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大黄的炮制历史沿革
试论大黄炮制方法及药性研究
试论大黄炮制方法及药性研究作者:谭春萍来源:《东方食疗与保健》2016年第11期【摘要】大黄是中药材中的一种,一般指马蹄大黄。
大黄具有泄下攻积、止血以及解毒等功效,在中药领域内得到广泛应用。
为促进大黄药效的有效发挥,在临床应用中往往结合患者病情以及个体差异来对大黄进行科学炮制,以更好的满足中药行业的发展需求。
【关键词】大黄;中药炮制;药性大黄是多年生的高大草本植物,大多生长于山地林缘或草坡上,一般为人工栽培或野生生长后得到。
大黄的根茎粗壮,高度在2m左右,呈光滑状态。
大黄的根与根状茎可作药用。
为促进中药学的不断发展进步,本文简要探讨大黄炮制方法,并对其药性进行研究,仅供相关人员参考。
1大黄的炮制方法及药性1.1酒大黄的炮制酒大黄的炮制具有一定特殊性,应当取片状或块状大黄适量,以黄酒喷淋均匀后,加以适当闷润,待黄酒被大黄吸尽后,将其置于标准规格的炒制容器内,开文火进行炒制,密切观察大黄的颜色变化,待大黄呈微干状态且色泽变深后,去除炒制碎屑,即可得到酒大黄。
通过研究可知,通过黄酒对大黄进行炒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大黄的成分,减少大黄内总游离蒽醌类衍生物,并保证结合型甙稳定,此种情况下酒大黄炮制过程中实际耗损率在5%左右。
酒大黄也具有一定泄下作用,但与生大黄相比则泄下作用稍弱,而在黄酒的作用下,使得酒大黄作用于人体后能够引药上行,对于牙龈肿痛以及清热解毒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
1.2熟大黄的炮制在这一过程中,以黄酒浸润透的大黄作为主要炮制材料,取适量切厚片或块状,将其置蒸器蒸笼内进行蒸制。
在蒸制过程中应确保蒸器蒸笼处于密闭状态,以保证实际蒸制效果,以武火蒸6-8小时左右。
当蒸一定时间后,观察大黄可发现其内外呈显出黑褐色。
将大黄取出并晒至八成干,之后再次置于蒸器蒸笼内进行密闭蒸制,时间相同,取出后大黄呈干燥状态,颜色为黑褐色。
炮制完成的熟大黄中结合性大黄酸明显降低,剩余微量的番泻苷。
熟大黄具有相对缓和的泻下作用,在临床应用中能够减轻腹痛副作用,并且作用于人体后有活血祛瘀之功效。
浅谈大黄古今炮制方法
熟大黄:取大黄片或块,置木甑,笼屉或其它容器内,隔水蒸至大黄内外均呈黑色为度,取出干燥。大黄经酒蒸后,泻下作用缓和,减轻腹痛之副作用,并增强活血祛瘀之功。
浅谈大黄古今炮制方法
更新日期:2011-04-09 点击: 邓英君
大黄是中医临床处方中应用较为广泛和普遍的常用中药。通过对大黄的古今炮制方法的比较,将会使我们更进一步了解对药物进行不同的加工炮制后,必然会带来一定的量变和பைடு நூலகம்变。
大黄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干燥根和根茎。历代炮制法中,汉代有炮熟、酒洗、酒浸、蒸制等方法;唐代有炒制、制炭、醋煎制、湿纸裹煨等方法;宋代有九蒸九暴干、酒浸炒、蜜焙、醋炒、姜制、湿纸裹蒸、酒蒸、醋蒸、麸煨蒸、童便制、米泔浸等方法;明清以后又增加了酒煮、醋煨、黄连吴萸制;现今有酒浸、酒炒、酒蒸、醋炒、炒焦、炒炭等炮制方法。
总之,在挖制古人炮制经验的基础上,应用现代科学方法进一步研究、摸索出更适应中药炮制等特点的途径。
作者单位:邓英君 南京市中医院,南京 210001
据现代炮制药理研究,大黄经酒炒后,结合型茵醌有所减少,泻下作用弱于生大黄。熟大黄经蒸炖后其结合型与游离型蒽醌衍生物均减少,其中结合型大黄酸显著减少,番泻甙仅余微量。因此,泻下作用缓和。大黄炒炭后,其结合型大黄酸大量破坏,但仍保留少量的各型蒽醌类衍生物,番泻甙已不存在,因此,泻下作用极微。大黄中的大黄酚具有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少伤口渗出,改善血管脆性,缩短凝血时间,促进血小板生成的作用。大黄素-6-甲醚也有明显的促血凝作用。
中药大黄的炮制历史沿革
了一个 比较全 面的 阶段 , 出现 了培 、 蒸九 曝干 、 九 酒洗
蒸 、 炒 、 浸 蒸 、 荚 水 煮 、 水 浸 培 、 火 煨 、 便 醋 醋 皂 蜜 灰 小
浸、 生姜 汁炙 、 煨 、 泔水 浸 和 巴豆 制 等 多种 方法 , 鼓 米 而且对于这 些 方法 的炮 制 程度 和 情况 也进 行 了较 为 详细 的说 明 , 中包括 对辅 料的选择 以及 炮制 中使 用 其 辅 料的数量 、 炮制 时 间和 火候 等 。例如 小 便 浸、 蜜水
浸 与米泔水 浸相 继 出现 , 有 面 裹煨 、 纸 裹煨 与 绢 还 湿
认 为大黄 药村 以 外表 黄棕 色, 具锦 纹 , 重 、 坚 实、 体 质 育油性 , 气清 香 , 味苦 而微涩 , 嚼之粘 牙者 为佳 。
为 了弄 清 大 黄 炮 制 的 起 源 、 展 、 状 以及 传 统 发 现
Fo wa d r r 昏a d rfrn el k n i o s L n ee e c i ig vaCrs Re n
Revi w he m et ods ofpr es i g r e on t h oc s n hub b ar
Gu ,Dif ng ZHANG,Run mi o LI —e — n YU .W e — a ANG n k iW
考后世 有关 大黄炮制 的医药文 献记载 可 以看 出, 大黄 的炮 制 方 法 在 不 断地 增 多。唐 代 前 育细 切 、 去 皮、 水渍 、 酒洗 、 酒浸 、 酥炒和蒸 等 , 雷公 炮炙论 中 如《 记 有“ 洒腊 水蒸” 蜜水蒸 ” 与“ 。到唐 代 , 米 下蒸、 炙、 醋 煎、 、 煨 酒蒸 、 炒和熬令 黑等 方法相 继 出现 。 而至宋 酒
大黄炮制的历史沿革、作用及应用
大黄炮制的历史沿革、作用及应用通过对大黄炮制的历史沿革、炮制作用及应用的探讨,结合现代研究成果,认为生大黄和酒制大黄是最理想的大黄炮制品,可能成为最终的发展方向。
标签:大黄;炮制;发展大黄为蓼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imatum L)、唐古特大黄(R.tanguticum Maxim.ex Reg)或药用大黄(R. officinale Baill)的干燥根和根茎。
主产于青海、甘肃、四川等地区,野生或栽培,药材以质地坚实、断面“锦纹”明显、红综色、稍有油性、气清香、味苦而微涩、嚼之粘牙者为佳。
在25种常用中药中,大黄居于前十位[1]。
从本草文献可知,大黄的炮制品种在20种以上,沿用至今的炮制品仍有生大黄、酒大黄、醋大黄、熟大黄、酒熟大黄、大黄炭、清宁片等数种,其中以生大黄,酒大黄、熟大黄、大黄炭最为常用。
2005版《中国药典》收载有以上4种炮制品种。
大黄作为最常用的中药之一,历来被各医家所重视,从汉代《金匮玉函经》以后的本草医书中大多见有大黄的多种炮制品,但是在不同时代及不同本草中所载的大黄炮制品的制法及所用的辅料均有不同之处。
为了探讨合理的大黄炮制方法,研究其炮制作用,更好地发挥其药用价值,利于临床用药,本文就大黄炮制的历史沿革、炮制作用及应用作一探讨。
并为提高大黄的炮制质量及辨证用药作参考。
1 大黄炮制的历史沿革大黄的炮制品早在汉代就有记载,酒浸、酒洗用于临床,大医家张仲景的《金匮玉函经》有“大黄去皮、酒洗、酒浸、蒸”的记载。
梁代陶宏景的《本草经集注》中有“大黄破如米豆、炒至黑”的记载,说明炒大黄这一炮制品从梁代就诞生了。
最早的炮制专著《雷公炮炙论》在过去蒸制的基础上提出了“七蒸七晒”的炮制方法,从而更加完善了熟大黄的炮制技术。
到了唐代,产生了醋蒸、湿纸煨大黄的炮制技术。
宋代的《银海指南》中有:“大黄切作小块,用泔水浸透,以侧柏叶铺甑,入大黄蒸过晒干”,这是米泔水制大黄的初步诞生,同时代的《局方》有“大黄或蒸过用,或糖灰中泡熟用,若取猛利,即生焙干用”的说法。
大黄炮制的历史沿革、作用及应用
各 家亦 有 论述 。《 医宗 说约 》 记载 “ 浸 蒸熟 晒 干 , 酒 如此 九 次 ,
能 上达 巅 顶 , 治头 目疾及 久 积涸 病 。 治泻 痢姜 汁拌 炒 。 伤寒 治 熟结 生 用 , 治疮 疡热 结酒 炒 。 血痢 韭菜 汁拌 晒 干 。 《 ” 本草 述钩
。
历来 被 各 医家 所 重视 , 从汉 代 《 匮玉 函经 》 金 以后 的本 草
… …
大黄 为蓼 科 多年 生草 本植 物 掌 叶 大黄 ( h u amau R e m p i tm L 、 古 特 大 黄 ( tn uiu Mai . e ) 药用 大 黄 ( )唐 R. g t m xr e R g 或 a c nx .
o c  ̄eB i) 干燥 根和 根茎 。主产 于 青海 、 肃 、 f i l a1的 i f o l 甘 四川 等
地 区 , 生 或 栽 培。 材 以质 地 坚 实 、 面 “ 纹 ” 野 药 断 锦 明显 、 红综 色 、 有 油性 、 清 香 、 苦而 微 涩 、 之粘 牙 者 为佳 。在 2 稍 气 味 嚼 5 种常 用 中药 中 。 黄居 于前 十位 Ⅲ 大 。从 本草 文 献可 知 , 黄 的 大 炮 制 品种在 2 0种 以上 , 沿用 至今 的炮 制 品仍有 生 大黄 、 酒大 黄 、 大 黄 、 大黄 、 醋 熟 酒熟 大 黄 、 大黄 炭 、 宁片 等 数 种 . 中 清 其 以生 大黄 , 大 黄 、 大黄 、 黄 炭最 为 常用 。2 0 酒 熟 大 0 5版 《 国 中 药典》 载有 以上 4种炮 制 品种 。大 黄作 为最 常 用 的 中药之 收
1大 黄 炮 制 的 历 史 沿 革
大黄 的炮 制 品早在 汉 代 就有 记载 , 浸 、 洗 用 于临床 , 酒 酒
大黄炮制与临床应用研究
大黄炮制与临床应用研究作者:帅昌德来源:《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2010年第05期【关键词】大黄;炮制;临床应用【中图分类号】R28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0-048-2大黄为蓼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imatum L)、唐古特大黄(R.tanguticum Maxim.ex BALF)、药用大黄(R.officinale Baill)的根及块根。
性寒味苦,归脾、胃、大肠、肝、心经,《神农本草经》列为下经,谓主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瘕、积聚、恶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出新、通利水谷,现代研究具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解毒、活血祛瘀功效[1]。
1大黄的主要成分大黄主要成分为蒽醌衍生物,总量约占3%~5%,它主要以氧化苷元(游离型)及其与糖结合的苷(结合型)两种形式存在:其中,氧化苷元(游离型)较少,一般占总量的10%-20%,包括大黄酸、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和大黄酚等,具有抗菌消炎、抗肿瘤等广泛的药理作用。
与糖结合的苷(结合型)是其主要成分,也是具有泻下作用的主要成分。
主要包括蒽醌苷和双蒽酮苷,其中双蒽酮甙泻下作用最强。
双蒽酮甙有番泻苷A、B、C、D、E、F。
此外,尚含有鞣质,约占5%,为大黄收敛作用的有效成分,以及少量的有机酸和微量元素。
2大黄炮制的历史沿革大黄作为临床常用中药,常需与其他辅料混合进行不同加工炮制后随症使用。
从本草文献上可以查到历代医家采用了酒、醋、姜、盐、蜜、石灰、米泔水、芒硝等辅料和炮、蒸、煨、炒、熬、浸、洗、煮、煅、焙、烧等炮制方法,如《本草述钩元》:“化脾积血块,多用醋熬成膏。
其酒浸煨熟者,寒因热用也”,《本经逢原》:“若峻用攻下生用。
邪气在上,必用酒浸上引,而驱热下行。
破瘀血韭菜制。
虚劳吐血,内有瘀积,韭菜拌炒黑用之。
大肠风秘燥结,皂荚绿矾酒制”。
迄今仍在沿用的有生大黄、酒大黄、醋大黄、熟大黄、酒熟大黄、大黄炭、清宁片等。
大黄炮制与临床应用研究
・
菊 物 研 究
Th d cn t d e Me ii e S u y
48 ・
C iee J u n lo hn me iie a d Et n p a may hn s o r a fEt o dcn n h o h r c
进 胰液 、胆 汁 分 泌 等 作 用 。 3 2 酒 大 黄 . 取大黄 块或片 ,按i 0 1 比例加 黄酒 ,喷淋拌匀 ,置 0 :0
适 宜容器 内,稍 闷,待酒吸尽 ,用文火炒 干,待色泽加 深 时,取 出放晾 ,筛去碎屑。 临床应用 :大黄经 酒炒后 ,结合性葸醌有 所减少 ,泻 下作用 弱于生大 黄 ,但酒 制后能 引药上行 ,清 上焦实热 , 既缓和 苦寒之性 ,免伤脾 胃 ,能减轻 腹痛等副 作用 ,又增 强活血化瘀 之功 。且有助 于有效成分 的溶 出与 药效 发挥 , 大黄素 、大 黄酚等游 离葸醌和 鞣质总量几 乎没有影 响,保 留 了其抗 菌消炎等成 分 ,如泻 心汤 中三 药共治热迫 血行之 吐血、衄血 ,三黄栀 子豉汤治 疗上焦热证 ,大活络丹 治疗 中风偏瘫 ,大黄散治疗 火热 攻上之眩晕 、咽喉肿痛等。
3 3 熟大 黄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每 l0 0 公斤 大黄块或片用 黄酒3 — 0 0 5 公斤拌匀 ,置适 宜 容器 内密闭,隔水炖至 内外均成黑褐色时,取 出干燥 I 应用 :熟大黄 由于较长 时间的加热处 理,结合性 临床 葸醌减 少约5% 0 ,鞣 质 减 少 约 3 % 泻 下 和 收 敛 作 用 显 著 降 0, 低 , 故作 用 缓 和 。 用 于年 老 体 虚 患 者 、 儿童 患者 ,一 方面 可 缓和 药 性 ,降 低 副 作用 ,另 一 方 面 保证 了药 物 的 疗 效 。现 代 研 究也表 明酒制后结合性葸醌转化成为游离蒽醌增多 ,酒 制后大黄素与大黄素甲醚的含量均高于其他炮制品 。酒制 J 后 成 分 tf 发 生 变 化 导致 大 黄 由 峻 泻 转 为 治 疗 上 焦 疾 病 。 : r LJ 枳实 导滞 丸治疗脘腹痞满 ,大黄 虫丸治疗五 劳虚极 ,太 黄 朴硝 汤治疗小儿 惊热 ,二 便不通 ,以及跌打 损伤、瘀血 停 滞 等 瘀 血 阻滞 之 症 。 ‘ 34 醋 大 黄 . 取 大 黄 块 或 片 , 按 i0 I 比 例 加 米 醋 拌 匀 , 稍 闷润 , 0 :5 待醋吸尽 ,置炒制 容器 内,文 火加热炒干 ,取 出晾凉,筛 去碎 屑。另外 ,还有用1 1 : 的比例加压醋蒸大黄。 临床 应用 :大 黄醋制后 受加热 时间和温度 的影响 ,总 蒽醌 、结合型葸醌含量较生品明显下降,游离型蒽醌含量有 所增加 ,其中 以加压蒸 ̄3 m n 0 i 为最高 。 由于醋性酸缓 ,
中药炮制 大黄
水炖约24~32小时至大黄内外均呈黑色时,取出, 干燥。每100kg大黄片或块,用黄酒30kg。 4.大黄炭 取大黄片或块,用武火加热,炒至外 表呈黑色时,取出,晾凉。
5.醋大黄 取大黄片或块,用米醋拌匀,稍闷润, 待醋被吸尽后,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晾凉, 筛去碎屑。每100kg大黄片或块,用米醋15kg。
大黄
来源
本品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 Rheum palmatum L. 唐 古特大黄 R.tanguticum Maxim.ex Balf. 或药用 大黄 R.officinale Baill. 的干燥根及根茎。
( ) (
) )
) ( ) (
( )
( ) (
米 泔 浸
《 活 人 书 》
等 方 法 。
(3)对多糖成分的影响 制大黄多糖 含量随炮制次数的增加而升高,但六 制大黄和九制大黄的含量相近。
2. 对药理作用的影响 (1) 泻下作用 酒炒大黄泻下效力比生
品降低30%,熟大黄(酒炖)、清宁片降 低95%,大黄炭无泻下作用。 (2) 解热作用 炮制对大黄解热作用无 明显影响, (3) 抑菌作用 体外抑菌实验表明,大黄生品、制品 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 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大肠杆菌等菌 种均有一定抑制作用。对金黄色葡萄 球菌最敏感。
的 阐 述 , 如 : “ 欲 使 上 行
清 蒸 等 炮 制 方 法 。 炮 制 目
酒 炙 、 酒 蒸 、 醋 炙 、 炒 炭
炮 制 方 法 有 切 片 或 块 生 用
元 》
等 方 法
现 在 主 要 的
(
绳 》
、 黄 连 吴 萸 制
中药大黄的炮制研究综述
中药大黄的炮制研究综述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临床用药理论和药物配制的需要,将药材进一步加工的传统工艺,它是我国医药学的宝贵遗产,中药炮制的方法众多,与药效一般有着密切关系,正如前人所说:“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性味反失。
”。
实践证明,通过炮制能使中药饮片达到一定的净度和纯度标准、消除或减低中药的毒性或副作用、改变和增强中药饮片固有的性能。
大黄作为传统中药的一种以其能泻火解毒、主治湿热黄疸、跌打瘀肿、便秘等作用,被广泛研究。
1. 中药大黄概述:蓼科植物中称为大黄的原植物有60多种,中药正品大黄是指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北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南大黄)的干燥根及根茎。
秋末茎叶枯萎或次春发芽前采挖,去除细根,刮去外皮,切瓣或段,绳穿成串干燥或直接干燥。
大黄主要分布于陕西、四川、湖北及云南等省。
由于大黄的炮制方法各异,因此中药大黄的处方用名也很多有:大黄、生大黄、川军、酒军、酒大黄、醋大黄、熟军、熟大黄和大黄炭.成品大黄为不规则厚片或块,表面黄棕色或黄褐色,中心有文理,微显朱砂点,质轻、气清香,味苦而微涩.酒大黄表面黑褐色,质大黄味苦、性寒,归脾、胃、大肠、肝和心经,主要用于治疗泻热毒、破积滞、行瘀血、治实热便秘、谵语发狂、食积痞满、痢疾初起、里急后重、瘀停滞不停闭、时行热疫、暴眼赤痛、阳黄、水肿、疔疮、汤火伤等症。
经研究发现:中药大黄中起药效的是以蒽醌及其衍生物和游离苷元(如大黄酸、大黄素等)为主的一大类化合物.在现今,大黄的炮制方法有生用、制用两大类。
生用主要是粉碎、闷润(取原药材,洗净闷透,切片,晒干);制用有酒大黄、单炒、炒焦、炒炭、单蒸、酒蒸、煮制、蜜制、酒制等方法。
2. 大黄的炮制方法及其炮制后药性和用途2.1. 生大黄的炮制及其炮制后药性和用途2.1.1. 炮制:其炮制为取原药材拣净杂质,大小分档,洗净,焖润至内外湿度均匀,切厚片或块,晾干或低温干燥,片面黄色,呈槟榔纹及朱砂点,气味浓厚。
不同方法炮制大黄的功效
生大黄也被称作将军,大黄直接经净制、润制、切制后 得到的生大黄饮片,气锐而峻,生用气味重浊,具有较 强的泻下作用,可以用于治疗积滞便秘等病症。中医 用药过程中,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通过配伍其他复方 共用,研究 发 现,生 大 黄 有 较 好 的 抑 菌 效 果。 所 谓 的 酒大黄是将黄酒喷淋的大黄片进行炒制所得的饮片。 中医认为大黄经黄酒炒制后,可以借酒之升腾清上焦 火毒。现代医 学 研 究 发 现,大 黄 经 酒 炙 以 后,其 中 蕴 含的蒽醌类衍生物及鞣质含量降低,因此泻下作用有 所衰减[9]。在实际应用过程 中,常 配 伍 使 用。 炭 制 大 黄是将生大黄用武火炒至成炭所制成的炮制品。研 究发现,大黄经炭制后,结合性蒽醌类成分被破坏,游 离性蒽醌等 成 分 增 多,因 而 导 致 泻 下 作 用 减 弱,此 外 大黄经炭制 后,鞣 质 成 分 较 少,表 现 出 较 好 的 止 血 效 果[10]。《 十药神书》中曾经有“ 消肿捣汁,止血烧灰存 性”,生大黄本 身 并 无 止 血 的 功 效,但 是 经 炒 制 后,涩 性增强,有化 瘀 止 血 的 功 效,临 床 上 常 用 来 治 疗 火 热 引发的出血症。熟大黄与酒大黄相近,但是在炮制方 法上与酒大黄用黄酒喷淋炒制不同,熟大黄是采用酒 炖或酒蒸的方法的得到的外皮焦黑色的饮片,清宁片 的主要成分就是熟大黄。现代医学研究发现,熟大黄 经过剧烈的 炮 制 以 后,游 离 型 蒽 醌 类 成 分 增 加,而 使 泻下成分减 少,副 作 用 随 之 减 弱,适 用 于 正 气 虚 弱 的 患者,此外熟 大 黄 还 兼 具 活 血 化 瘀 的 功 效,可 以 用 来 治疗跌打损伤、月经闭停等。醋大黄是指将生大黄加
4 结论 大黄是中医常用的一味药材,性苦寒,气味重浊,
大黄的起源和历史
大黄的起源和历史大黄(学名:Rheum palmatum)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属于蓼科大黄属。
它具有浓烈的药用价值,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
大黄的起源和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中国,它在文化、药用和经济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大黄起源于中国西南地区,最早的记载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神农本草经》。
据传,神农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农学家和医学家,他对植物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分类。
在《神农本草经》中,大黄被列为一种重要的药材,被用于治疗便秘、肝病、瘀血等各种疾病。
在中国古代,大黄不仅被视为一种药材,还被广泛应用于纺织工业。
大黄的根部富含大量的黄色素,可以用作染料,特别是被用于染纱和染绸子。
历史上,大量的大黄被运往中原地区,成为了中国古代丝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黄的药用价值在唐代达到了巅峰。
唐代宫廷医院中的医生们广泛使用大黄治疗各种疾病,例如胸腹刺痛、腹泻、脾胃不和等。
在唐代的名医孙思邈的《千金要方》中,大黄的用法和功效被详细地描述了。
孙思邈认为大黄可以疏肝解郁、利水消肿,并且能够凉血解毒、活血化瘀。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黄的药用价值逐渐被世界各地的中医药学家所认可。
大黄自中国传入亚洲的其他国家,例如日本、朝鲜和越南。
在这些国家,大黄被用于治疗不同的疾病,同时也成为了当地民间药方中的主要成分。
在现代医学中,大黄仍然被广泛应用。
大黄中的活性成分主要是大黄素和大黄酚,这些成分具有抗菌、抗病毒、排泄毒素和减轻炎症等作用。
临床研究表明,大黄可以用于治疗便秘、痛风、肝炎、肠道感染等多种疾病。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大黄具有一定的毒性。
长期或过量使用大黄可能会导致肝脏损伤和肾脏问题。
因此,在使用大黄的过程中,应该遵循医生的指导,并注意剂量和使用时机。
总的来说,大黄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领域。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中医药界的重要药材之一。
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和开发利用,我们相信大黄的医疗和经济价值还有更多潜力可以发掘。
大黄炮制的历史与现状
大黄炮制的历史与现状
范秦鹤
【期刊名称】《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1997(20)1
【摘要】大黄又名川军,临床上常作为泻下药,具有攻积导滞,泻火凉血,活血祛瘀,利胆退黄等功效。
为满足临床需要,历代医家采用了多种炮制方法,因而大黄炮制品较多。
解放后,中医药工作者对大黄的生药、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炮制、制剂等方面作了大量工作,现就大黄炮制的历史沿革及现代研究状况作简要综述。
【总页数】3页(P34-36)
【关键词】大黄;炮制;现状
【作者】范秦鹤
【作者单位】陕西中医学院中药炮制教研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2.710.2
【相关文献】
1.中药大黄的炮制历史沿革 [J], 宁宏
2.大黄炮制的历史沿革 [J], 秦秀敏;邓光菊
3.大黄的炮制历史沿革及方法初探 [J], 马光宇
4.大黄炮制的历史沿革、作用及应用 [J], 王友
5.大黄炮制的历史沿革、作用及应用 [J], 王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近十年大黄的炮制研究进展
近十年大黄的炮制研究进展大黄为常用中药之一,最早载于《神农本草经》,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北大黄)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 Maxim.Ex Balf、药用大黄Rheum officinale Baill 的干燥根及根茎。
具有攻积导滞,泻火解毒的功能。
主治实热便秘,高热、谵语发狂,食积痞满,痢疾初起、里急后重,瘀停滞不停闭、时行热疫、暴眼赤痛,吐血,湿热黄疸,跌打瘀肿,疔疮,汤火伤等病症。
1 大黄的古代炮制概况1.1 古代大黄的炮制方法汉代《金匮玉函经》有酒洗酒浸、《金匮要略方论》又增加了酒蒸;南北朝《雷公炮炙论》蜜蒸;唐代《食疗本草》醋煎,《外台秘要》细剉;宋代《小儿药证直诀》煨、酒制、巴豆煨,《类证活人书》酒洗、米泔水制,《圣济总录》、姜醋制,《三因极一病证论方》麸煨,《卫生家宝产科备要》小便煨;金元《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蒸焙酒、面煨,《丹溪心法》酒制煨酒、米上蒸;明代《本草纲目》酒制炭、腊水蒸、酒蜜蒸,《景岳全书》酒制、炒焦,《炮炙大法》酒蜜蒸炒;清代《医门法津》煅制,《本草逢原》韭汁制、皂荚矾制,《沈氏女科辑要笺正》《沈氏女科辑要笺正》童便盐制、巴豆炒,《外科证治全书》石灰炒制。
1.2 大黄炮制的传统理论早在汉代就有“实者生用,虚者酒蒸”的经验。
这初步说明了大黄用酒炮制后功效不一,从而为临床不同病症提供了不同炮制品。
这亦可能是后世采用酒为辅料来炮制大黄,认为是改变药性提高药效的理论依据。
至唐代除酒制论述又进一步外,并指出“治痃癖,醋煎大黄生者,甚效。
”、宋代对炮制质量有了一定要求“凡汤,酒中用大黄,不须细剉”,“用大黄,旧皆蒸之,今不须尔”。
及至又提出对大黄进行煨制,王好古曰“须煨,寒则伤胃气” 张元素曰“疮出而大便不通者煨之”。
明代陈嘉谟指出“欲使上行须资酒制,酒浸达巅顶上,酒洗至胃脘中,……如欲下行,务分缓速,欲速生使,投滚汤一泡便吞,欲缓熟宜,同诸药久煎方服”。
中药大黄的炮制历史沿革
大黄属中药泻下药 , 始载于《 神农本草经》 。 大黄来源于蓼科 为 峻 烈 , 可 损 胃气 , 熟 大 黄 较 之力 缓 ; 酒 制 大黄 则可 以借 酒 力 而
植物掌叶 , 其性味苦 、 寒, 功 效 泻 热通 肠 、 凉血解毒、 逐瘀通经【 1 1 。 引 药 上行 ; 醋制、 韭 汁制 则 可加 大 活血 化 瘀 的效 用 。故有 韭汁 拌 大 黄 主要 含 葸 醌 类衍 生 物 和二 蒽 酮 衍生 物 , 此 外 尚含 鞣 质 。 除采 炒 , 治 虚劳 吐 血 , 内有 瘀 积 ; 醋制 呈 膏 , 化 脾积 血 块1 2 1 。 用 大 黄生 品外 , 也 多 使用 炮 制 品 , 且 大多 认 为 大 黄药 材 以 外表 黄 3 大 黄的 现代 炮 制 方法 棕色 , 具锦纹 , 体重 、 质坚实、 有油性 , 气 清香 , 味苦而微涩 , 嚼 之 1 9 4 9年 中华 人 民共 和 国成 立 以来 , 中 国政 府 与 地 方 卫 生 行 粘 牙 者为 佳 。本 文 对 大黄 炮 制 的起 源 、 发展 、 现 状 以及传 统 炮 制 政部 门逐年制定颁 布了《 中国药典》 、 《 全国中药炮制规范》 和地 理论 , 古 今 文 献 中收 载 有 关 大黄 炮 制 的 内容 进 行 整 理 、 归纳 , 参 方省 、 市、 自治 区 的 中药 炮 制 规 范 三 级 中药 饮 片 质 量 标 准 , 对 大 考。 黄炮 制 品在 外 观性 状 、 炮 制方 法 上均 作 了规 定 。 1 大黄 古 代 炮 制历 史 沿 革 4 讨 论 《 神农本草经 》 中就 已 记 载 了 大黄 的性 味 和 功 效 , 但 其 中 未 1 . 大黄炮制方法的探讨 : 有 关 大 黄 的炮 制 方 法 古 代 较 为 繁
浅谈大黄的炮制和临床应用
43 应 用 .
用 于血 热 有瘀 出血 ( 治 小 儿 饮食 过 多 , 如
痞 闷疼 痛 , 食不 消化 , 而成 癖 ) 久 。 5 清 宁片 的炮 制 51 方法 . 取大 黄 片 或 块 , 煮 制 容器 内 , 置 加水 完 全
12 药 性 .
大黄 经 酒 炒后 , 分 有所 改 变 , 成 总游 离 蒽
23 应用 .
《 因方 》 云 : 跌 打 损 伤 , 血 凝 积 , 三 有 治 瘀
炭等 多种 炮制 方法 , 在炮 制 过程 中 由于受热 程度 不 同 ,
气绝 欲死 , 躁疼 痛 的鸡 呜散 。 烦
3 大 黄 炭 的 炮 制
使 其 多种 有效 成分 发 生 了质 和量 的变 化 , 因而 改 变 了 生 大 黄 固有 的药性 和功 效 , 宽 了用药 范 围 , 高 了药 拓 提
效。
参 考 文 献
[1] 陈豪 , 志珍 . 论 大 黄 炮 制 作 用 及 临 床 正 确 应 用 [ ] 海 峡 药 池 再 J.
学 , 0 4, 4 : 5 20 ( ) 1 .
31 方法 .
取 大 黄 片 或块 , 炒制 容 器 内 , 文 火 加 置 用
热 , 至表 面焦黑 色 、 炒 内部 焦褐色 , 出 , 取 晾干 。
1 酒 大 黄 的 炮 制
4 醋 大 黄 片或 块 , 米醋 拌匀 , 用 闷润至 透 , 待
醋被 吸尽 后 , 置炒 制 容 器 内 , 文 火加 热 , 干 , 出 , 用 炒 取 晾凉 , 去碎 屑 。 筛 4 2 药性 . 醋 炒 大 黄后 , 合 性 大 黄 酸 严 重 被破 坏 , 结
大黄 入药 炮 制始 见 于汉 代 ,沿 用 至 今 有 生 大 黄 、 酒大 黄 、 熟大 黄 、 酒 醋大黄 、 黄炭 、 宁片 、 大 黄等 。 大 清 蜜 《 中国药典 》 载 有 大 黄 、 大 黄 、 大 黄 及 大 黄 炭 等 收 酒 熟
浅析大黄的几种炮制方法及其影响
[!] 也减小 。从这两方面看, 炮制品达到了缓和消除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 叶定江# 中药炮制学 [ $] #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 "’( [)] 祁红# 大黄素抗炎作用 [ *] # 中草药, "%%% , +( (’) : !)) , !)+ [+] 黄政德, 蒋孟良, 易延逵, 等# 大黄对大鼠血小板功能及抗 凝血作用研究 [ *] # 中成药, )((" , )+ (!) : +-" . +-+ [-] 王 孝 涛# 中 药 大 黄 炮 制 研 究 进 展 [ *] # 时 珍 国 药 研 究, "%%/ , -) (%) : +’& [!] 高晓山# 大黄炮制品的临床应用 [ *] # 中药通报, "%&) ,/ (!) : )"
大黄炮制的历史沿革及对化学成分、传统药理作用影响的研究进展
大黄炮制的历史沿革及对化学成分、传统药理作用影响的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大黄,作为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中药材,其炮制技术在历代医家的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大黄炮制的历史沿革,及其对化学成分、传统药理作用的影响研究进展。
我们将首先回顾大黄炮制的历史演变,理解其炮制方法的变迁和理论依据;随后,我们将关注炮制过程对大黄化学成分的影响,包括有效成分的转化、溶解度的改变等;我们将探讨炮制对大黄传统药理作用的影响,如泻下、抗炎、抗氧化等方面的作用变化。
通过综述这些研究进展,我们期望能为大黄的合理炮制和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进一步推动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
二、大黄炮制的历史沿革大黄,作为一种历史悠久且具有广泛药用价值的中药材,其炮制方法在历史长河中经历了不断的演变和完善。
大黄炮制的历史沿革可追溯到古代,最早的记载可见于《神农本草经》中,该书将大黄列为下品,并描述了其生用和酒浸用的方法。
随后,历代医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优化大黄的炮制技术,以适应不同的临床需求。
在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首次提到了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如蒸、煮、酒洗等,这些方法的出现标志着大黄炮制技术的初步形成。
到了唐宋时期,随着医药学的发展,大黄炮制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
如《千金方》中记载了用酒炒大黄的方法,以增强其活血化瘀的作用;而《太平圣惠方》则提到了用醋制大黄,以减轻其苦寒之性。
明清时期,大黄炮制技术得到了更为精细化的处理。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详细记载了多种大黄炮制方法,包括蒸、煮、炒、炙等,并阐述了不同炮制方法对大黄药性的影响。
清代医家则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了新的炮制方法,如用蜜炙大黄以增强其润肠通便的功效。
进入现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对大黄炮制技术的研究也更加深入。
现代炮制方法不仅保留了传统的炒、炙、蒸、煮等技术,还引入了新的炮制手段,如微波炮制、超声波炮制等,这些新方法能够在保证大黄药效的更好地保留其有效成分,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中药大黄的炮制历史沿革
中药大黄的炮制历史沿革(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作者:李果, 张的凤, 余润民, 王文凯【关键词】大黄; 炮制; 历史沿革大黄属中药泻下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至今已有1 000多年的药用历史。
大黄来源于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 Maxim. Ex Reg.或药用大黄Rheum officinale Baill.的干燥根及根茎,其性味苦、寒,功效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1]。
其临床应用广泛,常用于便秘、肝炎、胆囊炎、糖尿病肾病和慢性肾功能衰竭等疾病的治疗[2]。
大黄主要含蒽醌类衍生物(包括大黄酚、大黄酸、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和二蒽酮衍生物(包括番泻苷A、B、C、D),此外尚含鞣质。
除采用大黄生品外,也多使用炮制品,且大多认为大黄药材以外表黄棕色,具锦纹,体重、质坚实、有油性,气清香,味苦而微涩,嚼之粘牙者为佳。
为了弄清大黄炮制的起源、发展、现状以及传统炮制理论等,本文对古今文献中收载的有关大黄炮制的内容进行整理、归纳,以便为进一步研究大黄的炮制方法提供参考。
1 大黄古代炮制历史沿革大黄炮制历史悠久。
《神农本草经》中就已经记载了大黄的性味和功效,但其中未见炮制内容的记述。
汉代张仲景《金匮玉函经》中“……皆去黑皮、或炮或生……”是有关大黄炮制的最早记载,显示大黄的炮制已分为生、熟两类。
考后世有关大黄炮制的医药文献记载可以看出,大黄的炮制方法在不断地增多。
唐代前有细切、去皮、水渍、酒洗、酒浸、酥炒和蒸等,如《雷公炮炙论》中记有“洒腊水蒸”与“蜜水蒸”。
到唐代,炙、米下蒸、醋煎、煨、酒蒸、酒炒和熬令黑等方法相继出现。
而至宋代,大黄的炮制方法得到了更多的补充与完善,达到了一个比较全面的阶段,出现了焙、九蒸九曝干、酒洗蒸、醋炒、醋浸蒸、皂荚水煮、蜜水浸焙、灰火煨、小便浸、生姜汁炙、麸煨、米泔水浸和巴豆制等多种方法,而且对于这些方法的炮制程度和情况也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其中包括对辅料的选择以及炮制中使用辅料的数量、炮制时间和火候等。
大黄炮制历史沿革、标准概况与现代研究进展
大黄炮制历史沿革、标准概况与现代研究进展目录一、大黄炮制历史沿革 (2)(一)起源与传说 (3)(二)古代文献记载 (4)(三)炮制方法演变 (5)(四)现代炮制规范 (6)二、大黄标准概况 (7)(一)原植物标准 (8)(二)炮制工艺标准 (9)(三)质量标准 (10)(四)贮藏与运输标准 (11)三、大黄现代研究进展 (12)(一)药效学研究 (14)(二)药理学研究 (15)(三)临床应用研究 (16)(四)制剂研究 (17)(五)化学成分研究 (19)(六)药理毒理研究 (20)(七)质量控制方法研究 (21)(八)资源与可持续利用研究 (22)一、大黄炮制历史沿革大黄(学名:Rheum officinale Wall.),为蓼科大黄属植物,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中药材。
大黄的炮制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商朝时期。
据史书记载,大黄最早被用于治疗疾病,如痈肿、疮疡、瘀血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黄的炮制方法和药用效果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
大黄的炮制技术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当时的医学家已经掌握了大黄的煎煮、炒制、蒸制等多种炮制方法。
大黄的药用范围也逐渐扩大,除了治疗疮疡、瘀血等传统疾病外,还开始应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妇科疾病等。
大黄的炮制技术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多种新的炮制方法,如酒浸、蜜炙等。
这些新的炮制方法使得大黄的药用效果更加明显,同时也提高了大黄的药用价值。
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详细记载了大黄的各种炮制方法和药用效果,为后世医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大黄的炮制技术继续发展,出现了更多的炮制方法,如醋炙、姜炙等。
大黄的药用范围也进一步扩大,除了治疗疮疡、瘀血等传统疾病外,还开始应用于治疗糖尿病、高血压等现代疾病。
大黄的炮制技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当时的医学家已经掌握了大黄的各种炮制方法,如生晒、炒制、蒸制等。
大黄的药用范围也更加广泛,除了治疗各种疾病外,还开始应用于美容养颜等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大黄的炮制历史沿革(作者:________ 单位: ____________ 邮编: ___________ )作者:李果,张的凤,余润民,王文凯【关键词】大黄;炮制;历史沿革大黄属中药泻下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至今已有1 000多年的药用历史。
大黄来源于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黄Rheum tan guticum Maxim. Ex Reg.或药用大黄Rheum oficinale Baill.的干燥根及根茎,其性味苦、寒,功效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1]。
其临床应用广泛,常用于便秘、肝炎、胆囊炎、糖尿病肾病和慢性肾功能衰竭等疾病的治疗]2]。
大黄主要含蒽醌类衍生物(包括大黄酚、大黄酸、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和二蒽酮衍生物(包括番泻苷A B、C、D),此外尚含鞣质。
除采用大黄生品外,也多使用炮制品,且大多认为大黄药材以外表黄棕色,具锦纹,体重、质坚实、有油性,气清香,味苦而微涩,嚼之粘牙者为佳。
为了弄清大黄炮制的起源、发展、现状以及传统炮制理论等,本文对古今文献中收载的有关大黄炮制的内容进行整理、归纳,以便为进步研究大黄的炮制方法提供参考1大黄古代炮制历史沿革大黄炮制历史悠久。
《神农本草经》中就已经记载了大黄的性味和功效,但其中未见炮制内容的记述。
汉代张仲景《金匮玉函经》中“…… 皆去黑皮、或炮或生”是有关大黄炮制的最早记载,显示大黄的炮制已分为生、熟两类。
考后世有关大黄炮制的医药文献记载可以看出,大黄的炮制方法在不断地增多。
唐代前有细切、去皮、水渍、酒洗、酒浸、酥炒和蒸等,如《雷公炮炙论》中记有“洒腊水蒸”与“蜜水蒸”。
到唐代,炙、米下蒸、醋煎、煨、酒蒸、酒炒和熬令黑等方法相继出现。
而至宋代,大黄的炮制方法得到了更多的补充与完善,达到了一个比较全面的阶段,出现了焙、九蒸九曝干、酒洗蒸、醋炒、醋浸蒸、皂荚水煮、蜜水浸焙、灰火煨、小便浸、生姜汁炙、麸煨、米泔水浸和巴豆制等多种方法,而且对于这些方法的炮制程度和情况也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其中包括对辅料的选择以及炮制中使用辅料的数量、炮制时间和火候等。
例如小便浸、蜜水浸与米泔水浸相继出现,还有面裹煨、湿纸裹煨与绢裹蒸等,蒸法的次数也开始不同。
此外炮制的方法不再单一使用,而是多种方法被联合应用,例如蒸焙、蒸炒、炙焙的结合。
元明时期出现了酒煨、酒浸煨、酒浸炒、酒浸蒸、制炭(烧存性)、酒三棱浸焙、酒和醋煮焙、黄连汁和吴茱萸汁制等新方法。
清代大多沿用前期炮制方法,但也出现了醋浸煨、酒洗煨、韭汁炒和石灰炒等方法。
其沿革变化概况见表1。
表1历代大黄炮制方法沿革朝代炮制方法新增方法沿用方法文献出处汉皆去黑皮、或炮或生《金匮玉函经》去皮,清酒洗,酒浸《伤寒杂病论》梁代水渍,令淹浃,密覆一宿……《本草经集注》东晋切如棋子,和少酥炒,令酥尽入药中,切不得令黄,焦则无力《肘后备急方》南北朝细切,内容如水旋斑,紧重,锂,蒸,从巳至未,晒干。
又洒腊水蒸,从未至亥,如此蒸七度,晒干。
却洒薄蜜水,再蒸一伏时,其大黄擘如乌膏样,于日中晒干《雷公炮炙论》唐代火干;炙令烟出;凡大黄皆薄切,五升米下蒸之曝干破大黄如棋子,冷水渍一宿,蒸曝干;蒸《千金翼方》醋煎大黄,生者甚效《食疗本草》破如米豆,熬令黑;米下蒸,曝干蒸; 切,水渍一宿《备急千金要方》细锂;米醋三升和之,……炭火煮之; 切熬令黄黑;米下蒸渍;去皮,酒洗;蒸;炒《外台秘要》煨《仙授理伤续断秘方》酒浸过炒;酒蒸;酒炒炙;蒸《银海精微》宋代灰中炮熟;面裹,煨;蒸,焙;蒸,切,焙锂,炒《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酒洗过米下蒸熟,切片曝干;酒浸切片,以巴豆去皮一百个,贴在大黄上纸裹,饭上蒸三次,切,炒令黄焦,去巴豆不用《小儿药证直诀》酒浸蒸熟,锂《女科百问》湿纸裹煨;米下蒸,切,焙;锂,面裹煨,焙;湿纸裹,米下蒸米熟,去纸,切,焙酒洗;酒蒸;蒸;去皮,酒洗《世医得效方》饭下蒸一炊时取出,曝干锂碎微炒《太平圣惠方》小便浸七日;湿纸裹煨;湿纸裹三斗米下蒸,米熟去米,纸焙《鸡峰普济方》麸煨;湿纸裹煨蒸;酒洗;锂炒;酒蒸;蜜蒸《三因极-病证方论》米泔水浸后令干,慢火炒取熟《类证活人书》元代去粗皮,酒浸二三时,纸裹火煨去皮净;火煨《瑞竹堂经验方》酒煨;米泔浸三日,焙干为末;酒浸焙;醋纸裹,火煨过,切;用酒同三棱浸一宿焙去皮;酒洗;煨;湿纸包,煨焙;炒;蒸焙;面裹煨;酒蒸;面裹煨,去面切焙;去皮酒洗《卫生宝鉴》金元烧存性为末《十药神书》去粗皮,实者锂碎,酒浸半日,晒干,炒为细末;酒浸,切作大片,用巴豆肉一粒,贴在大黄上,用绢包裹,汤锅蒸过,取出,去巴豆,将大黄晒干;酒煨去皮;湿纸裹煨;蒸;面裹煨;酒洗;锂,炒;锂碎、微炒;酒浸;用好醋拌炒;水浸一宿,蒸熟切作片,焙干;锂碎, 醋拌炒;酒浸;焙;米上蒸《奇效良方》童尿浸晒;酒浸,蒸熟切晒; 煨熟米泔浸软火焙干;焙为末;醋煎;酒浸,炒;酒蒸;锂,炒;微炒为细末;酒炒《本草纲目》锦纹好大黄……一分用川黄连去毛一两,切片,水浸汁用拌大黄同炒干为度;一分用吴茱萸去梗一两用水泡成汁,拌大黄同炒干为度;一分用人乳汁浸拌大黄,炒干为度切碎;酒拌九蒸九晒;酒浸九蒸九晒《寿世保元》清代韭菜汁拌晒干《医宗说约》(每斤)用陈酒五升煮烂《外科全生集》切片同石灰入锅内,炒石灰桃红色取起,去大黄,放地上一夜,收研末听用《外科证治全书》2历代医家对大黄炮制机制的认识历代医家除注重对大黄炮制方法的研究以外,同时也对大黄炮制的机制进行了一定探讨,特别是在元、明、清时期。
元代《汤液本草》就有“大黄须煨,恐寒则损胃气”,“酒浸入太阳经,酒洗入阳明经,余经不用酒”。
明代《本草蒙荃》:“欲使上行,须资酒制。
酒浸达巅顶上,酒洗至胃脘中。
如欲不行,务分缓速,欲速生使,投滚汤一泡便吞;欲缓熟宜,同诸药久煎方服。
”《奇效良方》:“大黄苦寒,酒煨, 引苦性上行至巅,驱热而下,以为使也。
”清代大黄炮制理论得到进一步探讨与补充,如《本草备要》有“有酒浸酒蒸,生熟之不同,生用更峻”,《医家梓言》有“实者生用,虚弱者酒蒸熟用”之说。
《药品辨义》:“生用则能速通肠胃,制熟用则性味俱减仅能缓以润肠。
”《本草便读》:“若经酒制蒸炒,则专行小肠膀胱。
”《本草述钩元》:“化脾积血块,多用醋熬成膏。
其酒浸煨熟者,寒因热用也。
非借酒力,浸蒸熟或酒蒸微熟可也。
”《得配本草》:“破瘀血韭汁炒。
”这些都说明古人已认识到生用大黄较为峻烈,可损胃气,熟大黄较之力缓;酒制大黄则可以借酒力而引药上行;醋制、韭汁制则可加大活血化瘀的效用。
故有韭汁拌炒,治虚劳吐血,内有瘀积;醋制呈膏,化脾积血块]3]。
3大黄的现代炮制方法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与地方卫生行政部门逐年制定颁布了《中国药典》、《全国中药炮制规范》和地方省、市、自治区的中药炮制规范三级中药饮片质量标准,对大黄炮制品在外观性状、炮制方法上均作了一定规定。
大黄炮制部分记载见表2。
表2 (待续)大黄现代炮制概况4讨论4.1大黄炮制方法的探讨有关大黄的炮制方法古代较为繁多,现代大黄炮制品主要包括生大黄、熟大黄、酒大黄、大黄炭以及清宁片等。
熟大黄炮制方法从1985年版《中国药典》开始增加酒蒸法,1977年版药典中没有记载大黄炭;1963年和1977年版《中国药典》熟大黄黄酒用量较其他版药典有所不同,1963年版《中国药典》辅料所用计量单位不同于历年药典。
《全国中药炮制规范》中则增加记载有醋大黄和清宁片的炮制方法。
在部分地区大黄炮制规范中,《上海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仅记载生大黄、酒制大黄和酒洗大黄,酒制大黄所用黄酒量以及方法也不同于其他炮制规范。
《安徽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较《中国药典》多出清宁片的炮制方法,酒大黄缺少酒炖。
历年《中国药典》、《全国中药炮制规范》以及部分地区炮制规范中,对于大黄炮制时的温度和时间除清宁片外均没有明确规定;对于大黄的饮片质量标准,药典除有生大黄质量标准外,其他大黄炮制品尚缺乏较为统一的质量标准;其他大黄炮制品不同时期药典中其炮制方法、工艺有差异,近年《中国药典》和《全国中药炮制规范》以及《上海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中炮制方法、工艺差异较大。
4.2大黄炮制目的探讨生大黄气味重浊,走而不守,直达下焦,泻下作用竣烈,易伤胃气,在较多方剂中使用,如治寒积腹痛便秘的大黄附子汤,治肠胃燥热脾约证的麻子仁丸,治疗热结阴亏便秘的增液承气汤,治阳气虚冷积便秘的温脾汤和治肠痈的大黄牡丹汤等。
熟大黄泻下作用弱,增强了活血化瘀和泻火解毒之功,如治疗小儿惊热和二便不通的大黄朴硝汤,治疗湿热黄疸的茵陈蒿汤。
酒大黄既缓和苦寒泻下作用,免伤脾胃,又增强活血化瘀作用,且引药上行,善清上中焦之火,如治上焦实热证,咽喉肿痛、头痛的三黄梔子豉汤,治里急后重、老年体弱便秘的大黄汤,治瘀血蓄积、妇女瘀阻经闭腹痛的抵当汤,治中风瘫痪的大活络丸。
醋大黄醋制入肝、缓和泻下作用,使活血化瘀作用缓和而持久,治妇女经闭腹痛,产后瘀阻腹痛,跌打损伤,瘀滞疼痛等,方如化癥回生丹,治癖积疼痛如三棱散,治肝脾积血生热如千金散,烧烫伤、疮痈肿毒如如意金黄散。
大黄炭泻下之力极弱,善收敛止血生肌,可用于治疗热邪伤络的吐血、咯血、衄血、便血,如十灰散;治疗大肠积滞的便血,下痢脓血与金银花炭等联用,如双炭饮。
石灰大黄常外用治疗淋巴结核、烧伤、烫伤,疗效显著[13J 清宁片为熟大黄经加工制成的片剂,可以缓解单用生大黄所造成的恶心、呕吐、腹痛等胃肠反应,对儿童、年老体弱的患者更为适宜,且对急性菌痢高热患者有较好治疗作用]14]。
总而言之,生大黄药性峻猛,对胃肠功能有所损害,炮制后一则可以缓和药性、减轻副作用;二则可以增强药物作用,提高临床活血化瘀、清热等疗效;三则改变药物的性能或功效,使之更能适合病情需要。
4.3大黄炮制原理研究大黄炮制原理的研究目前在于对炮制前后化学成分以及药理作用变化的探讨。
现代研究证明,大黄经酒炒后,结合性蒽醌有所减少,泻下作用弱于生大黄]15]。
熟大黄结合性大黄酸显著减少,鞣质只减少了一部分,因此,泻下作用缓和,收敛力亦有减弱。
大黄炒炭后,其结合性大黄酸大量被破坏,所含鞣质仅部分被破坏,且炭有吸附作用,因此泻下作用极弱,而收敛和吸附作用则相对增强,有止血止泻的功效[16]。
炮制对大黄的解热作用则影响不大,生大黄煎剂对胰蛋白酶、胰脂肪酶和胰淀粉酶的活性均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清宁片、醋炒大黄、酒炖大黄、酒炒大黄、大黄炭等5种炮制品煎液对胃蛋白酶活性都没有明显的影响,对胰蛋白酶、胰脂肪酶、胰淀粉酶活性具不同的影响;大黄炭对胰蛋白酶和胰淀粉酶无抑制作用;酒炖大黄对胰蛋白酶活性的抑制作用低于清宁片、醋炒大黄、酒炒大黄;大黄炭和酒炖大黄对胰脂肪酶的活性均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醋炒大黄对胰蛋白酶活性的抑制作用最强;酒炒大黄对胰淀粉酶活性的抑制作用最强]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