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功入静三境界平静、心静、神静

合集下载

气功三调在武术中的体现及应用

气功三调在武术中的体现及应用

气功三调在武术中的体现及应用气功“三调”,提的是在练气功过程中的调身、调息、调心活动,也叫做气功的“三要素”。

中国的气功种类很多,有道、医、儒、释、武等。

各种功法的理论都离不开这“三要素”。

因此,只要掌握了“三要素”,也就是抓住了练气功的关键,就能练好气功,获得功效。

气功,是一种练气和练意的功夫。

它是从锻炼人体生命的原动力“元气”入手,调练人体的脏腑经络、四肢百骸、毛发肌肤,以达到疏通经络、活畅气血、祛病延年、强健身心,增强人的生命力的目的。

历史上凡有成就的武术家,大多是精于气功的;许多道家、佛家、医家的气功大师,亦精于武术。

他们都善于将二者交修互炼,互为补充,熔武术、气功于一炉,从而使二者的修练水平都达到高深境界。

那么,武术运动如何应用“三调”?现分别试论于下:一、调身调身,是练气功时对身体姿势的调整,为调息、调心打下基础,这是首先必须注意掌握的关键问题。

不同功法,对身体姿势的要求不同,如静功要求放松入静,维持一定姿势,动功则要求某些部位的放松与紧张用力相互变换、形成各种动作;同一功法,如何将全身各部位按功法调理得协调统一,均有具体要求。

武术中虽没有明确提出“调身”这个概念,但实际上武术运动的全部内容,训练的全过程无不体现出调身。

武术要求按一定的身体姿势从事练习,并且不断调整身体姿势,纠正错误动作,改进技术,才能不断提高运动水平,这一过程就是调身的应用。

武术运动有一定的方法和程序,习者应从基本功和基本动作入手,进行肩、腰、腿、手、步以及跳跃、平衡等练习。

每一种练习动作对姿势都有严格要求,这实际上就是调身。

如练马步驻,要求两腿屈膝平蹲,大腿呈水平状,开胯、展膝,足尖内扣,膝与足尖在一垂直线上;头正身直,肩平项竖;思想宁静,肢体放松,气沉丹田。

作到“顶平、肩平、腿平、心平”,则“头正、身正、劲正、气正”,即“四平四正”,方能练出功夫。

华拳谱说:“挺胸塌腰,气贯丹田,扣足展膝,稳如泰山。

”《少林拳术秘诀》也说:“马步熟练纯习,则气贯丹田,强若不倒之翁。

气功练习入静的法门与状态

气功练习入静的法门与状态

气功练习入静的法门与状态入静是在练习气功的过程中,在思想、意念都集中保持专一的一种境界。

那么如何才能够入静呢?什么状态才算是入静呢?气功练习几种入静的方便法门1、随息法:意念呼吸自然出入,心息相依,意气相随,不加干涉,叫随息。

2、数息法:默念呼吸次数,从一到十到百,实者数“呼”,虚者数“吸”。

3、听息法:两耳静听自己的呼吸声,排除杂念。

4、观息法:如观者一样,去观察,体会自己的呼吸5、止息法:通过以上任何一种方法的习练,久炼纯熟,形成一种柔、缓、细、长的呼吸。

呼吸细若游丝,若有若无。

称止息。

也叫胎息。

6、禅语入定法:(默念数遍)体会联想:“独坐小溪任水流”的意境。

7、松静入定法:吸气时默念“静”字,呼气时默念“松”字。

8、观心自静法:用自己的心去观看、体察、分析自己的思绪杂念,任杂念思绪流淌,不加干涉,久则自归定静。

上述是小编介绍的关于气功入静的几种练习方法,那么什么样的状态才算是入静呢?跟小编了解一下。

气功入门什么样的状态才算是入静呢?神志方面练功者处于似睡非睡的状态,但决不是昏睡,正常的思维处于停止状态,唯一线灵明独耀。

换句话说思维处于感觉阶段,虽然对外物有所感觉甚至连绣花针掉地的声音也能听见,但只是感觉,没有逻辑思维,水平如镜,不起波澜。

如果练功者感觉到自身消失,与天台一,那就是入静的较高阶段。

呼吸方面练功者几乎忘却呼吸.这时的呼吸较平常呼吸更深,更缓、更匀、更细,好像一根丝线,不松不紧,不折不断。

有时练功者感觉凡息停止,出现胎息,也就是人的肚脐呼吸;或者出现皮肤呼吸,皮肤吸气时有凉感,呼气时有热感。

不管哪种情况,都不是刻意追求的结果。

一切顺其自然。

aa体感方面体感方面最重要的是气场感。

练功者能够感觉全身周围形成一个气场,真气与天地之气浑然一体,浑浑沌炖,恍恍惚惚,也就算初步进入了入静之门。

继续练下去,练功者感觉身体无限扩大,直至消失。

有的感到气血蒸腾,丹田部位真气跳动,滚动、流动,身体发热,发光。

漫谈气功入静

漫谈气功入静

文章作者:张海来源:网络转摘所谓入静,是指思维活动相对单一化,杂念减少,即在气功锻炼过程中,在意念集中锻炼的基础之上,而出现的一种练功者在清醒的状态下,与外界中断联络,高度安静,轻松舒适的状态。

在入静状态下,人体肌肉松弛舒适,不紧张,呼吸平稳轻缓,大脑皮层处于主动的、积极的自我抑制状态,从而有利于调节体内植物神经的功能,同时也有助于谐调和恢复大脑及内脏之间的正常关系,而且对外界有害刺激能产生保护作用。

气理精典《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这句话明确指出,入静是人体内在抗病真气集聚增强之际。

因此说入静是气功锻炼的重要环节之一。

一、入静的三个阶段入静一般是在对功法掌握的较好,练功的质量较高的情况下出现,是通过长期练功实践得来的,也就是说它是在有意识的锻炼过程中,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而产生的。

入静程度取决于功夫的深浅,入静在主观感觉上常呈现出“恬淡虚无”的境界,入静境况往往随着气功功夫的进展而步步深入,大致可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1、初级阶段姿势自然舒适,呼吸柔和,心平气缓,情绪逐渐的稳定下来,精神集中,主动地抑制各种杂念的产生,思维活动基本集中于体内呼吸和意守内容,大脑基本不起反映,对外界刺激的反应也有所减弱,初步形成了“意气相合”,会感到体内气脉通畅,头脑清醒,精神安宁,此时即进入了排除杂念,集中思想的初步入静阶段。

2、中级阶段在杂念排除,思想集中的基础上,入静渐渐深入,思绪更加净化,主观上仅有一丝相息,绵绵密密,心息相依,心神宁净,意念专一。

在此阶段里,经常出现各种变化的异常感觉,诸如:蚁行感,触电感,气温感,温热感,寒凉感,以及自觉全身或一部分肢体变得很大或很小;四肢发胀感或象要溶合在一起;也有时候好象身轻如鸿毛,若飘浮在空中或在水面上游荡,有时候则身重如大山,此外还有耳鸣微汗,肌肉跳动,肢体无意中颤动等。

这些现象都是入静进入中级阶段的表现,即进入了感觉和幻觉阶段。

3、高级阶段在中级阶段的基础上,入静达到了更深的阶次,外界干扰已不起反映,对于极静中的任何微小声音听见了都不加分析。

练习气功的必修课练习气功怎么做到静

练习气功的必修课练习气功怎么做到静

练习气功的必修课练习气功怎么做到静
练习气功的必修课练习气功怎么做到"静"
练习气功的必修课练习气功怎么做到"静",练习气功,入门常识是必修课。

练习气功,坐有坐的要求,动有动的要求,收有收的标准,那么,练习气功怎么才能做到"静"呢?详情请往下看。

练习气功的必修课练习气功怎么做到"静"
第一:气功锻炼非常强调入静,高度入静又称"入定"或"闭关"。

在人静时,脑神经活动大部处于休息状态,停止了活动,只有意守的一点非常活跃。

此时如果受到突然的惊动,会使正处于高度休息静止的神经不能一下应付突然变化,而引起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以至失控,俗称"走火人魔"。

对身体有很大的不良影响。

第二:练静功时要注意选择安静的环境,安静的时间。

如许多人喜欢在半夜无人的地方练功,并非完全是为了保密,主要的是为了安静。

同时,还要告诫家人和周围的人要保持安静,不要打扰和惊动。

有的为了防止来客敲门惊动人静,便在门口挂上一块写着"闭关入定,请勿敲门"的牌子,以防客人敲门惊动练功。

有气功知识的人见人在练功或见了这样的牌子,便会悄悄地退去,绝不会去打扰和惊动练功之人,给人造成损害。

第三:练气功者,心里要能静下来,摒除杂念,心神合一,其实这是练气功最难以做到的,很多人,心烦气躁根本就静不下来。

上述三个必修课,第一二都容易实现,唯独这第三个有点难,这就要靠练习者自己了,心静神定方能练好气功。

静功之层次解说

静功之层次解说

虽然初层身静,中层心静,高层意静之三层境界,看似简单,其实并不易练。内中所含奥妙,直指修炼玄机。丹书云:身不动曰炼精,心不动曰炼气,意不动曰炼神。可见筑基静功的三大层次,已将炼精,炼气,炼神之功包揽无遗,成为一部性命双修。这炼精就是补精,炼气就是补气,炼神就是补神。精气神三宝于是补满无亏,直至精满不思欲,气满不思食,神满不思睡的境地,而这也正是道家修炼筑基法的真正目之所在。不过现代一般人只能练至心静,只有少数顿悟高层意静,也该想想原因了。
2、心静,念不动,谓之心静。
做到身体安静之后,思想上的束缚尚未解除。这时,要用听息的方法,做到以心听气,心气合一。此时心无杂念,万缘放下,以往事情不回想,眼前事情不牵挂,未做之事情不打算,大脑神经完全进入休息状态,这样就是精神世界得到安静。心中起念,谓之心不动,即心静。此为静功之中层。
3意静,不知有我,谓之意静。
五、静功之层次
静功筑基法,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1、身静,身不动,谓之身静。
起初练功的时候,不论是采取坐式站式还是卧式,总要周身放松,不使身体存在局部的紧张,亦不让其有丝毫的拘束,腰带可以松一松,鞋也不要系得太紧,不宜穿过紧的衣服,更不要存在紧张的情绪。身体放松之后,自己感觉非常的舒适,做得恰到好处之时,练功时间虽然长久,自己心中并不厌烦,身上也没有坐立不安难以忍受的情况,能够坐得住,坐得轻松,这样就是肉身已经得到安静了这种境界,谓之身不动,即身静。此为静功之初层。
总之,道家修炼筑基之正法,就是静功由听息观光入手。入静之后,聚合性光,虽为修性,其实不是单纯的性功,此中奥妙,极为深刻。听息之作用,在于听,而听在耳,耳属于肾,肾主气。观光之作用,在于观,而观在目,目属于心,心主神。故此静功之道,所炼的就是人身之神气。因虽为修性,其实不只炼性,乃为性命双修功夫成就,自然神气合一,进入化境。

太极清静训练三级境界

太极清静训练三级境界

太极清静训练三级境界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的代表,以其柔和的动作和内外兼修的特点广受世人尊重。

在太极拳中,有一种名为“清静训练”的方法,用来修炼心性,提高身体的灵活性和稳定性。

所谓“清静训练三级境界”,指的是太极拳修炼者在清静训练的过程中逐渐达到的三个境界,分别是“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和“无动无静”。

下面我们将分别对这三个境界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是“静中有动”,这是太极清静训练的最初阶段。

在这个阶段,修炼者主要通过呼吸调节和身体放松来实现内心的平静和放松。

太极拳强调内外兼修,所以在外观上,修炼者的动作也应该保持柔和舒缓,但是在内心却要保持平静。

在这个阶段,修炼者需要通过专心致志的训练,逐渐领会到“静中有动”的境界。

他们会发现,自己在保持身体柔软和放松的心境也变得更加平和宁静。

这是太极拳清静训练的第一步,也是进入修炼的重要基础。

接着是“动中有静”,这是太极清静训练的第二阶段。

在这个阶段,修炼者逐渐领悟到动作中的内在平静。

太极拳的动作是柔和流畅的,但是在这种柔和当中却包含着内在的力量和稳定。

通过不断地练习和领悟,修炼者会逐渐感受到身体在运动时的平和和稳定,他们会发现,自己在太极拳的动作中不再感到紧张和焦躁,而是体会到了一种安静的内在状态。

在这个阶段,修炼者需要不断地调整呼吸和身体的动作,以达到一个动中有静的境界。

这个阶段的训练需要一定的耐心和毅力,但是一旦领悟到其中的奥妙,修炼者就会发现自己在太极拳中有了更深层次的体验和领悟。

最后是“无动无静”,这是太极清静训练的最高境界。

在这个阶段,修炼者通过对“静中有动”和“动中有静”的领悟和融会贯通,逐渐达到了无动无静的境界。

这里的“无动无静”并不是指修炼者停止了一切的运动和思维活动,而是指他们在动静之间找到了一种平衡和和谐。

他们的动作依然是流畅柔和的,但是在这种流畅柔和当中已经不再有任何的矛盾和冲突。

他们的心境也依然是平和宁静的,但是在这种平和当中已经不再有任何的波动和纷扰。

谈静功的层次

谈静功的层次

谈静功的层次静功是各家功法修炼上乘功夫的必经之路,尽管有的功法以动功为主,但往往缺乏静功的修炼,难以提高自身的功力功能层次。

真正要修炼高功夫必须通过深层次的入静功夫的练习方可达到功圆道满的高境界.无论是练动功或静功都能达到治病强身之功效。

在练功中,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比如我们练动功是在动中求静;练静功是静中有动。

尽管入静后表面什么动作也没有做,其实身体内的气血顺经脉运行.在这里笔者不是谈论动功与静功的关系,只是将静功修炼中的层次简要的作如下论述。

由于各门各派功理功法不同,对静功的认识和层次境界也就不同,这里只对自己对静功修炼加以论述。

由于我们在练习静功中各自情况不同,个体千差万别,不同病因病史、功力大小、身体素质强弱、敏感程度、等多方面实际情况,要对每一个习功者作出统一的要求是很困难的,这里我们只是根据我们多年的教学经验,根据多数练功者层次,练功的体会综合归纳如下,首先我们要明白“静”字在气功中具体的含义,我们是这样理解的,一指心静,二指身静,三指神静,四指心形神皆静,这几句话具体应该怎样理解呢?心静:就是时时处处都要使自己平心静气心平气和,在日常生活中做到无恨、无、不悲、不喜、不生气,心静如水、静如泰山,我们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好似没有感觉,没有发生一样,做到来者不拒,去者不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时时处处能做到心平气和方可内心安静,正如老子所说:“平常心是道。

”道由心生,魔由心生,只要我们做到内心空空如也,明净生辉,我们内心自然就会宁静,就可以达到养身益气,健体强身,开智激慧,储存自己体内的能量。

正如《黄帝内经》所言:“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当然这种心境不单纯指的是在练功中,而是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处处都要如此,这样才能训练出高的心法境界,才具备了相当的高功夫。

我们一般的常人没有通过长期修炼,当他们见到好事就特别高兴,见到坏事、不顺心的事,就一定很生气。

心法修炼较高的人你打他不还手,骂他不还口。

养生健康大宝典-气功疗法-气功练习入静法

养生健康大宝典-气功疗法-气功练习入静法

养生健康大宝典-气功疗法-气功练习入静法
入静是在气功锻炼过程中,思维活动相对单一化,杂念减少,对人体内外环境刺激信号反应减弱,高度宁静,轻松舒适的一种状态。

进入“入静”的状态的要点是:
①练功前要做好准备工作,凡与练功无关的一切事情都暂时撇开,把心思全部集中到练功上来。

要有一个培养练功情绪的过程,大约需要5~10分钟。

这样就可使练功中杂念减少,易于意守,从而入静。

②练功要选择一个较为安静的环境。

练功入静时,外界的声响很易觉察到。

遇到这种情况,要做到“充耳不闻”。

一般说来,练功者
经过较长时间的锻炼,即使在比较杂乱的环境中也能安静地练好功,达到入静的要求。

③练功时要调整好姿势和呼吸。

当姿势不正确,全身某些肌肉不能放松而处于紧张状态时,必然影响入静;呼吸对入静的影响更加突出。

意守是入静的手段,意守某部位之初,均由意守呼吸开始,而呼吸调整直接关系到能否入静。

“息调则心定”,即是上述关系的概括。

呼吸悠、匀、细、缓的活动本身可成为单一良性刺激信息,而有助于入静。

静的几种境界

静的几种境界

静的几种境界静的几种境界修炼气功要在重德的原则下面,不断地创造完善三个条件,松、静、自然。

(一)松松的含义有三方面:第一,指紧张的大脑皮层,思想情绪要放松;第二,指周身的关节,特别是腰、颈椎、肩头要放松;第三指内脏要放松。

松是一种不紧张的状态,不能理解为松垮、松散,而是松弛、松开、松净松最主要的是精神放松,要重德,要尽量地把名利是非、酒色财气看得越小越简单越好。

要真正跳出世俗的观念,要把自己纳入古人所提倡的真人、智人、圣人、贤人的那种仁、义、理、智、信,功德、道德、品德之中,来调心,来放下你的包袱。

松来自于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始终保持舒畅的心情,能够“轻松、专注、舒畅、善良”高效率地处理好日常的工作和学习。

在工作紧张的状态下或在练功意守的状态下,要有意识地想着自己舒畅的心情,想着一些艺术或宗教雕像那种面带微笑、慈祥的样子,使紧张的心松弛下来。

其次,要做到周身关节、肌肉放松,在练功前,最好去掉束缚身体的东西,不要进行剧烈的体力活动和体育活动。

再者,要做到内脏放松,要注意节食。

不要暴饮暴食,最好不要抽烟喝酒。

吃得过饱或者时常吃零食,胃肠随时都在蠕动;抽烟时,尼古丁等随时刺激气管、肺等器官;酒喝多了,人会进入麻痹状态。

如此这样,内脏不可能得到良好的休息,也不可能放松。

内脏放松的关键是少吃,功夫到了,自然而然地就会吃得很少。

有些老师父讲:纯粹练武术的人多食而酣睡,练内功的人节食而少眠。

其诀窍,在你晚上练功时自然就会体会出来。

(二)静静的含义也有三方面:第一,环境要相对的静;第二,身体的本体要静;第三,练功的意念要静。

练功要有一个比较安静的练功环境,除了自己选择的练功地点以外,如果在家里练功,最好能够一个人在一个房间,或者等大家都睡下再练功。

再有,是本体要清静。

本体清静包括身体清静,思想清静。

要清除身体里的“垃圾”。

包括尽量清除肺内混沌的二氧化碳;清除肠胃里的糟粕,排净大小便,清除疲劳引起的肌酸等代谢产物,使身体、器官、组织得到高度的净化。

修行过程中的“松、静、通、空、明、妙”1

修行过程中的“松、静、通、空、明、妙”1

修行过程中的“松、静、通、空、明、妙”1修行的过程中,能否进入体证宇宙自然大道,身心与自然,万物,万有相合的境界,与我们自身在修行过程中身心的调整有很大的关系。

这种调整有修炼过程的调整和生活工作的调整。

不论哪一种都可以通过内在的心神,心意,心念,意识的规律性变化引动内在的生命本体与外在的客观达到相谐共振的境地。

这些规律性的变化要点就是:松、静、通、空、明、妙六个字。

下面我们详细的做一下阐释。

一、对松的体悟和怎样松?放松是修炼觉修过程中首先做到的第一步,这关系着后面是否能够真正进入修炼的状态。

所以,学会放松,是我们觉修修炼的入门,进了门,后面的事情就好办了。

放松有以下几个步骤:1、做到形松意充现在社会,有很多人练太极,讲放松的时候,告诉大家要把身体松弛下来。

其实,松弛是不对的,这样的放松也无益于修行,不是真正的放松。

因为松弛是松散驰逸之意,是我们身体不受意识统御,无有能量贯通的一种松懈。

真正的放松应该是“形松意充”。

也就是说,我们形体的放松要伴随着神意照体和能量贯通身体的过程。

形体虽然是放松的,但是自己的神意却能够在放松之时观照全身。

此时,神意照体,自然可气贯周身。

神意略一动,内在气就跟着运动,四肢百骸尽可神意通达,无所阻碍。

放松在修炼过程中的意义非常大。

这是因为放松的时候,身体就不会紧张,整个生命体就会处于舒张通畅的状态,神意和气就可以在身体里面通达无碍了。

2、调好意、心、身而真正的放松是需要在三个方面做好内容的,第一是大脑神经以及大脑的神意发出放松的意识指令,大脑神经随之放松,精神放松。

第二是心情放松,没有任何的情绪,心态平和,心情放松了,五脏六腑就无所用事,自然气血也跟着平和了。

第三是身体放松,这是在意识指令发出以后,在大脑神经的支配下,身体自然做出的一种配合反应,是同时进行的。

只有这三者都做到放松了,才是真正的放松。

放松是入静的基础,只有放松了,内在的躯体内气血才会畅通无阻,没有滞碍。

没有滞碍,自然就不会引起内在大脑皮层,大脑神经,因为身体的滞碍,产生兴奋点,从而影响入静。

太极拳入静层次

太极拳入静层次

太极拳入静层次
北京通州杨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李希江原始社会公有制以前,人类很少私心杂念,勾心斗角.人们的品德高尚,心灵纯净,私有制社会人们受到私心杂念的污染,包裹在人的良心良知外面的污染层越来越厚.如今人们对金钱的欲望,权力的渴望,地位的崇拜过分执着的追求,使人内心不再平静,练太极拳就能让人平静下来.修养性情.躯体的放松引领心灵的放松,肢体上的放松可促进心理上的平静.太极拳静的层次
安静:感觉意集中不了,比较散逸,动多静少,心慢慢静下来,排除很多外界事物的沉淀.
平静:意能集中了,动的感觉逐渐减少,静的体会逐渐增多,大脑开始放松,什么也不想了,心不起波,心平气和的状态产生了
宁静:很多杂念排除了,对周围事物感应范围扩大了,很远的地方有鸟叫,你能感觉到,但脑子不跟外在事物去走,所谓一志凝神洗心涤滤的境界
虚静:感觉不到肢体的存在,比如说好像二只胳膊没有了,似有似无,恍兮惚兮的一种状态
安静:一个风景一朵一个动作的念头你都能把握住,定在那里不动,意不转移也不走,前念已去后念未生.定在那里,脑子知道心腹当中的很多变化
真静:体内气血流动,内劲运行,里面有东西动外面没有东西动,
灵静;动而不动,静而不静动静同源,动静如一,它是灵又是静,在灵的方面可以感觉到自己有一种生机勃勃的东西存在,是十分灵动的,在静的方面又觉得可以控制某种机某种势
清静:连静的境界也完全不去求,真正是到自性了,是最高阶段。

气功--练功要领

气功--练功要领

松与静两者又是互相促进的,放松可以帮助入静,入静又可进一步促进放松。故松与静是不可分割的。
所谓“自然”是指练功的姿势、意念和呼吸等各方面,要顺乎自然而不能勉强硬练,过度追求。但顺乎自然又非听其自然、放任自流,而是在意识的引导下,根据松静的原则进行锻炼。这就是所谓松静自然的整体原则。
4、练养相兼
练与养是练功过程中两种不同的状态。“练”是指进行气功的锻炼。经过锻炼后,会出现身体轻松舒适、呼吸柔和绵绵、意念集中和思想平静的松静舒适的状态,即气功中的“入静”状态。“养”是把这种“入静”状态有意识地保持下去,并使之不断地深入发展,境界更加深化,时间更加延长。这样不断积累经验,又练又养,练中有养,效果就更加提高。 “养”的另一方面是指在练功之后平时的养功以及练功期间的养生。练功到了一定阶段,为了长期保持养功,可使意念轻微地存于丹田部位,似守非守,所谓“养气存神”,“复命归根”,这样就能使真气不致耗散,日积月累,自然神旺气足。
气功的功法种类繁多。但在锻炼时不管哪一种功法,都有共同遵循的基本要求,即称为练功要领。掌握了练功要领,才能提高练功质量,少走弯路,减少一些练功中的不良反应,使练功能沿着正确轨道顺利前进,以取得良好的效果。练功要领主要有以下几项:
1、松静自然
松与静是在练功过程中始终都要贯彻的原则,也是练功入门的基础。
所谓松,是指形与神、身与心的放松。在练功的姿势中,不论静功和动功,都须有一定的肌肉群处于紧张支持状态,以维持固定的姿势,在保持姿势要求的前提下,全身各部肌肉要达到最大限度的放松。因此在姿势上要做到两眉舒展、含胸拔背、沉肩垂肘、松腰松胯等,都是为了使全身肌肉达到最大限度的放松而设的。在姿势放松的同时,还要求精神意念的放松,即在练功中要解除一切思想紧张状态,消除顾虑,使自己有意识地处于一种非常轻松舒适的状态。另外,在练功中,还要做到呼吸的放松。呼吸要达到深、长、细、匀,气沉丹田。这种呼吸状态,是在意念的支配下,使肋间肌、膈肌、腹肌放松的状态下,逐渐训练形成的。如果憋气使劲、鼓腹挺腰等用力强练,就会出现胸胁胀满,腹部胀痛的紧张症状,反而达不到呼吸深长细匀的要求。这都是呼吸未能放松形成的。

入静的九个层次

入静的九个层次

入静的九个层次练功重点是通过调心至少进入九大入静的过程。

重点是把心态调整到安静、平静、宁静、定静、虚静、空静、真静、明静、灵静的状态。

1、安静平常要干一行爱一行,不要好高鹜远,不要朝三暮四。

要培养一种既来之则安之的心理状态。

所从事的事情,所面对的事情,一定要从脚下做起,从今天做起,在生活中培养这种能够安下心来的性格。

皓钦建议不要急燥,不要烦躁,那怕你特别繁忙,那怕你今天晚上赶飞机,也不要着急,平常安于本职工作,安于你已经面临的那件事情的全过程,那么修练气功就容易静下来,坐能坐得住,站能站得住。

一种非常安稳的状态。

2、平静由安静进入平静。

平常待人接物要心平气和,要善于尊重所有人,要善于利用中国文化中“精神文明”这一部分内容,包括古人所总结的有积极意义的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忠孝仁爱等等内容。

在对所有人进行交往当中,不要轻易带情绪,即或有情绪也要善于调节,调节到自己没有情绪,别人更看不出你有情绪,那么修练气功就容易进入平静状态。

就是说无论你练的那部功法有多么烦,多么复杂,有多么难受,像有些步骤,有些动作是难做的,有时候呼吸需要你很长很长时闻,那怕你觉得很憋闷,你也会保持平静,这是一种心平气和的,心若止水的状态。

气功讲究“戒”、“定”、“慧”,要戒掉我们急燥的毛病,烦躁的情绪。

平静需要我们在生活当中,随时随地,自始至终不能因为任何事情而带任何情绪,否则修练气功不容易平静。

3、宁静由平静才能到宁静。

宁静指的是安宁、慈祥的、和谐的,就是有一种特别安详的感觉。

自己和别人对你的印象总是安祥的,那就比平静更进一步了。

安宁、安祥这种宁静,只有靠平常生活中去训练,在生活中又全靠慈悲心肠,全靠自始至终对所有人慈悲,而不是对一部分人慈悲。

无论你有多大理由,无论你有多大权限,要注意对所有人慈悲。

只要对一个人不慈悲,内心世界一定会在某个时候不宁静的。

在慈悲心下面,那怕那件事情非常武断,你也会处理得很圆满。

就是说一旦慈悲心肠有,那么后面就是智慧。

入静的三层境界

入静的三层境界
, ,
求 必 须下 一 番苦功 夫 而 且 要 循序 渐进 不能操之过急 也决没有捷径 可走
, 。
是 个 慢 功夫
, ” , “
,
长功
,
随 着修 炼 气 功 的程 度 不 断 加

往 往 一 念 刚息 杂 念 又 生 但 是 要 念起 即
,
深 人 静 程 度 也 就 逐 步 显 现 出不 同 层次来
,
要 做 到心 中
有 数 这 些 景象 都 是 气 功 态 下 人
.
《 中 国 气功 科 学 》
199 8
12
, 。
段后 切不 可 着相执著 否 则会妨 碍 人 静 的 深 人 发 展 和 功 力 的增 强 也 难 以 达 到 较 高层 次 的人 静 阶段 第二 步 遗 其欲 澄 其心 中级 人 静 阶 段
, 。 , 。
人静的 状态 还 与个人的
、 、 、 , ,
修养 神经 类 型 年龄 性 别 文 化等 有关
森 林花 草 等 意
、 、 、 ,
;
无所求无所欲 妄想

守 法 把 意 念 引 向百 会 腹 中 会 阴
;
也就 无 能 为力 了
,
气 不清 而神 不

涌 泉 等 穴 窍 数 息 法 默 念 自己 的 呼 吸 或 听 自 己 呼吸 的声 音 等 ; 读 数 法
, ,
安 神不 安而 无成 矣
,
宁心无一事

:
,

达到
,
一 般说 修 养 好 的 不 易 因 外
, ,
入门易 人化难 要

界 因素 的 刺 激 而 波 动 情 绪 的 人 易 于 人静 ; 神经类型 属 于 抑制型 的 易 于 人静 ; 而兴奋型 的则难以 人静 ; 德 性 高 的人 难 以入静

入静的三层境界

入静的三层境界

入静的三层境界入静的三层境界无论站桩、打坐,都要求松静自然,也就是要做到入静(行拳要求是动中求静,属行功)。

入静是修炼的重要内容之一。

入静是修炼者取效的关键所在,修炼的成效如何,取决于入静的程度深浅。

功夫的高低几乎可以用功者入静的深度来衡量。

精神上的入静层次深浅,关系到功夫进展快慢和功力的高低。

入静又称虚静。

入静是修炼过程中逐渐达到一种思想宁静、意念集中、轻松舒适、头脑有序化的境界。

入静状态即不同于正常清醒状态,亦不同于睡眠状态,更不是万念俱息,寂然无物,因为它还保持着炼功的意念活动。

由于每个炼功者的情况不同,每一套功法要求也不尽一样,所以入静的程度有高低和快慢之分。

入静的状态还与个人的修养、神经类型、年龄、性别、文化等有关。

一般说,修养好的,不易因外界因素的刺激而波动情绪的人,易于入静;神经类型属于抑制型的,易于入静;而兴奋型的则难以入静;德性高的人,易于入静;德性差的人,难以入静。

入静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原理是一致的。

所有的入静方法都是求得心念宁静,使思想专一,止住在一点上。

要真正达到入静的要求,必须下一番苦功夫,而且要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也决没有捷径可走。

随着修炼的程度不断加深,入静程度也就逐步显现出不同层次来。

入静大体上可经过三个步骤,达到三个层次。

第一步:一念代万念,达到初步入静阶段。

初学者最难做到的是调心入静,越想入静越是百念俱起,“心猿意马”不知所措,闭上眼睛一切景物还历历在目。

通常炼功者多选用替代法,即一念代万念的方法诱导人静。

如观想法,以观想蓝天白云,山川大海,森林花草等;意守法,把意念引向百会、膻中、会阴、涌泉等穴窍;数息法,默念自己的呼吸或听自己呼吸的声音等;读数法,从一到十,反复重复数数等;还有捻珠法、念诀法、诵佛号等等……,通过上述方法,使炼功者的杂念相对减少,随着导引进行炼功,炼功中感到身体舒适,情绪安定,常出现轻微的气感,如轻、重、热、凉、酸、麻、痒、动等感觉。

练功入静层次与功象及其入静方法

练功入静层次与功象及其入静方法

练功入静层次与功象及其入静方法.txt10有了执著,生命旅程上的寂寞可以铺成一片蓝天;有了执著,孤单可以演绎成一排鸿雁;有了执著,欢乐可以绽放成满圆的鲜花。

练功入静层次与功象及其入静方法作者:张天戈入静,是在意念集中锻炼的基础上出现的一种特有的气功练功状态。

特别是在静功类功法锻炼中,一般都要求达到入静.“入静”这一名词已在医疗气功学术界通用。

它原是道家术语,《资治通鉴·唐僖宗光启三年》胡三省注:“道家所谓入静,即禅家入定(指入于禅定)而稍异。

入静者,静处一室,屏去左右,澄神静虑,无私无营,冀以接天神。

”儒家入静则指静坐,如《大学》理由:“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里说的是儒家对入静的要求和应用。

其他如医、武、释、俗家,对入静各有自己的要求,这是因为他们修炼的目的各有不同。

而当代人,对入静的认识,还未有一个完整统一的定义。

大多数人认为入静是指练功杂念相对减少,对内外刺激因子反应减弱,思维活动单一化而言。

有些人则是从入静状态的机制上来认识,认为入静是通过练功达到的清醒而低思维、低反应性的特殊状态。

其实质大概是在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发系统的兴奋占优势的情况下,大脑皮层逐步加深的抑制过程。

这种兴奋与抑制统一的特殊状态可能是一种反复自我诱发而建立的特殊复合条件反射。

“入"是进入,“静”是安静.功中入静就是把散乱的思维活动,通过特定的手段如姿势调整、呼吸变换、默念字句、意守丹田、目观鼻准等,使机体放松,杂乱的思维活动相对减少,最终达到入静,使人体内产生一种特殊的生理效应而达到医疗保健、延年益寿、陶冶情操和涵养道德的目的。

这点已为古今练功家所证实.在临床应用中发现,由于选择功法的不同和修炼时间的长短不同,入静的快慢、深浅,也就是入静的层次也不尽相同。

虽然这种入静指的是精神活动的寄托所在以及守住与否,目前没有统一指标,但从古今练功家的经验和临床实践来看,气功入静的深浅、层次与功效有密切关系。

入静的三层境界

入静的三层境界

入静的三层境界入静的三层境界一、引言入静,是修行中的一种重要状态,也是许多人追求的精神境界。

通过入静,人们可以平心静气,感悟生命,提升自我。

然而,入静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经历不同的层次和阶段。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入静的三层境界。

二、入静的第一层境界:身心安静身心安静是入静的初级境界,也是最基本的要求。

在这一阶段,人们需要通过各种方法,如调整呼吸、放松身体等,使自己的身体和心灵达到一种安静的状态。

只有当身心都安静下来时,人们才能够开始感悟生命,探索自我。

要达到身心安静的状态,人们可以采用各种方法。

例如,可以通过调整呼吸来使自己平静下来。

呼吸是人们最基本的生命活动之一,通过调整呼吸,可以使人们的身体和心理都得到放松。

另外,人们还可以通过放松身体的方法来达到身心安静的状态。

例如,可以采用瑜伽、冥想等方法,让自己的身体和心灵都得到充分的放松和休息。

在身心安静的状态下,人们可以开始感悟生命,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这种状态,人们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内心需求和渴望。

同时,身心安静的状态也可以帮助人们消除疲劳和压力,提升身心健康。

三、入静的第二层境界:内心平静内心平静是入静的中级境界,也是身心安静的升华。

在这一阶段,人们不仅要使自己的身体和心灵得到充分的放松和休息,还要使自己的内心达到一种平静的状态。

只有当内心平静时,人们才能够更好地感悟生命,探索自我。

要达到内心平静的状态,人们需要在身心安静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情绪。

例如,可以通过冥想、瑜伽等方法,使自己的内心得到充分的放松和休息。

同时,还可以通过阅读、写作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使内心得到宣泄和释放。

在内心平静的状态下,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感悟生命,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这种状态,人们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内心需求和渴望。

同时,内心平静的状态也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

四、入静的第三层境界:心灵宁静心灵宁静是入静的高级境界,也是内心平静的升华。

气功修炼三大基本要素

气功修炼三大基本要素

气功修炼三大基本要素古道清气功修炼的三大基本要素,也可以说是三大基本功。

就是功夫界所说的三调,即调身、调息、调心。

这本是佛家天台宗的静功修炼术语,后来被各家采纳广泛使用,成为气功修炼的三大基本功。

三调在藏密气功中也称为身密、口密、意密。

一、调身:调身是指在气功修炼过程中的不松散、不紧张的舒适的练功姿势。

还包括各种手印(手诀)等。

正确的练功姿势才能保证体内气血的通畅,避免出现偏差,还有聚敛宇宙超能的效果。

调身主要包括坐式的、站桩的、卧式的、还有走式的(行功或叫行禅)。

下面分别讲解:1、坐式的主要包括自然坐、靠坐、盘坐、跏趺坐、盘根坐、跪式、拥云坐、环抱坐。

常用的有自然坐、盘坐。

盘坐包括自然盘、单盘、双盘(也叫跏趺坐)。

A、自然坐:就是坐在椅子上,不要靠住。

尾闾处坐在椅子边缘,露出会阴。

这样容易把腰拔起挺直,保证气血通畅。

B、自然盘:两腿收拢交叉,左脚臵于右大腿根底部,右脚臵于左腿大根底部。

自然而坐。

C、单盘:可分为如意坐与金刚坐。

如意坐是左脚臵于右脚之上,金刚坐相反。

D、双盘:两腿收拢交叉,左脚臵于右大腿之上,右脚臵于左腿之上。

左腿在上称为安祥坐,右腿在上称为伏魔坐。

以上各种坐姿,对于初学者应循序渐进。

不能打双盘的先单盘、不能单盘的先普通盘。

身体较差的先采用自然坐,关键在于放松。

下面再说说打坐的基本要领与主要功用:①塞兑垂帘:意思就是要轻闭口目。

许多功法在轻轻闭口的同时,要求舌顶上颚,称为“搭鹊桥”,作用是接通任督二脉,利于周天气机运行。

同时,舌顶上颚,有利于口中生津。

再配合观照玄膺(下颚舌根处),就能很快的产生金津玉液,对干燥综合证有特效。

金津玉液既是练功的成效之一,同时,对身体有很好的滋补作用,对固本培元大有补益。

两目垂帘的要求是两眼似闭非闭。

”两眼皮“放松轻闭的同时,要留出一条缝,不要闭紧,”令两眼胧胧然“,眼中留出微光看鼻尖(端),即眼观鼻、鼻观心。

这样有什么好处呢?睁眼练功,容易使心着意于外物,使神气耗散。

真气运行之三,入静入静入静!

真气运行之三,入静入静入静!

真气运行之三,入静入静入静!
【编者按】
真气运行法之第三步,调息凝神守丹田,核心要领在于入静。

入静包含两点:调息和凝神
调息,呼吸深匀细长
凝神,凝神于丹田,不进不退谓之守,细细体会
这一步是传统内丹功的第一步,一般需要修习百日以上。

李老根据中医脏腑理论,后天生先天,以呼气注意心窝部为第一步,降低了修习内丹的难度,并使修习者更具信心,是对传统内丹功的发展,必将在内丹史上留下浓浓的一笔。

现摘录兰州李少波真气运行研究所所公开的第三步修习方法如下:第三步调息凝神守丹田
1. 方法。

当第二步功做到丹田有了明显感觉,就可以把呼气有意无意地止于丹田。

不要过分注意呼气往下送,以免发热太过,耗伤阴液,犯“壮火食气”之弊。

呼吸放自然,只将意念守在丹田部位,用文火温养。

“少火生气”正是此义。

2.时间。

每天三次或者再多一些。

每次半小时以上。

这一段是培养丹田实力阶段,需要时间较长,一个月左右可以感到小腹充实有力。

3.效果。

由于任脉通畅,心肾相交,中气旺盛,因此心神安泰,睡眠安静。

凡患有心火上炎,失眠多梦,以及心脏不健康的人,都有好转。

通过练功不断的给肠胃增加热能,脾胃消化吸收能力增强,体重增加,精神充沛,元气充足,肾功能增强。

患有阳痿病症的大有好转,女子月经不调均有程度不同的改善。

肾水旺盛,肝得滋荣。

因此,在这一阶段,患有慢性肝炎和初期肝硬化的都有明显好转。

坚持锻炼,自然痊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功入静三境界:平静、心静、神静练气功,讲究要入静。

练功者能否很快入静,以及入静程度的深浅,是一个人功力大小的重要标志。

入静,是人体一种精神上的保养。

人在入静中,可以吸取丰富的精神营养(也叫做精神维生素)。

入静也是心灵的净化过程。

我体会到,入静和人的道德修养是水乳交融地联结在一起的。

我国的传统养生理论重视身心兼养,而养心中又首重养德。

入静的程度,其实是人的道德水准的一个标志。

仔细区分,气功入静有两种:一是一时入静,一是长久入静。

一时入静也可称为小入静,即练功时或接受气功治疗时排除杂念,使大脑没有积极的思维活动,心静意定,全神贯注,忘记自我,外在的一切好像都不存在,进入一种似醉非醉、若有似无、恍兮惚兮的功态。

小入静一是可以使脑电波稳定;二是可减少能量的消耗;三是可降低血中乳酸浓度,因而可迅速消除疲劳,收到显著的健身效果。

进入功态后,患者和练功者才能更有效地接受气功师的信息和导引,进行体内调整,而达到健身和祛病的目的。

长久入静也可称为大入静,即是一天二十四小时,时时都在入静的状态中。

只有一时之静而没有长久之静,气功祛病健身的效果会大打折扣。

练功时,你可以屏除杂念,但练功以后回到现实中,却热衷追逐名利,斤斤计较,名利得失,看到别人在某方面超过自己就嫉妒忌恨,觉得自己受了冤屈就悲愤交加,遇到一点不顺心的事就拍桌子瞪眼,大发雷霆,练功时的入静效果会被冲得干干净净。

气功入静,既要讲求一时入静,更要修炼长久之静,而把长久入静作为奋斗的目标。

长久入静可分为三个境界,也即三个层次,即平静----心静----神静。

平静平静,是长久入静的低级阶段,是练功入门的起始。

平静,似乎十分简单,但要做到也不容易。

人生活在世界上,心理上是很难平静的。

就如同大海一样,真正风平浪静的日子是很少的。

社会生活错综复杂,变化万端。

人就像湍急黄河中的一页扁舟,在不断地同激流险浪搏斗。

你一会儿遇到困难,一会儿遇到挫折,一会儿遭逢危险,时不时被人暗算,免不了蒙受冤屈,“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 “不如意事常八九”。

尤其是人都是有欲望的,也即是有各种各样的私欲,如追求升官,向往富有,贪图美色等。

当人生旅途上不是一帆风顺时,自己的追求不能如愿以偿时,心理上就不平衡,心中甚至是波翻浪滚,电闪雷鸣,还如何能入静?!自私,是最坏的心理状态。

热衷于功名利禄的追逐,迷恋于灯红酒绿的享受,桎梏于“自我”的小天地中,就会得意时狂妄,失意时颓废,一落千丈。

被名利枷锁“锁住”的人,遇事会斤斤计较,既要算计别人,又要防备别人对自己的暗算或报复,于是终日陷人紧张、愤怒和沮丧的情绪状态之中,大脑会没个安宁。

缺乏道德修养的人,易与周围人发生矛盾,甚至可因一些小事而使矛盾激化。

当他们处于心理困扰状态时,又难以摆脱心理上的困境。

一个苛求他人或苛求自己的人,总是处于紧张的心理状态。

贪图安逸、私心太重的人,往往被所苦苦追逐的钱财所累,整日患得患失,神情郁郁,心里怎能平静得下来!对于这些人来说,修炼气功要首先使自己达到入静的第一层次,即平静。

如何才能做到平静呢?就是要抑私欲,做到虽有私欲,但能自制。

在气功人静修炼时,注重提高自己的自制能力,在财、权、物、色欲的念头冒出时,能控制得住,使它不能在自己的头脑中占据主导地位。

林则徐有一个座右铭:“制怒”,用以警诫自己当遇事即将发怒时要“制”,将胸中将要勃然而发的怒气压制下去。

怒气压制下去了,才会平心静气,冷静地处理各种棘手问题。

清代名士张仲甫撰写过这么一幅养生联:“贪滇痴,即君子三戒;定戒慧,通圣五经言”。

此联把儒家学说的人世和佛家的出世兼收并蓄地联为一体,其意思是说,佛学上讲的贪婪、慎怒、愚痴和《论语》上讲的“君子有三戒”,其道理是相通的。

只有务心戒除才能益寿延年;而对佛家所讲的坚持恪守,才能健康长寿。

同是清代的名人翟公架曾自撰一副养生名联:“静亦静动亦动,五脏克消失欲火;荣亦忍辱亦忍,平生不履于危机。

而此联阐述了动静相宜、宠辱不惊的养生之道,对常搅心伤神、易动肝火之人,确系一副妙药良方。

古人类似的名言还很多,如“身宜洁,欲忌贪,欢娱有度,平居不滇”, “人心本是乐,自将私欲缚。

私欲一萌时,良知还自觉。

一觉便消除,人心依旧乐”等等。

只有在修炼气功的同时,努力“消奔驰角逐之心,绝纷华靡丽之念”,才能步入入静之门。

心静平静的进一步提高是心静。

心静是长久入静的中级阶段。

心静是在平静的基础上做到去私欲,无私欲,达到在纷纭复杂的引诱面前不为所动,不受蠢惑,无贪无欲,自净于身,无求于物,胸无城府,知足乐达,自然恬静,心平气和。

道家养生强调先从清心寡欲、闲适怡然的心理情趣做起。

现实世界是一个物质的世界,人生活在其中,离不开物质,也不能不拥有一定的物质,如一个人总会有或多或少的私有财产。

没有一定的私有财产,人就无法生存了,练功就更谈不上了。

讲“去私欲”,是指不要受财产和私欲的束缚,保持自由放达的心态。

“不是为着名,亦不是为着利,否则,势必勾心斗角,物竞人争,这样就有伤精神,受损身体” 。

“心地无私天地宽”。

古往今来的圣人、名人在这方面都发表了许多一脉相承的见解并付诸了实践。

儒家的开山老祖孔子便是心存济世,不考虑个人得失。

他的抱负是使“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则怀之”。

对个人生活则要求不高:“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他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亦在其中矣”。

对于搞歪门邪道而得到的富贵,则视若过眼“浮云”。

学问家、武术家、气功大师张三丰说:“人能看得破,撤得开,自然不羡人富,不羡人贵,求吾安命之理,守我修真之道。

人竞嚣嚣,我独默默,人皆烦恼,我独清凉,又安问人之达与不达,穷与不穷,为旁观者不平也哉。

”历代养生学家都强调养生必以养神为主,而养神应做到“心平气和,平淡天真”,保持思想清净,坚持锻炼意志,培养良好性格。

如何才能做到心平气和呢?一要认识自己,有自知之明;二要认识客观,要适应社会。

这样就会把自己看成普通人,没有奢望,心平气‟和,并由此升华到平淡天真的境界,即是对一切都可以泰然处之。

古人认为,做到这一点的方法是要努力追求一种“无所有,无所执,无差别”的生活方式,即不要被自己的财产束缚,丢弃自我,不要有人我的差别。

道教提出了“九守”,即“守和、守神、守气、守仁、守简、守易、守清、守盈、守弱”的要求,以此使自己达到一种自然无为、无欲无念的和平心境。

无欲则刚,这句话用来作为养生之道也很合适。

无欲则刚,是因为人无私欲则心地旷达,别人做了些错事,能宽恕谅解别人;别人做了对不起自己的事,不会总想着对之报复;为别人做了好事,有恩于别人,从不考虑别人如何报答;对于伤害了自己的人,也不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当然指不是违法犯罪的恶人、歹徒)。

这样,自己的心态才永远不会在欲海中沉浮,做到“无欲真神仙”,身康体健。

神静神静是心静的进一步升华,是气功入静的最高境界,也是练功者的最高追求。

神静当然也要求无私欲,但神静的无私欲是以大彻大悟为思想基础的,是建立在对自然大道之理深刻认识的基础之上的。

《黄帝内经》的“上古天真论”中说:“上古之人,知其道者,… … 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中国古代哲学家对道的阐述很多,道的内涵十分丰富。

它既指宇宙万物生生不已的生化状态,也指事物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变化都是一定规律运动的结果。

练功入静要努力追求对道的融合贯通,做到天人合一,把自己完全融合到大自然中去,以大自然的规律看待周围和自身的一切变化,认识到一切都是自然界固有规律的反映和必然结果。

孤立的“我”是不存在的,“我”是融化在自然中的,个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这时,你会感到“道”是伟大的,“我”是十分渺小的,才能做到凡事置身物外,顺其自然,站在一个宏观的视角看待自己周围发生的一切,诸如自己的升降荣辱等琐事,犹如沧海一粟,微不足道,此时心境才能恬淡虚无,神清气朗,清明虚净,无思无虑。

如同白居易所形象描绘的:“湛湛玉泉色,悠悠浮云身,闲心对定水,清净两无尘。

”达到神静的层次,会在外观上表现出来。

古人说:“面色不浮,眼光不乱。

便知胸中静定,非久养不能。

《礼》日:…俨若思,安定辞,善形容,有道气象矣。

”,意思是说如果脸色不浮躁,目光不紊乱,就可以知道这个人的心境安宁娴静,才能做到凡事顺其自然,遇事处之泰然,得意之时淡然,失意之时坦然,自处之时悠然,无事之时澄然,历尽沧桑超然。

特别是每临大事有静气,具有“碎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的涵养和魄力。

神静的置身物外,顺其自然,并不是消极避世,无所作为。

达到神静高功的人也有事业的追求,他们追求的是事业本身,而从不为名利权势所动。

宋代大词人苏东坡的一生可谓坎坷多赛了,他多次受贬,直至被贬放到当时的“蛮荒之地”、地处天涯海角的崖州(现海南岛)。

即使这样,他依然放达地吟道:“九死南荒吾不恨,快游奇绝冠平生。

”他曾讲过一段含有丰富哲理的话:“任性逍遥,随缘放旷,但凡尽心,别无胜解。

”意思是借哲理的参悟、朋友的交谈、山水的游赏,以达到陶情养性的目的。

为了度过晚年所处的恶劣环境,苏东坡重道自守,养气志坚。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浮云世事改,孤月此心明”,形象地描绘出了他练气功时清朗的精神世界。

他正因为有这样境界,才能在诸多方面都做出巨大贡献,仅他写出的大量的传世华章就足以光照史册了。

古人说得好,要做到得道神静,就“非久养不能”。

凡有志于献身于气功事业的人都应该“栽培心中地,涵养性中天”,在“久养”中涤荡心灵的尘俗之气,造就一个冰清玉洁的精神空间。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贡献值:+2(优昙)顶端 Posted: 2009-02-19 10:42 | [楼 主]麒麟童 凝神聚气级别: 管理员精华: 0发帖: 163威望: 181 点元宝: 1625 块贡献值: 10 金莲注册时间:2008-10-04最后登录:2009-04-16小 中 大 引用 推荐 编辑 只看 复制我想还有神定。

“其神凝,而万物自化”《庄子·逍遥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

”凝神之人该不会就是神人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