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免疫
天然免疫

五、非特异性抗感染免疫的作用时相
初次感染时,非特异性免疫应答可分为以下三个时相 • 即刻非特异性免疫应答阶段 发生于感染0-4小时之 内。 • 早期非特异性免疫应答阶段 发生在感染后4-96小 时之内。 • 特异性免疫应答诱导阶段
(一)屏障结构:包括皮肤粘膜屏障、
血-脑屏障及血-胎屏障等
• 其中皮肤粘膜屏障具有物理屏障作用、化学屏障作用 及生物学屏障作用。
• 1.物理屏障:皮肤黏膜、肠蠕动、呼吸道上皮纤毛 运动、尿液冲洗。 • 2.化学屏障:汗腺分泌的乳酸、皮脂腺分泌的不饱 和脂肪酸、胃酸、呼吸道和消化黏液中的溶菌酶、抗 菌肽、补体等。 • 3.生物学屏障:皮肤黏膜寄生的正常菌群,如大肠 杆菌可分泌细菌素抑制厌氧菌和革兰氏阳性菌定居和 繁殖。
活化。
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s, NK):
NK细胞属于淋巴细胞,主要分布于外周血和脾脏,具 有不须事先致敏,不须其它辅助细胞或分子的参与而直接 杀伤靶细胞的功能。
NK细胞通过释放穿孔素(perforin)和颗粒酶造成靶细胞
死亡,也可通过释放肿瘤坏死因子(TNF)杀伤靶细胞。 某些肿瘤细胞和微生物感染细胞可以成为NK细胞 的靶细胞,因此在抗肿瘤抗感染特别是病毒感染中起重 要作用。
共生菌群的作用 人的体表和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存在大量正常菌 群,通过在表面部位竞争必要的营养物,或者产生如 象大肠杆菌素、酸类、脂类等抑制物,而抑制多数具 有疾病潜能的细菌或真菌生长。 临床上长期大量应用广谱抗菌素,肠道内对药物敏 感的细菌被抑制,破坏了菌群间的拮抗作用,则往 往引起菌群失调症,如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性肠 炎。
• 3.gdT细胞 •
• 分布:黏膜、上皮、外周血。 • 抗原识别受体多样性较少,应答较局限。 • 以非MHC的限制性方式识别完整的多肽抗原,还可识 别CD1递呈的非多肽抗原。 • 参与体表皮肤黏膜的免疫防御功能,为抗胞内菌和病 毒感染的第一道防线。
天然免疫功能的检测实验报告

天然免疫功能的检测实验报告天然免疫是特异性免疫的基础,并参与和影响特异性免疫,因此检测机体天然免疫功能的状态,是评价机体免疫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中性粒细胞吞噬功能检测中性粒细胞吞噬细菌的现象称为小吞噬现象,可以通过体外实验观察其吞噬细菌的情况并测定吞噬功能。
【材料】白色葡萄球菌18小时肉汤培养物、抗凝人血、小试管、玻片、吸管、毛细吸管、瑞氏染色液。
【方法】1、用酒精棉球消毒耳垂后,取血4滴(约0。
2ml),收集于肝素(50u、ml)抗凝管中,混匀。
2、加入白色葡萄球菌18小时肉汤培养物2滴(约0。
1ml,12亿菌、ml)。
3、充分混匀,置37℃孵育10分钟后取出。
4、取—滴全血-白色葡萄球菌混合液置于洁净的载玻片上,推成薄血片,空气中自然干燥。
5、瑞氏染色:瑞氏染液数滴覆盖血膜,染1分钟,再加等量pH6。
8PBS与染液混合,染10~15分钟,注意勿使染液干涸。
用蒸馏水冲洗,冲洗时平持玻片,在一端加水,使染料“漂”走。
空气中自然干燥或滤纸印干。
6、油镜观察,可见中性粒细胞吞噬葡萄球菌。
如染色正确,可见细胞核及被吞噬细菌染成紫色,而中性粒细胞的细胞浆则为淡红色。
【结果】观察100个中性粒细胞,分别记录吞噬细菌的中性粒细胞数和每个中性粒细胞吞入的细菌数。
计算公式为:二、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检测巨噬细胞吞噬异物的现象又称为大吞噬现象。
此试验通过检测巨噬细胞对鸡红细胞的吞噬作用,了解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
【材料】小白鼠、灭菌肉汤培养基、1%鸡红细胞悬液、Hank液、肝素、瑞氏染液。
【方法】1、试验前一天,于小白鼠腹腔内注射灭菌肉汤培养基1ml。
2、试验当天,小白鼠腹腔内注入1%鸡红细胞悬液1ml,轻揉腹部,使鸡红细胞分散。
3、30分钟后,腹腔内注入Hank液2ml,轻揉腹部,然后吸取腹腔液注入盛有1mlHank液(内含肝素10单位)试管中,37℃静置30分钟,1500转、分,离心10分钟。
4、取沉淀物作涂片,自然干燥,瑞氏染色,镜检。
天然免疫(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

天然免疫(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一概述天然免疫(innateimmunity)又称固有免疫、非特异性免疫(non-specificimmunity),包括生理屏障(皮肤和黏膜组织、血脑屏障和胎盘屏障等)、化学屏障(pH值、脂肪酸、酶以及补体系统)以及参与天然免疫反应的细胞(单核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等),能广谱地阻止病原微生物的入侵并抑制其在体内的复制。
其中,细胞介导的天然免疫反应依赖于细胞表面或胞浆内的模式识别受体对病原微生物上某些保守组分的识别,是介导天然免疫反应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特点1.形成于系统发育的早期,出现在宿主抗感染应答的初始阶段。
2.以抗原非特异性的方式识别和清除各种病原体。
3.发生在所有个体和所有时间段,在病原体入侵之前已存在。
抗感染是天然免疫的最基本功能,其次还参与区分和清除体内多种“有害”成分,包括代谢产物、凋亡细胞以及发生了变化的自身成分,同时也参与和免疫应答有关的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
三作用机制1.免疫屏障的组成在天然免疫中,阻止病原体入侵或及时清除入侵病原体并防止其扩散,是由机体的防御性屏障完成的。
(1)组织结构屏障指防止病原体入侵的物理屏障和解剖学屏障,是机体抗感染的第一道防线。
主要由机体外表面的皮肤以及内表面的呼吸道、消化道和泌尿生殖道黏膜的上皮组织组成。
绝大多数微生物不能穿透完整的皮肤和黏膜。
非致病性微生物可在黏膜表面上皮细胞形成菌落,且作为正常菌群竞争性地抑制病原体的生长。
(2)生理屏障温度对病原体生长有抑制作用,并具有增强免疫细胞的效应功能;胃酸可杀死大部分入侵微生物;溶菌酶可分解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血清中的补体也参与病原的裂解。
(3)生物学屏障吞噬细胞的胞吞和吞噬是摄入胞外物质的主要方式。
①胞吞:指胞外组织液中的大分子被细胞摄入,其方式有两种,分别为胞饮和受体介导的胞吞。
前者直接吞入可溶性大分子,后者选择性地吞入受体-大分子复合物。
②吞噬:指细胞摄入颗粒性抗原,包括完整的细菌。
构成天然免疫防御机制的成分

构成天然免疫防御机制的成分天然免疫是人体最早应对病原体入侵的防御机制,主要由屏障组织和细胞组分构成。
以下是构成天然免疫防御机制的一些重要成分。
1. 屏障组织:屏障组织是指人体表面和黏膜上的屏障结构,主要包括皮肤和黏膜。
它们作为人体最外层的防御屏障,阻止病原体的进入。
皮肤通过多层角质层和酸性脂肪酸形成了物理上的屏障,同时具有其它抗细菌和抗真菌的生化特性。
黏膜主要存在于呼吸道、消化道和泌尿生殖道等部位,黏膜上的上皮细胞和黏膜腺细胞也起到屏障作用,通过分泌粘液和黏膜表面的纤毛等机制阻止病原体的侵入。
2. 炎症反应:炎症反应是天然免疫防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体对外界刺激和感染的一种非特异性生物学反应。
炎症反应由多种细胞、细胞因子和化学物质共同参与,包括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等。
当人体遭受到损伤或感染时,炎症反应被激活,炎症细胞会释放各种炎症介质,如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和前列腺素等,引起局部血管扩张、渗出和炎性细胞浸润,以阻止病原体的进一步侵入,并促进组织修复。
3. 天然免疫细胞:天然免疫细胞是天然免疫的关键组分,包括多种类型的细胞如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
这些细胞具有非特异性杀伤能力,能够识别和消灭入侵的病原体。
巨噬细胞是天然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成分之一,它能够吞噬和杀灭病原体,并释放多种炎症介质来引起炎症反应。
NK细胞能够识别和杀伤被感染的细胞或癌细胞,通过释放细胞毒素来实现杀伤效应。
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主要参与嗜中性和嗜酸性病原体的清除。
4. 补体系统:补体系统是一组血清蛋白的组合,它起着重要的免疫调节和溶菌作用。
补体蛋白能够直接结合病原体表面的抗原,形成膜攻击复合物,从而导致病原体的破裂和死亡。
补体系统还能够促进炎症反应的发生,吸引炎症细胞到达感染部位,并增强天然免疫细胞的吞噬和杀菌能力。
5. 过氧化物酶系统:过氧化物酶是一种以酶催化的方式,将氧化底物如产生的过氧化氢和次氯酸根离子转变为非活性的物质,从而杀灭病原体。
博士课:天然免疫_PPT幻灯片

* TLR与相应配体结合启动胞内信号转导介导多 种生物学效应。
Toll 分子的发现与命名:Toll分子最初是作为建 立早期果蝇胚胎背侧-腹侧轴途径中的关键成 员而发现的,发现Toll基因的缺失导致所有杂 合子果蝇胚胎不能孵化。
天然免疫(innate immunity):又称固有免疫 是机体在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免疫 防御功能。
特点: 1. 作用范围广, 不针对特定抗原; 2. 先天获得, 出生后即具备
获得性免疫(adaptive/acquired immunity): (又称特异性免疫) 指出生后通过与抗原物质接触后所产生的一 系列防御功能。
Toll表达于所有的淋巴组织中,在外周血白细胞中表 达水平最高,单核、巨噬细胞、B细胞、T细胞及树 突状细胞都表达TLR mRNA。此外,脂肪细胞、小肠 上皮细胞和皮肤内皮细胞也表达TLR, TLR是防御 微生物侵入的“哨兵” 。
TLR1:
分布于各类免疫细胞;
TLR2、TLR4、TLR5:分布于除T、B、NK外的免疫细
天然免疫识别模式
— 病原相关分子模式
天然免疫系统成分可识别自己与异己,仅对病原 体应答,其识别病原相关分子模式具以下特征: 1.病原相关分子只由病原微生物产生, 宿主细胞不产 生。
2.被天然免疫系统所识别的这些结构往往对微生物的 生存或致病性势必不可少的。
3.病原相关分子为宿主天然免疫细胞泛特异性识别的 分子基础,是由一群或一类微生物所共同具有的恒 定的结构。
几类重要的PRR:MBL、甘露糖受体、清道夫受 体、Toll样受体
天然免疫模式识别受体
2014博士课:天然免疫

Toll样受体
Toll 分子的发现与命名: Toll 分子最初是作为建 立早期果蝇胚胎背侧-腹侧轴途径中的关键成 员而发现的,发现 Toll 基因的缺失导致所有杂 合子果蝇胚胎不能孵化。 1997年, 第一个与果蝇Toll蛋白同源的人Toll分子 首次得到证实,因其是位于细胞膜上的受体, 因而又称Toll样受体(Toll like receptor, TLR)。 至今为止,人类 TLRs 发现了 13 个家族成员,即 hTLR1~13。
TLRs是一类激活人体天然免疫,在感染的早期发挥保护性作 用的重要的膜受体家族。活化后引起一系列免疫效应。TLRs的 活化引起多种细胞因子分泌,如 IL-1 、 IL-6 、 IL-8 、 IL-12 、 IL18、TNF-α等以及NO的产生。 TLRs也与特异性免疫相关。它能明显诱导人单核细胞系的B7 和 IL-1 基因的表达,对 T 细胞的活化产生影响。 LPS 激活的 B 细 胞抗原呈递能力增强,也可能与TLR4有关。 TLRs与免疫耐受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已知细菌LPS诱发 感染宿主可引起强烈的炎症反应,但在TLR4基因缺失的的小鼠 ,用LPS攻击后不发生炎症反应。
屏障结构 天然免疫
内部屏障:血脑屏障、血胎屏障
吞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 NK、gdT、B-1、NKT 、肥大细胞 膜式识别受体:甘露糖受体、清道夫受体\TLR 体液中的抗菌物质:补体、防御素、炎性介质、 黏膜免疫系统 MBL
免 疫 防 御
适应性免疫 体液免疫:抗毒素、抗菌抗体、抗病毒抗体
(一) TLRs家族成员、组织分布 表达及结构特点
组织分布表达:
Toll表达于所有的淋巴组织中,在外周血白细胞中 表达水平最高,单核、巨噬细胞、B细胞、T细胞及 树突状细胞都表达TLR mRNA。此外,脂肪细胞、小肠
第15章 天然免疫

2. 识别的靶分子结构:由模式识别受体PRR 识别微生物共同的、高度保守的结构-病原 体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 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 PAMP),
第15章 天然免疫
Innate Immunity
先天 天然免疫应答特点 (固有免疫应答) 识别抗原固有成分
短时间内作出反应
没有免疫记忆
天然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 组成细胞及分子
基本概念
•天然免疫-又称非特异性免疫(或固有免疫),是指生物有机体 与生具有的抵御微生物或外来异物侵袭的能力
•天然免疫系统的组成:
化学屏障:腺体、皮肤及粘膜分泌杀菌物质
呼吸道:粘液-纤毛机制
口腔:唾液、溶菌酶、抗体IgA
胃肠:胃液、肠液、胆汁 尿道:尿液冲刷 阴道:酸(乳酸杆菌分泌)
生物学屏障:正常菌群(probiotics-益生菌)的拮 抗
(二)内部屏障
血脑屏障
软脑膜 脉络丛的脑血管壁 星状胶质细胞
胎盘屏障
人 NK 细 胞
来源:骨髓淋巴样干细胞 发育:发育成熟依赖于骨髓和胸腺微环境 分布:主要分布于外周血和脾,在淋巴结和其它组织少量存在 功能:抗肿瘤和抗病毒免疫 –直接杀伤靶细胞:NK细胞通过表面活化受体KAR与自身 组织细胞、病毒感染细胞结合,可经活化受体信号转导途 径,产生杀伤作用 –分泌细胞因子
–屏障: 包括物理屏障 、化学屏障 和生物屏障等 –细胞: 吞噬细胞、NK、T、B1细胞、NKT 细胞 –可溶性分子: •特点: –与生具有(present from birth) –范围广(broad specificity) –迅速(immediate response)
天然免疫

天然免疫(natural immunity)指个体出生时即具备的免疫能力,是抵抗病原微生物感染的第一道防线。
天然免疫主要通过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PRR)来识别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PAMP)。
NLRP3是PRR大家族中Nod样受体亚家族成员之一,在激活之后能够通过与接头蛋白相互作用,活化半胱氨酸蛋白酶-1(caspase-1),形成蛋白复合物“炎症小体(inflammasome)”,进而对Pro-IL-1β等底物进行切割使其成熟并释放到胞外发挥功能。
尽管研究发现许多PAMP与DAMP(损伤相关分子模式)能够活化NLRP3炎症小体,但是其调控过程仍不十分清楚。
2010年12月1日,《Nature》杂志发表了来自瑞士科学家Jurg Tschopp研究组的最新成果(参考文献1)。
Jurg Tschopp是享誉世界的炎症小体和IL-1研究的科学家,他与Kate Schroder是该领域的领跑者和掌门人,经常见二人合著或分著综述在CNS上(参考文献2,3,11)。
这次,Jurg Tschopp研究组发现线粒体来源的活性氧(ROS)是调控NLRP3炎症小体活化的关键信号。
同时发现自噬(autophagy)及其线粒体自噬(mitophagy)调控了线粒体的质量,减少受损的线粒体数目,从而防止了ROS诱导的NLRP3炎症小体活化。
自噬缺失的细胞加剧了NLRP3炎症小体活化。
进一步表明线粒体的电压依赖性阴离子通道蛋白(voltage-dependent anion channel,VDAC)调控了线粒体ROS的产生以及NLRP3炎症小体的活化。
本研究对于解释为什么炎症疾病常伴有线粒体损伤提供了新证据。
实际上Jurg Tschopp研究组在今年早期的《Nature Immunol》杂志上已发文提示线粒体TXNIP蛋白调控了ROS诱导的NLRP3炎症小体活化(参考文献4)。
医学免疫学 10 固有免疫

10 固有免疫一.名词解释1.固有免疫:1)又称天然免疫,是生物在长期种系发生和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系列防御机制。
2)特点:个体出生即具备,受遗传控制,作用范围广,并非针对特定抗原,是机体抗感染第一道防线,同时还参与机体适应性免疫应答,在机体防御机制中意义重大。
2.PAMP:1)病原相关分子模式。
2)在进化过程中,固有免疫系统形成了一种识别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的保守结构的方式,这种保守结构称为病原相关分子模式。
3)宿主通过PRR对其识别区分自己与非己。
4)PAMP特点:a.病原微生物特有b.分子组成和构型高度保守且为生存必需c.许多微生物共有,为宿主固有免疫细胞泛特异性识别分子基础。
3.PRR:1)模式识别受体。
2)是一类表达于固有免疫细胞表面或胞质的能够识别并结合PAMP的受体分子。
3)PRR特点:较少多样性;非克隆性表达;可识别一种或多种PAMP。
4)分为膜型PRR、可溶性PRR、细胞质型PRR。
5)PRR与PAMP结合后无需细胞增殖,即介导快速的生物学反应。
二.基本概念1.Toll样受体:研究最多的PRR。
2.固有免疫系统组成:屏障结构、固有免疫分子、固有免疫细胞。
3.屏障结构:物理屏障:皮肤和呼吸道黏膜、泪液、唾液、尿液冲洗。
化学屏障:皮脂、汗、胃酸。
生物屏障:寄生正常菌群。
疾病:菌群失调症,机会性感染(无害变有害)。
局部屏障:各种屏障结构。
4.固有免疫分子:补体系统、抗微生物肽、溶菌酶、细胞因子、急性期蛋白、天然抗体。
抗微生物肽:缺乏特异性免疫功能生物的重要防御成分。
溶菌酶:溶解G+菌,即革兰阳性菌。
机制:破坏细胞壁。
对G-菌:抗体先破坏LPS和脂蛋白,再由溶菌酶起作用。
血液中天然抗体:IgM、IgG。
重要急性期蛋白:C-反应蛋白。
5.固有免疫细胞:吞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NK细胞、NKT细胞、γδT细胞、B1细胞、树突状细胞(DC)、嗜酸性粒细胞(E)嗜碱性粒细胞(B)肥大细胞NK细胞:来源:骨髓造血干细胞。
免疫学专业名词解释

免疫学专业名词解释免疫学是研究机体免疫系统的结构、功能、调控及其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的一门学科。
在免疫学中,有很多专业术语需要解释。
1. 免疫系统:免疫系统是人体的一种防御系统,包括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两个部分。
天然免疫是先天性免疫,由于基因编码而存在,能快速识别和消灭入侵的微生物。
获得性免疫是后天性免疫,通过接触抗原或接种疫苗后产生,能够针对特定的抗原进行识别和攻击。
2. 抗原:抗原是指能够引起免疫系统产生应答的物质,通常是蛋白质、多糖体或脂质等大分子化合物。
抗原可以来自外界的细菌、病毒、真菌等微生物,也可以来自人体内部的肿瘤细胞、自身抗原等。
3. 抗体:抗体是一种由B淋巴细胞产生的可溶性免疫球蛋白,具有高度特异性,能够与抗原结合并中和或清除其毒性。
抗体是获得性免疫应答的主要效应分子,也是许多诊断试剂和治疗药物的重要成分。
4. T细胞:T细胞是一种获得性免疫细胞,主要负责识别和攻击感染细胞内生物的细胞,如病毒、细菌等。
T细胞还可以调节和协调免疫应答过程中其他免疫细胞的活动。
5. B细胞:B细胞是一种获得性免疫细胞,主要负责产生和分泌抗体,参与体液免疫应答。
B细胞还可以通过抗原递呈和T 细胞互作激活,增强自身免疫应答能力。
6. 免疫耐受:免疫耐受是指机体对自身组织和生理菌群等正常成分产生的免疫应答被调节和抑制的状态。
缺乏免疫耐受会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
7. 免疫调节:免疫调节是指机体通过调节和协调免疫系统中各种免疫细胞的活动,以达到保持稳态、防御感染和避免过度免疫应答等目的的过程。
免疫调节在许多免疫性疾病的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8. 免疫缺陷:免疫缺陷是指机体天然或获得性免疫系统功能异常或缺陷所导致的易感染状态。
常见的免疫缺陷包括原发性免疫缺陷、后天性免疫缺陷等。
9. 免疫治疗:免疫治疗是指利用免疫学原理和技术治疗各种疾病的方法。
常见的免疫治疗包括蛋白质药物、细胞治疗、基因治疗等。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免疫学专业术语解释,希望对大家了解免疫学有所帮助。
【优秀文档推荐下载】天然免疫

“凡大医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孙思邈 以下为本文具体内容: 天然免疫 一 概述天然免疫(innateimmunity)又称固有免疫、非特异性免疫(non-specificimmunity),包括生理屏障(皮肤和黏膜组织、血脑屏障和胎盘屏障等)、化学屏障(pH值、脂肪酸、酶以及补体系统)以及参与天然免疫反应的细胞(单核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等),能广谱地阻止病原微生物的入侵并抑制其在体内的复制。其中,细胞介导的天然免疫反应依赖于细胞表面或胞浆内的模式识别受体对病原微生物上某些保守组分的识别,是介导天然免疫反应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 特点1.形成于系统发育的早期,出现在宿主抗感染应答的初始阶段。 2.以抗原非特异性的方式识别和清除各种病原体。 3.发生在所有个体和所有时间段,在病原体入侵之前已存在。抗感染是天然免疫的最基本功能,其次还参与区分和清除体内多种“有害”成分,包括代谢产物、凋亡细胞以及发生了变化的自身成分,同时也参与和免疫应答有关的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 三 作用机制1.免疫屏障的组成 在天然免疫中,阻止病原体入侵或及时清除入侵病原体并防止其扩散,是由机体的防御性屏障完成的。 (1)组织结构屏障指防止病原体入侵的物理屏障和解剖学屏障,是机体抗感染的第一道防线。主要由机体外表面的皮肤以及内表面的呼吸道、消化道和泌尿生殖道黏膜的上皮组织组成。绝大多数微生物不能穿透完整的皮肤和黏膜。非致病性微生物可在黏膜表面上皮细胞形成菌落,且作为正常菌群竞争性地抑制病原体的生长。 (2)生理屏障温度对病原体生长有抑制作用,并具有增强免疫细胞的效应功能;胃酸可杀死大部分入侵微生物;溶菌酶可分解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血清中的补体也参与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