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当前利比亚战争的起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析当前利比亚战争的起因
摘要:2011年3月19日,法英美的介入使得利比亚内战开始转化为国际问题,引发了全世界人们的关注,随着时间的推移,利比亚局势越来越严峻。

利比亚战争有其国内及国际因素,只有了解利比亚战争的起因才能更好地理解西方大国在该问题上的态度,更好地预测利比亚未来的发展局势。

关键词:利比亚战争;法国;高失业率;腐败
2011年3月19日,美国向利比亚发射了一系列战斧式巡航导弹,标志着利比亚国家内部的骚乱开始演变为一场法、英、美等多国部队针对利比亚而发动的战争。

在此次战争中,法国一改以前配角的地位,积极领航此次战争。

法英美等多国部队积极支持反政府武装,不断空袭卡扎菲政府军,使得反政府武装分子与卡扎菲政府之间在关键地区进行着激烈的拉锯战。

根据利比亚最近一些年的表现,如果利比亚国家发生骚乱,卡扎菲政权应该得到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支持,而事实却完全相反,这就需要对利比亚战争的原因进行认真地分析。

利比亚战争的爆发,既有外部因素的影响,又有内部因素推动。

一、外部因素
首先,突尼斯政局的动荡。

引发突尼斯政局动荡的导火索是2010年年底发生在其南部西迪布吉德的一名青年自焚身亡事件。

该青年名为穆罕默德·布瓦吉吉,由于失业而从事小贩职业,在工作期间由于不满城管的暴力执法而自焚身亡。

该事件引发了突尼斯举国上下的强烈
不满,各地都相继爆发了大规模的骚乱,甚至出现流血事件。

2011年1月14日,突尼斯总统本·阿里被迫放弃了23年的执政地位,协家人逃至沙特阿拉伯,这是此次中东地区政治大地震的“震源”。

其次,埃及政权的更迭。

穆巴拉克从1981年10月开始便任职埃及总统,一直到2011年2月。

穆巴拉克之所以可以执政这么多年,不可否认其对埃及的贡献曾得到国内民众的大力支持。

但从2011年1月25日开始,埃及爆发了大规模的示威游行要求穆巴拉克下台。

埃及各地大量民众与政府之间发生了数次大规模冲突,穆巴拉克极力镇压民众示威游行活动,但终因各种原因,于2011年2月11日,宣布辞去埃及总统职位,协家人至沙姆沙伊赫。

在突尼斯、埃及的政治动乱中,两国政府均被反对者推翻,这无疑给其他中东国家的反政府人士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中东政治大地震也开始以突尼斯、埃及为中心,逐步向外围扩展,波及至叙利亚、也门、巴林等大多数阿拉伯国家。

利比亚也出现了大范围的反政府示威游行,引发了卡扎菲政权与反政府武装之间的争斗。

有的学者用两个“第三次浪潮”来概括这场阿拉伯“大地震”:这是新一轮经济危机的第三次浪潮——第一次浪潮始于金融泡沫诱发的美国经济危机,跨越大西洋登陆欧洲衍生为主权债务危机,接着又南下地中海殃及彼岸的北非西亚。

这也是新一轮地缘政治变革的“第三次浪潮”——第一次浪潮是上个世纪90年代初的苏东剧变,其余震在数年前曾引发独联体和中亚国家的“颜色革命”,今年继续向西耸动阿拉伯板块隆起碎裂。

利比亚(全名大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位于地中海南
岸,非洲的北部地区。

东西部分别与埃及、阿尔及利亚接壤,西北与突尼斯相邻,南部有尼日尔、乍得以及苏丹,地缘政治十分重要。

利比亚自身也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

有数据显示,2008年年底,利比亚的石油探明储量有44300百万桶,约占全球石油探明储量的3.3%,利比亚的石油日产量为165.2万桶/天,约占2009年全世界石油总产量的2.1%。

利比亚石油主要销往的国家有欧洲、俄罗斯等。

因此,利比亚地区的稳定对于各国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法国是此次利比亚战争的领头羊。

首先,法国在利比亚拥有重要的地缘政治利益和石油利益。

从历史上来看,地中海东岸的一些国家原来就是法国的势力范围,特别是利比亚,它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如果能够使利比亚局势发生逆转,今后成立一个亲西方政府,那么法国将会获得更多的石油及其它方面的利益。

截止到2010年10月,法国在利比亚投资能源领域的公司已经有32家,其在利比亚有着数十亿美元的投资。

利比亚的动荡也将严重影响法国石油公司的利益。

其次,法国首先发动利比亚战争还考虑到其外交声誉。

在先前的突尼斯以及埃及政治地震中,萨科齐判断失误,积极支持突尼斯前总统本·阿里以及埃及前总统穆巴拉克,遭到了各方的猛烈抨击,法国前外长甚至因突尼斯问题而被迫辞职。

最后,法国想要扩大其影响力。

法国在2007年曾提出要建立“地中海联盟”,遭到了利比亚的强烈反对,且利比亚是唯一一个反对该联盟的国家,致使“地中海联盟”停滞不前,严重影响了法国在地中海地区的影响力。

因此法国希望借此次军事打击为联盟的建立扫除障碍,同时也可以从欧盟内部牵制不愿参与此次
对利军事行动的德国,扩大法国在欧盟中的影响力。

此外,一直以来,法国都跟在美国的身边扮演着小角色,萨科齐今日的出头,恰恰向其国民以及世界展示了萨科齐的英姿,这也为其参加2012年的总统选举描上浓重的一笔。

法国将在明年举行总统选举,而目前他的支持率只有19℅,萨科齐希望通过利比亚战争,再扬“强大法国”的国威,凝聚国民的支持。

美国在此次战争甘愿站在法国的后面,一方面是美国在利比亚的利益远远小于法国。

利比亚的石油主要供应欧洲以及俄罗斯,美国在该地区并没有拥有太大的石油利益。

另一方面,美国又经常以“国际人权卫士”自居,尽管近几年美国和利比亚关系有所缓和,但美国对卡扎菲怨恨并没有消除,刚好利用利比亚内战的机会,高举“人道主义干预”的大旗,为日后直接推翻卡扎菲政权做铺垫。

正如美国方面所称,之所以要出兵利比亚主要是因为卡扎菲发动“大屠杀”,将不可避免地产生大量的难民问题,进而影响利比亚周边地区,尤其是正处在政权更迭的突尼斯以及埃及的安全。

从英国的角度看,积极参与军事打击利比亚,有助于为执政的保守党挣得外交分。

与法、英的高调姿态相比,意大利更愿意“悄悄地做”,因为这样能降低“未来的风险”。

阿拉伯国家出于缓和自己国内形势的需要,呼吁在利比亚建立禁飞区是促成联合国安理会授权西方进行军事干预的一个重要因素。

尽管阿盟秘书长穆萨因西方空袭造成的平民的伤亡表示谴责,但是在西方国家的压力下,阿盟立场总在左右摇摆中,一会儿暂停利比亚的某些会
员国本应享有的权益,一会儿又对禁飞区表示“后悔”。

阿盟内部分裂已很明显,一方面亲欧美的国家如卡塔尔、阿联酋、约旦和沙特阿拉伯支持对利比亚空袭,另一方面阿尔及利亚、叙利亚、苏丹和也门等明确表态反对西方诸国对利比亚进行军事打击。

如今阿拉伯各个国家不断动荡的局势,不同成员国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各有对策,给西方国家插手阿拉伯内部事务以机会。

二、内部因素
正如国内有学者对中东大地震原因的分析一样:危机源自内力;诉求始于民生而非民主;结症在于整个社会系统需要改版升级而非简单修补。

有资料显示,尽管卡扎菲利用其国家的石油资源使得利比亚成功地脱离了贫困,成为非洲最富裕的国家,但是卡扎菲政权也面临着严重的质疑。

这一问题主要体现在各国的高失业率方面。

美国方面称中东和北非反政府示威中最主要的势力是20-30岁的年轻人,他们凭借着先进的科学技术迅速传播信息,积极推进政治以及社会改革。

由于宗教信仰的不同,穆斯林人口增长速度非常快。

有资料显示,目前穆斯林人口占全世界的24%,大约有16.5亿人。

穆斯林人口的不断增加,导致了青年的大量出现,进而产生大量的失业问题。

有数据显示,2010年中东地区15岁至24岁的青少年失业率高达23%。

埃及的失业率高达30%,其中绝大多数是青年。

巴林的失业青年达20%,也门的整体失业率为30%,而叙利亚整体的失业率也已达30%。


比亚主要依靠石油出口来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其经济发展严重依赖石油资源,经济结构单一,致使失业率非常高,且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民众实际收入却很低。

利比亚的高失业率使得民众对卡扎菲政权越来越不满意。

长期独揽大权使阿拉伯国家深陷老人政治的死水与泥潭。

老人政治的恶果不仅在于长期盘踞权力的金字塔尖,还在于大搞一言堂、独角戏,家长作风十分严重。

这种依附于个人权威的制度也使阿拉伯国家的政治生态严重单一化、脆弱化,政权内部、政党内部均不能实现有序更替和新陈代谢,外部更缺乏有效监督与制衡,或将公平竞争、轮替上岗机制虚化为摆设和陪衬。

权力的高度集中和缺少监督必然导致高度的腐败。

在这方面利比亚也不例外。

1969年卡扎菲领导自由军官组织,推翻了伊德里斯王朝,并建立了阿拉伯利比亚共和国,至今其执政已40多年。

卡扎菲隶属的卡扎法部落在1969年以前仅仅是一个依附于其他大部落的小部落,而在卡扎菲发动政变后,卡扎菲部落开始迅速发展起来,在卡扎菲政府中,所有的政府要职以及部队、警察和情报等安全部门的重要位置都由卡扎法部落以及与其部落结盟的其他部落成员所把持。

尽管目前利比亚是非洲最富裕的国家,但是却也是全世界贪污腐败问题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有资料显示,卡扎菲本人拥有许多别墅,其家族在使用金钱时许多时候大都列入国家的名目,其子女利用权力也大量涉足石油、燃气、酒店、媒体、流通、通信、社会基础设施产业等,从而赚取了大量金钱等。

卡扎菲政府执政这么些年了,其家人获得了利比亚国家巨大的财富,其他政府官员也大同小异。

国内贫困的民众面对着如此腐败的政府,也将会对卡扎菲政府持反对态度。

国内反对派积极利用卡扎菲统治的严重错误,积极发动群众,致使双方冲突持续不断。

同突尼斯、埃及一样,由于高失业率以及政府的腐败,卡扎菲政权面临着反政府武装的强烈反对,引发了利比亚国家内部的严重骚乱,而外国势力的介入,则使得原本是国内问题的利比亚骚乱朝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利比亚局势更加复杂和动荡。

参考文献:
[1]张哲.卡扎菲:“我的朋友萨科齐疯了”[N].南方周末,2011-03-24(B12).
[2]刘卓.带头打利比亚,法国能否达到目的[N].新华每日电讯,2011-03-22(5).
[3]郑若麟.法国对利比亚实施军事行动[N].文汇报,2011-03-2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