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性建构理论及其当代意义
列宁对建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贡献及其当代价值
2020.05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是列宁运用唯物史观密切结合俄国工人运动的实践,首创和论述了“科学的意识形态”,并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的基础之上明晰地指出:马克思主义就是“科学的意识形态”。
列宁要求俄国布尔什维克党要用马克思主义来武装俄国工人阶级的头脑,同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作坚决而持久的斗争,领导俄国工人运动朝着社会主义目标前进。
列宁关于科学的意识形态思想,尤其是列宁提出要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灌输到工人运动中去的主张,是对建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作出了重大贡献,对于今天我们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坚强的精神支撑,具有重要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
一、列宁首创科学的意识形态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中的地位《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此为标志也表明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的基本成型。
这意味着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的形成有一个历史过程。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马克思恩格斯是不使用“意识形态”这个概念的,其中重要的原因是他们不屑使用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热衷的这个概念,虽然在马克思恩格斯1846年完稿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作了比他们此前的任何一部著作对意识形态问题都要多的论述,但是,马克思恩格斯重点还是批判当时在德国流行的唯心主义意识形态的主要观点,并未形成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
而几乎所有的学者在阐明和分析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时,都会提到他们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这段话:“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
如果在全部意识形态中,人们和他们的关系就像在照相机中一样是倒立成像的,那么这种现象也是从人们生活的历史过程中产生的,正如物体在列宁对建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贡献及其当代价值*■樊欣【提要】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列宁首创并全面阐述了“科学的意识形态”,列宁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指明了马克思主义就是“科学的意识形态”,论述了“科学的意识形态”思想的基本要义,首创并在实践中坚持灌输论等,从而对建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作出了重大贡献。
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当代价值
维范围下否定和批判历史和现实。 在马克思看来, 黑格尔哲学 根本 办 法 就 是彻 底消 灭 异化 劳 动 和私 有制 。
既 有 唯 心主 义 非批 判 的性 质 , 也包含 了辩 证 法 的 合 理 内核 , 但 第三 , 批 判 了资 产 阶 级经 济 学 家把 剩 余 价 值与 利 润 相 混
《 精神现 象学》中用预先的抽象思维、 共相 的尺度剥离了感性 闻, 这 是 由他 们 的 阶 级 立 场 决 定 的 。 马克 思 指 出 “ 工 资 是异 化
现 实 及 其历 史 , 使 它 们成 为在 抽 象概 念 之 中 的历史 , 也 就 是 说 劳 动 的直 接 结 果 , 而 异 化劳 动 是 私有 财 产 的直 接 原 因。 凶此 , 用 自己思 维 的尺 度来 衡 量 和 规 范现 实 的历史 , 进 而 在 这种 纯 思 随 着 一 方衰 亡 , 另 一方 也 必 然 衰 亡 。 ” 马 克思 认 为 解 决 问题 的
认 为 两人 都继 续 停 留在 黑 格尔 思辨 的范 围 内。 费 尔 巴哈把 感 性 和 地 租 那 种 特 殊 形 式 上 进 行 考 察 ” , 而 以前 的 经 济 学 家 , 如 同精 神对 立 起 来 , 使 唯 物 主义 重 新 登上 了历史 的 宝座 。 费 尔 巴 詹 姆 士 ・ 斯 杜 亚 是 从 流 通 领 域去 探 寻 剩 余 价 值 的来 源 的 ; 重 农 哈 把 形而 上学 的 绝 对 精神 归结 为 以 自然 为基 础 的现 实 的人 , 并 主义 者 把探 寻 的 方 向指 向了生 产 领域 , 认 为地 租 是 剩余 价值 的 以此 完成 了对宗 教 的批 判 。 然而 , 马克思 指 出, 由于费尔 巴 哈没 唯 一 的形式 ; 亚 当・ 斯密 却把 剩 余价 值和 利 润视 为 同一 个东西 , 有 把 人 的活 动 本 身理 解为 感 性 活 动 , 不 了解 “ 革命 的”、“ 实 践 并 把 剩余 价 值 的 概念 扩 大 到 社 会劳 动 的一 切 部 门; 大 ・ 李嘉 批 判 的”活 动 的意 义 , 因 此 ,“ 当费 尔 巴哈 是 一 个 唯 物 主 义 者 图与斯密一样混淆剩余价值和利润; 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社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及其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及其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指导意义[摘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是我们做好主流意识形态工作的理论基础。
我们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决反对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努力建设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主义社会意识形态方向。
[关键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对以往意识形态理论进行扬弃的智慧结晶,后经列宁、毛泽东等革命领袖的进一步深化与发展,不断地在理论上得到丰富和创新。
具体来说,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意识是人们物质生产活动的直接产物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
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
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
[1](P78-79)至于“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
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
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这样。
”[1](P72)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
所以,“道德、宗教、形而上学和其他意识形态,以及与它们相适应的意识形式便不再保留独立性的外观了。
它们没有历史,没有发展,而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
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1](P73)在《共产党宣言》中,他们再次指出:“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1](P252)“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
重新认识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意义
重新认识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意义蒋红廖小明摘要:马克思的思想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特征。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是揭示阶级本质的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思想。
立足当前,必须完整地理解包括意识形态理论在内的马克思的思想;必须以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意识形态属性以巩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为指导,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
关键词: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唯物史观指导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作者简介:蒋红,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廖小明,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云南师范大学副教授。
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上,意识形态长期被人们以“虚假”“空洞”“偏见”等“恶名”加以诋毁。
其原因莫过于“或是世界观、方法论的错误,或是阶级利益的局限,或是对科学的意识形态的错解和误读,或是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刻意诋毁等。
”①在德国古典哲学兴盛的时期,“‘意识形态’这个词在当时有一种约定俗成的特殊意义,主要用来表达颠倒了的虚假意识。
”②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揭示了以往意识形态概念的颠倒性,—661—①②王习胜、陈绪兆:《意识形态“恶名”追因与批判》,《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年第10期。
侯惠勤:《〈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理论贡献及其当代价值》,《高校理论战线》2006年第3期。
还原了意识形态的本来面目。
正如汉娜·阿伦特认为的那样:马克思的哲学本质上是一种政治哲学。
①这表明:马克思的思想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特征。
当代中国对马克思思想的研究,无论从深度还是广度都在不断推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但对马克思理论的意识形态特征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对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开掘和深化。
一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内涵及主要内容关于意识形态,最早可追溯到柏拉图《理想国》中“高贵谎言”的思想。
1797年法国哲学家特拉西明确提出“意识形态”概念,用以确定启蒙思想体系。
他认为“意识形态是一种负有使命的科学;它的目标在于为人类服务,甚至拯救人类,使人类摆脱偏见,而为理性的统治做好准备”②。
马克思主义对意识形态的批判
马克思主义对意识形态的批判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具有深远影响的思想体系,它对意识形态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分析。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意识形态是一种特殊的思想模式和观念体系,它通过对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操控,为统治阶级提供合法性和思想上的控制。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意识形态的定义、马克思主义对意识形态的批判以及意识形态的实际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历史背景19世纪末,欧洲正处于准备工业革命的时期,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当时的人们开始对旧有的制度和传统进行了质疑,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想和观念。
在这种背景下,马克思诞生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新的解释社会现象和制度的理论。
二、意识形态的定义意识形态是由一系列信仰、观念、价值和观点组成的思想体系,它通过对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引导,影响和塑造着社会的文化、政治和经济现象。
意识形态可以是宗教、哲学、道德、科学等各种形式的信仰和观念。
三、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形态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自身的统治地位而制定和传播的一种思想工具。
它掩盖了社会阶级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为统治阶级提供了一种合法性和思想上的控制手段。
首先,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
不同阶级的人们对于社会现象和制度会有不同的认识和观点,而意识形态往往是统治阶级的利益的集中体现。
通过传播特定的意识形态,统治阶级可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并对人们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
其次,马克思主义指出意识形态是虚幻和片面的。
它往往以一种扭曲的形式存在,模糊了现实的本质和阶级矛盾。
通过这种手段,统治阶级可以使被统治阶级接受并认同自己的统治地位,进而维护社会的稳定。
最后,马克思主义还指出意识形态的变化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在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革的时期,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也会随之发生改变。
通过改变意识形态,统治阶级可以适应社会的变化,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四、意识形态的实际应用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批判对于理解现实和社会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际应用中,意识形态的批判成为了改变社会阶级和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武器。
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批判及其意义——《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意识形态批判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批判及其意义——《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意识形态批判思想<P class="acontentlist"><B></B></P><P class="list1"><SPAN lang=EN-US><o:p> </o:p></SPAN></P>一、“从天上降到人间”是德意志意识形态虚假性的根源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对德意志意识形态虚假性及其虚假性产生的根源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提出了以市民社会为出发点、完整地理解意识形态产生及发展过程的认识基础和思维逻辑。
在《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反复指出,德国哲学是“从天上降到人间”,其意识形态的诞生遵循着从“天上”到“人间”的思维逻辑。
通过检视1842~1845年德国思想领域的更替与喧嚣,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短时间内,整个德国哲学要么是从“现实的宗教和真正的神学”出发,要么是从“黑格尔的逻辑范畴”出发,迅速地以一种解释世界的观念代替另外一种观念,尽管热闹非凡,但无非都是把观念、思想和意识看作是统治现实世界的力量,并且这种意识形态变迁都发生在纯粹的思想领域,终究不过是“源于精神的精神”罢了,马克思恩格斯因此称之为“虚假的观念体系”和“幻想的宗教呓语”。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无论是批判“虚假的观念体系”,还是探究意识形态的真实来源,都应当遵循一条“从人间到天国”的思考路径。
即只有把“市民社会”和“现实的生活过程”作为出发点,才能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意识形态产生发展的过程及其实践意义。
“这个市民社会是全部历史的真正发源地和舞台,可以看出过去那种轻视现实关系而局限于言过其实的重大政治历史事件的历史观何等荒谬。
”[1]32“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阐述现实的生产过程,把同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从市民社会作为国家的活动描述市民社会,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阐明意识的所有各种不同理论的产物和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而且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及其当代价值论文
那么,如何保证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 利开展呢?本文认为应该从这么几个方面着手:首先是结合时代发展要求,实现马克思
III
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创新发展;其次,要大力发展生产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充 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再次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关注最基本的民生问题; 第四,要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生 活需要;最后,我们要千方百计的加强意识形态建设,使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能够成 为人民群众自觉遵守的社会价值观念。
power and state.Marx-s put forward a new ideological thinking and created a new stage of social development,criticizing the German ideology and regarding the principle of historical
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理论是一种解剖和揭示意识形态本质的思想理论体系。
它旨在从唯物史观的角度,以批判性的眼光审视和分析不同社会中的意识形态,揭示其中所蕴含的阶级利益和权力机构的支配。
这一理论的研究在当代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判理论首先启示我们,意识形态并非无中生有的东西,而是特定社会条件下的产物。
它通过明确社会利益的驱动力,揭示了意识形态产生的根源和目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意识形态被统治阶级用来掩盖社会矛盾,控制和操纵人民,维护其自身的统治地位。
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可以帮助人们认清这一现象,提高对社会现实的觉察和批判能力。
其次,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理论还揭示了意识形态的阶级属性和意识形态的双重性。
意识形态既是权力机构与统治阶级的工具,也是支配阶级意识和被统治阶级意识的反映。
战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在全球被社会主义思潮所推动下,往往会以民主自由的名义,通过意识形态的讲解制度来维护其统治地位和意识形态的合法性。
意识形态批判理论试图露出这种伪装,并敦促人们超越表象,挖掘现实。
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对当代中国也具有启示意义,尤其是在解读大规模宣传、舆论引导和意识形态讲解方面。
再次,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强调了意识形态的积极变革和历史进步的潜力。
意识形态不仅是权力机关的统治工具,也是人们追求自由平等的动力和工具。
批判意识形态不仅是揭示其阶级本质,更是为了唤醒人们的自觉性和主体性,推动社会自由平等的实现。
例如,在当代社会中,一些社会运动和群体抗议就是通过揭示统治阶级利益与意识形态背后的矛盾和合理性,发出对社会主义、人权和民主的呼声。
然而,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理论也需要我们从苛求与全盘否定中解放出来,更加注重理论的实践性和适应性,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思维方式。
尤其是在当代多元化、信息爆炸的社会中,理论的挑战和意识形态的变异需要我们更为深入地探讨和理解。
浅析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及对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指导意义
浅析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及对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指导意义作者:闫瑶来源:《读书文摘(下半月)》2017年第05期摘要: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目标是增强政治合法性,维护文化自主性,为经济建设营造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
然而,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外来思想的强势涌入,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呈现出一些新问题。
因此,在新形势下,以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为指导,探寻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对策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意识形态建设一、马克思主義意识形态理论的基本观点马克思认为,“作为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它不仅是特定的经济关系和物质生产方式的观念表现,而且直接构成了特定精神生活和思想关系。
”因此,从实践层面出发我们可以将其基本观点概括为以下三部分:(1)作为观念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在《形态》中,马克思将意识形态称为观念上层建筑,且从物质生产实践出发来阐述它如何产生及发展。
而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明确指出,意识形态是对特定社会关系尤其是对生产关系的反映而形成的思想体系,在理论上也是一个由宗教,哲学,艺术等各种意识形式构成的有机思想体系。
在阶级社会中,统治者不仅要凭借如法庭、监狱等硬的手段来维护自己的政权,还要使如意识形态这样的“软手段”来教化和控制人们的思想。
“硬手段”和“软手段”相互配合,缺一不可,共同充当维护阶级利益的工具。
(2)意识形态没有历史: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指出意识形态绝不可能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单独存在和发展的,人的意识和现实生活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每个人的意识都是在他们的现实生活中产生的,他们有着怎样的实际生活,就会伴随产生与之相适应的意识,作为意识的具体表现形式的意识形态亦是如此。
马克思还认为,由于人类社会生活原本就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那么,意识形态也不会是永久不变的,而是伴随着的社会生活的变化而不断更新。
因此,可以得出,意识形态是没有独立历史的。
(3)作为维护阶级统治工具的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统治阶级进行阶级实践的观念表现,统治阶级将代表自己利益的思想文化灌输给社会成员,教化广大民众,从而维护自己业已建立的利益模式的稳定。
试论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及启示
试论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及启示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缘起的考察以及马克思对虚假意识形态批判的阐释,得出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理论伟大的理论意义与现实启示,为破解人类生存困境提出理论支撑。
标签: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近年来,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越来越受到国内学者的关注,这既是回应西方学者关于科技成为新的意识形态形式所形成的相关理论,又是重新阐释意识形态批判理论使其焕发时代光芒的需要。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展开对于深刻理解马克思理论的整体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意识形态一般概念:从托拉西到马克思“意识形态”的概念源自于法国哲学家、政治家、意识形态理论的奠基人托拉西,他认为,从人们外部世界的感觉经验出发,就能准确理解经济学概念(分工、财富、价值)以及政治理论,从而国家是合法的。
通过“观念还原到感觉”的方法,摒弃宗教、形而上学等传统权威的观点,从直观的经验出发,由此焕发对政治、经济、法律等学科新的阐释。
虽然可以看到其理论服务于现实的学术倾向,但是感觉经验一定可靠吗?意识形态的法语名词在整个欧洲学术界包含了“意识形态家”和“空想家”双重含义,也就暗含了对托拉西的一种怀疑和否定。
马克思最早使用“意识形态”一词是在其为博士论文所做的笔记中,马克思就曾使用“直接的意识形态”这个概念[1]。
马克思没有直接概括意识形态的内容,在其经典著作中基本包括以下四种意蕴。
第一,意识形态是颠倒了主客体关系的一种虚假意识。
在马克思看来,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大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无疑阐明了人的思维与物质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及意识的产生根源。
第二,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是总体概念,包括哲学、道德、宗教、艺术等形式,并不包括科学。
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一书中谈到意识形态的上层建筑是有其一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不同的社会条件也会产生不同的意识形态。
论马克思思想科学性和意识形态性的当代价值
论马克思思想科学性和意识形态性的当代价值【摘要】本文探讨了马克思思想在当代的科学性和意识形态性的当代价值。
在我们分析了马克思思想在当代的重要性,并明确了论文的目的和意义。
在我们从马克思思想的科学性和意识形态性两个方面展开讨论,并探究了马克思思想在当代的应用和对社会发展的启示,以及在解决当代问题中的作用。
在我们总结了马克思思想在当代的价值,并展望了其在未来的发展趋势。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全面地认识马克思思想对当代社会的影响和意义,为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启示。
【关键词】马克思思想,科学性,意识形态性,当代价值,社会发展,当代问题,未来发展趋势1. 引言1.1 马克思思想在当代的重要性马克思思想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思想之一,在当代依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影响力。
马克思思想提出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批判,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内在矛盾和不可持续性。
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资本主义的种种弊端和不公平现象日益凸显,马克思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考和分析的框架,使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当代社会的现实。
马克思思想对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追求始终激励着许多社会运动和政治实践。
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依然是一种重要的政治理念和发展方向,马克思思想为我们指明了一条实现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的道路,对于缩小贫富差距、解决社会不平等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马克思思想在当代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引导我们深刻剖析社会现实,思考社会发展的方向,为我们指明前进的道路。
在当代全球化、信息化的背景下,马克思思想的重要性愈发凸显,成为引领我们思考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理论基石。
1.2 论文目的和意义论文目的和意义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马克思思想的科学性和意识形态性进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念和实践价值。
探讨马克思思想在当代的应用以及对当代社会发展的启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当下日益复杂和多变的社会问题。
政治哲学视域下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从政治哲学视角出发,探讨了意识形态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和影响,揭示了意识形态与阶级斗争 、社会变革之间的内在联系。
意识形态是社会政治生活的重要维度
意识形态是社会政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反映了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还为人们的政治行为提供了价值观 念和思想基础。
未来研究方向
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化对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研究,结合当代社会的具体政治现象,深入分析意 识形态与阶级斗争、社会变革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当代社会的政治发展提供更为有力的理论支持。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引领当代社会思潮
引领思想解放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突破了传统思想的束缚, 为当代思想解放提供了理论支撑。
引领价值观塑造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构建了科学的社会价值观 ,为当代价值观塑造提供了理论指引。
引领文化创新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揭示了文化的本质和规律 ,为当代文化创新提供了理论引领。
04
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在当代的挑战与 回应
02
政治哲学视域下的马克思意识形态理 论
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基本内涵
意识形态概念
马克思认为,意识形态是社会 意识的一种形式,它反映了社 会的经济基础,并维护了统治
阶级的利益。
意识形态的批判性
马克思通过对意识形态的批判, 揭示了其与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 ,并指出了其历史局限性。
意识形态的阶级性
马克思认为,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 ,它是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的工具 ,被统治阶级则处于被压迫的地位 。
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对于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它为我们认识和理解当代社会的政治现象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工 具。
浅谈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与当代意义
浅谈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与当代意义作者:任强来源:《进出口经理人》2017年第10期摘要:在后冷战时期,意识形态不但没有终结,反而在该领域的较量更加激烈,所以,我们有必要加强对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起源的追溯,这对于学习、批判我们当代的“意识形态终结论”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了更快的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主义的地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更好的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关键词: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内涵;当代意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基于唯物史观和辩证法,并且通过文化形态转化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形成意志功能。
当代中国意识形态的建设必须以多元文化为基础,坚决抵制“贬文化意识形态”,积极加强对“意识形态模糊论”的研究与分析,从而有效解决其中的问题。
为了促进我国的健康发展,我们必须明确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的唯物基础,在意识形态领域促进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文化形态转化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内涵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内涵是虚幻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意识形态的虚幻性是它将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关系进行了颠倒,在历史的唯物主义认识中,生活不是由意识决定的,而是意识由生活决定的。
但是,一切意识形态都把思想和概念看作是决定性的原则,认为观念世界统治和决定着人们的现实世界,而现实世界则是观念世界的产物。
当时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也是如此,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对这种历史观给予了批判。
他指出,德国人认为他们所说的、所想的都是人大脑思考后的产物,于是他们认为人们之间的关系、一切行为举止等,都受到一定的束缚和限制,这都是他们意识的产物。
第二,意识形态的虚幻性是指意识形态具有独立性的假象,意识形态发展中不重视历史的现实基础作用,将历史作为纯粹意识中的发展过程,认为“批判”是历史的动力。
就如青年黑格尔派玄想家,他们满口讲的都是“震撼世界”的词句,他们对反对词句的斗争,明确的表达了他们的意识活动。
正确认识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及其价值和当代启示
正确认识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及其价值和当代启示作者:陈丹丹来源:《青年时代》2018年第24期摘要:《德意志意识形态》黑格尔后的思辨哲学进行了深入批判,对“意识形态”进行了科学界定。
一定意义上,《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标志,具有理论和现实双重意义。
从“意识形态”的规律出发,能为我国进行意识形态建设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关键词:《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价值;当代启示;意识形态建设一、准确掌握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深刻内涵(一)虚假的观念体系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序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了意识形态的虚假性,批判德国哲学家们双脚悬空、天马行空地勾勒美好愿景的唯心主义,批判作为一种观念体系颠倒了现实世界和主观世界、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意识形态本应源自生活,是在人类生活的历史过程中产生的,但德国哲学家们却将这个过程颠倒过来,形似相机的倒立成像原理,本末、主宾完全倒置,对社会现实的颠倒是其虚假性最淋漓尽致的表现,也是马克思、恩格斯对意识形态进行否定性定义的最初来源。
(二)带有鲜明阶级性的思想体系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占据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绝对优势的统治阶级,必然设身处地地为本阶级谋取利益,必然服务于本阶级的各种需求,在包括物质生产在内的各个领域,提出代表本阶级思想、主张和愿望的的观念体系,用以影响被统治阶级,对其进行强有力的意识形态主导。
此外,对于革命阶级而言,将本阶级的思想和利益包装成具有普遍性意义的革命任务和口号,有利于其迅速占据舆论基础,广泛发动最广大人民的力量,团结社会历史主体,进行革命阶级斗争,进而摧毁旧的社会形式,夺取阶级斗争的伟大胜利。
因而,意识形态在表达其阶级性特质的时候,分别对应不同的阶级而拥有使用过程中的双重标准。
(三)观念的上层建筑除了对意识形态的虚假性进行批判,對阶级和意识形态的内在关系进行揭示外,马克思、恩格斯还探讨了意识形态的来源问题。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及其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及其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指导意义【摘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是我们做好主流意识形态工作的理论基础。
我们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决反对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努力建设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主义社会意识形态方向。
【关键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对以往意识形态理论进行扬弃的智慧结晶,后经列宁、毛泽东等革命领袖的进一步深化与发展,不断地在理论上得到丰富和创新。
具体来说,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意识是人们物质生产活动的直接产物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
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
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
[1](p78-79)至于“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
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
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这样。
”[1](p72)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
所以,“道德、宗教、形而上学和其他意识形态,以及与它们相适应的意识形式便不再保留独立性的外观了。
它们没有历史,没有发展,而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
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1](P73)在《共产党宣言》中,他们再次指出:“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1](P252)“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
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意义研究
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意义研究摘要:人类目前所生存的时代信息传播之快超乎想象,科技研发突飞猛进,国际格局风云变幻,对于这个时代哲学研究者无论立足于哪一点最终都会汇集到意识形态中。
意识形态是人类社会的产物,在历史的车轮不断向前滚动时,它也宛如一个“精神太阳”散发着光和热,引领指导着社会发展和国家治理。
所以,在当前各个研究领域发展进程都非常之快的情况之下,意识形态理论的研究也需要提上日程,为更好的在世界舞台展示中国风采,应对各方面的挑战做好理论后勤保障。
关键词:意识形态;科学;生活方式;当代价值意识形态的概念最早诞生于西方,这一概念自产生之日起,就备受争议,哲学家们各有自己的见解和研究方法,不同的观念相互碰撞,使得意识形态领域的研究成果纷繁多样,各有千秋。
一、意识形态理论研究情况最初,“意识形态”是在积极意义上被提出来的,为了对宗教和形而上学予以批判。
但是雾月政变后拿破仑为复辟帝制,将矛头指向异形形态理论家们,他将意识形态称为是罪恶之由,是一种妄想超越法律的虚假不清的东西。
拿破仑给予他的政治立场给予意识形态以虚幻的空想含义。
也正是由于拿破仑的抨击使得意识形态一词广泛传播。
20世纪20年代,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开始钻研工人革命失败的原因,他们将视线聚集在了意识形态领导权问题中,注重意识形态与政治的关系;但是到了50年代,也出现了学者们认为意识形态终结的时代到了;但是法兰克福学派则是注重科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问题,加之他们的社会批判理论,也从侧面说明了意识形态非但没有终结反而是在社会生活中无孔不入。
得益于改革开放的巨大影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了广大群众的认同并增强了社会凝聚力,我国对意识形态理论的研究也开始展开,综合来看,我国学者对意识形态相关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概念的界定与使用和意识形态的功能性作用方面。
多数学者认为马克思对意识形态概念的使用是在否定意义上的,还有学者认为是在中性意义上使用的,笔者更认同的观点是马克思对意识形态概念的使用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意识形态的研究和使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思想及其当代价值作者:聂海杰来源:《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02期摘要:针对传统意识形态理论的症结,在现实问题和时代课题的推动下,马克思、恩格斯致力于构建自己的意识形态思想。
就其发展过程而言,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即1844年以前的开始形成期、1844—1846年的基本确立期、1847—1867年的丰富深化期和1867—1895年的补充完善期。
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思想主要包括:(1)揭示了意识形态的本质。
马克思、恩格斯突破了以往的单一性视角,从世界观和历史观层面将意识形态明确界定为颠倒的先验体系,并在价值观层面将之区分为统治阶级思想和无产阶级的革命意识。
(2)阐明了意识形态与社会历史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既唯物地强调了意识形态的物质根源,又辩证地分析了它对社会历史发展的能动反作用。
(3)论述了意识形态的必然性和规律。
立足于唯物史观高度,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意识形态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运行轨迹。
(4)指明了终结传统意识形态的必然性及其现实路径。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一旦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即无产者和资产者的矛盾变得不可调和,随之而起的无产阶级革命必将实践地超越资本时代,并将终结一切颠倒的和虚假的意识形态。
(5)确立了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建构原则。
马克思、恩格斯摒弃了传统意识形态理论“批判一切”的虚无主义倾向,赋予意识形态以肯定的即革命的和批判的原则规定。
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意识形态理论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支撑,有助于我们认清当下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及其根源,从而采取正确的原则和策略来破解意识形态难题。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批判;解放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9-3729.2016.02.003文章编号:1009-3729(2016)02-0016-08作者简介:聂海杰(1981—),男,河南省尉氏县人,郑州轻工业学院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批判的真实意义及其当代价值
2016年2 月 J. Xi'an Univ. of Arch. & Tech. (Social Science Edition) Jan. 2016【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 DOI :10.15986/j.1008-7192.2016.01.002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批判的真实 意义及其当代价值侯晓丽(西安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055)摘要:在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双重存在:作为“社会意识”的意识形态,是实现政治解放的人作为公民对政治共同体的诉求在哲学层面的抽象表达;作为“社会存在”的意识形态即存在于市民社会的“商品拜物教”,是利己主义个人在追求私利过程中形成的实际精神。
通过意识形态的批判,马克思找到了资本主义制度中天堂与地狱同在的现实根源——资本主义私有制,指明了实现人的全面解放的理论可能性和现实必然性。
在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如此激烈的今天,对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进行探究不仅有利于揭穿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各种新变种的理论本质,更有助于巩固中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提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自信。
关键词:意识形态;历史唯物主义;商品拜物教;市民社会中图分类号:B 08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7192(2016)01-0009-07收稿日期:2015-09-23基金项目:西安科技大学教学改革重点项目“信息化条件下理工科院校意识形态教育与媒介素养提升相融合的教学方法探究”(JG14006);西安科技大学博士启动金项目“约翰·洛克教育哲学思想研究及其当代价值”(2014QDJ022) 作者简介:侯晓丽 (1982-),女,西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教育哲学。
E-mail:********************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和话语体系的理论建构自文艺复兴借用“古罗马”的语言到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建构,“社会意识”层面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经历了形成、断裂、虚幻的缝合三个阶段。
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内涵价值及当代启示
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内涵价值及当代启示
赵耀;孙涛
【期刊名称】《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3(38)1
【摘要】马克思意识形态自建构之初就秉承着科学的批判精神,作为唤醒无产阶级“革命意识”的锁钥,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理论致力于揭示虚假的资本主义社会,指导现存社会革命化以实现“自由人的联合体”,就理论渊源而言,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理论承继了文艺复兴时期对封建神学的批判、英法唯物主义对宗教神学的批判以及德国古典哲学意识形态批判;就创立前提而言,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奠基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系统阐述的“现实的个人”和科学“实践观”;就历史地位而言,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理论成为“元批判”学说的开端,始终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一切批判领域的始终。
对其理论渊源、创立前提及历史地位的再梳理有助于体悟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真精神,更好地指导我国意识形态建设。
【总页数】9页(P114-122)
【作者】赵耀;孙涛
【作者单位】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2
【相关文献】
1.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探寻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及其当代启示
2.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当代价值
3.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及其当代启示——基于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解读
4.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当代价值
5.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生成逻辑与当代启示——基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文本考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性建构理论及其当代意义作者:胡熙涵吴辉来源:《学理论·下》2022年第02期摘要: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实现了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有原则高度的批判以及对一般意识形态的科学性建构、对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启蒙性建构,被视为其哲学和社会科学理论最重要的贡献之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意识形态话语的转型实质上是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双重逻辑的实践应用与价值表达,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更要从中探寻依据原则,汲取经验启示,发挥其与时俱进的作用。
关键词: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性;建构性;当代意义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2)02-0030-04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在对德意志意识形态、各种非科学的社会主义思潮的批判中建构了实践唯物主义的新世界观,在对资本主义生产模式以及体制矛盾的揭露、对资产阶级虚假的政治和经济意识形态的批判中吸取经验教训,从而建构了无产阶级革命与建设的意识形态。
将显性的批判与隐性的建构结合,才能摆脱对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片面化、庸俗化理解,为意识形态领域及相关工作正名,更好地推动当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一、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性建构理论的基本内涵(一)认识论意义上的意识形态早期马克思主要在哲学论辩的语境中,基于认识论视角阐述意识形态理论,斥责了以黑格尔哲学为代表的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作为意识范畴中的概念,对现实存在具有映照性,即其内容反映物质生活,而“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虚幻性就在于它对此的颠倒,德国哲学从纯粹思辨的观念、意识、精神出发考察实际,这种“头足倒置”的世界观导致了思维的神秘化与宗教的神圣化,生产实践根源、现存制度批判被漠视贬低。
意识形态的虚假性不仅仅因为根本的颠倒本末,还因为现实本身已被掩盖和扭曲,比如流通过程中自由交换的表面现象遮蔽了生产关系的剥削本质,由此产生了自由平等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幻象。
(二)功能意义上的意识形态中后期马克思对意识形态的理解维度从哲学认识论向政治社会学转变,即其虚假问题不再止于思想层面,更是涉及与阶级利益切实相关的社会政治。
意识形态的研究方法由发生学扩展到功能学,在单一的批判解构元素基础上增添了丰富的建构价值。
根据唯物史观并从社会结构有机系统来看,意识形态是作为观念上层建筑而存在的。
首先,经济基础是其决定因素和根本起源,其本身是对一定经济政治状况的反映,故而对意识形态形式的解释必须参考现实发展条件。
其次,它又是相对独立的,不仅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而且对社会发挥着能动的反作用,承袭重释传统习俗、口号符号以及信仰观念等既有的意识形态资源,使其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是一种新思想武器的创造,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或阻止群众的行动。
再次,意识形态还具有鲜明的阶级功能,它总是以现实为基点并指向行动,如果隶属于统治阶级往往是为了维护现存制度,而隶属于被统治阶级则是为了批判现存制度。
作为从属经济政治关系的制度化思想体系,意识形态是统治阶级意志和利益的虚假表达,它通过宣传、灌输、教育等方式潜移默化地控制社会成员的思想行为,使得群众认同现存社会制度以及国家的机制体系,从而巩固统治、稳定发展;而对革命阶级而言,他们的意识形态也代表着自身利益,在政治实践中发挥着一定思想干预功能。
二、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性建构理论的演变历程意识形态与哲学、政治、經济等层面交融渗透,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在演变过程中有不断转折的侧重范围。
因此,除了辨析意识形态的多维概念,横向把握理论整体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我们还应该基于不同的时代要求,纵向考察理论内涵的变化性和倾向性。
(一)1844年前立足哲学视角的论战通过《莱茵报》时期的政治实践,马克思从根本上动摇了对黑格尔理性主义的信仰。
自《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开始,他立足哲学视角展开了观念领域的意识形态批判,并逐步思考意识、理性和精神的现实根基,这为其世界观的转变和方法论的创新奠定了基础。
首先,人本主义宗教批判是马克思早期意识形态批判思想的重要起点和基本内容。
受到青年黑格尔派和费尔巴哈宗教批判思想的启发,马克思对宗教的起源本质、社会功能以及消除途径等问题有了更深入的回答。
他不仅承续了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基点,认为宗教是人的意识和感觉的产物,是人的本质或特性的再赋予;而且破除了费尔巴哈“抽象的个人”的局限性,进一步追寻了宗教的社会根源,指出宗教的产生应该归结为现实世界的非人化,要废除宗教这种颠倒的社会意识,必须建立一种不需要幻想、能给人民带来真切幸福的制度。
其次,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来实现对德国整个意识形态及社会现实的批判,对黑格尔国家观的解构过程也是对意识形态展开隐性批判的过程。
马克思认为,基于神秘主义的黑格尔唯心哲学,现实存在物都被抽象概念化、精神意志化,一切主客体的关系都被颠倒,而黑格尔哲学体系所做的推演阐释其实是在为虚幻的国家制度辩护,本质是现存社会的维护意识。
此外,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的国家哲学,就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问题提出了截然对立的观点。
黑格尔主张国家决定市民社会,即市民社会的本质与权益完全以国家意志为转移,绝对观念的发展必然推动以私人利益为主导的家庭和市民社会环节向以普遍利益为代表的国家转变;马克思却将两者关系进行了“主谓颠倒”,认为政治国家以家庭为自然基础、以市民社会为人为基础,它们才是真正活动的实体。
(二)1845—1866年转向政治语境的探讨1.《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全面丰富马克思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批判与对意识形态一般原理的诠释是一体两面的,否定中有肯定,解构中有建构。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他不仅延续了哲学视域的观念意识形态批判,再次强调了它的虚假性本质;更是以首次系统论述的唯物史观为基础,集中分析了意识形态的多重含义和多维本质,奠定了整个意识形态理论的轮廓,同时为进一步在政治语境下探讨意识形态概念做了铺垫。
马克思认为,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及其实践活动是感性世界的基础,人们的存在即人们的现实生活过程决定人们的意识,包括意识形态在内的所有意识形式始终与物质生产和交往活动密不可分,对应“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
他还提出,生产力是所有制和交往形式(生产关系的最初用语)发展的决定因素,物质交往形式的总和或“市民社会”构成了国家和观念上层建筑的基础,应以市民社会为出发点阐述各种意识形态与理论形态,对应“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
此外,马克思在阶级和阶级斗争的框架内考察意识形态问题,剖析了意识形态与统治阶级、革命阶级之间的联系,使意识形态鲜明的阶级性浮出水面。
首先,他指出独占物质生产资料的统治阶级同时也掌控着精神生产资料,意识形态的内涵之一即是统治阶级实行精神统治的思想或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其次,他从动态发展角度思考了意识形态与阶级利益的关系,“占统治地位的将是越来越抽象的思想,即越来越具有普遍形式的思想”[1]99,政治意识形态的最大特点是把某种特殊的阶级利益上升为普遍的整体利益,从而以“共同利益代表”凝聚社会各阶层的政治实践力量,整合各種资源解决历史任务,这为后续解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和建构无产阶级意识形态提供了思想因子。
2.1848年欧洲革命的再次阐释《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表达了对社会意识的辩证唯物主义思考,并揭示了阶级及其意识形态的谱系学关系,1848—1852年的革命实践不仅为检验已有理论提供了历史材料,而且为意识形态理论的丰富发展提供了历史依据。
马克思在探索革命新问题、积累革命新经验的过程中,对不同意识形态的发展流变与共性本质、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性质作用、无产阶级阶级意识与解放斗争之间的关系等问题都有所思考。
(1)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资产阶级一方面组织群众参与反封建斗争,推动工业化大生产,实现历史变革发展,具有一定群众基础与进步性;另一方面实质上旨在建立新的资本主义私有制,自由平等的背后是剥削与异化,在革命中不断压制无产阶级自觉意识的觉醒,因而又有反动性的一面。
基于阶级自身属性和政治经济状况产生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同样具有双重性质和作用变化。
早期革命中资产阶级与其他阶级或阶层的利益具有较强的重合性——推翻封建制度、追求自由解放,因而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也代表着很大程度上的共同利益,作为阶级联合的条件,它推动了社会力量的动员和革命任务的完成,为人类解放斗争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但1848年欧洲革命后,由于这个“利益聚合体”内部的阶级矛盾日益尖锐,资产阶级需要掩饰的内容增多,意识形态的虚幻性增强,产生的影响开始由进步走向反动。
其将现实中某些具有历史局限性的方面绝对化、夸大化为代表全体要求的普遍真理,作为一种政治宣传口号、党派斗争工具,它发挥的社会作用也仅仅在于把人民的历史活动纳入资产阶级所需要的轨道,使人民不再按照自己的要求发展革命。
“一切已死的先辈们的传统,像梦魇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来的语言,演出世界历史的新的一幕”[1]585,资产阶级在革命时期充分利用了意识形态的历史继承性,将旧的形象思想或精神信仰改造成符合时代需要的形式从而持续发挥凝心聚力作用,如二月革命将1789年法国大革命“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重新提出以联结代表各阶层的利益。
但这实质上掩盖了资产阶级的狭隘内容,隐瞒了真实的目的动机,模糊了现实斗争的阶级实质与客观内容。
(2)无产阶级阶级意识在资产阶级的启蒙教育、无产阶级政党建立的组织条件以及实践锻炼中,工人阶级意识逐步觉醒,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逐步形成,1848—1852年的革命实践为无产阶级提供了重要的经验教训。
一方面,事实证明对于资产阶级的任何幻想都会模糊无产阶级对历史必然性的认识,无产阶级应该坚决抵制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影响,努力从空想中挣脱出来,“工人应该用一切方法尽可能抑制那种随着每次巷战胜利而出现的新形势所引起的陶醉于胜利的情绪,应该镇定清醒地认清形势,对新政府公开表示不信任”[1]370。
另一方面,因为无产阶级没有任何特殊阶级利益,也没有任何需要隐瞒的目的,所以它理应与一切传统观念或旧意识形态进行最彻底的决裂;从而无束缚地立足现在与面向未来,在科学认识自我与历史的基础上,确立坚定的政治立场以及合理的政治纲领,并用无产阶级革命理论指导现实运动,马克思于其中暗示了无产阶级将会拥有自己的意识形态的思想。
(三)1857—1870年回归经济领域的批判“意识形态不仅是‘虚假意识’,也是被人设想为‘意识形态性的’现实本身”[2],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既是批判观念形态的意识形态,又是批判促其形成的现实根源。
1857—1870年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范围从哲学和政治转向经济学,批判对象着重针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开始将意识形态的一般原理应用于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