巴尔干化可以将地理意义上的群体分开一样,虚拟网络空间的分裂或巴尔干化可以将不同的利益兴趣群体分割开来。
基于个人专业与兴趣的“微信群”,是人们寻求共识,构建自我,寻求对既有观念的巩固和强化的小圈子。
共同地域、共同职业、共同专业、共同兴趣、共同亲缘等“共性圈子”让人们沉醉在自己的“信息茧房”中。
微信使用过程中的信息订制与信息自由,突出的问题就是用户的极化。
他们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信息,而对不感兴趣的信息则通过“关注机制”予以过滤。
“社交媒体的兴起,标志着进入Web2.0的时代。
解放话语的革命继续进行。
具备了自媒体、交互工具的双重属性的社交软件,既能进行社会交往,又能获取资讯。
而且在形式上开始平等起来,并在“强关系”中发挥着重要的影响,意见交换开始更多地发生在具有相同或相似价值观的朋友、同学、共同兴趣爱好者等圈子当中。
10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人们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阻隔进行即时沟通和信息获取,有着共同兴趣、利益、价值观的人在网络过滤技术的帮助下分裂成无数的小群体,于是以信息为基础的壁垒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了地理意义上的阻隔,逐渐呈现出“信息割据”的局面,这种情况若是不能得到遏制,则会导致“议题政治”和“种群政治”的局面,一定程度上剥蚀大部分公民应该拥有的共同经验,导致公共性丧失甚至无序化。
(二)、“沉默的螺旋”效应强化“信息茧房”“沉默的螺旋”(The Spiral Of Silence)理论基本描述了这样一个现象: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且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就会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
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
理论是基于这样一个假设:大多数个人会力图避免由于单独持有某些态度和信念而产生的孤立。
“沉默的螺旋”强化了“信息茧房”,在微信上发布朋友圈,由于微信功能设计中只有“赞”的功能,缺乏反对立场的快捷功能。
用户常常会收到代表喜欢和认同的“赞”,却收不到类似“踩”的负面评价。
庞大的微信朋友圈内,点赞的朋友不过十分之一或是几十分之一,只占很小的比例。
因此,在一片叫好声和点赞声中,微信用户沉浸在强烈自我满足中。
沉默的群体更沉默,“另一方”声音的弱化,用户和大家看到的只有“赞”,人性的本能选择性忽略是否有不同意见和相反意见,茧房之中难以形成健全的舆论。
图1 微信的公共传播模式(三)、网络空间“回音效应”助力“信息茧房”进入微信朋友圈浏览,什么人发什么内容,什么人什么层次,一下子就非常的分明了。
还好,有设置朋友圈权限的功能。
所以,微信的出现,自然将朋友的类型给微妙的分层了出来。
这是好处,坏处是身边的朋友都是契合个人喜好的人。
微信设置里面有一个隐私功能,朋友圈一项可以设置“不看他(她)朋友圈”和“不让他(她)看我的朋友圈”。
用户可以有选择性的公开自己的朋友圈给自己接受的人,同时也可以排斥不感兴趣、厌恶的人朋友圈信息。
朋友圈分享,我们预设了话题和观点,只选择让我们愉悦的信息领域,聚集类似的信息和同样的观点,而隔离其他领域的信息和异己的声音,就会让我们原本的观点得到印证和强化,所以处于封闭“信息茧房”内的人们听到的只是个人声音放大的回声。
桑斯坦用“回音室”隐喻了网络时代传播的这种局限性,即“在特别营造的小天地之中得到虚假的保证,仿佛与自己信念相抵触的事实全都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