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17——18世纪雕塑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乔凡尼· 洛伦佐· 贝尼尼

乔凡尼· 洛伦佐· 贝尼尼(Giovanni Lorenzo Bernini, 1598-1680)意大利的雕刻家兼建筑师,是十七世纪最 伟大的艺术大师。他生于1598年,在82岁生日的几天后 去世。他是那一列杰出的、具有多方面才能的艺术家中的 最后一人,正是由于这些人的努力,才使得意大利在长达 三个世纪的时间里一直成为西方世界之光。 作为意 大利巴洛克美术的首席,贝尼尼可谓是多才多艺。他能文 善画,颇具文艺复兴时代的遗风。对于贝尼尼,当时人们 曾经这样写道:“上演了一出大众戏,其中布景是他画的, 雕像是他雕的,机械是他发明的,音乐是他谱曲的,喜剧 的剧本是他写的,就连剧院也是他建造的。”他给予他那 个时代的影响在历史上是无人能与之匹敌的
多才多艺

作为意大利巴洛克美术的 首席,贝尼尼可谓是多才多艺。 他能文善画,颇具文艺复兴时 代的遗风。对于贝尼尼,当时 人们曾经这样写道:“上演了 一出大众戏,其中布景是他画 的,雕像是他雕的,机械是他 发明的,音乐是他谱曲的,喜 剧的剧本是他写的,就连剧院 也是他建造的。”他给予他那 个时代的影响在历史上是无人 能与之匹敌的。
巴洛克美术成为这个世纪最具代表性的风格,然而并非唯一的风格。 在各国不同的发展过程中,适应不同的要求,欧洲美术也呈现出不同 的面目,如写实的倾向、古典的风尚等,从而使这个时代的美术显得 更丰富多采。

17世纪,意大利美术虽然逐渐失掉了它在 盛期文艺复兴时期那种至高无上的地位, 但它的光辉历史仍然吸引着众多异邦的美 术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意大利美术家 仍然对欧洲美术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贝尼尼的这件作品是摹仿希腊后期的雕塑 风格而创作的,戏剧性的情节使雕像深入 人心。整个作品的姿态更是无懈可击,无 论从那个角度看,两个人物都如同舞蹈般 的优美。这件作品是贝尼尼为当时最有权 势的一位红衣主教所做的,问世后立即轰 动了整个罗马,所有见过它的人无不为之 而感动。

17世纪意大利巴洛克艺术的代表。作为一位受宠的雕塑家,他的艺术道路 是一帆风顺的。1615年间,他为大主教萨道尼制作肖像雕刻,其时才十 七八岁。自此以后,他一直受到教廷的保护。1618年起,他的艺术的第 一个保护人是教皇保罗五世。后来又受罗马红衣主教舍皮奥涅· 波尔盖兹的赏 识,为这位教主创作了不少作品。其中一件名作《大卫》就是这个时期作成 的。我们在前面已欣赏到的组雕《阿波罗与达芙妮》,也是为波尔盖兹所作 的。1623年,贝尼尼被聘入教廷,开始了他的艺术的新阶段。这时,他 的巴洛克贵族趣味也表现得更明显了。新教皇乌尔班八世不断向他提出订件, 把他看作17世纪的米开朗基罗,可谓恩宠有加。不过,米开朗基罗在教皇 的意志下是被迫干的,而贝尼尼是乐意干的。1644年乌尔班八世去世后, 梵蒂冈换了新主子,英诺森十世登位。贝尼尼这时一度受到了猜疑与冷遇, 这使他的自尊心大为挫伤。 因为空闲的时间多了些,他从1645年起在为 罗马圣马利亚· 德拉· 维多利亚教堂一间科纳罗小礼拜堂制作的《圣德列萨祭坛》 (亦称《神志昏迷的圣德列萨》)上,作了些冷静的艺术思考。此件组雕完 成于1652年。与他前期那种歌颂性雕刻迥异其趣。这一点是值得我们注 意的。


洛可可风格

洛可可风格起源于18世纪的法 国,最初是为了反对宫廷的繁 文缛节艺术而兴起的。因于路 易十五统治时期风行,亦称 “路易十五式“。主要表现在 建筑和绘画上。代表建筑为法 国巴黎苏比斯府第,代表画家 为布歇,、弗拉戈纳尔等。洛 可可为法语rococo 的音译,此 词源于法语 ro- caille(贝壳工 艺),意思是此风格以岩石和 蚌壳装饰为其特色。是巴洛克 风格与中国装饰趣味结合起来 的、运用多个S线组合的一种华 丽雕琢、纤巧繁琐的艺术样式。

贝尼尼塑造的人物总是处于激烈的运动中。大 理石在他手中好象已失去了重量,人物的衣服总 是随风轻轻飘起,给人以一种轻快、活泼和不安 的感觉。贝尼尼刻划的人体的数量上不亚于米开 朗基罗,而他更善于表现戏剧性的情节和人体在 激烈的运动之中。从其作品中,我们还能看到古 典主义传统对他的影响,特别是希腊化时期的风 格,很明显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反响

安东尼奥· 卡诺瓦 (Antonio Canova) (1757年11月1日-1822年10月13日)是 意大利新古典主义雕塑家,他的作品标志 着雕塑从戏剧化的巴洛克时期进入到以复 兴古典风格为追求的新古典主义时期。
丘比特和赛琪


Eros,希腊文原意为“爱”,也是司爱之神的名字。 在古希腊神话中,美神和爱神Aphrodite有一个小儿子Eros。而 在罗马神话中,他叫丘比特 (Cupid),他的母亲是美神维纳斯。 丘比特一直被人们喻为爱情的象征,相传他是一个顽皮的、身 上长着翅膀的小神,他的箭一旦插入青年男女的心上,便会 使 他们深深相爱。 有这么一个关于丘比特和凡间少女“赛琪”(Psyche)的爱情故 事。相传有一位国王和王后生了三个美丽的女儿,最小的 Psyche尤其因为她的美貌而闻 名。维纳斯非常嫉妒她,便命令 丘比特去惩罚她。然而丘比特一见到Psyche便深深爱上了她, 并使她成为自己的妻子。Psyche在神殿里过着优裕的生 活,但 由于她是凡人,却始终看不到丘比特的面容,为此,她很郁闷。 她的两个姐姐很嫉妒她在神殿里的生活,便骗她说丘比特是个 恶魔,并怂恿她晚上偷看他。待 她晚上点上油灯看到丘比特之 后,才知他原来是个英俊少年。丘比特被惊醒后,愤怒而去。 宫殿、花园随之消失了,Psyche发现自己一个人躺在一个荒野 上。 Psyche到处寻找丈夫,不觉来到维纳斯的神殿。为了毁掉她, 这位爱神给她布置了很多艰巨而又危险的任务。最后一项任务 便是叫她把一个空盒子交给 Proserpine(冥府的王后),并从她 那里带回一盒子美容。 途中,一个声音一直指引着她如何摆脱各种死亡的威胁,并警 告她取回盒子后,无论如何不能打开。 Psyche克服了种种困难, 终于完成了任务。返回途中,她的好奇心还是驱使她打开了盒 子。里面装的哪是什么美容,而是地狱里的睡眠鬼。它从盒中 逸出,附 在Psyche身上,使她成了一具睡尸。 丘比特发现Psyche僵睡在地上,便从她身上抓起睡鬼,重新装 在盒子里。丘比特原谅了她,维纳斯也原谅了她。众神被她对 丘比特执着的爱情感动了,便赐她一碗长生不老羹,并封她为 女神。这样, Psyche与丘比特终于结为伉俪。

贝尼尼生于那不勒斯,父亲彼得罗也是一位雕塑家,1605年举家迁至罗马。据说,他 在8岁时就作了一个小孩头像,这件事使他父亲大吃一惊。至17岁时已能独立地给大主 教萨道尼作一件很不错的胸像了。后来又结识了显赫一时的红衣主教斯皮奥涅· 波尔盖 兹。在贝尼尼初出茅庐的时候,波尔盖兹为了装饰自己的花园,曾向他订购了一系列 作品。通过制作这些作品,贝尼尼可谓初露锋芒,展示了自己的天才,获得了出人意 外的成功,赢得了极大的荣誉。他在1619年(也有人认为是在1623年)作的《大卫》 就是其中之一。 此后,贝尼尼沉醉于艺术创作之中,于1622年的完成了一组双人雕像《普鲁托和帕尔 塞福涅》。1623年8月红衣主教巴尔别里尼成为新教皇,他就是乌尔班八世,他把年轻 贝尼尼的请到梵蒂冈。进入教廷的贝尼尼当时人们称他为对上唯命是从,对朋友一团 和气,对学生随和。学生把他看成百科全书式的人物,那时跟他学习的人很多,由于 贝尼尼的雕塑订件多,学生们就成了他得力的助手。1635年贝尼尼为他的情人创作了 胸像《康士坦察.布奥诺列里可》,手法显得更加自由。贝尼尼从1645年开始创作著 名的《圣德列萨祭坛》,完成于1652年,长达十二年之久。艺术史上称之为十七世纪 艺术上的卓越成就。1656至1667年间,他在圣彼得大教堂前建筑的雄伟柱廊,设计思 想完全体现了教皇的要求。贝尼尼于1680年11月28日逝世,终年82岁。罗马为他举行 丁隆重的葬礼。
普拉东抢劫珀耳塞福涅


这件作品取材于希腊神话。珀耳塞福涅是谷物女神得 墨忒耳(ceres, 希腊文demeter)的女儿,一天,她正 与女伴们在原野上采花,大地突然裂开,冥王普拉东 (pluto)跳了出来,把她抢走,带回冥界并立为王后。 珀耳塞福涅的母亲找不到女儿,非常悲伤,致使田园 荒芜、万物都失去了生机。后来主神宙斯命令普拉东 在每年春天的时候,准许珀耳塞福涅回到母亲身边, 得墨忒耳才不再悲伤。所以从那时开始一直到现在, 每年的春天都是万物复苏、繁花似锦,农作物也开始 生长。 《普拉东抢劫珀耳塞福涅》是贝尼尼早期的作品, 描写了冥王在抢劫少女时激烈争斗的情景。在这件作 品中,突出了两种力量的对抗:一个强壮有力,在这 场力量的争斗中占有绝对优势;另一个柔弱惊恐,带 着绝望的目光企图摆脱厄运,是被掠夺者。这二者的 鲜明对比,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作者对人物动作 和姿态的处理也别具匠心。普拉东抱着珀耳塞福涅在 狂奔,而少女则以手推他的头,并在哭号挣扎。作者 继承了古希腊的雕刻传统,同时又成功地表现了动感 和现实感。从细节上看,冥王由于用力而致使手指几 乎要掐入少女柔嫩大腿肌肤的深深凹陷,少女由于绝 望而落下的一滴晶莹泪珠,在空中无助而挥舞的手, 和因惊惧而翘起的左脚拇指,都强烈地反映了掠夺的 主题,突出了对观众的视觉刺激效果。
神志昏迷的圣德列萨

德列萨是16世纪时西班牙的 一个修女。少年时因患了癫痫,就 潜心修炼,事奉上帝。每当病发时, 人就失神落魄,脑际幻觉丛生,此 时据她自诉,她能看到种种奇迹。 后来她过着隐居生活,空时便把自 己每次昏迷中的幻觉记述下来。这 份自述流传到17世纪,教会便利 用它来宣扬宗教的神秘主义。并把 这位修女封为圣徒。此事在民间深 有影响。 贝尼尼运用他那熟练的大 理石雕凿艺术,把德列萨作成在昏 迷中祈求爱欲的神姿:她的手脚松 垂,身子横卧在云中。她脸色苍白, 嘴角微启,两眼轻合,在朦胧状态 中似乎梦见了一个小爱神模样的少 年天使在用金箭向她的心口刺来。
四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喷泉


《四河喷泉》是贝尼尼为罗马篷· 腓力教皇的宫殿设计的 喷水池。“四河”指人类征服的四条大河:多瑙河 (Danube)、恒河(Ganges)、尼罗河(Nile)、里约· 拉· 德· 普 拉达河(Rio de la Plata),同时这四条河流又代表了人类文 明的四块大陆:多瑙河表示欧洲,恒河表示亚洲,尼罗河 表示非洲,里约· 拉· 德· 普拉达河表示美洲。在这里,作者 用四个大理石人体雕像象征了四条河流,中间是假山和一 个埃及式的方形花岗岩尖塔,寓意着天主教在全世界的胜 利。 雕塑的下方环绕着巨大的水池,水池中央用石灰岩堆砌成 假山,喷泉的出口都设置在其中。在假山上,四个老人朝 向四个方向坐成不同的姿态。
欧洲雕塑
意大利17—18世纪雕塑

17世纪,近代欧洲各主要国家的基本格局已大体上确定,天主教与新 教的势力范围也基本确立。曾受到宗教改革运动强烈冲击的罗马教会, 在反宗教改革的旗帜下,重又得到振兴。为了宣扬它的伟大,吸引和 激励信徒,在意大利等天主教势力强大的地区,一种具有明显煽情效 果的美术风格受到提倡,得到 充分的发展。这种风格的美术就是巴洛克美术,它虽然继承着文艺复 兴时期确立起来的追求再现的错觉性传统,但却抛弃了单纯、和谐、 稳重的古典风范,致力于一种繁复夸饰、富丽堂皇、气势宏大、富于 动感的艺术境界。
阿波罗与达芙妮


夏塞里奥喜好作一些富有幻想性的神话 题材的油画,这幅《阿波罗与达芙妮》 是他于1844年时完成的一套石版画和 铜版画中再构思而成的油画作品。《阿 波罗与达芙妮》是夏塞里奥的又一幅名 作,这件作品典型地反映出夏塞里奥的 浪漫主义热情和绘画风格。画面热烈奔 放的色彩、官能性的形象表现,画家让 画中的神话故事离你很近很近。 该作品取材于希腊神话,描绘的是太阳 神阿波罗向河神女儿达芙妮求爱的故事。 爱神丘比特为了向阿波罗复仇,将一支 使人陷入爱情漩涡的金箭射向了他,使 阿波罗疯狂地爱上了达芙妮;同时,又 将一支使人拒绝爱情的铅箭射向达芙妮, 使姑娘对阿波罗冷若冰霜。当达芙妮回 身看到阿波罗在追她时,急忙向父亲呼 救。河神听到了女儿的声音,在阿波罗 即将追上她时,将她变成了一棵月桂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