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批判及其意义——《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意识形态批判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批判及其意义——《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意识形态批判思想

 

一、“从天上降到人间”是德意志意识形态虚假性的根源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对德意志意识形态虚假性及其虚假性产生的根源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提出了以市民社会为出发点、完整地理解意识形态产生及发展过程的认识基础和思维逻辑。

在《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反复指出,德国哲学是“从天上降到人间”,其意识形态的诞生遵循着从“天上”到“人间”的思维逻辑。通过检视1842~1845年德国思想领域的更替与喧嚣,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短时间内,整个德国哲学要么是从“现实的宗教和真正的神学”出发,要么是从“黑格尔的逻辑范畴”出发,迅速地以一种解释世界的观念代替另外一种观念,尽管热闹非凡,但无非都是把观念、思想和意识看作是统治现实世界的力量,并且这种意识形态变迁都发生在纯粹

的思想领域,终究不过是“源于精神的精神”罢了,马克思恩格斯因此称之为“虚假的观念体系”和“幻想的宗教呓语”。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无论是批判“虚假的观念体系”,还是探究意识形态的真实来源,都应当遵循一条“从人间到天国”的思考路径。即只有把“市民社会”和“现实的生活过程”作为出发点,才能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意识形态产生发展的过程及其实践意义。“这个市民社会是全部历史的真正发源地和舞台,可以看出过去那种轻视现实关系而局限于言过其实的重大政治历史事件的历史观何等荒谬。”[1]32“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阐述现实的生产过程,把同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从市民社会作为国家的活动描述市民社会,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阐明意识的所有各种不同理论的产物和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而且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这样当然也能够完整地描述事物(因而也能够描述事物的这些不同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1]36

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主张,必须把我们周围的感性世界理解为“历史的产物”,理解为“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必须“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从物质实践”出发来理解道德、宗教、形而上学和其他意识形态。换言之,

要完成对一定社会意识形态的准确理解和真正批判,就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理论和阶级的分

析方法。“事实上,通过分析来寻找宗教幻象的世俗核心,

比反过来从当时的现实生活关系中引出它的天国形式要容

易得多,后面这种方法是唯一的唯物主义方法,因而也是唯一科学的方法。”[2]

马克思恩格斯强调,历史唯物主义的意识形态批判就是要立足于现实的基础,意识形态的颠倒和虚假源于社会存在,因此对虚假的、颠倒的意识形态批判必然导致对于现实社会的批判。“意识的一切形式和产物不是可以通过精神的批判

来消灭的,不是可以通过把它们消融在…自我意识‟中或化为…怪影‟、…幽灵‟、…怪想‟等等来消灭的,而只有通过实际地推翻这一切唯心主义谬论所由产生的现实的社会关系,才能把它们消灭;历史的动力以及宗教、哲学和任何其他理论的动力是革命,而不是批判。”[1]36

二、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批判是消灭旧世界、发现新世界的重要理论支点 在《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一方面对“虚假的观念体系”———德意志意识形态进行了批判;另一方面,他们指出,意识形态还有一层含义,即指统治阶级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意识形态的根源在“人

间”而非“天国”,是直接的物质生产决定意识,而不是相反。“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这样。”[1]16既然意识形态与人们直接的“物质活动”和“物质交往”相联系,那么,它就不可避免地带有鲜明的阶级性。

在每一时代占统治地位的思想都是统治阶级的思想。这是因为:一方面,意识形态是现存物质力量、经济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另一方面,意识形态自身也是现存政治制度、统治关系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作为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意识形态,其实质就是“制度化的思想体系”,透过这种“制度化的思想体系”所蕴含的价值系统,意识形态发挥着使人们认同现存社会制度和经济关系的作用。同时,意识形态所具有的鲜明的阶级性表明,任何意识形态都体现着特定阶级的利益诉求。

与意识形态的阶级属性相关联,“意识形态”还包含革命阶级的意识。马克思恩格斯写道:“每一个企图取代旧统治阶级的新阶级,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得不把自己的利益说成

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就是说,这在观念上的表达就是: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把它们描绘成唯一合乎理性的、有普遍意义的思想。”[1]44在社会变革的初期,

任何想要占据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取得相应的地位,不仅要摧毁整个旧的社会形式和一切统治,更重要的是为了夺取政权,为此就不得不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普遍的利益。通过赋予本阶级的利益和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每一个领导革命的阶级将本阶级利益和思想转变为具有普遍性的利益和思想,并以此作为阐释革命任务以及动员团结群众的思想观念与口号,确保革命过程中的舆论基础和思想保障。

历史地看,阶级存在是思想存在的前提和载体,每一时代革命思想的存在都依赖于一定革命阶级的存在,而新的生产方式的产生又是革命阶级诞生的前提,因此,调整相应的社会关系使之与代表新的生产方式的阶级相适应,就成为任何革命意识形态的首要任务。在迄今为止的人类生产方式中,劳动者都是生产力的主体和基本力量,因而,任何形式的革命力图取得成功,都离不开社会大众的参与,而革命的意识形态的力量和作用就在于明确使命、动员群众、团结群众,唤起群众的历史主动性,自觉推动社会历史进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