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多重角色论文:教师多重角色实现困境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多重角色论文:教师多重角色实现困境分析
为了更好地实施新课改方案,实践担当者——教师被要求从传统较为单一的角色转变为现代多重角色。这些多重角色体现于理论描述和行政规定中,但主观愿望往往会遭遇先存条件的制约而无法付诸现实,我国教师目前实现多重角色进入困境。为更有效地促使教师摆脱目前的状况,对实现多重角色困境进行分析与反思就显得必要与迫切起来。
一、教师多重角色实现现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简言之,就是要转变教师角色,使其从传统的“知识传递者”、“道德示范者”、“控制者”等角色转变为课程的设计者、创生者,学生的朋友、协助者,时代学习者等多重现代角色。但是课改的启动并不代表教师会顺利自动地实现多重角色,有的教师被动接受被动实施,有的教师主动接受也主动实施,却与改革者期望甚远。总结教师在多重角色实现方面,主要有以下表现:一是习惯难改。一些教师习惯于传统角色行为模式,服从于自身期望,维持传统的形象。特别是某些老师无法放下身架与学生平等相待,还是习惯于以上对下的口吻与学生交流。对于现代角色,他们很少去实现,或虽去实现也是应景而已。二是遇难而退。传统教师角色单一,具有一定可操控性,特别对新手教师还具有引导帮助作用。现代教师角色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学习其理念以及理念所要求的思维行为方式,这就使一些教师虽有心却无力,遇难而退。三是不管不问。一些教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得过且过,对于课改所要求的角色内涵更是懒于了解和认识,这是由于缺乏基本的热情和职业道德所致,也就是说即使给予权力和自由,他们也倾向于随大流,不会行使和利用。四是抵触和排斥。心存抵触和排斥心理的教师个人主义色彩较浓,他们很可能了解现代多重角色的内涵和理念,但却认为与自己的实践相距甚远,是纸上谈兵,不仅自己不实现,可能还影响其他教师远离现代角色形象。应该说以上都是教师在实现多重角色陷入困境的表现。
二、教师角色实现困境因素分析
1教师现代角色内涵的混乱、模糊与繁杂
众所周知,教师只是庞大教育系统的一个因素,其角色的实现受到很多条件的限制和影响,特别是来自“上层”理论者的理念引导。教师关于革新后的一切所知,包括新时期对教师角色的要求与规定都是通过“上层”所得。如果“上层”所传达的概念没有明确清晰的表达与诠释,就难以要求教师对自身新使命的理解与实践。理论者对教师课堂多种角色的介绍与提出在某种程度上是忙于对传统角色的批判与覆盖,新的要求的角色形象便急涌而出:组织者、引导者、管理者、协调者、合作者、倾听者、促进者、资源的开发者、朋友等,新角色分析、探讨的文章不仅百出,更是让人惊叹词语频繁地更迭与变换。这些角色要求或者说词汇的提出大都移植西方著作,虽说激起教育者的憧憬与实践愿望,但是否能在本土生根发芽才是最重要的。
移植的总是脱离实践者的环境,同时,也阻碍实践者的创新意识。实践直接担当者——教师只能通过本土语境来触摸理论者的意图,而其夹杂的舶来品与某些理论争风吃醋的混乱,使得教师对于自身角色定位与内涵无从把握,甚者引发教师的邯郸学步。先不说论者所介绍的教师角色背后所暗含的社会、文化、科学技术等大语境的不同,单是课程内容、师生心理、文化背景、经济地位这些课堂因素就足以决定对教师角色的期望、内涵与要求。例如,美国是个移民国家,课堂中的学生来自不同地区,于是便会有种族、文化、经济地位、语言、肤色等差异,并且这种巨大的差异触及的不仅是教育范畴,更是美国所提倡尊崇的价值观。于是,承受政治、社会、学校压力或尊重实现自我内心信念之压力的教师都会被动或主动地创
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而此“民主平等”在同源文化的不同区域略有差异:批判传统课堂的欧洲把民主平等之焦点更多地聚于师生之间;而多种文化汇合的美国课堂可能更关照学生之间平等地位的实现。此差异直接影响到教师行为与期望的不同。正如教育社会学家比德尔所认为的:教师角色即是教师行为与对教师的期望。由此可见,就算同源文化,教师角色内涵还有如此差异,更不用说我国现实所要求实现的教师角色与西方如何之不同。而论者却忽视类似差异,剥夺教师“知情权”,生搬硬套地论述教师角色——这些角色不仅“新”而且更“多”,这就使教师无所适从。
2教师角色冲突
如果说角色内涵的混乱模糊了教师新时期对职业信念的构建,角色冲突更是让教师无法形成固定的行为模式,痛苦地徘徊于各角色之间,使教师实现多重角色既无力也无心。冲突主要表现为传统角色与现代角色的冲突,现代多重角色之间的冲突。
(1)传统角色与现代角色的冲突
首先,在对待师生关系上,传统角色强调教师是控制者与领导者,学生是服从者与纪律的遵守者。教师运用纪律与自身威严强制学生遵守学校一切规章制度。师生之间是一种信息单向交流,过度强调教师向学生灌输的作用,轻视学生对教师的影响。虽然传统角色具有某些程度的可操作性,对新手教师的教学质量起到一定保障作用,但长此以往,不仅阻碍了学生成长,也影响了教师对自身职业使命的思考,僵化了师生关系。现代角色提倡师生地位平等,尊重学生人格,以学生为本,承认师生之间的相互影响,在重视教师教的同时,也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因为在信息浩瀚的今天,教师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都教给学生,只能教给学生自己辨识、学习知识的能力。
其次,从课程运作角度看,教师传统角色只是官方课程的执行者。制定课程是专家与政府的事情,教师只是在按照计划逐步实现他们的教学预想,不能修改课程结构与教学进度,没有修订与创生的权利。课程资源是已经配给好的,教师较少具有开发整合教学资源的意识,只能运用有限的资源来完成教学任务。在课程评价方面,教师没有任何机会评价课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现代角色在课程运作方面给了教师很大空间与自由,给予教师根据情与境的不同创生的空间,赋予教师调度各种教育资源的权利,让教师参与到课程评价中来,允许教师根据学生情况的不同自定教学进度,调整课程结构。
再次,从自身发展角度看,我国传统教师是“知识传授者”与“道德示范者”,是知与德的权威,其现实社会地位得到官方确认,精神引导者的作用也有“道”的支撑。建国以后,我国师范教育是封闭独立的,师范生毕业后由国家分配。文化与制度保证了教师稳定的社会地位,使教师免于职业竞争,情于向时代学习。信息化与市场化的今天,不再可能稳坐讲台,要建立终身学习观念,使自己不但能做教师,还能弯下腰来做学生。这不仅是现代角色的要求,更是时代的要求。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在处理与学生、自身关系方面,还是课程方面,传统与现代角色都有不同,这就需要教师不停地学习。这对一些观念守旧的教师特别是老教师无疑是挑战。
(2)现代角色之间的冲突
“教师角色的多重性决定了角色冲突的必然性”。不论多重与冲突是否具有直接因果,单分析各角色背后的理念就会发现价值与方法论的多元。例如,有论者提出的“指导者”、“协助者”形象来源于布鲁纳的发现法学习思想。发现法要求教师充当指导者角色,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去探索和发现,师生协作,保证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学习活动。教师作为指导与协助者要创造问题情境,提供设备与材料,保证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而另外一些论者提出的“倾听者”、“朋友”形象来源于人本主义在教育上的运用。这两种角色要求教师采用的方法也是相异的:前者要求教师创造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后者要求尊重、聆听与情感的沟通。再例如,正是由于有感于“制度课程”对教师过度规约,我国学者在新一轮课改中提出“课程设计者、创生者”教师形象。这一角色概念本身也有不同程度的解释。施瓦布为代表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