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唯心史观的批判
浅谈《德意志意识形态》里面的唯物史观
浅谈《德意志意识形态》里面的唯物史观《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德国哲学家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撰写的一部重要著作,其中所阐述的唯物史观是其思想体系的核心之一。
唯物史观认为历史是由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和物质生活方式的变化所引发的社会变革所构成的。
这一观点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整体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了传统的哲学观念,指出它们存在着一种偏颇的唯心主义倾向。
唯心主义者认为人类历史是由思想和意识决定的,而忽略了生产力的发展对社会变革的决定性作用。
马克思和恩格斯则认为,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是社会的基础,决定了社会的生产关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发展。
唯物史观认为历史上的社会形态都具有一定的物质基础,而这种物质基础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变革而不断演变。
例如,原始社会的生产方式是靠采集、狩猎和渔捞等简单的方式来维持生活,生产力较低,因此其社会形态也是原始的、简单的。
当人类开始采用农耕生产的方式时,生产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人们可以生产出更多的物质财富,从而导致了对土地、劳动力等资源的争夺,进而使得阶级的出现成为可能。
在这种基础上,创造出私有制,社会出现了剥削和被剥削的阶级之间的矛盾。
直到资本主义的出现,使得生产关系更加复杂化,生产力得到了更大的提高,商品交换的普遍和资本的积累进一步加剧了阶级矛盾。
这种矛盾的激化,最终推动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发生,引导人类向更为美好的共产主义前进。
唯物史观的核心思想就是历史是由人们的物质生活、生产方式、经济制度等基础决定的,这种基础通过不断发展变革又将产生新的超越原有的基础的生产方式、经济制度、社会形态等等。
总之,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之一,它明确指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物质生产力的发展,这种发展又引导着对社会经济制度、文化意识形态和道德规范等方面不断的反思和变革。
正确认识和运用唯物史观,可以有效地指导实践工作,推进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书笔记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书笔记《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撰写的一部重要著作,它对于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意识形态的本质以及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和恩格斯首先批判了当时流行的唯心主义历史观。
他们指出,以往的哲学家们往往从某种抽象的观念或精神出发来解释历史,而忽视了物质生产活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
这种唯心主义的历史观无法真正揭示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也不能正确理解人类社会的本质。
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必须进行物质生产活动。
在生产过程中,人们不仅与自然界发生关系,还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关系。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了社会关系的性质和发展阶段。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进步,社会关系也会发生相应的变革。
他们还深入探讨了分工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分工的出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阶级的分化和对立。
在私有制的条件下,分工使得一部分人占有生产资料,而另一部分人则被迫出卖劳动力,从而产生了剥削和压迫。
关于意识形态,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它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但并不是对社会存在的直接、真实的反映。
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往往会掩盖社会的真实矛盾和阶级对立,为其统治地位进行辩护。
例如,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宣扬自由、平等、博爱等观念,但实际上却通过剥削工人阶级来获取利润。
在书中,马克思和恩格斯还对共产主义进行了展望。
他们认为,共产主义不是一种空想,而是建立在对社会发展规律深刻认识的基础上。
共产主义社会将实现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消除私有制和阶级对立,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人们将不再受到异化劳动的束缚,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创造力。
阅读《德意志意识形态》让我深刻认识到,要正确理解社会现象和历史发展,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我们不能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而要深入分析社会的经济基础和物质生产方式。
唯物史观论文德意志意识形态论文:《德意志意识形态》唯物史观探析
唯物史观论文德意志意识形态论文:《德意志意识形态》唯物史观探析【摘要】马克思、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次对历史唯物主义做了系统的阐述,完成了对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和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的批判,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的一次重大飞跃。
本文将对其唯物史观含义进行分析,同时对照波普尔对其“历史决定论”的批判进行反思。
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及方法论,应该充分继承其批判的精神,不仅批判那些不合理的现象和观点,自身观点本身也是值得批判的,因为没有人可以保证自己的观点完全正确,这样我们才不会丧失自我反省的能力,才不会掉入教条主义的窠臼。
【关键词】唯物史观《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波普尔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5年至1846年共同撰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无疑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
正是在这部著作里,马克思第一次对历史唯物主义做了系统的阐述,完成了对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和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的批判,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的一次重大飞跃。
1835年-1845年10年间,德国在思想领域中“经历了一次空前的变革”,即黑格尔哲学体系的解体过程。
这次变革的特点是范围广、作用大、变化快,同时也造成了思想混乱。
为了正确评价黑格尔哲学,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之间的关系,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分析和批判青年黑格尔派和费尔巴哈哲学中的各种各样的唯心史观的基础上在哲学史上第一次全面地阐述了与之相对应的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
一、唯物史观的基本内涵1.历史是关于现实的人的历史这里涉及到一个历史主体的问题,在马克思、恩格斯以前,不同的学派有不同的见解,如,对于这个主体,黑格尔认为是“绝对精神”的合乎逻辑的发展;施蒂纳的回答是作为“唯一者”的“我”的创造活动;施特劳斯归结为某种神秘的“实体”的作用;费尔巴哈认为作为超社会、超历史的抽象一般的人,这种人“除了爱与友情,而且是理想化了的爱与友情以外,他不知道‘人与人之间’还有什么其他的‘人的关系’。
简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唯物史观及其当代价值
216现代交际·2018年12期作者简介:李国玲,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6级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探讨和传播过程中,《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的地位和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它论证了唯物史观理论的可行性和借鉴价值,区别于青年黑格尔派的思辨哲学错误观点,并领会到追求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艰难历程和美好前景,这对马克思主义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唯物史观的诞生具有标志性的价值。
一、《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唯物史观的前提(一)唯物史观的前提是“现实的个人”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明确提出“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不是任意提出的,不是教条,而是一些只有在想象中才能撇开的现实前提。
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①,这阐明了“现实的个人”就是唯物史观的前提,“现实的个人”是与物质生产和交往实践相联系的,并非指单纯的、单一的个人,这与费尔巴哈强调的“类”以及施蒂纳回答的“唯一者”等唯心主义者的观点有本质区别。
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青年黑格尔派对社会历史的错误理解中指出,物质条件的生产发展决定着人的目的性的发展方向,物质资料的生产是最基本的条件,这说明了人与动物之间存在着根本性的不同主要是因为物质资料的生产起作用。
“物质资料的生产,即构成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确证着人的本质,又决定着人们之间的交往形式。
”②人不受自己主观意识的任意干涉与干扰,总是以物质生产和交往活动为制约条件,离开了物质生产和交往活动,我们这些现实中的个人将无法生存和发展,因此不能割裂个人与物质的关系,现实的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是以物质为条件的,现实的人同时也影响着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
所以,现实的个人是历史的、具体的,不同的个人就会有不同的活动方式、生活方式,不同的活动方式、生活方式也会产生不同的个人。
(二)关于人的解放问题青年黑格尔派认为人完全处于意识的统治之下,受到意识压迫,这也只能说是青年黑格尔派把“人”理解成为抽象化概念化的人,这是不会推动人的解放的。
德意志意识形态
论《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理论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启示伍胤鸿摘要:《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对德国古典哲学的彻底清算以及建立唯物主义史观的标志性著作。
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对青年黑格尔学派的唯心主义和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做了深刻的批判,同时也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今天我们再去研读这部著作,从马克思、恩格斯所阐述的人的解放思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和意识形态理论中产生一些启示,这些启示对我们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人的解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意识形态理论;启示作为唯物史观建立的标志,《德意志意识形态》对于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而言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这部著作在对德国古典哲学进行彻底的清算的同时也建立了科学的唯物史观。
当代中国社会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引领的。
从经典文本中寻找对当代社会建设有启发性的理论是很重要的。
一、《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写作背景以及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形成标志1.《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写作背景《德意志意识形态》写作时期大约在1845年9月到1846年5月期间。
1845年春马克思恩格斯在布鲁塞尔会面时就商定:“我们决定共同钻研我们的见解与德国哲学思想体系的见解之间的对立,实际上是把我们的哲学信仰清算一下。
这个心愿是以批判黑格尔以后的哲学的形式来实现的。
”[1]这本经典著作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共同创作《神圣家族》之后的另一篇巨著。
因为各种原因《德意志意识形态》没法在马克思恩格斯生前发表,后世的译本存在与原文意思不符的现象,但是这不影响人们对重要理论的理解。
通过这部著作马克思恩格斯想去建立并深化他们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并且利用这样一个科学的世界观来完成对德国思辨哲学的批判。
2.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形成标志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观经历过两次重要的转变,从唯心主义和革命民主主义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过渡,再向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共产主义转变。
而《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成书正是这两次转变大致完成标志。
浅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唯物史观
浅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唯物史观《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唯物史观基本形成的标志。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深化、发挥了《提纲》的基本思想,进一步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费尔巴哈哲学和德国“真正的社会主义”,确立了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革命。
第一,阐明了唯物史观考察历史的出发点。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从科学的实践观点出发,论述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提出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这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命题的最初表述,从而划清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原则界限。
第二,考察了分工及其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第三,揭示了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的辩证关系及其矛盾运动。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们只要进行生产活动,立即就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表现为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为一定的生产力;另一方面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现为交往形式。
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的辩证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生产力决定交往形式的性质和状况。
另一方面,交往形式对生产力有能动的反作用。
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的辩证关系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辩证法,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遵循的最基本的规律。
第四,分析了市民社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及其矛盾运动。
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对生产方式的分析,阐述了生产力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以及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的辩证运动,从而得出了社会历史是自然历史过程的结论。
但要完整地说明社会历史的发展,说明社会形态的更替和演变,还必须对政治、法律制度等政治上层建筑以及社会意识形态等观念上层建筑与生产方式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进行分析。
马克思和恩格斯进一步研究了社会结构和政治结构与社会生产的关系,从而阐明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原理:社会的交往形式,一方面,对生产而言是生产力借以运动的形式,另一方面,它在历史上的一切时代都构成国家及任何其他的观念上层建筑的基础。
论《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唯心史观的批判
论《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唯心史观的批判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贯穿着一条反映人民群众历史命运的红线。
马克思和恩格斯正是通过这根红线的联系,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特征和资产阶级政权的产生、发展及其灭亡的客观规律。
这就是历史规律,而不是神灵赐予或上帝创造的“历史规律”,它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性质。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第一次关于德国古典哲学的理论概括和总结。
马克思的这一重要的史学著作,是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继承,并且更加丰富、系统化了,体现了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一、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是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真正解读。
1、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可是如果我们只把《德意志意识形态》看成是马克思唯心主义哲学思想和观点的论证,那么我们就无法领悟其精髓。
实际上,《德意志意识形态》从头至尾都在宣扬的是历史决定论和唯物主义观点,认为德国哲学史是由政治决定的,也就是说:它是为德国现实政治服务的。
然而,这个决定是有条件的,即所谓的经济基础。
那么究竟什么是经济基础呢?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列宁早已指出,经济基础是“指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并决定人们在其中进行的一切生活、生产活动的关系”。
换言之,所谓经济基础就是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是人们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它包括三个要素:一是劳动者的劳动能力;二是劳动工具;三是劳动对象。
《德意志意识形态》表明了马克思的哲学观,即坚持认为自然科学和哲学的每一步都应当归结到生产力的发展上去。
实践不仅是生产力发展的决定力量,同时又是检验生产力发展的唯一标准。
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观点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同时社会意识也决定社会存在。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而辩证的否定就是这种规律在历史观中的体现。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列宁讲道:“在这里,黑格尔关于‘内容即形式’的思想,不过是他对辩证法的唯物主义一般理论所做的微不足道的贡献,而恰好正是这些地方,才使黑格尔的哲学具有了强烈的唯物主义倾向。
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共产主义思想和理论的历史审视
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共产主义思想和理论的历史审视浅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德意志意识形态》主要涉及一些历史观方面的基本问题,对社会历史的发展的基本动力以及历史创造者是谁,对社会理想、信仰方面的问题等进行了探讨。
书中的思想,对共产党人进行唯物历史观的教育有着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从1845年秋到1846年5月,马克思和恩格斯一起编写了《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著作,这部著作包括两卷,在该书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是第1卷的第1章。
马克思、恩格斯对费尔巴哈、鲍威尔、施蒂纳的唯心主义历史观进行了批判下,并对以往主流哲学进行了梳理,比较详细地阐述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共产主义实现的历史必然性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如今,我们在全党进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时,应积极使用吸收重要思想。
一、《德意志意识形态》:唯物史观创立的标志性著作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唯物史观、剩余价值理论是两大重要的基石,马克思、恩格斯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及当代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而唯物史观的确立作为其哲学的基础,使社会主义走得越来越科学。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确立了唯物史观这一新世界观,其实,早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之前,这一思想已初步形成,即《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
马克思在1844年5月底6月初到8月,编写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指出,人的实践、创造的对象是世界,他最终把唯物主义原则与历史原则结合在一起,充分阐述了私有财产与异化劳动的更深层次的关系,并把私有财产的普遍本质、工人在此状态下的生存困境及其阶级特征揭示出来,甚至对无产阶级在历史中的作用进行了论证。
马克思认为:“在实践的、现实的世界中,自我异化只有通过对他人的实践的、现实的关系才能表现出来。
德意志意识形态
2、人类历史的矛盾 运动
•(1)、分工发展与社会
矛盾 •A、分工发展引起生产力、 社会状况、意识之间的矛 盾
•B、分工造成个人利益与群体
利益、公共利益的矛盾 •C、分工产生了国家,国家表 面上维护社会利益,实际上维 护统治阶级利益 •D、分工存在着,人与社会的 “对立”就存在着
(2)、消灭异化的前提、途 径 • 异化:黑格尔、费尔巴哈的术语,
费尔巴哈—抽象的人
• “费尔巴哈从来没有看到真实存在着的、活动的人,
而是停留在抽象的‘人上’,并且仅仅限于在感 性范围内承认‘现实的、单独的、肉体的人’, 也就是说,除了爱与友清,而且是理想化了的爱 与友情以外,他不知道‘人与人之间’还有什么 其他的‘人的关系” “ 当费尔巴哈是一个唯物主义者的时候,历史在他 的视野之外;当他去探讨历史的时候,他不是一 个唯物主义者。 ”
费尔巴哈—抽象的人
• “ 费尔巴哈对感性世界的 ‘ 理解 ’ 一方面仅仅
局限于对这一世界的单纯的直观,另一方面仅仅 局限于单纯的感觉。” “ 他没有看到,他周围的感性世界决不是某种开天 辟地以来就直接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 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 代代活动的结果,其中每一代都立足于前一代所 达到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前一代的工业和交往, 并随着需要的改变而改变它的社会秩序。 ”
•(1)、“市民社会”是
构成国家、观念的基础 •(2)、从“市民社会” 可以看到社会机体的物质 性、发展过程的规律性
•(3)、观念的变革在于现
实的变革 •(4)、社会变革根源于一 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群众 的觉悟
四、社会意识产生、 发展的规律性
•1、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是占
统治地位物质关系的反映
德意志意识形态摘抄笔记
德意志意识形态摘抄笔记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作的一部重要著作,主要批判了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布鲁诺·鲍威尔和麦克斯·施蒂纳的唯心主义历史观,以及“真正的社会主义”的各式各样代表的哲学观点。
以下是德意志意识形态摘抄笔记。
1.唯物主义历史观: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来考察现实历史,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现实历史。
这种历史观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
2.唯心主义历史观:把观念、概念、自我意识看作是世界的基础,忽视物质生产和社会实践的作用。
3.对费尔巴哈的批判: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由于不了解真正的实践活动且缺少历史的视野,导致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4.对布鲁诺·鲍威尔的批判:布鲁诺·鲍威尔的唯心史观认为观念、概念、自我意识决定世界,这种观点被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是错误的。
5.对麦克斯·施蒂纳的批判:麦克斯·施蒂纳的哲学观点强调个人的自我实现,但忽视了社会实践和物质生产对个人发展的影响。
6.对“真正的社会主义”的批判:真正的社会主义”由于把德意志意识形态与法国社会主义进行了嫁接,以对普遍的爱的宣扬取代了对工人阶级革命。
通过以上摘抄笔记,我们可以了解到《德意志意识形态》主要批判了德国哲学家和社会主义代表人物的唯心主义历史观,强调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重要性,以及物质生产和社会实践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唯物史观的思考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唯物史观思想摘要:《德意志意识形态》作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诞生的标志性著作,它全面系统的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彻底批判了以往一切错误的唯心史观。
本文通过对唯物史观前提的阐述,对其中的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对关系的论述,分析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史观思想,和唯物史观的当代价值。
关键词:德意志意识形态、唯物史观、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生产力、生产关系历史唯物主义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他们称它为“唯物主义历史理论”或“唯物主义历史观”。
“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5-1846年合作撰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这部著作比较系统全面的阐述了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对德国当时流行的以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为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青年黑格尔派以及各式各样先知所代表的德国社会主义进行批判,清算了从前的哲学信仰,彻底批判了以往一切错误的唯心史观。
”1一、马恩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唯物史观的阐述针对唯物史观,《德意志意识形态》作了如下几个方面的阐述:第一,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定义。
马恩通过阐明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对立,并对唯物史观的前提、实质和结论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从而得出了:“这种历史观就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资生产出发阐述现实的生产过程,把同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方式即各种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从市民社会作为国家的活动描述市民社会,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阐明意识的所有不同理论的产物和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而且要追溯到它们产生的过程······这种历史观同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形成。
浅谈《德意志意识形态》里面的唯物史观
浅谈《德意志意识形态》里面的唯物史观1. 引言1.1 背景介绍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德国哲学家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编写的著作,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
这部著作的核心思想之一就是唯物史观,它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历史和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19世纪中叶,欧洲正经历着巨大的社会变革和政治动荡。
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工业革命的推动,使得社会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劳工阶级的斗争也变得越来越激烈。
在这一时期,马克思和恩格斯开始了他们的合作,致力于探讨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解决人类解放问题的道路。
唯物史观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观点之一,强调历史的发展是由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生产关系决定的。
它认为,社会的变革和发展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所导致的,人们的意识和观念是在物质生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唯物史观被运用到对德国历史和文化的批判性分析中,揭示了德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历史趋势。
它为之后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影响起到了重要作用。
1.2 作者简介《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的作者是马克思和恩格斯。
卡尔·马克思(1818-1883年)是德国哲学家、政治经济学家、社会科学家和革命家,被誉为现代社会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最著名著作是《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1820-1895年)是德国哲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科学家,和马克思一起成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他的著作《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等也对现代社会学和历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的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一部政治哲学著作,其中涵盖了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资本主义批判等重要内容。
他们通过对历史、社会、经济的分析和批判,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对未来社会的构想也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对后世的社会科学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等领域。
浅谈《德意志意识形态》里面的唯物史观
浅谈《德意志意识形态》里面的唯物史观1. 引言1.1 概述《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德国著名哲学家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创作的一部重要著作,其中包含了许多关于社会、历史和思想等方面的重要理论。
唯物史观作为这部著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本文将围绕《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唯物史观展开讨论,探究其提出的原因、内容、意义,以及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等方面,从而深入探讨唯物史观在现实中的重要性和启示意义。
通过对《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唯物史观的深入解读,可以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认识到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更好地指导实践和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
2. 正文2.1 唯物史观的提出唯物史观的提出是在19世纪的德国,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
他们认为,人类的思想史可以归结为物质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历史发展。
唯物史观的出发点是要通过对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关系的分析,揭示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揭示社会发展的方向。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详细阐述了唯物史观的起源和基本原理。
他们指出,人类的思想和意识是由物质生活和社会实践决定的,而不是相反。
他们强调,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变革的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
唯物史观的提出对于当时的社会理论具有革命性的意义。
它打破了传统的唯心主义观念,改变了人们对社会发展的认识方式,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
唯物史观的提出不仅具有理论意义,更重要的是为后来的社会主义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
唯物史观的提出,引领了一场认识论和社会理论的变革,对现代世界观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2 唯物史观的内容唯物史观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唯物史观认为世界的发展是有规律的,有其客观规律性和必然性。
它强调物质决定意识,认为人类的思想、观念等都是由物质生产和社会关系所决定的。
唯物史观强调历史的特殊性和历史发展的相对独特性,反对简单地把历史归结为某种永恒不变的规律。
读《德意志的意识形态》有感
读《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有感通过十四、十五周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第一卷第一章的阅读,让我对于唯物史观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首先此文集是对马、恩对费尔巴哈唯心史观的思想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分析了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对立。
主要论述“A,一般意识形态,德意志意识形态”这个问题在反驳了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是表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
主要内容为论述了物质资料生产在社会生活中的决定作用;阐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论述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揭示了阶级、国家、革命的实质;论述了共产主义革命的必然性,提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思想;论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概念。
然而我对于文集中提出的“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的这一点印象十分深刻。
马克思说德国哲学从天国降到人间,和它完全相反,这里我们是从人间升到天国。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定的活动方式,是他们表现自己生命的一定方式。
一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命,他们自己就是怎样。
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
因而,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有不同的分工,然而就是不同的分工的形式决定了生产的物质条件,也决定了不同制度下的人的生产方式,和表现生命的形式。
第一种所有制形式是部落所有制。
这种所有制与生产的不发达阶段相适应,当时人们靠狞猎、捕鱼、畜牧,或者最多靠耕作为生。
因而,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
社会结构只限于家庭的扩大:父权制的部落首领,他们管辖的部落成员,最后是奴隶。
第二种所有制形式是古典古代的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
这种所有制首先是由于几个部落通过契约或征服联合为一个城市而产生的。
在这种所有制下仍然保存着奴隶制。
公民和奴隶之间的阶级关系已经充分发展。
公民仅仅共同拥有支配自己那些做工的奴隶的权力。
解读《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
解读《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吴雅丽深圳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广东深圳518060摘要:《德意志意识形态》作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诞生的标志性著作。
它在批判青年黑格尔派和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以及德国古典传统思辨哲学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彻底批判以往一切错误的唯心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由前提、规律及结论三部分组成,即现实的人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以及共产主义实现的历史必然性。
本文对此问题作了深入的分析和探究。
关键词:德意志意识形态历史唯物主义共产主义《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下简称为《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5-1846年合作撰写的,这部著作比较系统全面地阐述了马、恩所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对德国当时流行的以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为代表的各式各样唯心史观的思想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划清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界限,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重要标志,点低估了唯物史观的基础。
而《形态》中的第一卷,集中对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为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进行批判,其中的第一章是全书的主要部分,因为它集中体现了马、恩批判德国思辨唯心主义和费尔巴哈唯心史观的恩问主要观点。
本文就这一部分,以分析马、恩对青年黑格尔派和费尔巴哈的理论的批判为出发点,对《形态》中的唯物史观进行粗浅的探讨。
一、对德国传统思辨哲学的批判总结马恩指出“德国的批判,甚至它最近所作的种种努力,都没有离开过哲学的基地。
这个批判虽然没有研究过自己的一般哲学前提,但是它谈到的全部问题终究是在一定的哲学体系即黑格尔体系的基地上产生的。
不仅是它的回答,而且连它所提出的问题本身,都包含着神秘主义。
”这段话表明,在马恩之前对德国传统哲学的批判运动实质上只是抓住黑格尔体系的某一方面来反对另一个方面,用一种解释来代替另一种解释而已,并且始终局限于对宗教观念的批判,对现实世界没有丝毫的触动。
读《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后感
读《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后感读《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后感对于每一个具有一定哲学素养的人们来说,关于这本《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书定将有所耳闻吧!这部著作是马克思主义创立时期马克思和恩格斯合写的,第一次系统地叙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根据唯物史观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共产主义的重要性的观点。
全书共分为两卷:第一卷的主要内容是批判费尔巴哈和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史观;第二卷的主要内容是批判当时德国的“真正社会主义”。
《费尔巴哈》是这部著作第一卷的第一章。
它概括了全书的基本观点,是整部著作的导论。
而现在我将告诉大家我读《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后感首先我想谈谈我对《德意志意识形态》产生的原因的个人理解。
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作《德意志意识形态》是有一定的历史条件的。
在那时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进入一个十分黑暗的时期,在大批邪恶大资本家的疯狂压迫下,大量无产阶级运动的开始兴起,资本家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由此爆发了大规模的革命和冲突。
马克思和恩格斯积极进行革命实践和总结革命经验之下产生的一项重要成果。
《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主要是批判费尔巴哈和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史观,并通过大量的论证得出了本章的主要观点——唯物史观并真正做了经典的表述。
马克思紧紧地围绕着“实践”这个中心,强调实践的决定性作用。
而费尔巴哈由于不理解实践的概念和意义,因此他的人本主义唯物主义思想是直观的、非实践的,这导致他在社会历史领域无法摆脱唯心论的巢臼,得出一些背离客观事实和真理的结论。
马克思正是对费尔巴哈进行了扬弃,提出了旧唯物主义是没有把事物、现实等当作感性活动当作实践;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是一个实践的问题;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是一致的,都是实践;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从而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了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经济基础及社会革命、人民群众等唯物史观的基本范畴。
浅谈《德意志意识形态》里面的唯物史观
浅谈《德意志意识形态》里面的唯物史观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于1845年至1846年间写成的一部著作,它分析了德国
当时的政治、文化和哲学形态,并且阐明了他的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认为,物质条件是决定意识形态的根本因素,意识形态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上
的思想和观念的总和。
这种观点与早期哲学观念的唯心主义不同,后者认为意识形态是独
立于物质世界的存在。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之一,它的重要性在于它揭示了人类
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探究了德国人的思想状态,发现他们的观念和信仰
都受到了德国在生产方式上的落后和特殊性的影响。
他指出,在德国,社会经济制度的落
后导致了意识形态上的保守主义和迂腐,这种意识形态的反倒又对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阻
碍作用。
因此,马克思呼吁德国人必须放弃保守主义思想,推进现代化生产方式的发展,
以实现社会的进步和自由。
唯物史观在马克思主义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揭示了在
阶级斗争中的地位,也为人们理解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思路。
在现代社会,唯物史观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启示作用,它鼓励人们追求自由、平等和幸福,并为实现人
类社会进步提供了思路和指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唯心史观的批判《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哲学家卡尔马克思历史发展观的重要论述,它对唯心史观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重点分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唯心史观的批判,并认为,唯心史观存在着一定的缺陷,这使得马克思的历史发展观更加具有可信度。
唯心史观是以人的意识为中心的历史观点,它认为历史的发展完全由人的思想活动和意识构成,并且唯心史观否定世界历史的物质基础,强调人的意识、思想和价值观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马克思提出的历史发展观强调历史发展的物质基础,他认为历史发展的本质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经济活动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而人的意识只是一种“次要地位”。
这就是《德意志
意识形态》中对唯心史观的批判,在马克思看来,唯心史观忽视了历史发展的物质基础,以及历史发展的动力在于人的生产活动以及社会经济关系,而不是人的意识。
唯心史观有着一定的缺陷,它忽视了历史发展的物质基础,盲目地把历史发展归咎于人的意识,并且忽视了历史发展中劳动的重要作用。
而马克思的历史发展观也存在着自己的问题,他强调了历史发展的物质基础,但却忽略了人的思想和意识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但总的来说,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唯心史观的批判是有理由的,它提出了一种更加完备的历史发展观,使得马克思的历史发展观更加具有可信度。
总之,《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唯心史观的批判,指出了唯心史
观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它强调了历史发展的物质基础,使得马克思的
历史发展观更加具有可信度。
因此,唯心史观仅仅只能从一定角度上解释历史发展,而不能准确解释历史发展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